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過西方情人節是什麼心理
1、中國人過情人節,我覺得不是崇洋媚外,從心理上分析,拋開國界,情人節能反應人們內心的真善美,能被大眾
你是對的,好的東西就是好的,並不因為是誰發明發現的,或從那來的,完全可以大膽追求享受,不必在意那些衛道士的說辭,歷史證明這些反人性的說辭,最終都會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事實上崇洋媚外,本質上指的是不以實踐檢驗真理,而是以外國人的說辭判斷真偽,是邏輯錯亂,源於腦袋沒長到自己的身上,缺乏能力自信,相類似的邏輯問題還有諸如物理學家評論經濟危機,文學家討論婦女生理衛生。可笑的是在這個邏輯問題上,崇洋媚外者與所謂反對崇洋媚外的人骨子裡是一樣的,都不是從客觀出發建立自己的觀念,而是就觀念而觀念,他們腦中的世界是他們大腦創造出來的,不是對世界的真實反映。因此你喜歡過就過這個節。
2、有反對過情人節的國家嗎
有反對過情人節的國家。
1、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伊斯蘭堡高等法院宣布情人節禁令,禁止人們舉辦慶祝情人節的所有活動。在巴基斯坦總統馬姆努恩看來,民眾必須聯合起來抵制情人節,因為情人節是西方人的節日,不符合伊斯蘭文化價值觀。
2、印度尼西亞西爪哇省
在印度尼西亞西爪哇省,教育部禁止學生在校內和校外慶祝情人節,認為這個節日會影響社會和文化。
3、俄羅斯
很多保守派的俄羅斯人都認為,情人節、萬聖節等西方節日對青少年的精神和道德觀念培養毫無益處,各類節日活動純粹只是讓商家獲利而已。
俄羅斯的別爾哥羅德省,在2011年就由省長的高級助理和該省東正教主教聯合簽署條令,禁止舉辦任何形式的情人節慶祝活動。
4、 伊朗
伊朗民眾認為情人節是對伊斯蘭教文化的傷害,是頹廢的西方文化,會影響國民文化素養,所以全國禁止過情人節。並且禁止所有商店售賣與情人節慶祝有關的紅心、紅玫瑰等物品,不允許年輕人在餐廳和咖啡館約會。
5、穆斯林文化的阿拉伯國家
阿拉伯國家的穆斯林,其宗教信仰上明確規定禁止慶祝除了自己宗教節日以外的節日(包括西方情人節),只過聖紀節、開齋節和古爾邦節三大重要節日。
3、楊穎表示還好我是南方人,不過情人節,你是如何看待西方節日的?
鄙人認為西方的節日,應該理性、海納百川。
1、金發碧眼,強勢文化
伴隨的科技的飛速發展,全球化的過程加速,人類實現了風帆時代,短時間內,達到全球的任何一個地方的臆想,而文化信息的傳播交流,更是因為網路,而迅速的展開。人們獲得的信息,更是可以“招手既得”。
而也為文化對撞提供了機會,盡管這是個宏大的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但是不能否認的是,相對弱勢的文化,也會面臨被強勢文化所替代的危險,故此,當歐美現代文明在全球大行其道時,成了主流時,好不容易實現民族獨立和自由的人們,卻不得不接受強勢文明, 逐漸被動無奈地,修改著自己千百年來,祖先印在自己骨血里文化基因。
2、文化偉大,邯鄲學步
盡管如此,相對弱勢的文化,卻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因為數千年來,全球經歷過千年的歷史的文明都是偉大的,而今日搭載了工業,信息快車的歐美現代文明,只是其中一部分。
所以今人對於洋文明下的,洋節的態度應該是,不卑不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端正自己文化的自信,本著學習和借鑒的態度,來融合洋節日,使之成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讓它帶著濃濃的自己文化的味道。而不是邯鄲學步,亦步亦趨。不然耶穌都不信,過啥聖誕節呢!那不是跟上起鬨嗎!
