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春節做什麼好吃
1、苗族過年的風俗有哪些?
苗族過年的風俗有如下:
一、過苗年
苗年是苗族自己的年紀,各地方的苗年時間很不一致,多數地區是「歲首以冬三月,各尚其一。」歲首即每年的開頭,也就是指過年。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或臘月。近年以來,絕大多數苗族過年以改在正月過年,過春節,但苗族的過年習俗習慣仍然保持不變。
二、百獅會
苗族過年習俗最有趣的民間活動莫過於百獅會了,周鄰四鄉苗胞舞著近百匹或數十匹獅子雲集傳統的村寨或集鎮,敲鑼打鼓,放地銃、打火槍,簡直要把天地翻過來。百獅會的名堂蠻多,有迎獅、盤獅、考獅、搶獅、獅子登高等段塵內容,土裡土氣,苗味十足,藏著厚實的文化底蘊。
三、放鞭炮搶年
搶年是苗族的過年習俗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時間是在大年三十那天晚上12點(即第二年初一的0點)交接之時,放鞭炮搶年!搶年是很有講究的,放早了不行,放早了等於送舊年;放遲了不行,放遲了等於別人已把年搶去了。所以一定要很准時昌拿地等到12點那個時候一齊放。放鞭炮搶年的習俗在城鄉很普遍。
四、吃排家飯
苗族的過年習俗最有趣的還有「吃排家飯」。苗族是一個好客的民族,千百年來,苗族人民都遵守這樣一條規矩:即同一村寨里,不管哪一家來了客人,也不管客人的.數量多少,全村各家各戶都必須輪流請之,盡自家所有,熱情地招待來賓。被請的客人,絕不能借故推辭,否則就會被人認為是瞧不起人。
五、苗年食物
苗年期間,每戶人家都要清掃門戶、殺豬宰羊准備豐盛的食物。糯米在苗年食物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僅要有糯米酒,而且還有用糯米做成的糍粑。節日前一晚,一家人要吃年夜飯,還要守歲到午夜,並耐燃搭開門放鞭炮,迎接龍進門。
2、苗族的過年風俗有哪些
苗族的過年習俗:苗年期間,每戶人家都要清掃門戶、殺豬宰羊准備豐盛的食物。糯米在苗年食物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僅要有糯米酒,而且還有用糯米做成的糍粑。節日前一晚,一家人要吃年夜飯,還要守歲到午夜,並開門放鞭炮,迎接龍進門。
節日當天一大早,晚輩在長輩的主持下,將准備的祭品擺放在火塘邊的灶上祭祖。苗族在苗年期間給牛鼻子上摸些酒,表示對其辛苦一年的感謝。苗年也是苗族青年談情說愛的日子。姑娘們身著百褶裙,佩戴耳環、手釧等多種銀飾物,在小夥子的蘆笙伴奏下,排成弧形翩翩起舞,這就是苗家踩堂舞。
到了晚上,外村寨男青年手提馬燈吹著笛子來到村寨附近的「遊方」場去遊方,遊方是青年男女的社交戀愛活動,通過對歌,彼此中意的男女便由綉有鴛鴦的錦花帶連接在一起,這是他們的定情之物。
「吃鼓藏」年如果與苗年相遇,苗年就顯得更為隆重。「鼓」的意思是「大家族」,「鼓藏」是由家族人共茄譽困同舉行的祭祖儀式,七八年、十來才虛寬舉行一次。「鼓藏」前顫念,將喂養三年的大牯牛排隊角斗。屆時,大家推舉的鼓藏頭主持儀式,殺牛祭祖。全鼓的親戚都要趕來參加,活動持續十餘天。
3、苗族人過年必用侗米招待來客,你對這種食物了解多少?
