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中秋节有什么
1、上海人中秋节必吃的食物是什么?
过去上海人中秋必吃三样东西:毛豆、芋艿和鸭子,这些食物各有其说法。江南仲秋,正是新鸭上市,毛豆、芋艿采摘的季节,此时毛豆饱满,芋艿香酥软糯,都在最佳品尝期,八月十五又是祭祖的日子,毛豆、芋艿就是最好的供品,也成了节日必备的食品。
毛豆音谐“毛头”,在沪语中指婴儿或稚童,而芋艿食用部分是长在地下的块茎,出土时,一定是中间一只颇大的芋艿头,四周相围着许多个体小一点的芋艿仔,如把芋艿头比作“阿奶”(沪语祖母),那许多相围的芋艿仔不就是“阿奶”生的许多子嗣吗!而且众多的子嗣围在“阿奶”身边,那就是阖家团聚的形象。所以中秋食毛豆、芋艿出典于中秋“荐先”风俗,蜕变为祈子、祈祷团圆风俗。
今天的上海仍有中秋吃毛豆、芋艿的习俗,本地毛豆搭配本地芋艿,洗净后两样一块儿放入锅中,放些盐、加水,大火烧开后再转为小火慢“烤”。这是中秋时节上海人家餐桌上的一道名菜——芋艿烤毛豆。
2、中秋节上海有什么风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一起来看看中秋节那些传统习俗。
吃月饼
《洛中记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可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芙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赏月
赏月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俗。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祭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燃灯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代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巅峰。
玩兔儿爷
兔儿爷是中秋节期间,给孩子们玩耍娱乐的一种泥塑玩具。其形状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头上竖两只长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没什么区别。现在寻常市面上已见不到兔儿爷的踪影,只是作为民俗文物在民俗博物馆之类的地方展览,或者在工艺品商店里出售。年轻人对它所知不多,而老人提起它来就津津乐道。
走月
中秋节之夜还有一大特色赏月活动叫“走月”。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泛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都是游人“走月”时的赏月胜地;而解放后建的莫愁湖公园之抱月楼,则成了市民赏月的新景点。旧时南京人“走月”还有一种特殊的祈盼之举:凡没生儿子的已婚妇女,要去游夫子庙,随后再跨过一座桥,相传即可有“梦熊之喜”(意生男孩)。
偷葱偷菜
相传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就表示她将来会遇到一个如意郎。台湾有句俗语“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指的就是这一习俗。
吃鸭、螺和芋头
我国西南的仫佬族讲究在这一天买饼子,杀鸭子。南京的桂花鸭、咸水鸭、樟茶鸭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卖得很旺。如果你什么都没找到,拎一只北京烤鸭回家吃,估计味道也不赖。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后经查,螺肉所含的维生素A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可见此说法言之有理。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食之呢?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3、地道的上海人中秋节都吃些什么美食?
上海宁中秋节必吃的几道菜,看一下都有什么?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节日就仪式感满满!阿拉上海宁,看看你的中秋节菜单栏上有这样的吗?上海人只有吃完这些有喻意、有时代、有口感的传统式菜肴,才算过了一个完整的中秋佳节!
小鲜肉月饼
在上海许多老一辈的朋友都知道,更能意味着上海宁的中秋美味可口的那就是小鲜肉月饼。许多百年老字号月饼例如老大昌、杏花楼等,一到中秋节前夜,大门口就排了很长很长的队。为了能吃到正宗上海月饼,分毫不愿凑合。
扁尖鸭子汤
秋的家鸭,肉质地美味,滋阴生津,是上海宁中秋节家宴上必点的一道菜。做这一道汤也有讲究,食物有:瘦削的老鸭,香肠,咸的扁笋,枸杞子等。小火炖2个个小时以上,营养成分全都在锅里。那也是秋季滋补养生的最佳选择菜。
芋艿
芋艿这个东西,挖起来时,的中间芋艿头被很多芋艿仔围住,江南地域觉得这是多子多福、合家团圆的标志,在中秋时吃,更为应情。比较常见的芋艿可以制作油葱芋艿,颜色口味淡、味道鲜香。江浙一带,芋艿发音与“运进”类似,因此中秋节吃芋艿,也暗示着喜事连连。
豌豆角
吃毛豆这样的说法更加趣,有一种说法要在江浙一带,豌豆角称之为毛豆荚,而荚楷音“佳”、“吉”等字,因而吃毛豆是希望可以万事如意,
上海宁吃毛豆时,都会将豌豆角的首尾剪去,让调料能够更好地渗进里边,进味。因此,针对吃这件事情,上海宁真的是细获得。细致的意味着!
螃蟹
俗话说得好,秋风瑟瑟,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针对魔都上海的吃客,怎能少得了螃蟹呢?并且,优选阳澄湖的螃蟹,上海宁一到秋天,自己开车买,出去吃,繁华的很。
响油鳝糊
伴随着滚油淋在蒜末上传来的“吱——啦”一声,香气瞬间腾空而起,响油鳝糊因此而出名。这个菜看上去色调偏深红色,可是新鲜的爽口,没什么油腻感所感。鲜嫩的鳝肉味儿浓厚,转秋吃一点泥鳅~有健脾开胃锻炼健身作用。
4、上海中秋吃什么传统食物
上海中秋吃的传统食物如下:
1、芋头。中秋节期间,除了吃月饼和鸭子,上海人还吃芋头。有的把芋头放到老鸭汤里,再加一些扁尖的竹笋吃,有的直接用毕缓唤葱油炒。芋头是通过鳞茎繁殖的植物,象征“母子相互依赖”。因此,在中秋节吃芋头具有美好的意义。在江南方言中,芋头的谐音是“全运”。因此,在中秋节吃芋头不仅可以品尝到味道,还可以表示吉祥。
2、毛豆。《上海县志》有句俗语“八月半,也是芋头生日和毛豆生日”。庆祝中秋节,每个人都必须使用“毛豆荚烤芋头”。毛豆是从当地哪唤的“牛大扁”那里产生的,这种毛豆的豆是扁平而又肥的,好像它们被牛踩过一样,味道有点甜。毛豆中有几种豆子,也象征着兄弟姐妹的团结,毛豆在当地也被称为毛豆荚,食用毛豆希望是吉祥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3、八宝鸭。上海人重视健康保护。由于秋天干燥,吃鸭子对身体有益,这是鸭子饱满的时候,所以在中秋节前后吃鸭子已成为上海的传统习俗。
4、月饼。在中秋吃月饼象征团圆,最早出现在明代的诗句中,到了清朝,开始有许多诗词体现这一寓意手凯。清代上海人秦荣光作的《上海县竹枝词》中有一首这样写道:中秋赏月竞开筵,月饼堆盘月样圆。礼斗香还烧大斗,南园向最盛香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