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端午节有什么好玩的
1、古代端午节做什么端午节活动 古代端午节做哪些端午节活动
1、古人端午节的活动很多,有辟五毒、插艾叶、赛龙舟、包粽子等。因为五月初五这段时间气温渐渐升高,蚊虫蛇蝎肆虐,害虫滋生,于是人们需要辟五毒。辟五毒的方法有很多,如沐浴兰草泡过的水以驱散瘟疫,将艾草做成人形和虎形,插在门口或放于屋内,把蒲草编织成的蒲人、蒲剑等悬挂在家中。哗首还有很多活动,如采百药、踏百草、饮雄黄酒和在小孩子额芹哪头前画符等等。
2、端午节最主要的节俗活动是吃粽子乱首数和赛龙舟。粽子到了唐宋时期已经有了许多花样,如筒粽。粽子也不仅自家食用,也用于馈赠亲友;不仅在端午吃,也成为一种流行的夏季食品。龙舟竞渡则由普通的游玩和交通功能,渐渐发展出不同的风格,如荆楚等地以竞技比赛为主,苏杭等地以画舫游玩为主。
2、端午节有哪些传统活动?
端午节传统活动有赛龙舟、端午食粽、佩香囊、悬艾叶菖蒲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屈原。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4、悬艾叶菖蒲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2)古代的端午节有什么好玩的扩展资料:
端午节来源
1、屈原
第一个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讨伐楚,五战攻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答应。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臣,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听信谗言,赐伍子胥宝剑,伍子胥因此死掉。
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古代人如何过端午节?
1、舟竞渡趣味盎然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流传至今两千多年,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仍在延续。和现在一样,在博物馆的诸多文物中,都留下了古人过端午的记忆。
端午节闹龙舟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活动,是日,古人举行龙舟竞渡,并向水中投粽子。山东博物馆藏清版年画《端阳节闹龙舟》就描绘了龙舟竞渡的热闹场景。画面上六个儿童乘着龙舟,敲锣打鼓尽情欢乐,其中一个单脚立在龙头之上;几位妇人在岸上观看,充满生活情趣。
除了赛龙舟,端午节吃的粽子也离不开船只。山东博物馆的“秦汉——明清展厅”中摆放有一艘明代漕船,这艘漕船1956年发现于梁山县宋金河的支流中,是京杭大运河出土古船中年代和用途最明确、保存最完整的。
2、画作之中寓意美好
在古代,端午节时家家户户都会贴带有美好寓意的年画,祈求平安康健,无病无灾。山东博物馆藏清版年画《张天师》就描绘了张天师手持利剑,驱毒禳灾避鬼的场面。
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物《午瑞图》也描绘了古人过端午节的盛景。这幅画由清代宫廷画家朗世宁创作,画中青瓷瓶内插着蒲草叶、石榴花和蜀葵花,托盘里盛有李子和樱桃,几个粽子散落一旁。
根据清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记载,此图应作于雍正十年(1732年),属郎世宁在中国的早期作品。因而画中的粽子、蒲草等物暗示此画是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而绘制,由此可见古代不仅民间有使用艾蒿、菖蒲的习俗,宫廷也有此风。
古时端午有驱邪防疫的习俗,雄黄具有抗菌、解毒、燥湿功效,喝雄黄酒自然也是端午习俗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孔子博物馆馆藏的清青釉酒令杯雕琢精细,釉质透明匀净,棱角转折分明,杯内中心塑一老者,长髯垂胸,笑容可掬,神态自然,是端午饮酒的代表性器物。
3、挂艾熏香祈福圆满
端午一到,夏至亦已临近。民谚有言,“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艾草除了是端午节悬挂于门楣之上的装饰品,自古还是人们用来熏香的天然香料之一,并且在沉香等油脂类香料出现之前,一度被人们广泛使用,用以夏季驱虫避害。
古代的熏香用具中,香炉造型多种多样。山东博物馆馆藏的汉代博山炉就是其中的一件精品。此外,孔子博物馆馆藏的明掐丝珐琅缠枝宝相花双盖炉也是熏香的器具,其造型精巧,珐琅颜色纯正,色泽蕴亮,以蓝珐琅釉为地,掐丝工艺精湛。
农历五月被认为是“毒月”“恶月”,因为天气越来越热,雨水逐渐增多,许多昆虫都会出来活动,因此民间在端午节有“驱五毒”的习俗,在端午节前后要用各种方法预防五毒之害。
端午节佩戴香囊,不但有辟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用。在古代,人们也常常通过佩戴挂坠等装饰品以求祈福圆满。济南市博物馆馆藏的清乾隆白玉鸣虫葫芦坠既有葫芦的形态,又采用玉石为原料,蕴含着双重美好寓意。
清乾隆白玉鸣虫葫芦坠长13.5厘米,宽9.34厘米,高6.22厘米。葫芦上部还雕有两只鸣虫,似振翅鸣叫,活灵活现。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资讯-穿越千年,看古人如何过端午
4、端午节特色活动有哪些?
