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赠送口罩
1、日本疫情给中国的口罩,是谁捐的?是日本华人捐赠的,还是日本捐赠的?
和日本政府没关系,而且捐的不多,只不过是各种宣传操作,让人们误以为日本政府捐了很多口罩
2、中日馈赠禁忌的对比?
日本人一对男女上街,女子在右边走;挽手行走,则是女子挽着男子。三人上街,中间的位置最受尊敬。
日本人在送礼时,多采取这样的作法:即送些对主人毫无用途的礼品,因为收礼的人可转送给别人,那个人还可以再转送给第三者。
日本人对装饰有狐狸、獾图案的东西甚为反感,因为狡猾狐狸是贪婪的象征。
到日本人家作客,携带的菊花只能有十五片花瓣,因为只有皇室帽徽上才有十六片瓣的菊花。
接送礼物要双手,不当面打开礼物,当接受礼物后,再一次见到送礼的人一定会提及礼物的事并表示感谢。
送的礼物忌送梳子,因为梳子的发音与死相近。
一般人不要送菊花,因为菊花一般是王室专用花卉。
日本人有不少语言忌讳,如“苦”和“死”,就连谐音的一些词语也在忌讳之列,
如数词“4”的发音与死相同,“42”的发音是死的动词形,所以医院和饭店一般没有4和42的病床和房间。
用户的电话也忌讳用“42”,监狱一般也没有4号囚室。“13”也是忌讳的数字,许多宾馆没有“13”楼层和“13”号房间,羽田机场也没有“13”号停机坪。在婚礼等喜庆场合,忌说去、归、返、离、破、薄、冷、浅、灭及重复、再次、破损、断绝等不吉和凶兆的语言。商店开业和新店落成时,忌说烟火、倒闭、崩溃、倾斜、流失、衰败及与火相联系的语言。交谈中忌谈人的生理缺陷,不说如大个、矮子、胖墩、秃顶、麻子、瞎聋、哑巴等字眼,而称残疾人为身体障碍者,称盲人为眼睛不自由者,称聋子为耳朵不自由者等。
日本从四月一日到七日叫绿化周,包括街道绿化日、宅旁绿化日、学校绿化日、荒山绿化日、交通绿化日、绿化树木保护日。
日本人抽烟多喜欢自己抽,很少主动敬你一支,因为日本人认为香烟是有害身体的。
日本人一有伤风咳嗽,外出时就戴上白色的口罩。日本人用大拇指表示“老爷子”,这个动作是表示骂“你这个老爷子”,毫无赞赏之意。用小拇指表示“情人”。
高声说话,定睛凝视他人,手插在衣袋里以及用手指指人,都会被认为是对人不恭敬。
在交换名片时忌讳从屁股后兜里掏出或装入,这是对人极不尊敬的举动。
忌三人并排合影,那是因为站在人间的人有受制于人之嫌。
寄慰问信忌用双层信封,双层被认为是祸不单行;
寄信时忌倒贴邮票,因为它暗示着断交。
到日本人家作客应预约在先,非请莫进,非请莫坐,忌讳窥视卧室,不得翻弄除书报以外的东西。
忌讳在众人面前接吻、拥抱。朋友在一起时不单独一个人吃口香糖之类的东西。
日本人穿衣都是右向掩衣襟,而人死下葬时,要左向掩衣襟。
因为在与现实阳世完全相反的阴间,死者的装束也要与人间相反。
因此日本人是不会买左向掩衣襟的服装,哪怕是国际名牌。结婚时,如果日本新娘身着传统和服,忌着羽织(外褂),因为江户时代禁止女性着羽织,此后只允许深川的艺妓穿着,因此现在的新娘在婚礼上是绝不穿羽织的。犯禁忌引发不吉利或降低身份。
日本人大多数信奉神道和佛教,他们不喜欢紫色,认为紫色是悲伤的色调;
最忌讳绿色,认为绿色是不祥之色。
日本人忌讳荷花,认为荷花是丧花。
在探望病人时忌用山茶花及淡黄色、白色的花,日本人不愿接受有菊花或菊花图案的东西或礼物,因为它是皇室家族的标
日本人喜欢的图案是松、竹、梅、鸭子、乌龟等。
日本人一般不吃肥肉和猪内脏,也有人不吃羊肉和鸭子;
招待客人忌讳将饭盛过满过多,也不可一勺就盛好一碗;
