端午节擦雄黄酒有什么用
1、端午节抹雄黄酒的意义
端午涂饮雄黄酒,被古人作为一种防病避瘟的预防措施,避鬼邪、杀百毒;这一天大人也会将雄黄酒涂抹在小孩面庞、耳鼻、额头及手足心等处,以求使孩子免受毒虫、蛇蝎伤害;同时在端午节早晨摆雄黄酒宴,也是希望出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
端午节习俗:
1、扒龙舟
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人们通过祭龙,祈求福佑、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
2、挂艾草与菖蒲
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
3、端午食粽
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4、放纸鸢
纸鸢,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在中国南方一带,端午节儿童放纸鸢称为“放殃”。
5、洗草药水
草药水,即是古籍记载的沐兰汤,端午日洗草药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6、拴五色丝线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
7、打午时水
端午节"打午时水”是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的传统习俗。古人把端午当天打上来的午时水视为大吉水。
8、浸龙舟水
端午前后的强降水,人们称之为龙舟水、端阳水、发龙水、龙降水等,认为这种水是吉祥的水,有辟邪作用。
9、佩豆娘
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
10、贴午时符
旧时广东一些地方有贴“午时符”的习俗。午饭后,家家贴“午时符”。符条上面用朱砂写上“五月五日午时书”等字样,然后挂在门上涂上朱砂用来避邪。
2、端午节有很多习俗,涂饮雄黄酒是为了什么?
众所周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所以在端午节,人们喜欢吃粽子、挂菖蒲、艾草、吃咸蛋、喝雄黄酒等,这些习俗由来已久,其中饮雄黄,在小儿的脸上抹雄黄是有原因的,古人因为敬佩屈原,所以怕屈原的尸体沉入汨罗江后被蛇和虫吃掉,所以,大家将雄黄酒洒向江里,据说雄黄酒可以药晕蛟龙和虫蝎,这样就可以保护屈原的尸体。所以至今,很多地方还是流传着端午喝雄黄的习俗。
端午,始于东汉,在公元前340年,我们的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在面临亡国之痛,迟迟内心不平,他太爱过于爱国,但又无力回天,所以,屈原于那年的五月五日,抱着满腔的悲愤,怀抱大石投入汨罗江中。这让当地百姓内心悲恸不已,为了纪念屈原,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百姓们想出了喝雄黄酒的办法,让雄黄酒药晕水里的蛇和虫,让屈原的尸体得到保护。当然还有又用雄黄涂抹小孩的七窍,也是避免邪魔侵扰小孩。
端午吃粽子、挂菖蒲、艾草都是传统习俗,很多人喜欢在端午节包各种各样的粽子,南方喜欢肉粽,比如说海南就喜欢吃定黑猪肉的肉粽,偏咸口的粽子更能挑动人们舌尖的味蕾,而北方人相对偏爱甜口的粽子。
在中国的很多地方,端午节还需要吃咸蛋、佩香囊、佩戴五彩绳,取一个辟邪驱鬼、开运讨彩的意思。不仅如此,还有很多地区在端午节当天会举办隆重的水上赛龙舟等大型活动,这些传统的端午习俗,已经经历了上百年时间的考验,也能代表大众对于端午节的重视。
3、古人端午节,涂饮雄黄酒的意义是?
想必大家知道端午节的时候主要是喝酒和吃粽子。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要喝酒,喝的是什么酒,古代的人在端午节喝的是雄黄酒和菖蒲酒,在那个时期还有朱砂酒,只不过被雄黄给代替了。接下来由我来给大家详细的讲一下他的意义吧?