1、赛龙舟。据说,端午节的由来是和古代诗人屈原有关,当时屈原悲痛欲绝投江自尽,当地百姓划船去打捞但终究没有找到尸体。后来为了纪念屈原就有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
2、吃粽子。吃粽子的习俗,也依然和屈原有关。百姓们因为打捞不到屈原尸体,担心江中的河虾会吃掉他的身体,于是就将米团投入江中喂饱鱼虾。因此,就有了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3、喝雄黄酒。雄黄酒有驱虫解毒的功效,多喝还能养颜美容。端午节喝雄黄酒,寓意驱除病魔,平安健康。
4、挂红鸭蛋。红鸭蛋,就是把鸭蛋蒸熟后用一种草腌制成红色表皮。再用红色丝线制成一个口袋把红鸭蛋装进去挂在孩子们的脖子上。
5、佩香囊。各地的风俗不一样,南方地区多为挂红鸭蛋,而北方地区则是佩香囊。香囊内放着朱砂、雄黄、香料等,佩戴身上有辟邪驱魔的作用。
6、插艾叶菖蒲。清明节的习俗是插柳,而端午节则是插艾叶或者菖蒲,一般插在门前房梁或门把边上。艾叶和菖蒲都是很好的中药材,性凉味苦,待风干后可取下用以泡水饮用,有益身心健康。
(4)古代的端午节有什么好玩的扩展资料:
时移世易,俗与世变。当今中国加速由传统农耕社会迈入现代工商社会,许多基于农耕生活形成的端午习俗逐步淡化甚至彻底消失。比如,在城镇里,人们或许还会吃粽子、戴香包,但很少有人再亲手包粽子、做香包,家家户户挂菖蒲、薰苍术的现象几近于绝迹,就连赛龙舟、祭屈原等最重要的纪念活动,也开始变得更注重表演性甚至商业化。
与此同时,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发生碰撞,中国传统节日面临外来节日文化竞争,端午节也不例外。比如,明天是端午节,后天则是由西方传来的“父亲节”。许多赶时髦、爱热闹的年轻人,似乎更喜欢过带有异域情调的“父亲节”,而不是最具本土风情的端午节。
5、古代的端午节是怎么过的,有什么活动?
又到五月五了,又到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
你对于端午节有什么认识?你可能会脱口而出的几个词汇是:屈原,粽子,赛龙舟。
是的,很多国人对端午节的认识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著名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在这一天人们要赛龙舟,同时要包粽子,然后把这粽子扔到水里,供英灵享用。
但是,又有人说,不对,端午节不是纪念屈原的,是纪念春秋时期楚国爱国政治家伍子胥的!没过多久,又有人说,你们都不对,是纪念春秋时期晋国政治家介子推的!
2005年11月25日,一个有关端午节的大事震动了世界——韩国向世界教科文组织申请,端午节为韩国的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一个原本属于中国的节日咋就成了韩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这在中国国内引发轩然大波!没过多久,中国的专家教授站出来澄清,人家韩国申请的是“江陵端午祭”,不是“端午节”,人家的端午节和咱们的不一样。
到底端午节在古代是个什么节日?韩国的“江陵端午祭”又是啥?端午节只在中国有么?
神龙腾空的信仰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和中秋节并称中国四大民俗节日,但是,与其他节日不同的是,端午节的名称最多——据统计,端午节的叫法多达二十多个,有:
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艾节、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浴兰节、女儿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屈原日、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五月初五、五月当午等。
与众多名称相关的,是端午节的不同起源说——端午节的来源说法也最广泛。
端午节,到底是怎么来的?