苗族人以大米為主食,輔以小麥、玉米、紅薯等谷類。多數用甑子蒸飯,少模蠢散數地方用鼎爐POTS煮飯。糯米是節日、走親訪友、婚喪嫁娶時的禮品和祭品。每年家家戶戶都會種上一定的糯米,苗族人喜歡吃酸菜。酸湯是苗族人必備的菜餚,俗稱 "父母菜"。在炎熱的季節,幾乎每天都要做這道菜。
酸湯是由干凈的米水發酵而成。煮酸湯時,用青(白)菜和瓜豆混合煮,有的還放一把米和適量的番茄、木姜子(花)等調味品,味道鮮美。酸辣子、酸湯魚、酸菜、辣子面、凍魚、腌韭菜根和果脯、豬肉水煮湯、雞肉粥、灰菜發酵旦氏肉等都是苗族過年過節的必備菜餚。家家戶戶都有酸水壇、醋壇、腌萊壇、腌魚壇、腌肉壇等。關於酸菜還有一些流行的說法,如 "三月腌菜,八月腌魚,正月腌肉","壇子不倒,菜不爛"。
黔東南風味食品有侗鄉酸菜魚、鎮遠菜、凱里酸湯魚、下司狗肉、下司酸湯魚、香茅草烤魚、崇安河酸湯魚、侗家油茶、社飯、聰江香豬、三耳麻鴨、榕江香羊、侗族水果、侗家褲襠肉、侗家羊扁、牛扁等。凱里一般住宿的地方都有食堂,但如果你想品嘗地道的當地美食,就需要到凱里街上去,在這些地方就餐是很便宜的。如果是在村裡的村民家吃飯,大約每人5~10元,但要求不能太高,能填飽肚子就行。剁成小塊和雞肉、辣椒一起炒,煮熟的肉色澤鮮艷,香氣濃郁,韌性十足,辣味讓人難忘。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檔握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4、苗族有哪些春節民俗?
苗族春節民俗:「保年樹」與「趕年場」
苗族原本是以農歷十月為歲首,按照苗族習俗在農歷十月過苗年,近代以來湘西地區的苗族漸漸改過春節了,但也有部分地區依然保留著過苗年的習俗。鳳凰苗族過年很有特色,每年春節的鳳凰古城都會吸引大批旅遊者,特別是除夕前一天就有很多遊客趕到鳳凰旅遊,過除夕。
苗族除夕這天要在房前屋後插上新砍來的欖籬笆樹,稱為「保年樹」。除夕晚上,全家團圓吃年夜飯,這一點形式上和各地都一樣,卻有著不同的內涵。每年的除夕傍晚,全家人一起動手炒好香臘肉、做好酸魚等佳餚,備好包穀燒酒,歡天喜地吃團年飯。
飯後,家裡所有人都要洗腳,先從小孩洗起,意為「出門處處有著落」。除夕深夜,人們還要佔卜來年的氣候,看北斗星周圍的雲霧狀預測水澇或乾旱。第二天清晨天還沒亮,小孩子們就已經醒來搶雞頭,單等第一聲雞鳴響起,就蹦蹦跳跳地跑到院落里點起新年的第一掛鞭炮。搶到了雞頭,意味著會為自己帶來一年的好運氣。
正月初一,鳳凰苗族最大的活動就是「趕年場」,十里八鄉的苗族人都會聚集在一起,進行舞獅子、唱花燈等娛樂活動,場面熱鬧非凡。
5、苗族傳統節日包括哪些 苗族特殊美食
苗族傳統節日包括有苗年、四月八、吃新節、龍舟節、趕秋節、花山節、踩鼓節等。在苗族傳統節日中,苗年判禪滑是最為隆重的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一樣,是一個集紀年性、祭祀性為一體的日掘臘子。那麼對於苗族傳統節日包括哪些,還有哪些內容,可以隨著我繼續往下襲含了解。
苗族傳統節日
1、四月八是苗族傳統節日之一,每逢節日期間,苗族人民會蒸制花糍米飯,以及聚集到固定的地方,通過吹笙、跳舞或對唱情歌的方式以示慶祝。
2、吃新節在每年農歷六七月間,節日期間會舉行3-5天集會,內容有遊方、跳蘆笙、鬥牛、賽馬等,十分熱鬧。
3、龍舟節是苗族的一種水面劃船比賽,賽事主要分為男隊、女隊、男女混合隊比賽,場面非常熱鬧。
4、趕秋節為每年的立秋之日舉行,這時青年男女會聚集在村寨、山場,通過唱歌、跳舞來尋求伴侶。
苗族特殊美食
苗族特殊美食有苗家酸湯魚、苗族油茶、苗鄉龜鳳湯、糯米粉等。總之通過以上內容,相信大家對於苗族傳統節日包括哪些已有所了解,可知苗族的傳統節日非常豐富,每一個節日中都有其所代表的民俗文化,有機會可以前去體驗感受一下。
6、苗族春節的風俗有什麼?
