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嗯年春節是什麼時候
1、中國人為什麼要過春節
在我國民間傳統節日中,最受人們重視的要算春節了。臘月里,天寒地凍,農活較閑,人們有較充裕鏈閉帆的時間,因而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比起其他節日來更為豐富多采,而且這些活動都具有特別濃郁的節日特色。
過去,在廣大城鄉圩鎮,賣年畫的,賣吊錢和窗花的,賣燈和鞭炮的,賣臉譜和春聯的……一片紅紅綠綠,年貨攤一個挨著一個,喜氣洋洋,充滿著節日的氣氛態首。
到了臘月三十日,時針移過午夜十二點(子時)的時候,鞭炮聲立即響成一片,迎來了新年的第一個早晨。
春節古時叫「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即一年的第一個早晨。《爾雅》,對「年」的註解是:「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自殷商起,把月圓缺一次為一月,初一為朔,十五為望。每年的開始從正月朔日子夜算起,叫「元旦」或「元日」。到了漢武帝時,由於「觀象授時」的經驗越來越豐富,司馬遷創造了《太初歷》,確定了正月為歲首,正月初一為新年。此後,農歷年的習俗就一直流傳下來。
據《詩經》記載,每到農歷新年,農民喝「春酒」,祝「改歲」,盡情歡樂,慶祝一年的豐收。到了晉棚雹朝,還增添了放爆竹的節目,即燃起堆堆烈火,將竹子放在火里燒,發出噼噼啪啪的爆竹聲,使節日氣氛更濃。到了清朝,放爆竹,張燈結綵,送舊迎新的活動更加熱鬧了。清代潘榮升《帝京歲時記勝》中記載:「除夕之次,夜子初交,門外寶炬爭輝,玉珂競響。……聞爆竹聲如擊浪轟雷,遍於朝野,徹夜無停。」
在我國古代的不同歷史時期,春節,有著不同的含義。在漢代,人們把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定為春節。南北朝時,人們則將整個春季稱為春節。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為了「行夏歷,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開會議,決定使用公歷。這樣就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至今,人們仍沿用春節這一習慣稱呼。
關於春節,流傳著許多美麗的傳說,這些傳說雖不足為據,但卻為春節的來歷增添了神話的色彩。
春節,象徵著團結、興旺,寄託著新的一年的希望。
2、中國人為什麼要過春節
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它標志農歷舊的一年結束。
新的一年已經開始。人們將告別寒冷單調的冬季,迎接生機盎然的春天。
春節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雲正朝,亦雲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宋吳自牧在《夢梁錄》中解釋:「正月朔日,謂之元旦」。《說文解字》中對「旦」字的解釋為「從日見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陽剛剛從地平線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為它分別表示一年的第一個早晨,正月的第一個早晨,所以稱「元旦」和「正旦」。
除上述稱謂外,春節還稱「開年」、「開歲」、「芳歲」、「華歲」等,在諸多稱謂中以稱「元旦」最普遍,時間最長久。
因各朝代歷法不同,元旦所在的季節也不同。中國古代的歷法是陰陽合歷,需同時考慮到太陽和月亮的位置,故確定元旦時,需首先確定它在某個季節,然後再選定與這個季節相近的朔月作為元旦。由於一歲與12個陰歷並行不相等,相差約11天,故每隔3年需設置一個閏月來調整季節。中國上古的天文學家曾想出一個簡便的方法來判斷月序與季節的關系,這就是以傍晚時斗柄的指向定月序,稱之為十二月建。從北方起向東轉,將地面劃分為12個方位,傍晚時斗柄所指的方位,就是該月的月建,其子月、丑月、寅月分別相當於十一、十二、正月。
中國是個古老的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經根據自己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確定過自己的元旦,即改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時間。顓頊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歷,以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旦;商代使用殷歷,殷歷建丑,以農歷十二月初一為元旦;周代使用周歷,周歷建成子,以農歷十一月初一為元旦;秦代使用秦歷,秦歷建亥,以農歷初一為元旦;西漢前期仍然使用秦歷,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馬遷、洛下閎創制的太初歷,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歷,以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旦。以後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丑的殷歷,唐武後和肅宗時改用建子的周歷外,各朝代均使用夏歷至清朝末年。
