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儿对长辈吼是对的吗
1、孩子经常对家人大吼大叫怎么办?
随着孩子在家庭地位中的位置越来越高,孩子们的脾气也与日俱增。如果稍有不顺心,就会对父母大吼大叫,甚至责骂。这种情况,无论是在明星家庭(如王艳),还是在普通家庭,都有可能发生。包括我自己,我的孩子也会我大吼过。那么,当孩子对我们大吼大叫时,我们应该怎么回应比较好呢?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儿子淏仔七岁半,女儿玥玥五岁。两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明显,儿子比较急躁,女儿稳重些。所以,淏仔常有发脾气的时候,但大多是自己发脾气,偶尔会对吼一两嗓子。当孩子对我们大吼大叫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用更大的声音吼回去?或者动手打两下,让孩子迫于家长的气势,而有所收敛?
孩子小的时候,这个方法确实奏效。但是,随着孩子年龄越来越大,体力越来越棒,心理素质也越来越强大后,父母再这样,孩子便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再怎么吼也吼不过孩子了!以暴制暴,不是好办法,至少不是长期有效的办法。
用冷漠回应?离开并威胁他如果再吼就不爱他了、不理他了?
这个方法依然会在短期有效,长期说不定。孩子小的时候,很依赖父母,不想让父母不理他,所以,为了留住父母的爱,他们会压抑自己的情绪,甚至会向父母道歉“妈妈我错了,我不吼了,你继续爱我吧。”可是,当孩子大了呢?青春期了呢?也许孩子们会这样想:不理我就不理我,刚好我还嫌你们烦呢!
怎么回应才能把孩子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呢?
我是这样做的。我已经忘了上一次淏仔对我大吼的情形了,权且假设一件事作为例子吧。
淏仔周六去姑姑家玩了一天,周日上午有特长课,导致作业只能在周日下午做。当他好不容易做完了作业,我看了看时间,要继续做围棋作业,否则就会来不及。
所以我对他说:“淏仔,我们再接再厉,把围棋作业也做完再玩吧。”
淏仔一听,崩溃了,对我大吼到:“不要!我不要再做作业了!”
面对孩子的大吼,我是用下面这些方法来回应的。
(一)平和的说出孩子的情绪
当淏仔对我大吼后,我装作有点受伤的表情,默默的看着他几秒钟,然后对淏仔说:“淏仔,妈妈看到你很生气,对我大吼了。”
显而易见,这句话不会再次激怒孩子。但是,这句话能让孩子把关注点转移到自己的情绪上,他听到后会反思一下:我生气了?大吼了?同时父母表情到位的话,也会让孩子及时反省自己的态度。我这样做的时候,淏仔的音调马上就降下来一些。
(二)理解孩子的情绪
孩子生气时,在场的家长应该知道发生了什么。
当孩子语调降下来一些后,我会把淏仔拉到自己的身边,搂着他,对他说:“宝贝,妈妈知道你已经做了两个多小时的作业了,有点累了,不想再做了是不是?可是妈妈还是继续让你做,你很生气,对不对?”
不要小瞧这种描述式的话语,仿佛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可是,这样的话却是有魔力的。
当家长替孩子说出生气的原因时,孩子就会感觉到自己被理解,他知道自己的情绪被父母接纳了。如果第一步没有奏效,这第二步一说,孩子就会停止大吼大叫的。若是淏仔可能会依偎着我,对我说:“嗯,我不想做了。”
(三)分析事情与态度
孩子情绪平和了一些之后,家长才可以与孩子讨论态度问题。
千万不能操之过急。
不要在孩子大吼以后马上对他说:“我是你妈妈!你不能对我大吼!太没礼貌了!”这种话只会把孩子的情绪压抑下去,伤害身体;或者让孩子更愤怒,吼声更大。
这两个结果都不是很好。
我们要耐心的通过第一步和第二步,让孩子的情绪先得到理解与舒缓,让孩子情绪恢复平和,再讨论态度问题。我会对淏仔说:“淏仔,妈妈理解你生气的感觉,可是,你对妈妈大吼,妈妈心里会难过的。这样对妈妈说话,妈妈感觉你没有做到对妈妈尊重,妈妈有些伤心。”
父母要把孩子的关注点转移到父母的情绪上,让孩子认识到,对父母发怒后,父母的情绪是不好的,这个后果是需要他承担责任的。
如果我这样对淏仔说,淏仔会说:“妈妈,对不起。”
当孩子道歉后,家长不要只说一句“没关系”就完了。
最好与孩子这样沟通一下:
“宝贝,没关系。每个人都有情绪,妈妈即使这么大了,也有控制不了发脾气的时候。你才七岁半,控制不好是正常的。以后我们一起努力,把情绪控制的越来越好,好不好?”
