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西方節日 » 今年的七夕節為什麼取

今年的七夕節為什麼取

發布時間: 2023-02-19 23:22:47

1、今年為什麼有兩個七夕

http://www.baidu.com/search//zhuti-7xi/index.html
做個廣告 哈哈
http://www.qzgb.com/bbs/simple/index.php?t45511.html

2006丙戌年(狗年)是閏年,共有385天。而今年的「狗頭」、「狗尾巴」則剛巧橫跨兩個2月14日西方情人節,即2006年及2007年的情人節。

再加上農歷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東方情人節),以及今年閏七月的兩個七夕中國情人節,狗年的情人節數量頓時「倍增」。

今年丙戌年的農歷閏年,因為多了一個閏七月,狗年共有385天。自2000年以來,今年還是本世紀大月個數最多有閏月的年份。如果往上追溯,則是第12次出現這么長的農歷閏年,上一次是發生在1944年,即8個大月(30天),5個小月(29天)。

由於今年的狗年特別長,故出現了「一年兩頭春」的現象,即農歷一年中出現兩次立春節氣,今年1月29日農歷新年之後,要等到2007年2月18日才迎來下一個農歷新年。因此,狗年也因此頭尾各佔一個2月14日西方情人節。

至於今年的七月初七,則分別為陽歷7月31日和8月30日,即中國傳統的「七夕」情人節。而由於今年有閏七月,理所當然就有兩個七夕節了。

如此算來,今年就總共有5個情人節。
--------------------------------------------------------------------------------------------------------------
http://qdgxt.ban.cn/show.aspx?id=99&cid=12

狗年為何「閏七月」

新年伊始,當人們翻閱新的日歷時,便會發現明年(狗年)農歷七月緊隨其後的不是八月,而是「閏七月」。為什麼明年會多出個「閏七月」呢?要弄清其中的道理,就要從歷法談起。

歷法可分為陽歷、陰歷、陰陽歷三種。陽歷是以太陽周年視運動周期(即回歸年,等於365.2422日)為一年,一年劃分成12個月,它與月亮運動毫無關系。根據嚴厲日期,可知寒來暑往的四季變化,但它不能顯示月亮的圓缺,這對那些需要根據月相了解潮汐變化的人來說是不便的。

陰歷則以月亮的圓缺周期(即朔望月,等於29.5306日)為一個月,積12個月為一年。它完全不考慮太陽的周年視運動規律,因而陰歷的日期不能顯示四季冷暖。這種歷法實用價值太小,現在除伊斯蘭教外,已棄置不用了。

陰陽歷,即我國的農歷,它揚陽歷之長避陰歷之短,取陰歷的月為月,陽歷的年為年,即以朔望月為月,以回歸年作為一年的平均長度。所以農歷是加入陰歷成分的陽歷,帶有陽歷因素的陰歷。根據農歷日期,既可知道潮汐漲落,又可基本掌握四季更替。農歷是我國獨創,它閃耀著我們祖先的智慧之光。

由於回歸年和朔望月兩者不能整除,為方便起見,農歷規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個月共354或355天,比回歸年365.2422天少11天左右,積四年就要少一個多月。久之,就會出現時序和天時錯亂的怪現象。例如,2002年春節在陽歷2月12日,正是寒冬季節;2003年春節在陽歷2月1日,比前一年提前11天,如不採取措施,這樣逐年提前,積上16年,我們就要在盛夏搖著扇子過年了;農事活動也無章可循——時而10月種麥,時而9月種麥……這自然是很不適宜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便採用增加「閏月」的辦法。

遠在公元前六百多年,我們的祖先就開始採用「19年7閏法」,即在19個農歷年中,規定12個平年,每年12個月;另7年每年增加1個月,變成13個月,這個增加的月便叫「閏月」。這樣,19個農歷年的總日數(12年×12個月+7年×13個月)×29.5306日=6939.6910日,與19個回歸年的總日數(365.2422日×19年=6939.6018日)基本相等,農歷的月份和四季冷暖也基本相符,日歷和天時就不會錯亂了。

