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春節送禮 » 草原牧民過春節有什麼

草原牧民過春節有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5-01 17:31:34

1、內蒙古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內蒙古每年農歷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這天是送火神爺的「年火」之日。除清掃環境外,還要合家團聚,燃放鞭炮,喝好酒,吃好飯,並把牛羊肉、糖塊、面餅、奶食品供奉在神龕前,向灶神焚香叩拜熱鬧非凡。大年就是春節。蒙古族取奶食潔白無垢之意,稱春節為「白節」。

除夕,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圍著火塘吃餃子。飯罷,還要下棋,玩「嘎拉卡」(羊骨頭),在馬頭琴的伴奏下,通宵達旦地唱歌、玩耍。次日拂曉男女老幼便穿上嶄新的民族服裝,由長輩帶著全家人祭天,並在堆積的「敖包」前向西南方向叩拜。

開始拜年。由晚輩向長輩叩頭敬酒、獻哈達,祝願老人健康長壽,一生平安。初一陵喊到初四,他們一般不遠行。初五以後,他們才騎著駿馬,興高采烈地帶著禮物到親友家拜年,共進全羊酒宴。每逢尺脊野節日期間,草原上到處都充滿了歡歌笑語,各族群眾沉浸在節日的幸福之中。



(1)草原牧民過春節有什麼擴展資料:

春節去內蒙古注意事項

1、禁忌在火爐上烤腳,更不許在火爐旁烤濕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爐灶,或腳蹬爐灶,不得在爐灶上磕煙袋、摔東西、野穗扔臟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將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從鍋中取肉。

2、忌諱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許洗女人的臟衣物,或者將不幹凈的東西投入河中。所以牧民習慣節約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潔,並視水為生命之源。

3、牧民家有重病號或病危的人時,一般在蒙古包左側掛一根繩子,並將繩子的一端埋在東側,說明家裡有重患者,不待客。

4、蒙古族婦女生孩子時的忌諱。各地習俗大同小異。蒙古族婦女生孩子不讓外人進產房。一般要在屋檐下掛一個明顯的標志。生男孩子掛弓箭,生女孩則掛紅布條。客人見標志即不再進入產房。

5、到牧民家作客,出入蒙古包時,絕不許踩蹬門檻。農區、半牧區的蒙古人也有此禁忌。

2、蒙古族有哪些重大節日

1、馬奶節

馬奶節是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以喝馬奶酒為主。流行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和鄂爾多斯的部分牧區。通常在農歷八月下旬舉行,日期不固定,為期一天。

蒙古民族牧養五畜和擠取乳汁加工各種奶食品,是他們牧業生產和游牧生活的重要內容。奶食品又是牧民的主要飲食來源,所以每年開始擠新奶時都要進行一定的儀式,並進行聚會慶祝,希望獲得更多更好的奶食品,其中馬奶節古老而具有典型性。

2、白節

白節是蒙古族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相當於漢族春節的年節。整個白月期間,草原上的男女青年紛紛騎上駿馬,帶上嶄新的哈達和美酒等,三五成群,挨家挨戶給各浩特的親友、家長拜年。

不過現在,草原上看到的更多的是騎摩托車或開吉普車的男女青年。拜年的路途,是青年男女賽馬、追逐、嬉戲的絕好機會。身臨其境的人無不感到馬背民族不拘一格的生活情趣和粗獷豪邁。

3、那達慕

那達慕是蒙古語,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游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

今天,那達慕除了進行男子三項競技外,還增加了馬球、馬術、田徑、球類比賽、烏蘭牧騎演出等新的內容,同時舉行物資交流會和表彰先進。舉行那達慕時,牧區方圓數百里的牧民穿起節日的盛裝,騎著駿馬或乘坐汽車、勒勒車絡繹不絕地前來參觀。

4、祭敖包

敖包是蒙古語,意為堆子或鼓包。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節日之一。敖包通常設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頭堆成一座圓錐形的實心塔,頂端插著一根長桿,桿頭上系著牲畜毛角和經文布條,四面放著燒柏香的墊石;在敖包旁還插滿樹枝,供有整羊、馬奶酒、黃油和乳酪等等。

祭祀時,在古代,由薩滿教巫師擊鼓念咒,膜拜祈禱;在近代,由喇嘛焚香點火,頌詞念經。牧民們都圍繞著敖包,從左向右轉三遭,求神降福。

5、點燈節

點燈節蒙古族稱之為"祖樂",節期在農歷十月二十五日,是一種小規模的宗教節日。據說是為了紀念黃教的創始人宗喀巴。

這一天黃昏時,家家戶戶在一高坡處立起木架,架上自製的燈,這種燈的燈芯是用芨芨草做成的。在每個蒙古包內有用面團攢成的小油燈,整個晚上都亮著,象徵著世界永遠光明,人們長命百歲。

3、內蒙古的節日風俗

內蒙古的節日民俗 內蒙古民俗節慶活動:
內蒙古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賽馬、摔跤、射箭被稱為蒙古族的「男兒三藝」,每年七月中下旬舉辦的那達慕草原旅遊節,集中展示蒙古民族歌舞、體育、競技、服飾、飲食各方面的燦爛文化。那達慕,蒙古語為「娛樂」或虧前「游戲」之意,是蒙古族傳統的群眾性 *** 。那達慕開始以單純的歌舞娛樂形式為主,後來增添了摔森仿跤、射箭、賽馬等比賽項目,場面隆重,氣氛熱烈。旅遊節期間,遊人可住在蒙古包品嘗奶茶、還可以參與到騎射歌舞等節目中,充分體驗草原民族的豪放自然的民族風情。
祭敖包活動一般在農歷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舉行,敖包,蒙古語為「堆子」,是用石頭壘成的一座圓錐體的檯子,上面豎著懸掛有經幡的旗桿和樹枝。在祭典結束後,還將舉行傳統的賽馬、摔跤等活動。
篝火節是內蒙古北部鄂倫春族人的傳統節日,在每年的6月18日,鄂倫春人會燃起篝火,並集體圍繞在篝火旁,載歌載舞,歡樂通宵。

內蒙古的節日風俗和它的相關資料 內蒙古主要是蒙古族的居住地! 按照蒙古族習俗,農歷三月十七日是紀念成吉思汗顯示卓越的軍事才華,建立赫赫戰功的日子。成吉思汗遺物「蘇魯錠」(長矛)的祭奠儀式就在這天舉行。 每當紀念日,牧民們象過春節一樣興高采烈,身穿蒙古族節日服裝,從四面八方來到陵園,向成吉思汗的塑像敬獻美酒、鮮奶和哈達。文藝、體育等團體也要到這里來為牧民們表演精彩節目。 白節 白節又稱席尼吉勒,意為新年、春節。古代蒙古人以白色為純潔、吉祥之色,故稱春節為白節。白節在正月初一。過白節是從古代沿襲下來的習俗。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時,就非常重視過白節。據《馬可波羅行紀》所載:「其新年確始於陽歷二月,屆時大汗及其一切臣屬復舉行一種節慶……是日依俗大汗及其一切臣民皆衣白袍,至使男女老少衣皆白色,蓋其似以白衣為吉服,所以元旦服之,俾此新年全年獲福。……臣民互相饋贈白色之物,互相抱吻,大事慶祝,俾使全年納福。」現在蒙古族亦把白節作為最隆重的節日。臘月三十日晚上,全家即穿上節日盛裝,歡聚一堂,拜賀新年,徹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燒香拜佛,然後晚輩向家長獻哈達、敬酒、禮拜。初一清晨,家族親友開始互相拜年,直到正月十五或月底才結束。 燃燈節 每年農歷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臨,家家點燃酥油燈以示歡慶。今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額敏縣多數蒙古族已不過燃燈節;烏蘇市蒙古族在燃燈節的一天多不燃燈,代之以各種娛樂形式。娛樂活動蒙古族傳統的娛樂活動有賽馬、賽駱駝、摔跤、射箭射擊、拔河、民間歌手彈唱銷春清,馬頭琴演奏《江格爾》演唱、民間舞蹈。土爾扈特蒙古族舞蹈有群舞、獨舞、男女對舞,還有隨歌伴舞,舞姿飄逸豪放,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春節 過春節,蒙古族人民叫做「大年」。古時候,將春節稱為「白節」。如今,人們將農歷正月叫做「白月」。原來,蒙古族人以「白」為吉祥。據說與日常飲用潔白的奶食有關,包含著恭賀新春、吉祥如意之意。「白月」也是人們相互交往聚會的時節。節前,人們要做件好看的蒙古袍,備下羊肉和各種奶製品,加上幾壇上好的美酒,然後開始「調馬」。除夕,合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午夜,開始飲酒進餐,按常規要多吃多喝一些。除夕人們還紛紛地向長輩人敬「辭歲酒」,圍坐吃餃子,俗稱「黃饃饃」或「扁食」,耍「嘎拉卡」(下棋),還要聽藝人說書,通宵不眠,沉醉在歡樂之中。初一,一大早身著各色服裝的男女,跨上早已調好的駿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鎮),挨個地串蒙古包。串包中,先要給長輩叩頭祝願,接著主人家的女婿為前來串包的客人敬酒,習慣上這種敬酒每敬必喝,有的還邊歌邊舞,串包男女利用這個機會賽馬,尤其是青年男女各不相讓,他們大都以「浩特」之間距離為比賽距離,開始男女追逐。 巴斯克節 (公歷4月26日):又稱「耶酥復活節」,俄語稱「巴斯克」節,是呼倫貝爾額爾古納市華俄後裔傳統的民族節日,時間在公歷4月26日或5月初。節日期間,男女老少都要精心打扮一番,把煮熟的雞蛋染成五顏六色的「彩蛋」互贈或款待客人。長者要送禮物給兒童,青壯年男女要向長者請安祝福。人們相邀聚會,載歌載舞,熱鬧非凡。 那達慕草原旅遊節 「那達慕」蒙古語意為娛樂或游藝的意思。節期舉辦那達慕大會、賽馬會、嘛尼會、元代宮廷宴-詐馬宴、鄂爾多斯婚禮、成吉思漢陵祭奠和溫泉森林、蒙古族風俗游等活動。 那達慕大會,又稱蒙古游戲節,是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每年大致在農歷七、八月份這一水草豐茂、牛羊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是蒙古語,意思是「娛樂」或「游戲」。 那達慕通常在盛夏初秋的7月和8月間舉行......>>