这样说,孩子没有太多的愧疚感。
孩子会正确理解发脾气,会明白发脾气不是大错特错的事情,只是情感发泄的一种方式,不会给孩子带来挫败感。
而且,能和妈妈一起改善,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四)解决问题,是最重要的环节
当态度上我们达成一致后,那么,接下来就是很重要的环节了。
要让孩子明白:
发脾气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要启发孩子:
除了发脾气,还有没有其他办法解决问题?
我会对淏仔说:
“淏仔,那我们现在想一想,除了发脾气,怎样能解决这个问题?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呢?”
淏仔也许会说:“我不知道。我不想写作业。”
孩子是很有可能说不知道的,尤其是家长第一次做这样的启发式提问。
这时,家长要继续引导孩子思考问题的方向。
可以启发式提问:“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还剩下多少时间,我们都需要做什么,我们做个小计划,好不好?”
然后,和孩子一起把要做的事情,需要的时间,都写在纸上。
把选择权交个孩子,让孩子感觉是自己做的计划。
可以这样说:“算下来,你应该有二十分钟的玩耍时间。淏仔,你自己选择一下,怎么安排比较好?”
孩子无论是选择先玩还是先做题,家长都给予尊重。
相信孩子的决定,并相信孩子能做好。
当孩子仍旧有些许情绪时,家长可以陪着一起做,毕竟孩子小,慢慢引导,当心理素质越来越好时,家长自然会越来越轻松的。
晚上可以在睡觉对孩子来个肯定的总结:“淏仔,今天晚上你安排的很不错哟!果然解决问题比发脾气好很多呢!是不是?”
如此,孩子不但知道发脾气解决不了问题,也明白了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2、十三岁孩子对父母大吼大叫态度极差,这是到了叛逆期吗?
13岁的孩子对父母大吼大叫,而且态度极差,这种确实是进入了叛逆期这个叛逆期,也可能是因为父母平时或者在43岁之前对待他的态度,更多的是以大吼大叫的教育为主,所以导致他现在有样学样的反馈到父母的身上当然可以,父母可以放松态度多开导多对他,孩子喜欢的事情予以支持,或者对明显错误的事情也要支持去做,让他学会承担或者接受后果。
3、不到十岁的孩子跟父母大吼大叫,这是叛逆期来了吗?
当孩子在和父母说话的时候,发现孩子容易出现大吼大叫的现象,家长要知道这是因为孩子的叛逆期到来了。虽然说孩子只有不到10岁的年龄,但是每一个孩子出现的叛逆时期,是完全不同的。身为家长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要意识到孩子绝对不能用大吼大叫的方式去和家长说话,这是一种极其不尊重家长的现象。家长就需要告知孩子这样的错误行为,同时要知道孩子不到10岁的年龄,孩子就已经出现了叛逆的现象,就应该早一点对孩子进行管教。
在如今的生活中会见到有很多孩子,虽然说年龄比较小,但是当孩子在和父母说话的时候,根本就不像是一个小孩子的模样。这主要是因为有很多孩子都被父母宠坏了,导致孩子在和父母说话的时候,都会习惯性用趾高气扬的态度,去指挥父母要怎么做。但是对于父母如果再看到孩子有这样的表现时,就应该意识到这是因为家庭的教育出现了问题,导致孩子有这样的现象。
在生活中很多人认为孩子的叛逆期一般都在13岁到15岁之间,但是家里的孩子还不到10岁,可能也会容易造成孩子叛逆期提早到来。身为家长如果再看到孩子出现了严重的叛逆期,就应该告知孩子在家里边儿应该有一个孩子的样子,而不是趾高气扬地去指挥父母。
身为家长如果再判断了孩子出现了叛逆期的现象,就应该早一点对孩子进行教育。因为通过早一点教育才能够防止孩子出现严重的逆反心理,随着孩子的年龄逐渐长大,会发现孩子容易出现有自己的想法。家长也能够尊重孩子的想法,但是绝对不能允许孩子以小犯上。
4、孩子不顺心的时候就对长辈大吼大叫,家长该怎么教育?