至於閏月如何安排,完全是人為規定。秦朝以前,曾把閏月置於年末,叫「十三月」;漢初則置閏月於九月之後,稱「後九月」;到漢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閏月分插在各個月份。現在的農歷規定不含「中氣」的月份為閏月。

什麼叫「中氣」呢?眾所周知,古代天文學家把以立春、雨水、驚蟄……為序排列的24節氣中的單數稱節氣,雙數稱中氣。一年共有12個節氣和12個中氣,並規定農歷的12個月份要以12個中氣作為標志,即每個月份必須含有一個特定的中氣。如正月必須含雨水,二月必須含春分……,否則就不能稱其為正月、二月……。凡不含中氣的月份即定為閏月。

為什麼會出現不含中氣的月份呢?因為24節氣是根據陽歷定的,其日期在陽歷中是基本固定的,節氣與節氣或中氣與中氣之間的平均日數為365.2422日÷12個月=30.4368日,而農歷一個月的平均日數是29.5306日,二者相差約一天。因此,按照陽歷定的中氣在農歷中的日期,會逐月有一天的推遲,當推遲到月尾時,下個月份就會只有節氣而沒有中氣了。

狗年「閏七月」的道理,我們從附表中就可以看出,七月後的那個月只有節氣白露,立秋後的中氣處暑落到另一個月去了,這樣七月後便出現一個沒有中氣的月份,因此便把七月後這個沒有中氣的月份,沿用七月的名稱,定為「閏七月」,這就是今年「閏七月」的道理。

由此可見,閏月和閏哪個月,完全是一種人為規定,與世事風雲,吉凶災祥毫無關聯。

2、七夕節為什麼叫乞巧節?古人如何過乞巧節?

今天是七夕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因為在古代,七夕是祭祖七姐的節日,而且是在七月七舉行,因此取名「七夕」。不過七夕節也還有另外的名稱,例如七巧節、女兒節、乞巧節等,那這個乞巧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古代少女會在這一天穿著新衣,然後向織女乞求智巧,俗稱「乞巧」。乞巧這個習俗在國內基本已經看不到了,但還能在日本以及韓國看到,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下傳統的乞巧節,感興趣的話就來看看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又到一年一度的七夕節,天上牛郎織女鵲橋相會,人間迎來「東方情人節」。

不過,這一起源於中國的節日,在日韓仍保留著最本真的習俗——少女對月穿針,乞求心靈手巧。

所以,七夕節,又名乞巧節。古時,「乞巧」多半與祈盼美滿婚姻相連,但現在的日韓女性,對婚姻大事卻越來越「佛系」……

七夕是啥節?中國情人節,日韓乞巧節

早在中國古代的民俗中,每年農歷七月初七,是少女們對著天上的織女許願,乞求一雙巧手的日子。夜幕降臨時,她們在庭院中對著明月穿針,如果紅線從針眼中穿過,就叫「得巧」。在古人觀念中,女子心靈手巧,恰如男子文采飛揚,擅長女紅是待字閨中的女子最好的「招牌」,未來等待她的可能就是稱心如意的郎君,和幸福美滿的婚姻。

不過,隨著時代變遷,現在中國的七夕節,更像是「情人節」,人們在這一天祈禱的,更多是得到愛情,慶祝的,也是牛郎織女般難得的愛人相聚。

而我們的鄰國,日本和韓國,卻把源自中國的七夕節「乞巧」風俗保留了下來。

奈良時代,七夕風俗傳入日本。每年七夕時節,天上的織女不僅要賜給日本少女們「一雙巧手」,還要滿足各種願望。人們聚在一起,寫下自己的心願,掛在七夕竹子樹上。這些願望多種多樣,諸如身體健康、容顏美好、早結良緣、家庭幸福等。

就連日本東京的迪士尼樂園也入鄉隨俗,不僅讓米老鼠和米妮穿上和服,扮成牛郎織女遊行,還在園里設了「許願台」,讓遊客寫卡祈願。這是全世界唯一一家慶祝七夕節的主題公園。

