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辈年糕图片
1、有哪些父母长辈一定喜欢吃的糕点?
沙琪玛是我国传统美食,满族特色糕点, 尝到味道就心心念念,吃了还想吃 ,直到现在,一经想起,还忍不住咽口水。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想吃沙琪玛不用等到过年,随时想吃就吃,反正也不贵,口味也有了更多的选择,鸡蛋沙琪玛、芝麻沙琪玛、五谷牛奶沙琪玛、芝士沙琪玛、坚果沙琪玛等,条件允许多囤点,老人孩子也爱吃,一饱口福。
二、温州特产 桂花糕
文章图片4
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温州特产桂花糕,曾经是宫廷糕点,采用糯米粉、芝麻、花生、干桂花等天然食材制作,吃上一口,软软糯糯,却不像蛋糕那么蓬松暄软,口感很扎实,也很有嚼劲,还带着淡淡的桂花香,恍惚间仿佛置身于八月的桂花树下,清香幽幽,这种感觉真好~
文章图片5
自己特别着迷红豆口味桂花糕,大颗粒的红豆加持,口感更丰富,营养也更均衡。
文章图片6
父母、孩子却偏爱原味桂花糕,红糖口味桂花糕,真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回购时总是把3种口味都选上,满足一家老少不同口味所需。就算是没有去过温州,也建议尝一尝温州特产桂花糕,下单3件每件仅5.04元,一件尝鲜价也才9.9元,好吃又便宜,传统老味道,特实在!
三、陕西西安清真糕点 全盛斋椰蓉酥
文章图片7
西安,简称“镐”,古称长安、镐京,历史上曾经有十多个王朝在此建都,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美食也别具特色。
文章图片8
去过西安的小伙伴一定都会对全盛斋的清真糕点记忆深刻,特别是椰蓉酥尝到味道就心心念念。雪白的酥皮层层起酥,里面包裹着饱满的椰蓉馅料,吃上一口又酥又软,还带着浓郁的椰果香,略有似无的甜,却恰到好处打动味蕾,就连平时不喜欢吃甜点的小伙伴 ,吃了一个又拿起一个往嘴里送,风味独特,好吃又解馋。
文章图片9
旅游结束回程时的伴手礼往往就是椰蓉酥,分给亲朋好友,大家尝到味道也赞不绝口,老少都爱吃。
文章图片10
就算是没有去过西安,也建议尝一尝清真美食全盛斋椰蓉酥,好味道不会令你失望,一件500克,大概有11-12块,包装古色古香,用牛皮纸细绳子一捆,拎在手中,仿佛穿越回过去,很有感觉~
别忘记给父母、公婆也备上一份,也尝尝传统老味道,老人家保准会更开心。
四、潮汕特产肚脐饼
文章图片11
不得不说,遇见美食还真是靠缘分 ,就如遇见这款潮汕特产糕点肚脐饼。还是在上大学时,同学寒假返校带回来的伴手礼就是它,才尝到它的好滋味。
文章图片12
看着造型很有喜感,好好的一个圆饼
2、爷爷奶奶童年怎么过春节
写作思路:通过描写爷爷奶奶小时候过年的事情,体现出以前过年和现在的不同。
正文: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首耳熟能详的童谣经常勾起爷爷奶奶对“过去”新年的回忆。
爷爷奶奶小时候特别盼望着过年,往往一过二月就开始掰起手指来数日子,好像春节是一个难得的日子。因为过去的新年对爷爷奶奶有三大诱惑。
诱惑一:“绚丽的烟花”。放烟花,是过去新年必备的活动之一。一家人坐在院子的石凳上看着自己放的烟花。五颜六色的花朵在空中绽放。当时的爷爷奶奶是既兴奋又好奇。好奇这“花”是怎么在天空中绽放?心却随着烟花在空中“飞舞”了。
诱惑二:“奇葩的饺子”。关于吃饺子,说句实在话,在我们这个年代可以说天天都可以吃。但爷爷奶奶可就不同了。
诱惑三:“惊心的守岁”。每年守岁,大人们就在楼下打跑胡或麻将。爷爷奶奶和哥哥姐姐们就在村子里到处跑,到处玩。
想到这里,爷爷奶奶不禁感慨万千。时代变化的真是太快。就新年都更新了。就拿今年来说,没有了吃饺子,改成了“吃鸡”;没有了看烟花,随之替代的是玩“农药”。这“新年”就好比“舌尖上的中国”越更越差。
3、老一辈人都有哪些过年的习俗?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送灶王
南方似乎是过二十四的,小时候我一直误以为是接灶王,后来才知道正月初四才是。
腊月二十三那天,灶王爷到了跟大老板玉帝汇报工作的日子,谁家不希望灶王爷在余地面前美言几句?所以这天家里或做仅次于除夕年夜饭的一顿盛宴,以前是说孝敬灶王爷,但现在基本上算是拉开了过年的序幕。