苗族春節的風俗有:
1、過苗年
過年是最大的節日,要准備豐富的食品,如殺年豬,熏臘肉,打糍粑,炒炒米,還要殺雞祭祖,「守歲」,開「財門」,敬「年神」,從的冬天初一到初十五都要休息。在此期間,要舉行傳統的娛樂活動,漢譯為「踩花山」,「跳場」,「跳年」,「跳月」,「吃排家飯」等。
2、百獅會
苗族的過年習俗最有趣的民間活動莫過於百獅會了,周鄰四鄉苗胞舞著近百匹或數十匹獅子雲集傳統的村寨或集鎮,敲鑼打鼓,放地銃、打火槍,簡直要把天地翻過來。百獅會的名堂蠻多,有迎獅,有盤獅,考獅,搶獅,獅子登高等內容,土裡土氣,苗味十足,藏著厚實的文化底蘊。
3、放鞭炮搶年
搶年是苗族的過年習俗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時間是在大年三十那天晚上12點交接之時,放鞭炮搶年!搶年是很有講究的,放早了不行,放早了等於送舊年。放遲了不行,放遲了等於別人已把年搶去了。所以一定要很准時地等到12點那個時候一齊放。放鞭炮搶年的習俗在城鄉很普遍。
4、吃排家飯
苗族是一個好客的民族,千百年來,苗族人民都遵守這樣一條規矩:即同一村寨里,不管哪一家來了客人,也不管客人的數量多少,全村各家各戶都必須輪流請之,盡自家所有,熱情地招待來賓。苗族人把自己的這種待客方式叫作「農列壤」,直譯為漢語叫「吃排家飯」。
相關內容
苗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於中國的黔、湘、鄂、川、滇、桂、瓊等省區。苗族傳統節日較多,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捕魚節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
苗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一般在秋後舉行。節日早晨,人們將做好的美味佳餚擺在火塘邊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對其辛苦勞作一年的酬謝,盛裝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除了歷史性的節日外,絕大多數在秋收之後或春耕大忙之前的農閑季節舉行。
7、苗族春節的風俗
苗族有什麼節日習俗? 苗族是一種民族文化非常豐富的民族,可以到苗族地區感受一下不同的民風,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雲南、湖北、海南、廣西、等省。苗族的節日主要有這幾種。
開年節
開年節是苗族人民的「春節」,也稱作「客家年」。過年時,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按照風俗,苗族人民用對歌的方式表達他們對新年的祝福和希望。一大早,黔湘渝(貴州、湖南、重慶)邊區五鄉四鎮的各族同胞就從四面八方趕到三省市交界的天星坡腳,用歌聲表達迎新的喜悅。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四月八
苗族傳統節日,傳說這個節日起於明代。每逢農唬四月初八,苗族人都身著盛裝群集於貴陽市噴水池邊,吹笙奏笛,對歌談心,以紀念、憑吊傳說中的古代英雄亞努。
此外,四月八還是布依族的節日,有稱它為「牛王節」的,也有叫「牧童節」或「開秧節」的。每逢這天,人和牛都要吃「牛王巴」或糯米飯,並休息一日,表示對耕牛的慰勞。
踩花山節
踩花山是苗族傳統節日。雲、貴、川等省苗族群眾在農歷正、二月間或四、五月間盛行踩山、跳場,源於青年男女的求愛活動。節日期間,青年男女對歌、跳蘆笙舞、尋求配偶;老農們則來到花場地交流生產經驗,傳授生產技術,祝願五穀豐登。居於山區的苗民在節日內還要進行鬥牛比賽。屏邊縣的苗族還舉辦跳獅子和爬花桿的比賽。
龍船節
龍船節是流行於湘西和黔東南施洞、松桃一帶的苗族節日。大都在農歷五月初五進行。這天除了角逐龍舟外,還有跑馬、鬥牛、踩鼓等活動。