韓國女性則會在七夕這天,把香瓜、黃瓜等瓜果擺在桌上磕頭祈求,求織女星賜她們靈巧的雙手,讓她們織布的手藝越來越好。

此外,家家戶戶還會在七夕這天在祭台上放上干凈的井水,用新鮮瓜果和煎餅供奉,祈願家人平安等。

七夕的N種過法:兩棵樹的守望 一群人的堅持

800多年前,朝鮮半島上一對「夫妻銀杏樹」中的雄樹被洪水連根拔起,獨自漂到了乶音島。當地漁民打撈了這棵樹,並把它種在了島上,雌雄兩樹從此兩地守望,兩邊民眾則通過共同祭祀的習俗一解「夫妻樹相思之苦」。

南北分裂後,「夫妻銀杏樹」雄樹在韓國,雌樹在朝鮮,兩地共同祭祀的做法也中斷了。好在,去年七夕時,在朝鮮半島的和平氛圍中,韓國舉辦了「夫妻銀杏樹」重逢儀式的活動,以在雄樹旁掛巨幅雌樹照片的方式讓它們「重聚」。

韓國文化遺產廳廳長金鍾鎮當時表示:「夫妻銀杏樹,與離散家屬一樣,經歷了漫長的相互分離的歲月。我們計劃推進通過南北合作共同舉行祭禮的方案。」

其實,日韓民眾迎接七夕,有很多種方法,不僅商家會推出浪漫時髦的「情人節」活動,各地也會結合自身特色,賦予七夕特別的意義。

日本廢除農歷後,七夕節變成了每年陽歷7月7日。在今年七夕節時,北九州市多地舉行了「夏日情人節」活動,發行附有現場拍下情侶照片的「戀人證明書」,頗受歡迎。

證明書上寫有「在此證明2人為幸福的戀人」字樣。很多人專門為了證明戀情而來,也有修成正果的情侶前來「報告」結婚之事。

韓國民眾則喜歡在七夕前夕「找點事忙活」。七夕來臨前,韓國舒川郡厚岩里村,就在所有居民的參與下,進行了村莊清掃及除草工作。這是村子每年都堅持實施的傳統活動,今年也不例外。

日韓「佛系」婚戀觀:公子向北走,姑娘不想結婚

在日本和韓國,女性不論是遵從傳統七夕習俗,乞求心靈手巧,還是慶祝時髦的「東方情人節」,和戀人花前月下,最終真正想走入婚姻的人越來越少。

日本男女的法定結婚年齡是18歲,但前幾年的一份調查顯示,50歲仍未結婚的女性在日本女性中的比例約為14.1%,這個比例被定義為「終生未婚率」,這意味著平均每7名女性中就有1人終生未婚。

日本女性為何對結婚如此「佛系」?這部名為《我不是結不了婚,只是不想》的日劇或許可以提供最直觀的答案。

實際上,不少日本女性認為,結婚意味著要為家庭放棄事業,因為婚後就會被期待退出勞動力市場,轉而承擔家庭主婦的角色。對很多女性來說,結婚、生子、撫養孩子、贍養父母是被捆綁在一起的,比起背上這個沉重的「婚姻包袱」,她們更想享受單身生活的輕松自在。

在日本,女性單身旅行,正成為一種時尚,「一個人旅行,不用照顧這個考慮那個,能夠讓自己真正放鬆」。女性單身旅行也為旅遊市場創造出無限商機。有旅遊業者戲稱,今後要想在日本旅遊市場上混,必須學會「討好」女人。

而韓國統計廳發布的《2018年結婚及離婚統計報告》也顯示,2018年韓國人口每1000人中登記結婚數量為5對,創下1970年以來的最低值。另外一份調查顯示,不少韓國未婚女性不進行異性交往的理由,竟是「為了自由舒適的生活。」

3、七夕節的由來是什麼?