谈起端午节,先得从它最原始的名字说起——端午节。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端,物初生之题也”,就是说,端为初的意思。中国古代使用天干地支纪年,子丑寅某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每一个地支配一个月,以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然后又从古代流传下来,每一天也按照十二地支不断流转——端午节最开始是在“午月午日”,意即午月的第一个午日。当然,后来南北统一,定为了“五月五日”。
上古先民以“龙”为图腾,他们不仅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在“午月午日”这天也会有祭祀龙的活动。所以,端午节最开始的底色就是祭祀龙。具体表现就是赛龙舟。
包罗万象
当然,除了龙的祭祀,端午节还有许许多多的底色!
端午节又叫“五毒节”。中国古代对“五”这个数字情有独钟,有、“五色”(青红黄白黑)、“五味”(酸、甘、苦、辛、咸)、“五声”(宫商角羽徵)、“五方”(东南西北中)等等,这当然都是脱胎于“五行”(木火土金水),所有无论五味、五色都一一对应。当然,还有五毒(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
端午节处在夏天正中——中国古人以寅卯辰三月为春,巳午未三月为夏,申酉戌三月为秋,亥子丑三月为冬——端午所处的午月,正是夏中,各种毒虫猛兽出没,所以古代先民认为午月是“毒月”,而端午是头一个“第五日”,又犯“五”,可能五毒俱全,所以要避毒。
所以这一天要吃五毒饼,毒虫猛兽出没的月份,邪气自然泛滥。重五相见的日子自然五毒俱全,所以端午节又叫“躲午节”,古人认为这一天邪气泛滥,邪恶盈门,所以小孩子自然要辟邪——所以在这一天很多小孩子被送到外婆家“辟邪”。
小孩子辟邪,那大人怎么办?古人认为菖蒲、艾草有辟邪作用,端午阳气旺,且艾、菖长势茂盛,所以大人们要取下艾草菖蒲放在门口,以达驱邪的作用,所以端午节又叫“菖蒲节”、“艾节”。当然,古代那些有权有势的家族还会选择在这一天到道观里打“平安醮”以祈祷平安——这在伟大的古典小说《红楼梦》里就有记载。
仲夏时分,天气炎热,由于“邪气出没”,很容易皮肤得病。在邪气最盛的端午这一天沐浴自然是不错的选择。所以很多人在这一天采集草药沐浴洗澡,所以这一天又叫“浴兰节”。
吃粽子的来源
上文提到,一说起端午节,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赛龙舟和吃粽子。赛龙舟上文已经说,是为了祭祀龙。那吃粽子呢?吃粽子就不得不提到那位伟大的古代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著名的政治家。他对内主张改革,对外主张抗击强秦。但是,由于楚国怀王和顷襄王两代君主昏庸不堪,所以被流放到了荒蛮之地。当屈原听说楚国的国都被秦国攻破时,非常难受,可谓万念俱灰,于是在汨罗江(主要流经江西湖南境内)投江自尽。死后英灵不散。当地百姓为了祭祀他,决定将食物投到江里祭祀屈原。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梦里梦到屈原,屈原说:“很感谢你们给我送的是食物,但是可惜的是都被水中的蛟龙吃了。你们可以用艾叶把饭包住,再五色丝线捆好,做成菱角样貌。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并会以为是菱角,就不敢抢着吃了。
从那以后,粽子就诞生了,端午节吃粽子还与春节吃饺子,中秋节吃月饼一起成了习俗!
兼收并蓄
说到这里,很多朋友可能就不服气了。上文指出,有些人就认为粽子并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楚国的伍子胥的。相传他帮助吴王夫差击败越王勾践,但之后夫差就听信谗言疏远伍子胥。伍子胥眼见夫差纵虎归山,心知吴国覆亡不远,于是选择在五月五日自杀,死后尸体沉入钱塘江,江水登时波涛盈天。周遭百姓知道伍子胥英灵感动上天,于是拜其为涛神,选择用粽子来祭奠涛神。
当然,还有端午节祭奠介子推的,相传晋公子重耳出逃,身边重臣介子推一路侍奉。在重耳饿晕了的时候,竟从自己的腿上割下肉来喂养重耳。但是等重耳荣登大位却因为鄙夷追名逐利而自动退隐绵山。重耳为了逼他出仕,竟然环山三面放火,希望他从一面跑出来。但谁想到介子推竟然抱树焚火而死。为了缅怀他,所以人们选择在端午节这天纪念他。
韩国端午节起自中华
先不说朝鲜族的端午节,就说韩国申遗的江陵端午祭,不仅日期上与中国的端午处在同一天,更主要的,它祭祀的神灵——包括大关岭山神、土地、洞(韩国村落的意思)城隍(江陵国师女,又叫郑家女,被神话的人物)、金庾信等十二位正神——基本可被归为山神、土地、城隍,文化符号是源自中国的;祭祀的礼仪——“儒教式祭仪”和“巫俗祭仪”,其中儒教不用说了,儒家的变种;后者基本可归为道教万物有灵的崇拜——也是来自中国的!