腊月二十九上坟祭祖
除了清明、阴历十月一(南方七月半)之外,这天也算是比较大的祭祖活动日,在某种程度也体现了中国人敬老的美德。小时候姥爷刚去世的几年,这天还比较神伤,但后来时间过得久了,祭祖就变成一个全家踏青(冬)郊游的活动,会带上贡品,走路去上坟,一路上都是络绎不绝的行人。
贴春联贴窗花
过年前家家户户一定会贴福、贴春联,我们知道春联以前是驱鬼的桃符,但到了现在,老人在买的时候会很注意字体,会告诉我们一定要买字体周正、看上去就福气十足的,那种瘦瘦的字没福气(丰腴的字体,笑)。
至于贴窗花也一定要在北方才有感觉,窗户上会有一层霜花,配上室内玻璃的大红剪纸,年味儿顿时就烘托出来了,尤其是到晚上家里的灯亮起,洋溢着温暖和喜庆。
二月初二前不剪头
我们家始终有这个习俗,就是如果你腊月二十三之前不剪头发的话,除非过了二月初二,否则是不能剪头发的,俗话说“二月二剃龙头”,在这天剪头发会鸿运当头吉星高照,所以如果是男孩子一定要记得过年前打理下自己的头发哟!
4、中国民俗故事中的年除夕的故事,年糕的故事,清明节的故事,端午节的故事,我需要具体内容,谢谢~
除夕的故事:
相传,在很早很早的时候,大海里住着一头叫做“夕”的怪兽。每隔365天,这夕啊,就会爬上岸,来到人们居住的地方搞破坏。为了躲避这只夕兽,这一天,家家户户扶老都会逃到深山里藏起来。
有一年的大年三十,桃花村里来了一个小姑娘,挨家挨户地讨要吃的。整个村子里的村民都上山避难了,没有人理会这个小可怜。
当小姑娘敲门敲到村东头的一家的时候,门开了,一个老奶奶拿出食物来招待她。
老奶奶慈爱地对小姑娘说:“孩子,吃完了,你也快到山里躲躲吧!”
“老婆婆,你为什么不去呀?”
“我老了,不想再跑来跑去了,要是夕想吃我呀,就让它吃吧!”
小姑娘听后要留下来陪着老婆婆,还提出了很多要求!一会儿要穿新衣服,一会儿要吃酒席,一会儿要挂红灯笼,一会儿又说怕冷要烤火。
老婆婆想:反正今天晚上要被夕吃掉了。于是就都满足了小女孩的愿望。
夜深人静的时候,就听一声吼叫,“嗷——”可怕的夕,来了。 夕来到老婆婆家里一看,门上挂着两盏大红灯笼,这可把他气坏了!夕想:哼!我不走大门了,我上房!
于是他又怪叫了一声,跳上了房顶,谁知道,烟囱里冒出红彤彤的烟火,老婆婆在做年夜饭呢!这股浓烟呐,熏得夕眼冒金星,叽里咕噜地滚下来,正好掉到院子里。
忽然,“砰!啪!噼!啪!”爆热的竹子爆裂了,声音震耳欲聋,吓得夕魂飞魄散,一头就撞破大门,逃出了村子,逃回大海里去了。
穿着新红棉袄的小姑娘拍着手哈哈大笑,原来,夕最怕的就是红色光亮、烟火和炸响。 从此以后啊,大年三十这一天就有了一个新名词:除夕,也就是除掉夕兽的意思。家家户户都要张挂红色的东西,做年夜饭,燃放烟花爆竹,灯火也就彻夜不熄。
年糕的故事:
传说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子胥死前嘱咐亲信:“我死之后,如果国家有难,民众缺粮,你们到象门城墙挖地三尺,可以得到食粮。”伍子胥死后,越王勾践便进攻吴国雪耻。夫差连吃败仗,京城被困,城中粮尽,军民纷纷饿死。
这时,伍子胥的亲信按他生前嘱咐,去象门挖地三尺,果然挖到许多可以充饥的“城砖”。原来这是当年伍子胥督建城楼时暗地设下的“屯粮防急”之计。从此以后,每逢过年,当地家家户户都要蒸制像城墙砖样的糯米年糕,以祭祀伍子胥的功绩。
清明节的故事:
公元前636年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宠妾骊姬心怀歹意, 企图谋害太子申生、公子重耳,扶持小公子莫齐继位。介子推等忠臣知道后,便保护着重耳离开晋国避难。
有一天, 他们到了卫国的深山老林里迷了路,又累又饿实在走不动 了,就在重耳断粮待毙之时,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
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非常感动,流着泪说:“永远忘不了‘割股奉君’的大恩,并许诺将来继位之后,定不忘情。”介子推回答说:“我不求你日后报答,只求你关心百姓,做个清明的国君。”
介子推与众大臣忠心耿耿随重耳流亡十九年后,在国人内应和秦国帮助下,重耳回国即位。重耳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当了国君,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当车子快进国都时, 重耳把陪伴自己流亡用过的破席子扔了。介子报拾起破席,悄悄回了夏县裴介村老家孝敬老母。