等孩子心情平静下来再沟通。很多父母在孩子生气的时候急着想给孩子讲大道理,但其实这个时候孩子的感情很崩溃,完全不能理解父母的说教。家长应该先从哄孩子开始,等到孩子安静下来,适当地指导,孩子的接受度才能更高。在公开场合,父母会因为孩子的行为而感到别扭,但不能简单粗暴地对孩子进行激烈的批评。这是孩子的情绪波动更大,无法摆脱愤怒的情绪。
很多父母在孩子生气的时候急着想给孩子讲大道理,但其实这个时候孩子的感情很崩溃,完全不能理解父母的说教。家长应该先从哄孩子开始,等到孩子安静下来,适当地指导,孩子的接受度才能更高。在公开场合,父母会因为孩子的行为而感到别扭,但不能简单粗暴地对孩子进行激烈的批评。这是孩子的情绪波动更大,无法摆脱愤怒的情绪。在公开场合,父母会因为孩子的行为而感到别扭,但不能简单粗暴地对孩子进行激烈的批评。这是孩子的情绪波动更大,无法摆脱愤怒的情绪。请不要让言辞激烈的“强硬”
特别是在公开场合,父母会因为孩子的行为而感到别扭,但不能简单粗暴地对孩子进行激烈的批评。这是孩子的情绪波动更大,无法摆脱愤怒的情绪。
很多父母在孩子生气的时候急着想给孩子讲大道理,但其实这个时候孩子的感情很崩溃,完全不能理解父母的说教。家长应该先从哄孩子开始,等到孩子安静下来,适当地指导,孩子的接受度才能更高。在公开场合,父母会因为孩子的行为而感到别扭,但不能简单粗暴地对孩子进行激烈的批评。这是孩子的情绪波动更大,无法摆脱愤怒的情绪。
5、敢对父母大吼大叫的子女以为会是白眼狼吗?
敢对父母大吼大叫的子女以为会是白眼狼吗?
敢对父母大吼大叫的子女以为会是白眼狼吗?孩子对父母大喊大叫是不礼貌,也是没有教养的。但其实孩子会对人大吼大叫并不是突然出现的,看看敢对父母大吼大叫的子女以为会是白眼狼吗?
敢对父母大吼大叫的子女以为会是白眼狼吗?1在长期责骂环境下越来越乖的孩子,不是因为真的了解家长的教育,只是被家长驯服了脾性,孩子学会默默忍受家长的责骂,不会继续认真倾听家长说的话,更重要的是孩子与家长的亲密关系会疏离。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经济独立了,可能不会理会父母,只想摆脱家庭,因此一些人会觉得越乖的孩子长大越可怕。
对父母大吼大叫的子女可能是因为情绪积压在内心无法释放,家长错误的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绷不住内心的委屈与心酸,从而大吼大叫发泄出来。家长对于子女大吼大叫的情况应该安抚孩子情绪,而不是和孩子吵架,孩子大吼大叫的行为很有可能是从家长身上学来的,家长应该多反思自身。
养育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家对待孩子应该多给些耐心,不要严苛地要求孩子,更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会严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
敢对父母大吼大叫的子女以为会是白眼狼吗?2孩子有四种行为,往往将来是白眼狼,第二种必须立即纠正!
1、习惯顶撞父母。 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所以父母会顺从他们,老人也会宠坏他们。有时,如果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会顶撞父母,为所欲为。 那些不懂事的孩子,在讲话时对父母没有起码的尊重和礼貌,甚至专门对着干,唯一的目的是让父母生气。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孝顺父母就是要百依百顺。 当孩子开始顶撞自己时,父母应该反省,自己是否真的做错了什么? 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冷静地和他们交谈,问他们为什么不快乐,为什么他们唱反调,使他们摆正心态。
2、不会感恩。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 家里有好吃的食物,父母总是让孩子品尝,但孩子很少请父母先吃。 孩子生病时,父母会细心照顾他。然而,他的父母身体不好,孩子却很少问候他,甚至不理睬。 在这种氛围中长大的孩子们,习惯于接受家人的关爱,认为家庭对自己的爱是理所当然的,但他们不知道如何去爱自己的家庭,也不知道如何孝顺身边的人。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教育孩子感恩,可以从以下几点开始: 不要为孩子付出太多,干涉太多,照顾好孩子的一切。不要让孩子吃“独食”,不要轻易满足孩子的需求。 让孩子知道父母工作的坚信,家庭的幸福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和感激。
3、习惯霸占东西。 许多孩子觉得自己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王子。所有好吃、好玩的东西都理所当然要归他们。 所以无论他们在家里喜欢什么,都一定要独占。其实,这也是不孝的表现。 父母愿意给我们一切美好的东西,是出于他们对我们无私的爱。 相反,如果我们像父母爱我们一样爱他们,我们应该这样做吗? 事实上,孩子们习惯了沉溺于其中,他们不仅会把家里最好的东西给父母。 一个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包括父母的人,哪里会孝顺呢?