姐妹節
在貴州省東部清水江畔的苗家村寨,每年農歷三月十五至十八日為苗家「姐妹節」。節日里,苗家按傳統風俗都要吃「姐妹飯」。這種飯是用姑娘們在山上採集的野花和葉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後蒸成的。節日里還有熱鬧的鬥牛場面和「遊方」活動。
苗族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苗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眾多,分布遼闊,湘西苗族屬其中之滲橘一部。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苗族在服飾、節慶、婚嫁、喪葬、娛樂、禮節、禁忌、飲食等方面,形成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
一、服 飾
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飾,男女差別很小,一律是「色彩斑瀾」;上身穿花衣,下著百褶裙,頭蓄長發,包赭色花帕,腳著船形花鞋,佩以各種銀飾。
清代雍正年間「改土歸流」, *** 指令「服飾宜分男女」之後,變化較大,甚至有很多人全換上 *** 服裝。如今天的永順、龍山等縣的苗族,其服飾與漢族已無分別。但在花垣、保靖、鳳凰、吉首、古丈、瀘溪等縣境內,苗族的服飾尚有特色。
苗族男子的衣飾較為簡單;頭纏布帕,身穿對襟衣,衣袖長而小,褲簡短而大,喜包青色裹腳。頭帕有青帕和花帕兩種,帕長一丈以上,有多至三丈的。纏戴時多成斜十字形,大如斗笠,衣服的顏色有花格、全青、全藍等,其中以花格布衣最有特色。衣扣一般為七顆。有的青年男子,為使人欣羨自己的富有和豪爽,穿衣多到七件。最外層的衣服只扣最下邊的一對紐扣,第二層衣服扣下面兩對紐扣……以此類推,一直到扣完最里層的七對紐扣為止。這樣,層層新衣全能由外看出,別有一種情趣。
與苗族男子的簡單衣著相反,苗族婦女的服飾十分精美復雜。
頭帕:苗族婦女的頭帕,因地而異。鳳凰縣境內的苗族婦女多加包短帕一珙,長三尺多,由額頭包至腦後,連耳朵都包在內面。花垣等縣境內的苗族婦女喜用黑帕(父母去世者戴白帕),折疊整齊,包得平平正正,不偏不斜,末挽一道,恰齊額眉。吉首縣境內的苗族婦女頭帕較雜,與鳳凰縣相接的地區包花帕,與花垣縣相鄰的地區包黑帕。瀘溪、古丈和吉首東部地區的苗族婦女則包白色頭帕。帕上綉有四對青色花蝶,樸素美觀,獨具風韻。所謂「頭上帕子四個角,四個角上綉飛蛾」,說的就是這種白帕。
首飾:苗族婦女的首飾,造型精美,種類繁多。以製作的原材料分,有金飾、銀飾、銅飾、鋁飾、玉飾等,而以銀飾最為普遍。從佩戴的部位分:有銀帽、銀嘩頌盆、鳳冠、蘇山耳環、項圈、手鐲、戒指、牙簽、扣絆等,而以手鐲和戒指必須常戴。從造型上分,僅耳環一項,就有瓜子吊耳環、石榴耳環、梅花針耳環、圈圈耳環、龍頭耳環、梅花吊瓜子耳環、耙粑耳環、龍頭瓜子吊耳環等等。
衣褲及其他:苗族婦女的衣服,過腰大而長,衣袖大而短,沒有衣領。袖口之大,約在一尺以上。亂喊鄭胸前及袖口,習慣要滾邊、綉花或縷紗,並要加上欄桿花瓣於其問。有的還需在開岔和放擺前後兩面的邊緣刺綉挖雲鉤。衣服式樣一律是滿襟,無對襟式。製作一套苗族婦女的衣褲,縫工、綉工精緻的,需工日數十。褲子較短,褲腳較大。褲筒邊緣的滾邊、綉花或數紗與衣服相同。禮裙長而寬,下腳沿邊滿綉花紋,並滾欄桿及大小花瓣,五光十色,焯耀眩目。鞋子滿綉花,頭尖口大,後跟上耳,以便穿著。
解放後,在一些苗漢雜居地區,苗族服飾受漢族的影響較大,一些青年已改著漢裝。
二、節 慶
湘西苗族的節慶較多,活動規模大。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有:
