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节日 » 茂名端午节有什么好玩的

茂名端午节有什么好玩的

发布时间: 2023-03-01 13:36:58

1、请问有谁知道茂名平定端午节的风俗

化州圩名分类

“定期集市点”通称“圩集”,尤以闽粤桂称谓“圩”者甚多。古代不书“墟”,而定“虚”,今“墟”简作“圩”。
化州市的圩集,除化州镇(市府驻地)外,还有农村圩集35个。它们的专名由来,可汇总分为:沿用继承、美好意愿、地形地物、人物姓氏等4大类型。然而,自明清朝代以来,历史上三个人物姓氏型圩名,早已更换圩名了。还有沿用继承、美好意愿、地形地物这三种类型的圩最多,稳定、知名度高。
沿用继承型有长岐、南安、杨梅、朱砂、大坡、莞塘、兰山、岭下、文楼、大贵、那务。这种类型的圩名,都是因村名命圩名的,而村名的由来也因地形地物而得名。比如:杨梅,陈氏祖先于宋朝从福建蒲田县珠玑巷迁来。宋景定年间,有一陈姓官员退休后到此定居。初建村时,周围杨梅树绕,故名。之后在村北附近建圩集,以村名命圩名。那务,约400年前明朝中期,“那”属壮语,即“田”之意,由于那里田地多雾,日中不散,得名那雾村,之后才发展成圩集。为方便书写,把“雾”改写“务”,今叫那务。因六王嶂多贼抢圩,那里交通又不便,明朝末年,将圩集迁建于陵江西岸现址,圩名仍之。
美好意愿型有同庆、和平、良光、出拔、新安、平定、甲隆、新圩、南盛。这种类型圩名,多属人为地从美好意愿出发而命圩名的,不一定受其它因素的限制。其中有原是因地形地物特征所得名者,都因名不雅,才更换此类圩名。比如:同庆,过去当地只有三个丫圩,但社会治安很乱,路有劫贼,人们不敢去赶集。民国五年,竹山村梁耀柱发起各村组织股份,新建同庆圩。圩内又建个“乡义祠”,每年春秋二季,人们到祠内拜祭杀贼有功的英烈。同庆就是“同”心同德抵抗盗贼,“庆”即贺升平丰年之意。
地形地物型有滨江、笪桥、官桥、石湾、格塘,宝圩、壶垌、合江、连界、坦塘、丽岗。这种类型圩名,多属因地形地物的特征取名。凡“江、湾、塘、湖”与水有关。比如:“山、岗、岭”与山有关:“垌、桥”与田桥有关。比如:合江、因宋元明清朝代曾在此设盐埠,供化北及广西陆川、北流一带民用食盐,后逐渐成圩集。圩址在罗、陵两汇合的江口附近,故名。江湖,因过去圩址东有个大湖,故名。官桥,历史上是上驿站,是广西至化州、高州必经之地,来往官员常于此留宿。圩集前有条小河,每当夏秋季,洪水泛滥,人马不能过,因此,来往“官”员发起的捐款建好了“桥”,当地人把这桥叫官桥,因桥名得圩名。
其实,沿用继承型圩名是地形地物型圩名的一个分支,它们原属同宗。这两种类型圩名最多也稳定。它之所以“多”和“稳”,是因为地形地物的特征长期稳定不易改变,其面貌,地形特征留给人们的印象深刻。

