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過春節有哪些風俗
1、朔州有什麼風俗特產
朔州風俗特產旺火山西煤炭資源比較豐富,它與當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發生各種聯系。因此,煤的作用遠在古代就已滲透到風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山西北部地區的一種風俗習慣。每逢春節除夕和元宵節,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名曰旺火,以圖吉利,祝賀全年興旺之意。裡面放柴,外面貼上大紅字條,上寫「旺氣沖天」等字。單等午夜十二點,鞭炮齊鳴之時,將旺火點燃。點燃後,火苗從無數小孔中噴出,狀若浮圖,既禦寒,又壯觀。大人孩子圍起一圈,有的做游戲,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來烤火,以圖「旺氣沖天」。孩子們也可以走街串巷觀看評論火堆大小,誰家的火堆大,著的旺,誰家的旺氣也大。正如清朝《大同縣志》所述:「元旦,家家鑿炭伐薪壘壘高起,狀若小浮圖。及時發之,名曰旺火。」 如今,生旺火之風俗習慣,又有發展。不但在過年時生,就連平日辦婚喪大事或者重大節日時都生,有的是在冬季為了取暖;有的是在夏季以圖吉利。若論旺火規模之宏大,造型之講究,當以懷仁旺火為最。它有四大特點:一、選煤精良。在元宵節前預選優質原煤,精心切割成整齊方塊;二、造型美觀。必須聘請高明師傅將旺火壘成底小、肚大、頂尖、內空的寶 瓶形狀,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燃燒凈盡而旺火不塌;三、逐年增高。為了達到一年勝似一年之喻意,要求壘砌旺火時,每年都比前一年增高一些,具體增高的尺寸大小,則由主人心中的期望而定;四、規模龐大。每年懷仁縣內街道都要壘砌五六十座巨大旺火,其中最大者用80噸煤壘成,高達十餘米,可謂規模龐大。每逢元宵佳節華燈初上,這些旺火全部吐出長長火舌,直舔大地蒼穹,紅光耀眼,燦爛輝煌,恰似一條條吞雲吐火的飛龍,激游在錦綉人寰之中,給人們帶來「吉祥如意」、「發家致富」的預兆。因此,方圓百里的人潮都要趕來觀看旺火,賣手凳有的人還圍著最大的旺火正轉三圈,反轉三圈,以圖全家平安吉利,心想事成。 壘旺火是內蒙古和山西等一些地的傳統春節習俗。在民間,點旺火有紅紅火火、旺氣沖天的寓意。山西朔州盛產煤炭,煤炭在朔州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在朔州考古證實:在古代煤炭就已滲透到選先民們的風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朔州地區的一種風俗習慣。正如清朝《大同縣志》所述:「元旦,家家鑿炭伐薪壘壘高起,狀若小浮圖。及時發之,名曰旺火。朔州地區每逢春節除夕和元宵節,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老鄉們叫它旺火,以圖吉利,祝賀全年興旺之意。裡面放柴,外面披彩花,貼上大紅字條,上寫「旺氣沖天」等字。 午夜十二點,鞭炮齊鳴之時,將旺火點燃。點燃後,火苗從無數小孔中噴出,狀若浮圖,既禦寒,又壯觀。大人孩子圍起一圈,有的做游戲,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來烤火,以圖「旺氣沖天」。孩子們也可以走街串巷觀看評論火堆大小,誰家的火堆大,著的旺,誰家的旺氣也大。生旺火中旅之風俗習慣後來在朔州地區又有發展。不但在過年時生,就連平日辦婚喪大事或者重大節日時都生旺火,有的是在冬季為了取暖,比如冬季或正月里室外唱戲,就生旺火,讓觀眾烤旺火;有的是在夏季以圖吉利比如:農村人們在結婚時生旺火,新娘繞著旺火轉,類似南方的「跳火盆」。在朔州旺火規模之宏大,造型之講究,當以懷仁旺火為最。它有四大特點:一、選煤精良。在元宵節前預選優質原煤,精心切割成整齊方塊;二、造型美觀。必須聘請高明師傅將旺火壘成底小、肚大、頂尖、內空的寶瓶形狀,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燃燒凈盡而旺火不塌;三、逐年增高。為了達到一年勝似一年之喻意,要求壘砌旺火時,每年都比前一年增高一些,具體增高的尺寸大小,則由主人心中的期望而定;四、規模龐大。每年懷仁縣內街道都要壘砌五六十座巨大旺火,其中薯拆最大者用80噸煤壘成,高達十餘米,可謂規模龐大。