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春節單休假怎麼休
1、2021年過年放假幾天
1、2021年過春節放假幾日
2021年新春佳節放假分配早已出來,依據國務院關於2021年新春佳節放假時刻表早已發布,2021年2月4日至2月10日放假補休,共7天。與此同時依照勞動法規,新春佳節放假期內,2月4日起前三天加班加點,按三倍工資計發,其他四天加班加點,可調休或按二倍工資計發。
2021年的春節是2月5日正月初一,即中國春節,別名過春節。
春節長假是以2月4日(除夕夜)到2月10日(正月初六),一共七天_間。
春節長假工資怎麼計算2021年新春佳節共銀銷7天在其中有四天是補休兩個禮拜天的,這7天暑假全是我國所規范的國家法定假日,這7天全是中國的帶薪假期,在一些國家單位如醫院門診,公安機關,交警隊和一些個人類型的企業,全是會必然的發生春節長假加班加點狀況,這種在春節長假工作是能夠體驗到加班工資的,在其中初一、初二、初三是春節法定假期,也是帶薪假期。這三天加班加點工資按不低於勞動所得酬勞的300%測算。
而新春佳節放假分配一般有七天,因此其餘的四天是補休放假,這四天加班加點工資按不低於勞動所得酬勞200%的測算。
新春佳節加班加點工資派發《勞動法》第四十四條要求,有下面情況之一的,用人單位理應依照以下規范支付高過勞動者一切正常上班時間工資的工資酬勞:(一)分配勞動者增加上班時間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資酬勞;(二)休息天分配勞動者工作中又無法布置調休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資酬勞;(三)法定休假日分配勞動者工作中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資酬勞。因而,針對推行標准工時制的勞動者,假如在春節等法律規定節假日加班,加班工資理應以不低於日工資數量的3倍支付加班加點工資,而在法定節假日別的休息日加班加點理應以雙休日加班加點的標淮給與二倍支付工資。
每天工資的測算
月工資除於一個月計薪的日數,國家法定假日調節後的月計薪天數一般為21.75天。以一個承諾月工資為600零元的員工為例子,他的日加班加點數量便是600零元除於21.75天即275.86元;假如公司分配他在法定節假日加班加點,則應支付其不低於275.86元的3倍即827.58元的加班加點工資。
鍾頭工資的測算
鍾頭工資則在日工資的根基上再除於8鍾頭。在明確加班加點工資的測算數量時,勞動合同書對工資有確立承諾的,按不低於勞動者所屬職位相對性應的工資規范明確。勞動合同書對工資_有確立承諾的,按集體合同承諾實行。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無一切承諾的,按勞動者自己所屬職位一切正常出勤率月工資收益的70%明確。除此之外,因為今年除夕並不是國家法定假日,當日加班加點不享有加班工資。
過春節加班調休能夠替代是不是有效依據《全國各地春節及節日放假方法》及《勞動法》第44條和《全國各地春節及節日放假方法》新春佳節放假三天(農歷除夕、正月初一、初二)這三天是法定假日是不可以補休的,可是後邊四天暑假是能夠補休的是有效的,不會有違紀行為,自然假如用人單位不挑選補休那就需要按工資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資做為職工酬勞。
新春佳節用人單位不給加班工資,該如何處理最先,勞動者能夠持有關能證實存有事實勞動關系的直接證據(如勞動合同書、工作牌、社保清單、工資條等)到用人單位所在城市勞動局投訴,申請辦理勞動部門出來協助融洽,規定用人單位立即全額支付工資,若協商不了,要求衛生行政部門製做協商不了的書面形式文檔,上邊理應註明請求事項為規定按時全額支付工資。自此,持協商不了的書面形式文檔以及其他相關的直接證據去衛生行政部門申請辦理勞動仲裁就可以。中春次之,假如還出現別的違背《勞動合同法》的有關狀況,如未立即簽署書面形式勞動合同書的,能夠認為未簽署勞務合同的二倍工資,但這兒留意考慮到是不是已超出訴訟時效期間的難題。倘若還存有用人單位未為勞動者選購社會保險的狀況,還可以以此為由明確提出消除與用人單位中間勞務關系。僅有合乎以上三種狀況任一種,均可在申請辦理勞動仲裁的與此同時,規定鋒培游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勞動者在維護保養自己利益時,可尋找法律法規人員協助,以取得更全方位的法律法規維護。
春節來歷有關春節的來歷,許多盆友聽的版本號過多,很有可能不太明確,我給您梳理了一下,一起來瞧瞧吧:春節是我們國內的傳統民族節日,代表著闔家團圓幸福,還可以稱之為中國春節、春節這些。早在上古時代就早已建立了經營規模很大的祭拜主題活動,隨後伴隨著歷代王朝的風俗習慣與歷史人文轉變,演化為如今的新春佳節。許多家中從每一年陽歷的正月便會逐漸籌劃新春佳節,正所謂小年夜、臘八這種,全是在春節里漸漸地發展而成的。到元月的十九號,新春佳節才算真的完畢,進到最新的歲數。之後歷經文化藝術與時間段的變化,及其許多學員放假時間的關聯,如今大量的人界定過年時間基本上會算在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佳節以後完畢。
