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端午节要悬钟馗像
1、苏州端午习俗的苏州吴地端午习俗-钟馗像
苏州端午习俗中一项内容是家里悬挂钟馗像,而且在五月要挂整整一月之期。
《清嘉录 挂钟馗图》:
堂中挂钟馗画图一月,以祛邪魅。李福《钟馗图》诗云:“面目狰狞胆气粗,榴红蒲碧座悬图。仗君扫荡么魔技,免使人间鬼画符。”又处毓嵩有诗云:“榴花吐焰菖蒲碧,画图一幅生虚白。绿袍乌帽吉莫靴,知是终南山里客。眼如点漆髲如虬。唇如腥红髯如戟。看彻人间索索徒,不食烟霞食鬼伯。何年留影在人间,处处端阳驱病疫。呜呼世上罔两不胜计,灵光一睹难逃匿。仗君百千亿万身,却鬼直教褫鬼魄。” 从唐宋时期起钟馗就成为门神中的重要一员,而钟馗的来历一直笼罩着一层神秘色彩,《唐逸史》称:“明皇因疾,画梦蓝袍鬼徒一小鬼,擘而啖之。自称终南山进士,誓除天下虚耗之业。乃诏吴道子如梦图之,批其后曰:“灵祗应梦,厥疾全廖。烈士除妖,实须称奖。因图异状,颁显有司。岁暮驱除,可宜遍识。以祛邪魅,兼靖妖氛。”
《五代史·吴越世家》:“岁除,画工献钟馗击鬼图。” 《梦溪笔谈》记载这个传说更详细,唐玄宗在宫中得了疟疾,久不愈,一日做得一梦,有大小二鬼,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命画工摹拓镌版,印赐两府辅臣,并传告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北宋高承《事物纪原》记载也大致一样:唐明皇梦小鬼喧扰,有大鬼捉小鬼食之。问为谁,对曰臣终南进士钟馗也。因应举不捷,触殿阶而死,誓除天下虚耗妖孽。明皇乃召吴道子画钟馗像供之。
穷秀才钟馗于是成了专门除魔降妖、名扬天下的捉鬼大神。敦煌藏经洞发现唐代古写本中有《除夕钟馗驱傩文》,其中描述“捉取江湖浪鬼”的钟馗“亲主岁领十万熊罴。爪硬钢头银额,魂(浑)身总着豹皮,尽使朱砂染赤。”威风凛凛,的确是驱邪大神的气度。敦煌地处西北边陲,已盛行钟馗驱傩,挂钟馗像的风俗必风行于全国各地。 苏州是端午节龙舟竞渡的发祥地。《事物原始》载:“竞渡之事,起于勾践,今龙船是也。”汉代赵晔《吴越春秋》也认为,龙舟的起源“起于勾践,盖悯子胥之忠作”。
苏州龙舟竞渡的最早起源当为“胥门塘河”,即今天的胥江河。清代诗人邵长蘅有 “五月胥江怒,水嬉欢竞渡”的咏叹。到清朝,苏州端午龙舟竞渡盛极一时,地点众多,“龙船,阊、胥两门,南、北两濠及枫桥西路水滨皆有之。”
端午风俗无论南北,都有龙事,只是北方用以祈雨,而南方模拟竞渡。南北朝时,竞渡习俗广泛传播,唐敬宗曾下诏命地方官修造龙舟二十艘,宋太宗淳化三年到开封金明池观看竞渡。明清两代,宫廷中端午龙舟表演。清代自顺治康熙起,每年端午,大都要在西苑以龙舟竞渡酬节。
进入二十一世纪,古城苏州的端午龙舟竞渡依然延续,农历五月初五,古老胥门城墙下,在苏州人为纪念伍子胥而命名的胥江河上,彩旗飘扬,龙舟待发,吸引众多苏州百姓摇旗呐喊,为健儿们加油鼓劲。逝者已去,追思慕远,古老的民俗能延续在网络时代,令人感叹传统的魅力。
