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节日 » 明朝端午节怎么过

明朝端午节怎么过

发布时间: 2023-03-06 16:08:34

1、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古人也过端午节,那古人是如何过端午节的呢?

龙舟节是古代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民间有很多习俗,皇室自然也有独特的庆祝方式。在乾隆时期,端午节的最初日期是五月初一,一直持续到初六结束。首先,皇家端午节与饮食是分不开的。作为这一天的重要食品,粽子必须得到精心的对待。在端午节来临之前的一段时间,御膳房会开始准备今年的粽子样式。形状和馅料都必须仔细研究,争取每年都能推出新的。在最终的粽子样式被乾隆皇帝批准后,御膳房可以开始手工制作粽子了。




端午节是个节日,宫廷和民间的贵族们不得不趁着这个节日大摆宴席,热闹一番。据《大明会典》记载,端午节的宴席按受宴者的身份分为上、中、下三等,菜肴也不同。例如,上桌包括:酒五品,果品、小馒头、汤三品,糕一品,粽一品,四色菜,酒五杯。中桌减为:酒四品、果品、小馒头、汤三品、饼一品、粽子一品、四色菜、酒五杯。这种赏赐不仅贵族主子可以享受,交趾司的乐师也可以享受。





贵族之家应该互相款待,借机招待。在《红楼梦》中,王夫人还邀请薛家母女共进午餐。薛蟠也宴请了宝玉。因此,除了粽子之外,山珍海味、时令蔬菜、新奇水果也是不可缺少的。新鲜水果是端午节必吃的东西。比如宝玉上桌回来,晴雯就说:"鸳鸯送了很多水果,都在水晶缸里"。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这一天,要把冬青、石榴、杨梅等放在瓶子里,妇女要把艾草、石榴花戴在头上,这叫 "端午节"。每家每户都要举行宴会,庆祝端阳节。药店和酒馆会向老顾客赠送雄黄、紫苏、酒糟等物品。这一天,各行各业的人也都停止工作,到酒馆里一起喝酒,称为 "赏白节"。

2、古代时期,人们是怎么过端午节的?

古代时期,人们过端午节主要有以下这几个习俗。古人过端午节也会吃粽子。而且古人在端午节不只有粽子,还有很多花样美食,比如宋代的端木煎。制作面扇子。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盛会。端午节这天还要饮雄黄酒。雄古人也会把艾草挂在自家门口。

古人过端午节也会吃粽子。古人吃粽子还是有讲究的,比如明清时期,他们会吃枣粽,寓意是“早中”状元,还会吃一种像毛笔一样的粽子,意思是“必中”。

而且古人在端午节不只有粽子,还有很多花样美食,比如宋代的端木煎,是把新鲜的栀子花裹上甘草水拌的面糊,然后放进油锅中炸几秒,这就成了一道美食。在江南的传统当中,端午节还会吃黄鳝、黄酒、黄瓜、咸蛋黄、黄鱼,白切肉、白斩鸡、白豆腐、白蒜头、茭白,这道菜主要是降火,健脾健胃。

制作面扇子。古时候,民间认为五月份是“恶月”,是不吉利的,加上天气炎热,湿气又重,所以蚊虫很容易出现,也很容易出现一些瘟疫。在这一天送扇子有很好的寓意,可以驱邪避灾。只不过在古代,制作扇子很不容易,所以就慢慢演变成了做“面扇子”。

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盛会。赛龙舟从战国时期就有了,一开始只是木舟上雕刻龙行的独木舟,后来才发展成龙形船。强壮的男子组成队伍,锣鼓喧天,人山人海,大家齐心协力划一桨吼一声,好不热闹。

端午节这天还要饮雄黄酒。雄黄本身是一种中药,可以内服也可以外抹,主要作用就是解毒杀虫。民间有很多地方会把雄黄酒储存起来,平时如果遇到了虫咬红肿,就拿雄黄酒出来涂抹。

古人也会把艾草挂在自家门口。老话说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艾草可以散寒除湿、端午节这天,古人会把艾草采摘回来,然后制作成人形,摆放在家门口,用来驱虫祈福。

以上就是古人过端午节的一些习俗。

3、端午节的来历 习俗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1][2][3][4]
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5][6][7]。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中文名
端午节
英文名
Dragon Boat Festival(龙舟节直译)
别称
端阳节、龙日、龙舟节、天中节等
节日时间
农历五月初五
节日类型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4、古代的人们又是如何庆祝端午节的?

端午节是我国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其实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过端午节了,除了粽子之外,还有这不同的习俗。在春秋战国时期,南方楚地的人喜欢在水中竞相追逐,以达到驱邪的效果,后来就演化成为了赛龙舟。端午节和清明节,春节,中秋节,一起称为是中国传统的四大节日,可见端午节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是很重的,那么人们通常会怎么来庆祝这个节日呢?

