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家的端午节是什么
1、贾元春端午节赐节礼时,为何唯独没有准备贾环的?
贾元春端午节赐节礼,确实没有贾环的,不是贾元春忘了,实在是她太小气,与贾环致气所致。从中也能看出贾元春的性格缺陷,心胸、眼界差强人意,她的悲剧结局并非无因。
贾元春端午节赐节礼荣国府这边贾环确实没有,当然贾琏贾兰没有。问题是,元宵节时,贾环也没得到礼物。
按说端午节所有兄弟姐妹都有礼物,贾环年纪还小,不差他一份,贾元春之所以不给贾环有两个原因。
以贾环年纪,元春进宫时他也就刚出生不久,谈不上得罪大姐姐,还是受到赵姨娘影响。
贾元春省亲时,贾家所有人都在场,唯独贾环(赵姨娘)不在。原文专门解释贾环年中得了病没好,专门移到别院“修养”,说白了就是“隔离”了。
问题是贾元春一走,贾环就活蹦乱跳出来和莺儿玩得不亦乐乎。还因为耍赖受气被赵姨娘好顿骂。曹雪芹在贾元春省亲后立即写贾环,就是透露贾环生病是假,贾元春不想见弟弟才是真。
就事论事,贾元春这件事做得很过分。贵妃省亲是大事,谁不想开眼界?贾元春讨厌赵姨娘,没必要针对弟弟贾环。尤其作为贵妃上位者物裂,气度胸襟代表一个人的格局。她可以任性想见谁不想见谁,可为人长姐,一国贵妃,贾元春此举只能证明她自己心胸狭窄!她在后宫不得宠,不是没道理。
当然,省亲当晚赐礼物有贾环的份。
贾元春省亲后,贾家元宵节并没有过完。第二十二回元春赐“爆竹”灯谜出来供众人猜谜游戏,也让兄弟姐妹们每人作一个送进宫去让她猜。结果,所有人的灯谜她都猜了,唯独不猜贾环的,又说贾环与迎春猜错了灯谜没给二人礼物。
元宵节灯谜非常重要,是众人结局的重要影射。贾政看后认为众人谜语特别不吉利,属于“悲谶”。可惜他没看过贾环灯谜,否则一定会稍稍安慰。
贾环灯谜是唯一吉利之物。贾元春不猜,轮档不是猜不到,而是贾环灯谜内容太气人。
贾环灯谜不难猜,且很吉利。枕头和兽头可以组成一个家,房子能遮风避雨,枕头能安睡,是对贾环以及贾家结局的影射。问题是贾环“蔫坏”的用枕头和兽头影射了贾宝玉和他自己。
他说“大哥”是枕头,只爱在“床上坐”,讽刺贾宝玉在女儿堆里打滚,不思进取,没有出息。
他说“自己”是兽头,为房梁最重要组件,属于栋梁之材,站得高看得远,胸怀宽广。
贾环谜语分明对贾元春省亲不见他表达不满。那么热闹的盛会一辈子遇不见一次,他小孩子心性没能参与难免不满,也确实贾元春做得过分。
贾元春不喜欢贾环,除了赵姨娘原因,还有贾环是贾宝玉继承的威胁。这种思想更小气,不怪贾环讽刺贾宝玉绣花枕头有意气她。
贾元春明白贾环的讽刺,气得不猜他的谜语,腊蚂乱更不给他礼物,不但元宵节没有,端午节也没有。
人的性格决定命运,贾元春上位者如此对待弟弟贾环,自然是作者借以影射她人生悲剧的关键。对弟弟尚且如此,何况对其他人?锱铢必较者,又如何为一国贵妃?元春最后卷入皇权斗争被皇帝赐死,与她眼界不宽有绝对关系。元春可谓完全继承了贾家的“鼠目寸光”,徒呼奈何!
2、红楼梦中,贾元春真的很受欢迎吗?