春節習俗我國物產豐富,五十六個中華民族每一個地域都會有自身的獨特風韻,在春節那樣的好日子裡全國各地的風俗習慣當然免不了。1、穿鮮紅色。鮮紅色在大家我國意味著喜氣,一切都是新的開始,穿鮮紅色討個好彩頭,小孩子學業進步大大家事業順利這些,全是幸福的期許。2、貼對聯。這一風俗習慣我們從古到今一直有在持續,家家戶戶在新春佳節都是會貼上春節對聯來送舊迎新。一部分家中有書法藝術不錯的盆友,會買回來春節對聯專用型列印紙張,自身撰寫幸福期待,目前市面上賣的大夥兒選擇合想法的就可以。3、吃團圓飯。如今的團圓飯早已並不是字面務必在夜裡吃的飯了,許多地方的習俗都不一樣,有一些家中早晨六點就早已在吃完哦。團圓飯代表著一年到頭全家人團圓,往日的辛勞和疲勞,在這一刻把酒言歡的時時刻刻都能化為烏有。4、發春節紅包。這一風俗習慣是孩子們最喜歡的階段,依據地域的不一樣春節紅包的額度也不一樣。廣東省一般稱為利是,大約會放五塊十塊的面值在大紅包里給晚輩,喻意是討一個果秀。也是有一部分地域大紅包面值非常大的,大夥兒的情緒都一樣。
拓展專業知識新春佳節放假超出7天,無薪,工資扣了合理合法嗎?
【答】這顯然不是正規的,依照我國有關《勞動法》要求,新春佳節7天暑假是歸屬於帶薪休假的,提議到地方有地域管轄的勞動監察中隊體現和舉報,催討被欠款的工資。
新春佳節醫院門診放假嗎?【答】每一個大醫院都是有值勤的醫院也有也有某科工作人員。
新春佳節放假15天,工資怎麼計算?【答】企業過春節放假15天,工資的估算依照在我國勞動合同法的有關要求,春節長假全是一切正常的帶薪年假,因此你取得的工資依然是整月的工資,而不是十幾天的工資。也就是固定不動的基本工資(工資)不會改變,基本工資加提成得話基本工資不會改變,抽成需看你銷售業績。
百萬購車補貼
2、2021年春節怎麼放假 2021年春節放假多少天
2021年春節怎麼放假 2021年春節放假多少天
2021春節法定節假日7天,從2021年2月11日-2月17日;其中2月12日、2月13日、2月14日是春節法定假日,2月7日(星期日)、2月20日(星期六)需要調休上班。
春節的節日歷史介紹
古老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天象、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傳統節日多數形成於古人擇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的活動。早期的節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祗敬感德、禮樂文明深邃文化內涵。歲節(年節)的形成涵蓋了人文哲學與自然規律等方面內容。
「年歲」的概念,來自上古歷法,《盤古王表》與《三命通會》等均有載:「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歲」即「攝提」(原始干支),又名為「歲星」、「太歲」。歲以六十甲子(干支紀年法)為運轉周期,循環往復。在傳承發展中後世將這套多音節的攝提紀元(歲)術語簡化為一個字,其與茄橡賀簡化後的干支在《爾雅》與《史記》均有對照關系的記載。如:太歲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奮若(語出《爾雅·釋天》)。古人以天乾地支來作為載體,天干承載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載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運;故設天乾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運。天地定位,干支以定時空,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的組合,形成了六十循環紀元法,十如做二月建和二十四節氣是其基本內容。干支紀元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東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為起始,然後順時針方向旋轉,開始一歲(年)的歷程。寅位是後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終歲首交結的方位,代表終而又始,如《易·說卦傳》曰:「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即,從立春到下一個立春,謂之一歲,立春為歲顫派始(歲首)。
2021年春節象徵著什麼
春節象徵著辭舊迎新、祝福,團圓平安、興旺發達等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歷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人們在春節這一天都盡可能地回到家裡和親人團聚,表達對未來一年的熱切期盼和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節不僅僅是一個節日,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