內蒙古節日風俗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歷新年,蒙古語為「查干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意。此外還有那達慕、馬奶節等。
祭敖包也算是一個。敖包是蒙古語,意為堆子或鼓包。蒙古民族盛大的祭把活動之一。敖包通常設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頭堆成一座圓錐形的實心塔,頂端插著一根長桿,桿頭上系著牲畜毛角和經文布條,四面放著燒柏香的墊石;在敖包旁還插滿樹枝,供有整羊、馬奶酒、黃油和乳酪等等。祭把時,在古代,由薩滿教巫師擊鼓念咒,膜拜祈禱;在近代,由喇嘛焚香點火,頌詞念經。牧民們都圍繞著敖包,從左向右轉三遭,求神降福。蒙古族牧民沿襲祖先的原始宗教信仰,以為山的高大雄偉,便有通往天堂的道路;高山又是幻想中神靈居住的地方。因而便以祭敖包的形式來表達對高山的崇拜,對神靈的祈禱。蒙古族的傳統祭祀活動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是最重要的祭祀活動,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現形式之一。錫林郭勒盟是祭敖包歷史遺存保存較為完整的地區。
禮儀風俗:
蒙古民族對來客,不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一見面總是熱情問候:「他賽音百努。」(安好),隨後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請客人進蒙古包,全家老少圍著客人坐下,問長問短,好似自家。

內蒙古的春節習俗是什麼? 每年農歷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這天是送火神爺的「年火」之日。除清掃環境外,還要合家團聚,燃放鞭炮,喝好酒,吃好飯,並把牛羊肉、糖塊、面餅、奶食品供奉在神龕前,向灶神焚香叩拜熱鬧非凡。 大年,也就是春節。蒙古族取奶食潔白無垢之意,稱春節為「白節」。除夕,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圍著火塘吃餃子。飯罷,還要下棋,玩「嘎拉卡」(羊骨頭),在馬頭琴的伴奏下,通宵達旦地唱歌、玩耍。次日拂曉,男女老幼便穿上嶄新的民族服裝,由長輩帶著全家人祭天,並在堆積的「敖包」前向西南方向叩拜。接著,開始拜年。由晚輩向長輩叩頭敬酒、獻哈達,祝願老人健康長壽,一生平安。初一到初四,他們一般不遠行。初五以後,他們才騎著駿馬,興高采烈地帶著禮物到親友家拜年,共進全羊酒宴。每逢節日期間,草原上到處都充滿了歡歌笑語,各族群眾沉浸在節日的幸福之中。 鄂倫春族過春節的習俗 春節也是鄂倫春族一年一度的重大節日。節前進山打獵,冰上捕魚,備過新年。臘月二十三火神上天,要供食品。除夕,家家戶戶祭祀祖先和北斗星,吃團圓飯,守夜。 初一清晨,人們忙著煮新包的「謝納溫」(餃子),鳴放鞭炮或向天空鳴槍,以示迎來了新的一年。全家人走出屋外,面向東或南,燃起九柱香,叩頭祭拜天神和山神,祈求神靈恩賜獵物,保佑全家免災免禍、吉祥如意。祭祀之後,按輩份次序入座就餐。席間,晚輩要向長輩斟酒、叩頭拜年,先拜爺爺、奶奶,再拜父親、母親。弟弟、妹妹也要向哥哥、姐姐拜年,行屈膝請安禮。晚輩向長輩拜年時,長輩要用手指蘸酒,向上、下、左、右彈三下,以示敬天敬地敬祖,然後向來拜的人囑咐幾句吉利的話。太陽出來以後,人們穿上新衣服,攜兒帶女,帶著酒肉互相拜年,先到氏族或家族中最年長者家裡行拜,然後再到其他家。進門先燒香祭火神,向篝火里扔一塊肉,灑一杯酒,主人陪同客人祭拜。祭祀畢,客人向主人敬酒、敬煙、叩頭,並祝願老人健康長壽。受拜的長輩同樣向來拜者說幾句祝福的話,有的還要給壓歲錢或幾塊糖。這一天,老人一般都在家裡等候晚輩來拜年。 初二開始,老年人互相拜年,或聚集在一起飲酒娛樂,青年人則自動組織起來進行文體活動,或者唱歌跳舞;或者賽馬射擊、摔跤比賽;或者下棋玩牌。歌舞尤為人們所喜愛。他們的舞蹈有反映飛禽走獸的生活懷貌的,有表現獵人捕捉野獸情景的,也有描繪婦女採集勞動場面的,動作古樸純真,具有深厚的狩獵生活氣息。娛樂活動一直延續到初四。初五,人們認為是「鬼日」,忌諱出門,也不許娛樂和吵鬧。這一天,人們都各自在家裡休息。初六開始,獵民可以上山打獵,恢復正常的生產活動。 正月十六早上,有相互給對方臉上抹黑的習俗。

內蒙古自治區的地理位置 主要風俗習慣 節日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我國北部地區,瀕臨北部國境線。
草原盛會一那達幕:即游藝、聯歡的意思,源於七百年前。那達幕之日商販雲集,說書獻藝應有盡有,熱鬧非凡,最扣人心弦的莫過於賽馬、摔跤、射箭。多在草原牛羊肥壯、稻穀飄香的8月份舉行。

古包:蒙古包一詞來自於滿族人對蒙古族住所的稱呼,是游牧生活的產物。一般高七八尺,寬丈余,先用木桿、牛皮訂成網狀方架數片,然後連成園倉式,再用園木
組成傘形園頂,頂中 央有一個圓形天窗,晴啟陰合,用以流通空氣,吸收陽光,是草原牧區最喜歡的居住用具,也是外地遊人最感興趣的下榻場所。

敖包:這是蒙古族傳統的宗教活動,敖包是在草原、山坡或沙丘高地上用石頭、土塊、柳條等壘築而成的。「敖包」最早是在茫茫無邊草原上建立起來的能識別方
向、道路、邊界的標志,後成為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祭敖包多在7、8月份舉行。祭祀時敖包上插樹條,上面掛有五顏六色的布條或紙旗。在蒙古族人民心中,
敖包是神聖的凈地。
獻哈達:哈達以白布帛或絲綢為主,長短不一,一段約一尺二寸至一尺五寸長,兩端有絲脫出,約半寸許,其長短均視被交者和場合而定。獻哈達是蒙古族迎送客人、饋贈禮品、年節交往中的禮節,有時還伴隨吟唱和祝詞,更染敬重的氣氛。

扒羊肉:蒙古語稱手扒羊肉為「布和力麻哈」。是草原上蒙古民族簡便實惠的待客食品。做法是剛屠宰後的羊,挑選好的部位,(頭蹄下水除外)白水下鍋,原汁清
煮。羊吃草原上的五香草,調味齊全,不加任何調味品,只要掌握清煮技術,就能做得美味可口。在食用時不用餐具,用手扒著吃。
蒙古族敬酒:
蒙古族斟酒敬客最考究,美酒是食品之精華,五穀之結晶,是最能表達朋友之忠誠的珍貴食品。主人將美酒斟在銀碗或金杯中,托在潔白的哈達上,唱起感人的祝酒
歌,表達自己的真誠與感情,此時客人理應隨即接過酒,能飲則飲,不能飲則品嘗少許,然後將酒歸還主人,萬不可推推讓讓、拉拉扯扯,謝絕主人的敬酒,否則他
會認為您對主人瞧不起,不願交朋友、不能以誠相待