不能把饭盛得过满或带尖。
作为客人就餐时,忌讳只食用一碗就说够了,
第二碗饭即使是象征性的,也应要求添饭,只吃一碗认为是象征无缘;
忌讳用餐过程中整理自己的衣服或用手抚摸、整理头发,因为这是不卫生和不礼貌的举止;
日本人使用筷子时忌把筷子放在碗碟上面。
用餐时,不能把筷子插在盛满饭的碗上。因在死者灵前的供桌上往往筷子摆成这种形式。
给客人盛饭时,禁忌把整锅饭一下分成一碗碗的份饭,因过去给囚犯盛饭时多采用这种方法。
吃饭时禁忌敲饭碗,据说这是因为人们迷信敲碗声会招来饿鬼。
忌讳往糕上撒盐和撕拉着吃糕。
忌讳在锅盖上切东西。
忌讳往白水里放汤。
着过筷的饭菜和动过口的汤,不能吃到一半剩下。
携带食物外出郊游时,禁忌把吃剩的东西丢在山里。据说这是担心吃剩的东西会招来鬼魂。
忌讳把红豆饭浇上酱汤吃。迷信这样做会在结婚时遭雨浇。
带腥味儿的食品禁忌用作祭祀神佛的供品。
供过神灵的食品忌讳让女孩子吃,认为这样做会使女孩长大后姻缘不合。
在宴会上就餐时,忌讳与离得较远的人大声讲话。
讲话时禁忌动手比划和讲令人悲伤或批评他人的话。
在有关红白喜事的宴会上,禁忌谈论政治、宗教等问题。
在较大型的宴会上因故要中途退场时,禁忌声张,否则会使主人不欢,他人扫兴。
就餐时禁忌口含或舌添筷子,忌讳含着食物讲话或口里嚼着东西站起来,否则会被认为缺乏教养。
日本人饮食中的禁忌,在日本的不同地区或家庭还有许多。
譬如有的人家正月忌食杂煮;有的村或部落忌食鸡肉或鸡蛋等。
但是,吃饭或喝汤时发出声响,日本人不仅不忌讳反而欢迎。
因这种行为往往被认为是用膳者对饭菜的赞美或吃得香甜的表现。
在日本,招呼侍者时,得把手臂向上伸,手掌朝下,并摆动手指,侍者就懂了。
谈判时,日本人用拇指和食指圈成“O”字形,你若点头同意,日本人就会认为你将给他一笔现金。
在日本,用手抓自己的头皮是愤怒和不满的表示。
日本人送礼时,送成双成对的礼物,如一对笔、两瓶酒很受欢迎,
但送新婚夫妇红包时,忌讳送2万日元和2的倍数,
日本民间认为“2”这个数字容易导致夫妻感情破裂,一般送3万、5万或7万日元。
礼品包装纸的颜色也有讲究,黑白色代表丧事,绿色为不祥,也不宜用红色包装纸,最好用花色纸包装礼品。
礼物应该包装好,不要用白色或色彩明亮的包装纸,
因为在日本文化里,白色象征死亡,明亮的颜色则会显得过分花哨,不够庄重;
不要出人意料地拿出礼物,拿出礼物前应该设法婉转地告诉你的客人,说你准备了一份小小的纪念品;
如果是和一班客人会见,要么向全体赠送一份礼物,要么向团体的每一个人送礼;
如果是向全体客人送礼,要在所有人集合过来之后再赠送。
只向团体里的某些人送礼,会被看作非常失礼的行为;
日本人接待客人不是在办公室,而是在会议室、接待室,他们不会轻易领人进入办公机要部门。
日本不流行宴会,商界人士没有携带夫人出席宴会的习惯。
商界的宴会是在大宾馆举行的鸡尾酒会。
日本人没有互相敬烟的习惯。
拜访日本人的家庭,要事先约好。
进入日本人的住宅时必须脱鞋。
在日本访问时,窥视主人家的厨房是不礼貌的行为。
日本没有请同事到家与全家人交往的习惯。
日本人从来不把工作带到家里,妻子也以不参与丈夫的事业为美德。
与日本人交谈,不要边说边指手划脚,别人讲话时切忌插话打断。
三人以上交谈时,注意不要冷落大部分人。
在交谈中,不要打听日本人的年龄、婚姻状况、工资收入等私事。
对年事高的男子和妇女不要用“年迈”、“老人”等字样,年事越高的人越忌讳。
在公共场合以少说话为好。
乘坐日本的地铁或巴士,很少能看到旁若无人而大声交谈的现象。
3、日本政府称布口罩便宜要再发8千万个,为何被民众拒绝?
