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西方節日 » 情人節買一個摩睺羅是什麼意思

情人節買一個摩睺羅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3-01-29 15:45:39

1、「七夕節」本為女子祈福的節日,為什麼變成了中國的情人節

說到七夕,人們的第一反應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把七夕等同於中國的情人節。在古代,七夕的確和牛郎織女傳說關系密切,但它是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這一日女子會訪閨中密友、祭拜織女、切磋女紅、乞巧祈福,因此七夕又有「女兒節」的稱謂。女性歡天喜地競技娛樂的日子,男子也湊個熱鬧在一旁欣賞,男女定情只是「女兒節」盛會中的副產品。

那麼古人為什麼要將女子乞巧的活動設定在農歷七月初七呢?原來,女媧創造蒼生時,在第七日造出人來,初七為「人日」。「七」還是一個非常吉祥的數字:人有七竅,樂有七音,人有七情,天上有七仙女,曹植七步能成詩,日常生活七件事。再加上《黃帝內經》中將七定義成是女子的生命之數:女子七歲齒更發張,二七就發育有了月事,為生育做好了准備,三七四七都是身強體健之時,五七身體漸漸衰弱,六七開始生白發,七七天癸竭,生育能力終止。這樣一來,七月初七既是人日,七又對女子意義非凡,兩個吉祥數字疊加,七夕乞巧祈福順理成章。

南朝時,牛郎織女的故事進一步完整,織女成為天帝之女,許嫁河西牽牛,但織女婚後消極怠工,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使牛郎織女一年相會一次。牛郎織女愛情故事的緣起並非偶然,是中國「男耕女織」生產生活方式的產物。

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了南朝七夕乞巧的流程,特別提到了蜘蛛結網會帶來好兆頭:「是夕,婦人結綵縷,穿七孔針,咸以金銀輸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唐代秉承南朝之風,《開元天寶遺事》記載了盛大的穿針乞巧儀式:唐玄宗與楊貴妃在華清宮游宴,七月七日夜,宮女們盛陳瓜果、鮮花、酒饌,列於庭中,乞求於牽牛、織女,又各捉蜘蛛,閉於小盒中,第二日視蛛網稀密,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引得民間紛紛效仿。至於長生殿的私語,托白居易的福,七夕成了定情的代名詞。

唐代以七夕為題的詩就達八十多首,從唐詩中也可以看出當時的乞巧盛會。崔顥詩雲:「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宋代以後,城市中商業的繁榮推動了七夕節的發展,節日的氣氛非常濃厚,車水馬龍、人聲鼎沸。羅燁、金盈之編輯的《醉翁談錄》寫道:「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填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

宋代婦女陳瓜果、穿針乞巧,蜘蛛網占與前朝類似。她們還會在瓷器內用水浸綠豆、小麥,生芽數寸,以紅藍綵樓束之,謂之「種生」,此外還在庭院中蓋綵樓,謂之「乞巧樓」。孩子們在七夕也可以參與乞巧活動,男孩「乞聰明」,女孩「乞巧」:「京師小兒各置筆硯紙墨於牽牛位前,書曰:『某乞聰明』。諸子女致針線箱笥於織女位前,書曰:『某乞巧』。」

七夕這天,大街上皆賣「磨喝樂」,又名「摩睺羅」或「摩羅」,是以雕木彩裝為底座的泥塑土偶,或用紅紗碧籠裝扮,或飾以金珠牙翠。「磨喝樂」或「摩羅」是梵語音譯,本意為佛經中的神名,宋代七夕至此出現了佛教因素。

兩宋時可以說是七夕節的鼎盛時期,全宋詞中以七夕為題的作品超過百首,鵲橋仙更是成為佳作頻出的詞牌名。

織女星出現在頭頂的夜空就預示著七月的到來,再加上紡線織布的習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個固定的乞巧、祭祀、求福的時節。至於牛郎織女來相會,那是古代勞動人民在此習俗的基礎上,看到晚上夜空中銀河的另一邊也有一顆相對應的明亮的星星,然後經過天文觀察,發揮自己的想像,編制了一個這樣美麗的傳說。從而將一個七夕乞巧演變成男女相會的日子,反映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

2、七夕節為何又叫乞巧節或女兒節(摘抄)

