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节日 » 端午节为什么吃中药

端午节为什么吃中药

发布时间: 2023-02-12 03:04:34

1、端午节的“五黄”指的是什么?

在江南人的传统中,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和雄黄酒(雄黄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黄酒代替雄黄酒)。另外,也有其他说法,咸鸭蛋可以用黄豆替代。

农历五月,杭嘉湖地区称五黄月,江南民间在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由来已久。白蛇传中的许仙,听了法海和尚的“忠言”,在端午节这天,劝妻子白娘娘喝下了雄黄酒,使之露出了白蛇的真身……白蛇传的故事,出于明朝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之“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不少人都知道端午要吃“五黄”,可是为什么要吃,也许知道者并不多。因为雄黄是一味中药,用雄黄末与菖蒲根屑入酒的雄黄酒有解毒杀菌之功效。江南有谚语:“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民间也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的说法。而黄鱼、黄鳝、咸蛋黄、黄瓜则是端午时节的当令食品。

2、端阳节为啥要喝雄黄酒?

端午节喝雄黄酒是为了辟邪解毒、驱除蛇蚁。雄黄酒,即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的饮品。

雄黄需在太阳下晒干,有的地区的习俗是从五月初一晒到初五,然后初五的时候倒入酒中。作为一种中药药材,雄黄可以用做解毒药剂、杀虫剂。

3、端午节为什么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赛龙舟的习俗

端午节起源于上古的“夏至节”,殷商之岁首日。端午食粽的风俗,来源于上古于新年日以新麦、新黍祭祀祖神;龙舟竞渡与龙图腾崇拜祭祀有关。后来随历史之变迁,屈原、伍子胥、曹娥等事迹因都死于“五月五日”而有所增附,逐渐丰富了这个古老的华夏传统节日。
满意请采纳。

4、端午采药的习俗是怎样形成的?

在古代,人们疗疾大多靠民间的验方,老百姓也大多能识好些草药。因此每到端午节时,人们便采集各种各样的草药,以备不时之需,于是,就形成了端午采药的习俗。

采药,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夏小正》记载:

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

《岁时广记》卷“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

五月初五,竞采杂药,可治百病。

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癞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人们还常以癞蛤蟆的唾沫,煎汤过午给小儿洗澡,据说可以减轻痘疮的发病。

在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癞蛤蟆之俗,如江苏在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唾沫,制作中药蟾酥。

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吃蛤蟆,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还有在当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这种捉蛤蟆制药之俗,源于汉代“蟾蜍辟兵”的传说。

五月捉取蟾蜍的习俗,文献上所见甚早。《淮南子》写道:“鼓造辟兵,寿尽五月之望”。“鼓造”即蟾蜍。也就是说,汉代人捕捉蟾蜍,为的还不是蟾蜍,而是为“辟兵”,蟾蜍何以辟兵?这与古人的信仰有关。

汉人张衡在《灵宪》曾交代月宫中这只蟾蜍的来历:

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由于蟾蜍被编入嫦娥传说,于是也和不死灵丹挂上了钩。《抱朴子·内篇》介绍不死灵药有五种,称“五芝”,其中“肉芝”就是“万岁蟾蜍”。

方术家所传说的五种神芝,色彩各不相同,服之可以长生不死。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五芝为:

赤芝名丹芝,黄芝名金芝,白芝名玉芝,黑芝名玄芝,紫芝名木芝。

据说万岁蟾蜍的神奇,来自头上的角,即肉芝,药力在灵芝以上,是长生不老的仙药。不仅“服之长生”,而且神奇非常:

蟾蜍万岁者,头上有角,颔有丹书八字,五月初五午时取之阴干,百日,以其足划地,即为流水。能辟五兵,若敌人射己者,弓矢皆反还自向也。

这就是《淮南子》讲到的蟾蜍辟兵的来历。在江南的许多地方,在端午节时有采药、驱狼等传统。俗话说:

五月端午草,百样都是药。

端午节前都是草,端午来到都是药。

于是,民间有在端午节这天上山采集地椒、野茶、苣苣、蒲公英、匾蓄、刺蓟等药材,以备单方土法治病之用。

湖南湘中一带,在端午日偏重于采集久明光、天泡草、苦瓜叶、马齿苋、蒲公英、苦秣菜、金银花等,以便暑天备用。前三种是洗药,能防疮疖及痱子;后几种是吃药,能防痢、消炎、清肺热。

从前,在一些人烟稀少的地方,常有恶狼出没,小孩及家禽被狼叼走的灾祸时有发生。传说,每逢端午这天狼儿子出天花,死亡率高,成活率低,这样狼就难以大量繁衍。人们也乘狼之危,于端午这天,塞封狼窝,烟熏驱狼,以保人畜平安。

沐兰汤是端午节的一种卫生习俗。一身着汉服的女性端着一盆艾叶水,人们排好队依次走到主祭面前,主祭用菖蒲草沾盆里的水,在参加活动的人双手、额头、脖颈轻轻拂拭一下,以示驱除晦气。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中记载的古俗。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