一、挂香囊。

挂香囊,就是香包,但是和现在大街上售卖的香包有所不同。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这个时间天气已经回暖了,天气湿热,蚊虫开始出现,人们也比较容易生病。于是人们就将艾草,菖蒲这些香草,包括朱砂,雄黄等等物件装在一起,做成一个小香囊,再配上五彩线,就成为了香包。端午节就要开始佩戴,一直到农历的六月初六才会取下。

二、喝雄黄酒。

除了挂香囊之外,人们还会喝雄黄酒,雄黄酒是用菖蒲和雄黄这些东西泡制出来的。虽然说雄黄有毒,但还是成了泡酒的一种材料,这是因为人们觉得喝了雄黄酒就可以辟邪,也就是所谓额度以毒攻毒,在白蛇传中,白蛇就是因为喝了雄黄酒才现出原形的。所以人们觉得喝雄黄酒也是为了求平安,辟邪。

三、端午节斗草。

除了我们所熟知的赛龙舟吃粽子之外,还有一种斗草的说法。端午节天气回暖,草木也开始繁盛起来,人们就会在端午这天斗草,也是一种娱乐项目。具体的就是看看谁采摘的花草比较好,比较多,或者是用花草拉钩,会的断了就输了。还有的是根据花草作诗作词,看谁写的诗词好。

5、古代的端午节是怎么过的,有什么活动?

又到五月五了,又到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

你对于端午节有什么认识?你可能会脱口而出的几个词汇是:屈原,粽子,赛龙舟。

是的,很多国人对端午节的认识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著名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在这一天人们要赛龙舟,同时要包粽子,然后把这粽子扔到水里,供英灵享用。

但是,又有人说,不对,端午节不是纪念屈原的,是纪念春秋时期楚国爱国政治家伍子胥的!没过多久,又有人说,你们都不对,是纪念春秋时期晋国政治家介子推的!

2005年11月25日,一个有关端午节的大事震动了世界——韩国向世界教科文组织申请,端午节为韩国的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一个原本属于中国的节日咋就成了韩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这在中国国内引发轩然大波!没过多久,中国的专家教授站出来澄清,人家韩国申请的是“江陵端午祭”,不是“端午节”,人家的端午节和咱们的不一样。

到底端午节在古代是个什么节日?韩国的“江陵端午祭”又是啥?端午节只在中国有么?


神龙腾空的信仰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和中秋节并称中国四大民俗节日,但是,与其他节日不同的是,端午节的名称最多——据统计,端午节的叫法多达二十多个,有:

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艾节、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浴兰节、女儿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屈原日、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五月初五、五月当午等。

与众多名称相关的,是端午节的不同起源说——端午节的来源说法也最广泛。


端午节,到底是怎么来的?

谈起端午节,先得从它最原始的名字说起——端午节。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端,物初生之题也”,就是说,端为初的意思。中国古代使用天干地支纪年,子丑寅某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每一个地支配一个月,以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然后又从古代流传下来,每一天也按照十二地支不断流转——端午节最开始是在“午月午日”,意即午月的第一个午日。当然,后来南北统一,定为了“五月五日”。

上古先民以“龙”为图腾,他们不仅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在“午月午日”这天也会有祭祀龙的活动。所以,端午节最开始的底色就是祭祀龙。具体表现就是赛龙舟。


包罗万象

当然,除了龙的祭祀,端午节还有许许多多的底色!

端午节又叫“五毒节”。中国古代对“五”这个数字情有独钟,有、“五色”(青红黄白黑)、“五味”(酸、甘、苦、辛、咸)、“五声”(宫商角羽徵)、“五方”(东南西北中)等等,这当然都是脱胎于“五行”(木火土金水),所有无论五味、五色都一一对应。当然,还有五毒(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

端午节处在夏天正中——中国古人以寅卯辰三月为春,巳午未三月为夏,申酉戌三月为秋,亥子丑三月为冬——端午所处的午月,正是夏中,各种毒虫猛兽出没,所以古代先民认为午月是“毒月”,而端午是头一个“第五日”,又犯“五”,可能五毒俱全,所以要避毒。

所以这一天要吃五毒饼,毒虫猛兽出没的月份,邪气自然泛滥。重五相见的日子自然五毒俱全,所以端午节又叫“躲午节”,古人认为这一天邪气泛滥,邪恶盈门,所以小孩子自然要辟邪——所以在这一天很多小孩子被送到外婆家“辟邪”。


小孩子辟邪,那大人怎么办?古人认为菖蒲、艾草有辟邪作用,端午阳气旺,且艾、菖长势茂盛,所以大人们要取下艾草菖蒲放在门口,以达驱邪的作用,所以端午节又叫“菖蒲节”、“艾节”。当然,古代那些有权有势的家族还会选择在这一天到道观里打“平安醮”以祈祷平安——这在伟大的古典小说《红楼梦》里就有记载。

