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端午节有皮蛋
1、端午节为什么要发咸鸭蛋或者皮蛋
因为在端午节有吃蛋的习俗,所以在端午节有咸鸭蛋或皮蛋。同粽子一样,鸡蛋也是端午节的重要食品,有健身之效,包括鸡蛋、鸭蛋、鹅蛋。端午早晨孩子还没出被窝时,大人就把蛋送到孩子嘴边。民间相传吃蛋生心。
因为蛋形如心,民间普遍认为吃了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同时,蛋也很有营养,健身强体,补充人体所需蛋白质。
蛋类和端午节的故事。
从前每逢端午,瘟神总要下界传播瘟疫害人,而且受害者多是孩子,轻则发烧厌食,重则卧床不起。女娲听说此事后找到瘟神说,今后凡是我的嫡亲孩子,你不许伤害。瘟神不敢得罪女娲,就问,你有几个孩子在下界。
女娲说,我的孩子有很多,这样吧,我在每年端午这天,让我的孩子们在衣襟前挂一个蛋袋,凡是有蛋袋的孩子,你都不能伤害。又到了端午,瘟神下界,看见每个孩子胸前都挂了一个蛋袋,里面装着煮熟的蛋。瘟神以为都是女娲的孩子,不敢动手。就这样,端午节挂蛋袋的习俗逐渐流传下来。
以上内容参考 中国政府网——6日端午:“吃蛋”“挂蛋”“立蛋”逐疫避邪
2、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皮蛋???
端午吃粽子来历有许多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子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用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儿媳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说法。 清代诗人吴曼云也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 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而且各地的风味也各不相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另外还有南国风味的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粽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使得粽子家族异彩纷呈。 由于饮食文化的传播,早在古代时,我国制作粽子的技术就传到了国外,因而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有吃粽子的习俗。 秘鲁人是在圣诞节吃粽子的,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欢庆圣诞节,一边吃粽子,甚至连一些已经出嫁的女儿,在这天也要赶回娘家,再来尝尝母亲亲手制作的粽子。 缅甸人也爱吃粽子。在端午节,他们用糯米作主料,用熟香蕉和椰蓉作馅,这种粽子香气诱人,软软的,甜甜的,别有风味。 日本的端午节是在阳历的五月五日,他们包粽子的主料是米粉,其形状酷似钟形。 马来西亚人包的粽子,形状很像我国广东的粽子,其特点是个头较大,除鲜肉粽、火腿粽外,还有豆沙粽和椰蓉粽,食之非常可口。 菲律宾的粽子是长条形的,风味与我国浙东的粽子相同。粽子还是菲律宾人过圣诞节必不可少的食品。
3、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皮蛋,盐蛋?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 它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惊《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人
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端午节还有迎涛神说、龙的节日说、恶日说、夏至说等。
不管怎么说,端午节是我们民间的传统节日。按各地的风俗,各地有各地的过法,有赛龙舟的;有跑旱船的;有踏青的,有吃年糕的;有吃粽子的;有吃鸡蛋的。
记得我的小时候,端午节的头两天,妈妈就开始准备包粽子了,先把糯米和粽叶子用水泡上半天。包的时候里边有放红枣的,有放樱桃的,但我最喜欢吃里边放红烧肉的。
每到端午节的头一天就我们就早早的睡觉了,为了第二天能起个大早。
端午节那天,天还没亮,我们就起床了,挨家挨户的喊着小伙伴,有的还睡眼朦胧,有的喊几遍才能起来。那时候,我们主要是爬山,到山上的草地上踩着露水,也叫做踏青吧。这一天,我们都习惯用露水洗脸,洗眼睛,靠河边的要到河里去洗脸,民间传说是为了明目,再一个就是采些艾蒿、树枝拿到家里插在房沿上。我记得奶奶用各种的彩色的纸叠着葫芦,用线绑在树枝和艾蒿上边,我小时候也会叠葫芦,还会叠成串的呢。奶奶还用彩纸剪成剪刀状,贴在门的两侧,说是用来辟邪。
端午节那天除了吃粽子,还有就是吃鸡蛋。但我记得小时候我们不是为了吃鸡蛋,而是为了撞鸡蛋。每次都让妈妈煮一些红皮的鸡蛋,煮熟后,挑皮比较硬的鸡蛋,拿出去和小朋友们撞鸡蛋,比谁的鸡蛋硬。
童年的端午节让人过的高兴、快乐、充实,让人流连忘返。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节日的概念也变的模糊了,只记得放长假的几个节日,其他的节日有时候过了几天才想起来,现在的孩子对端午节的概念更是知之甚少。
来到哈尔滨之后,离山也远了,踏青就得到江北去,艾蒿也没地方去采了,只能花几元钱买几把,回到家里也草草的扔到了垃圾箱里了。我已经好几年没去踏青了,还是前几年的端午节,到江北去了一次。我们起了很早,到江北的时候,已经有不少人了,其中年轻人居多,多数是一对一对的,听说有的头天晚上就来了,还在江北开的篝火晚会。端午节也是年轻人谈情说爱的节日了,其实古时候就有年轻人在端午节那天踏青谈青说爱。不仅让我想起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诗:“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边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已经几年没正经的过过端午节了。今年的端午节马上就要到了,有个想法,就是和老婆、孩子到植物园去赏花,听说植物园的郁金花开的非常漂亮。再有就是煮点茶鸡蛋,包点我喜欢吃的红烧肉粽子。
4、为什么端午节有的地方吃皮蛋和咸鸭蛋?