3、國家春節法定節假日有幾天
法律分析:就2021年來說,2021年春節放假時間為2月11日至17日,共7天。經國務院批准,將2021年春節放假調休日期的具體安排通知如下。春節:2月11日至17日放假調休,共7天。2月7日(星期日)、2月20日(星期六)上班。
法律依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2021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二、春節:2月11日至17日放假調休,共7天。2月7日(星期日)、2月20日(星期六)上班。
4、2021年放假及調休安排 2021放假安排時間表(有調休)
2021年放假及調休安排 2021放假安排時間表(有調休)
具體安排如下:
2021元旦放假安排:2021年1月1日至3日,不調休,共放假3天。
2021年春節放假安排:2月11日-2月17日放假,共7天。2月7日(星期日)、2月20日(星期六)調休上班。
2021清衡歷明節放假安排:4月3日-4月5日放假,無調休,共3天。
2021五一放假安排:5月1日-5月3日放假,與周末連休無調休,激鬧共3天。其中5月1日是五一法定假日。
2021端午節放假安排:6月12日-6月14日放假,與周末連休無調休,共3天。其中6月14日是端午節法定假日。
2021中秋節放假安排:2021年9月21日當天放假,共1天,無調休。
2021年國慶節放假時間安排:10月1日-10月7日放假,共7天。9月26日(星期日)、10月9日(星期六)調休上班。
我國法定假日安排:
第一類
根據《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第二條中規定(一)元旦,放假1天(每年1月1日)(二)春節,放假3天(農歷正月初 一 —— 初三) (三)清明節,放假1天(農歷清明當日 ) (四)勞動節,放假1天 (五)端午節,放假1天 (六)中秋節,放假1天 (七)國慶節,放假3天(10月1日——3日)
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2007年12月14日新修訂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將清明、端午和中秋三大傳統節日正式列入全民法定公休節日,自2008年開始共有七大全民法定公休節日,分別為元旦、春節、清明、端午、勞動節、中秋和國慶節,全民公休節日的假期通過調整雙休日來集中休假,休假時段每年由國務院發布。地方性節日、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其他特定群體的節日限於特定群體或局部地區。
第二咐鉛搜類
除了全體公民放假的節日外,還有第二類是部分公民放假的節日及紀念日,包括:婦女節(3月8日婦女放假半天)、青年節(5月4日14周歲以上28周歲以下的青年放假半天)、兒童節(6月1日14周歲以下的少年兒童放假1天)、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紀念日(8月1日現役軍人放假半天)。
第三類
是少數民族習慣的節日,具體節日由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該民族習慣,規定放假日期。用人單位在除了全體公民放假的節日外的其他休假節日,也應當安排勞動者休假。
5、2021年過年怎麼放假
按照法定節假日亮源納,是正月初七上班。
按照法定節假日,每年春節時從除夕放到正月初六,共七天,調休。
例如,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2021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國辦發明電〔2020〕27號),2021年春節:2月11日至17日放假調休,共7天。2月7日(星期日)、2月20日(星期六)上班。
春節上班注意事項
春節長假放7天,而這7天是由兩部分組成的(法定休假日和法定休息日)。春節前三天是法定節假日,後四天是休息日。加班前三天3倍工資,後四天2倍工資。
在現實生活中,大敬沒部分用人單位和勞動者認為安排補休可以代替加班費,但實際上依照法律規定,用人單位除在休息日安排加班能以安排補休代替加班工資報酬外裂兆,在平時的延時加班和在法定節假日加班是不能以補休來代替加班報酬的。
6、2021年春節放假調休時間安排
【 #春節# 導語】春節,即農歷新年,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口頭上又稱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 考 網整理「2021年春節放假調休時間安排」,以供大家參考,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感謝大家的閱讀與支持!