3、保守激進,蝴蝶效應
故此鄙人認為對於洋節,還是理性、包容些。對洋節和傳統節日,都應該深入了解,對待不同節日態度,不論是保守,還是激進都是不可取的。否則不是崇洋媚外,就是故步自封對洋節的國民態度,對於國家的發展,是有蝴蝶效應的。
4、聖誕節、情人節等「洋節」都有人反對,為何母親節卻倍受國人喜歡?
主要是母親節這個節日,符合我國以“孝”為先的傳統思想,而其他的卻是在顛覆我國的文化。具體分析如下:
一、母親節與我們傳統節日沒有沖突。
不管是我國節日還是外國節日,都是有節日的核心內容的,如果所代表的意義相似,那麼就跟我們的傳統節日相背,當然就會有部分人反對,中西方思想也就會順勢撕了起來。
像聖誕節是歡度、團圓的節日,那麼我們傳統節日當中,就有春節、中秋等這些代表著我們喜慶與團圓的日子,這些日子我國人民對它們的重視程度絕對能排前三的,而現在聖誕節的延伸商品眾多,已經被商家炒到了比國內有些節日還熱鬧的地步,部分國人當然也就無法接受。
畢竟在節日當中,我國能夠長時間的售賣節日產品的,也就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餅、春節的各種年貨,但聖誕節卻有聖誕樹分一杯羹,情人節直接改變了國人對伴侶送禮的認知,這當然不能忍。
二、在節日代表人物上面,沒有認知上的沖突。
聖誕節代表人物聖誕老人的形象,是一個外國白人老頭子,並且還是乘著麋鹿這種不在我們國家生長的動物,這對我們的傳統認知是有沖擊的,特別是部分人群還認可了聖誕老人這種設定的情況下,就更加無法接受了。
而情人節的代表人物丘比特,跟我國的姻緣人物月老就有著沖突,到底兩人的愛情之心到底該用丘比特之箭來一箭穿心,還是該讓兩個人的命運用月老的紅繩綁在一起,就有得討論的了。
母親節沒有相關的代表人物,而是每個人的媽媽,我們也沒有相關的節日,這個節日是我們所欠缺的,在我們的傳統節日沒有添加這個節日以來,母親節我們就會一直過下去,因為我們真的缺這個節日。
三、在節日時間上,母親節沒有傳統節日的沖突。
聖誕節與我們的冬至有沖突,時間上就隔了三天,特別是過聖誕的風頭,完全蓋住了對冬至的重視,這在傳統節日的保護上面當然不能忍,如果兩個節日都是同等重視的話,就不至於出現撕聖誕的情況了。
同樣的還有情人節,外國的情人節跟我國的元宵佳節一樣,但是過慣了情人節送玫瑰的情況下,對於元宵的賞花燈、猜燈謎這樣的節目卻鮮少出現了,滿大街的開房送玫瑰的沖擊之下,會受到部分人反對當然是有可能的。
但母親節的節日前後,卻沒有我國的傳統節日,所以這個節日對我們的傳統沒有威脅,沒有撕的價值。
四、母親節符合我們以“孝”為先的認知。
孝道是我們從古至今都存在的優良傳統,而我們與孝道相關的節日,也就清明的祭祖與重陽的敬老,但是這些在我們的平均壽命增加之後,敬老已經不再是父母那一輩了,能稱之老的,是爺爺輩與太爺爺輩,所以母親節與父親節這樣的節日,是對我們節日的補充。
綜上所述,母親節會讓國人所接受及喜歡,也就不奇怪了。
5、在我國,部分青少年對傳統節日越來越淡漠,卻熱衷於過情人節等西方節日,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傳統節日宣傳力度不夠,且傳統節日活動較少,古時候主要是吟詩作賦,而如今的青年沒有這樣的雅興,所以有限的活動只剩下吃吃喝喝,這樣確實比較無聊。而西方節日比較新奇,和當下的生活能切合到一起,更適合如今的生活節奏,受到青年喜歡
6、老公從來不給我過情人節說是西方節日,是不是不愛我的借口?