所以,可以说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是中国端午节的变种。它与中国的端午节一样包含了众多内涵,兼收并蓄,体现出古代中华文化对万物有灵的尊崇。
其实,无独有偶,不仅韩国过端午节,越南也过端午节,也是源自中国。
端午节,包含了天干地支纪年(午月午日),二十八星宿(七个为一象,共四象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好几大内涵,同时包罗了纪念屈原(爱国不屈)、伍子胥(忠贞不二)、介子推(清介自守)多种精神,真可谓包罗万象,象象有源,事事有涵,真可谓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统而和之的最好明证!
6、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活动
端午节风俗活动有:赛龙舟、佩香囊、吃粽子、插艾条、拴五色线。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仿蠢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2、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3、吃粽子:
端午吃粽子是我国的传统习俗,不过在郴州苏仙区坳上古村有着特别的吃乌米粽的习俗。坳上乌米粽属当地独创的美味佳肴,是由山上野外的乌饭树叶、择子柴叶、金刚刺嫩头、枫香树嫩叶等十余种能食用的树叶,将其洗净捣碎,过滤挤汁,再浸泡在糯米中,漏燃里面放有叉烧、咸蛋黄等馅。
4、插艾条:
俗话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这里的“艾”是指艾蒿。因为正值夏至,寒暑相交,家家都会在这一天打扫门庭,将艾条插在门上。
5、拴五备搜陪色线:
中国古代一直以红、黄、白、青、黑五色为吉祥色。每年端午节清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7、端午节有哪些有趣的习俗?
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稿歼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运乱,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键悄冲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类似还有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8、端午节有什么风俗活动?
端午传统习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已流传两千多年。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2、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3、悬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4、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5、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古人们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6、吃粽子
粽子也是药膳的一种。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和荷叶。
9、在古代端午节是怎么过的?都是有什么样的活动?
有赛龙舟,吃粽子等等。首先吃应该是比较受欢迎的方式。在端午节的时候,不要说肯定吃粽子,还有许多的好吃的黄鳝,雄黄酒等等组成的“五黄”。制作工艺非常繁琐的要数高邮一带喜欢吃的"十二红",指的是油爆虾、炒红苋菜、朱砂豆腐等,听起来就垂涎欲滴。端午的娱乐活动更加好了,其中有一个最有名的就是赛龙舟。不仅仅有正式的比赛,还有龙舟游乡,人们会到附近的村庄玩用划龙舟的方式。除此以外,龙舟还有各种花样的划法,那就主要是表演了。
不如南方水系丰富的北方水系,龙舟比赛比不成,可是能射柳和打马球。现在我们的物质丰富,大家也不要发愁吃喝,大家伙去外地,参加当地的避暑游戏就比较受欢迎,可要足够的勇气和耐力这两个游戏,但要胜任需要军人气质,只能作为参观者的我们,可是端午像汉族节日,然而以游牧民族为主蒙古族时似乎不过端午。
他们虽然明显不如南方的节日气氛,特别是到了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地区,更加无什么节日气候,那是因为率先进入炎热的夏季南方,是要避暑的,可是还比较凉爽的塞外,比较凉的是玩水,特别是游牧民族,身为避暑胜地,地域辽阔的大草原,何况他们是有自己的节日“那达慕”。那个时候他们会举行赛马、摔跤等运动比赛。特别精彩的,而他们以肉奶食为主饮食,其实也是一种练兵的考验。
端午节是有特别多的内容,就像饮雄黄酒、家人团聚、郊游等。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的习俗,就是带来欢乐和健康给家人,追求美好生活农历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在医疗条件落后的古代,蚊虫瘟疫实在令人防不胜防,不管玩什么、佩戴什么饰品,吃什么食物,都是围绕着趋吉避凶的主题进行,无非是古人强身健体,同时祈求顺遂平安的方式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