七夕節,是指農歷七月初七的那一天,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七夕」,又稱乞巧節。

我們先來看看七夕節的由來,有什麼樣的故事傳說

七夕節的由來 —— 牛郎織女的故事傳說

傳說董永雖然是一個凡人,但是為人朴實,一次王母娘娘的七仙女洗澡的時候,董永不小心偷走了老七衣服,老七回不到天庭,陰差陽錯的與董永相愛,有了自己在凡間的一個孩子,王母娘娘知道之後十分氣憤,但是董永養的老牛竟然能開口說話,你要是想見那女的就把我牛角割下來,果真割下來,牛角之後就有了飛天的能力,董永帶上了自己的兒女,一起去追織女,馬上就要遇見的時候王母娘娘使用自己的金簪畫出一道天河。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抬頭看牛郎星和織女星中間,會隔著一條銀河的原因。

牛郎和織女沒法跨越天河,便坐在對岸哭泣,他們只能隔著銀河遙遙相望。但是還好有喜鵲們,全天下的喜鵲被牛郎和織女的行為感動,便為他們搭建一座鵲橋,讓他們在橋上相見。

相傳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的鵲橋相會就是在農歷7月7日。所以後人便將這一天定為七夕。又因為織女有一雙能織雲霞的巧手,而民間的少女們都希望能得到織女的靈氣,所以在七夕節那天才有了「乞巧」的習俗。

七夕節就是起源於這個民間故事《牛郎織女》,牛郎織女相識、相知、相愛,卻因人仙有別被迫分開。七夕節擁有著很美好的神話故事,傳說在七夕節這一天,家裡有葡萄架的可以在下面偷聽到牛郎和織女的對話。其實和傳說沒多大關系,主要的由來就是以民間傳說,牛郎織女為載體,贊嘆愛情的偉大,都是古人對於七夕節的美好猜想。

關於七夕節的由來的故事傳說,還有想記載說和婦女乞巧、自然崇拜、時間崇拜、數字崇拜等有關,但是實際上流傳甚廣,大眾比較認可和喜歡的還是牛郎織女的故事傳說。大家還是比較喜歡和相信,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也是大家對美好愛情的一種嚮往。

了解了七夕節的由來和故事傳說,下面我了解一下七夕節的習俗~~

七夕節的習俗

第一個習俗是拜織女。「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的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然後在桌子上擺上茶、酒、水果、五子等祭品,其中五子是指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

第二個習俗種生求子。這是舊時的一個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長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瓷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

第三個習俗是鬥巧。七夕鬥巧,判定鬥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對月穿針」「輸巧」「蘭夜鬥巧」和「投針驗巧」等幾種形式。

第四個習俗是接露水。接露水指是在七夕這一天流行用臉盆接露水。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最後一個習俗是乞求姻緣。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銀河橫貫南北,在銀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七夕夜晚對著星空向織女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下面我們再來了解一下七夕節可以給心愛的TA送什麼禮物

七夕節的禮物

七夕送禮物,那是一種愛的信物。

如果是你女朋友,你可以送她一條項鏈,代表著一輩子的意思,項鏈,耳環,手鏈,戒指;鮮花、包包、口紅、護膚品、手錶、香水等都可以哦。

如果是送男友的七夕情人節禮物主要有:錢包、腰帶、剃須刀、電子產品、衣服等。選擇禮物要根據對方的興趣愛好來選擇,這樣才能夠得到對方的歡心。

考慮送禮物的時候一定要在自己的經濟能力范圍內,不要為了一時的面子,讓自己的生活陷入尷尬。因為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心意。

以上就是關於七夕節的一些由來(故事傳說)、習俗、以及節日禮物的知識介紹了,大家還有什麼補充歡迎底下留言哦~~

4、七夕情人節的由來

【七夕節簡介】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別稱「星期」。王勃的《七夕賦》「佇靈匹於星期,眷神姿於月夕」把星期與月夕相提並論,點出了一年四季中與親情、與愛情相關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動人的兩個夜晚。大約正因如此吧,後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象一座天橋橫貫南北,在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婚姻
【七夕節由來】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七夕的傳說】

