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辈去世后的礼节
1、老人走了有什么忌讳
一、忌讳去世时候身边无亲人
旧时人们很重视传宗接代,认为老人去世的时候,必须有后辈儿孙在场,以便老人走得时候有人送,不孤单;老人在阴间也不用总是牵挂,灵魂可得安宁。
如果老人是在所有亲人在场的情况下去世的,就是最大的福气。相传白族认为老人死在儿孙怀里,是儿孙在报答养育之恩,俗称“接气”。
二、忌讳让死者光身而去
北方很多地方都讲究,在死者断气前就要穿好殓衣,不能让死者光着身子而去。所以旧时,老人们在到了一定年龄以后,儿孙们往往就要在闰月年为其准备寿衣,让老人们看着放心。
寿衣的件数、质地是很有讲究的。件数要单数,诸如五、七、九件不等,忌双数,怕凶祸再次降临;材质上则忌用缎子,因“缎子”和“断子”谐音,而多用绸子,因为“绸子”和“稠子”音同,寓意福佑后代多子多孙;寿衣还不能用皮毛制作,怕来世转为兽类。
三、入殓时候的忌讳
1、入殓的时候忌讳泪洒尸身。在入殓的时候,亲人们要暂时忍住悲伤,控制住眼泪,以免泪洒尸身。
2、入殓前后忌讳猫、狗接近尸体,认为会引起死者骤然挺立或成僵尸。
3、棺材忌讳用柳木。棺木以松柏材料为佳,禁用柳木。因为松柏象征长寿,柳树不结籽,恐会绝后。
2、给老人守丧有什么讲究?
自古以来,给老人守丧,大致相同。但各地有各地的习俗。像我们湖南常德这地方,给老人守丧时,亲人围在老人遗体周围,有一些至亲会哭上一会,隔一会烧一点冥币,点几只香。在晚餐后摆上碗筷,装满饭菜、白酒,意思让老人吃饱喝足上路。晚上8点开始,会有大鼓师傅说唱、祭拜。凌晨,鼓匠师傅会“劝亡人”,用悲戚的唱腔诉说老人的一生,守丧的亲人们这时候悲从中来,大多痛苦。“劝亡”完毕,经验稍差的鼓匠继续说书,亲人们便清理一些老人贴身衣物的后面部分垫在老人遗体的下面,表示“有后”。所有这些工作做完之后,清理孝堂,直至火化老人,等着天亮安置骨灰。
守丧,又称守孝,也就是中国人的五服观念。在古代,国人必须给逝者戴孝,穿孝服。而守孝对不同的亲属又有不同的讲究!譬如以下分类:
儿子:全身孝,三年。
孙子:全身孝,一年。
曾孙:半身孝,一百天,
玄孙:半身孝,一个月。
玄孙以后的孙辈,只是头戴孝,出殡后去掉。
现在按照国家法律出了五服,同姓同宗的都可以通婚了。不过在很多地区,家族比较大的,还是有很多人守礼制,不当“日本人”。至于老人过世后守孝,也不可能做到古代那种礼节,差不多就行。只要老人在世时自己好好孝顺,就比什么都强。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种孝顺的行为,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时间越长越表明守丧当事人对已故人的崇敬,和不忍对方离去的心情。
守丧:守服丧事
守服丧事。[1]《后汉书·李固传》:“ 固 弟子 汝南 郭亮 ……诣阙上书,乞收 固 尸,不许,因往临哭,陈辞於前,遂守丧不去。”