4、习惯推卸责任和过错。 如今,许多孩子都很专横。 很多事情,明明知道他做错了,当父母追问的时候,他们却会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甚至犯错了也不承认,推到别人身上。 这样的孩子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被父母宠坏了。如果不及时纠正,长大后怎么可能担当起赡养的责任呢?
敢对父母大吼大叫的子女以为会是白眼狼吗?3纵容孩子就是养出白眼狼的开始。
1、自私,不懂得分享
自私是人类的本性,懂得分享是培养出来的品德。刚开始让孩子与别人分享他们喜爱的东西,会有困难,孩子会哭会难过,我们应该有充分的耐性,去跟孩子讲分享的道理并鼓励他们去做。时间长了,孩子就懂得分享带来的快乐了。
2、不要尊重父母及长辈
我坚决认为孩子不高兴耍脾气时不可以对长辈大喊大叫、动手打人!对孩子骄横霸道的思想一定要及时扼制,绝不姑息,见一次惩罚一次,不允许他们动手打人,在情绪平静些后,再讲道理。平时教育中应该让孩子明白要尊敬父母长辈。
3、总要求被特殊照顾
有些父母宁愿自己委屈也要给孩子最好的,孩子永远穿着名牌衣服鞋子,自己却缝缝补补,认为不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孩子吃穿用的都是最好最贵的,而自己却吃馒头。对孩子过分的宠溺只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对他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的,以后更不会顾及父母长辈的感受。
育儿心得:
关于孩子长大后会不变成白眼狼,我想是每一位父母都关心的问题。我们不能只有担忧,孩子性格的养成家庭的教育占很大部分,我们作为父母在生活上要照顾孩子同时也需要教育孩子。教育孩子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我们不可卸责,不可懈怠。父母及家人针对孩子的三种表现来及时纠正和引导,我想孩子绝对不会变成白眼狼。
6、小孩对老人急,老人就吼小孩范法吗?
不犯法,但是还是不对的!老人带孩子也要控制好情绪!不能用吼的方式,要培养孩子正确的三观!
7、小男孩地铁上对奶奶狂吼,这是由于父母教育失败还是奶奶溺爱?
这个小男孩的做法完全体现出了父母教育的失败,同时也体现出了他奶奶对他的溺爱。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必须要严加管教,才能让他健康的成长。
小孩子所有的行为都会模仿自己的父母,所以我觉得这个小男孩如今有这样的行为,他可能是在模仿家里面的人。如果全家人对这位奶奶都非常尊重,那么这个小男孩在模仿的过程中,他同样也会对自己的奶奶尊重,绝对不会出现在地铁上和自己奶奶大吼大叫的做法。这位小男孩在地铁上对自己的奶奶大吼大叫,他完全不觉得这件事情是错的,在别人出面阻止的时候,他还去指责别人。那就证明这个小男孩平时在家里面就可以为所欲为,他会经常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在别人说了自己不爱听的话,他也会直面怼别人,这样的行为是非常不礼貌的。所以我觉得这个小男孩的父母在教育,他的过程中是完全失败的。
如果这边奶奶平时在家里面对孩子很凶,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也会直接指责这个孩子,那我相信这个孩子绝对不敢和自己的奶奶大吼大叫,何况这还是一个公众场合。所以我觉得孩子如今有这样的行为,他的奶奶平时也很溺爱这个孩子,才会导致这个孩子有勇气在自己的奶奶面前大吼大叫。在大吼大叫的同时,这位奶奶也没有发脾气,一直在心平气和的和这位孩子说话。所以我觉得这一家人对孩子的宽容,才导致了对孩子有这样的行为。
对于小孩子来说,他的一言一行都在复制着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的家人,这个小男孩有这样的行为明显,就是由于家里面的教育失败导致的。
8、大人可以吼孩子,孩子不可以吼大人???
请教大家个问题:大人可以吼孩子但是孩子不能吼大人,这个观点,对吗?您的理由是什么。一定要说说,让我看看是不是我的观点只有我一个人。
孩子爸说他可以吼孩子,孩子不能吼他,因为他是长辈。他管她吃穿用度。如果她想吼他,那她管他的吃穿用度。他觉得这件事情的对错,不是因为事情本身,而是因为身份的不同,比如他是父亲她是女儿。
我偶尔也会吼孩子,确实极力忍了没忍住。但至少我认为吼孩子肯定是不对的,是不可以吼孩子的。即便孩子依附你的经济依附你的保护,她是一个人,尽力把她当做一个平等的人交流,而不是用身份压着说我这样做是对的你那样做就是错的,我觉得太双标了,而且我觉得父母做得不咋地吧,谱摆得挺大的,家里还有阶层之分?
