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烧纸塔有什么意义
1、中秋节这一天烧纸祭祖行不行,有没有什么习俗?
中秋节这一天烧纸祭祖,行。有没有什么习俗说不允许。
中秋节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我们的先人却无法和我们在一起了,怀念他们,烧烧纸,寄托我们的哀思是人之常情,可以烧,应该烧。
习俗,有较强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民族变了。地域变了,习俗自然不同。对于习俗,我们可以随乡入俗。
在不知道有什么习俗的情况下,就按自己认为正确的做法做吧,忧虑过多,会太累。
2、中华传统节日的习俗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个月 ( 腊月 ) 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
【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 ( 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 ) ,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
3、中秋节可以去上坟吗?有什么讲究吗?
中秋节,在福州闽侯的一些地方,不仅是团圆,还要到祖先墓地进行祭扫活动。
4、有些地方过中秋要燃灯,这其中有什么寓意呢?
有些地方过中秋要点灯,这个习俗也是从古代就有的,中秋燃灯其观摩仅次于 元宵灯节。中秋节燃灯也是对 已逝去人的一种思念 也是祈祷家人身体健康和阖家欢乐一说。
在宋代,中秋贸月之风史益。明清以后,中秋节贸月风俗依旧,许多地万形成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颗,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琉璃世界。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中秋这天,民间会有燃灯助月色的习俗。在湖广一带,中秋夜,把做好的灯点上蜡烛,系在竹竿上,高高的树在屋檐或露台上,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而在江南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将做好的船灯放于水中,流向远方,同时也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祝福。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综上所述关于中秋要燃灯的习俗的寓意是思念家乡, 想念亲人, 表达自己渴望与亲人团聚的美好愿望, 也是对逝去亲人或有人的一种缅怀的方式, 我给予的答案希望给你带来理解与帮助。
5、中秋节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增进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弘扬传统、光大中华文化。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的来说是传承历史,传递亲情,希望亲人生活都团团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