內蒙古有什麼風俗習慣 蒙古族自稱「蒙古」。「蒙古」這一名稱較早記載於《舊唐書》和《契丹國志》,其意為「永恆之火」。別稱:「馬背民族」。蒙古族發祥於額爾古納河流域,史稱「蒙兀室韋」、「萌古」等。
全世界蒙古族人約為1000萬人。
、【風俗禁忌】(1)禮儀往來
獻哈達:哈達是蒙古族日常行禮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獻哈達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禮節。獻哈達時,主人張開雙手捧著哈達,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詞或贊詞,渲染敬重的氣氛,同時將哈達的折疊口向著接受哈達的賓客。賓客要站起身面向獻哈達者,集中精力聽祝詞和接受敬酒。接受哈達時,賓客應微向前躬身,獻哈達者將哈達掛於賓客頸上。賓客應雙手合掌於胸前,向獻哈達者表示謝意。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遊點上,主人或服務小姐首先會給賓客敬上一碗奶茶。賓客要微欠起身用雙手或右手去接,千萬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則會被認為是不懂禮節。主人或服務小姐斟茶時,賓客若不想要茶,請用碗邊輕輕把勺或壺嘴一碰,主人便即刻會明白賓客的用意。客來敬茶是一種高尚的蒙古族傳統禮儀。在蒙古歷史上不論是富貴之家還是貧窮之家,不論是上層社會還是平民百姓,也不論在交際上或在家裡,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場合,莫不以茶為應酬品。家中有客來,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們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貴賓獻上一碗奶茶,接著主人又端上來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製品。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傳統方式。他們認為美酒是食品之精華,五穀之結晶,拿出最珍貴的食品敬獻,是表達草原牧人對客人的敬重和愛戴。通常主人是將美酒斟在銀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長長的哈達之上,唱起動人的蒙古族傳統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讓不喝酒,就會被認為是對主人瞧不起,不願以誠相待。賓客應隨即接住酒,接酒後用無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爐方向點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會喝酒也不要勉強,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純潔的情誼。接著穿戴民族盛裝的家庭主婦端來清香撲鼻的奶酒款待客人,這也是蒙古族的傳統禮節。主人會用詩一般的語言勸酒:「遠方的客人請你喝一杯草原佳釀,這是我們民族傳統食品的菁華,也是我們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敬神:蒙古民族的禮宴上有敬神的習俗。據《蒙古風俗鑒》描述,廚師把羊割成九個相等的肉塊,「第一塊祭天,第二塊祭地、第三塊供佛、第四塊祭鬼,第五塊給人,第六塊祭山,第七塊祭墳墓,第八塊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塊獻給皇帝」。祭天則把肉拋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則拋入爐火之中;祭佛置於佛龕前;祭鬼置於包外;祭山則掛之於供奉的神樹枝上,祭墳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於包外,祭水神扔於河泊,最後祭成吉思汗,置於神龕前。這種習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薩滿教,其崇拜多種神祗,爾後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間信仰,把眾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軌跡。
待客:蒙古族自古以來以性情直爽、熱情好客著稱。對家中來客,不管常客還是陌生人,都滿腔熱忱。首先獻上香氣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盤盤潔白的奶皮、乳酪。飲過奶茶,主人會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時節還會請客人喝馬奶酒。有些地區用手扒肉招待客人,還有一定的規矩。例如用一條琵琶骨肉配四條長肋骨肉進餐;牛肉則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節肋骨及一段肥腸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後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頦、脖子肉都是給晚輩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貴的客人或是喜慶之日則擺全羊席。
尊老愛幼:蒙古人長幼有序,敬老愛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見到老人要問安。不在老人面前通過,不坐其上位,未經允許不要與老人並排而坐。稱呼老人要稱「您」,不許以「你」相稱或直呼其名。見到牧民孩......>>

內蒙古的風俗習慣 迎賓 :
蒙古族自古以來就有各種迎賓禮節。預約的會客,不論是社會團體還是私人會面,主人總是遠遠的迎候著客人。有人會在路邊等候,有的騎馬飛馳而來,有的騎著摩托、乘著越野吉普車趕來,在隆重的場合還會分幾個梯隊迎接客人。
如果您到大草原旅遊,您一定會到草原上蒙古族的住舍――蒙古包作客,因為這是蒙古族從古到今的傳統。當來到這里,您一定會情不自禁地贊美主人的住處,「這真是一塊好地方,草原的大自然景色多美好!」或者您會用臨時學會的蒙語「賽努!賽努(好啊!好!)表示自己的情懷,一句蒙古語說出來,這里的主人會由衷地高興。
當草原上的主人把您迎進蒙古包後,賓主相序而坐在蒙古包的左側。一般來了十分尊貴的賓客,主人會主動讓您坐在正北(男坐進包後的西側,女坐進包後的東側)位置上。這時候,主婦會把香甜的奶食品、手扒肉擺在客人面前,然後端上一碗滾燙飄香的奶茶,請客人們品嘗。接著在問候和笑聲中開始敬酒,主人手捧哈達,托著銀碗、齊眉舉盤,把美酒敬獻在您的面前。如果客人一飲而盡,主人會非常高興,頓時主客情融,氣氛很快會熱烈起來;如果您不善飲酒,接過銀碗品一品也可以。但最好是把碗中酒喝了,這表達了對主人的尊重與親密。
待客 :
這里的主人首先給客人斟上新熬的奶茶,擺上奶食、糕點、炒米等茶食為客人壓飢解渴,有的還做點面條,讓客人們少吃一點墊個頻祝?然後敬酒。由主人先用小酒??酒盅)向客人們每人敬一杯,這就是敬酒的開始。接著用大杯(比銀碗小一點專用敬酒的銀制器皿)從客人中的年長者開始,依次一一進行;敬酒達一定杯數就要奏樂唱歌為客人們喝酒助興;酒後用飯,招待客人的最高禮節為整羊宴,其次為羊背子宴。
神奇的蒙古包 :
如果說草原是綠色的大海,蒙古包則是大海中的點點白帆。蒙古包作為草原上特有的建築,既美觀又實用,而且結構簡單,便於拆運。
蒙古包具有結構簡單,便於拆遷組裝,就地取材,自產自用等特點,非常適於游牧生活,蒙古包充分反映了游牧民族的聰明才智。在大海般的綠色草原上,星羅棋布的蒙古包白帆點點,會使人感悟人與大自然的和諧!蒙古包其形呈天幕式,圓形尖頂,外用一層或二層羊毛氈圍裹,裡面用「哈那」和「烏尼桿」支撐。「哈那」是數十根同樣粗細、拋光後的木棍,用牛皮繩連接,構成可以伸縮的網狀支架。「烏尼桿」是用木棍支撐的傘狀包頂支架。蒙古包頂端還有「陶腦」――天窗,既可通氣又可採光。整個蒙古包用數根毛繩牢 牢固定,抵禦風的侵害。
華麗的民族服裝 :
蒙古族的服飾包括衣、帶、靴及頭飾等,款式講究,裝潢精美。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的主要服裝。蒙古袍衣體寬大,袖子較長,下端不開叉,衣領較高,服帶中圍,非常適應廣闊草原游龔生活中的防寒及一衣多用的需要。腰帶是蒙古袍必不可少的,腰帶一般由綢、緞等料製成,長達數米,顏色視袍子的顏色而定。男子扎腰帶時,袍子向上提,下擺束得較短,即顯得精幹瀟灑,騎乘或勞動時也方便。女子之相反,扎腰時一定要把袍子拉展,以顯示身材的苗條健美。穿蒙古袍系腰帶除裝服飾上的需要外,實用價值也很大,繫上腰帶騎馬時可以保持腰和肋骨的穩定和垂直,冬天還可保暖。
查干薩日」的祝福 :
蒙古族把正月稱為「查干薩日」(漢語意為「白月」);草原上的春節活動主要有祭火、祝壽、拜年等,並且從農歷臘月二十三開始,到正月(查干薩日)達到 *** 。
祭火
蒙古族很早以來以祭火的習俗迎接春節,因為燃旺的火焰象徵著一年裡一切幸運吉祥。祭火在過去比較盛行,每家祭火的日期和方式也不同。「哈日楚戶」(貧民)一般在臘月二十三日祭火,而「台吉」(貴族......>>

內蒙古有哪些節日 內蒙古最有名的節日就是「那達慕」,每年農歷六月初四開始,為期五天,是蒙古族人民的盛會,古代和近代的「那達慕」盛會都要進行男子「三項」的比賽――摔跤、賽馬和射箭。
還有就是「敖伐節」,也是蒙古族的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節日,每年七八月份,蒙古人常常歡聚一起,歡度此節日。

內蒙古的習俗 5分 以蒙古族和漢族為主,還有朝鮮、回、滿、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民族。蒙古族風俗
歲時風俗 春節:蒙古民族最重要的節日要算過年,一般進入臘月十五,人們就著手作過年的准備工作。調馬、清掃蒙古包,購置奶桶、氈子、鍋盆等用具。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一天,全家人或親友聚在一起飲食娛樂送火神。過去蒙古民族對火格外崇敬,以為火神可以賜予幸福與財富,把三天叫「火日」,三十天叫「火月」,三百六十天叫「火年」。小年正是送火神的日子。
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過大年最歡樂的幾天。大年三十夜幕降臨後,人們便聚集在海年長者家中,開始除夕「乃日」(宴會),全家老小席地圍坐在桌旁,桌上擺滿一盤一盤香噴噴的肉食,奶食以及糖果、香煙、美酒等,全家人盡情享受「守歲」。除夕宴會上應備辦「三鍋」一鍋是奶茶鍋;二鍋是羊背鍋;三鍋是肉湯飯食鍋。宴會中最少唱三首歌。
蒙古族的禮節,大體上有獻哈達,遞鼻煙壺或請安等。
婚嫁:
錫林浩特地區是由原來的東阿巴嗄旗、東阿巴哈納爾旗和西浩齊特及烏珠穆沁的部分地域組成,所以,當地蒙古族人吸收南北婚嫁精華之習俗,形成自己獨特的婚嫁之風俗。
婚禮分定婚、定婚日、迎親、結婚等。結婚一般是女到男家,同一血緣的男女不能結婚。定婚辦法,通常是男方「朱查」(媒人)拿哈達、美酒等禮品去女方家說媒,如女方家同意,即作為定婚,但男方須多次上女方家求婚,男方逢年過節派兒子赴女方家問候。
喪葬:
由於草原蒙古族人歷史上形成的生存環境和生活方式所決定,葬禮也極為簡單,一般不設靈床、不擺供品、 *** 孝服、不燒紙錢、不用音樂。葬禮一般分為野葬、火葬或土葬。
祝壽:
蒙古族以虛歲計算年齡,13、25、37、49、61、73等歲本命年時都要舉行慶賀。首先為73、85歲的高齡者祝壽,時間在臘月二十五或二十六日;二十七至除夕的前幾天里為49、61歲的人祝壽。對不足49歲的本命年人,均在除夕那天慶賀。小孩到13歲時,父母要給備新馬鞍、馬嚼,以祝賀他「手及馬鞍,腳及馬鐙」。孩子自己騎馬到親戚長輩家敬酒聽祝詞,並接受長輩的禮品。61、73、85歲時要大辦慶宴,贈送禮物主要有哈達、頭巾、德勒、特爾力克、靴子、綢緞以及牲畜等。
喜慶滿月:嬰兒滿月,一般都舉行「乃日」,即慶祝滿月的活動。參加「乃日」的客人,要帶衣服、哈達、玩具等禮物,也有送活羊的,獻禮品的客人要在喝完茶後進行慶祝儀式。滿月的孩子洗的乾乾凈凈,並燒香凈身,頭頂塗黃油、 *** ,以示祝福。參加「乃日」的長者要致祝詞,同時,請多子多女的老人用胡須磨擦孩子的臉頰。
生日,嬰兒滿一周歲,初次剪胎發,要舉行剪發「乃日」,程序基本與嬰兒滿月相同。過生日結束時,把剪下來的「代合」(成團的亂發)裝進小布口袋,縫在孩子的「德勒」或襯衣領袖的外面。
生活風俗
服飾:
靴子:蒙古靴子分馬靴和蒙古靴兩種,
袍子: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愛穿長袍。這種袍子,寬大袖長。下端左右一般不分岔,領子較高,紐扣在右側。袍子的領口、袖口、邊沿,常用漂亮的花邊點綴,袍子的顏色,
腰帶:是穿蒙古袍子時所必備的,有的是布料,有的是綢緞,長有五米,顏色和袍子相協調。
首飾:平素牧區婦女一般不戴帽,多用紅、綠等顏色的長綢子把頭纏上,男子,夏季多戴鴨舌帽,冬季多戴羊皮、狐皮帽,式樣是尖頂大耳或草原式斗笠帽。蒙古族婦女的首飾,逢年過節,喜慶宴會,訪親探友時用於頭上的裝飾。裝飾品種類很多,材料也因貧富不同。比較講究的,多用瑪瑙、珍珠、寶石、金銀等製成。
飲食:
蒙古族的飲食大致分三大類,即肉食、奶食......>>