不,贾元春并非表面那么受欢迎,一切都只不过是假象罢了。
贾元春省亲对于贾家来说是一件开心的事情,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可是贾元春特别不高兴,她嫌弃太过奢侈,她的眼神和话语里常常透露着伤感,透漏着不开心。
如果贾元春真的那么受欢迎,受宠,她怎么会不开心呢?她怎么能从头到尾都是多愁善感的模样,她怎么能喜欢上刘姥姥口中阴森森的蘅芜苑呢?还有她有怎么能说出“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的话来呢?
端午节贾元春送贾府120两银子,叫贾府里的人去清虚观打三天平安醮,从初一到初三,唱戏贡献,由贾珍带领贾家老少爷们跪香拜佛。
120两对于穷苦人家来说是大钱,可是对于贾府来说120两也不够一天日常开销,如果贾元春受宠的话怎么可能给出120两银子呢?
太监是宫里的人,外面的王侯将相想大厅宫里的事情离不开太监,贾元春拍岩是贵妃,太监们理应对贾家的人非常尊重客气,主动恭维。
可是在红楼袭做御梦里出场的几位太监对贾府的态度都不是很友好,贾珍给贾蓉买官,说尽好话,尽力恭维;再一个夏守忠一次又一次地问贾府要钱置房子置地;凤姐口中的周太监一张口就是1200两。
贾府本身就是出多进少,贾元春不仅拿不出钱贴补家用,相反那些太监们却以各种理由勒索贾家,用贾珍胡激的话来说“黄柏木做磬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
最后:如果贾元春像杨贵妃那么受宠,贾家根本不可能败落,相反还会得道升天,遗憾的是贾元春不是杨贵妃,她只是朝堂中的一个政治牺牲品罢了!
3、《红楼梦》中的端午节,有哪些细节之处暗藏玄机?
像《红楼梦》这本书里的重要节日注定都不会是平凡的,会发生很多的事情,也许这些事不大,但是其中一定隐含着重要的内容。端午节这一天,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贾母一行人去了清虚观,金玉良缘被摆到了明面上来。而这件事暗含的玄机就是那个曾经替荣国公出家的张道士替宝玉说亲。这件事情本身就很奇怪,说起来是张道士看破天机,而本身又与贾家有联系,所以才说出来。
其实,张道士为宝玉说亲连媒这件事蹩脚的很。前是王夫人和薛姨妈暗地里沟通很久,早就谋定了金玉良缘这件事,这对王夫人来说肯定是极好的,因为她是万不能接受林黛玉,王夫人虽然看起来清心寡欲,其实很有追求,明明是贾府的正牌主母,掌事的权力却在贾母钦点的王熙凤那儿,虽然王熙凤也是王家人,但是和自己始终不是一条心,这从黛玉刚进府的时候就有表示。
而若是金玉良缘成了,那贾府就彻底成了她王夫人和同胞妹妹薛姨妈的天下了。而促成贾母一行人去清虚观的人是在宫里当贵妃的贾元春。贾元春这样做也正是想要促成金玉良缘,而元春这样做并不是因为王夫人的权力,她在宫里待久了,格局比王夫人等人的要大得多。元春是看到了贾府的问题,而若想让贾府更加长久的存在下去,就必须强强联盟。
其实,贾府此时此刻已经渐露衰败之迹象,元春担心的是这个问题,在赐礼这件事很明显地看出元春的意思。另外就是林黛玉的身子,是一日不如一日了。王夫人给林黛玉换了个鲍大夫,问林黛玉这个大夫的药怎么样,林黛玉说药吃着不见好,贾母又叫人换回王大夫了。王夫人给林黛玉换了大夫,大家肯定以为这是王夫人做的手脚,其实不然,王夫人没那么大胆。
4、端午节在四大名著中分别发生过什么样的事情?