「春節」這一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還有不同的特指。漢朝時,人們把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立春稱「春節」。南北朝時,人們把整個春季叫「春節」。
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但一般人稱公歷元月一日為「陽歷年」,仍把農歷正月一日初一稱「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即陽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為新年;因為農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
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3、新年的由來
新年的由來:
相傳在遠古時代,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 海里,但逢新舊歲之交,便出來糟踏莊稼,傷害人畜,百姓叫苦連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莊里為非作歹,被一家門口晾的大紅衣服嚇跑了。到了另一處,又被燈光、火光還有聲音嚇得抱頭鼠竄。
於是人們掌握了「年」怕聲音、怕紅色、怕火光的弱點。每至年末歲首,人們就在家門口貼紅聯、放鞭炮、掛紅燈,院子里燒柴禾、攏旺火,用菜刀剁菜肉,發出聲音把「年」嚇得逃回海里,不再危害人畜。久而久之便成了過年的種種習俗。
到了大年初一,親朋好友亮螞就互相拜訪,祝賀沒有受到「年」的傷害,逃過「年」的這一難關,所以「過年」又稱「年關」,這也是拜年的由來。
(3)嗯嗯年春節是什麼時候擴展資料:
1、祭祖先
祭祀先祖,這依舊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除夕、清明尤其盛行。這既是對逝者的追憶,也是一種祈福,讓祖宗庇佑一家人平平安安,也教育子女不忘根本,將良好的帆鍵散家風很好傳承下去。
2、貼春聯
春聯以它對仗工整、簡潔精煉的文字描繪出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祝願,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傳承。龍飛鳳舞的字體、意境悠悠的一幅對聯,無不洋溢著人們對於新年這一節日的喜愛。
3、貼門神
秦瓊、敬德是民間的守衛門戶的神靈,每到春節前夕,家家戶戶忙著貼門神,用以驅邪避凶、保平安等,有木刻的、繪畫的……態氏終歸只有一個目的,尋求一份來年的平安。
4、過年為什麼要早起啊?
早陸孝昌起意味著朝氣蓬勃、天天向上,萬事總要有一個好的開端;其次,新年到財神到,大年初一會有財神降臨,早起是為了迎接財神和喜神。
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早扒,祈歲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慎坦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5、過年俗話說正月15之前都是「年」,那這么說過年一共就是有16天(算上春節那天)?
民俗說的過年就是那麼一段時期,一般是從臘月二十三就開始過「小年」了,一直到第二年正月初五,所謂「破五告帆嘩襪行」後就算過完年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是另外一個節日。但是習慣上人們大都是把正月十五也算在過年的范圍內的。一轎襲般講就是像你說的那樣。
6、山西的春節的習俗
我國過年歷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相傳至今,如辦年貨、掃塵、貼年紅、團年飯、守歲、壓歲錢、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燒炮竹、燒煙花、摜春盛、年例、祈福、逛廟會、上燈酒、賞花燈等習俗。
山西地區的春節,一般開始於農歷臘月初八,結束於正月十五元宵節,有些地方直到二月二止才算結束。民俗有「忙臘月,鬧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的說法,這正是其春節習俗眾多的真實寫照。
近年來,逛燈會已然成為了人們在過年期間的一項全家性的活動,一家人熱熱鬧鬧地相約去看燈,寒冷的冬風也吹不散大家的興致。說到燈會就不得不提山西大同的古都燈會了。
最重要的當然是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了。一盤代表著團團圓圓的餃子,一條寓意著年年有餘的鯉魚,一盤代表著牛氣沖天的燉牛肉......這一桌子團圓飯,12道菜,寄託著人民對新一年的期望與美好願景,吃到包著硬幣的餃子,則寓意著這一年會有好運氣。
除了年夜飯之外,桌上的乾果和糖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臘月廿二十三(小年)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祭灶,每個人都要吃麻糖,想讓灶神的嘴巴被粘住無法告狀,同時,婦女都會安頓自己的孩子吃完糖,「糊」了嘴之後就不能胡亂說話。
山西的煤炭資源比較豐富,它與當地人的衣食住行有著各種聯系。因此,山西的春節習俗與煤也是分不開的。每逢春節除夕晚上,晉北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名曰旺火,以圖吉利,祝願全年興旺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