4、草原有哪些習俗?

【民族風情】 草原盛會一一那達幕:即游藝、聯歡的意思,源於七百年前。那達幕之日商販雲集,說書獻藝應有盡有,熱鬧非凡,最扣人心弦的莫過於賽馬、摔跤、射箭。多在草原牛羊肥壯、稻穀飄香的8月份舉行。蒙古包: 蒙古包一詞來自於滿族人對蒙古族住所的稱呼,是游牧生活的產物。一般高七八尺,寬丈余,先用木桿、牛皮訂成網狀方架數片,然後連成園倉式,再用園木組成傘形園頂,頂中 央有一個圓形天窗,晴啟陰合,用以流通空氣,吸收陽光,是草原牧區最喜歡的居住用具,也是外地遊人最感興趣的下榻場所。 獻哈達:哈達以白布帛或絲綢為主,長短不一,一段約一尺二寸至一尺五寸長,兩端有絲脫出,約半寸許,其長短均視被交者和場合而定。獻哈達是蒙古族迎送客人、饋贈禮品、年節交往中的禮節,有時還伴隨吟唱和祝詞,更染敬重的氣氛。 手扒羊肉:蒙古語稱手扒羊肉為「布和力麻哈」。是草原上蒙古民族簡便實惠的待客食品。做法是剛屠宰後的羊,挑選好的部位,(頭蹄下水除外)白水下鍋,原汁清煮。羊吃草原上的五香草,調味齊全,不加任何調味品,只要掌握清煮技術,就能做得美味可口。在食用時不用餐具,用手扒著吃。 蒙古族敬酒:蒙古族斟酒敬客最考究,美酒是食品之精華,五穀之結晶,是最能表達朋友之忠誠的珍貴食品。主人將美酒斟在銀碗或金杯中,托在潔白的哈達上,唱起感人的祝酒歌,表達自己的真誠與感情,此時客人理應隨即接過酒,能飲則飲,不能飲則品嘗少許,然後將酒歸還主人,萬不可推推讓讓、拉拉扯扯,謝跡鏈絕主人的敬酒,否則他會認為您對主人瞧不起,不願交朋友、不能以誠相待。 【蒙古族服裝的特點】 蒙古族服裝尚青黑色,蒙古族服裝以皮衣為多,男女都穿袍子,喜用紅、綠綢子扎在腰裡。冬天多穿羊皮襖、皮褲、皮靴,里套氈襪子。夏天都穿布褲子、皮靴。蒙古族人民很愛美,即使皮襖掛不起面子也要用紅、黑布或絨線在領,袖和衣邊上綉花邊。 蒙古袍很肥大,除乘馬放牧中能護膝防寒以外,夜晚還能當被蓋。細而長的袖筒,在乘馬持疆時冬防寒,夏防蚊蟲。婦女喜歡戴首飾。已婚婦女梳兩個長辮,用黑布做兩只辮套把辮子裝在裡面吊在胸前。辮套上綉有花紋圖案或綴以銀質圓牌首飾,蒙語叫「哈都爾」。手戴鐲子、戒指,耳戴耳墜。 頭頂雁尾式帽,又稱風雪帽,它的圓頂阻風力小,帽沿小,但能遮陰遠視。船型月牙立筒靴,乘馬伸蹬方便,離馬徒步行走撥草性強,阻力小。靴子的立筒除能防寒防風外,、還能防止小腿肚和蹬皮磨擦。蒙古族婦女佩帶的飾物,除了頭飾、耳環、項鏈、手鐲、戒指以外。還有種佩掛在袍子右上襟扣子上的飾物,叫「哈布特格」。這種飾物,小巧玲攏,精緻華美。「哈布特格」寬約二寸,長約三寸。有月牙、金魚二蝴蝶、桃、石榴、葫蘆、五瓣花朵、花瓶、樹葉等多種形狀。有橢圓的、長方的、正方的、三角的,還有圓圈的。「哈布特格」是用兩塊漿過的硬布,墊上棉花,裹上綢緞,縫成的一個空心的小夾子,然後再用五光十色的金銀絲線,綉上各種具有蒙古族風格的花紋圖案以及花草鳥獸等。「哈布特格」,色彩斑斕,金邊閃閃,工藝考究,造型美觀。 「哈布特格」不僅是裝飾品,還有實用價值。它的上方是開口的,裡面放有一個舌頭,舌頭的上端連著佩掛的繩帶,下端是穗帶。上下抽動繩帶,舌頭就可以從袋內外移動。蒙古族婦女在此舌頭上別放針線,還喜歡把自己採集來的香料(麝香或草原上野生的花草)裝在舌頭里邊,「哈布特格」可以隨時散放馨香。有些蒙古族婦女願意把用翡翠、珊瑚、瑪瑙或琥珀雕制的「呼壺熱」(鼻煙壺)放在舌頭裡面:」一些虔誠的佛教徒,則在舌頭裡面放進仙丹。 此外,「哈布特格」有時候還被做為友誼、愛情的信物,送給朋友或戀人。「哈布特格」不只是把美點綴在了蒙古族婦女身上,同時,表現了鉛州攔蒙古族婦女的勤勞和智慧。 迎賓 蒙古族自古以來就有各種迎賓禮節。預約的會客,不論是社會團體還是私人會面,主人總是遠遠的迎候著客人。有人會在路邊等候,有的騎馬飛馳而來,有的騎著摩托、乘著越野吉普車趕來,在隆重的場合還會分幾個梯隊迎接客人。 如果您到大草原旅遊,您一定會到草原上蒙古族的住舍——蒙古包作客,因為這是蒙古族從古到今的傳統。當來到這里,您一定會情不自禁地贊美主人的住處,「這真是一塊好地方,草原的槐胡大自然景色多美好!」或者您會用臨時學會的蒙語「賽努!賽努(好啊!好!)表示自己的情懷,一句蒙古語說出來,這里的主人會由衷地高興。 當草原上的主人把您迎進蒙古包後,賓主相序而坐在蒙古包的左側。一般來了十分尊貴的賓客,主人會主動讓您坐在正北(男坐進包後的西側,女坐進包後的東側)位置上。這時候,主婦會把香甜的奶食品、手扒肉擺在客人面前,然後端上一碗滾燙飄香的奶茶,請客人們品嘗。接著在問候和笑聲中開始敬酒,主人手捧哈達,托著銀碗、齊眉舉盤,把美酒敬獻在您的面前。如果客人一飲而盡,主人會非常高興,頓時主客情融,氣氛很快會熱烈起來;如果您不善飲酒,接過銀碗品一品也可以。但最好是把碗中酒喝了,這表達了對主人的尊重與親密。 待客 這里的主人首先給客人斟上新熬的奶茶,擺上奶食、糕點、炒米等茶食為客人壓飢解渴,有的還做點面條,讓客人們少吃一點墊個頻祝?然後敬酒。由主人先用小酒??酒盅)向客人們每人敬一杯,這就是敬酒的開始。接著用大杯(比銀碗小一點專用敬酒的銀制器皿)從客人中的年長者開始,依次一一進行;敬酒達一定杯數就要奏樂唱歌為客人們喝酒助興;酒後用飯,招待客人的最高禮節為整羊宴,其次為羊背子宴。 神奇的蒙古包 如果說草原是綠色的大海,蒙古包則是大海中的點點白帆。蒙古包作為草原上特有的建築,既美觀又實用,而且結構簡單,便於拆運。 蒙古包具有結構簡單,便於拆遷組裝,就地取材,自產自用等特點,非常適於游牧生活,蒙古包充分反映了游牧民族的聰明才智。在大海般的綠色草原上,星羅棋布的蒙古包白帆點點,會使人感悟人與大自然的和諧!蒙古包其形呈天幕式,圓形尖頂,外用一層或二層羊毛氈圍裹,裡面用「哈那」和「烏尼桿」支撐。「哈那」是數十根同樣粗細、拋光後的木棍,用牛皮繩連接,構成可以伸縮的網狀支架。「烏尼桿」是用木棍支撐的傘狀包頂支架。蒙古包頂端還有「陶腦」——天窗,既可通氣又可採光。整個蒙古包用數根毛繩牢 牢固定,抵禦風的侵害。 華麗的民族服裝 蒙古族的服飾包括衣、帶、靴及頭飾等,款式講究,裝潢精美。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的主要服裝。蒙古袍衣體寬大,袖子較長,下端不開叉,衣領較高,服帶中圍,非常適應廣闊草原游牧生活中的防寒及一衣多用的需要。腰帶是蒙古袍必不可少的,腰帶一般由綢、緞等料製成,長達數米,顏色視袍子的顏色而定。男子扎腰帶時,袍子向上提,下擺束得較短,即顯得精幹瀟灑,騎乘或勞動時也方便。女子之相反,扎腰時一定要把袍子拉展,以顯示身材的苗條健美。穿蒙古袍系腰帶除裝服飾上的需要外,實用價值也很大,繫上腰帶騎馬時可以保持腰和肋骨的穩定和垂直,冬天還可保暖。 「查干薩日」的祝福 蒙古族把正月稱為「查干薩日」(漢語意為「白月」);草原上的春節活動主要有祭火、祝壽、拜年等,並且從農歷臘月二十三開始,到正月(查干薩日)達到高潮。 祭火 蒙古族很早以來以祭火的習俗迎接春節,因為燃旺的火焰象徵著一年裡一切幸運吉祥。祭火在過去比較盛行,每家祭火的日期和方式也不同。「哈日楚戶」(貧民)一般在臘月二十三日祭火,而「台吉」(貴族)在臘月二十四日祭火,有的牧戶把系有五色綵綢的五小捆蘆葦插在門外樹上,將劈成細條的柞樹放在燃旺的火撐子上方的四條腿上,戶主穿好禮服跪在正門處的墊子上,把用油網包好的羊胸骨奉獻給聖火。婦女們則將美酒、黃油灑進聖火,並按順序站立,叩頭。富裕的牧戶則搞大型祭火,祭祀時用整羊,並將左鄰右舍請來喝茶吃酒。有的將聖火點燃後三天不熄,三天中不許遷場,不許在聖火上烤腳。目前,傳統的祭火在新一代牧民中已很少舉行了,但是在草原旅遊點和慶祝的喜慶日子,人們還是點一堆篝火助興。 祝壽 春節期間牧民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祝壽的對象為正當「本年」的長者。祝壽開始時,先為85、73高齡者祝壽,時間一般在臘月25或26日,臘月27至除夕的幾天里,則為61、49的本年者祝壽。給長者祝壽時,晚輩除要行禮祝賀外,還要贈送壽禮以示尊敬。祝壽禮的輕重多寡,一般視祝壽對象的年齡大小而定。 除夕 草原上春節的高潮,附近的牧民們都要相互喝茶,然後人們扶老攜幼聚集在年長者的家裡,進行除夕「乃日」 (宴會)或家人聚集在一起看電視節目。接著牧人們要到邀請自己的每家去作客,有時因戶多,宴會往往通宵達旦。 除夕時,牧民家家都要擺放「花盤」即將點心、奶食、糖果等整齊地擺放在一個大盤子里,擺放的形式大部分呈圓柱體,也有方形的,每層一種,很有規則。這一習俗,不僅在牧民家中一直保留,而且在城市的蒙古族家中,也沿襲著這傳統。 拜年 草原上春節最隆重的活動,拜年在正月初一晨曦微露時候開始,牧民們先祭敖包,然後開始家庭內部拜年,先是晚輩向長者問安跪拜,然後由長者祝福晚輩幸福長壽。拜年時,晚輩要衣帽端正,手捧哈達進行。 家庭拜年後,牧民們相互互拜。互拜時,先到年長者的家裡,隨著互拜的進行,人們自動結伴而行。每到一家,要以同行者的年齡大小依次而入。拜年時,牧民們一般要獻上一兩首頌辭或頌歌。對出色的歌手,戶主會捧起放有哈達的奶食盤頌祝辭。草原上的春節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是牧民們辛勤勞動一年後歡歌笑語的時刻。 草原宗教 內蒙古自治區也是一個多種宗教並存的民族地區,現有喇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東正教、漢佛教和道教7種宗教。漢佛教在我區有悠久的歷史,其它宗教從十七世紀後先後傳入。 錫盟的喇嘛教是屬西藏佛教格魯派,傳播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解放前,錫盟有喇嘛教寺廟192座,喇嘛12750人,大多分布在牧區的蘇木。1960年廟宇減少為102座,喇嘛 3542人,1966年廟宇減少到92座,喇嘛2290人。在十年內亂期間,黨的宗教自由政策遭到破壞,喇嘛受到了很大的沖擊,絕大多數寺廟被破壞,經書被焚毀;寺廟停止了活動,造成了嚴重的後果。粉碎「四人幫」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政府重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錫盟喇嘛教的喇嘛和信教群眾逐漸恢復他們的正常宗教活動,有的寺廟國家還撥給維修經費加以修繕,一些年老多病無依無靠的喇嘛領取了生活補貼,自養事業有所發展