《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写道:“五月初五,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

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在北方一些地区,人们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在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药,熬凉茶喝,这对健康也很有好处。

旧时,绍兴号称锡半城,锡箔工人多达数万。端午节中午,箔坊主必置五黄酒宴请工人,下午例行休息。锡箔师傅多善饮酒,往往喝得酩酊大醉。主人照例泡有浓茶供他们解醉,端午茶由此而成为不可缺少的“时令茶”,相沿成习。

端午习俗虽然显得有些原始,但是却反映出古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民间智慧,很大程度上有益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其朴素的卫生防疫意识值得我们学习。

5、端午节为什么要喝雄黄,插菖蒲

端午节喝雄黄,插菖蒲是为了驱邪避瘴除病。
1、喝雄黄酒
杭谚说:“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民间于此日将蒲根切细、晒于,拌上少许雄黄,浸白酒,亦有单独用雄黄浸酒者,故名“雄黄酒”。民间认为雄黄酒可以驱妖避邪,形成端午节饮雄黄酒风俗。同时,还要以雄黄酒涂抹儿童面颊耳鼻,或在额角写一“王”字,比作猛虎,以威邪魅。民间还将吃剩的雄黄酒喷洒房屋壁角阴暗处,或贮藏起来,乎日遇有虫咬红肿,可以涂抹解毒消肿。有井人家,还以雄黄一块,裹以丝绵,投入井中,以祛水中之毒。
传说屈原投江之后,屈原家乡的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纷纷把粽子、咸蛋抛入江中。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鱼龙,保护屈原。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于是,人们把这条蛟龙扯上岸,抽其筋,剥其皮,之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黄酒抹七窍,以为这样便可以使孩子们免受虫蛇伤害。据说这就是端午节饮雄黄酒的来历。至今,我国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黄酒的习惯。
2、插菖蒲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相传很久以前,按常规瘟神在端午节要降灾,天帝产生恻隐之心,便派人下凡体察民情。五月五日,天帝的使臣扮成卖油翁吆喝道:“一葫芦二斤,二葫芦三斤。”大家争先抢购,只有一个老头不仅不买,还告诉老翁账算错了。
等油卖完,老翁尾随那个不买油的老头,说:“你是天下的好人,今天晚上瘟神降瘟灾,你在屋檐下插上艾蒿、菖蒲,就可以躲过瘟灾。”老头听说后就挨家挨户告诉了所有的人,于是,家家插上艾蒿、菖蒲,瘟神无法降瘟灾,人们都平安得救了。后来世代相传,习以为俗。

6、端午节为什么要插菖蒲,悬艾草,喝雄黄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到了端午节,每家门口都插了菖蒲,既可以辟邪,也可以杀菌。端午节吃粽子喝雄黄酒,作为一种中药药材,雄黄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
菖蒲是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认为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袪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针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7、端午节为什么要插菖蒲,悬艾草,喝雄黄

端午节在门口插菖蒲即是民间传说的驱邪壁障之功效,实际上也有防病的作用。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菖蒲是代表端午节气的花,端午节有家家户户门上插菖蒲、艾叶之俗,可以辟邪驱痛.利用它直线的叶片,表现出初夏的清凉感觉。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在端午设置种种可驱邪的花草,来源亦久。最早的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文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文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除采艾扎作人外,也将艾扎作虎形,称为艾虎,《荆楚岁时记》注文云:“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取戴之。”同时也在门上挂蒲束及葛蒲削的蒲剑,蒲束扎的蒲龙。《帝京岁时纪胜》:“(端午)插蒲龙艾虎。”《清嘉录》卷五:“戴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桃梗是辟邪之吉物,蒜头被认为是象征武器铜锤,与蒲剑、蓬鞭相配,以赶却鬼祟。另外还焚烧艾蒿等以驱赶蚊蝇。在湖南、浙江等地则采葛藤挂于门相上,传说葛藤是锁鬼的铁链子,可驱鬼辟邪。 与采药、采艾蒲等相联系的有蹋百草、斗百草等游戏,是古人往野外游艺之遗俗。后来发展成为插花等装饰艺术。

热点内容
新泰特产 发布:2020-09-14 19:00:13 浏览:505
适合开业的音乐 发布:2020-09-17 11:28:55 浏览:503
送男生十字绣 发布:2020-09-16 16:05:07 浏览:503
神秘商店皮肤赠送 发布:2020-09-16 15:38:37 浏览:503
手绘圣诞贺卡 发布:2020-09-16 14:48:57 浏览:503
青岛初中升学率 发布:2020-09-16 09:55:57 浏览:503
送妈妈的生日蛋糕图片 发布:2020-09-16 09:10:18 浏览:503
梦生日 发布:2020-09-16 18:24:33 浏览:502
纸礼物盒 发布:2020-09-16 15:55:47 浏览:502
wow角色定制 发布:2020-09-16 14:46:32 浏览: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