高州木偶戏

高州木偶戏称鬼仔戏,因“琢木为偶”而得名,是高州市城乡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品种。相传于明代万历年间传入高州,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后经高州民间艺人不断改造、发展、加工,形成今天的木偶戏。目前,该市拥有木偶班150多个,艺人500多人,他们一年四季活跃在城乡,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为丰富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高州也因此而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广东省首批“民族民间艺术木偶之乡”。
高州木偶戏在品种上属杖头木偶。其造型制作十分讲究,一般是选用质地细软的枝松木经精雕细刻而成,并采用变形和夸张的艺术手法,进行彩绘、装潢,使之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眼、口、舌、鼻均可活动,逼真、传神,酷似真人。头部和手部串以竹杆,由艺人操作可以表演穿衣、戴帽、舞剑、开弓射箭等各种动作。服装、发饰、头盔以及各种道具丰富多彩,因人而异。一班木偶戏,30来个木偶,角色上有生、旦、净、丑之分,脸谱各异。唱腔多为七字句和十了句的“木偶腔”,是高州山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白话说唱形式。在门类上分为小班、中班、大班和木偶剧团四种类型。
小班又称单人木偶班。这种木偶班由一个人表演,表演难度最大。表演者除操作木偶外,还要吹、打、弹唱。一担衣箱,容纳他全套的表演道具;一张方桌就是他的舞台;一个艺人,承担全部角色。
中班又名四架木偶班,由4——5名艺人组成。表演时有基本的分工,配以打击乐、吹奏乐,表演气氛十分热烈。
大班又称木偶大戏班,由10名以上艺人组成。表演有较明确的分工,行当齐全,能胜任一些表演容量较大的剧目。但由于大班的艺人,道具较多,行动不及中小班灵活,因此,目前发展数量不多。
木偶剧团是在木偶戏大班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大型文艺团体,它来源于广泛的木偶艺术活动,又指导于群众性的大中小木偶班。
高州市木偶粤剧团就是从业余大班发展而成的。该团的前身为民间业余木偶班“乐尧天”1975年转为县办,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支初具规模、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的专业文艺团体。该团在木偶造型上力求逼真、生动、传神;表演上严肃认真,一丝不苟;音乐、唱腔明快流畅,富于人性,百听不厌,回味无穷。加上演员配合默契,唱做吻合,服装、布景、灯光新颖别致,观众置身剧场,犹如观看真人演出。1987年以来,高州市木偶粤剧团和梁东兴、朱兆庚的单人木偶班先后应邀参加了“广东省首届民间艺术欢乐节”等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受到主办单位和各界人士的好评。1992年9月,高州市木偶粤剧团赴京参加全国民间艺术调演,一举夺得剧目、导演、音乐、表演和演出5项优秀大奖,受到国内外专家的赞赏和好评。1997年春该团应邀赴香港、深圳等地演出,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强烈反响,深受港澳同胞和外国朋友的喜爱和欢迎。该市永长春民间木偶艺术团还应邀到德国多个城市演出10多场次,深受德国朋友的欢迎,被当地的新闻媒介评价为“造型优美,表演技术好”。

粤西客家婚俗趣谈

出嫁姑娘要分姐妹钱
在粤西北部山区,居住着数十万客家人,他们的婚俗很有趣。
大姑娘在出嫁的当天,要用红纸封好姐妹钱,钱不论多少,多则一元两元亦可,少则三角两角也行。临出门时,亲人们都汇集在屋厅为姑娘送行。姑娘的兄弟姐妹更生怕她远去,都围绕在她的身边,依依不舍。这时,姑娘就把早已封准备好的钱包默默地塞到兄弟姐妹的衣兜里。分发完毕,姑娘接过长者早已打开的雨伞,跨过门槛,出嫁了。
送嫁途中,手持雨伞的新娘在送嫁娘的陪同下,跟在新郞后面慢慢地前行。路上,新娘决不同别人说话,即使是很知已的朋友同她打招呼,也只能报以一笑。这不是出于腼腆,据说如果应了,会有“半路夫妻”之嫌。大家都知道这是新娘的忌讳,也不会同新娘说话。
新婚夫妇互敬鸡腿
结婚那天,新娘去女家接新娘,要带去一只煮熟肥鸡。这只鸡被称为“熟盒鸡”,是给女方招待来送嫁的亲戚朋友的。当女方厨工把这个肥鸡切碎招待客人时,细心的岳母便会叮嘱厨工留出一对鸡腿。
当晚,洞房花烛。送嫁娘就将夹在嫁妆用红绳缚住的一对鸡腿拿出,放在新郎新娘的面前。然后,满满斟上两杯合欢酒菜。新郎新娘同时拿起酒杯,轻轻呷一口,相互交换酒杯,各自一饮而尽。以示同结夫妻,白头偕老。然后各自拿起一只鸡腿互送。这时,送嫁娘已悄悄离去。真是:“洞房花烛夜,合欢酒甜,肥鸡腿香,夫妻共饮嚼,同享新婚乐!”

2、端午节茂名的习俗有哪些,注意是茂名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2050

热点内容
新泰特产 发布:2020-09-14 19:00:13 浏览:505
适合开业的音乐 发布:2020-09-17 11:28:55 浏览:503
送男生十字绣 发布:2020-09-16 16:05:07 浏览:503
神秘商店皮肤赠送 发布:2020-09-16 15:38:37 浏览:503
手绘圣诞贺卡 发布:2020-09-16 14:48:57 浏览:503
青岛初中升学率 发布:2020-09-16 09:55:57 浏览:503
送妈妈的生日蛋糕图片 发布:2020-09-16 09:10:18 浏览:503
梦生日 发布:2020-09-16 18:24:33 浏览:502
纸礼物盒 发布:2020-09-16 15:55:47 浏览:502
wow角色定制 发布:2020-09-16 14:46:32 浏览: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