第一則

《織女》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要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第二則

很早很早以前,山裡住著戶人家,老人們都死了,家裡剩下了兄弟倆。老大娶了媳婦,這媳婦心眼不好,老想獨霸老人留下的家業。
有一天,二小領著狗去放牛,到了地里,他拍打著牛背說:「牛哇,牛哇,我想睡會覺,你可千萬不要亂跑。」老黃牛像聽懂了人話,低著腦袋「哞、哞」地叫了幾聲,甩打著尾巴在他身邊吃起草來。二小躺在草地上睡著了。
錯過中午,嫂嫂提著罐子來給小叔子送飯,見二小正在睡大覺,照他身上狠狠地踢了一腳。二小醒了見是嫂嫂,慌忙爬起來,站在地上像個愣雞。
嫂嫂把飯罐子往地上一擱,氣呼呼地說:「你倒自在,撒著牛睡大覺,牛丟了我才和你算賬哩!」說完,她一扭屁股走了。
二小的肚子早就餓了,捧起罐子剛要吃,身邊的大黃牛一頭把罐子撞了,罐子摔了個稀巴爛。大黑狗見了地上的飯,張口就吃,不一會,就把地上的飯舔了個一干二凈。
二小瞅著碎罐碴子害怕了,覺得回家也沒好兒。他長嘆一聲;「唉,怎麼我就這樣命苦啊!」
二小的唉聲剛落,大黑狗撲通一聲倒在地上,鼻子口裡流血,一會兒就斷了氣。他這才明白,嫂嫂在飯里下了毒葯。
二小心想:看來不能和這個害人精在一塊過了,要不早晚得死在她手裡。日頭兒快落西山時,他趕著牛回了家。一進院子,扭頭見哥哥打外邊回來,二小心裡一酸,兩眼止不住地流淚。哥哥見弟弟這樣傷心,不知家裡出了什麼事,忙問:「你為嘛這樣難過?」「我把嫂嫂送的飯罐子打了,狗吃了地上的飯就死了。」哥哥聽了,心裡明白了八九,斗又斗不過家裡的女人,為了難。
二小哭著說:「哥,咱們分開過吧。」哥哥見弟弟說要分家,更做難了,一來弟弟還小,二來他外出做買賣;家裡沒有幫手也不行。要是在一塊湊合著過吧,又怕弟弟有個三長兩短。
二小見哥哥發愁,就說:「哥,家裡什麼物件我也不要,只要那頭牛。」弟兄倆在院里說分家的話,媳婦聽見了,打心眼裡高興。她手扒著門框沖著丈夫說:「往後各過各的好,我做主依了二弟!」
哥哥眼裡噙著淚花兒,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第二天,二小趕著牛車走了。走來走去,越走越遠。二小心想:老是這么走,走到多時是個頭?乾脆就住在這吧!他把牛車停下,砍了好多樹枝子,就著山坡兒搭棚。棚子搭好了,就和老黃牛在這兒落了戶。
那頭牛是天上的金牛星下界,已經跟著二小過了一年多,這一天夜裡死了。老黃牛死後,一連給二小託了三個夢,夢里對二小說:「到明天午時三刻,我要回天庭去了。我走後,你把我的皮子剝下來,等到七月七那天,把它披在身上,保你能上天。王母娘娘有七個閨女,那天他們到天河裡去洗澡。記住,那個穿綠衣裳的仙女就是你媳婦。你千萬別讓她們看見你,等她們都到了水裡,你抱了衣裳就往回跑,她准追你。只要你回了家,她就不會走了。」
第二天,二小見老黃牛死了,不吃也不喝,手摸著它光啼哭。後來就把牛皮剝了,留下牛皮埋了牛,又在牛墳上跪著大哭了一場。
七月七那天,二小披上牛皮,立時兩腳離了地,飄飄悠悠來到天河岸上,他悄悄地躲在樹林里等著。一會兒,王母娘娘的七個仙女來了,她們一個個脫了衣裳,撲通撲通跳到了水裡。
二小瞅准了那身綠衣裳,竄過去抓起來就跑。三仙女見有人抱了她的衣裳,打水裡出來就追。緊追慢追,追到二小家裡。三仙女問二小為嘛拿她的衣裳,二小說想讓她做自己的媳婦。三仙女再三說天規不容,二小一再說人間比天上好。三仙女見二小長得好看,也動了心,就應了他。打這,三仙女落凡到了人間,她天天在家彈花織布,人們就叫她織女。二小天天外出賣布掙錢。小倆口過起了舒心日子。
三仙女和二小過了三五年,給他生了一男和一女。一天,二小到地里去幹活,天上響起了天鼓,玉皇大帝派天兵天將把織女抓走了。二小回家一看,見兩個孩子啼哭,不知媳婦上了哪兒,急得團團轉。一問孩子,那大孩子手朝天上一指劃,二小才想到織女走了。他急忙擔起兩個孩子,披上牛皮去趕織女。
二小心急,追得快,眼看快追上織女時,惹惱了王母娘娘:「好你二小,莫非你要追到靈霄殿上去嗎?」她打頭上拔下銀管,在二小和織女中間一劃,立刻劃成了一道天河。二小沒有辦法過河,急得直跺腳,筐里的兩個孩子直喊娘。織女和二小都哭了,啼哭也沒用。二小想給織女留個想念,拿出牛扣套投向織女,織女接在了手裡。織女想了想,沒嘛可送,掏出織布梭照著二小扔來,織女手勁小,把織布梭扔歪了。
直到現在,天河一邊的織女星懷里有扣套星,另一邊的牛郎星旁有個梭子星。