发放的是棉布口罩,需要洗。而且防护性能没有无纺布口罩好。引发了民众质疑。日本《东京新闻》报道,日本政府要向养老院和福利院等护理机构追加发放8000万个棉布口罩。由于目前在日本街头购买口罩已经不存在困难,有日本民众质疑此举是在“浪费税款”。这个原因接下来我们为大家所揭晓。
据报道,日本政府此前计划向护理机构每人发放7个棉布口罩,目前,每人平均已收到3个口罩,剩下的部分(约8000万个口罩)计划在之后陆续发出。当局透露,所有口罩已在6月完成订购。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表示棉布口罩可以重复利用,成本方面看也相对便宜,而且还有助于储备口罩以防疫情扩大,我认为继续发放是很有意义的。
然而,由于发放这批口罩需花费大量税款,对于政府此举,所以部分日本民众表示质疑。
一家东京的养老机构负责人表示,他认为,棉布口罩还需要清洗,我还是觉得一次性口罩比较卫生,希望政府可以把这笔预算用到别的地方。所以来说大众对棉布口罩的信赖还是比较低的。
另外一家东京的福利机构理事长也表示,目前有大量剩余的棉布口罩,并质疑日本当局是不是不了解一线的具体情况,由此看来大部分民众是不能接受棉布口罩的。
针对棉布口罩的效果,圣路加国际大学公共卫生研究生院副教授大西一成表示,“相对于棉布口罩来说,无纺布口罩对于病毒的防护性能更高,如果要预防疫情蔓延,应该优先使用无纺布口罩。
棉布口罩的防护性能没有无纺布口罩高,无论是大众,还是较为权威的人士,对棉布口罩不太喜欢,最后还是希望日本当局能够结合当局实际情况,不断了解民意,给民众送上最温暖最舒心的呵护。
4、中国回日本赠物资的诗句
浙江对日捐赠物资上,写有“天台立本情无隔,一树花开两地芳”的诗句。这两句出自清末近现代初诗人巨赞赠日本僧人的诗,译文是以一树花开两地芳香寓指情意不分地域。
马云公益基金会向日本捐赠了100万只口罩,捐赠物资上写的是“青山一道,同担风雨”。诗句化用自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七言绝句《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译文:沅江四处水路相通连接着武冈,送你离开没有感到悲伤。两地的青山同承云朵荫蔽、雨露润泽,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HSK日本实施委员会理事林隆树正是这句诗文的提议者,他是地道的日本人,酷爱诗歌,却不是网传中的汉学家。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背后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在接受《人民中国》东京支局记者采访时,林隆树感慨,“捐助走红网络固然令人高兴,但更令人高兴的是,我们的心意转达给了中国人民。两国民众也以此为契机,共同重温了日本和中国之间美好的交流历史。”
也正是受到“风月同天”的启发,中国各界在援外物资的寄语上颇为用心,就是希望能够更好地传递我们的一片真情。“中国在给日本赠诗时,有一点不太一样,我们不是原封不动地引用古诗,而是在有典故的前提下,根据捐赠对象的文化特点,进行一些改动,借原诗的义说今天的事儿。”
《人民中国》杂志社总编辑、国际传播研究专家王众一认为,互赠诗词比光赠物资更有美感,更具温度,“我们一直主张用文化要素来进行国际交流,这是一种软实力要素,它能把双方的心拉得更近。”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援外物资上的寄语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