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为了纪念什么
1、中秋节是为了纪念谁?
为了纪念嫦娥。
传说嫦娥本是后羿之妻,后羿射下9个太阳后西王母赐其不老仙药,但后羿不舍得吃下,就交于嫦娥保管。后羿门徒觊觎仙药,逼迫嫦娥交出仙药,嫦娥无奈情急之下吞下仙药,便向天上飞去。
当日正是八月十五,月亮又大又亮,因不舍后羿,嫦娥就停在了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从此长居广寒宫。后羿回家后心痛不止,于是每年八月十五便摆下宴席对着月亮与嫦娥团聚。
(1)中秋节是为了纪念什么扩展资料;
中秋节的习俗
1、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2、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3、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4、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2、为什么要过中秋节呢?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作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寄托了所有中国人对阖家团圆的美好憧憬。那么如此重要的节日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确立的呢?有着怎样的起源呢?又是怎么发展成为现在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呢?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先秦时期的《周礼》一书当中,根据《周礼·礼记·月令》:“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历法计算与今天的历法有很大的差别,古代一年分四季,每个季节又分为“孟、仲、季”三部分。而中秋节所处的时间正好是农历八月,是秋天的第二个月,所以称之为“仲秋”或“中秋”。但是此时即便有了“中秋”一词,仅仅代表的是秋天里面中间的那一个月,离“中秋节”的出现还相差很久的时间。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到了宋朝时期,商品经济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国家经济水平明显高于以往的任何时代。我们都知道宋朝有着高度发达的民间经济,老百姓的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确立于唐朝的中秋节,成为了宋朝时期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
明清时期,中秋节已经跟元旦这天齐名,成为了仅此于春节存在的第二重要的节日。直至今天,在日益繁多的中外节日面前,中秋节依旧是中国人极为重视的传统节日。
说法不一的中秋节起源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很多,诸如古代帝王祭祀、古代庆祝农业的丰收还有著名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
关于第一种说法“祭祀说”,主要是认为中秋节是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根据《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所谓的“夕月”就是祭月亮。根据《礼记》上的记载不难得出早在先秦时期,古代的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久而久之便有了中秋节。
第二种说法“丰收说”认为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第三种说法“嫦娥奔月说”,这个说法从现在的科学角度来看肯定是站不住脚。但是美丽的神话故事,充分表现出了古人的浪漫主义的色彩。即便是“嫦娥奔月说”也有着两种不同的故事版本。
我们常听说的“嫦娥奔月”的故事主要是讲,后羿前往西王母的瑶池求得两粒不死药。拿到不死药的后羿没有立刻服用,而是带回家里交由妻子嫦娥保管,等待日后一同服用。不料后羿获得不老药的消息被其弟子逢蒙所知,一日逢蒙趁后羿外出,逼迫嫦娥交出不死药。自知敌不过逢蒙的嫦娥,无可奈何之下吞下了两粒不死药。
当嫦娥吞下不死药之后,发现自己的身子变轻了,飘出窗外、飞向了天空,羽化而登仙。不得已离开了人间,无比思恋丈夫,便停在了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上了。等到后羿回家后,听到了妻子被逢蒙逼迫吃下了不死药后,成仙飞到了天界。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于是后羿便去追月,可是无论如何后羿都追不上月亮,没有办法的后羿只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3、中秋节的意义和象征是什么?
“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著名的诗歌,它表现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众所周知,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但是八月十五日的月亮也是别有一番风味的,十五的月亮又圆又大又亮,最重要的是当天是中秋佳节,亲人团聚的美好时刻。在中秋节日里,不能归家的小伙伴们可能就会在月亮之下与亲朋好友们打电话联络,看着同一轮月亮,遐想着团聚。而今天呢,小编想跟大家说说中秋节的美好寓意的内容。
一、中秋节的美好寓意
中秋节时,月亮圆满,象征着团圆。
中秋节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我国,中秋节时,在外的游子都会赶回家,和家人一起赏月、吃月饼,所以,中秋节象征着家庭的圆满、人们的团聚,也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于中秋节的美好祝福:
1、又是一年中秋节,送你一盒圆月饼。成份:百分百纯关心;配料:美心、开心、爱心、乐心;保存方法:真心珍惜;保质期:心若在爱就在的所有日子;制造商:知心爱人。祝福你中秋开心、幸福喜心!