第三則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有個牛家莊,莊裡有個聰明、忠厚、勤勞的小孩叫靈兒。因父母早亡,只好跟隨哥哥過日子,嫂子馬氏為人狠毒,常常虐待靈兒。一年秋天,剛收割完畢,馬氏就逼著靈兒去山上放牛,並對他說:「給你這九條牛去放,要等到有了十頭牛你才能回來!」靈兒聽後;無可奈何,只好趕著牛離開牛家莊。
村裡人聞訊趕來,對靈兒深表同情。有的送來吃的,有的送來穿的,靈兒一一致謝,然後獨自一人趕著牛向山裡走去。
當他走到那草深林茂的山嶺就停下來歇腳,坐在樹下傷心地流淚。心想,要等到何年何月才會有十頭牛呢?正在這個時候,有位須發霜白的老人,忽然出現在他面前,老人拍拍他的肩膀,親切地問:「孩子,你怎麼一個人跑到這個偏僻的地方來放牛?為什麼事你這樣傷心?」靈兒把嫂子虐待、逼他放牛的事,一五一十地講了。老人笑著說:「原來是這么回事!別難過,那伏牛山裡有頭病倒的老牛,你好好地喂養它,等牛病好後你就可以趕著牛回家了。」說完那老人就不見了。靈兒好象做夢似的。便按老人的吩咐往伏牛山走去。
靈兒走呀走呀,翻過一道道的山,涉過一條條的澗,終於找到了那頭病牛,它正在一塊大平石上卧著。靈兒立即趴下去,連連磕了三次頭,喊了聲「牛大伯」。老牛睜開疲憊不堪的眼睛,一會兒又閉上了。靈兒看著老牛那沒精打採的樣子,心裡想,可能是餓了,於是就急忙去給老牛薅了一捆又一捆的草。整整餵了三天三夜,老牛終於吃飽了。突然抬起頭跟他講起話來:「好孩子,我本來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偷偷地把五穀種子撤於人間而觸犯了天規,被玉帝踢下天庭,把腿摔壞了,動彈不得。你如能用百花露水給我洗擦一個月我就會好的。」小靈兒聽了,就在伏牛山住了下來,餓了吃些野果,渴了喝些泉水,夜裡依偎在牛旁。每天清晨去采百花,用花朵上的露水給老牛洗傷。整整一個月,老牛的傷真的好了,它跟著靈兒一道回家。
靈兒回到家裡,嫂嫂見他真的趕了十頭牛回來,硬說有一頭是偷了別人的,還把他痛打了一頓,經鄉親們解勸才算作罷。此後,靈兒白天放牛,夜裡就睡在牛的身邊,莊上的人都稱他是「牛郎」。那隻被牛郎救活的老牛和牛郎很親。有一次,嫂子把毒葯放到菜里,老牛告訴牛郎不要吃。嫂子氣起來鬧著要跟牛郎分家,牛郎既不要房子也不要田地,只要那頭老牛、兩輛破車和一隻爛皮箱,就離開了家,在一棵桑樹下搭了個草棚住了下來。老牛從嘴裡吐出個茶豆,牛郎將茶豆種在草棚門前,第二天便破土而出,第三天長出了葉子,牛郎就忙搭架,過幾天豆子藤都爬滿了架子。老牛就說:「孩子,你夜裡藏在茶豆架下,可以看到天上的仙女,仙女也能看到你,誰要是連續七夜偷看你,她就是盼望做你的妻子,那時我就用車拉著你上天去,把她接下凡來,與你結成婚配。」
