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撒什么驱虫
1、在我国一些地区,端午节要在门上用何物来祛毒?
每年得端午节,不论农村还是一些城市,可能很多家庭的大门口或者主要的屋檐下都会插上艾草,特别实在农村,直接在地头割一些就可以。为什么端午节要插艾草呢?
首先来说一下,这种草为什么叫做艾草?”艾草”是农村的一种植物,艾草的具有止血、止咳等功效。所以这个”艾”字就有停止的意思。此外艾草还有夏天驱蚊驱虫的作用,甚至被引申为驱邪避灾的意思。
端午节本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到唐朝末年黄巾起义,黄巢的义军攻打中原,时值端午节,黄巢军队放出话来:黄巢隔山摇刀,人头落地。动员民众逃离自己的家园,是为走黄巢。
中原地区。有户人家男人豆外出了,只剩下一妇人和两个小孩,一个小孩是亲生,一个则是她嫂子的遗孤。她嫂子的遗孤其实比自己的孩子还大一岁。到在逃难的时候,她却让自己的孩子走,却背着嫂子的遗孤。
没有多远,就遇到一个黄衣人,问她为何这样做?妇人便如实相告。黄衣人大为感动,说到:你在逃难中还能行此义举,其实已破黄巢只刀。只需在你家门口插上艾草,以表示你家是忠义之家,皇朝便无能耐你何。妇人以为有仙人指点,于是叫沿途逃难之人纷纷效仿。
果然,黄巢的义军看见插艾草的人家。便不去打扰,有的还让随军的医生给百姓看病。一时之间,妇人遇到仙人之事,再各地纷纷传来,老百姓们不在”走黄巢”分分插艾草过端午节。
以上是关于端午节差艾草的传说,人们插艾草,更重要的是因为艾草有这很多正面的功效。他们可以防蚊虫,它们是野菜,也是一味中药。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说法。
2、端午节时洒雄黄酒的意义是什么?
端午节洒雄黄酒、喝雄黄酒,是自古以来的节日习俗。但是意义是什么呢?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 ,影视剧中也有这样的演绎。在《新白娘子传奇》中 ,白素贞端午节喝了雄黄酒现出原形,没想到竟是一条千年的蛇妖,把许仙活活的吓死过去。其实洒雄黄酒的目的也是一样的——驱邪驱虫蛇。
相传在端午节洒雄黄酒是为了纪念屈原,他抱石投江之后,百姓怕他的肉身被虫蛇吃掉,往江中投放粽子、咸鸭蛋。甚至有懂得药理的老者,把雄黄酒倒入江中,目的是药晕蛟龙,不让它伤害屈原的尸体。
后来的传说就极具传奇色彩了,传说真的有蛟龙被药晕了浮上来,还被当地的老百姓挑了龙筋当成手链绑在了小孩们的手上,最后再用雄黄酒涂抹小孩的额头七窍,说是能防蛇虫。这些都是传说而已,但是给端午节和雄黄酒都添加 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实际上端午节附近被称为“毒月”,气温上升,蛇虫复苏,很容易传播疫病,喝雄黄酒、洒雄黄酒都是为了避免被蛇虫咬伤。而且古时候把疫病看作一种邪门的事情,所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驱邪。
而且雄黄酒还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对于因为湿热起的疹子、被虫蛇咬伤的部位,涂抹也有很好的作用。小孩子因为不能饮酒,所以才用涂抹的方式。古代医疗水平落后,也只能用这样的方式来确保健康度过这个时段。
其实从这些渊源中也能看到,比如纪念屈原,是人们对古代文人风骨以及爱国之心的敬畏;药晕蛟龙,并把蛟龙破皮抽筋当手链,这是人们对大自然的恐惧,并希望战胜自然的愿望。
比如我家过节,不管是否真的食用,但是 “五黄 ”是一定要 摆上桌的,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以及雄黄酒。不见得真的爱吃,但是摆在桌子上就是图个好彩头,逐渐也就成为了过节的仪式感。
虽然咱们的传统习俗就是端午节喝雄黄酒,但是医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完全不需要通过喝雄黄酒来驱赶虫蛇了。况且雄黄酒本质上毕竟是药,是药三分毒,随便喝很可能对身体产生危害,还是要慎重饮用。
3、一到端午节,将菖蒲、艾叶插于门楣,为什么菖蒲和艾草可以驱走蚊虫?
端午节在门口插菖蒲即是民间传说的驱邪壁障之功效,实际上也有防病的作用。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菖蒲是代表端午节气的花,端午节有家家户户门上插菖蒲、艾叶之俗,可以辟邪驱痛.利用它直线的叶片,表现出初夏的清凉感觉。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在端午设置种种可驱邪的花草,来源亦久。最早的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文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文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除采艾扎作人外,也将艾扎作虎形,称为艾虎,《荆楚岁时记》注文云:“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取戴之。
”同时也在门上挂蒲束及葛蒲削的蒲剑,蒲束扎的蒲龙。《帝京岁时纪胜》:“(端午)插蒲龙艾虎。”《清嘉录》卷五:“戴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桃梗是辟邪之吉物,蒜头被认为是象征武器铜锤,与蒲剑、蓬鞭相配,以赶却鬼祟。另外还焚烧艾蒿等以驱赶蚊蝇。在湖南、浙江等地则采葛藤挂于门相上,传说葛藤是锁鬼的铁链子,可驱鬼辟邪。 与采药、采艾蒲等相联系的有蹋百草、斗百草等游戏,是古人往野外游艺之遗俗。后来发展成为插花等装饰艺术。
4、为啥端午节要挂菖蒲和艾草,这是有什么寓意吗?
端午节是中国重要的节日之一,它也是人们纪念楚国大文学家屈原先生的日子。在端午这一天,除了吃粽子之外,每户人家的门口都会挂着菖蒲和艾草。这是因为农历的五月正是蛇虫鼠蚁非常多的时候,因此挂上菖蒲和艾草可以利用它们的气味和药用价值驱赶这些害虫,起到保平安的作用。
中国农历的五月也被人们称之为毒月,在民间也有“烂五月”一说。中国农历的五月也被人们称之为毒月,在民间也有“烂五月”一说。所以农历的五月也是许多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十分旺盛和最容易繁殖的时节。同时也是人们所说的五种有毒害的动物最容易出动的时候。因为如此,人们就将门口挂上菖蒲和艾草,来保护家宅平安,在五月不被邪气所伤害。
人们就将贴灵符一样的,将菖蒲和艾草在端午节这天挂在门边上。传言草蒲是古时候防疫驱邪的灵草药,它就像可以驱逐不好的东西的利剑一样。同时也因为它的外形像剑一样,于是挂在门口就像宝剑一样可以驱逐邪气。人们称它为“水剑”或“蒲剑”。在清代和晋代古人有所记载,称它为可以驱邪的宝物;艾草就是人们非常见的草药,从中国古代开始就将它作为治病的药材,我们平时看到的中医治疗时,艾炙就是用艾草为主要材料制成的。所以民间不仅将它用作治病的良药,也将它挂在门口当作 驱邪的物品。
因为端午节这天,正逢农历五月,而这个时候正是毒虫猖獗的时候,于是人们将菖蒲和艾草挂在门口,利用它们的气味来驱赶走这些毒虫。在端午的节日,大家不仅要忙着挑选菖蒲和艾草,还要食用粽子,看赛龙舟比赛。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纪念投湖的屈大夫,中国的文化离不开这些已故的文人,而屈原的精神也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