为何孔子认定“不守丧三年,心就不安”呢? 孔子谈到理由:“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这十二个字正是我们了解儒家人性论的出发点。人心对父母的深情,原来是由具体的成长经验所孕生的。小孩子生下来到了三岁,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孔子的观察居然如此平实。可见伟大的哲学必由平实的经验开始。但是,更重要的是他的洞识能够针对人心之安与不安。
守丧期间要注意以下规矩
带孝以往生者为主, 男左、女右, 服丧期间应以素色服装为宜, 孝子孙于服丧期间不得修剪面容与头发, 丧家家中的春联应立即拆下, 带孝勿进入庙寺与他人之家, 外出时,可先将孝取下放置灵位旁或衣服里, 家中安灵时,拜饭时间为晨昏(上午七点及傍晚时间),一天两餐,可比照往生者生前用餐时间,晚饭最好于傍晚,太阳下山前供奉, 家中安灵应以红布遮蔽神明,灵前香火需延续勿终断, 入木时辰看好便可报丧,父丧要报伯叔、姑母等;母丧则要通知外家,俗称「报白」, 母舅以外的亲戚,可央求人代为报丧。
有客上香时,应由丧家点香再递给客人,祭拜时丧家应在一旁告知往者、祭拜者姓名及吉利话、后再答谢接香, 长辈到时应以跪礼迎接。
丧眷禁忌
(1)、 丧期内禁忌生产活动。一是视其丧事、丧眷皆为凶兆, 若从事生产活动,会危害庄稼,使其歉收甚至绝收。 二是对亡灵的敬畏, 为祭典亡灵,要停止生产。
(2)、 一般丧眷在守孝期间禁止参加一切 娱乐 活动。 不能到人家家串门子,唯恐为别人带来晦气。旧时,丧眷还有不入公门的禁忌, 在官的要去官,守制三年,以尽孝道。
服饰禁忌
忌穿著红色、彩服,以白色为孝服色。
中国孝服自重而轻依序为:斩縗、齐縗、大功、小功、缌麻。 越是血缘亲近的丧服越重,其服质料越粗、制作越简陋,这说明了丧服是孝眷的一种「自惩」形式,以自我惩处的形式来表达孝心,或说是对死者生前未能尽到孝心而自责的表现。
旧时,服丧期间忌过问官场之事,即便过了三年,仍旧忌男穿官服带官帽,女子则忌穿豔服红衣。
服丧期间孝眷禁忌理发、梳头、剃须、刮脸,据说,是为报老人对小孩擦屎刮尿的养育之恩。
礼记大传云:「服术有六:一曰亲亲;二曰尊尊;三曰名;四曰出入;五曰长幼六曰从服。」这是儒家制定丧服制度的六大原则。
一亲亲: 即以血缘关系之亲疏远近作为制定。丧服亲重的一个原则,以己为中心,依照亲疏关系制定,和自己越亲的服越重。
二尊尊: 儒家除了亲亲外,最重视尊尊。固丧服四制首为恩(亲亲),次为理(尊尊),如臣为君服斩衰三年。即是而为外祖父母,本只应服缌麻但丧服篇却规定服小功丧服传,就说是以尊加也。
三名: 名就是名份。虽非血亲但有名份即须为知服丧,如姻亲关系或妯娌。
四出入: 是指女子或男子音出嫁或为人后,宗族归属不同,于是服丧轻重也有不同。
五长幼: 这是指死者死亡时之年龄长幼。若为长人则依照一般服等服丧,但未成年则依其死亡的年龄来做区分,要降等为他服丧,如为达最低标准年龄则无服。
六从服: 这是只因从某一种关系人之服而服的一个原则。
饮食禁忌
礼记:「行吊之日,不饮酒食肉焉。」但此忌在民间早已败坏,是恶陋之丧俗。
服丧期间,过年时禁忌做甜年糕,只能做萝卜糕。也禁忌丧眷吃粽子和做红龟。
禁忌孝眷同前来吊唁的宾客一同上桌吃饭。
祭扫禁忌
妇女不能上坟祭扫,俗以为女人上坟,意味著家中无男子、无后代子孙。尤其孕妇是更不行的,唯恐亡灵扑著胎儿,使孕妇难产。
若是犯了罪被判刑而身体上留下残疾者,也禁止为父母祭扫,因「惭负先人」。再者,也恐亡灵见其子孙受刑,痛惜感伤。
