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贴五毒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1、端午节习俗大多围绕着除五毒,请问五毒是什么?
端午节习俗大多围绕着除五毒,请问五毒是什么?五毒是蛇、蜘蛛、蝎子、蜈蚣、壁虎。
端午节的习俗避开了五毒,因为在老北京人的观念里,农历五月是邪月,据说在这个月里,所有的毒虫和疾病都出去让人生病。这种毒虫数量巨大,被称为五毒。端午节把钟馗挂得像个习俗解释者,赋予了他新的功能。钟馗斩五毒。五毒是蛇、蜘蛛、蝎子、蜈蚣、壁虎。
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得安宁。”五月初五,端午节被视为“九毒”之首,所以民间流传着许多驱邪、消毒、避疫的特殊习俗。端午节带动“五毒”是提醒人们注意防病。避“五毒”是“端午节”的初衷。端午节前后,是初夏时节。天气炎热多雨潮湿,蚊虫滋生,是传染病高发的季节。为了避免疾病的发生,人们将艾叶编织成老虎的形状。据说老虎能震慑百虫,辟邪,祛瘟疫。
端午节时,古人会将红、黄、蓝、绿、紫五种颜色编织而成的彩绳,系在家中小孩的手腕、脚踝或脖子上,又称“五彩长生缕”,寓意长寿五毒,以避退。古人除了佩戴彩绳,还制作各种香囊,与彩绳相比较,用于祈福。香包起到了实质性的作用。这些香囊大多含有中草药,如熏香、朱砂、雄黄等,使五毒避之不及。这样,当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等毒物试图靠近民众时,闻到这些草药的味道就会不战而降。同时,这种香囊不仅具有驱五毒的功能,还成为端午节恋人赠送的小礼物,可谓“虐狗灭虫”。
端午节有许多别称,如“草药节”和“菖蒲节”。这些名字都是由当地习俗演变而来的。端午节之际,人们常常在门前悬挂菖蒲和艾草。既能招财辟邪,又能防止蚊子靠近。“端午节到了,五毒醒了。”从端午节的习俗可以看出,人们在庆祝端午节的同时,也通过一些习俗驱赶五毒。端午节,孩子们要带绣有五毒(蛇、蝎子、蜈蚣、壁虎、蟾蜍)图案的“五毒包”,寓意以毒攻毒,确保身体健康。或者妈妈奶奶会在兜里放一个暖蛋,或者把暖蛋在小肚皮上滚几下,一边做一边说“一年都不会痛”之类的话。
2、端午节挂五毒香囊有什么寓意?
古人多在端午节时,将药物或其粗末装在特别的囊状布袋中,佩戴在胸前、腰际处或装入贴身衣袋内,或挂在床帐或车辇以防治某些疾病。
香囊不仅有精美的丝制品,还有用金银等贵重金属精心打造的,一般制成圆形、方形、椭圆形、倭角形、葫芦形、石榴形、桃形、腰圆形、方胜形等等,顶端有便于悬挂的丝绦,下端系有结出百结的系绳丝线彩绦或珠宝流苏,百结谐音百吉,蕴含着美好的心愿。
(2)端午节贴五毒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扩展资料
佩戴五毒香囊讲究:香囊,以锦制作,也称“锦囊”或“锦香袋”。一般系于腰间或肘后之下的腰带上,也有的系于床帐或车辇上。唐朝同昌公主的步辇缀五色香囊,每出游芬香满路。由于奇特香料多来自外国的贡品,朝廷还把香囊作为赏赐之物。佩戴香囊之俗,也在民间盛行。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民间就有人佩戴香囊以避除秽恶之气,确保自身健康的民俗。许多城市、乡村,仍有给孩子戴香袋的习俗。
3、五毒俱全中的“五毒”是哪五种?为什么人们会将五毒与端午联系在一起呢?