晋文公(重耳)执政后, 在封赏大臣时,跟随他的有功之臣均得到高官厚禄,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未向晋文公讨官争禄,而是携母一起到风景秀丽的绵山岩洞中隐居,草衣木食,岩洞寒食,弃官为民。此事不久便被晋文公察觉,立即亲自率众大臣到绵山访求。
晋文公一行到了绵山下讫堆头的下马泉,派人上山百般呼唤,只有山谷回声,不见介子推出林相见。这时,晋文公要急于见到介子推,想到他是孝子,如果火焚绵山, 介子推为保全老母性命,一定会背母出山。结果大火烧了多日,还不见介子推的踪迹。
晋文公又率人进山寻找,未能找到介子推母子遗骸及物品,后有人从半山岩的岩洞中 找到了半张破席子。晋文公接过席子细看,只见上面写到 “割肉奉君尽忠心,但愿主公赏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照复清明”。
看后,晋文公感到很内疚,悲痛万分,追悔莫及。下令改绵山为介山,将一山岗定为他名义上的封地——介公岭,将介子推母子隐居的岩洞改建成介公祠, 并立“介庙”于绵山脚下柏沟村南的柏树林之中,又命将定阳县改名为介休县。
重耳下令让随从人员把焚烧林的残 木拾上几块,给自己做了一双木鞋。他每天上朝时都要穿上木鞋在宫厅行走,呱嗒呱嗒地声音提醒自己看着足下, 就好像看到了介子推,后来人们将最忠诚的最尊敬的朋友称作“足下”。
晋文公焚绵山之日,正值“清明节”。晋文公十分感伤,令全国上下不得举火炊烟,并把清明节这天也称为“寒食节”。后人为怀念敬仰介子推,每逢“清明”都不举火,冷食一月,以后逐渐减至三日。“寒食节”从此 便流传下来。
端午节的故事:
爱国的诗人屈原出了一个能够 富国强民的好主意,但是没有被国王采纳,反而被逐出宫中。他气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罗江。当地的渔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里的米撒下汩罗江给屈原。
后来,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为粽子,把划小船改为赛龙船来纪念屈原。大家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才每年都过端午节。
5、河北过年吃什么?
1.中国有句老话叫“好吃不过饺子”,饺子作为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传统美食,过年时一定少不了它的身影。一般在除夕晚上12点以前,人们把饺子包好,等到半夜子时(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煮食,这时正是新年旧年交接之时,吃饺子取中文谐音“更岁交子”、辞旧迎新之意。过春节时,无论多么丰盛的菜肴,中国人都不会忘记吃一顿饺子。
2、年糕
年糕也是河北当地传统的春节美食。在一些地方,年糕也叫“年年糕”,取汉语谐音“年年高”之意,表示人们期望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年糕通常用糯米粉和黄米粉制成,有黄、白年糕之分。年糕的吃法,可以与菜、肉混合煮成汤,也可以与桂花、玫瑰花一起蒸食。据说,年糕最早只是作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用的,后来逐渐成为春节食品,其历史已有两千多年。
3、馄饨
新年吃馄饨取其开初之意。传说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沌状态,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则取“馄饨”与“浑囤”的谐音,意思是粮食满囤。
4、长面
长寿面,在新春佳节时吃长面,寓意能够长寿百岁。在古代的时候都管面食叫做饼,所以在很早之前汤面也被叫做汤饼,它的做法是把面揪成片片扔进锅里,和现在北方吃的“乌鸦头”、“猴耳子”等做法差不多。到了唐朝以后,开始使用擀面杖,这时才开始有了长面、挂面、短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