修冢、祭扫,忌讳请他人代劳。
民间上坟祭扫、烧纸,多以七数为期,有求死者还阳之意,以七七为终。
以上所述,是民间传统守丧风俗中,主要的讲究,不过,在新 社会 ,虽着 社会 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守丧礼也有所减化。
一、忌讳去世时候身边无亲人
旧时人们很重视传宗接代,认为老人去世的时候,必须有后辈儿孙在场,以便老人走得时候有人送,不孤单;老人在阴间也不用总是牵挂,灵魂可得安宁。
如果老人是在所有亲人在场的情况下去世的,就是最大的福气。相传白族认为老人死在儿孙怀里,是儿孙在报答养育之恩,俗称“接气”。
二、忌讳让死者光身而去
北方很多地方都讲究,在死者断气前就要穿好殓衣,不能让死者光着身子而去。所以旧时,老人们在到了一定年龄以后,儿孙们往往就要在闰月年为其准备寿衣,让老人们看着放心。
寿衣的件数、质地是很有讲究的。件数要单数,诸如五、七、九件不等,忌双数,怕凶祸再次降临;材质上则忌用缎子,因“缎子”和“断子”谐音,而多用绸子,因为“绸子”和“稠子”音同,寓意福佑后代多子多孙;寿衣还不能用皮毛制作,怕来世转为兽类。
三、入殓时候的忌讳
1、入殓的时候忌讳泪洒尸身。在入殓的时候,亲人们要暂时忍住悲伤,控制住眼泪,以免泪洒尸身。
2、入殓前后忌讳猫、狗接近尸体,认为会引起死者骤然挺立或成僵尸。
3、棺材忌讳用柳木。棺木以松柏材料为佳,禁用柳木。因为松柏象征长寿,柳树不结籽,恐会绝后。
四、报丧的禁忌
治丧之家,要在大门上挂上白布、白纸,让人们都知道家中有人去世,并向堂亲姻戚报丧,给在外地或海外亲人发讯,子女闻讯奔丧。其中向姻戚报丧,尤要慎重。
父母去世,确定了葬礼的日期后,孝子要去亲戚家报丧。报丧时讲究孝子未进屋,先跪在室外行礼,向亲戚报告父母去世的消息以及葬礼的时间。
五、葬礼日期、墓地的选择
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是不会一下子走远的,死亡会涉及很多事项,所以古人尤其重视葬礼日期的选择,以免引发系列的不幸。
而墓地的选择自古以来都十分讲究。俗以为墓地好坏直接关系后代的贫富吉凶。旧时,关于墓地的选择禁忌,民间有十不葬歌谣:一不葬粗顽块石,二不葬急水滩头,三不葬沟源绝境,四不葬孤独山头,五不葬神前庙后,六不葬左右休囚,七不葬山冈撩乱,八不葬风水悲愁,九不葬坐下低小,十不葬龙虎尖头。因此,要请专业人士选择葬礼的日期、好风水的墓地。
六、下葬后的禁忌
逝者下葬之后,送葬的人要绕墓三周,在回家途中则忌回头观看,以免逝者的鬼魂跟随活人回家。
七、服丧期间忌讳走亲访友
子女服孝期间不走亲戚,不访友,不集会,不拜年,尤其不能到病人家去,以免给他人带来不幸。俗语有“身穿热孝,不登邻宅。”
八、守孝期间,子女忌穿色彩鲜艳衣服
父母去世后,子女要为父母守孝,古时候一般要守孝三年。现代时间缩短,但也不宜少于一年。守孝期间,子女忌讳穿色彩鲜艳的衣服,浓妆艳抹,饮酒作乐。
多诵《地藏菩萨本愿经》把诵经的功德回向给过世亲人和法界众生,多去庙里以过世亲人名义做功德,助印佛经,资助建寺庙,过世的亲人在那边会受益。南无地藏王菩萨!(争取49天内,去庙里为亲人做功德,最佳时间,救拔苦难!细研《地藏菩萨本愿经》)
3、老人去世后的流程是什么?