1.趕年場。農歷正月,湘西苗族人民最熱心的是趕年場,其日期由各地自行約定。趕年場.那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身著節日盛裝,互相邀約,成群結隊去趕場。年場上,人流如潮,熙熙攘攘,異常熱鬧。人們不但可以進行物資交流,還可以參加或觀看打鞦韆、舞獅子、玩龍燈、上刀梯等活動,青年男女也多利用這種機會,物色情侶,談情說愛。歌郎歌娘更是大顯身手,三五結伴,說古道今,引吭高歌,互相唱和,或盤根,或祝賀,或敘述傳統故事,或即興演唱新詞。唱的人愈唱興致愈高,聽的人愈聽精神愈振。即使大雪紛飛,天寒地凍,年場也要如期舉行。
2.三月三。這是湘西苗......>>
苗族的風俗習慣和節日。 「櫻桃會」是苗族未婚青年男女社交的節日,苗語稱為「留枇瓦」。每年春夏之交時,山上的櫻桃熟了,一粒粒一串串紅紅紫紫的掛滿枝頭,姑娘們相邀上山來了,小伙們相邀上山來了,他們鑽進櫻桃林里,互相對歌,互敬櫻桃,樹上樹下,歌聲悠揚。
苗族青年趕櫻桃會的日子,雖說各地有各地的不同,但大多都在立夏後三天趕,因為這幾天正是山上的野櫻桃熟悉的時節。花垣縣排料鄉岩門寨的年輕人趕櫻桃會,卻必須是在農歷四月初八這一天,到底為什麼?這里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古時候,人們因生產工具落後,糧食產量低,不夠吃,居住在大山裡的苗民們便上山摘野果吃來補充糧食的不足。有一年春暮,山上的櫻桃又熟了,居住在仁共山下的苗族青年達西,就邀約寨子里的姑娘後生上山去采櫻桃。但是,好景不長,季節一過,滿樹滿坡的果子被風一吹,就落光了,沒有了野果充飢,苗家人的日子更難過了,族母娘熊為此愁得消瘦了許多,達西和族人們都非常痛心,特別是達西,更急得不行。他想:如果打得一隻大野獸,足夠全部族人吃個飽就好了,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族母娘熊,娘熊非常贊同。並告訴他說:「離本地不遠的地方有座『高業』(即牯牛坡),那裡有許多你說的這種野獸,由一個年輕姑娘看管,你是不是去問她要一些來?」
「好,我馬上就去!」達西按族母的吩咐,去了高業。
高業這地方,滿坡是又肥又壯的水牛,全由一名姑娘看管,達西向那姑娘說明了來意,希望也分一頭牛給自己帶回去,可是姑娘不答應。這些牛,與她相依相伴多年,是仙牛,怎能讓達西帶去殺吃呢?
達西不氣餒,為了想辦法說服姑娘,他打聽到這姑娘愛吃櫻桃愛唱歌,於是,他就天天到仁共山採摘櫻桃就給姑娘,然後和她對歌。他贊美姑娘的美麗,頌揚姑娘的純善,一天又一天,姑娘動心了,她愛上了天天給自己又就櫻桃又唱歌的達西。於是,她背著哥兄,帶上兩頭最腰最壯的水牛,和達西一起於四月初八這天來到了苗寨成親。同時,把兩頭水牛作為禮物,獻給了族母娘熊,但姑娘沒有讓族人把牛殺吃掉,而是教會他們利用耕牛幫助人犁田耕地。這樣,有了水牛的幫助,達西族人們糧食增產了,夠吃夠穿,再不用上山采野果充飢了。後來,為了紀念達西在四月初八這天帶回了耕牛,人們把四月初八這天定為牛的生日,每年四月初八一到,無論農活再忙,都要讓牛休息一天,而且還要煮上一鍋南瓜灑上鹽水給牛吃得飽飽的以示慶賀,而那些年輕人們則相邀到仁共坡去采櫻桃、唱情歌,以紀念姑娘和達西,這個習俗直到現在仍然保留。並且,由於岩門寨旁的仁共坡位於花垣、保靖、吉首三縣市交界處,消息傳得更快,附近三縣市苗寨子里的年輕人都聞訊趕來參加,在山上唱歌、跳舞、打球、活動,岩門寨的四月八與櫻桃會一年比一年做得鬧熱了。
女人不吃雞血
男人不吃死籠雞,女人不吃雞血,這是花垣苗族奇中之奇,怪中之怪的風俗。
在古代,夜郎人不吃雞血。什麼原因呢?傳說是外族人曾用雞血淋死了他們的「金銀樹」,把他們的金銀掠光了,落到了人財兩空的境地。雞血在夜郎成了禁忌品,是只能用來盟誓表心,結拜兄弟,真誠相待的見證物而已,因之,古夜郎人吃雞、鴨都用棒打,叫做「椎雞」、「椎鴨」。不能說傳說都是虛構的,在夜郎的濮語中確實末有「殺雞」、「殺鴨」的詞彙,只有「打雞」、「打鴨」的詞彙。
傳說古代夜郎人都是白皮細肉的,個個都才貌雙全,不像現在有的嫩白,有的殷紅,像被「雷公」燒過了一樣,俗稱「雷公燒」。夜郎人為什麼會逐漸變丑了呢?
