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端午节是怎么过的
1、古人是怎么过端午节的?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端午也称端五,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那么古人是怎么样过端午节的?
一、射粉团,唐宫中造粉团角黍饤盘中,以小弓射之,中者得食。
唐代从宫廷内传出的一种游戏:剥开几个用艾草汁浸泡过的黄米角黍,切成小块放在漆盘中,让客人们用特制的小弓箭射粉团,射中者可以食用。
二、汉令郡国贡枭为羹赐官以恶鸟,故食之
枭指猫头鹰,传说为食母恶鸟,故于端午节捕杀,做成羹汤,赏赐官员,寓有除绝邪恶之意。
汉代从武帝开始,端午赐枭羹给百官食用的做法,一直到清代的史书中都有记载。唐玄宗在《端午三殿宴群臣并序》中有言:庖捐恶鸟,俎献肥龟”,说的就是吃枭。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接受了皇帝赐宴之后写了应答的诗句:外廷已拜枭羹赐,应助吾君去不仁。也就是说,吃枭羹,引申之义是为了帮助皇帝去除不仁不义的人。
三、五日午时蓄采众药治病,最效验。
端午也是采药季节,古人认为五日午时阳气最盛,以药草治病最具效验。譬如“午时水”,取饮、擦身,可袪百病。古人也会用百草来制作香囊、香牌、香珠,《红楼梦》里,元妃在端午节前赏给贾府众亲“红麝香珠”,便是用多种香料与中药合成带孔的圆珠,十八颗为一组,用细绳串成手串。如今的清宫档案里,还保留着雍正九年“避暑香珠”的配方:香薷、黄连、连翘等中药,还有磨碎的甘菊花、玫瑰花瓣,同时添有朱砂、雄黄。
四、荆楚风俗以艾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在今湖北湖南一地,人们把艾草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空中,剪成虎形,妇人争相佩戴,以避邪驱瘴。
艾叶(也叫艾蒿)是一味芳香化浊的中药,有较强的驱毒除瘟作用。现代研究表明,艾叶含有的桉油精,具有很强的抑制微生物生长和杀灭细菌的作用,插艾草、菖蒲来消毒,可谓事半功倍。其中,熏艾草的消毒功效更大。
五、系采丝,以五色丝系臂,谓之长命缕。
汉代以青、赤、黄、白、黑五种色彩的丝线,扎成“长命缕”,系在臂上,可以驱除瘟病、避邪止恶。
六、观竞渡,聚众临流称为龙舟胜会。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屈原的《九歌·湘君》中提到“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认为“飞龙”即龙舟。
端午节时节,龙舟竞渡,万人呐喊。赛龙舟已经成为端午节重要的民俗活动。
古人过个端午节是很忙很累的!但所有这些活动,大都是以避邪祛病、禳毒辟兵、祈求健康为目的的行为。
2、古人过端午节做些什么
古人过端午节主要做如下习俗:
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打午时水、洗草药水、拜神祭祖、浸龙舟水、吃龙舟饭、食粽子、放纸龙、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
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彩,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这些节俗围绕着祭龙、祈福、攘灾等形式展开,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
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端午节期间通过各种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端午节日名称:
“五月五,是端阳;吃粽子,挂香囊;门插艾,香满堂;龙舟下水喜洋洋。”端午节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岁月砥砺中,端午节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习俗。这些端午习俗清晰地记录了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端午”,“中正”也,这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仲夏午月午日飞龙在天,此时龙星处在正南中天,为全年周天运行最“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古人历来崇尚中、正之道,“中正”之道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另,端亦有“初”的意思,因此午(五)月的第一个午日,亦谓端午。
端午节最初是午月午日,有时还突出它的正时是在午时,所以也叫重午节:午月为斗柄指午之月;午日即十二支纪日的第一个午日。经历史发展,后来被定在五月初五。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如有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正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上日、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浴兰节、躲午节、屈原日、女儿节、午日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解粽节、端礼节等。