2021年春節放假時間安排
2021年春節放假時間為: 2021月2月11日(周四)-2021年2月17日(周三)放假,共調休7天,2月7日(周日)、2月20日(周六)補班 。
2021年春節拼假攻略
2021年2月18日、2月19日、2月20日,休3天年假,可享受11天豪華小長假。
2021年2月7日、2月8日、2月9日、2月10日休4天年假,可享受12天豪華小長假。
2021年春節高速免費通知
具體免費時段從 2月11日0時至17日24時 ;
普通收費公路以車輛通過收費站收費車道的時間為准,高速公路以車輛駛離出口收費車道的時間為准;
免費通行的車輛范圍為7座及以下小型客車免費。
此外,交通運輸部表示,今年春運期間,我國人口流動規模預計將顯著低於常年。在需求縮減和運力提升雙重作用下,預計營業性客運壓力將減輕,考慮疫情防控安全,自駕出行將有所增加。從出行人群看,今年春運學生流錯峰明顯,務工流、探親流出行將相對分散。從出行選擇看,部分長途跨省旅遊流可能轉為中、短途自駕休閑旅遊;部分中、短途出行可能由火車轉為私家車或包車,假期高峰時段城市周邊公路通行壓力預計較大。
春節節日起源
古老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天象、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傳統節日多數形成於古人擇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以及祈福辟邪的活動。早期的節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祗敬感德、禮樂文明深邃文化內涵。歲節(年節)的形成涵蓋了人文哲學與自然規律等方面內容。
在早期觀象授時時代,「斗柄回寅」為春正(歲首),立春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也,意味著新的一個輪回已開啟。「歲」的概念,來自上古歷法,「歲」即「攝提」(原始干支),又名為「歲星」、「太歲」。在傳承發展中後世將這套多音節的攝和老提紀元(歲)術語簡化為一個字,其與簡化後的干支在《爾雅》與《史記》均有對照關系的記載。如:太歲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奮若(語出《爾雅·釋天》)。干支(歲)紀元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東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為起始,然後順時針方向旋轉,循環往復。在傳統文化中,干支與方位以及八卦等是聯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後天八卦的艮位,是歲終歲首交結的方位,代表終而又始,如《易·說卦傳》曰:「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十二月運行,周而復始,歲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復還寅位。斗柄回寅,進入新的循環,萬象更新,新歲由此開始。
在傳統的農耕社會,立春歲首具有重要的意義,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首節俗文化。雖然此後由於在歷史發展中陰陽合歷歷法制度的推廣,節令與節日發生了分離,但許多節令民俗仍舊保留了下來。喚仿升春節是由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上古時代人們在終而復始、春回大地、萬象更新的歲首,舉行祭祀活動報祭天地眾神大亮、祖先的恩德,驅邪攘災、祈歲納福。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跡。如嶺南部分地區沿承有在新年初一拜歲以及新年期間隆重盛大的拜神祭祖、驅邪納福節儀活動,由此可見上古時代歲首祭祀的蛛絲馬跡。春節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與普及的過程。春節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底蘊,也記錄著古代人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
民間傳說
萬年創萬年歷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受了樹影移動與山崖上滴泉的啟發,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和漏壺,用來測定時間,於是便有了萬年歷。據說春節是由萬年青年創制的萬年歷而來。
舜繼部落首領
傳說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上古部落聯盟首領)繼部落聯盟首領,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正月初一(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年獸傳說
春節的來歷有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人們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後來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老人告知了人們驅趕「年」獸的辦法。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春節。
春節傳統習俗
辦年貨
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是備年貨、送年禮卻是幾乎全國上下的「過年必備」。置辦年貨,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貼的(年紅)、送的(拜年)禮物等等,統名曰之「年貨」,而把采購年貨的過程稱之為「辦年貨」。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祭灶
農歷十二月廿三/廿四日祭灶。民間祭灶,源於古人拜火習俗。《釋名》:「灶。造也,創食物也。」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祭灶在中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
掃塵
在民間,新年前夕有「臘月二十四,掃塵(亦稱掃屋)的習俗。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民間稱做「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年前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掃塵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以祈來年清吉。