5、蒙古族的春節習俗

蒙古族過春節分「送舊」和「迎新」。送舊是臘月二十三清潔衛生打掃家,到傍晚要「祭火」。「祭火」是從薩滿教傳入的,蒙古族信仰喇嘛教後有所改變,蒙民把羊胸脯肉連同白「哈達」、肉米粥、黃油、酒等做祭品,然後由長輩點燃九個小燈,並將祭品投入旺火里燒,口裡誦贊詞,祝福家人幸福。祭火忌用紅筷子而用白色或黑色的,因為蒙古族都認為「火」代表著一個家族的傳宗接代、興旺。燒完祭品後,全家進餐。有的把祭品的剩餘送給附近親戚吃。「祭火」的時辰為傍晚黃昏時,上祭品時,男人在前,女人在後叩拜。在古代,有錢人還專請喇嘛祭火。春節蒙古語叫「查干薩日因巴雅爾」,直譯為「白月之節」。 查干薩日到來之前,把蒙古包里里外外打掃得乾乾凈凈,有人還把蒙古包遷到新址。富裕人家給蒙古包換上新的蒙氈、圍氈和內壁簾。這些一般都在「朱臘薩日」(點燃佛燈之月)即23(或24)日祭火節前完成。
祭火節是春節的前奏。在這個節日前,蒙古人還要掛出嶄新的風馬旗,象徵在新一年裡全家人將意氣風發、萬事如意。除此以外還要盡量送還借來的錢物,忌諱把債務帶入新年。祭過火後,在整個春節期間不事借貸。祭火神的主要祭獻物是煮熟的山羊胸骨、五彩布條、阿穆蘇(奶油粥)、酒、點心、草香、茶葉、干紅棗等。先清除掉火撐子里的灰燼,為火撐子換上新的火台,點燃新火,周圍點燃四盞佛燈,然後主祭人(一般是戶主)誦讀祭火詞,同時把祭獻物慢慢放進燃燒的火灶里。
春節的前一天蒙古人稱之為「閉特溫」,意思為「閉合之日」。那一天,牧民們把一年中未幹完的工作全部結束,並把牲畜趕回入圈或放在家附近。把書籍和各類工具擦拭乾凈後,用草香或白食獻祭。女人們則把縫紉用具和材料收拾起來放在箱子里。
除夕傍晚,要舉行祭祀祖先的儀式。當天黑之時,在離家稍遠處找一塊干凈的地方燃起一堆篝火,把事先准備好的食物德吉——酒、肉、包子、點心等放在火里燒,以其火煙獻祭。戶主和主婦領著男性家庭成員向火的方向叩頭,祈禱祖先在天之靈在新的一年裡保佑全家人。來家的客人、外甥不能參加這個儀式。
除夕是閉合之日,也是團圓之日,外出的人都會趕在這一天前回到家裡團聚。因此,除夕的午夜飯以吃完整的羊頭(未卸開頜骨的)、包子、餃子等具有完整外形的食物為吉利。全家人歡聚一堂,享用團圓飯,彈琴奏樂,盡情歡樂。除了自己吃好喝好以外,人們還要把家畜、狗、貓等喂飽,因為這是來年豐收的象徵。
初一早晨全家人拜年。初二在蒙古人看來是一年當中最為吉祥的「巴拉吉尼瑪」日子,意即「萬事成功的日子」。初二晚上,人們觀賞月亮和星星,認為這樣能使人在新一年裡朝氣蓬勃,心想事成。 初三是老年人聚會的日子。初七夜晚,當北斗七星剛剛閃爍在天空之時,人們在家門口擺設祭台,焚香、點燃佛燈,把食物的德吉獻向七星,祈禱保佑性命財產,剩下的食品作為七神星的恩賜分給每個人品嘗。
蒙古族過春節分「送舊」和「迎新」。送舊是臘月二十三清潔衛生打掃家,到傍晚要「祭火」。「祭火」是從薩滿教傳入的,蒙古族信仰喇嘛教後有所改變,蒙民把羊胸脯肉連同白「哈達」、肉米粥、黃油、酒等做祭品,然後由長輩點燃九個小燈,並將祭品投入旺火里燒,口裡誦贊詞,祝福家人幸福。祭火忌用紅筷子而用白色或黑色的,因為蒙古族都認為「火」代表著一個家族的傳宗接代、興旺。燒完祭品後,全家進餐。有的把祭品的剩餘送給附近親戚吃。「祭火」的時辰為傍晚黃昏時,上祭品時,男人在前,女人在後叩拜。在古代,有錢人還專請喇嘛祭火。
春節蒙古語叫「查干薩日因巴雅爾」,直譯為「白月之節」。 查干薩日到來之前,把蒙古包里里外外打掃得乾乾凈凈,有人還把蒙古包遷到新址。富裕人家給蒙古包換上新的蒙氈、圍氈和內壁簾。這些一般都在「朱臘薩日」(點燃佛燈之月)即23(或24)日祭火節前完成。
祭火節是春節的前奏。在這個節日前,蒙古人還要掛出嶄新的風馬旗,象徵在新一年裡全家人將意氣風發、萬事如意。除此以外還要盡量送還借來的錢物,忌諱把債務帶入新年。祭過火後,在整個春節期間不事借貸。祭火神的主要祭獻物是煮熟的山羊胸骨、五彩布條、阿穆蘇(奶油粥)、酒、點心、草香、茶葉、干紅棗等。先清除掉火撐子里的灰燼,為火撐子換上新的火台,點燃新火,周圍點燃四盞佛燈,然後主祭人(一般是戶主)誦讀祭火詞,同時把祭獻物慢慢放進燃燒的火灶里。
春節的前一天蒙古人稱之為「閉特溫」,意思為「閉合之日」。那一天,牧民們把一年中未幹完的工作全部結束,並把牲畜趕回入圈或放在家附近。把書籍和各類工具擦拭乾凈後,用草香或白食獻祭。女人們則把縫紉用具和材料收拾起來放在箱子里。
除夕傍晚,要舉行祭祀祖先的儀式。當天黑之時,在離家稍遠處找一塊干凈的地方燃起一堆篝火,把事先准備好的食物德吉——酒、肉、包子、點心等放在火里燒,以其火煙獻祭。戶主和主婦領著男性家庭成員向火的方向叩頭,祈禱祖先在天之靈在新的一年裡保佑全家人。來家的客人、外甥不能參加這個儀式。
除夕是閉合之日,也是團圓之日,外出的人都會趕在這一天前回到家裡團聚。因此,除夕的午夜飯以吃完整的羊頭(未卸開頜骨的)、包子、餃子等具有完整外形的食物為吉利。全家人歡聚一堂,享用團圓飯,彈琴奏樂,盡情歡樂。除了自己吃好喝好以外,人們還要把家畜、狗、貓等喂飽,因為這是來年豐收的象徵。
初一早晨全家人拜年。初二在蒙古人看來是一年當中最為吉祥的「巴拉吉尼瑪」日子,意即「萬事成功的日子」。初二晚上,人們觀賞月亮和星星,認為這樣能使人在新一年裡朝氣蓬勃,心想事成。 初三是老年人聚會的日子。初七夜晚,當北斗七星剛剛閃爍在天空之時,人們在家門口擺設祭台,焚香、點燃佛燈,把食物的德吉獻向七星,祈禱保佑性命財產,剩下的食品作為七神星的恩賜分給每個人品嘗。