3、儿时是怎么过端午节的
1、小时候,端午节会喝雄黄酒。雄黄酒里面的雄黄,还会擦在脸上、额头上,说是驱蚊。
2、门头挂菖蒲和艾草。以前的院墙边,就种植得有菖蒲。
3、端午节的时候,还会挖一些菖蒲的根,然后洗净,切成段,用线穿起来,做成手链,给小孩子戴上。哪个气味真的很好闻,很怀念。
4、大人还会在水缸里,放上一些菖蒲根茎,说是杀菌。
5、每年端午节这天,小孩子还会用蒲扇去给菜地里的作物扇蚊子。估计这个是大人作弄的。大人说,给作物打扇,不会长虫,收成好,不会饿肚子。小时候,就是信以为真,肚子饿怕了。
6、每年端午节这天,大人小孩一起去采集野草,称为采百草。说是端午节这天的草,采回来熬水洗澡,治疗皮肤病。确实,哪个时代的人,老爱长疮了。
7、记得一种灌木,叫“八角风”,这种树叶子与艾草混合熬水,是洗澡的上佳汤料。现在的人,想享受这种纯天然沐浴露,基本没有机会。
8、不过,大人还会在家里的一些旮旯角那些地方,撒上一些雄黄粉末。问过大人,说是为了防止蛇进入家里。凡是蛇鼠有可能经过的地方,在端午节这天,务必撒一些雄黄的。说是蛇,最怕雄黄。传说白素贞喝了雄黄酒,就现了原形。
9、端午节在吃的方面,也是与其它节日不同。小时候的端午节,从来没有吃过粽子,都是以油炸麻花为标志。看到油炸麻花,就知道端午节到了。平常是不会做油炸麻花的。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原因。后来长大了,才知道别人过端午要吃粽子,不吃麻花。一方一俗。
10、门上挂的菖蒲和艾草,一般都要保存起来,是个稀奇东西。有时候要存放几年。祖父告诉小孩子,越放得久的艾草越好,才能称为陈艾。陈艾做艾灸,陈艾叶蒸水蛋治疗咳嗽百发百中,陈艾煮水给刚出生的宝宝洗澡(俗称洗三,出生三天后就需要洗澡),是绝对的优良传统。
11、小时候,对端午节的认知,没有屈原什么事,只知道是一个季节交替的时节,一个防病驱邪的节点,一个又可以吃点好东西的日子。
4、古代人如何过端午节?
1、舟竞渡趣味盎然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流传至今两千多年,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仍在延续。和现在一样,在博物馆的诸多文物中,都留下了古人过端午的记忆。
端午节闹龙舟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活动,是日,古人举行龙舟竞渡,并向水中投粽子。山东博物馆藏清版年画《端阳节闹龙舟》就描绘了龙舟竞渡的热闹场景。画面上六个儿童乘着龙舟,敲锣打鼓尽情欢乐,其中一个单脚立在龙头之上;几位妇人在岸上观看,充满生活情趣。
除了赛龙舟,端午节吃的粽子也离不开船只。山东博物馆的“秦汉——明清展厅”中摆放有一艘明代漕船,这艘漕船1956年发现于梁山县宋金河的支流中,是京杭大运河出土古船中年代和用途最明确、保存最完整的。
2、画作之中寓意美好
在古代,端午节时家家户户都会贴带有美好寓意的年画,祈求平安康健,无病无灾。山东博物馆藏清版年画《张天师》就描绘了张天师手持利剑,驱毒禳灾避鬼的场面。
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物《午瑞图》也描绘了古人过端午节的盛景。这幅画由清代宫廷画家朗世宁创作,画中青瓷瓶内插着蒲草叶、石榴花和蜀葵花,托盘里盛有李子和樱桃,几个粽子散落一旁。
根据清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记载,此图应作于雍正十年(1732年),属郎世宁在中国的早期作品。因而画中的粽子、蒲草等物暗示此画是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而绘制,由此可见古代不仅民间有使用艾蒿、菖蒲的习俗,宫廷也有此风。
古时端午有驱邪防疫的习俗,雄黄具有抗菌、解毒、燥湿功效,喝雄黄酒自然也是端午习俗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孔子博物馆馆藏的清青釉酒令杯雕琢精细,釉质透明匀净,棱角转折分明,杯内中心塑一老者,长髯垂胸,笑容可掬,神态自然,是端午饮酒的代表性器物。
3、挂艾熏香祈福圆满
端午一到,夏至亦已临近。民谚有言,“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艾草除了是端午节悬挂于门楣之上的装饰品,自古还是人们用来熏香的天然香料之一,并且在沉香等油脂类香料出现之前,一度被人们广泛使用,用以夏季驱虫避害。
古代的熏香用具中,香炉造型多种多样。山东博物馆馆藏的汉代博山炉就是其中的一件精品。此外,孔子博物馆馆藏的明掐丝珐琅缠枝宝相花双盖炉也是熏香的器具,其造型精巧,珐琅颜色纯正,色泽蕴亮,以蓝珐琅釉为地,掐丝工艺精湛。
农历五月被认为是“毒月”“恶月”,因为天气越来越热,雨水逐渐增多,许多昆虫都会出来活动,因此民间在端午节有“驱五毒”的习俗,在端午节前后要用各种方法预防五毒之害。
端午节佩戴香囊,不但有辟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用。在古代,人们也常常通过佩戴挂坠等装饰品以求祈福圆满。济南市博物馆馆藏的清乾隆白玉鸣虫葫芦坠既有葫芦的形态,又采用玉石为原料,蕴含着双重美好寓意。
清乾隆白玉鸣虫葫芦坠长13.5厘米,宽9.34厘米,高6.22厘米。葫芦上部还雕有两只鸣虫,似振翅鸣叫,活灵活现。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资讯-穿越千年,看古人如何过端午
5、古代的人们又是如何庆祝端午节的?