在民间有这样的的一个说法喝了雄黄酒,百病都绕道走。我国大部分地区端午节这天都有喝雄黄酒的习俗。雄黄酒的配料方法是在普通的酒里加入雄黄。雄黄,又叫鸡冠,是一种常见的中药,也是一种矿物质。雄黄他的主要成分有皮肤金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人体结核杆菌,绿脓球菌等不同程度上的作用,而且对毒虫有一定的作用,古代的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中说,“雄黄的气味比较浓偏于温热有一定的毒性,.拥有去虫,蛇毒,杀虫的功效,主要治虫毒和蛇毒。”
听了这句话让我想到了民间白蛇传说的故事,在端午节这天许仙拿着一杯雄黄酒给他的妻子喝,没想到白娘子在许仙的面前露出了原形,许仙当场就昏了。这是根据雄黄连想出来的。
到了明清时期,把雄黄酒和菖蒲酒称为一种酒。在《五杂俎》中挺到:“饮菖蒲酒也,一而又以雄黄人酒饮之。”意思是把菖蒲酒放入雄黄中一起喝。这种‘雄黄酒’有的人从五月初一的时候就在太阳地下开始曝晒,端午节这天到了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端起杯中的雄黄酒喝下,一呢可以庆贺,二来可以健身。
除了雄黄酒和菖蒲酒,还有一种朱砂酒。明朝的冯应京在(月令广义》中提到端午节这天用朱砂酒,涂抹在身上可以尽量的避开那些虫,蛇毒。也可以洒房间内外起到避虫,蛇毒的危害。
4、为什么古代人在端午的当天,要涂饮雄黄酒呢?
端午节喝点雄黄酒,在房子内外洒一些雄黄粉,在孩子的耳朵、鼻子和额头上涂抹点雄黄酒,早已在我国许多地方成为一种习俗。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雄黄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于是古代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端午节喝雄黄酒是为了纪念屈原,防止他被虫蛇伤害。而且古人相信雄黄酒可以辟邪,所以形成了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同时要用雄黄酒涂抹孩子的脸颊和耳朵,或在额头上写“王”字,比喻为老虎,以威吓邪灵。另外,雄黄酒有很强的杀虫作用。在中国古代,雄黄酒是夏季杀灭病虫害的主要消毒剂之一。喝雄黄酒和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之一。粽子是在农历五月初五包的。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的另一个传统习俗。粽子,又称“粟米”、“桶粽子”。历史悠久,花样繁多。
在端午节的早上,家家户户都吃粽子来纪念屈原。通常,粽子是前一天包好,晚上煮,早上吃。粽子主要是用芦苇叶做的,芦苇叶在河流和池塘中很丰富,在一些地区也用竹叶,统称为粽子叶。端午节喝雄黄酒的说法从几千年前就流传下来了,主要与诗人屈原有关。据历史传说,屈原投河自尽后,屈原家乡的人们为了不让恶龙吃掉屈原的尸体,纷纷往河里扔粽子和咸蛋。一个老医生拿来一罐雄黄酒,倒进河里,说可以镇龙,保护屈原。
除了吃粽子、咸鸭蛋、喝雄黄酒,还有赛龙舟、戴香囊等许多习俗。这些活动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5、端午节时洒雄黄酒的意义是什么?
端午节洒雄黄酒、喝雄黄酒,是自古以来的节日习俗。但是意义是什么呢?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 ,影视剧中也有这样的演绎。在《新白娘子传奇》中 ,白素贞端午节喝了雄黄酒现出原形,没想到竟是一条千年的蛇妖,把许仙活活的吓死过去。其实洒雄黄酒的目的也是一样的——驱邪驱虫蛇。
相传在端午节洒雄黄酒是为了纪念屈原,他抱石投江之后,百姓怕他的肉身被虫蛇吃掉,往江中投放粽子、咸鸭蛋。甚至有懂得药理的老者,把雄黄酒倒入江中,目的是药晕蛟龙,不让它伤害屈原的尸体。
后来的传说就极具传奇色彩了,传说真的有蛟龙被药晕了浮上来,还被当地的老百姓挑了龙筋当成手链绑在了小孩们的手上,最后再用雄黄酒涂抹小孩的额头七窍,说是能防蛇虫。这些都是传说而已,但是给端午节和雄黄酒都添加 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实际上端午节附近被称为“毒月”,气温上升,蛇虫复苏,很容易传播疫病,喝雄黄酒、洒雄黄酒都是为了避免被蛇虫咬伤。而且古时候把疫病看作一种邪门的事情,所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驱邪。