貼年紅(揮春)
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戶戶「貼年紅」(年紅是春聯、門神、橫批、年畫、「福」字等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統稱)。過年貼年紅(揮春),是中國傳統的過年習俗,增添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並寄予著人們對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春聯: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文學作品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貼春聯也叫貼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年畫: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
窗花與「福」字: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夜飯
年夜飯,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歲末除夕的闔家聚餐。年夜飯源於古代的年終祭祀儀,拜祭神靈與祖先後團圓聚餐。年夜飯是年前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意頭。吃團年飯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儀式完畢後才開飯。席上一般有雞(寓意有計)、魚(寓意年年有餘)、蚝豉(寓意好市)、發菜(寓意發財)、腐竹(寓意富足)、蓮藕(寓意聰明)、生菜(寓意生財)、生蒜(寓意會計算)、臘腸(寓意長久)等以求吉利。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圓聚餐,這頓是年尾最豐盛、最重要的一頓晚餐。
守歲
除夕守歲是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所有房子都點燃歲火,合家歡聚,並守「歲火」不讓熄滅,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迎接新歲到來。除夕夜燈火通宵不滅,曰「燃燈照歲」或「點歲火」,所有房子都點上燈燭,還要專門在床底點燈燭,遍燃燈燭,謂之「照虛耗」,據說如此照過之後,就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古時南北風俗各異,古時北方一些地方守歲習俗主要為熬年夜,如晉朝周處所著的《風土記》中說:除夕之夜大家各相與贈送,稱「饋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分歲」;終歲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壓歲錢
壓歲錢,年俗之一,年晚飯後長輩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派發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
在歷,壓歲錢是分多種的,一般在新年倒計時時由長輩派發給晚輩,表示壓祟,包含著長輩對晚輩的關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種就是晚輩給老人的,這個壓歲錢的「歲」指的是年歲,意在期盼老人長壽。可追溯的最早壓歲錢文字記載在漢代,又叫壓勝錢,並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鑄成錢幣形式的玩賞物,有避邪的功能。
游神
游神,是傳統賀歲習俗之一。游神,又稱聖駕巡遊、游老爺、營老爺、游菩薩、游神賽會、年例、迎神、迎年、游春、行香、菩薩行鄉、抬神像、神像出巡等等,是指人們在新年期間或其它喜慶節日里,又或諸神聖誕的這一天,到神廟里將行身神像請進神轎里,然後抬出廟宇游境,接受民眾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間,巡視鄉里,保佑合境平安。主旨是酬神、消災、祈福等。游神沿途伴隨有鑼鼓、嗩吶、神偶、舞獅、舞龍、飄色、標旗、游燈、八音、雜技及樂隊演奏等豐富多彩藝陣表演。是集拜神、祈禱、歡慶、宴客為一體的傳統民俗活動。
游神在潮汕地區又稱為「游神賽會」、「營老爺」,是潮汕地區的傳統民間民俗活動;每年春節期間,按時間順序,各村鎮輪流舉行民間游神活動,場面熱鬧非凡。在粵西地區又稱為「游老爺」、「游菩薩」,或稱「年例」;所謂年例,即「溯古例今、年年有例」。在北流一帶亦是稱為「年例」。在珠三角地區又稱為「菩薩行鄉」,眾人抬神像巡遊,繞村一周,接受祈福。在福州又稱為「迎神」,農歷的正月初三至十五,便是游神的時間,成為鄉村「做年」的重要活動之一;游神常以村為單位,有時數村聯合,在鑼鼓和鞭炮聲中結隊巡遊村境,百姓夾道觀看、迎接,場面熱烈。
拜歲
拜歲,年俗活動之一。在歲首早上迎新歲,拜祭「歲神」。「歲」又名為「攝提」、「太歲」,上古紀元星名。太歲也是民間信仰的神靈。歲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紀年法為運轉周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歲神當值,在當年當值的太歲謂之「值年太歲」,是一歲之主宰,掌管當年人間的吉凶禍福。如《三命通會》中所講:「夫太歲者,乃一歲之主宰,諸神之領袖」。拜歲是歷史最悠久的過年傳統風俗,這古俗如今在廣東,尤其在吳川一帶仍盛行。在新年初一辭舊迎新之際,迎新歲、拜祭歲神、接福,這一傳統習俗自古以來代代相傳。
廟會
逛廟會是春節期間的民俗活動之一。廣府廟會與北京地壇廟會並稱中國兩大廟會。涵蓋木偶薈萃、中華絕活、武林大會、元宵燈會等主題活動,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貿休閑文化等豐富的內容。
拜年
春節期間走訪拜年是年節傳統習俗之一,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新年好等話。拜年的意義所在是親朋好友之間走訪聯絡感情、互賀新年,表達對親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
派利是