《红楼梦》里第一次写到端午节,是在第24回,是一个典型的“节日行贿”事例。
贾府的穷亲戚贾芸想在贾府内谋得一点差事,几番碰壁后终于明白王熙凤才是决策人。
此时正值端午节前,“凤姐刚巧要办端阳节礼,正是采买香料药饵之时”。
贾芸决定用冰片麝香等香料来打动王熙凤。
他先是去找开药店的舅舅卜世仁,想在他那里赊一些冰片麝香等香料,结果被羞辱了一番。
图/《戴敦邦新绘全本红楼梦》第二十四回:醉金刚轻财尚义侠
好在有醉金刚倪二的仗义慷慨,贾芸终于成功搞定王熙凤,得到了大观园种树的差事。
——果然是“仗义每多屠狗辈”。
第二次是在第28回,元春赐给贾府众人的端午节礼,宝玉跟宝钗的礼一样,黛玉和迎探惜姊妹一样,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为宝玉宝钗赐婚。
金玉良姻的伏笔似乎已经有了眉目,宝黛钗的情感纠葛已经奠定了悲剧的格局。
在第31回中,贾府正式过端午节。
书中写道:“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午间,王夫人治了酒席,请薛家母女等赏午”。
赏午实际上就是“躲午”。五月初五在古代被称为“恶日”,需要躲避晦气,出嫁后的女性需要到娘家来“躲午”。
薛姨妈是王夫人的亲妹妹,自然就把王夫人这儿当作娘家,办了这桌“赏午”宴。
这一场酒席应该是节日的高潮,气氛却很沉闷,“大家坐了一坐就散了。”
宝钗“淡淡的”:宝钗本想进宫选秀、为家族而宫斗,成为“大女主”,但因元春赏赐被推到了“金玉良缘”的风口浪尖,她必须正视自己“被”天作之合的命运。
宝玉“没精打彩”:清虚观打醮,张道士说媒,贾宝玉藏下金麒麟(把史湘云也拉了进来)...他讽刺了宝钗、得罪林妹妹,还惹得贾母落泪;因为和金钏调情,害得金钏挨打被撵。
黛玉“心中不自在”、“懒懒的”:她本就因“金玉良缘”有了心病,现在更是多心。自己唯一的靠山贾母今天又不在场,命运的未知、寄人篱下的苍凉感,百般滋味杂陈。
王夫人和凤姐“不自在”、“更觉淡淡的”:王夫人本想趁端午节抚慰宝钗一番,贾母不出席让她十分尴尬,而且大家又都是表情冷淡,一副“敷衍”样子,她心中更觉不自在。
凤姐虽然心里是倾向黛玉的,但她夹在王夫人和贾母中间,两边都不敢得罪,王夫人“不自在”,她当然不敢“自在”;况且她“身在曹营心在汉”,一会儿结束还要去贾母那边,所以“更觉淡淡的”。
贾迎春姊妹“无意思”:这样沉闷的气氛,谁还想在这里多呆?
所以,“大家只坐了一坐就散了。”
散席后,贾宝玉因晴雯跌坏了扇子,和爆脾气的晴雯吵了起来,惊动了一屋的丫鬟。
好在黛玉进来劝解说:“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
——这个端午节,终于有了个略微喜悦的结束。
第四次是在第62回,这次是暗写,前半回写宝玉等人过生日,后半回写香菱、芳官、蕊官、藕官等人斗草。
“斗草”是端午习俗之一,据此,红学家推断宝玉的生日是五月初四。
香菱本想认真斗草,过一个优雅的端午。
谁知在她斗出“夫妻蕙”后,却被嘲笑“想汉子”,玩闹之间滚到了水洼里,新做的石榴裙被弄污了。
众人哄笑而散,只剩香菱在水洼边不知所措泪。裙子是琴姑娘送的石榴红绫做的,艳丽好看却不经水染。
幸好有宝玉的怜香惜玉,提出把袭人的同款裙子给她替换,她才破涕为笑。
看着香菱沉浸在短暂的快乐之中,宝玉不仅对她的身世和境遇无限感叹,然后把“夫妻蕙”和“并蒂菱”一起埋入土里。
(本段图片自87版电视剧《红楼梦》
《西游记》:浓眉大眼的渣男《西游记》里的朱紫国国王,在我的童年印象里,是一个浓眉大眼的痴情男。
因为妖怪把金圣娘娘捉走了,他就再也不关心粮食和蔬菜,也没有诗和远方了,一病不起,喝再多的热水也没有用。
直到第三年,取经团队路过,孙悟空揭了求医皇榜,经过悬丝诊脉,诊断出他是患了“双鸟失群”之症,用巴豆、大黄、锅底灰和马尿制成的“乌金丹”,加上龙王的鼻涕“无根水”才治好了他。
故事的结局当然是,悟空救出了娘娘,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5、红楼梦:贾元春端午节赐礼为什么宝玉和薛宝钗的礼物一样?