你的观点是什么。如果你跟我的观点一样,请多说两句,我认同一下。如果你跟他的观点一样,也请多说两句,让我了解一下你的逻辑。谢谢。
她说:偶尔气过头了 吼孩子 但是如果是我错了 我会道歉 如果孩子错了 后续我会耐心跟他说 我为啥生气了 他那里做的不对(比如给家里买的闹钟专门破坏),你说的孩子爸说的管了孩子吃穿用度 所以可以吼 我觉得可以换位思考 那是不是等孩子长大了 咱们老了 他们就可以吼我们了?大人都有管不住自己的时候 那孩子肯定也会有 还有就是如果大人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孩子是会学习的。这个我深有体会,我是家里那个爱吼的人 ,吼我老公 ,每次我吼完我老公 我都能感觉得到我儿子会好几天不尊重我老公。
她说:不该有长幼尊卑,而且都不该互相吼,谁吼谁不对。
她说:尽量控制不要吼孩子,等你老人依靠她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吼你!你怎么对孩子,将来孩子就怎么吼你!更恐怖的是她会继续吼她的下代,下下代!!
她说:极力控制不住吼了孩子是能够接受的,但是我不认可孩子不能吼大人的观点,因为孩子就是一面镜子,你输入什么,她就反射什么,暴力压制只会让孩子关闭自己的内心,这应该不是家长想看到的结局。
她说:很简单,如果孩子吼爸爸,让爸爸觉得不舒服,那么如果爸爸吼孩子的时候,孩子的感受是一样的。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其实就是在告诉大人,你这样做可能出现了问题。你平日里怎么对待孩子的,孩子就会如此对待你。如果孩子的做法让你不舒服了,那你首先要自省一下,我是不是用同样的方法对待了孩子,是不是做错了。
“爸爸可能还是更多觉得自己的威严受到挑战了。”??
她说:首先一个根本性原则,爸爸这样的想法是建立在家庭教育存在一个等级秩序下的,需要一个“权威”性人物去管理孩子,发号施令。但我们在谈“对等”时,都是针对“认同合作性教育”的前提下来谈的。如果爸爸本身就不认同这种平等关系下的合作育儿,那根本没啥讨论空间。是属于根本价值观的差异,这就是典型的“权威统治性”育儿理念啊。你可能要做的不是就事论事说吼孩子这事儿对不对,而是需要和老公从最根本的育儿理念去讨论二人是否一致。很可能是属于教育理念根基的差异,这个根本性差异如果没办法统一的话,后续会在各种育儿观点上出现分歧的。
她说:别的不说,吃穿用度的说法就让人很不舒服,生孩子并不是孩子的选择是父母的选择,所以应该为这个选择负责(提供吃穿用度)的是父母,而不是尽到应尽的责任就劳苦功高,让孩子感恩戴德。这种让孩子尊重父母的想法和尊重长辈并不是一回事。观念的问题都是根深蒂固的,跟自己的成长环境和经历有关系,大概率成年人是谁也很难说服谁。这种只能建议买一些育儿的书期待他自己学习进步了。
她说:这种是没有感情的父子关系。孩子会受到压抑。生养孩子爱孩子是本能,不是要从他那里得到什么,不需要孩子成全自己什么。把父母子女关系物化对于孩子是太不公平了。孩子的最高利益是我们的选择。万分理解,没有温度,言论惹人厌烦,没有格局。对孩子那么mean,对你呢?
他说:克里斯多福·孟在《亲密关系》中说:“通往地狱之路,是用期望铺成的“。我推荐看看这本书,挺好的。
她说:尊和爱都是建立在平等且身心健康 的基础之上。拿付出和辈分说事,我认为存在一定问题。
她说:我不认为人可以一直理智,活得明白的有自制力的人毕竟还是少数,不能因为自己做到了就觉得其他人都是这样,尤其是夫妻之间,这样日子没法过。需要你来反复洗脑影响了,毕竟他之前几十年都是受到的另一种教育,改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一点一点的,这次比上次要好就是进步。
她说:一个人的“父权”/权威感不会只针对孩子的,可能还包括对女性的认同和认知。所以有点担心你的处境。我担心的是你先生根本不认同家庭里夫妻、父子关系是这样一种“平等合作关系”。可能需要和先生沟通一下家庭关系、育儿关系的价值认同问题,先搞清楚他是认可哪类关系的,再说后续咋办。只要夫妻二人有共同变得更好的目标,所有事情都是可以正向循环的。
向好的发展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