端午节忌五毒所谓五毒是指:壁虎、蟾蜍、蛇、蝎子、蜈蚣。这五种有毒的动物,到了夏天,万物生长,百花齐放,百鸟争鸣。各种动物都去高山草甸觅食,有的动物从冬眠中醒来。这个季节各种虫子蚊子都很活跃,一不小心就会伤害到它们。古代人,无法对付这些有毒的动物,经常误伤,导致皮肤肿胀疼痛。而且古代医疗条件很差,一旦感染病毒,很容易造成死亡。为了避免毒虫对人体的伤害,人们在端午节选择了各种方法避五毒,有一定的消灾除害作用。我们都知道端午节的民俗。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吃粽子。人们会从清晨上山采摘艾叶或菖蒲叶。
有些地区喜欢在端午节喝雄黄酒,雄黄酒也有一定的解毒养生作用。在民间,这种习俗也被称为“躲下午”。人们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可以避免灾难,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平静的生活。端午节的许多习俗都与驱邪祛病有关。因为中午阳气正盛,许多恶鬼会出来作怪。人们会在这个时候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驱赶邪灵。同时,那些在冬春季节一直处于休眠状态的害虫和毒物也会在这个时候醒来。中医认为,艾草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可以治病、驱虫,甚至辟邪。
因此,人们在端午节争相收集艾草,挂在家门口。艾草有一种很特别的香味,一阵微风吹过屋子,艾草的味道飘满了屋子,让人心旷神怡。在古代,北方人认为端午节是一个非常毒邪的日子。这种思想在民间流传至今,于是就有了各种求平安、避五毒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北方夏季天气炎热,人容易生病,瘟疫也容易传播;再加上蛇和昆虫的繁殖,很容易咬人,就形成了这个习惯。认为五月是五毒(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横行的时候,要用各种方法预防五毒的危害。
一般是在屋里贴一张五毒的图片,在红纸上印上五毒,然后在五毒上扎上五根针,就是把毒物刺死,不能再横行了。民间在衣服上绣五毒,在糕点上装饰五毒,都是驱除的意思。端午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的目的是消灾。各地区的人们半个月前就开始为端午节准备物资。端午节也是纪念伟人的日子。当人们想到端午节时,他们也会想到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听到楚国灭亡的消息后,痛苦万分,于是跳入汨罗江,老百姓会把粽子扔到河里,这也对端午节寄予了新的希望。
4、为什么端午节小孩要穿“五毒”服饰?它有什么来历?
爱国诗人屈原为国捐躯,成为人们纪念屈原、珍视中华民族崇高感情的节日。屈原的名字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他的爱国主义也传播到了中国各地。东吴地区的端午节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是为了纪念5月5日被扔进河里的伍子胥。吴越地区的赛龙舟和部落图腾祭祀习俗早在春秋战国之前就有了。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艾叶、抽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是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通常在农历五月举行。此时,长江以南即将进入梅雨季节。天气又热又潮湿。蚊子到处都是。人们也容易产生一些刺痛和疖子。儿童抵抗力差。为他们穿这些衣服和配饰主要是希望孩子们不会被感染,这意味着孩子们是健康的。五毒衣用杏黄布缝制,印有蝎子、蛇、蜈蚣、蜘蛛、蟾蜍等形状。根据苏州的古老习俗,端午节是恶日。儿童避免瘟疫,驱赶毒虫,消除灾害和疾病。之后,你可以在节日或孩子不舒服的时候穿上五毒服。
在中国古代,五色被视为吉祥色。所以在端午节,孩子们会系上五颜六色的线。这根绳子的含义是将彩色丝线缠绕在儿童的手腕、脚踝和脖子上,以避免蛇、蝎子和毒虫的伤害。据说,绑线时禁止儿童说话,五色线不能随意折断或丢弃。只有在夏天的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才能把它扔进河里,这意味着河水会冲走瘟疫和疾病,这样孩子们才能保持健康。在节日的清晨,成年人起床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孩子的手腕、脚踝和脖子上系上五条彩线。
每逢端午节,奶奶和叔叔都会为新生的侄子准备虎帽和虎衣,奶奶会在端午节前把它们送到女儿家。在端午节的日子里,每家每户都给孩子们戴上虎帽和虎衣。道德是人们在自然力和自然现象面前是软弱的。他们对疾病一无所知。他们认为自己是魔鬼和鬼魂造成的。为了驱赶邪灵,他们用戴着虎帽、穿着虎衣的虎来抵抗看不见的恶魔。在传统观念中,老虎被视为吉祥的野兽,可以抑制和驱赶邪灵。人们流行戴虎帽和穿虎衣来躲避五月的邪恶。
5、端午节为什么要贴五毒点蚊烟?
是为了更好地应对五毒。
端午自古以来全是一个很重要传统民族节日之一,有龙舟比赛吃粽子等一系列民俗文化风俗习惯,现如今端午也是在我国申请办理世界文化非物质财产之一。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根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吉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
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固本思源等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
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先秦时代端午节的节俗活动鲜见于中原文献记载,就现存文献没法直接考证其源流。关于端午节的相关文字记载,“端午”二字,最早出现在晋代的《风土记》中,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6、端午节的五毒指的是什么?
端午节的五害指的是:蝎、蛇、蜈蚣、壁虎、蟾蜍。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
每到端午节,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这是一种辟邪巫术遗俗。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有的地方的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有的还用纸剪出五毒形状贴于葫芦之上,并挂贴在门上,表示将五毒之气泄尽,称为“倒灾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