红楼梦:贾元春端午节赐礼为什么宝玉和薛宝钗的礼物一样?在红楼梦中,有一则场景就是描写端午节元妃贾元春赐礼,元妃贾元春给薛宝钗的赏赐,居然和贾宝玉得到的赏赐是一样的,而林黛玉则与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一样,这样的安排,让贾宝玉都很震惊,他的第一反应是:是不是传错了?因为在他心目中,再怎么说,都应该是黛玉的礼物和他的一样,怎么会是薛宝钗呢?会不会是下人们搞错了呢?然而事情确实就是这样的,元妃贾元春端午节的赐礼,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就是一样的。这件事让众人议论纷纷,都在猜测元妃贾元春这样做的深意。那么,为什么端午节赐礼,贾宝玉和薛宝钗的会是一样的呢?
我觉得主要是因为,薛宝钗与贾元春是姨表姐妹关系,贾元春觉得薛宝钗是客,肯定需要隆重待客,才能体会出主人家的厚道,对薛宝钗厚爱一些,优待一些,客气一些,把她的礼物提高到与贾宝玉同等的档次,也是有道理的。而林黛玉是贾元春的姑表姐妹,与贾元春的亲缘关系更近一些,贾元春拿林黛玉当成自家人,对于自家人自然是不需要太客套的,因此林黛玉的礼物和“三春”的是一样的。
大家还有猜测就是,贾元春其实在这时就已经看中了薛宝钗,想让她做自己的弟媳妇,因此她才会赐薛宝钗与贾宝玉同样的礼物,借此来表明她的立场。贾元春特意这样做,也是明摆着告诉众人,她对于贾宝玉的婚姻大事的看法,她也赞成“金玉良缘”这一对。不过这件事情充满深意,事情的真相是怎样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也许再多读几遍红楼梦,我们就能挖掘出这背后的真相了呢。
6、红楼梦:贾元春端午节赐礼为什么林黛玉却和三春的礼物一样?
《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不仅展现出了极强的文字韵味,同时也向我们展现出了大家族的陨落。而有关于《红楼梦》的研究也被称为“红学”,有关于剧情和人物设定等等的研究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而林黛玉虽然作为女主角,但她其实是外姓,并不算是贾府的人,但贾元春端午节赐礼,林黛玉却和三春的礼物一样,其实这都说明了贾府早已经把林黛玉当成自己人。
林黛玉算是贾母的外孙女,但是她来到贾府居住的时间非常长,再加上林黛玉的父亲也病逝之后林黛玉其实也算是孤身一人了,所以贾府已经把林带鱼当成了自己收养的女儿,虽然没有让他改姓,但是在心底里大家把林黛玉其实也是当成了一家人。因此贾元春给林黛玉和三春的礼物准备的一样,也是为了表示自己对于这个妹妹的欢迎。同时也是作者向读者们暗示,林黛玉其实已经算是贾府的一份子了,虽然说他一开始是一个外来的客人,但是渐渐的也融入其中,成为了贾府命运当中重要的一环。而同样的也侧面展现出贾元春对于贾府的关怀,虽然他已经入宫当了一个贵妃,但是他完全没有忘记自己的娘家人,对于娘家发生的事情还是了如指掌。而林黛玉妹妹的到来以及被贾府接纳,如果不是贾圆春善于观察,其实它也是很难发现的,因此准备一样的礼物,其实从贾元春内心出发,就是他把这个妹妹也当成了自己的亲妹妹,完全没有分出嫡庶之别。而且也是为了迎合贾府人心中的标准,毕竟在贾母心里,林黛玉完全就跟自己的亲孙女没有两样,所以贾元春送礼其实也是想要让贾母开心。
其实送礼物这个环节只是在文章中非常轻描淡写的带过了,但是这个刻画和描写也是别有深意的,一方面也是为了展现林黛玉地位的变化,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展现出林黛玉终于又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7、端午节贾家为何需要大量冰片和麝香?