當然也是傳說,那時候還沒有文字,當然沒有人寫書,你到哪裡去查考呢?據說那時候夜郎人出了個王橫人,背叛了祖訓,吃雞不打,用刀殺放血,並放些飯,讓血飯攪在一起,煮熟成了......>>
苗族有哪些節日習俗 苗族是一種民族文化非常豐富的民族,可以到苗族地區感受一下不同的民風,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雲南、湖北、海南、廣西、等省。苗族的節日主要有這幾種。 開年節 開年節是苗族人民的「春節」,也稱作「客家年」。過年時,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按照風俗,苗族人民用對歌的方式表達他們對新年的祝福和希望。一大早,黔湘渝(貴州、湖南、重慶)邊區五鄉四鎮的各族同胞就從四面八方趕到三省市交界的天星坡腳,用歌聲表達迎新的喜悅。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四月八 苗族傳統節日,傳說這個節日起於明代。每逢農歷四月初八,苗族人都身著盛裝群集於貴陽市噴水池邊,吹笙奏笛,對歌談心,以紀念、憑吊傳說中的古代英雄亞努。 此外,四月八還是布依族的節日,有稱它為「牛王節」的,也有叫「牧童節」或「開秧節」的。每逢這天,人和牛都要吃「牛王巴」或糯米飯,並休息一日,表示對耕牛的慰勞。 踩花山節 踩花山是苗族傳統節日。雲、貴、川等省苗族群眾在農歷正、二月間或四、五月間盛行踩山、跳場,源於青年男女的求愛活動。節日期間,青年男女對歌、跳蘆笙舞、尋求配偶;老農們則來到花場地交流生產經驗,傳授生產技術,祝願五穀豐登。居於山區的苗民在節日內還要進行鬥牛比賽。屏邊縣的苗族還舉辦跳獅子和爬花桿的比賽。 龍船節 龍船節是流行於湘西和黔東南施洞、松桃一帶的苗族節日。大都在農歷五月初五進行。這天除了角逐龍舟外,還有跑馬、鬥牛、踩鼓等活動。 姐妹節 在貴州省東部清水江畔的苗家村寨,每年農歷三月十五至十八日為苗家「姐妹節」。節日里,苗家按傳統風俗都要吃「姐妹飯」。這種飯是用姑娘們在山上採集的野花和葉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後蒸成的。節日里還有熱鬧的鬥牛場面和「遊方」活動。
苗族的節日和習俗或活動 苗族的傳統節日習俗:苗族信仰萬物有靈或多鬼神,祀奉祖先,崇拜自然,認為神靈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無論消災除病或求子求財等都祈求神靈與祖先保佑。祈求消災除邪時,由巫師驅鬼。祭神祭祖活動極為隆重,黔東南的「吃牯臟」(鼓社)、黔西北的「吃牛」、湘西的「還儺願」、「椎牛」、「吃豬」以及「趕鬼」、「吃鬼」、「祭鬼」等活動,耗費很大。此外,對自然物(大樹、怪石)或人造物(水井、板凳)的崇拜和祭獻,以酒、肉、魚、雞、鴨、糯米等作祭品。雲南、貴州、四川等地少數民族群眾信仰天主教、基督教等。
苗族的節日很多,各地的苗族過的節日不完全相同。黔東南部分地區和廣西融水縣盛行過「苗年」,在舊歷九――十一月的卯(兔)日或丑(牛)日舉行,有踩鼓、跳蘆笙、賽馬、鬥牛、「遊方」等活動。貴陽附近幾縣的苗族,每逢農歷四月初八日,都穿上了盛裝來到貴陽市噴水池附近,吹笙奏笛,對歌談心,紀念傳說中的古代英雄「亞努」。此外,苗族還有龍船節、花山節(五月初五)、吃新節(農歷六、七月間稻穀成熟時)、清明節、趕秋節(立秋)等等。雲南苗族幾乎每年都有踩花山的活動,這種踩花山雖有迷信內容,但它又是苗族人民傳統性的群眾娛樂節日。
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財產由男子繼承,主婦在家庭中享有較多的權力和地位。年老父母一般由幼子供養。有的地區,有父子連名的習慣,子名在前,父名在後,平時都只呼本名,不連父名。由於受漢族宗法封建的影響,有的制定字輩、建立宗祠、修纂家譜。苗族青年男女婚姻比較自由,男女青年通過「遊方」(黔東南)、「坐寨」(廣西融水)、「踩月亮」(雲南文山、楚雄)、「跳花」(黔中、黔西)、「會姑娘」(湘西)等社交活動,自由對歌,戀愛成婚。雲南楚雄等地有「姑娘房」制度,以便擇配良偶。也有父母包辦婚姻的,一般通過親友撮合,講門當戶對。苗族婦女有婚後「不落夫家」的習俗,特別在黔東南至今仍有保留。有的地區苗族還有「還姑娘」、「轉房」、「妻姊妹婚」等習俗。