對於每一對情侶來說,都會比較重視情人節,但是結了婚以後,生活當中的儀式感對於夫妻來說就沒有那麼強烈了,有的時候面對各種各樣的節日,不想過也是正常的,並不是老公不愛你的借口。
因為現在人們想要過的節實在是太多了,就拿我國的傳統節日來說,七夕,端午節,中秋節,春節。而對於一些年輕人來說,他們會把西方所有節日都當做情人節來過聖誕節,平安夜,元旦,情人節甚至諧音的520都要當做節日,節日太多了,難免會讓人覺得麻木,對於結婚以後的夫妻來說,更是沒有那麼多的心思搞浪漫。
就拿我的老公來說,剛開始結婚的時候他也會比較重視情人節,但是隨著結婚的年頭越來越多,情人節在我們兩個看來都是可過可不過的,再有了孩子以後,更是從來沒有過過這些亂七八糟的洋節,但是我知道我們的感情並不會因為一兩個節日而改變,我也不會因為沒有過情人節,就懷疑我老公對我的愛。
節日對我們的意義就是為了提醒我們不要忘了愛和被愛,生活當中的儀式感雖然很重要,但是如果儀式感太多了,也難免會讓人覺得累,一個人的愛應該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當中,並不體現在情人節這一天當中。如果你能遇到一個真心待你,真誠對你好的人,那麼每天都是情人節。
情人節是為了提醒情侶們珍惜眼前人,而不是為了讓情侶們吵架,或者是讓夫妻離婚而存在的,如果你因為老公不給你過情人節,就懷疑你的老公不愛你,那麼情人節也失去了原本的意義。總而言之,用心去感受和體會你老公對你的愛,只要你的老公愛你,每一天都是情人節。
7、專家,您好!請問怎麼看待中國的七夕和西方國家的情人節??
情人節,又叫聖瓦倫丁節或聖華倫泰節(St. Valentine's Day),即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之一。男女在這一天互送巧克力、賀卡和花,用以表達愛意或友好,現已成為歐美各國青年人喜愛的節日。大概這世上有多少情人就有多少關於情人節來歷的詮釋吧。和中國人現在用近乎狂熱的熱情過起了聖誕節一樣,情人節也已經悄悄滲透到了無數年輕人的心目當中,成為中國傳統節日之外的又一個重要節日。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中國情人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浪漫的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她們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更乞求能得到美滿的姻緣。
傳說一
黎明的寂靜被一陣嘈雜聲打破,兩個士兵推搡著一位相貌堂堂的青年男子走向監獄的鐵門。男子緊鎖著眉頭,一雙眼睛放射著掩飾不住的智慧和虔誠,整潔的衣著和他囚犯的身份顯得極不相稱。士兵們將他押到監獄長的屋內接受審訊。監獄長是一個年邁的老人,他的身旁坐著一個年輕的姑娘。姑娘身材修長,面色紅潤,穿了一件潔白的長裙,周身散發著青春的魅力,美中不足的是眼睛好似大理石刻成,灰暗無光,很顯然,她是一個盲人。
「姓名?」監獄長開始了審問。他平靜的說出自己的名字。
「你認罪嗎?」「不,我沒有罪。我只是做了我應該做的事情。」他富有磁性的聲音彌漫在審訊室里,久久的回盪著。姑娘被這聲音吸引了,突然問到:「先生,你喜歡花嗎?」這句奇怪的審訊詞讓他愣了一下,繼而,他換了一種溫柔的語調回答著:「是的,我喜歡花,小姐。我熱愛自然,熱愛人。」
監獄長有些不耐煩了,吩咐士兵把他帶進監牢。他平靜的走了出去,臨走前,他向女孩鞠了一躬:「謝謝你的提問,小姐。」後來,他得知,姑娘是監獄長的愛女,從小就雙目失明,監獄長將她視若掌上明珠,對她疼愛有加。
晚飯的時候,姑娘在獄卒的帶領下來到了牢房,給他帶來了豐盛的晚餐。對他說:「我知道你是好人,以後我想多跟你聊聊天,我從來沒有看見過外面的世界,你能告訴我一些嗎?」他雖然有一點驚訝,但還是愉快的答應了。
當天飯後,兩個人就開始一起散步,聊天,他們一起談論外面的世界,談生活,談愛情……
漸漸地,兩個人的心裡都產生了一種朦朧的情愫。
直到監獄長知道了此事,他大發雷霆,指責他勾引他的女兒。他立即向監獄長坦白了自己對女孩的感情,他的虔誠打動了老人,只好同意讓他們繼續交往。
他和女孩的感情越來越深,愛情的力量幾乎使他忘記了自己身在獄中。
一天,他在散步的路上發現了一種能夠治癒姑娘眼睛的草葯,略通醫術的他欣喜若狂。從此他每天都專心的熬著草葯。可是,女孩還沒有等來光明,他卻等來了判決書——死刑!