6、內蒙草原的節日有哪些

1、查干薩日:時間:每年農歷12月23日至整個正月。查干薩日,在漢語中譯為「白月」,又叫做「白節」。在每年農歷春節前後,草原上都要舉行祭火、祝壽、拜年等活動來慶祝新一年的開始,這便是蒙古族的春節——「查干薩日」。
2、興畜節:時間:每年正月和清明前後。蒙古族是游牧民族,愛畜如子。我國古代,家家都講究人丁興旺,但對於草原上純朴的牧民來說,畜群興旺也是一樣的重要,因為畜群是他們賴以生存的資產。所以蔽困正月里人過春節的時候,也不忘給牲畜過新年。
3、馬奶節:時間:每年夏季。蒙古民族牧養五畜和擠取乳汁加工各種奶食品,是牧業生產和游牧生活的重要內容。奶食品又是牧民的主要飲食來源,所以每年開始擠新奶時都要進旦者行一定的儀式,並進行聚會慶祝,希望獲得更多更好的奶食品,這就是古老而具有典型性的馬模並薯奶節。

7、內蒙古牧民的習俗

(一)生產習俗
1、狩獵習俗
蒙古族在長期的狩獵活動中,逐漸形成了約定俗成的規矩,既有狩獵習俗。其中主要有選擇狩獵日期,狩獵前據悉祭祀儀式,分配獵物及保護幼畜習俗等。狩獵日期根據狩獵對象和狩獵形式而定。獵狼不分季節,但主要是冬季圍獵和春季獯狼洞、掏狼崽。獵狐狸一般是秋、冬兩季,這主要是從利用狐狸皮的角度考慮,選擇其季節的。獵黃羊、兔子及其他動物則在冬季進行。
另外,蒙古族狩獵中,除了獵狼,歷來不殺懷胎之母畜和幼畜,以利其在生產。因此,蒙古族的狩獵活動,尤其是大規模的圍獵,都是在秋、冬兩季進行。
2、游牧習俗
蒙古民族在四季游牧、走敖特爾的過程,形成了與之相適應的獨特風俗。一般在選定四季營地後要先做記號。選擇依山且開闊的地方,特別忌諱在叉道、牲蓄走出的小徑或舊包址上撘蓋蒙古包。搬遷走場是要選擇吉祥的日子。牧民們認為,每月初三、四、五、十二、十三、十四、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日為對人畜都有利的吉日,宜搬遷。並在搬遷時特別注重方向。在拆蓋蒙古包時注意順時針方向,依次拆蓋、搬遷。搬遷時要移動火撐子的三塊石頭,如搬遷至他鄉,則帶走火撐子的一塊石頭。這種習俗與蒙古民族認為火撐子的三塊石頭是一個家族香火開端的意識有著密切的聯系。
(二)居住習俗
蒙古包的內部結構,陳設也別具特色,各種物品大致都有固定的位置。蒙古包正中央為灶,即火撐。火撐在一個家庭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火是一個家庭存在和延續的重要標志,是一個家庭興旺繁榮的象徵。出於崇尚火的特殊心理,蒙古族對於燃燒著的火撐有種種的禁忌。如:不準往火里仍不幹凈的東西,甚至煙頭,不準敲打火撐子,不能用剪子碰桶火撐子,不能把鍋斜放在火撐子上,不能在火灶旁砍東西等等。這些種種禁忌,都出自於蒙古族崇拜火的特殊心理,認為激怒了火神會給自己和家族帶來惡運和不詳。
蒙古包內其他物品的擺設都是與蒙古族尚右尚西的習俗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蒙古包的西北側是供奉神像,佛龍,祖先的地方。依次往西南主要擺放男人們放牧,狩獵的用具。如:馬鞍,馬鞭,弓箭,獵槍等。蒙古包北面置床桌,東面置放繪有各種圖案的豎櫃,東南側置放飲具,奶具等。
依照尚右西的習俗,主人和客人以及家庭成員的座卧的位置,自西向東為長者,男人,女人,孩子,自北向南客人,主人等。
(三)服飾習俗
蒙古族的服飾也同世界其他民族的服飾一樣,從簡單的遮體,防寒,裝飾發展到適合於游牧生產生活和風俗習慣的衣冠服裝。並在歷史文化的變遷中得到不斷地發展,使其功利性和審美性融為一體,形成了即使用又美觀的獨特風格。
蒙古包服飾主要包括:蒙古袍,腰帶,帽子,纏頭,馬鞍,坎肩,褲子等。婦女飾品主要有頭飾,耳飾,手飾,苛包等。男子則喜好佩戴蒙古刀,火鏈,褡褳,煙荷包等飾物。
(四)飲食習俗
1、肉食:蒙古族食肉的習俗是由經濟生產條件所決定的。在早期從事狩獵業時主要以獵獲物為食,從事畜牧業之後既吃家畜的肉,也吃獵獲物。食用的獵物主要是黃羊、頑羊、盤羊、鹿、兔、野豬、旱獺、熊、野雉、沙半雞、沙雞、野鴨、罕達犴(駝鹿)等。食用的家畜主要有牛、羊、山羊、但也少量食用馬肉、駝肉。
馬肉是熱性食物,使用後可增強防寒能力,暴風雪天放牧時用煮馬肉的湯洗手、洗臉、能防止凍傷,但蒙古人不多吃馬肉的習俗主要是與其傳統的喜馬、愛馬的觀念有關。
蒙古民族在食肉的過程中,從宰殺牲畜、加工肉食、製作食用等方面都形成了獨特的習俗。如:屠宰牲畜時忌諱用「殺」字,而以「喝湯」、「食用肉」、「儲藏食品」等語言代替。屠殺牲畜也有傳統的、規范的、方式。一般情況下,宰殺小畜運用開膛的方式,宰殺大畜策運用刺頸椎的方式。屠宰牲畜也有許多禁忌。禁止屠宰西油彩聲帶牲畜(獻給神靈的牲畜)、孕畜、使用多年的老牛、競賽中享有盛名的駿馬等。屠宰馬時要舉行特別的儀式。將馬牽來,在口、鼻、天門上塗抹黃油,並剪掉部分鬃和尾,包在哈達里保存,同時詠念咒語等。
2、奶食:蒙古族在飼養牲畜、用其肉外,還充分利用乳汁,製作各種奶食品和飲料滿足自己的生活需求。
蒙古族稱奶食品為「查干伊德」,即白食,意為純潔,崇高的食品。奶製品可分為奶食品和飲料兩大類,其種類很多,製作方法和名稱因地區而有所不同。但奶製品的製作方法從根本上說,可分為三種。一種是,使奶汁凝固呈酸乳狀法;另一種是,將奶汁攪拌發哮法;還有一種是,用慢火煮法等。
(五)交通習俗
馬是乘騎的主要交通工具。蒙古人無論是放牧還是狩獵、無論是傳遞函件還是傳遞軍令,無論是遷徙牧還是千里征戰,都離不開駿馬,馬已成為蒙古人可以依賴和引以驕傲的特殊「伴侶」。
牛車,即勒勒車是蒙古地區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蒙古族使用牛車的歷史悠久。傳統牛車的車身,軸,輪都是用樺木或癙木製成的。車輪較大,其高度基本上相當於牛身的高度,車身一般在四米以上。牛車的特點是車體輕,耐碰撞,適應於在草原,沙丘,雪地中行走。牛車大致有兩種,即帶篷車和篷車。