1、开具死亡证明(正常死亡如在医院去世,则由医院开具死亡证明,如在家去世,则通知辖区派出所到现场,由派出所开具死亡证明。),打24小时殡仪服务电话,联系白事专员上门引导服务。
2、为逝者烧倒头纸,自下而上逐一脱去逝者衣物,用专业净身用品对逝者进行全身擦拭,清理口腔、鼻腔污物,清理排泄物等完成净身。(这一步可由专业人员操作)
3、自下而上为逝者穿上寿衣,铺上寿褥,摆放首饰、盖上寿被,完成穿衣。净身穿衣全程,均需用遮盖布进行遮挡,保护逝者隐私。净身穿衣这一步是很重要的,通过礼体净身能让亲人身无秽物干干净净的到另外一个世界去见祖先。
这是最后一次为自己的亲人净身,同时也是尽最后一次孝道的机会。亲人经礼体净身后,礼体更易保存,且不易发臭。
4、殡葬服务人员会取逝者照片,为逝者定做遗像(人过世后,提供证件照做遗像,注意:遗像只能做一张),告知家属治丧期间殡仪服务流程(基本都是这些殡仪服务人员操作的事,需要遗属协调的他们会一步步指出来,照着执行就可以了)。
5、遗属需要注意的是早办理逝者死亡证盖章,逝者的一切后事才可以逐条进行。当所有后事都料理完后,遗属再去当地派出所或社区帮逝者注销其户口薄、身份证、社会保障等一系列与逝者相关的个人信息。
(3)长辈去世后的礼节扩展资料:
老人去世后子孙要注意
1、人死后,亲人、亲属在亲人去世16小时之内不要马上准备后事,而是整个房间保持安静,由众亲友或最亲的人对死者说,“你走了,世间的事就不用再留恋,我们每一个人都将走你现在走的路”类似的话,让死者放下、释怀。
2、老人去世第一个大年三十,一家人要带上去世长辈喜欢吃的水果、菜肴和饭等供品到墓地祭奠去世长辈,点上香烛,燃放鞭炮。告知去世的长辈新年到了,请他回家过年,因为是第一年怕去世长辈不认得回家的路,所以要引其回家过年,一家人吃团圆饭。
4、老人去逝后家里有什么讲究
老的规矩为:1、送终 。长辈绝气前,晚辈守在身旁,直到咽气,谓之“送终”。2、更衣。死者在弥留之际,脱下旧衣,更换寿衣,用白线扎腿,根数与卒年龄相等。3、报丧。人死后立即派人去亲友家送信,谓之“报丧”。4、烧倒头车。人死后,全家痛哭,将尸体停放在灵床上,灵床前设香案,摆供品,孝女烧纸七刀半,在门外烧纸车、纸马,谓之“烧倒头车”。5、送纸。孝子手捧有香、酒、纸钱的小簸箕至五道庙祭祀神鬼,其他亲人随孝子后面痛哭,谓之“送纸”。。6、吊纸(即吊唁) 人死后,乡亲邻里人买些“烧纸”前去吊唁,并宽慰家属。。7、磕孝头。亲友灵前吊丧,孝子磕孝头。意为老人死亡,晚辈有罪,以磕头来向亲友谢罪。8、批榜。死者家中挂命纸殃榜于门侧,男左女右。父亡,殃榜上书“故先考享年月日,寿终正寝”;母亡殃榜上书“故先妣,享年月日,寿终正寝”。。
5、老人去世后子孙要注意 老人去世需要注意什么
老人去世的注意事项:1、守孝、守灵期间,亲人死后万不可大声哭泣,真心哭泣者让死者心生留恋,心生悲伤。2、七天内不能洗澡,三天内不能洗脸。亲人、亲属守灵时,先人尸身若散发出异味,应马上处理,不可说出嫌弃之语。3、亲人去世头七内,男女不能同房。比较常见的说法是,男女之间的房事属于不洁净之事。
老人去世后子孙要注意
4、人死后,亲人、亲属在亲人去世16小时之内不要马上准备后事,而是整个房间保持安静,由众亲友或最亲的人对死者说,“你走了,世间的事就不用再留恋,我们每一个人都将走你现在走的路”类似的话,让死者放下、释怀。
5、老人去世第一个大年三十,一家人要带上去世长辈喜欢吃的水果、菜肴和饭等供品到墓地祭奠去世长辈,点上香烛,燃放鞭炮。告知去世的长辈新年到了,请他回家过年,因为是第一年怕去世长辈不认得回家的路,所以要引其回家过年,一家人吃团圆饭。
6、农村比较讲究,人家有的人认为在大喜日子碰到带重孝的人是不吉利的,而且过年也不要到街坊邻居家拜年,更不能走亲戚,特别是别人家有老人生病,带重孝人一定不要去看望,有人家是很在意的。
当然,中国各地风俗不一样,各地的习俗禁忌各有不同。但大部分地方是相同的,家里老人、亲人去世头七内,其子孙晚辈应按照着当地的风俗办丧事,尊重他的信仰,算对逝者的尊重。
6、中国传统家中老人去世有什么讲究?
