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长辈叫小辈昵称
1、长辈称呼小辈的姓合适不
长辈对小辈可直呼姓或名。
都说指名道姓不礼貌,其实也不然,只要分清上级和下级,长辈和小辈之分,平辈就好称呼了。如今出门在外就好称呼了,遇见岁数大点的称呼个大爷、老奶奶、叔叔、阿姨、大哥、大姐。
长辈对小辈的称呼,直接称呼名字就可以。有的老人会对自己的女儿就叫闺女,对儿子就叫儿子,叫大孙子,大孙女儿,大外孙这样称呼,对稍远一点的亲戚比较了解的也会叫名字,或者叫大侄子,大外甥也显得很亲切,对亲家方面的小贝会指着自己家的孩子叫都是正常的。
2、大爷称呼晚辈什么
大爷,是父亲同辈份的哥哥,大爷称呼晚辈为侄子或侄女、孙、曾孙等。
在中国,汉族传统的辈分观念长期存在,以本身为中心,上有四代长辈,下有四代晚辈,形成了“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孙、曾孙、玄孙”的“九族”血亲关系,这就是九个层次。如果把旁系的血亲关系和姻亲关系联系起来,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亲属系统。这里仅选其中的一部分,以显示其层次关系。
辈分,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bèi fēn,是指在家族、亲友的长幼先后中所居的地位。 也指家族、亲友之间的世系次第。 主要分为长辈(高祖辈、曾祖辈、祖辈、父母辈等)、平辈和晚辈。亦作“辈份”。
辈分,对于一个人来说,一生下来就被确定了,自己别无选择。同宗族之间的辈分是严格遵守的,比如说称呼必须准确,日常生活中要向长辈请安、敬烟、让座、让路,座次上也十分讲究,不能乱了礼法。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甚至命运都会受到宗族礼法的影响和传统道德的束缚。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辈分
3、古代老人家怎么称呼年轻人?
一般称呼年轻人为公子、郎、姑娘、小姐会比较多一些,小子、野丫头一般用的很少,小子、野丫头一般是老人家训斥年轻人的称呼。
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按敬辞的词性分三种情况:
(一)是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这些均可译作”您。
(二)是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这种词都是双音节词,这种称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称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这些名词也都可译为“您”,陛下是专称君主皇帝,可不译,官职身份的也可不译。
(三)是用形容词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物行为,这种词一般是双音节词,前一个为形容词,后一个为与人物有关的名词。
4、长辈对怎么晚辈称呼比较亲昵
确实,不同的称呼确实可以拉近或推拒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像您说的这个情况吧,我认为应该分为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正式场合的话,还是称呼全名比较好,这是对他的一种尊重,以我的理解是这样子的哈。我觉得,你们本身存在舅甥关系,如果在正式场合称呼其全名的话,等于是您把他和您放在同等的地位上去看待,至少他在您眼里是个成年人,您尊重他,认为他可以以一个成年人的身份和您一起出现在公众场合。我觉得这是比较合适的。当然了,非正式场合的话,你们当然是称呼上越亲密越好啦,毕竟是外甥与舅舅,娘舅娘舅,是妈妈的亲兄弟,对外甥来说,自然是非常亲厚的长辈了,这个时候就算是叫小名也不过分,也可以调侃两句“大外甥”之类的,我家里的长辈有时候就会这么叫我和弟弟们,我们都不会反感呀,反而觉得很亲昵。。。。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外甥和舅舅年龄差距很小,或者舅舅反而比外甥要小,这种情况也存在,这样的舅甥关系其实我觉得就更好处了,在老人面前就分清辈分,不在老人面前,玩的好的话,称兄道弟也无所谓,毕竟都是同龄人嘛。。。。。。称呼其实也只是个称呼而已,并不会因为你喊他什么而有实质性的变化。。。。。这是我的观点,呵呵。仅供参考。。。。。
5、请教长辈晚辈之间各种称呼?
第一层: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长二辈)第二层:父亲、母亲、伯父、伯母、叔父、婶母、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姑父、姑母、岳父、岳母(长一辈)第三层:(本身)哥哥、嫂嫂、姐姐、姐夫、妹妹、妹夫、堂兄、堂嫂、表兄、表嫂、内兄、妻妹、襟兄(同辈)第四层:儿子、女儿、侄儿、外甥、内侄、侄婿(晚一辈)第五层: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侄孙、侄孙女、孙媳、外孙媳(晚二辈)亲属称谓是以辈分划分的,不受年龄限制,哥哥比弟弟大几岁,哥哥的孩子又比弟弟的孩子大几岁,几代之后,大门的后代与小门的后代相比,同辈人可能差上几十岁,并不因此而影响辈分关系,常常会有长胡子的孙子或怀抱着的爷爷。所以,汉族常“大门转小辈”之说。亲属称呼也用于社会上邻里之间或素不相识的人之间,以表示亲切和尊敬。例如:邻里间同龄人常以兄、弟、姐、妹相称,年轻人称父辈同龄人为大伯(大爷)、叔叔、大妈(大娘)、婶婶、姑姑、姨等,称祖父辈的同龄人为爷爷、奶奶、姥姥、老爷等。一般地说,注意层次,掌握角度,在称谓的运用中十分重要,年龄层次不同,称谓也不同,特别是信封上的称谓。如儿子给爸爸、妈妈写信,信内应称“父母亲大人”或“爸爸妈妈”,而在信封上的称谓则有角度问题了。称Ⅹ先生或职务为宜。
6、古代长辈对隔辈人的称呼
一般古代平辈的称呼是无所谓的,只要尊敬就好,而对于长辈,讲究就多了,像对于父母,最常见的称呼就是 高堂,有句话不是叫做“高堂在,不远游”么,另外的一些称呼,家父,家母等等,这些就比较常见了。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遵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
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古代女子称姊妹为兄弟。女子称姊姊为兄兄。女子称妹妹为弟弟。女子称姊夫为兄夫。女子称妹夫为弟夫。古代女子称姊妹之子为侄子,又称女侄,外侄,姨侄,姨甥,外甥等。
男外女内。老公又叫外子,姑子为外姊妹,老公的甥子所以叫外甥子。又叫夫甥,婆家甥子。
舅舅对外甥的称呼是甥子,将自己姊姊和妹妹的儿子称为甥男,如是女儿,则称为甥女。
7、长辈叫小辈叫哥怎么解释?
长辈称呼小辈叫哥是某些地方的风俗,尤其是北方,尤其是京津地区,一般情况下都是这样称呼的。原因是长辈是以晚辈中最小的小的孩子称呼大一些晚辈,习惯成自然,大家都能够理解。而我国东北地区就不是这样的,该称呼什么就叫什么,长辈不会称呼小辈哥哥的。
8、小妮子是什么意思?
小妮子的意思就是小丫头,也可以称为是黄毛丫头的意思,一般是称一些小姑娘这种称呼,其实是有一定的轻蔑性。
不过现在使用这个词语一般是褒义来使用,比如在男女关系中,男孩子对自己心爱的女生可以称小妮子,或者是长辈称呼小辈也可以称小妮子。
其实小妮子准确来说是比小姑娘或者是丫头之类的称呼更加尊崇一点的昵称,很多男孩子称呼女孩子的时候,可以使用小妮子这样的昵称来称呼另一半包含了很多易于言表的那种宠溺。
而长辈在称呼小辈小姑娘的时候,使用这种称呼,也是充满了对小辈的那种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