2、明月九霄挂,清风八方来。四季悄声过,一年明镜台。中秋幸福日,八月团圆牌。举杯邀明月,低头乐开怀。祝福随风至,好运踏月来。
3、一轮金黄的圆月已经高高地挂在天空中,向地上洒下皎洁的月光,像轻纱似的一般温柔。天空中云很淡,风很轻,月光很美,这构成了一幅漂亮的画。在深蓝色的夜空里,月亮显得更圆、更亮、更美了。这圆月非常调皮,一会儿钻进云姐姐的怀里,一会儿和星星谈话,一会儿唱歌跳舞……真拿它没办法。
4、不知觉中,泪水滴落在中秋的银色之中,犹如夜色绽放的烟花,绚丽却难以封存,只有残留的余温,相伴啜泣,在流动是夜色中,有谁相知,点滴镌刻的磨痕,谁在那里,驻足长留。
二、中秋节的寓意和象征
1、中秋节的意义是:团圆庆贺。挖掘和弘扬中秋节中的团圆文化,发扬敬老孝亲、感恩父母的美德,也应该是中秋文化的范畴。
2、中秋节俗有久远源头,中秋节俗贴近了民众生活的需要,民众将秋季的节俗都集中到中秋,使中秋成为四季庆赏的大节之一。
3、拜月、赏月、团圆庆贺是传统中秋节俗的核心,从当代社会生活看,它依然有着符合民众生活需要的现实意义。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中秋节象征亲人的团圆。
5、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度恰值三秋之半,故名。
三、中秋节吃月饼的寓意是什么
月饼是圆形的,象征团圆,寓意团圆美好,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最后起义成功了,朱元璋便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节祭月后,全家人都围坐一起分吃月饼,逐渐形成了月饼代表家人团圆的寓意。
好啦,以上就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中秋节的美好寓意 中秋节的寓意和象征”内容了,希望大家能明白即将到来的中秋节的美好寓意,然后度过一个美好的中秋团圆日。说一些中秋节的祝愿的话或许能给人带来美好企盼,从而提高幸福指数,大家不妨试试喔。
4、中秋节是纪念谁?
有个说法是纪念嫦娥。
5、中秋节是为了纪念谁的??
后羿
6、中秋节时,人们为了纪念谁?而做些什么
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会赏月、祭月、吃月饼
7、中秋节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也是缓慢发展而来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中秋时节,人们对着天上又亮又圆的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更多地被赋予了思念亲人的色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句贴切地反映了中秋佳节的意义,反映了人们对月圆的祈盼和对相思之人的牵挂。
1、团圆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是民族凝聚的促进剂,有着强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团圆”是老子“道法自然”的产物,是“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高度体现,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理念。花好月圆之夜,就是骨肉团圆之时。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从天上的月亮联想到人间团圆,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在兵荒马乱、饥馑连年的岁月,白居易一家兄弟姊妹抛家离乡,天各一方。在凄凉的月夜,诗人举首望月,联想到漂泊各地的兄弟姊妹们此时此刻也会像自己一样望月垂泪,共生乡愁,于是写下这情真意切的思亲名句。
人世间总是离多聚少,流浪天涯的哀愁与人生的失意总是难以避免,因此,追求团圆就不仅仅是一种现实的需要,还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
2、和谐
中秋庆贺着期待着丰收,因此也期待着和谐。和者,禾旁加口,人人有饭吃也;谐者,言旁加皆,大家敢讲话也。希望我们的祖国“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有序”,外交上要坚持“和平共处”,国与国之间要“和而不同”,干事业要“和衷共济”,处世要“和光同尘”,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做生意信奉“和气生财”,待人要注意“和蔼可亲”,说话要“和颜悦色”,批评要“和风细雨”,夫妻之间要“和和美美”,等等,不一而足。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中秋佳节阖家团圆、邻里和睦、阶层和合、社区安定、民族团圆、家国和谐、世界大同,其乐融融。正如苏东坡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3、敬老
中秋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这种文化生发于夏商周之时,并与古代养老实践相结合,可以说是一种敬老、养老文化。《礼记》有言:“凡三王养老皆引年,月令仲秋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三王指夏禹、商汤和周文王。因为仲秋时节“月至四阴,阴已盛矣。时以阳衰阴盛为秋,人以阳衰阴盛为老。”三王顺应时令,于仲秋举行养老仪式,对身疲力衰的老人,赠予手杖行路,赐以糜粥饮食,体现了对老年人的尊重。
4、感恩
中秋节从其最早的含义来看,就是一套礼仪,它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层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认识,体现了一种对于家庭的重视。
月是民族和谐、家庭幸福的象征。自古以来,中秋节不仅是小家团圆的日子,更是举国欢庆的时刻。从时令上看,中秋是“秋收节”。当然,现在看来,名义上拜月亮,其实念念不忘的应该是自己的祖先吧,还有就是思念那些远方不能够团圆的亲人们。总之,中秋节,就是团圆节,就是溯宗追远,就是一家团聚的节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