中国传统家中老人去世有丧服、停灵、出殡等讲究。
1、丧服:死者一般都穿蓝裤、白布衫。人们以白为纯洁,以蓝为民族本色。布用平纹,不穿棉衣。儿女伸手给死者穿衣。死者遗留衣服、生活用品,都将焚烧掉,不能遗留。
2、停灵:在民间停灵时间一般不超过三天,在殡仪馆举行追悼仪式,对死者进行告别,但有些区域根据死者的生辰,让当地的“先生”选适合的日期进行追悼会。
3、出殡:出殡时,亲属披麻戴孝,灵车上不是死者头朝前,而是脚朝前。现在随着殡葬改革均按火化的习俗。火化后,把骨灰碎骨装入布袋,再装人坛罐或骨灰盒中,一般将骨灰盒的正面朝前。
出殡的程序
出殡这一天,亲友、邻里汇集丧家,祭送奠仪,以示哀悼。奠仪一般包括祭席、馒首、挽幛、纸扎。至亲送祭席。俗称“祭”,以肴馔为主,每一付都要插大小不等的纸花,其次则为馒首,即一种用碗扣出上笼蒸熟的面食。
亲朋好友大多送挽幛、挽联,以后演化为一块布料。普通街坊则送四色纸礼,含蜡烛、香、锡箔、纸四样,或仅纸一道。五十年代以后,纸礼多为花圈代替。吊祭者公奠之后,死者的长子跪拜致礼,即身背棺木大头,在众人的协助下把棺木移出灵棚,俗称“出灵”。
7、长辈去世是奔丧还是吊丧?
是“吊丧”,吊丧指的是得知死者去世的消息之后,前去丧家祭奠死者。
比如,自己的亲朋好友去世了,一旦接到消息之后就会去参加葬礼,这种情况就是所谓的吊丧。吊丧主要分为两种形式,去逝者灵堂吊唁或去参加追悼会。
而“奔丧”则与“吊丧”有本质区别,奔丧就是某个亲属去世后,由于自己没有在当地,所以当接到消息之后,从外地赶回去参加或料理亲属丧事。
“奔丧”是汉族丧礼仪式之一,主要是指奔丧者在外地,得到消息后赶回奔丧兵服丧。严格意义上来讲,“吊丧”的对象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家中的某位亲属。
而“奔丧”,首先从对象上来看必须是亲属。并且奔丧回家的人往往久居外地,在得知家中亲属过世之后,赶回去料理后事。
主要的礼节:
奔丧一般都是亲属,应该懂得回敬吊丧客人的礼数,尤其是对于前来吊丧的长辈而言,更应该要以大礼回敬。
吊丧是需要去灵堂拜祭,应该保持肃穆的神情,尤其是和死者有交情的人,更应该表现出沉痛的哀悼之情。
8、农村老人去世有什么样习俗?你们那面的习俗是什么样的?