因为冰片和麝香有防暑提神祛病的作用。端午节之后,天气逐渐转暖,每次气温变化,对人体往往会造成不小的影响,导致季节性疾病多发。冰片和麝香是治疗这些季节性疾病药物的原料,贾府在端午节时大量购买冰片和麝香,主要是为了制作常用的药物,以及将冰片和麝香放置在随身佩戴的荷包中,以此用来防御疾病,提神祛病。而且贾府作为大家族,不止是那些小姐、公子、太太、老爷们需要用到这些冰片和麝香,连府内的丫头、奴仆也要安排一些给他们。
这种冰片和麝香,一般是很难买到的,价格非常的贵。但同时它的作用也很大,许多药物都需要冰片和麝香的成分,而且冰片的防暑效果好,麝香味道香,这两种原料在夏天都是经常要用到的。贾府上上下下那么多人,要用到的量自然也就很大。古代的环境没有现代那么好,一到陵橘肢夏天,人们的身上很容易长出各种皮肤病。冰片和麝香是治疗这些疾病的好药。有钱人家只要有机会就会买很多常备家中。
这么珍贵的冰片和麝香自然价格也是非常的贵,很多穷人可能也只是听说过,一辈子都就没有见过。贾府则是每年端午节都要准备大量的冰片和麝香。并且毫不吝啬地免费给家中的下人们使用,可以说是十分的奢侈了。红楼梦中王熙凤正是接着冰片和麝香做手脚,中饱私囊,从中获利尺世。从冰片和麝香的使用上,便看得出贾府平常是多么奢侈的大家族伍逗。但是这样的奢侈对于处于末世的贾府来说,无疑是加快了贾府的衰败。
总的来说,贾府在端午节准备大量的冰片和麝香是为了应对季节变化带来的各种疾病。
8、因为哪些原因,让贾元春会花3万元打平安醮呢?
贾元春端午节赐礼,当时是借袭人的口说出来的,一是提到了对贾府众人端午节礼的赏赐,二是提到了到清虚观打三天平安醮。
原文如下:袭人又道:“昨儿贵妃打发夏太监出来,送了一百二十两银子,叫在清虚观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唱戏献供,叫珍大爷领着众位爷们跪香拜佛呢.还有端午儿的节礼也赏了。”
这段话里给出了两个信息,一个就是贾元春出了一百二十两银子,换算成今天的人民币,按照清朝的一两银子兑换人民币200到300来换算,元妃出的这笔银子就不再是一个小数目,而是最多3万多元人民币。
元妃出3万多元人民币不是给娘家人吃喝玩乐的,也不是对娘家人的接济,而是让贾府众人到清虚观打三天平安醮,为自己也是为娘家祈求平安。另一个就是点明元妃对贾府众人的端午节礼赏赐,以此点出薛宝钗待选失败。
其实贾元春花3万元人民币让贾家清虚观打平安醮,暗隐了三个信息,如下:
一、担心秦可卿大丧一事要坏事,祈求平安。关于贾元春端午节让太监送出一百二十两银子,也就是换算成今天的三万多元人民币,让贾家到清虚观打三天平安醮一事,《黛玉传》里借王熙凤的口点出了这样做暗隐的信息。
《黛玉传》里,王熙凤与王夫人接到元妃的赐礼,去给贾母汇报的时候,贾母还在休息,她们姑侄二人就坐在外边悄声的讨论了娘娘元妃让打平安醮的意思。其中王熙凤就说了一句“那件事不是已经过去了吗?娘娘还担心什么?”(这不是剧中的原话)。