端午节是我国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其实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过端午节了,除了粽子之外,还有这不同的习俗。在春秋战国时期,南方楚地的人喜欢在水中竞相追逐,以达到驱邪的效果,后来就演化成为了赛龙舟。端午节和清明节,春节,中秋节,一起称为是中国传统的四大节日,可见端午节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是很重的,那么人们通常会怎么来庆祝这个节日呢?
挂香囊,就是香包,但是和现在大街上售卖的香包有所不同。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这个时间天气已经回暖了,天气湿热,蚊虫开始出现,人们也比较容易生病。于是人们就将艾草,菖蒲这些香草,包括朱砂,雄黄等等物件装在一起,做成一个小香囊,再配上五彩线,就成为了香包。端午节就要开始佩戴,一直到农历的六月初六才会取下。
除了挂香囊之外,人们还会喝雄黄酒,雄黄酒是用菖蒲和雄黄这些东西泡制出来的。虽然说雄黄有毒,但还是成了泡酒的一种材料,这是因为人们觉得喝了雄黄酒就可以辟邪,也就是所谓额度以毒攻毒,在白蛇传中,白蛇就是因为喝了雄黄酒才现出原形的。所以人们觉得喝雄黄酒也是为了求平安,辟邪。
除了我们所熟知的赛龙舟吃粽子之外,还有一种斗草的说法。端午节天气回暖,草木也开始繁盛起来,人们就会在端午这天斗草,也是一种娱乐项目。具体的就是看看谁采摘的花草比较好,比较多,或者是用花草拉钩,会的断了就输了。还有的是根据花草作诗作词,看谁写的诗词好。
6、在古代端午节是怎么过的?都是有什么样的活动?
有赛龙舟,吃粽子等等。首先吃应该是比较受欢迎的方式。在端午节的时候,不要说肯定吃粽子,还有许多的好吃的黄鳝,雄黄酒等等组成的“五黄”。制作工艺非常繁琐的要数高邮一带喜欢吃的"十二红",指的是油爆虾、炒红苋菜、朱砂豆腐等,听起来就垂涎欲滴。端午的娱乐活动更加好了,其中有一个最有名的就是赛龙舟。不仅仅有正式的比赛,还有龙舟游乡,人们会到附近的村庄玩用划龙舟的方式。除此以外,龙舟还有各种花样的划法,那就主要是表演了。
不如南方水系丰富的北方水系,龙舟比赛比不成,可是能射柳和打马球。现在我们的物质丰富,大家也不要发愁吃喝,大家伙去外地,参加当地的避暑游戏就比较受欢迎,可要足够的勇气和耐力这两个游戏,但要胜任需要军人气质,只能作为参观者的我们,可是端午像汉族节日,然而以游牧民族为主蒙古族时似乎不过端午。
他们虽然明显不如南方的节日气氛,特别是到了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地区,更加无什么节日气候,那是因为率先进入炎热的夏季南方,是要避暑的,可是还比较凉爽的塞外,比较凉的是玩水,特别是游牧民族,身为避暑胜地,地域辽阔的大草原,何况他们是有自己的节日“那达慕”。那个时候他们会举行赛马、摔跤等运动比赛。特别精彩的,而他们以肉奶食为主饮食,其实也是一种练兵的考验。
端午节是有特别多的内容,就像饮雄黄酒、家人团聚、郊游等。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的习俗,就是带来欢乐和健康给家人,追求美好生活农历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在医疗条件落后的古代,蚊虫瘟疫实在令人防不胜防,不管玩什么、佩戴什么饰品,吃什么食物,都是围绕着趋吉避凶的主题进行,无非是古人强身健体,同时祈求顺遂平安的方式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