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什么要查艾滋
1、端午节为什么要插艾蒿
关于端午节插艾草这个习俗有两种传说
话说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甚多。老百姓对黄巢有很多误解,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地逃难。
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有一天,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批批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一个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的军队就要攻进邓州了。城里的男人都被征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黄巢又指着小孩问她:“你为什么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这根独苗。”
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你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
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初五端阳节,黄巢的军队果然攻下了邓州城,只见城里家家户户门上都挂着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地领兵离去,因而全城得以幸免于难。
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人们就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个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而且从河南一直传到各地,几乎传遍整个中国。
(1)端午节为什么要查艾滋扩展资料:
从前有个孝子,这天和他老娘去赶集,老娘走着走着就走不动,孝子弯下腰背着老娘就走,这情景被路过的一士匪看见了,士匪很感动。因为端午节这天士匪们要下山抢劫,土匪不想伤了这个孝子,于是土匪告诉孝子,端午这天在门上插艾蒿可保平安。孝子回去后就告诉全村的人,让他们端午节这天在门上插上艾蒿可保平安。
全村人都照做了。端午节这天,土匪果然来抢劫,出发前土匪头子有命,不许碰门上插艾蒿的人家。当他们来到孝子所在的村庄时,见每户人家门上都插有艾蒿,想起头头的吩咐。所以他们就没有抢那个村庄。从此端午节门上插艾蒿防土匪的事不径而走。到后来虽然已经没有土匪了,但人们还是保留个这个习惯据说可以驱邪。
2、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端午节为何要挂艾草?
端午节主要有以下习俗:
1、吃粽子
古时为祭祀投江的屈原,荆楚之人农历五月五日会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为恐鱼吃掉,人们想出用粽叶包米,外缠彩丝。后来,吃粽子就成了端午节的风俗。粽子用江米、黄米、小枣做成,俗称“二米粽子”。
2、挂艾草
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挂艾草或菖蒲,蚊虫害怕这种味道,能起到驱蚊的效果。因为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古人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人们便会把菖蒲刻成“小人儿”、“小葫芦”等形状,挂在儿童脖子上,以求吉利。也会挂在门楣,起到驱魔祛鬼的效果。
3、赛龙舟
传说楚国人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王作楫说,古人赛龙舟时在终点设了鱼标、鸭标、铁标,谁拿到这3个标就获得了冠亚季军。为了让参赛者从远处看到终点,古人还会在3个标上用锦缎打上蝴蝶结。
4、吃五毒饼
端午节临近夏至,天气越来越炎热,细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于是食用五毒饼消病强身。据说,吃了五毒饼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
5、斗百草
古时人们到端午节,会结伴去郊外采药,采药途中会斗草玩,逐渐形成习俗。参与游戏的两人会持草相对站立,双手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两端。游戏开始后,二草相勾,双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谁的草或花茎被对方拉断谁为输。
6、收五毒
端午节时,女孩要在胸前别上“缯子”,据说这种用彩色丝线缝制、样子跟粽子类似的布艺可以驱邪避恶。男孩则在颈上挂一个葫芦,里面收进“五毒”图案,意思是“收”了五毒。
7、贴葫芦花
因为葫芦是“福禄”的谐音。古时人们会用红色毛边纸剪成葫芦,里面包括“五毒”图案,称为“葫芦花”,五月一日贴出,五月五日午时摘下扔掉,称为“扔灾”。
8、点雄黄酒
在端午节还有点雄黄酒的习俗,会把酒在男孩的额头上写“王”字,在女孩的头上点五个点,人们认为,这样蚊虫苍蝇会被雄黄酒破解,驱邪避害。
3、端午节为什么要熏艾条?