针对王熙凤的疑问,王夫人给出的回答是娘娘的心思比较细密,还在为那件事操心。我仔细翻阅了这次端午节赐礼之前的所有篇章,只有秦可卿大丧用了一块原为坏了事的忠义亲王做棺木所用的板,当时贾政的意思是不妥,一是这块板怕秦可卿承受不了,毕竟原是为亲王准备的,规格太高了。二是秦可卿用的这块板,是坏了事的忠义亲王的,贾政担心以后因为忠义亲王一档子旧案牵连贾府,但贾珍执意这样做,贾政也无法阻止。
秦可卿大丧之后,紧接着就是贾元春因德才兼备被皇帝宠爱,被封为贤德妃。这对贾家来说,是天大的一件喜事,当然对在宫里熬油似的熬出来的贾元春来说,也是一件荣耀门楣的喜事,以贾元春的聪慧,她不会如娘家贾府的几个老爷一样,被皇帝的恩宠冲昏了头脑,她的脑子里想的很多,看的也比较远,忧虑的事情自然也比贾府的当家人要多,要细密。
特别是后宫那个争宠斗艳的地方,稍微不留神,皇帝的恩宠就成了过去,不仅自己不好过,娘家的日子更不好过,所以贾元春虽然人在宫中,心却还在娘家贾府。她对贾珍为儿媳妇秦可卿所办的气派葬礼,也非常的清楚,包括秦可卿用的那块坏了事的义忠亲王的板,这些让政治敏感的贾元春非常担心,所以才在端午节赐礼的时候,花3万元让家人到清虚观打三天的平安醮,以此来祈求自己和贾家平安,不要被无端的政治事件牵连。
二、薛宝钗待选进宫一事失败,引起贾元春担忧。从端午节赐礼,不管是贾府的管家奶奶王熙凤,还是贾府的当家奶奶王夫人,还有不管事但绝对掌权的贾母,心里都清楚,元春这是要给宝玉和宝钗赐礼的节奏,当然也透漏出一个信息,那就是薛宝钗进宫待选的事不成了,也就是失败了。
薛宝钗待选失败,对王夫人来说是件喜事,可对贾元春来说,未必是件极好的事。毕竟如果薛宝钗入宫,贾元春在宫里也多了一个臂膀和助力,但薛宝钗无缘无故的待选失败了,这里面肯定有让元春敏感的地方,所以宝钗待选失败这件事,元春的心里还是担忧的。
《黛玉传》里提到王夫人向贾母汇报元妃借端午节赐礼,给宝玉和宝钗赐婚时,贾母的一句话点出了王夫人的心思,同时也指出了元春突然支持金玉良缘的原因。因为贾元春回贾府省亲的时候,对待黛玉和宝钗还是一视同仁的,到了端午节赐礼的时候,突然转变了之前的一视同仁,直接支持了金玉良缘,这里面肯定有文章,这个文章不是元春自己的意思,而是母亲王夫人的意思。
《黛玉传》里贾母针对儿媳妇王夫人提出的元妃希望宝玉和宝钗结婚的想法时,贾母却说宝玉的年龄还小,还不到议婚的时候,同时贾母还说娘娘最近太操心家里的事了,也想找个机会到宫里去见见娘娘,和她谈谈自己的想法。另外王夫人和王熙凤说老太太的意思是为宝玉定下林姑娘。
贾母早已看透了儿媳妇王夫人的心思,突然又问了一句“你端午节前进宫,娘娘不会只告诉你这一件事吧?”(这里不是剧中原话)。贾母的话说完,王熙凤的表情亮了,从王熙凤的反应来看,她是不支持宝玉娶宝钗的,她还是比较喜欢宝玉娶黛玉的。当然这里面也有缘故,既有对贾母的讨好,又有自己的利益在其中,可见王夫人找她商量娶宝丫头的事找错了人。
87版安排这个剧情的时候,直接省略了这些,安排袭人去给王夫人建议,并借王夫人的口知道了王熙凤不支持金玉良缘的做法,也从中可见王夫人因这件事,对王熙凤有了看法,王熙凤的位置已是岌岌可危,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县官不如现管,贾母再大,王夫人才是直接的领导,所以王熙凤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直接被辞退了。