仲夏时分,天气炎热,由于“邪气出没”,很容易皮肤得病。在邪气最盛的端午这一天沐浴自然是不错的选择。所以很多人在这一天采集草药沐浴洗澡,所以这一天又叫“浴兰节”。


吃粽子的来源

上文提到,一说起端午节,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赛龙舟和吃粽子。赛龙舟上文已经说,是为了祭祀龙。那吃粽子呢?吃粽子就不得不提到那位伟大的古代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著名的政治家。他对内主张改革,对外主张抗击强秦。但是,由于楚国怀王和顷襄王两代君主昏庸不堪,所以被流放到了荒蛮之地。当屈原听说楚国的国都被秦国攻破时,非常难受,可谓万念俱灰,于是在汨罗江(主要流经江西湖南境内)投江自尽。死后英灵不散。当地百姓为了祭祀他,决定将食物投到江里祭祀屈原。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梦里梦到屈原,屈原说:“很感谢你们给我送的是食物,但是可惜的是都被水中的蛟龙吃了。你们可以用艾叶把饭包住,再五色丝线捆好,做成菱角样貌。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并会以为是菱角,就不敢抢着吃了。

从那以后,粽子就诞生了,端午节吃粽子还与春节吃饺子,中秋节吃月饼一起成了习俗!


兼收并蓄

说到这里,很多朋友可能就不服气了。上文指出,有些人就认为粽子并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楚国的伍子胥的。相传他帮助吴王夫差击败越王勾践,但之后夫差就听信谗言疏远伍子胥。伍子胥眼见夫差纵虎归山,心知吴国覆亡不远,于是选择在五月五日自杀,死后尸体沉入钱塘江,江水登时波涛盈天。周遭百姓知道伍子胥英灵感动上天,于是拜其为涛神,选择用粽子来祭奠涛神。

当然,还有端午节祭奠介子推的,相传晋公子重耳出逃,身边重臣介子推一路侍奉。在重耳饿晕了的时候,竟从自己的腿上割下肉来喂养重耳。但是等重耳荣登大位却因为鄙夷追名逐利而自动退隐绵山。重耳为了逼他出仕,竟然环山三面放火,希望他从一面跑出来。但谁想到介子推竟然抱树焚火而死。为了缅怀他,所以人们选择在端午节这天纪念他。


韩国端午节起自中华

先不说朝鲜族的端午节,就说韩国申遗的江陵端午祭,不仅日期上与中国的端午处在同一天,更主要的,它祭祀的神灵——包括大关岭山神、土地、洞(韩国村落的意思)城隍(江陵国师女,又叫郑家女,被神话的人物)、金庾信等十二位正神——基本可被归为山神、土地、城隍,文化符号是源自中国的;祭祀的礼仪——“儒教式祭仪”和“巫俗祭仪”,其中儒教不用说了,儒家的变种;后者基本可归为道教万物有灵的崇拜——也是来自中国的!

所以,可以说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是中国端午节的变种。它与中国的端午节一样包含了众多内涵,兼收并蓄,体现出古代中华文化对万物有灵的尊崇。

其实,无独有偶,不仅韩国过端午节,越南也过端午节,也是源自中国。


端午节,包含了天干地支纪年(午月午日),二十八星宿(七个为一象,共四象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好几大内涵,同时包罗了纪念屈原(爱国不屈)、伍子胥(忠贞不二)、介子推(清介自守)多种精神,真可谓包罗万象,象象有源,事事有涵,真可谓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统而和之的最好明证!

6、古人过端午节做些什么

古人过端午节主要做如下习俗:

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打午时水、洗草药水、拜神祭祖、浸龙舟水、吃龙舟饭、食粽子、放纸龙、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

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彩,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这些节俗围绕着祭龙、祈福、攘灾等形式展开,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

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端午节期间通过各种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端午节日名称:

“五月五,是端阳;吃粽子,挂香囊;门插艾,香满堂;龙舟下水喜洋洋。”端午节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岁月砥砺中,端午节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习俗。这些端午习俗清晰地记录了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端午”,“中正”也,这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仲夏午月午日飞龙在天,此时龙星处在正南中天,为全年周天运行最“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古人历来崇尚中、正之道,“中正”之道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另,端亦有“初”的意思,因此午(五)月的第一个午日,亦谓端午。

端午节最初是午月午日,有时还突出它的正时是在午时,所以也叫重午节:午月为斗柄指午之月;午日即十二支纪日的第一个午日。经历史发展,后来被定在五月初五。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如有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正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上日、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浴兰节、躲午节、屈原日、女儿节、午日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解粽节、端礼节等。

热点内容
新泰特产 发布:2020-09-14 19:00:13 浏览:505
适合开业的音乐 发布:2020-09-17 11:28:55 浏览:503
送男生十字绣 发布:2020-09-16 16:05:07 浏览:503
神秘商店皮肤赠送 发布:2020-09-16 15:38:37 浏览:503
手绘圣诞贺卡 发布:2020-09-16 14:48:57 浏览:503
青岛初中升学率 发布:2020-09-16 09:55:57 浏览:503
送妈妈的生日蛋糕图片 发布:2020-09-16 09:10:18 浏览:503
梦生日 发布:2020-09-16 18:24:33 浏览:502
纸礼物盒 发布:2020-09-16 15:55:47 浏览:502
wow角色定制 发布:2020-09-16 14:46:32 浏览: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