8、求介紹蒙古民族的介紹。帶點詩意~~最好有關春節的習俗

網路有完整的介紹,下面是部分內容

蒙古族是我國東北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除蒙古國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及臨近省份以及俄羅斯聯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約為一千萬人,語言為蒙塌腔古語。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國境內。位於俄羅斯西南方的一塊是卡爾梅克人。「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羨衫喊一個部落名稱。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也就由原來的部落名稱變成為民族名稱。

婚禮習俗

[獻哈達]
獻哈達
蒙古族青年男女結婚,要選擇吉日,男方要給女方家送彩禮。彩禮有現金、衣服、布匹、首飾、稻穀等。女方家陪嫁的東西有櫃子、被褥、衣服、首飾、電器、自行車、大米、瓜子等。鑰匙由女方家送親人保管,等新娘到了男方家後,由新郎的母親拿錢來贖鑰匙,再交給新娘。結婚前一天,男方要把貼有紅紙的豬肉和酒送到女方家,既作為禮物又讓女方家用於招待賓客。
結婚這一天,新郎在陪郎的伴隨下來女方家迎親,同時要挑點青菜送新娘家。按習俗,迎親過程中新郎不能說話,一切由陪郎應酬和周旋,直到把新娘娶回家。到女方家後,新郎被安排獨席吃飯,並不能動手,只能由陪郎夾菜喂新郎吃。當男方來的人們把嫁妝挑、抬出門的時候,新郎就可以迎上新娘出門了。
新娘梳著少婦的發式,從上到下、從里到外都穿著嶄新的衣服。服飾尚青、黑色,衣裙的花邊圖案與上衣的高領,都與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族相近。新娘穿的一件小掛,由送親隊伍中一孩童保管。新娘由舅舅抱進轎子,並由新娘的弟弟陪送到男方家。新娘上轎後要哭泣,表示不忍離開家,且要一路啼哭,直至進洞房。
新娘進入男方家大門之前,要燒喜神紙,進入大門後要勸新娘停止哭泣,進入洞房後要揭去新娘的紅頭巾,並供到堂屋中。吃飯時讓新娘在洞房內吃獨席,由新郎為新娘添飯。當晚,姑娘和小夥子要來慶賀,家裡一片歡笑聲和歌聲。
第二天,新婚夫婦要到女方家回門,同時在女方家拜天地和祖先,岳父母同時給新郎一個銀鐲子。從女方家返回男方家的路上,不管碰到什麼人,新婚夫婦都要作揖。返回男方家後,他們還要拜天地和祖先。
第三天去上祖墳。新婚夫婦在姑娘和小夥子的陪伴下,挑著豬頭等供品和食品去上男女雙方家的祖墳。回來後,新娘燒火,新郎挑水,給長輩和同伴燒洗腳水。婚禮至此即告結束。
婚後7天內,新娘不能回娘家,也不能到其他地方住宿。歷史上,蒙古族有男子可以另娶,而原配妻子卻不能改嫁的習俗。現在情況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結婚自願,離婚自由已成新風,但蒙古族的離婚率是很低的。

民族概況
蒙古族自稱「蒙古」。「蒙古」這一名稱較早記載於《舊唐書》和《契丹國志》,其意為「永恆之火」。別稱:「馬背民族」。蒙古族發祥於額爾古納河流域,史稱「蒙兀室韋」、「萌古」等。
全世界蒙古族人約為1000萬人。
中國的蒙古族人口為581萬人(2000年人口普查),在我國少數民族人口裡排名第六。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餘散布於河南、四川、貴州、北京和雲南等地。鄂溫克族(2萬7千人)和土族(24萬人)也有時被認為是蒙古人的分支。
蒙古國的總人口大約有280萬人(2006年7月統計265萬人,),其中80%是喀爾喀蒙古人。
俄羅斯有大約90萬蒙古人。有在西伯利亞的布里亞特蒙古人(約40萬人)、鄂溫克族(在俄國被認為是蒙古人的一支)(約3萬人在俄國)、衛拉特人(含卡爾梅克人17萬和杜爾伯特人(Dörbed))。
另外,分布在阿富汗、伊朗等地的哈扎拉族人(近四百萬人)有可能是蒙古人和中亞其他民族的混血後代。
其中雲南有1.3萬人,聚居在通海縣新蒙鄉,分中村、下村、白閣、交椅灣和陶家嘴5個自然村,是元朝初年隨忽必烈征戰遺留在雲南的蒙古族後裔。通海蒙古族從祖國西北大草原來到雲南高原的通海杞麓湖畔、鳳山腳兄野下,已有740多年的歷史。700多年來,與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友好往來,憑自立自強的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戰勝各種艱難險阻,把杞麓湖之濱、鳳凰山之麓建設成了魚米之鄉。
畜牧業是蒙古族人民長期賴以生存發展的主要經濟。此外,還從事加工業、農業和工業。現以農耕為主。蒙古族善於歌舞,民歌分長短調兩種。主要樂器是馬頭琴。喜愛摔跤運動。蒙古包和勒勒車是他們游牧生活的伴侶。
語言文字: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有內蒙古、衛拉特、巴爾虎布利亞特.科爾沁四種方言。現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紀初用回鶻字母創制,14世紀初,經蒙古學者卻吉·斡斯爾對原有文字進行改革,成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雲南的蒙古族會彝語和漢語,其蒙古語與北方的蒙古語大致可相通。
用蒙古語言文字的新聞出版、廣播、戲劇、電影事業也有了相當的發展。《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著名的英雄史詩《江格爾》,是中國三大英雄史詩之一;《飲膳正要》被列為對世界文明貢獻卓著的重要醫學發明。

風俗禁忌
(1)禮儀往來
獻哈達:哈達是蒙古族日常行禮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獻哈達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禮節。獻哈達時,主人張開雙手捧著哈達,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詞或贊詞,渲染敬重的氣氛,同時將哈達的折疊口向著接受哈達的賓客。賓客要站起身面向獻哈達者,集中精力聽祝詞和接受敬酒。接受哈達時,賓客應微向前躬身,獻哈達者將哈達掛於賓客頸上。賓客應雙手合掌於胸前,向獻哈達者表示謝意。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遊點上,主人或服務小姐首先會給賓客敬上一碗奶茶。賓客要微欠起身用雙手或右手去接,千萬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則會被認為是不懂禮節。主人或服務小姐斟茶時,賓客若不想要茶,請用碗邊輕輕把勺或壺嘴一碰,主人便即刻會明白賓客的用意。客來敬茶是一種高尚的蒙古族傳統禮儀。在蒙古歷史上不論是富貴之家還是貧窮之家,不論是上層社會還是平民百姓,也不論在交際上或在家裡,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場合,莫不以茶為應酬品。家中有客來,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們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貴賓獻上一碗奶茶,接著主人又端上來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製品。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傳統方式。他們認為美酒是食品之精華,五穀之結晶,拿出最珍貴的食品敬獻,是表達草原牧人對客人的敬重和愛戴。通常主人是將美酒斟在銀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長長的哈達之上,唱起動人的蒙古族傳統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讓不喝酒,就會被認為是對主人瞧不起,不願以誠相待。賓客應隨即接住酒,接酒後用無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爐方向點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會喝酒也不要勉強,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純潔的情誼。接著穿戴民族盛裝的家庭主婦端來清香撲鼻的奶酒款待客人,這也是蒙古族的傳統禮節。主人會用詩一般的語言勸酒:「遠方的客人請你喝一杯草原佳釀,這是我們民族傳統食品的菁華,也是我們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敬神:蒙古民族的禮宴上有敬神的習俗。據《蒙古風俗鑒》描述,廚師把羊割成九個相等的肉塊,「第一塊祭天,第二塊祭地、第三塊供佛、第四塊祭鬼,第五塊給人,第六塊祭山,第七塊祭墳墓,第八塊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塊獻給皇帝」。祭天則把肉拋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則拋入爐火之中;祭佛置於佛龕前;祭鬼置於包外;祭山則掛之於供奉的神樹枝上,祭墳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於包外,祭水神扔於河泊,最後祭成吉思汗,置於神龕前。這種習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薩滿教,其崇拜多種神祗,爾後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間信仰,把眾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軌跡。
待客:蒙古族自古以來以性情直爽、熱情好客著稱。對家中來客,不管常客還是陌生人,都滿腔熱忱。首先獻上香氣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盤盤潔白的奶皮、乳酪。飲過奶茶,主人會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時節還會請客人喝馬奶酒。有些地區用手扒肉招待客人,還有一定的規矩。例如用一條琵琶骨肉配四條長肋骨肉進餐;牛肉則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節肋骨及一段肥腸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後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頦、脖子肉都是給晚輩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貴的客人或是喜慶之日則擺全羊席。
尊老愛幼:蒙古人長幼有序,敬老愛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見到老人要問安。不在老人面前通過,不坐其上位,未經允許不要與老人並排而坐。稱呼老人要稱「您」,不許以「你」相稱或直呼其名。見到牧民孩子不要大聲斥責,更不能打孩子。不要當著家人的面說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對孩子和善、親切,被認為是對家長的尊重。
唱歌:蒙古民族的勸酒往往通過情真意切的歌唱表達出來,唱歌與勸酒是同時進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後,大家舉杯合唱,然後大家一起乾杯,如此數遍,酒意酣暢。歌唱有禮儀性的,也有即興盡興的,有一人或數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達旦。熱情好客: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傳統美德,這種習俗從古代一直流傳到現在。
選獵狗:蒙古族有獵狗打獵的習俗。因此,他們非常重視選留一隻好獵狗——「台格」,也就是經閹割的短毛細狗。選留獵狗要注重好的品種,即從良種小狗崽中挑選腰身長,尾巴長而勻稱,聽覺靈敏,視力敏銳,動作敏捷,跑起來快的小狗作獵狗。
問候:見面要互致問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問好;平輩、熟人相見,一般問:「賽拜努」,若是遇見長者或初次見面的人,則要問:「他賽拜努」。款待行路人,是蒙古族的傳統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裡做客必須敬重主人。進入蒙古包後,要盤腿圍著爐灶坐在地氈上,但爐西面是主人的居處,主人不上坐時不得隨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禮貌;主人請吃奶製品,客人不要拒絕,否則會傷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點也行。
(2)蒙古人起名習俗
其男子起名的特點有:
一、按民族心理習慣起名,如:帖木兒、格斯兒、巴特爾等;
二、按長輩的期望起名,如:吉雅賽音(好運)、巴雅爾(喜悅)、 白音(富足) 、吉日格勒(幸福)等;
三、按嬰兒出生時,長輩的年齡起名,如:賓塔(五十) 、吉仁泰(六十)、 達楞(七十) 等;
四、以勇猛的禽獸名稱起名,如:少布(飛禽)、 巴拉(虎)、 赤那(狼)、 阿不爾斯郎(獅子) 、部日固德(鷹)等;
五、按自然萬物名稱起名,如:朝魯(石頭) 、阿古拉(山)、 牧仁(河) 、塔拉(原野)等;
女子起名的特點有:
一、以明亮的星辰為名,如:娜仁(太陽) 、薩仁(月亮)、 敖敦(星辰) 、娜仁高娃(太陽般美麗) 、薩仁高娃(月亮般美麗)等;
二、以美麗的花草樹木為名,如:薩日朗花(山丹花) 、其其格(花兒) 、娜布其(葉子) 、海棠等;
三、以珠寶玉器為名,如:哈斯(玉)、 塔娜(珍珠)、 阿拉坦高娃(金子般美麗) 等;
四、以理想為名,如:斯琴(聰穎)、 烏雲(智慧) 、高娃(美麗)、 斯琴高娃(美麗聰穎)等。
按此方法,蒙古女子的名字還可以分出很多種。現代蒙古人的名字,最大特點是不帶名字前綴,因而它只是名字,不應理解成姓名,有極個別帶姓氏前綴的,那隻是個別現象。
蒙古族人騎馬、駕車接近蒙古包時忌重騎快行,以免驚動畜群;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婦,忌外人進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動物的肉和驢肉、狗肉、白馬肉;辦喪事時忌紅色和白色,辦喜事時忌黑色和黃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腳、鞋、襪和褲子等;禁止在參觀寺院經堂、供殿時吸煙、吐痰和亂摸法器、經典、佛像以及高聲喧嘩,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獵。
火忌: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認為火、火神或灶神是驅妖避邪的聖潔物。所以進入蒙古包後,禁忌在火爐上烤腳,更不許在火爐旁烤濕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爐灶,或腳蹬爐灶,不得在爐灶上磕煙袋、摔東西、扔臟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將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從鍋中取肉
水忌:蒙古族認為水是純潔的神靈。忌諱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許洗女人的臟衣物,或者將不幹凈的東西投入河中。草原乾旱缺水,逐水草放牧,無水則無法生存。所以牧民習慣節約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潔,並視水為生命之源。
(3)婚禮習俗