农村老人去世习俗,每个地方都不一样,但是大致有以下这几个流程,首先,在农村,如果老人去世的话,一定要披麻戴孝。其次,一定会有守夜这个环节。另外,祭祀环节有头七到七七,还有办年。此外,有的地方会守孝三年。
每个地方农村老人去世的习俗都不一样,在我们那里,农村老人去世的习俗主要分以下这几个方面。
首先,在农村,如果老人去世的话,一定要披麻戴孝。为了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一般子女和亲属都要戴孝,他们需要穿白鞋子,子女披麻。如果是女儿和儿媳妇的话,脚踝还要缠上白色的绷带,男性就要戴孝帽,基本上都是根据血缘的远近来定的。
其次,一定会有守夜这个环节。正常情况下,死者的尸体不会立马拿去火化,一般是在家里面放上三天,这样的目的是为了让亲朋好友过来看死者的最后一面。在此期间,一般会选择一些血缘非常亲近的人过来守夜,守夜的人其实就是守在身边。
另外,祭祀环节有头七到七七,还有办年。在农村,很多人都是非常重视头七的,他们认为头七是死者死去的第七天,这一天死者的亡灵可能会回来看一下,所以这一天需要祭祀。老人去世后,办完头七,还有七七,剩下的就是办年,就是逢年纪念,比如老人是那天去世的,那么来年的那天就是一年,不过,这些都是封建迷信,只是大家一直这么传而已,最主要还是为了纪念老人。
此外,有的地方会守孝三年。就是说在这三年里,家里面过年是不能够贴对联的,是有忌讳的,过了这三年,就没有哪些机会了,一切恢复正常。也就是说三周年结束之后,守孝就完毕了。
以上就是农村老人去世的一些习俗。
9、家中老人去世有什么讲究
生离死别”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老人病笃处于弥留之际,大都是情依依、意连连,思念儿女,牵挂亲人。这时在家的儿女要日夜侍奉,不离左右,并要给在外的儿女捎话传信,催其速返。儿女在接到此类电、信之后,都是归心似箭,日夜兼程,望乡哭奔,力争与亲人生见一面。一时见不上,不但老人不会瞑目,就连儿女也是终生遗憾,还会被人们指为不孝。有时说来也巧,一旦儿女进门,老人就“撒手归天”一了。因此,儿女守护着父母去世,叫做“送终”。
在这个时候,老人当着众人面吩咐一些身后事,如“掌柜的”谁当、事业的继承、则产的处理、账债的往来、对子孙为人处世的教导等等,俗叫“托家事”。对老人临终遗言,子女要一一应允,让老人放心,即使死后也不改其意。如果死者的所有子孙和亲人守着他死去,俗以为这是难得的“善终”。老人病危,儿孙还在忙自己的活,必然会遭众人的非议和亲邻的责骂。
死者临终时,亲人们就要为其剃头(男)、梳头(女)、盥洗、整容。咽气之前必须把寿衣(俗称“老衣”)穿上,一则死后不好穿;二则说是人死了再穿,就意味着光着身子走了,到了阴间还是无衣。寿衣大都是及早准备好的。当地习俗,寿衣要在闰年闰月缝制,取“功德润泽”后人之意。寿衣袖子讲长,要能遮住手梢,忌讳袖短露手。
人刚咽气,赶紧要把预备好的“噙口钱”放人口内,“噙口钱”也叫“口实”,是一枚铜钱或其他金属硬币,穿上红线,放人死者口内后,把红线另一段拴在寿衣布带上,防止溜入腹内,待盛殓时揪掉红线。
10、灵堂吊唁老人礼节
不能穿太显眼的衣服,要穿蓝色或黑色最好,表情一定要庄重,不能喜笑!在腰带上绑一条红色的布条。你要戴孝的话,要除孝!
要布置灵堂。灵前安放一张桌子,悬挂白桌衣,桌上摆着供品、香炉、蜡台和长明灯等。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据说,这盏灯就是死者的灵魂。尸体和灵柩都忌讳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
除了主棚外,还必须有许多用途不等,名称不同的棚,规模大小不一。由于在这期间,吊唁的亲友多,而且时间都比较集中,上祭恐怕发生拥挤,甚至排不上号。所以在其他院落就要搭一座或数座祭棚,凡远亲、朋友来吊唁的,就被知宾引到这种棚里上祭。还有的棚是用来摆官座,让来宾们休息、喝茶、用饭的。
当面去吊唁,一定要记得带上你的礼物和问候,而且一定要根据情况送去不同的礼物。那些高龄的老人故去,安安静静的因为“老”而去世的。这种情况是任何人都无能为力的,故而,这类悲伤会减轻一些。另外一些就是“哀丧”,这些死亡一般都是由于意外造成的,例如:车祸、疾病等,总之是年纪很轻就去世的,这是最令人悲伤的。
吊唁的礼物选择:
1、在追悼会上人们常常送的就是一些礼金,这是一种约定俗称的交往礼物,又是你的一份心意,毕竟在开追悼会的时候总是需要花费和开销的,你的礼金能够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记得,这个礼金千万不能用红纸包装,最好用白色或素色纸封套包好,在封皮上写上“奠仪”、“帛金”之类的黑字并署名。
2、挽幛、挽轴、挽额也称礼幛,题词不拘形式,通常以四字为多,多是直写,横写的称“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