可见在宝钗待选失败这件事上,贾元春的本意应该是担忧,而不是很高兴的安排宝玉和宝钗的婚事,至于她的端午节赐礼,厚钗薄黛,应该有王夫人的极大因素。
三、戏剧《南柯梦》引出贾府的逐渐失宠,也印证了贾元春的担心。贾母带领贾府众人到清虚观打醮时,按照规矩,在神佛见证下,选出了第三本戏《南柯梦》。当时贾母的表情很奇怪,提到前面一本的时候,她又是疑问又是感慨,到了这第三本戏,贾母直接不言语了。而这本戏的内容正是南柯一梦,预示着贾府的荣华富贵也像这南柯梦一样,梦醒即逝,所以这平安醮打的看似很热闹,其实已经隐含了贾府的败局。
以上就是贾元春花3万元清虚观打平安醮所隐含的三个信息,不管是哪一条信息,都预示着贾府的逐渐失宠,当然也可以指贾元春的逐渐失宠。
9、贾元春端午节赐节礼,赐给王熙凤和李纨的锭子药,有什么妙用?
端午节的时候,贾迎春上次贾府上下,这也是她晋升为妃后的第一次以贵妃的身份颁布的礼,其实其中最主要的含义则是对于贾宝玉婚姻的一种插手吧。那我们通过细节看他赐予每个人的礼物,都会发现有很多是不同的。尤其是王熙凤和李纨两个人的事更与众不同的,反而是锭子药这样子很令人费解的东西。之所以会送这样子的东西,则是因为李纨和王熙凤是贾元春的嫂子属于外星人,而这样子的关系,以及作为媳妇的家庭地位来说,所以就注定了他们的礼物和别人与众不同。
锭子药其实更像是装饰品。明清两代尤其清朝流行锭子药,有的是简单的光素纺锤形、圆柱形;有的利用模具,制成桃、萝卜、轮等形状;有的则做成饰品,比如像朝珠、念珠、佩饰等。锭剂药主要分为紫金锭、万应锭等。
而贾元春送给王熙凤和李纨的礼物,荷包是迁就王熙凤的赏赐,锭子药更像是迁就李纨的赏赐。所以说贾元春也是衡量了家里各个人物的情况,具体分配了礼物。看得出贾元春还是非常细心的,是衡量过每个人之后才赠送的端午节赏赐,可谓是非常的用心了。
当然,锭子药对王熙凤来说,要比红麝串更有意义。还因为锭子药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谐音“定子”,必定生子的意思。就因为在当时李纨是生了贾兰的,所以她成了寡妇是无所谓的,但是王熙凤还没有儿子,因为在那个时候只有生了儿子才能帮助贾琏顺利的继承爵位。所以说送锭子药是贾家女儿对媳妇的一个美好祝愿,希望他们多子多福,并且可以大富大贵,也是在那个时代小姑子送给嫂子的一个必备礼物。
10、贾宝玉午睡时,薛宝钗为什么跑到他床边绣肚兜?
在一个烈日炎炎的午后,一位大家闺秀跑到一位豪门公子的床边绣肚兜,是不是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这位大家闺秀就是薛宝钗!薛宝钗一向端庄娴雅、随分从时,为什么忽然之间做出这种不合封建礼教的事情呢?
一.薛宝钗选秀失败,薛姨妈把家族的希望寄托在金玉良缘上
薛宝钗选秀失败后,薛姨妈携带薛蟠和薛宝钗兄妹俩干脆住进了贾府,而且这一住就是好多年。他们薛家在都中有房子有家业,为什么一定要长住贾府呢?
