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春節送禮 » 漢族人過春節有什麼講究

漢族人過春節有什麼講究

發布時間: 2023-05-04 06:28:24

1、漢族的春節習俗

你是漢族的嗎?我是!
漢族人過春節的習俗有:貼春聯,放鞭炮,吃團圓飯,守歲,拜年(磕頭),散壓歲錢……

漢族春節
農歷一月一日叫"春節",是我歷史上最隆重、最熱鬧和節期最長的傳統節日。農歷的一月,又稱"正月",就是一年開始的那個月,農歷一月一日,習慣叫正月初一,又稱為元日、正日、元正、正朝、三元(即年之元、月之元、日之元)。一般人又宣呼它為"新年"、"年初一"、"大年初一"等。過年的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據傳在夏禹制定"星歷"時就已經開始,經過長期的演變與發展,一直沿襲至今。辛亥革命後,我國採用世界通用的公歷(陽歷)紀年,把農歷正月初一改稱"春節",但民間仍不盛行。1949年中國人民政洽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決議,"春節"之名進一步確定。

今天,我國漢族和其他許多少數民族仍然把春節視為"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日子。多年以來,人們總是用傳統與現代文明結合的各種方式歡度春節。每當除夕之夜十二點新年鍾聲敲響時,全國城鄉便立即鞭炮齊鳴,火花沖天,神州大地,一片歡騰。天亮之後,人們吃了別具風味的早餐,便穿著節日盛裝,或客氣洋洋地往來道賀,或到娛樂場所遊玩觀賞,喜慶氣氛一直要延續數日。舊時,人們是在於時的歡慶聲和鞭炮聲中進入新年的。許多地方新年的第一件事是饒子時香,然後吃半夜餐、睡覺。早上起床,穿著全新的鞋帽衣褲,打扮一新,第一件事就是開門放炮--有"開門大吉"之意,認為越早越好,炮聲要越響越好。初一早餐,以象徵吉祥、幸福的食品為佳。南方人大多喜歡吃湯元,俗稱"元寶",以祝福合家團圓;有的剛吃掛面,面條下鍋不能打斷,越長起好,俗稱"長壽面",以示福壽綿長;北方人多愛吃餃子。餃子原為除夕守歲的半夜餐品,名稱的由來大概迎新辭舊交替於子時的"更歲交子"之意,諧"交子"這音。後來,人們把吃餃子的時間改在天亮後的初一早晨。早餐後,人們開始拜年,家中拜畢,再於親屬友朋中互拜。見面時大多以"恭喜發財"、"新年快樂"之語祝賀。受拜之家總愛留吃湯元、餃子,或以茶點熱情招待。初二開始,至親密友間輪流走仿賀年,主人家設豐盛酒席招待。此俗根據親朋多少為限,少則三四天,多則延續至正旦十五。初一或過後幾天,民間大多要上墳燒香,於祖宗墓前向已故先人拜年。

過去大年初一,許多地區有"說春"、"送財神"的習俗。由乞丐裝扮成"春官"、"財神"依次向各家分送用紅紙印製的"春牛圖"或"財神圖"。屆時,向主人說些吉樣幸福之類的賀語,然後主人家給打發些喜錢。許多善男信女常於此日游朝附近寺廟,焚香拜佛,抽簽占卜,祈求新年一帆風順,幸福美好。以前,初一這天的忌諱頗多:倒水、掃地、倒灰渣、動土、用針和剪刀都是所謂有損吉祥的行為,是絕對不能作的;鬼、死、喪、病、哭、舊、破之類的字語是不吉利的象徵,大人是說不得的,對小孩也將讓其盡量避免,大人常於三十夜反復叮囑,恐小孩萬一誤言,則於壁間貼一紅紙條,上書"童言無忌"等語。如今,歷史上一度盛行的許多過年習俗中的迷信內容已逐步廢止,代之而起的是時代所賦予的嶄新內容,使傳統的新春佳節大放異彩。

2、漢族過春節的習俗

漢族過春節習俗:

1、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 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 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2、備年貨

過年前,家裡大人會去大采購,置辦的年貨中包括:生活必需品米、面、糧、油,肉類、蔬 菜等;新衣服,家裡大小都要買一套新衣服過年,有的地方講究,內衣必須全新,還要紅色的, 寓意來年紅紅火火;過年零食、飲料、水果也在年貨清單中。 

2、貼春聯

年三十,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3、 年夜飯

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春節的壓軸大戲。走得再遠,千金難換家鄉味道,一桌豐盛的年夜飯, 吃出家的味道,吃出幸福的味道。年夜飯的菜色要有好意頭,比如魚,寓意年年有餘;蒸菜,寓 意蒸蒸日上,如粉蒸肉;吉祥如意的代表是各種做法的雞;甜甜蜜蜜的生活有代表菜色甜湯;年 糕有步步高升的美好願望;團團圓圓是各種丸子、圓子;還有地方特色過年習俗的典型代表餃子 和湯圓。年夜飯是一年中最豐盛的晚餐,全家團聚在一起,感受家庭的和諧溫暖。

4、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 守歲」。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 ,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 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5、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 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 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春節拜年時,晚輩要 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 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6、回門 

大年初二,按照傳統習俗,出嫁女兒帶女婿回娘家的日子,稱為「回門」。回門又稱「歸寧」, 亦即「回娘家」。回門禁忌也多是關於新婦的禁忌,不過是指新婦在回娘家方面的禁忌事項。各地 的回門禁忌不一樣。

7、 元宵

農歷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元宵佳節。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點起萬盞花燈, 攜親伴友出門賞燈、逛花市、放焰火,載歌載舞歡度元宵佳節。

拓展資料

春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傳統上的農歷新年。春節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

中國人過春節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歷史。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歷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

參考資料:春節 (中國傳統節日)_網路

3、漢族春節習俗有哪些?

漢族春節習俗有以下5種:

1.發紅包

派"紅包"是華人新年的一種習俗,華人喜愛紅色,因為紅色象徵活力、愉快與好運。派發紅包給未成年的晚輩(根據華人的觀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願和好運帶給他們。紅包里的錢,只是要讓孩子們開心,其主要意義是在紅紙,因為它象徵好運。因此,在分派紅包的長輩面前打開紅2包,是不禮貌的做法。

2.放鞭炮

放鞭炮是中國的傳統習俗。在大年三十正月初一,或整個春節期間,人們都會燃放煙花爆竹,也就是放鞭炮,來慶祝春節。

3.舞獅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來助興、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最為有名。獅子是由彩布條製作而成的。

4.貼春聯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漂亮的紅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

5.買年貨

置辦年貨是中國尋常百姓家不可或缺的頭等大事,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耍的、供的、送的(拜年)禮物、乾的、鮮的、生的、熟的,統名之曰「年貨」,而把采購年貨的過程稱之為「辦年貨」。

(3)漢族人過春節有什麼講究擴展資料:

節日起源

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以及天象、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古老傳統節日多數形成於古人擇吉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的活動。早期的節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禮樂文明的深邃文化內涵。

上古時代的原始信仰是年節形成的重要因素。春節是由歲首祭祀演變而來,上古時代人們以一年農事結束後在新一年開端的歲首,舉行祭祀活動報祭天地眾神、祖先的恩德,祈求豐年。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跡;如嶺南部分地區沿承有在新年初一拜歲的習俗,新年期間盛大的祭神祭祖節儀活動,由此可見古代歲首祭祀的蛛絲馬跡。

參考資料:網路-春節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