派利是,是流傳已久的年俗之一,「利是」亦有寫作「利市」或「利事」。派利是,利是利是,寓意著一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紅大紫。「利市」一詞古已有之,早在《易經》中便有記載,帶有本少利多的意思。元代《俗諺考》亦提及「為了吉兆,要向主家討個利市」的說法,由此可見,利市亦有好運的意義。根據《易雜注》所載:「營商利市,營達利事」,生意人派的叫利市,取其有利於做任何事情的意思。
燒炮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炮仗」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燒炮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炮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爆竹」、「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
炮竹的原始目的是迎神與驅邪。後來以其強烈的喜慶色彩發展為辭舊迎新的象徵符號。燒炮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春節節期活動
忙年(小年)
年尾十二月廿三或廿四開始忙年,又稱「小年」。小年並非專指一個日子,由於各地風俗不同,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在清朝之前,民間傳統的小年祭灶日是十二月廿四,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家就於十二月廿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上行下效,北方地區民間百姓相效仿,多在十二月廿三過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十二月廿四過小年的傳統。小年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其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塵和祭灶。
傳統習俗:祭灶、蒸花饃、買年紅、吃灶糖、掃塵。
年廿八
年廿八除舊布新,清除舊的年紅,有的地方年廿八開始貼年紅。廣東有一句俗語「年廿八,洗邋遢」,意思是說在農歷十二月廿八日這一天全家人要留在家裡打掃衛生,貼年紅,迎接新年。
除夕
除夕,為歲末的最後一天夜晚。歲末的最後一天稱為「歲除」,意為舊歲至此而除,另換新歲。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歲除之夜的意思,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時值年尾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夕是除舊布新、闔家團圓、祭祀祖先的日子,與清明節、七月半、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祖大節。除夕,在國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這個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遠的遊子也是要趕著回家去和家人團聚,在爆竹聲中辭舊歲,煙花滿天迎新春。除夕,祭祖、吃團年飯,年夜飯後有派發壓歲錢和守歲的習俗。
傳統習俗:置天地桌、祭祖、燒炮、吃年夜飯、接神、踩祟、接財神
正月初一
從年初一開始便進入迎禧接福、拜祭神祖、祈求豐年主題。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煙花照天、辭舊歲、迎新年等各種慶賀新春活動達於高潮。炮竹聲中辭舊歲,煙花滿天迎新春。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燒炮竹,叫做「開門炮仗」,送舊迎新。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正月初一迎新歲,拜歲。早上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拜歲神。然後依次給尊長拜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新年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恭祝新年大吉大利。《占書》中說,正月初一是「雞日」。
傳統習俗:開門炮仗、拜歲、祈年、拜年、占歲、聚財。
正月初二
大年初二是開年日,早上拜祭天地神靈,祭禮完畢,燒炮、燒紙寶,然後吃「開年飯」。這餐「開年飯」一般備發菜、生菜、魚等,意在取其生財利路之意。這天出嫁的女兒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占書》中說,正月初二是「狗日」。
傳統習俗:拜神,開年飯等。
正月初三
大年初三又稱赤狗日,與「赤口」同音,為熛怒之神,是上古五帝(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紀)之一,即南方之神,司夏天。俗以為是日赤熛怒下兄,遇之則不吉,故此,「小年朝」例應祀祖祭神。「赤口」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傳說這天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古時在中國南方民間,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貼「赤口」(禁口),認為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謂「赤口」,一般是用約長七八寸、寬一寸的紅紙條,上面寫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話。總之,貼「赤口」,是使人們心理上覺得一年到頭都能出入平安,不與人發生口角或各種不幸的災難,家中多多招財進寶,萬事如意。
傳統習俗:燒門神紙。
正月初四
大年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迎神接神。《占書》中,傳說正月初四是女媧造羊的日子,故稱「羊日」,在這一天里,人們不能殺羊,如果天氣好,則意味著這一年裡,羊會養得很好,養羊的人家會有個好收成。
傳統習俗:迎神接神,接五路,吃折羅,扔窮。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按民間習俗是五路財神的生日,因此要迎接財神進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財源滾滾、年年有餘。同時自然也是送走「窮」的日子,故有「送窮出門」一說。這一天又俗稱「破五」,意思是之前幾天的諸多禁忌至此就結束了。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北方民間有吃餃子的習俗,寓意著招財進寶。傳說正月初五是「牛日」。