聽了老牛的囑咐,牛郎夜裡就鑽到茶豆架下朝天上望去,只見一群仙女在玉池裡洗澡,臨走時,有一仙女向下偷看了他一眼。第二天夜裡,只見那仙女獨自來到玉池邊,大著膽子看牛郎。第三天夜裡,望著牛郎微微地笑,第四天夜裡便向牛郎點點頭,第五天夜裡端出一籃蠶,第六天夜裡偷出一架織布機,第七天夜裡拿著織布梭向牛郎招手。牛郎織女,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眉來眼去,牛郎盼著織女下凡,織女盼著牛郎快去團聚。七月七這一天,從天空飛來喜鵲,落在老牛頭上,喳喳喳地叫:「織女差我來,叫您快去聚。快去聚,快去聚。」老牛笑著點點頭,牛郎套上車,坐上去。 老牛四蹄騰空,一會兒來到了玉池,牛郎下車,和織女把織布機抬放到車上,織女挎著蠶籃上了車,牛郎也跳上車同織女坐在一起。老牛騰雲駕霧,一會兒即到家。
鄉親們獲悉牛郎成了家,都趕來賀喜。織女就把她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眾姐妹,教大家養蠶、執絲、織綢緞。
於是,全村的人都知道牛郎娶了賢妻,能養蠶,會抽絲,還能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都說織女的織布機是從天上帶來的,織出來的綢緞做成衣,冬暖夏涼。這消息傳了出去,引來了山南海北的絲綢商人,都爭著前來爭購南陽綢。這事轟動了白河兩岸,伏牛山區的千家萬戶,都送自家的姑娘來學織。織女心地善良,樂於教人,不到兩年,家家戶戶都學會了養蠶抽絲織綢緞。
到了第三年的七月七,織女一胎生了一男一女,男的叫金哥,女的玉妹。牛郎耕田,織女織布,日子過得很和睦。
幾年後,牛郎正在犁地,晴空突然響了一陣雷,老牛望著牛郎直流淚,並對牛郎說:「孩子,我把織女拉下天,觸犯了天條,看來活不成了。我死後,王母娘娘肯定不放過你們,到那時,你吃我的肉可以脫俗成仙,用我的皮做成鞋穿能騰雲登上天去。」說完老牛應聲倒下;牛郎哭了一陣之後,就依著老牛的吩咐做了。
正好七月七那一天,牛郎正在鋤地,金哥玉妹兩人哭喪著臉跑了過來,告訴牛郎說,來了個老婆子,把媽媽從織布機上拉走了。牛郎急忙回家穿著用老牛皮做的鞋,一手拉著金 哥、一手拉住玉妹,騰空就追。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替照腳下一畫,一條波濤洶涌的大河出現了,牛郎拉著金哥玉妹站在河邊直哭,哭聲震驚了玉帝,玉帝一看是一對孩子,怪可憐的,於是,就決定讓他們一家人每逢七月七相會—次。
人們突然發現牛郎一家人不見了,感到蹊蹺,夜間到茶豆架下朝天上望,看見一條波濤洶涌的大河,河那邊的織女在哭,河這邊的牛郎拉著金哥和玉妹也在哭。人們發現群星閃爍的天空多出一條銀帶,就叫它為天河。天河的一邊多了一顆星,這顆星就叫織女星。一邊多了三顆星,叫做牛郎星。人們想念牛郎織女,每晚總是鑽到茶豆架下仰望天空。到了七月七那天晚上,突然看見滿天喜鵲向著天河撲去,互相咬著尾巴,搭成一座鵲橋。牛郎一手拉著金哥,另一手拉著玉妹上了橋,織女也從橋那邊過來了,走到鵲橋中間一家人相會了。