每年一度的龙舟赛,船大都是隔年留下来的,但不放置水中,这样船身容易腐烂,而是有专门房间存放。端午前二周,龙船出屋,倒放露天,在阴湿天上油漆。还要准备用猪皮做鼓面的传统鼓,在比赛时使用。端午节日当天,胥江两岸人潮涌动,家家户户扶老携幼看龙舟竞渡。苏州人把龙舟下水称为出龙,事先要迎神演戏,称为“下水”。江边搭建五米高的彩台,用做举行舞龙祭龙仪式,拜过涛神伍子胥,比赛就开始了。(上岸时也要举行送神仪式,叫做“拔龙头。”) 还有更轻松可喜的,《吴县志》:“端午为龙舟竞渡,游船聚集,男女喧哗,管弦杂沓。投鸭于河,龙舟之人争入水相夺,以为娱乐。”清代嘉道年间苏州人袁景澜在《吴郡岁华纪丽》里也说,“画舫游客争买瓦罐掷诸河,视龙舟中人入水泅取,以为娱乐”,抢到的有奖励,可以到商家换奖品。清未民初,苏州龙舟竞渡尚保留类似的“放标”,将鹅鸭放在河里,众人在水中追逐为戏,这其实是有来历的,早在宋代,宫廷就有掷银瓶于水中令人争夺的作法,后遂相沿成俗。区别只是有的掷土罐、有的掷鸭子、猪脬。
与苏州不同,明代万历时进士、兵部尚书杨嗣昌写过一部《武陵竞渡略》,记载荆楚、楚湘一带龙舟竞渡风俗,分缘由、船式、人数、技术、歌词、赌赛、祭祀、卜岁等, 那里“旧制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月一日新船下水,五月十日、十五日划船赌赛,十八日送标讫,便拖船上岸。”更详细规定,船中不许藏竹竿、鹅卵石,观看者也不许扔砖瓦,以防引起械斗。 龙舟本身就是看点。据《金阊民俗史话》,竞渡龙舟“一般用质地轻巧的杉木制成,长七至十一米,也有长至十几米的,宽约一米至数米,前装木制龙头,后装龙尾。大型的龙舟中舱有三层彩楼,高至9米,雕刻或彩绘,十分精细,旗幡绣伞,罗列前后,锦绣满船。但也有一些贫穷的乡镇,因无力置办龙舟,便用农船或渔船临时改装,用纸扎的龙头龙尾装于木船前后,再用绘满鳞甲的布幔围之,因草草而成,被称为“草龙”。参赛的龙舟起码是两艘以上,一般有五艘,分为青、红、黄、白、黑五色,代表东西南北中五方,也有六艘或七艘的,至多十几艘。”
唐朝将军杜亚做过淮南节度使,对江南的龙舟竞渡风俗做过很好的改良。《旧唐书?杜亚传》“江南风俗有竞渡之戏,方舟并进以急趋疾进者为胜。亚乃令以漆涂船底,贵其速进。又为绮罗之服,涂之以油,舟子衣之,入水不濡。”这样说来,穿绸着锦,不光是光鲜外表,可算最早的体育专用服装了。油漆船底更高明,减轻阻力,仿佛如今赛场上的高档球鞋,跑跳成绩都靠它。
龙舟会也是一年一度的狂欢,“士女靓妆炫服,倾城出游。藻川缛野,楼幕尽启,罗绮云积。山塘七里,几无驻足;河中船挤,不见寸澜。”
奢华固然是奢华,可盛世光景,不过如此。而且这龙舟竞渡的日子也是一个大市集,“小饭大欢,筵费万钱,欢笑远闻,杯盘狼藉。岸则居奇列肆,搏士为人,劈缯为衣,偃师百变,应指而走。童孩戏耍之具,吴人见惯弗巽,远客偶观,张止哆口,移晷弗去。”所谓“商贩贸易,所在成市,半月始罢”,苏州人把这半月统称为“划龙船市”。
苏州自古是丝绸棉布的重要产地,机户密布,相成了产业链,有专门的染坊。这些社会底层的手工业者在平时是低调的,可这一天的龙舟赛会,他们体力出众、团结一心,用自己的方式引人注目:
郡中踹布坊人群操小舟,鸣金伐鼓,划浆如飞,错杂其间,则称烟囱龙船,嘈聒可厌,而彼自为乐也。
士大夫觉得这些下里巴人在搅局,解构了龙舟会的“意义”, 高濂《遵生八笺》云:“南方竞渡者,治其舟使轻利,谓之‘飞凫’,又曰‘水马’。盖越人以舟为车,以楫为马也。”小船虽然没有龙舟豪华其实也大有来历,这些手工劳动者的戏谑之举何尝不是在对传统致敬呢。