這一天終於來了,他被押出了牢房走向刑場,行刑官下達了最後的命令。在這生命的最後時刻,奇跡出現了,姑娘的眼睛復明了,正跌跌撞撞的向刑場跑來,一路呼喊著他的名字,他的眼睛濕潤了。
姑娘沖到他身旁,望著他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看見的情人,眼淚撲簌簌地滾落著。他們緊緊的擁抱著,誰也不願意松開。他們都知道,一旦松開將會失去什麼,他們多麼希望時間能夠永遠停留在這個令人心醉的時刻。
然而時間無法停下它腳步,他還是失去了生命。不久後,姑娘也抑鬱而死。
這是在很早的時候聽過的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這個青年就是當時赫赫有名的修士——瓦倫丁,他是因為違反了當時一條十分荒誕的法律,在教堂為一對新人主持了婚禮而遭遇不幸的,他逝去的那一天就是公元前3世紀的一個2月14日。後來,教會為了紀念他,將這一天定為「瓦倫丁節」,也就是「情人節」。
據說,在後來的一個2月14里,法國皇族一個盛大的宴會上第一次出現了贈送玫瑰和心形糖果的例子。情人節從此成形,成為「愛的紀念日」,同時法國也成了令情侶們嚮往的「浪漫之都」。每到這天,小夥子們就要將象徵愛情的玫瑰花獻給心儀的姑娘,而姑娘們就會准備好心形的糖果送給她們的心上人。
傳說二
歷史學家們更願意刨根揪底,他們關於情人節的演繹似乎令人信服。其實遠遠早於公元270年,當羅馬城剛剛奠基時,周圍還是一片荒野,成群的狼四處游盪。在羅馬人崇拜的眾神中,畜牧神盧波庫斯掌管著對牧羊人和羊群的保護。每年二月中,羅馬人會舉行盛大的典禮來慶祝牧神節。那時的日歷與現在相比,要稍微晚一些,所以牧神節實際上是對即將來臨的春天的慶祝。也有人說這個節日是慶祝法烏努斯神,它類似於古希臘人身羊足,頭上有角的潘神,主管畜牧和農業。
牧神節的起源實在是過於久遠了,連公元前一世紀的學者們都無法確認。但是這一節日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例如史料記載,安東尼就是在公元前44年的牧神節上將王冠授與凱撒的。
每年的二月十五日,修士們會聚集在羅馬城中巴淪丁山上的一個洞穴旁,據說在這里,古羅馬城的奠基者被一隻母狼扶育長大。在節日的各項慶典中,有一項是年輕的貴族們,手持羊皮鞭,在街道上奔跑。年輕婦女們會聚集在街道兩旁,祈望羊皮鞭抽打到她們頭上。人們相信這樣會使她們更容易生兒育女。在拉丁語中,羊皮鞭被叫做 februa,鞭打叫做 fabruatio, 實際上都含有「純潔」的意思。二月的單詞(February)就是由此而來。