5、七夕節名稱的由來

七夕節名稱的由來是什麼樣的,七夕節又名中國式情人節,是源自神話故事牛郎織女那段凄美的愛情故事,流傳至今,七夕節也成為了許多年輕人比較注重的情人節了,那在七夕的時候應該為戀人准備一份什麼樣的禮物,其實不妨選擇送她貼身之物哦,這是親密無間的一種體現,也是關愛的一種表達,也可以是玫瑰花,巧克力,結合西方的風俗,送給她這份愛的感覺,都是可以的,還可以為她准備一款樂維斯的實名制戒指,寓意著以我之名,冠你指間,一生相伴,一世相隨,不管是什麼樣的禮物,她喜歡那就行了。

6、為什麼會有七夕節日?七夕節的來歷和故事?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極具浪漫色彩的節日之一。節日產生了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等習俗,並遠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因受外來文化影響,洋節逐漸流行中國,媒體炒作,七夕節在當代又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誌》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喜蛛應巧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曬書曬衣

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鑒於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裡。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中的郁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我曬書」。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誇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製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干什麼,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拜織女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麼,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准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7、2021年七夕節好嗎?七夕節為什麼要乞巧?乞巧是什麼?

2021年七夕節好嗎?

2021年七夕節在 農歷: 二零二一年七月初七; 公歷: 2021年08月14日,星期六

【老黃歷所宜】

祈福 出行 訂盟 納采 嫁娶 裁衣 動土 安床 放水 開市

掘井 交易 立券 栽種 開渠 除服 成服 移柩 破土

【老黃歷所忌】

餘事勿取
值神: 白虎(黑道日)

從2021年七夕節的黃歷來看,七夕節這天的日子一般,值神為白虎,是黑道日,即凶日。

七夕節為什麼要乞巧?

乞巧,是中國古時風俗,也是七夕節(古稱乞巧節)的一項習俗。
農歷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七天八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據說,七姐是天上的織布能手,舊時代婦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
其實,所謂乞巧不過是鬥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地傳統民間的乞巧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饃饃、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亦是乞巧風俗的延伸。
除此之外,古時少女們還會在這天祭拜織女,因為織女的神話里的編織女神,所以少女們會在這天乞求織女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在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和凝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中國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8、七夕節名稱的由來

「七夕」源於人們對自然、時間、數字的崇拜,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是每一年的農歷七月初七。相傳在這一天,牛郎織女在天上相會,所以現在人們又稱七夕節為中國情人節。之前我和女友都不過這個節的,自從這幾年七夕節流行起來,我們才重視這個節日的。每一年我都會送她禮物,今年也不例外。之前電視上有播一個廣告,好像是關於定製鉑金戒指的,很浪漫,女友看著很羨慕,所以我打算去為她定製一個鑽戒,讓她高興高興。我在網上了解了很久,最終選定了樂維斯這個品牌。它的鑽戒均出於男士的實名制定製,非常有意思,而且還有著「以我之名,冠你指間,一生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