显而易见,薛姨妈想成为皇亲国戚的盼头落空以后,她就把拯救薛家的重任放在了金玉良缘上,竭尽全力督促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大事。
薛宝钗的哥哥薛蟠外号“薛大傻子”,一天到晚花天酒地、惹祸招灾,薛姨妈根本指望不上这个儿子。薛宝钗是个孝顺的女儿,为了完成薛姨妈的愿望,选秀不成,只能退而求其次,把心思用在了贾宝玉身上,屡次劝贾宝玉要好学要上进。即便大夏天的中午,别人都在午睡,她也去主动接近贾宝玉,为金玉良缘制造机会。
二.贾元春端午节赐礼,为促成金玉良缘提供契机
贾元春端午节赐礼,唯独薛宝钗和贾宝玉的东西是一模一样的,傻子也能看出来,元妃是支持金玉良缘的。薛宝钗虽然有点害羞,遇见贾宝玉还故意躲着他,但她心中是非常欢喜的,不然她也不会戴上元妃所赐的红麝串。
薛宝钗是不是真心喜欢贾宝玉,书中并没有明写,但从一些蛛丝马迹中可以发现端倪,薛宝钗就是一个顽固的封建卫道士,她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至于有没有爱情,这不是她所关心的。
贾宝玉虽然不求上进,只爱在女儿堆里厮混,但他好歹也是四大家族之首贾家的嫡子嫡孙,长得也是神采飞扬、玉树临风。将来贾府偌大的家业大部分都是由贾宝玉来继承的,假如薛宝钗成为宝二奶奶,不仅能够享尽荣华富贵,而且还能够惠及薛家,她何乐而不为呢?
因为元妃为她制造了契机,薛宝钗潜意识中把自己当成了贾宝玉的准媳妇,贾政和王夫人未过门的儿媳妇。当初袭人觉得自己是长辈许给贾宝玉的,认为和贾宝玉初试云雨情也不为越礼,如今薛宝钗在贾宝玉午睡时坐在他床边给他绣肚兜,亦觉得不为越礼。
三.清虚观打醮,贾母排斥金玉良缘支持木石前盟,薛宝钗受了刺激
清虚观打醮可以说是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的一个转折点,张道士向贾母提亲,说一个小姐模样、智慧、根基和宝玉都能配得上,但也没敢亏蠢含擅自提亲,因为还要讨老太太的示下呢!
很显然张道士所说的这位小姐就是薛宝钗了,他没想到贾母当场委婉地拒绝了,说宝玉还小,他不适合早娶等等。
贾宝玉因为张道士提亲的事非常不爽,林黛玉也很不开心,结果回到家里两人又发生了口角,贾宝玉把通灵宝玉档镇也狠狠地摔了、砸了,林黛玉哭的肝肠寸断,把吃的东西都吐了……贾母也伤心落泪,嗔怪两人不是冤家不聚头。
过几天后,宝黛两人又和好如初。
这一切,薛宝钗都看在眼里,她那么讨好贾母,看戏专门挑她喜欢的热闹戏,零食专门挑贾母喜欢的软烂甜食,说话专门拣好听的说,那么小心翼翼全是为了讨老太太的欢销笑心啊!但老太太依然支持自己的外孙女。
贾宝玉为了向林黛玉表明自己的心迹,把命根子“通灵宝玉”不知摔了多少次,这次清虚观归来后,更是比之前还要疯狂。贾母的表现和宝黛二人的表现让薛宝钗大受刺激,但薛宝钗的精明之处就是她喜怒不形于色。
薛宝钗接下来的行动方式较之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是守株待兔,现在是主动出击。
贾元春的支持就是薛宝钗最大的后盾,王夫人和薛姨妈又是亲姐妹,她也肯定站在金玉良缘的这一方,宝黛总是黏黏糊糊,贾母又宠溺宝黛,不让薛宝钗省心,所以薛宝钗决定主动出击,就算大夏天的中午,别人都在午睡,她也要跑到贾宝玉床边绣鸳鸯肚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