隨著羅馬勢力在歐洲的擴張,牧神節的習俗被帶到了現在的法國和英國等地。人們最樂此不疲的一項節日活動類似於摸彩。年輕女子們的名字被放置於盒子內,然後年輕男子上前抽取。抽中的一對男女成為情人,時間是一年或更長。
基督教的興起使人們紀念眾神的習俗逐漸淡漠。教士們不希望人們放棄節日的歡樂,於是將牧神節(Lupercalia)改成瓦淪丁節,並移至02月14日。這樣,關於瓦淪丁修士的傳說和古老的節日就被自然地結合在一起。這一節日在中世紀的英國最為流行。未婚男女的名字被抽出後,他們會互相交換禮物,女子在這一年內成為男子的Valentine。 在男子的衣袖上會綉上女子的名字,照顧和保護該女子於是成為該男子的神聖職責。
教皇在大約公元498年宣布2月14日是情人節。羅馬人的這種婚配方式被基督教徒認為是不合法的。中世紀時,在英國和法國,通常認為2月14日是鳥交配的季節。因此就把此日增加了一個內容,那就是它應該是一個浪漫的日子。最早的情人節禮物是奧爾良的公爵,查理斯在倫敦塔獄中寫給他妻子的詩。因為他在Agincourt戰役中被俘虜了。現在這個寫於1415年的祝福被收藏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幾年以後,英皇亨利五世雇John Lydgate寫了一首曲子給Catherine of Valois作為情人節禮物。
最早的情人節
有史可查的現代意義上的瓦倫丁情人是在十五世紀早期。法國年輕的奧爾良大公在阿根科特(Agincourt)戰役中被英軍俘虜,然後被關在倫敦塔中很多年。他寫給妻子很多首情詩,大約60首保存至今。用鮮花做瓦淪丁節的信物在大約兩百年後出現。法王亨利四世的一個女兒在瓦淪丁節舉行了一個盛大的晚會。所有女士從選中她做Valentine的男士那裡獲得一束鮮花。
就這樣,延續著古老的義大利,法國和英國習俗,我們得以在每年的二月十四日向自己的朋友傳遞愛的信息。鮮花,心形糖果,用花邊和摺穗掩蓋了送物人名字的信物,不僅僅是代表著一份份真摯的愛,更是對敢於反抗暴政的瓦倫丁修士的最好緬懷。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8-25 10:17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我國民俗專家樊更喜認為,中國的情人節無論是生成時間還是文化底蘊、文化內涵,以及浪漫程度上,都遠勝於西方情人節。
——節日的內涵不同。中國的七夕節除了愛情元素外,還有其它如乞巧、乞美、乞子、乞年,包含了嚮往智慧、美麗、生子、豐收等很多方面的民俗文化,內涵更為豐富。西方情人節的內涵比較單純,僅限於愛情。或許這也是西方情人節更容易被年輕人接受的原因之一。
8、中國人為什麼熱衷過西方「情人節」,真的是因為「愛情」嗎?