苗族過年習俗30字左右 不遠萬里也回家,千金無門票難求,任勞任怨吃盡苦,酸甜苦辣亦有在,身無分文面無顏,初一十五忙拜年,走親訪友串串門,春夏秋冬又一年。
苗族的特色節日和風俗 苗族是一個苗族富有古老文明、講究禮儀的民族,歲時節慶獨特鮮明。苗族傳統節慶按功能含義分為:⒈農事活動節慶;⒉物質交流節慶;⒊男女社交、戀愛、擇偶節慶;⒋祭祀性節慶;⒌紀念性、慶賀性節慶。按時序分,一歲分十二個月,每月都有一個以上的節慶日。動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個子日至第二個寅日)為玩年節,其中第1個子日為天歲節,苗人不出門(遠門);第1個丑日是地歲節,第1個丑日至第2個丑日(2―14日)期間,人們紛紛走親訪友、互賀新歲、男女對歌、玩龍燈、獅子等;第2個寅日(15日)為尾巴年(燒龍燈)。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個丑日為社日,亦稱龍頭節,苗人祭土地神,接龍、安龍(苗語染戎)。
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個寅日為物質交流、男女社交節(漢籍稱為三月三街節)。
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個未日為牛王節(漢籍稱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櫻桃會、佛生日。
3月(龍月或辰月)的第一個辰日、第二個寅日分別為小端午節和大端午節,其中小端午節後來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羋姓),亦稱屈原節、歌師節。
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個巳日為降龍節(漢籍稱為六月六、六月場)、吃新節(大麥熟)。
5月(馬月或午月)的第1個子日是小年節(苗語稱七姊妹,即北斗七星)。
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個寅日為鴨節,第2個辰日為趕秋節。
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個申日為酒節(糯稻收割釀制甜酒、米酒)。
8月(雞月或酉月)為祭祀節(主要進行椎牛、吃豬、跳香、還儺願、安龍等祭祖祀魂活動)。
9月(狗月或戌 月)狩獵節,擇日祭梅山三神,開始狩獵。
10月(豬月或亥月)卯日、午日為吃豬泡湯節(殺年豬),灶神節(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漢籍稱苗人十月過年)。
四月八
「四月八」是貴州、湘西、桂北等地的苗、布依、侗、瑤、壯、彝、土家、仡佬等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各地節日內容不盡相同,其中,規模最為宏大、場面最為隆重、影響最為深遠者,當首推貴陽市苗族的「四月八」慶祝活動。每年農歷四月初八這天,貴陽市及鄰縣的苗族群眾都要身著民族盛裝,雲集貴陽市中心噴水池一帶。他們吹響蘆笙、簫笛,唱著山歌,跳著苗家舞蹈,歡度自己的傳統節日。「四月八」的由來傳說甚多,主要是為憑吊「四月八」葬於今噴水池一帶的古代苗族英雄,輩輩相傳,而成習俗。
傳說古代有一個名叫「亞努」的苗族首領,領導苗民向統治者進行斗爭。他曾組織各寨苗族頭人在「喝血坳」地主喝雞血,發誓共同聯合,戰斗到底。並約定四月八日在某山聚眾起義。起義後,義車連連獲勝,一直打到了四川、貴州。第二年的四月八日,亞努不幸戰死在貴陽市的噴水池附近。苗族人民為了紀念這位民族英雄,便於每年的四月八這一天,舉行紀念活動,追思亞宜的業績,為戰死者掃墓。清代乾嘉苗民起義後,統治者禁止湘西苗族人民舉行這一活動,致使苗族人民失去了一個極其有意義的傳統節日 。解放後經國家民委批准,將「四月八」定為苗族統一的節日。
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八是貴州省的貴陽、黃平、松桃和湖南湘西等地的苗族的傳統節日。該節是由紀念苗族英雄亞努發展而來的。每逢節期,苗族同胞要蒸制花糍米飯,聚集到固定的地方吹笙,跳舞或對唱情歌。在北京的苗族也過四月八節。