《清嘉录》记载,苏州龙舟赛会奇特之处还在于日夜兼备,“入夜,燃灯万盏,烛星吐丹,波月摇白,尤为奇观,俗称“灯划龙船”,有燃灯万盏,烛灰成山的奇观。 根据《清嘉录》描述,每条龙舟四角都有彩旗,中舱还有鼓吹手,两旁划浆的有十六人之多,俗称“划手”。 船头站立一篙师,名为“挡头篙”。
竞渡时,船上结彩张旗,桨手奋力划船,锣鼓喧天,今天在胥江比赛的赛程一般为500——600米,龙舟有20多条,每组4-5条船。而从前苏州竞渡更分 “武赛” 、“文赛”两种。武赛时龙舟上划手随鼓乐大作以整齐划一的动作拼命划桨,两岸鞭炮齐鸣,河边观者如云。沿岸早早就搭建起凉棚供官宦富绅观看,优胜者到达终点时获锦标无限风光。较特别的是之后的文赛,比的是龙舟卖相,台阁优胜,清代著名的小说家蒲松龄在《聊斋》有如此描写:
五月五日,吴越有斗龙舟之戏:刳木为龙,绘鳞甲,饰以金碧;上为雕甍朱槛,帆旌皆以锦绣。舟末为龙尾,高丈余,以布索引木板下垂。有童坐板上,颠倒滚跌,作诸巧剧。下临江水,险危欲坠。故其购是童也,先以金啖其父母,预调驯之,堕水而死,勿悔也。吴门则载美姬,较不同耳。
《清嘉录》也有记述:
头亭之上,选端好小儿,装扮台阁故事,俗称“龙头太子”。尾高丈许,牵彩绳,令小儿水嬉,有独占鳌头、童子拜观音、指日高升、杨妃春睡诸戏。
台阁之戏在苏州太湖农村乡村至今流传,庙会吉日,都有巡街出演,而船尾的水上表演近乎划水冲浪,惊险异常。
2、为什么端午节要挂钟馗的画像?
端午节,农历五月五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一,又称端阳节、重午节、五月节、天中节、浴兰节、蒲节、女儿节等。端午节起源于中国,从汉、魏以来就盛行于各地,后传播至越南、朝鲜、韩国、日本等亚洲多国。
众所周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诗人、政治家和思想家屈原,期间家家户户除了包粽子、悬菖蒲、缠挂各种端午索、饮蒲酒或雄黄酒外,还有挂钟馗画像的习俗。
那么,端午时节悬挂钟馗画起源于何时?这时节为什么要挂钟馗画,有什么寄寓?悬挂的钟馗画又有何特色?
从“钟馗样”到午日钟馗
翻开浩如烟海的中国绘画典籍,我们会惊讶地发现,有关钟馗的记叙和绘画竟会如此之多,擅画钟馗的名家为数亦非常可观。而关于钟馗画起源,据载最晚始于唐代。
驱邪斩鬼之神在年节装饰始于唐末,延续至明清不衰。开始悬挂于厅堂,小说《平鬼传》中谓:“至今元旦令节,家家画钟馗神像:目睹蝙蝠,手持宝剑,悬挂中堂”。可见钟馗画在民间作为年节装饰极为盛行,多以“钟馗样”为模本,目的不外是驱恶除邪。
五代到宋元时期,钟馗画均在岁末进行,但唯吴道子“钟馗样”独尊的情况有所改变,出现大胆革新的局面,拓宽和丰富了钟馗画的题材与内容。宋元之后至清代末,钟馗画逐渐成为被赋予画家思想情志的特定图像,即“并非以描摹悦世为能事,实借笔墨以写胸中怀抱耳”。
值得注意的是,明代民间钟馗画的创作和使用时间从之前的岁末转变为岁末和端午两个时期。而到了清代,画家画钟馗则多集中在端午而非除夕。从除夕逐渐转移向端午,大抵开始于明清之交,而兴盛于清代。
目前最早记录端午悬挂钟馗画的是清代康熙十四年修、二十二年继修的《海宁县志》:“五月五为‘天中节’。……各家贴符于堂,或悬真人、钟馗像以辟邪。”
3、端午节习俗中,为了避邪,家家户户都悬挂谁的画像?
