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晚上吃油糕怎么控制
1、油糕怎么做又软又好吃
油糕
炸
甜味
<30分钟
较低热量
初中水平
原料:黄米面(粉)200克。辅料:赤小豆、红枣、调料:水110克、油、砂糖。做法:1、将200克黄米面放入盆内,倒入110克的水,拌匀成湿块状,用手抓一把成团,而且又可以松散开,像沙子状。上笼蒸半小时至熟,取出倒入盆内,手蘸凉水趁热轧匀,不要过多的搓揉。在面团上抹上少许油,备用 将红小豆,放入锅内,倒入水煮沸,改用小火焖煮至软烂,红枣(如果是干红枣,要浸泡一夜)上蒸锅蒸熟去掉皮和枣核,煮软的红豆和枣用擀面杖轧成泥,放入油锅加入白糖炒片刻,即成馅料 将手上抹少许油,揪一块面团约50克,揉圆用手捏成圆片片,包上枣豆馅,捏紧口成球状,然后用手按成扁圆形,即成糕坯 锅内倒入食用油,烧至七成热,放入糕坯,炸呈金黄色,捞出,即可食用。喜好特甜的,可在上面在撒些白糖 1、山西油糕,是以黄米为皮,枣泥和豆沙等糖料为馅,经油炸制成的食品,是很有特色的山西小吃。 2、山西油糕的种类很多,因制作方法不同,有云片糕,枣糕,生炸糕之分。 3、因所用的原料不同,又有糯米糕,菜糕之称。 4、因“糕”与“高”谐音,为取其步步登高,吉祥富贵之意,人们往往在年节或婚丧嫁娶,孩子满月,过生日,老人寿诞,起房盖屋时食用,故又称年糕,喜糕。 5、多年来,油糕伴随着人们送旧迎新,庆贺道喜,成为山西人们喜爱的传统食品。 6、黄米面油糕的特色:此糕外脆里嫩,软黏滑润,香甜适口。
主料2人份
黄豆粉200克
辅料
赤小豆适量
红枣适量
水100克
色拉油适量
白砂糖适量
步骤1
将200克黄米面放入盆内,倒入110克的水,拌匀成湿块状,用手抓一把成团,而且又可以松散开,像沙子状。上笼蒸半小时至熟,取出倒入盆内,手蘸凉水趁热轧匀,不要过多的搓揉。在面团上抹上少许油,备用
步骤2
将红小豆,放入锅内,倒入水煮沸,改用小火焖煮至软烂,红枣(如果是干红枣,要浸泡一夜)上蒸锅蒸熟去掉皮和枣核,煮软的红豆和枣用擀面杖轧成泥,放入油锅加入白糖炒片刻,即成馅料
步骤3
将手上抹少许油,揪一块面团约50克,揉圆用手捏成圆片片,包上枣豆馅,捏紧口成球状,然后用手按成扁圆形,即成糕坯
步骤4
锅内倒入食用油,烧至七成热,放入糕坯,炸呈金黄色,捞出,即可食用。喜好特甜的,可在上面在撒些白糖
2、端午节为什么要吃油糕?
只是一个习俗。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所谓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下油锅煎成一大片。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便说把天补好了。
旧时有“早端午晚中秋”的说法,即端午节一般是早上过,中秋节一般是晚上过。 “端午节那天,清早起来一定要吃粽子和绿豆糕,家里老人还会点盘香,挂在屋子里,家家户户要挂艾草、菖蒲,这些能祛病除灾。 ”
端午节除了粽子之外,民间还有以下丰富的吃食:
1、吃“五黄”。端午节当天,在江南人的传统中,必吃五黄——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黄酒(本是雄黄酒,因雄黄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黄酒代替),因而该月又称为“五黄月”。
为什么要吃“五黄”?因为雄黄是一味中药,用雄黄末与菖蒲根屑入酒的雄黄酒有解毒杀菌之功效。江南有谚语:“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
民间也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的说法。而黄鱼、黄鳝、咸蛋黄、黄瓜则是端午时节的当令食品。如端午时节的黄鳝,圆肥丰满,肉嫩鲜美,营养丰富,不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补功能。因此,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
2、吃“五白”。端午节民间还流行用“五白”来搭配,即白切肉、白蒜头、白斩鸡、白豆腐和茭白。端午食“五黄”,再配上“五白”,可清热降火,健脾胃。
中医认为,端午节这一天阳气最旺,若在“阳中之阳”的中午时食“五黄”与“五白”,不但可祛五毒,还可借用端午节的“阳、阳”之力,以达到抑制、祛除诸多霉运,增强自身的“精、气、神、血”。
3、吃面扇子。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4、吃茶蛋。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蛋、鸭蛋、鹅蛋。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除了粽子,端午节还有哪些吃食和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