端午插艾条,除了“驱邪”的说法,更重要的与古代人对端午时节的“保健”有关。据介绍,传统民俗节日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其实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大节日。因为此时天气日渐炎热,蚊虫苍蝇滋生,被称为“恶月”或“百毒月”。
古人还把五月端午称作“卫生月”,端午节蕴藏着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端午时潮湿,而艾叶的芳香清新,能祛除毒气,除污浊,净化空气。
(3)端午节为什么要查艾滋扩展资料
端午节插艾叶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按常规瘟神在端午节要降灾,天帝产生恻隐之心,便派人下凡体察民情。五月五日,天帝的使臣扮成卖油翁吆喝道:“一葫芦二斤,二葫芦三斤。”大家争先抢购,只有一个老头不仅不买,还告诉老翁账算错了。
等油卖完,老翁尾随那个不买油的老头,说:“你是天下的好人,今天晚上瘟神降瘟灾,你在屋檐下插上艾蒿、菖蒲,就可以躲过瘟灾。”老头听说后就挨家挨户告诉了所有的人,于是,家家插上艾蒿、菖蒲,瘟神无法降瘟灾,人们都平安得救了。后来世代相传,习以为俗。
菖蒲艾叶的避邪之说,下面还有一段具有人文意义的传说。
据传晋朝邓攸,曾任吴郡(今苏州)太守,为官清廉,爱民如子。永嘉八年,八王作乱,兵连祸结,百姓涂炭,选后吴郡失守,百姓争相逃命,邓攸昌为太守,因衙役四散,又无亲人,只得自己挑着幼子及兄嫂遗子绥景,徒步南逃,及至泗水之滨,正遇石勒乱兵追赶来。
邓攸一人难携两幼,沉思之后,毅然将亲生儿弃于路旁,带着妻侄继续南逃。过了泗水,却被乱兵追及,石勒举刀欲杀邓攸,邓攸诉说南逃种种,亲生儿已不能保,今求石勒只杀他夫妻二人,保全侄儿性命,以存亡兄一脉生机。
石勒听说邓攸弃儿保侄,大义可钦,甚是感动,遂决定让其逃生,恐这三人在路上又有不测,便随手采下路旁的菖蒲和艾枝,插于三人身上,并传下军令:“若遇身插菖蒲艾枝者,乃仁义之人,不准滥杀!”
五月五日,邓攸等三人终于逃至福建宁化石壁洞,此处乃中原南来者之转运站。眼看追兵将至,此地百姓将成刀下冤魂,他记起石勒亲传的军令,忙叫各家各户都在门上插菖蒲艾枝。
当追兵追至此地,见家家户户门插菖蒲艾枝,因军令如山,不敢滥杀,乃扬长而去。而这些百姓日后转徙闽南、台湾各地,为感念邓攸救命之恩,每于端午节插此以作纪念,或有贴上对联云:“菖蒲驱恶迎吉庆,艾叶避邪保平安。”
4、艾草的习俗是什么?是为了驱赶蚊虫吗?
不少地方都有在端午节挂艾草的习俗,在不少人的心目中,艾草可以起到驱利避害的作用。人们通常会将艾草捆成一束,然后将艾草放在门楣上。艾草是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草药,插在门口寓意着人们身体健康。艾草在古代的时候就作为一种药用植物,在针灸的过程中时常会用到艾草。艾草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达到驱邪的效果,有着许多传说是关于艾草的。
端午节历史已经流传很久了,人们在这一天通常会打扫屋子,挂艾滋,饮雄黄酒。艾草是一味中药,可以达到祛毒除味的作用,同时也能够杀菌消毒。艾草也能够起到驱赶蚊虫的作用,在炎热的夏天,人们可以将艾草晒干,然后在屋子里点燃,就能够杀死或者驱赶蚊虫。艾草具有比较高的药用价值,可以止咳、祛湿、平喘、驱寒、抗过敏等,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食物的主材料。
艾草是一种半灌木状的植物,通常伴有浓烈的香气,主根比较粗长,一般直径可以达到1.5厘米。艾草也可以作为一种食物,糍粑是中国的一种传统食物,艾草也可以作为糍粑的一种原料。艾草的性质比较温和,可以达到清化空气的目的。人们经常闻艾草的香味,还能够增加自己的记忆力,会让人们的头脑更加清晰,可以预防感冒,对人们的身体是很有好处的。
艾草大多分布在中国,蒙古,俄罗斯等地,在许多地方都能够生长,中国的各个地区都有艾草的影子。人们将艾草晒干,粉碎成粉状,可以将粉末作为一种天然的染料。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就会用艾草来驱赶蚊虫,根据相关研究,艾草在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杀菌抑菌的物质,不仅能够驱赶蚊虫,还能够驱避跳蚤,不少古人认为艾草能够起到招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