中国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和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三大节日”。
端午节为何叫“端午”?原来,“端”是“初”的意思,“初五”就是“端午”,按照中国历法,五月是“午”月,所以五月初五就是“端午”了。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曾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有的认为端午节源自古代的夏至习俗,有的认为是古代长江一带人们对龙图腾的崇拜,不过在民间最普遍的说法则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屈原生活在公元前3世纪的楚国,他的祖国被敌国攻陷以后,他怀着悲愤的心情跳入汩罗江身亡,这天正是五月初五日。以后,每到五月初五,人们为了纪念屈原高洁的品格,都要以竹筒装米投入江中祭奠他。后来,竹筒装米又演变为粽子。
吃粽子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粽子在古时候被称为“角黍”,它是以苇叶、竹叶等包裹糯米,以线绳捆扎成锥形或枕头形,蒸煮而食。在端午节前夜,家家都要包制粽子,上锅蒸煮,以备应节食用。粽子还是互相馈赠的礼品,端午节走亲访友,人们都要互赠自家包的粽子。
端午节食品除了粽子外,中国各地还有一些吃食,比如吃咸鸭蛋、喝雄黄酒,这都是取自民间避邪的说法。
除了吃,端午节还有很独特的装饰民俗。这一天,每家门前都要悬挂艾草和草蒲,这是两种药草,一方面是为了避邪,另一方面是因为初夏时节,多雨潮湿,毒虫滋生,人容易得病,这两样药草可以起到一定的防病治病的作用。另外,在端午节,人们还会给小孩缠绕五色丝线,寓意“长命百岁”,缝制香包,形状就像老虎、葫芦,里面装上香料,用丝线挂在小孩胸前,还要给小孩子穿虎头形状的鞋,围上绣有老虎的肚兜,这都是为了保佑小孩平安吉祥的意思。
在中国南部长江中下游地区,进行龙舟比赛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据说这一习俗也与屈原有关,传说是老百姓发现屈原跳江后,拼命划船前去相救。后来就演变成端午节举行龙舟比赛的风俗了。每年端午,江边湖边的龙舟竞赛,就成了一场规模宏大的节日盛会,有的地方有五六十艘龙舟参赛,每艘船首都安装有木雕龙头,色彩鲜艳,形态各异。名船上锣鼓喧天,喊声阵阵,你追我赶,河岸止彩旗飘扬,万众欢腾。扣人心弦的龙舟竞赛将端午节推向了高潮。
5、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皮蛋?
莆田有俗语说:“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蛋”(有些地称“初五扒”,即扒龙船)。这概括了该地赛龙舟之外的端午节所有习俗。“初一糕”指的是五月初一莆田民间做米糕。糕的样式虽有不同,但制作的原料与方法大致相同,都以大米磨成粉,后加糖、香料、花生等蒸制而成,叫“早米糕”;也有以佐料特征命名的“薄荷糕”等。“初二粽”指的是初二包粽子,其制作与其他地方大致相同,只是多为四角粽。“初三螺”指的是初三时,民间百姓大多要吃螺,意在明目。“初四艾”指的是初四这天,家家在门上插艾叶、菖蒲避邪,也有的认为初四插艾会使人清醒。“初五蛋”指的是初五这天要煮蛋、吃蛋。清晨,人们采集香草、菖蒲、石榴枝、桃枝、柑桔枝等,统称“午时草”。中午,“午时草”与鸡蛋一起煮,味道芬香。人们以煮蛋的汤水洗澡,浴后换上夏令新装,每人再吃上两个鸡蛋,以图吉利。小孩子在浴后要在肚脐和额头上点雄黄,借以驱邪除病。有的小孩身上还挂着装上染成红色鸡蛋的小网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