因為以紀念牛來郎、織女愛情自悲劇為基礎的七夕時節,在唐宋時期融合了乞巧、乞美甚至乞子等內涵,由「夜半無人私語時」的拜禱變成了群體性的公眾節慶活動。

而無論是乞巧、乞美還是乞子,實際上也都與舊時女子希望婚姻生活幸福美滿的願望有關。董乃斌先生指出:「『乞巧』和渴望婚姻幸福,對於未婚少女和一切已婚婦女,實際上可以說就是一回事。」由此看來,宋代以後的七夕節已經成了女子們乞求神靈護佑的「女兒節」。

明人《歲時紀事》記載:「七夕,俗以蠟作嬰兒,浮水中以為戲,為婦人生子之祥,謂之『化生』。本出於西域,謂之『摩睺羅』。」

這一記載源自宋人七夕節俗。根據劉宗迪先生的研究,這些或用鏤金、珠翠、象牙、龍涎佛手香,或用蠟制的小人偶「摩睺羅」源自西亞宗教的七月節俗,經過波斯、粟特等國家傳入中原,在宋代時與中國的七夕節俗融合。

3、古人怎麼過七夕?

在現在的消費時代,節日幾乎都會被蒙上一些異樣的色彩,乞巧節也不例外,精明的商人們抓住『 牛郎織女的傳說 』將之炒作成了『 中國式情人節 』,這樣其實也無可厚非,畢竟節日如果不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便有淡出生活的危險,但是乞巧被稱為『 中國式情人節 』時,並沒有體現裡面的『 中國內核 』,反而更像是對『西方情人節』的生搬硬套。我在下面選了一點古書中描述乞巧節的文字,讓大家看看乞巧節的本來面貌。

下面所選的文字都是宋朝的。宋朝在中國幾千年的各種王朝之中,我個人認為是最好玩也最接地氣的朝代。雖然比起其他朝代在政治軍事上略顯窩囊,但無論是從市井的娛樂來看,還是從文化上來看,都很興盛,《夢粱錄》雲『 人煙生聚,民物阜蕃,市井坊陌,鋪席駢盛,數日經行不盡 』,足可見之。

宋朝在七夕之時,一家人在庭院中擺上小吃點心,家裡的女子用綵線穿七孔針,叫做乞巧。而把小蜘蛛裝進盒子里待其結網,就更是一個有意思的風俗了。那幾天市井裡的小商販也不過錯過這個機會,紛紛出來兜售一些玩偶甜點之類的東西賺取資費,集市現在愈來愈難見到,可能不久以後就只能從文字中感受集市——那種的熙熙攘攘能看到人間百態的地方。

現在大家似乎更注重於七夕是牛郎織女相會之日,但牛郎織女的傳說也並非古已有之,而是有一個演變過程,詩經里有這樣一首詩『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皖彼牽牛,不以服箱。 』,還有《古詩十九首》里的『 迢迢牽牛星 』,都已經把牛郎織女放在一起對照了,證明牽牛織女在春秋戰國時期便已初具雛形,但當時應該還沒有如現在這樣的故事情節。

漢朝《風俗通義》里說:『 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 』,西晉時候的傅玄也在《擬天問》里寫道:『 七月七日牽牛織女會天河。 』,但是光有梗概,而無有一個完整的故事。以前看過幾篇唐代的傳奇小文,裡面也只有一點牛郎織女傳說的大概輪廓,而且最開始『 牽牛 』與『 織女 』是平等的作為『星』而存在,後來『 牛郎 』為何地位下降成了凡人?不過民間傳說本來就都是口口相傳一步步演變的。細細分析一下這個傳說的演變歷程似乎也挺有趣,不過在家不便查資料,還是作罷。

對於下面那個叫『 磨喝樂 』塑土偶,我查了下詞典, 摩羅在古印度既可以是一種花,同時也可以表示鱷魚。而摩睺羅則有須臾的意思,也有一個意思是指人首蛇身的大蛇,在佛經中多為護法神。 宋朝在七夕叫賣的名『摩羅』的小玩偶,估計是從人面蛇身的護法神之意演變而來,有『天仙送子』之意。異域的影響在北宋的市井並不少見。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