每逢陰歷四月初八這一天,苗族人民披戴銀飾,穿戴新衣,從山頂、山腰、平壩向四月八節日活動場地聚集,這一天要舉行儺戲、上刀梯、下火海、獅子舞、打花鼓、賽歌、吹嗩吶、吹木葉、打秋躚、請求接求、武術、茶燈等優秀的民族民間文藝表演。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紀念活動又增加了經貿洽談、藝術文化研討、旅遊觀光等新內容,......>>
8、要苗族過春節的民俗,服裝,建設,飲食。四樣選一到兩個來寫一下,也可以都寫,但是要有詳略之分。寫作文
苗族: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 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四川、雲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苗族的菜餚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手鏈豆類、瓜類和青菜、蘿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製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餚,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採用腌製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稱酸壇。 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畢州孫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初一起得最早的是白族小孩,起床開自己的「財門」;然後找還沒有開門的人家幫忙開「財門」。在小孩開「財門」的時候,各家主人爭打第一桶井水;回家後燒泡米花茶喝跡腔。
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花山節、晾橋節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苗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一般在秋後舉行。
9、關於苗族的飲食風俗
苗族飲食習俗自有其特點。黔東南、湘西、海南島和廣西融水的苗族,主食為大米,也有玉米、紅薯、小米等雜糧;黔西北、川南、滇東北的苗族,則以玉米、土豆、蕎子、燕麥燃蔽等為主食。副食種類很多,肉類有自家養的家畜、家禽和魚類,蔬菜有豆類、菜類、瓜類,此外還採集野菜型唯和從事漁獵等以補充。酸辣二味是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過去,由於山區缺少食鹽,因此很多苗族人民終年淡食,只能以酸辣調味,日久形成習慣。
苗族人尤其喜歡吃酸,幾乎家家戶戶都自製酸湯、酸菜、酸辣,腌制魚肉,苗家的酸湯魚肉嫩湯鮮,清香可口,聞名遐邇。苗族喜飲酒。平時勞作之餘,喝一點酒,舒筋活血,消除疲勞;親友來訪,逢年過節,紅白喜事,必以酒待客,久之形成了一套喝酒的傳統習俗和禮儀,很多地方的苗族宴飲和敬酒時,還有唱酒歌的習俗。湘、桂、黔交界地區的苗族還流行喝油茶,它不皮租州僅是苗家待客時必備的飲食佳品,而且還是平時飯前飯後的一種特製飲料,有些地方甚至以油茶當中飯吃。湘西、黔東北和重慶南部則將炒米茶作為過年節時飲用和招待親友貴賓的高檔飲料
10、苗族的春節習俗?
二十五(臘月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打掃屋,二十七泡糯米,二十八打耙耙,二十九種種有,三十夜慢慢撤。這個順口溜反映了苗族的過年習俗的一些准備過程。它還傳遞著兩個重要的信息:一是「做豆腐、打掃屋、打耙耙」,這三件事,是苗族的過年習俗最基本的,是必需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