西方情人節發展到今天,當然離不開商家的炒作和各種娛樂元素的介入,然而它的主題仍然十分鮮明,那就是“情”味基本沒有淡。相比之下,西方情人節傳到中國後,雖然形式上不乏浪漫與溫馨,但是內容上卻大大的商業化、娛樂化。
因此,可以說西方情人節傳播到中國後已經逐漸演化成商業情人節、娛樂情人節。
每一年的情人節幾乎都處在中國的春節和元宵節之間,響徹在中國上空的爆竹餘音未了,玫瑰的香艷芬芳和巧克力馥郁的奶香就在中國都市的每一個角落飄盪起來,商店裡的商品也因此多了一分浪漫的色彩。
不僅如此,各路商家為情人節所做的准備也花樣疊出。玫瑰花與五顏六色的巧克力、浪漫溫馨的情人套餐、超值優惠的“鴛鴦情侶手機”、情侶飾品、甚至內褲捲成的“玫瑰花”等極具特色的情人節商品時下風靡整個中國。
因此,每到“情人節”來臨,各大商家為了這個賺錢的“節日”,搞盡腦汁,想出各種妙計來吸引年輕情侶們,好使男人使盡渾身解數,為自己的女朋友掏盡腰包,博取其歡心。鋪天蓋地的廣告,滿街飄動的打折標語,把“情人節”炒的火紅火熱,讓你想不過都不行,想不送禮都不成。
在中國,西方的情人節過的最有收獲的實際上不是價值取向越來越多元化的年輕一代而是以賺錢為樂趣的商家。一朵朵高價玫瑰後面,一盒盒精美包裝的巧克力後面,一張張情人節優惠卷後面,笑得最燦爛最明媚的都是商家的臉。鮮花店裡,平時二、三元一朵的普通玫瑰花在這一天身價翻了數倍,最低每朵也要賣到十元左右。九朵玫瑰外帶滿天星情人草點綴的一束“天長地久”要賣到上百甚至上千元,“天長地久”的美好願望背後是送到花店老闆手裡的一張張的鈔票。
吃過浪漫的晚餐,約親朋好友去K歌成為不少情侶娛樂的首選。很多餐廳、咖啡廳也會推出幾套有情調的情人套餐,過情人節的人們可以選擇燭光晚餐,聽著音樂,喝著紅酒,品著西餐。
不少娛樂業的商家也會推出不少活動,如大型娛樂中心、KTV、酒吧等紛紛推出一些特色節目主要是情侶開包廂送貴賓卡、紅酒、玫瑰花等。當然,也有不少生活在大都市的中年夫婦選擇在這個時間去喝茶放鬆一下,以西方的情人節為借口,在東方文化的氛圍中去重溫一起走過的日子。
從商家們使出渾身解數為情人節的到來做准備,可以看出情人節在中國擁有廣泛的市場。隨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進一步深入,西方的情人節在中國大地上將會更加盛行,由此而帶動的情人節經濟也勢必會成為中國節日經濟中的一支勁旅。
然而這種銅臭味太濃的節日文化無疑也會給人性中最神聖的東西—“情”蒙上一層陰影。同時也會使西方的情人節在中國真正演化成“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短視行為,這樣不利於多元文化的發展,也不利於和諧社會的構建。
二、娛樂情人節在全球化的沖擊下,生活在當今中國都市的人們,個體不斷被異化,情感逐漸淡漠。熱衷於過情人節的人們其實就這幾個群體:
第一、閑暇時間比較多的工作人員喜歡過情人節。因為他們本身就沒多少事做,空閑時間充裕,情人節反而能把他們的神經刺激起來,使他們多了一個在“情人”面前顯示自己的機會。
第二、花心款爺們喜歡過情人節。情人節一到他們便可以帶著漂亮的情人再約上幾個朋友帶著“九百九十九朵玫瑰”聚餐、狂歡。
第三、年輕白領、金領們喜歡過情人節。因為情人節一到,展示他們時尚風採的機會就來了,他們可以在情人節浪漫的西方文化氛圍中度過難忘的一天。
第四、商家們喜歡過情人節。因為情人節對他們來說就是賺錢的機會。
第五、第三者們喜歡過情人節。因為情人節一到,她們又有理由向他們的“搖錢樹”索要禮物了。
難怪作家賈平凹在他的《賈平凹談人生》一書中提到情人節時說,真正的“有情人”是不在這個日子過的,他們或提前幾天、或落後幾天和真正的情人過,到了2月14日,他們會被老婆或老公看得死死的,哪兒也去不了。
