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艾草为什么要搭菖蒲
1、为啥端午节要挂菖蒲和艾草,这是有什么寓意吗?
端午节是中国重要的节日之一,它也是人们纪念楚国大文学家屈原先生的日子。在端午这一天,除了吃粽子之外,每户人家的门口都会挂着菖蒲和艾草。这是因为农历的五月正是蛇虫鼠蚁非常多的时候,因此挂上菖蒲和艾草可以利用它们的气味和药用价值驱赶这些害虫,起到保平安的作用。
中国农历的五月也被人们称之为毒月,在民间也有“烂五月”一说。中国农历的五月也被人们称之为毒月,在民间也有“烂五月”一说。所以农历的五月也是许多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十分旺盛和最容易繁殖的时节。同时也是人们所说的五种有毒害的动物最容易出动的时候。因为如此,人们就将门口挂上菖蒲和艾草,来保护家宅平安,在五月不被邪气所伤害。
人们就将贴灵符一样的,将菖蒲和艾草在端午节这天挂在门边上。传言草蒲是古时候防疫驱邪的灵草药,它就像可以驱逐不好的东西的利剑一样。同时也因为它的外形像剑一样,于是挂在门口就像宝剑一样可以驱逐邪气。人们称它为“水剑”或“蒲剑”。在清代和晋代古人有所记载,称它为可以驱邪的宝物;艾草就是人们非常见的草药,从中国古代开始就将它作为治病的药材,我们平时看到的中医治疗时,艾炙就是用艾草为主要材料制成的。所以民间不仅将它用作治病的良药,也将它挂在门口当作 驱邪的物品。
因为端午节这天,正逢农历五月,而这个时候正是毒虫猖獗的时候,于是人们将菖蒲和艾草挂在门口,利用它们的气味来驱赶走这些毒虫。在端午的节日,大家不仅要忙着挑选菖蒲和艾草,还要食用粽子,看赛龙舟比赛。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纪念投湖的屈大夫,中国的文化离不开这些已故的文人,而屈原的精神也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前进。
2、端午节挂艾草与菖蒲的寓意
端午节挂艾草与菖蒲的寓意是为了驱病、防蚊、辟邪。
1、科学解释
有一句俗语叫作: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这一天都是会插艾草和菖蒲的。艾草的茎和叶子有挥发性芳草油,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方向,是可以驱蚊的,还可以净化空气。艾草也是可以入药的,菖蒲是水生草本植物,它的叶片上也是含有挥发性芳草油,是可以提神、杀虫灭菌的。
2、文化意义
俗语: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将艾草和菖蒲挂在家门口,就相当于是在家门口贴上了一道灵符,是能够趋利避害的。将艾草绑成一束,挂在门楣或者是门楣两端。艾草代表的是招百福,插在门上,是可以让身体健康的。艾草可是能驱邪的。
端午节挂菖蒲、艾叶有要求
1、必须带根:在我们当地老人认为带根的菖蒲和艾叶具有较好的寓意,所以一般农村的菖蒲和艾叶都是带根的,而且还要把根洗干净,在悬挂的时候还讲究挂的方向,一般悬挂的时候为倒挂。
2、悬挂时间有要求:对于悬挂的时间而言,老人们讲究越早越好,但是一般以五月作为起点,记得好的老人通常从农历的五月初一开始,在菖蒲的选择上,一般选择早晨的、带着露水的比较好。
3、端午节为什么要挂菖蒲
端午节有插菖蒲叶和艾的习俗。菖蒲有香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为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菖蒲(学名:Acorus calamus L.):也叫做白菖蒲、藏菖蒲。多年生草木,根状茎粗壮。叶基生,剑形,中脉明显突出,基部叶鞘套折,有膜质边缘。生于沼泽地、溪流或水田边。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株有毒,根茎毒性较大。口服多量时产生强烈的幻视。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一说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的忌日),与春节、中秋等节日同属东亚文化圈的大中华地区及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的重要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