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要插菖蒲还有什么东西
1、端午节家家户户挂艾草、菖、蒜头,是什么意思?
主要表达辟邪驱瘴之意。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相传很久以前,按常规瘟神在端午节要降灾,天帝产生恻隐之心,便派人下凡体察民情。五月五日,天帝的使臣扮成卖油翁吆喝道:“一葫芦二斤,二葫芦三斤。”大家争先抢购,只有一个老头不仅不买,还告诉老翁账算错了。
等油卖完,老翁尾随那个不买油的老头,说:“你是天下的好人,今天晚上瘟神降瘟灾,你在屋檐下插上艾蒿、菖蒲,就可以躲过瘟灾。”老头听说后就挨家挨户告诉了所有的人,于是,家家插上艾蒿、菖蒲,瘟神无法降瘟灾,人们都平安得救了。后来世代相传,习以为俗。
挂艾草的作用:
端午节悬挂艾草的讲究较多,在农村有端午艾草“两不挂”的说法。
其一,不挂被太阳暴晒后的艾草。端午正值仲夏,是草本植物药性最强的时候,人们之所以会说被太阳暴晒后的艾草不能挂,是因为艾草被太阳暴晒后,药性便变得没有那么浓烈,所以为了让艾草的药性更大,驱除蚊蝇的作用越明显,人们一般会在端午节一大早时上山采摘。
2、端午节有哪些风俗?(除在门上插艾草、菖蒲,做香袋,包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的食俗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端者,初也,五为阳数,故又称“端阳节”。端午节除了人们所共知的吃粽子外,各地还有丰富的食俗。
吃黄鳝 我国江汉平原每逢端午节时,还必食黄鳝。黄鳝又名鳝鱼、长鱼等。端午时节的黄鳝,圆肥丰满,肉嫩鲜美,营养丰富,不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补功能。因此,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
吃面扇子 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蛋、鸭蛋、鹅蛋。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农村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这种食法据说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吃打糕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吃煎堆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所谓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下油锅煎成一大片。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吃薄饼 在温州地区,端午节家家还有吃薄饼的习俗。薄饼是采用精白面粉调成糊状,在又大又平的铁煎锅中,烤成一张张形似圆月,薄如绢帛的半透明饼,然后用绿豆芽、韭菜、肉丝、蛋丝、香菇等作馅,卷成圆筒状,一口咬去,可品尝到多种味道。
3、端午节门上要挂哪三样东西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于其上。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宝山县有谚语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
[10]
也有地方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4、端午节插什么
<
5、在我国一些地区,端午节要在门上插什么东西来祛毒?
汉族人端午节风俗。时兴于全国各地很多地域。清朝现有此俗。这一天,大家将菖蒲(或艾草叶扎在一起)应贴门户网,也是有将菖蒲与艾草叶倚在或插在门帝的。民俗有效它来避邪。挂菖蒲,艾草这已经是南北方城镇的风俗习惯,可在江西省,安徽省的一部分地区端午这一天家家户户门口悬架大蒜,有的挂石榴花.
在端午,大家还把菖蒲刻录成“小人”、“小葫芦”等样子,挂在少年儿童脖子上,而求好意头。有的还要菖蒲根泡药酒,认为喝过能健康平安。菖蒲的叶片样子似剑,民俗异人称作“水剑”,说它可“斩千邪”。菖蒲的身上这层避邪避害的文化艺术含意使它变成大家过端午时不可或缺的一件物件。
端午挂菖蒲的由来每每端阳节来临之际,宁波市的普通百姓都是会在自己家的大门口挂上一束菖蒲。传说故事,在很早以前,有一个穷书生的妻子,名字叫做青英。她不仅演讲口才非常好,并且会吟诗作对。有一年,天旱灾,很多月没下一滴雨,田地荒芜,蔓草枯萎。五月初四,明天端午和生日撞到了一起,那要怎么让这两个节日热闹一点呢?她在家里心神不安,就从房间内走出去。突然间,看见了屋外她阿公种的菖蒲,在烈日下翠绿翠绿,青英内心想,为何不如挖几株菖蒲,逢年过节来充喜?他拿锄回来,挖了几株菖蒲,用冷水洗过,挂在门口。