第六、那些思想比較開放的都市中年夫婦也喜歡過情人節。因為他們也可以藉助情人節“年輕一把、浪漫一把”。因為在他們看來,情人節給老公或老婆送上一捧玫瑰花、共進燭光晚餐是一種生活的情調、是一種生活的藝術。
第七,那些正處人生花季的年輕大學生鍾情於西方情人節。他們可以利用多種方式在情人節去綻放青春的活力、釋放情感的沖動。他們可以一起去泡吧、K歌、聚餐、狂歡;他們可以給自己喜歡的女孩或男孩送上一張精美的情人卡;他們可以給自己心愛的人發一則飽含深情的手機簡訊等。
由於以上七類人群的青睞和追捧,西方情人節才得以在中國盛行。然而,這七類人群中的很多人人過情人節並不是為了真正意義上的“愛情”而是以情人節為契機放鬆、娛樂。他們過情人節的方式大都以娛樂的形式出現,他們或者去泡吧、K歌;或者去聚餐、購物;或者去逛公園、送禮物等。
實際上,在當代中國,西方情人節已經被泛化成中國化的情人節,這個日子不僅是屬於情人的日子,而且是屬於夫妻的日子,屬於朋友的日子,屬於同學甚至同事的日子。中國人過情人節,大部分人是從娛樂的目的出發的,他們主要是為了趕時髦、尋求刺激、滿足慾望或者純粹是為了找個理由緩解壓力、放鬆心情,當然也不乏“崇洋媚外”的因素所在。這種現象在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中國人情感生活的豐富化、文化理念的開放化、價值取向的多元化。
9、中國人該不該過西方情人節
如果中國沒有自己的愛情文化節日,那是可以過西方情人節的。其實,西方情人節為何是2月14日,西方人自己也說不清楚了,七股八雜的好幾種,都說不清楚。按照基督教記載,西方是把紀念羅馬第一位著名基督教徒瓦倫丁節改為愛情節。我們翻譯過來就改成了「情人節」。按照東方文化,「214」就是「二要死」或者「而要死」,含有愛情伉儷要死的意思,很不吉利。尤其是東方大陸文實行改革開放後,打著女性解放與愛情自由幌子,實際上大搞婬樂主義、獸性發泄的動物性交主義思想傳入東方,污染了東方聖潔神美而愛情文化,東方人性喪失,愛情道德崩潰,男女關系混亂不堪,追求婬樂與性慾發泄成了很多人的邪惡追求。那些人打著情人節旗號,實際干著背叛愛情踐踏愛情辱沒愛情的勾當!西方的愛情節即214節,實際上變成了不折不扣的婬亂節、婬樂節、背叛愛情節、踐踏愛情節。這種情況,對於追求真正的東方愛情的純潔聖神的東方人來說,必然是奇恥大辱,這就必然造成情仇情殺,成了不折不扣的「背叛愛情的二人要死節」。因此,西方情人節根本就沒有多少愛情文化含義。
倒是中國人有兩個愛情文化節日,都具有深刻文化含義。一個是完美愛情節,即六月九日。因為按照神州易學原理,六是陰的象數,九是陽的象數,六月九日就是陰陽完美融合的日歷。非常巧合的是印度~阿拉伯~泰西的數字「69」也是陰陽完美融合的形象。據說六月九日這天是女媧造人時,按照她的形象與天帝形象(後來改為盤古)造了第一位男人與女人,以天道人性讓男人與女人相親相愛、生養兒女、共度一生。所以,這是東方的完美愛情文化節。
但是愛情不是都是完美的,有很多愛情悲劇。七月七日就是東方的悲劇愛情節日。這個節日來源於地上男人牛郎與天上女人織女相親相愛,天帝不同意人神之戀就強制分離了他們,把織女抓回天界。牛郎家喂養的牛是一條神牛,自願死亡讓牛郎披上神牛皮飛天,於是牛郎挑上一對兒女飛天追趕織女。天帝就化生了一條天河隔斷了牛郎,從此牛郎織女隔河相望。天帝後來又開慈悲,允許喜鵲在七月七日這天在天河上搭起情人鵲橋,讓牛郎織女每年相會一次。
比起西方情人節,東方的六九節更加富有愛情哲道文化,七七節更富有悲劇愛情文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