端午节习俗中,为了避邪,家家户户都悬挂谁的画像?钟馗。
1.在民间传说中,钟馗可以辟邪,所以端午节时人们经常在家里悬挂钟馗的塑像。而这个源头就是和唐有关的。根据很多史书,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与之相关的故事。据说钟馗雕像可以辟邪,吓跑恶灵,保平安。没有钟馗,钟馗的形象来源于李隆基的一个梦,里面一个身材魁梧的大鬼帮自己吃了一个一直在害自己的小鬼,于是命人把画像画下来贴在门上,后来就流行到了家家户户。
2.据说钟馗能在镇宅驱邪,所以挂他的画像,钟馗其实应该没有这个人。古钟馗写钟馗或钟馗,是古山东“椎”字的方言读音。古人相信钟馗能追鬼,所以晋宋人常以此为名。钟馗其实是钟馗或者钟馗传下来的。钟馗的存在无疑给了百姓一些安心,让他们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们在家里不用担心鬼神,因为钟馗挂像会默默保护他们。端午节挂钟馗就像在家里驱邪一样,但历史上并没有钟馗这个人,这都是因为伸椎。
3.钟馗捉鬼是端午节的习俗。家家户户挂钟敲钟驱邪,求家人平安。钟馗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镇宅驱邪之神,冥界鬼神,也是道教诸神中唯一全能的神,他要什么就给什么。钟馗是初唐钟南山的一位学者。他看起来很奇怪,但他聪明正直。他因其丑陋的外表而被皇帝拒绝。一气之下,他撞到台阶上死了。死后成为法官,从事捉鬼工作。春节时是门神,端午节时是五毒宗师。钟馗因为相貌丑陋,被皇帝撤下了状元的位置。一怒之下,他撞上楼梯,死了。和他一起参加考试的杜平,把他隆重安葬了。做了钟馗的鬼王后,为了报答杜平生前的恩情,他亲自带领鬼王在除夕夜返乡,并把妹妹许配给了杜平。这就是著名的“钟馗娶妹”。“钟馗娶妹”已成为绘画、戏剧、电影等的重要题材。,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
4、在江淮地区,端午节家家都悬钟馗像,这是为什么?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钟馗是唐代一位儒生,因貌丑被皇帝除名,钟馗一怒之下力碰殿堂阶梯而死。后钟馗被附会成专门捉鬼的鬼王,并且成为人们在岁末时张挂的门神。由于五月瘟疫易于流行,死者众多,人们想起专门捉鬼的钟馗,于是就在端午节悬挂钟馗象了。
5、端午节的习俗
具体习俗活动主要有:
扒龙舟、挂艾草与菖蒲、聚午宴、洗草药水、放纸鸢、荡秋千、贴“午时符”、系百索子、打午时水、浸龙舟水、放纸龙、龙船饭、睇龙船、点艾条、薰苍术、赠香扇、晒百日姜、晒药、挂黄葛藤、画额、佩香囊、佩长命缕、拴五色线、食粽、采药制茶、立蛋、佩豆娘、贴五毒图、游旱龙、划喜船、九狮拜象、抢青、马拉溜、挂钟馗像、品花宴等等。
6、端午节为何要悬挂钟馗像?真的有钟馗这个人吗?
端午节要悬挂钟馗像是为了辟邪,是真的没有钟馗这个人。
01. 挂钟馗像的原因在民间传说中,钟馗是可以驱鬼辟邪,所以人们常常在端午节的时候在家中悬挂钟馗像。而这一来源是与唐明皇有关。根据不少历史书籍中,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与之有关的故事。
唐明皇受疟疾鬼的影响,医生们用尽了许许多多的方法都无法让唐明皇痊愈。一次晚上,唐明皇做了一个很神奇的梦,梦中看见了两个不同的鬼。其中小鬼就是影响自己的疟疾鬼,大鬼就是钟馗。钟馗很快便把小鬼抓起来了,并把自己的身份告诉了唐明皇。唐明皇梦醒后,折磨他许久的病莫名其妙就好了,他认为与梦中的钟馗有关。于是,他把自己看到钟馗的样子告诉了吴道子,让吴道子画出来,并让家家户户都张贴钟馗的画像。这样一来,就不会再有鬼去骚扰百姓了。久而久之,人们就形成了,要在端午节挂钟馗像的传统。
钟馗又被称为是钟葵,这在我们民间的方言中,被认为是椎字的发音。而你若仔细看不少钟馗的画像,都会发现钟馗手中无一不拿着一个椎子,这个椎子就是钟馗降妖除魔的法宝。由此更是可以推测出来,钟馗其实就是由椎子引申出来的,并不是真的在现实世界有这个人。但是钟馗的存在,无疑是给了百姓一定的安心,让百姓能够自由生活,不用再担心家中会有鬼神作怪,因为悬挂的钟馗像会在默默之中保护着他们。
综上所述,在端午节悬挂钟馗像是为了家中驱鬼辟邪,但是在历史上并没有钟馗这个人,这都是源于引申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