她感觉这下子,门楣好像充满了活力、喜庆,便即景生情,取下文房四宝,用大红纸写了一首诗,贴在大门口边上。诗是那样写的:自嫌苦命嫁穷夫,明日端阳祭礼无。莫叫良辰美景错过去,聊将冷水洗菖蒲。傍晚,书生(丈夫)回了家,看见门口旁边妻子写的诗,既羞愧又内疚,觉得自己没有面再见妻子,匆忙返回。不知道离开了几百步,仰头看到一只老黄牛在田坎上喂草,周边一个身影也没有。他想,为何不如把牛牵去卖出,弄一些钱回家了,让妻子开心开心。书生不管三七二十一,牵了牛就向前走。但是才走不上一亭路,牛主人家就追逐上去,把他把握住,带去见知县。
知县问书生:“你为什么青天白日偷牵牛?”书生万般无奈,就把自己的妻子怎样贤德、家世怎样贫苦,一五一十向知县述说。知县听了,不相信一个农村的女人也会写诗,就立刻派人传书生妻子来。青英到朝堂上,知县问她:“家里大门口旁的诗就是你写的吗?”青英赶忙下跪回应:“成年人在上,诗恰好是民女所作,不明违犯何法?”知县摸了摸一下胡子,思索一会儿,便对青英说:“你写诗,无违法,只因为你老公偷牵牛,被别人捉到见县内,你看看要怎样被判?”青英听后,泪如泉涌,立刻就表态发言说:“夫君明知故犯,理当重判!”知县点了一下头,跟她说:“妇女言之有物!县内看着你是弱女,老公入狱,将来你需要怎样度日?即然你能写诗,县内命你再做七绝一首。如成,县内就赏你白金五十两,让你回家了去度日。”
青英一听,就点点头同意。取完墨笔打印
纸张,略加思考,现场就写了那样四句:奔涌黄液向东流,难洗今时满脸羞。自笑妾身非织女星,夫君任何效牵牛?知县看过,开怀大笑说:“你尽管并不是织女星,但县内判你老公入狱,你夫妇二人并不是变成牛郎和织女吗?”知县说着,就叫人取下五十两银两,叫她们二人快回家了。端午挂菖蒲,竟得好运。这事传出后,每一年端午大门口上挂菖蒲的别人愈来愈多,之后广为人知,就慢慢产生了一种民俗文化。
6、为啥端午节要挂菖蒲和艾草,这是有什么寓意吗?
端午节是中国重要的节日之一,它也是人们纪念楚国大文学家屈原先生的日子。在端午这一天,除了吃粽子之外,每户人家的门口都会挂着菖蒲和艾草。这是因为农历的五月正是蛇虫鼠蚁非常多的时候,因此挂上菖蒲和艾草可以利用它们的气味和药用价值驱赶这些害虫,起到保平安的作用。
中国农历的五月也被人们称之为毒月,在民间也有“烂五月”一说。中国农历的五月也被人们称之为毒月,在民间也有“烂五月”一说。所以农历的五月也是许多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十分旺盛和最容易繁殖的时节。同时也是人们所说的五种有毒害的动物最容易出动的时候。因为如此,人们就将门口挂上菖蒲和艾草,来保护家宅平安,在五月不被邪气所伤害。
人们就将贴灵符一样的,将菖蒲和艾草在端午节这天挂在门边上。传言草蒲是古时候防疫驱邪的灵草药,它就像可以驱逐不好的东西的利剑一样。同时也因为它的外形像剑一样,于是挂在门口就像宝剑一样可以驱逐邪气。人们称它为“水剑”或“蒲剑”。在清代和晋代古人有所记载,称它为可以驱邪的宝物;艾草就是人们非常见的草药,从中国古代开始就将它作为治病的药材,我们平时看到的中医治疗时,艾炙就是用艾草为主要材料制成的。所以民间不仅将它用作治病的良药,也将它挂在门口当作 驱邪的物品。
因为端午节这天,正逢农历五月,而这个时候正是毒虫猖獗的时候,于是人们将菖蒲和艾草挂在门口,利用它们的气味来驱赶走这些毒虫。在端午的节日,大家不仅要忙着挑选菖蒲和艾草,还要食用粽子,看赛龙舟比赛。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纪念投湖的屈大夫,中国的文化离不开这些已故的文人,而屈原的精神也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前进。
7、端午节要挂什么草
端午节要挂艾草、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插艾和菖蒲是端午节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这一天,人们会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等,主要是为了驱病、防蚊、辟邪。
端午节要挂什么草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主要有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药水、打午时水、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鸢、睇龙船、拴五色丝线、薰苍术、佩香囊等习俗。其中,端午挂艾草和菖蒲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最早在《荆楚岁时记》中有记载:“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8、端午节要在门上插什么东西来祛毒
端午节要在门上插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