而且雄黄酒还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对于因为湿热起的疹子、被虫蛇咬伤的部位,涂抹也有很好的作用。小孩子因为不能饮酒,所以才用涂抹的方式。古代医疗水平落后,也只能用这样的方式来确保健康度过这个时段。
其实从这些渊源中也能看到,比如纪念屈原,是人们对古代文人风骨以及爱国之心的敬畏;药晕蛟龙,并把蛟龙破皮抽筋当手链,这是人们对大自然的恐惧,并希望战胜自然的愿望。
比如我家过节,不管是否真的食用,但是 “五黄 ”是一定要 摆上桌的,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以及雄黄酒。不见得真的爱吃,但是摆在桌子上就是图个好彩头,逐渐也就成为了过节的仪式感。
虽然咱们的传统习俗就是端午节喝雄黄酒,但是医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完全不需要通过喝雄黄酒来驱赶虫蛇了。况且雄黄酒本质上毕竟是药,是药三分毒,随便喝很可能对身体产生危害,还是要慎重饮用。
6、古人端午节流行涂雄黄酒的意义是什么
雄黄酒属于阳性的东西,古代人们端午节的时候在额头涂抹雄黄酒是为了辟邪用的。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
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6)端午节擦雄黄酒有什么用扩展资料:
端午节的其他习俗
1、佩豆娘
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2、贴午时符
旧时广东一些地方有贴“午时符”的习俗。午饭后,家家贴“午时符”。符用宽约一寸,长近一尺的黄纸条,上面用朱砂写上“五月五日午时书,官非口舌疾病蛇虫鼠蚁皆消除”等字样。在大门上悬挂菖蒲、凤尾、艾叶等,并扎上一束蒜头,涂以朱砂避邪。
3、拜神祭祖
拜神祭祖是端午节重要习俗之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7、古人端午节涂饮雄黄酒,到底是为什么?
古人端午节涂饮雄黄酒,到底是为什么?用黄酒祈雨,希望有个风调雨顺。以避除毒虫、蚊蝇叮咬,驱散瘟疫毒气。
中国民间有句“早端午,晚中秋”。古人以为辰属龙,辰时正是群龙行雨之时,故在端午节早晨摆雄黄酒宴,希望有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中国有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在古代长江流域非常流行。
一般雄黄酒只在白酒或自制黄酒中加入少量雄黄制成,没有纯饮料。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毒五毒的功效。古代没有碘等消毒剂时,用雄黄泡酒可以解毒止痒。未达到饮酒年龄的儿童,成人在额头、耳朵、鼻子、手脚等部位涂抹雄黄酒,用于消毒和防止疾病和昆虫叮咬。
古诗词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端午节的时候,孩子们拿着艾叶,披上菖蒲,用雄黄酒在额头上写下“王”字,辟邪防病。角落、床下等撒雄黄酒,可以驱虫,清洁环境。
端午节期间及节后,气候炎热,苍蝇虫飞,有毒气体上升,疾病萌发。古人认为,人吃全谷物是在患各种疾病,从口入的病多为邪杂之气,经口鼻吸入。在与各种疾病的长期斗争中,人们发现喝雄黄酒,戴香囊可以驱邪解毒,这有其医学原理。要说香囊,先说雄黄和雄黄酒。雄黄在很多地方都很丰富,人们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用雄黄来制作雄黄酒。《清嘉录》记录:“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也就是在酒中加入雄黄。雄黄,橙红色,可入药缓解病毒。雄黄酒是端午节的酒。以前建宁几乎在家做雄黄酒,但大部分都是男人喝的,有些会喝的女人也喝了一些。孩子喝不了,大人就把手浸在酒里,涂在孩子的脸上、耳朵上、耳朵上、手掌上、脚上。后来人们把艾叶、熏草等原料加入到雄黄中,做成香包给妇女儿童佩戴。
据说屈原投河后,人们为了防止屈原的尸体在河中被鱼龙咬伤,纷纷往河里扔饺子和咸蛋。喂鱼龙。一个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的酒,倒进河里,说要药打晕鱼龙。水面果真浮起一条晕龙,龙须上还沾有一片衣襟。人们就把这条龙拉上岸,剥了皮,抽了筋,解除心头之恨。然后把龙筋包在孩子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黄酒擦七窍。让那些毒蛇害虫不敢像屈原那样伤害灵魂纯洁的孩子。据说这是端午节人们喝雄黄酒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