傳統習俗:祭財神(南方)、送窮、開市。
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是「馬日」,叫六六大順。這一天,每家每戶要把節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這叫送窮鬼。 大年初六也是啟市日,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於除夕的境況。
傳統習俗:送窮,啟市。
正月初七
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通常不外出拜年。《占書》說,由初一開始,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從漢朝的文獻開始有人日節俗的文字記載,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
傳統習俗:熏天、吃七寶羹、送火神
正月初八
年初八是開工日,派發開工利是,是廣東老闆過年後第一天上班首要做的事;利是利是,寓意著一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紅大紫。年初八前走親訪友拜年基本完畢,從年初八起民間便陸續開展敬神、游神、擺宗、舞獅、舞龍、飄色、游燈、做醮、標炮、做大戲以及各種文藝表演活動。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陰則年歉,天氣晴朗則這一年稻穀豐收。
傳統習俗:順星、游神、做齋頭、放生祈福
正月初九
正月初九是天日,傳說此日為天界神祇玉皇大帝生日,俗稱「天公生」。有說「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稱之為「四御」,是天界的神,他是統領三界十方諸神以及人間萬靈的神,代表至高無上的「天」。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時婦女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
正月初十
正月初十,南方部分地區有開燈的習俗,設開燈酒宴。河南風俗這一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認為「十」,諧音「石」,因此初十為石頭生日,這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午餐必食饃餅,認為吃餅一年之內便會財運亨通。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之舉。
正月十一
正月十一「子婿日」,此日是岳父宴請子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
正月十二
正月十二,搭燈棚,花燈酒會,做齋頭,做醮,標炮等。從即日起人們開始准備慶祝元宵佳節,選購燈籠,搭蓋燈棚,做醮,標炮。有童謠雲:「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正月十三、十四
正月十三、十四,舞獅、飄色、游神、逛廟會。有傳說正月十三是「燈頭生日」,民間在這一天要在廚灶下點燈,稱為「點灶燈」。
正月十五(元宵節)
正月十五,習俗活動主要有賞燈、游燈、押舟、燒炮、燒煙花、采青、鬧元宵等。元宵節的節俗非常有特色,節期與節俗活動,也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鬧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發展至今,燒煙花也是元宵主要習俗之一。
春節節令食品
年糕
年糕屬於農歷新年的應時食品,有紅、黃、白三色,象徵金銀。一種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春節吃年糕,「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稔。」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種類有:北方有白糕飥、黃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灣有紅龜糕。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種,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湯煮諸法。
餃子
餃子,古稱「角子」,北方年夜飯有吃餃子的傳統,但各地吃餃子的習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餃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餃子。三十晚上北方人不吃餃子,會覺得沒有過年的氣氛。北方一些山區還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的習俗。
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福求吉願望的特有方式。晚上11時到第二天凌晨1時為子時,「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餃子就意味著更歲交子,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
湯圓
南方的元宵節慶食品叫做「湯圓」,別稱「元宵」「湯團」「浮元子」,是中國傳統小吃的代表之一,是由糯米粉等做的球狀食品。一般有餡料,煮熟帶湯食用。同時也是元宵節有特色的食物。用黑芝麻、豬油做餡、加入少許白砂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圓形。因為這種糯米湯圓煮在鍋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後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湯團。在江蘇,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湯圓的習俗。
春卷
春卷也叫春餅,立春吃春餅是中國一種古老風俗。晉代已有「五芋盤」即「春盤」,是將春餅與菜同置一盤之內。
唐宋時立春吃春餅之風漸盛,皇帝並以之賜近臣百官,當時的春盤極為講究:「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直萬錢」。民間也用以互相饋贈。
春餅發展到今天,形制隨地而異,食用時間也因地而別。有烙制、也有蒸制;或大如團扇,或小如荷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