[獻哈達]
獻哈達
蒙古族青年男女結婚,要選擇吉日,男方要給女方家送彩禮。彩禮有現金、衣服、布匹、首飾、稻穀等。女方家陪嫁的東西有櫃子、被褥、衣服、首飾、電器、自行車、大米、瓜子等。鑰匙由女方家送親人保管,等新娘到了男方家後,由新郎的母親拿錢來贖鑰匙,再交給新娘。結婚前一天,男方要把貼有紅紙的豬肉和酒送到女方家,既作為禮物又讓女方家用於招待賓客。
結婚這一天,新郎在陪郎的伴隨下來女方家迎親,同時要挑點青菜送新娘家。按習俗,迎親過程中新郎不能說話,一切由陪郎應酬和周旋,直到把新娘娶回家。到女方家後,新郎被安排獨席吃飯,並不能動手,只能由陪郎夾菜喂新郎吃。當男方來的人們把嫁妝挑、抬出門的時候,新郎就可以迎上新娘出門了。
新娘梳著少婦的發式,從上到下、從里到外都穿著嶄新的衣服。服飾尚青、黑色,衣裙的花邊圖案與上衣的高領,都與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族相近。新娘穿的一件小掛,由送親隊伍中一孩童保管。新娘由舅舅抱進轎子,並由新娘的弟弟陪送到男方家。新娘上轎後要哭泣,表示不忍離開家,且要一路啼哭,直至進洞房。
新娘進入男方家大門之前,要燒喜神紙,進入大門後要勸新娘停止哭泣,進入洞房後要揭去新娘的紅頭巾,並供到堂屋中。吃飯時讓新娘在洞房內吃獨席,由新郎為新娘添飯。當晚,姑娘和小夥子要來慶賀,家裡一片歡笑聲和歌聲。
第二天,新婚夫婦要到女方家回門,同時在女方家拜天地和祖先,岳父母同時給新郎一個銀鐲子。從女方家返回男方家的路上,不管碰到什麼人,新婚夫婦都要作揖。返回男方家後,他們還要拜天地和祖先。
第三天去上祖墳。新婚夫婦在姑娘和小夥子的陪伴下,挑著豬頭等供品和食品去上男女雙方家的祖墳。回來後,新娘燒火,新郎挑水,給長輩和同伴燒洗腳水。婚禮至此即告結束。
婚後7天內,新娘不能回娘家,也不能到其他地方住宿。歷史上,蒙古族有男子可以另娶,而原配妻子卻不能改嫁的習俗。現在情況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結婚自願,離婚自由已成新風,但蒙古族的離婚率是很低的。

9、蒙古族的新年習俗是什麼???

春節是蒙古族最重要的節日,每逢春節,草原上的人們隆重慶祝,過年的習俗也獨具特色。

除夕:吃「手把肉」除舊歲

除夕是家住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草原的伊拉特一家人最忙碌的一天,因為這一天他們和草原上其他蒙古族人一樣,要支起大鍋,煮好一整隻羊,為除夕年夜飯做准備。

除夕吃「手把肉」是蒙古民族傳統習俗,以示合家團圓。除夕晚上吃年夜飯時,一家人把煮好的整羊擺到案頭,把羊頭放在整羊上面,羊頭朝年紀最長、輩分最高的長者。戶主用刀在羊頭的額部兄雀睜劃一個「十」字後,全家人開始享受豐盛的晚餐。

喝酒,是蒙古族過除夕必不可少的程序。蒙古族的年夜飯,按常規要多吃多喝。民間還流行年夜飯的酒肉剩得越多越好的說法,象徵新的一年全家酒肉不竭,吃喝不愁。

蒙古族的除夕夜,家家屋裡的燈必須點到天明。此夜,全家不分老幼盡情娛樂,一夜不睡,直到天明。

初一:祭天之後拜年

大年初一黎明時分,家住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的蒙古族牧民斯琴一家人身著節日盛裝,手捧哈達、美酒、奶食品,到頭天用雪堆成的敖包前舉行祭天儀式。

戶主斯琴點燃敖包前的一堆篝火,將供品撒進燃燒的火堆中,以其火焰獻祭。在長輩帶領下,一家老小自左向右繞包走一圈,邊走邊叩首,將手中的美酒、奶食撒向雪堆的敖包,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人畜平安。歲和

草原上,春節活動主要有祭火、祭天、祝壽、拜年等,農歷臘月二十三開始,除夕晚上達到高潮,正月十五結束。

「初一早晨祭天是我們祖先傳下來的傳統儀式。如今受條件限制,城市裡的蒙古族人已很少舉行祭天儀式,但草原上的牧民保留著這個傳統。」斯琴告訴記者,各地蒙古族的祭天儀式各有特色,他家舉行的是察哈爾蒙古族的祭天儀式。

行畢祭天禮,天蒙蒙亮。斯琴一家人開始家庭內部拜年。先是晚輩手捧哈達向長者問安跪拜,然後由長輩祝福晚輩。

家庭拜年結束後,牧民們就結伴而行,到鄰居家串門拜年。

「五畜」還要過大年

除夕之夜,內蒙古太僕寺旗貢寶拉嘎草原的艾羨歲日布一家,清點自家牲畜,將喂足草料的牲畜趕進打掃干凈的圈舍後,圍著畜群點燃松柏,開始了每年一度的「五畜過年」儀式。蒙古族牧民稱馬、牛、山羊、綿羊、駱駝為「五畜」,除夕之夜、初一早晨給「五畜」過年是蒙古民族習俗。

「除夕夜必須點清牲畜頭數,一頭都不能缺,也不能讓別人家的牲畜在自家過夜。」艾日布老人的小兒子朝魯說。

初一早晨「祭天」的時候,朝魯點燃了以「五畜」命名的五個「卓拉」(用黃油燃燒的佛燈),然後打開羊圈,將羊群趕向草場。這時,家人在羊圈旁點燃鞭炮,長者把鮮奶和黃油抹在領頭羊頭部,保佑人畜興旺、生活美滿。

朝魯告訴記者,初一早晨不能對牲畜大聲吼叫,更不能打牲畜,晚上畜群歸來時,主人手端鮮奶,念著祝福語迎接。

艾日布老人回憶,「以前『五畜』過年可不是一兩戶人家的事,而是幾戶甚至十幾戶牧民聯合起來,在正月擇吉日,選擇一個水草豐美的地方舉行儀式。人們在野外支起鐵鍋,融化冰雪煮奶茶、蒸包子,還舉行小型那達慕。」(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