每逢元宵佳節華燈初上,這些旺火全部吐出長長火舌,直舔大地蒼穹,紅光耀眼,燦爛輝煌,恰似一條條吞雲吐火的飛龍,激游在錦綉人寰之中,給人們帶來「吉祥如意」、「發家致富」「萬事如意」的預兆。因此,方圓百里的人潮都要趕來觀看旺火,有的人還圍著最大的旺火正轉三圈,反轉三圈,以圖來年萬事如意,平安吉祥,心想事成。朔州旺火,是民俗勝是民俗,它就象發展中的朔州經濟一樣,年年興旺,蒸蒸日上!「騾馱轎」「騾馱轎」迎親的熱鬧、喜慶場面,又激起了都市人們的「懷舊」心情。「喜轎」也稱「花轎」是舊時婚嫁禮儀性的交通工具,以表示新娘是「明媒正娶的原配夫人」。喜轎有一至五乘之分,為四人抬、八人抬不等。。朔州平魯一帶至今還保留著「騾馱轎」的特殊交通工具,即兩頭騾子一前一後馱著一乘三乘以上的花轎。「所使用的兩頭騾子,是訓練有素騾子,體質壯、毛色好、聽「騾夫」的話。「騾馱轎」的花轎作功考究、木料結實、雕刻細膩、結構嚴謹;它同其他花轎最大的區別是結實牢固。「騾馱轎」的花轎裝飾其圖案皆具有喜慶吉祥和成雙成對的意思,如雙鳳凰、雙蝴蝶、雙蝙蝠上下盤旋,兩兩相對組成,含有夫妻之間和和美美、相親相愛之意;也有雙魚和雙兔等,俗稱「滑魚急兔」。「騾馱轎」的花轎中的一個比較重要的部件是「轎桿」,它長而結實、架設在花轎兩側,「轎桿」兩端綁有用上乘皮革做成的「達腰」,「馱」的力點就在這里。娶親這天,「騾夫」最受人尊敬,他們身著黑色新衣;頭纏白色毛巾,裝束得精精乾乾。好的「騾夫」即使道路崎嶇,他們也既能把「騾馱轎」趕得穩穩當當,又能使人不飽嘗顛簸之苦,所以「小紅包」往往新娘子送「騾夫」的必需品。朔州黃酒初創期:西漢時期。原料:黃米、白酒、曲。工藝:以朔州黃酒為酒基,以本地白酒為原料,加曲進行糖化,然後經壓榨後,過濾去渣質即成。特點:入口甜潤滑軟,味道香醇濃郁,酒精含量低。功用:富含各種維生素和氨基酸,具有養生活血之功,特別適合婦女、老人飲用。山西路丁茶天然茶品,主要功能為提高人體免疫力,同時可以完全降血壓,更有美容養顏、排毒之功效。保秘秘方,通過中央政府采購中心與中直機關采購中心審核。遠銷東南亞各國,第六屆國際茶葉博覽會消費者最喜愛的茶葉品牌。沙棘汁以平魯的沙棘汁最為出名,滿山遍野到處可見。在朔州吃飯大都為沙棘汁免費,喝到飽為止。朔州秧歌戲朔州秧歌戲是融舞蹈、戲曲、武術等於一體的綜合性民間藝術形式,早期在廣場、街頭表演。其中以舞蹈為主的秧歌戲稱為「踢鼓子秧歌」,主要是在節慶和祝壽等民俗事象中表演;以演戲為主的秧歌戲稱為「大秧歌」,劇目以道教故事和民間故事為主。朔州歇後語背上媳婦游五台——費力不討好 桑乾河下豆面——湯寬 王閣爺送閨女——就這一遭 二股叉打老婆——一下頂兩下 豆腐渣擦屁股——沒個完 風箱板做鍋蓋——受了冷氣受熱氣 翻穿皮襖——里外發熱 鼻樑凹栽海納——眼前花 腳板碰在鍘刀上——踢紅啦 半斤面放了四兩鹼——拿死了 草帽趕驢——夾煽帶拍 背鍋(駝背)騎驢——後撤 新媳婦放屁——零蹦 駱駝的屁股——高眼 屎巴牛打嚏噴——滿嘴臭氣 茅坑石頭——又臭又硬 茅坑檔子搭戲台——臭架子 屎巴牛搬家——滾蛋 皮條打能能——腰中無力 石雞子爬坡——各顧各 馱棺材壓死驢——雙敗興 正月十五貼對子——遲了 屎巴牛哭它媽——兩眼墨黑 砂鍋搗蒜——就著一錘子 一鍬挖出兩個瞎佬——一樣樣灰。 閻王爺貼告示——鬼話連篇 蕎麥皮打漿子——不粘 房檐上的冰凌柱——根子在上頭 花盆裡種樹——成不了材 對著鏡子作揖——自己恭維自己 過年娶媳婦——雙喜臨門 馬尾提豆腐——提不起來 進城繞盤道梁——舍近求遠
2、朔州春節習俗
備年貨!吃,喝,貼的!換新衣服,打掃家,貼春聯,上墳,磊旺火,響炮,出去過年,晚上要接神,24:00開始焰旺火,響炮,吃餃子,喝糖水,
3、朔州的新年祭祀有哪些?
7天之後,也就是在除夕夜,還要把「灶神」再接回來。因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爺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有「接灶」「接神」的儀式。按一般地方的風俗,接送灶王爺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參加,古時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民間稱「掛影」。天津市民俗專家林希介紹說,小年這天要把祖宗的畫像或照片掛在牆上,備好酒水、貢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對於祖先的崇拜,在中國由來已久。事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據漢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記載:「正月之朔是為正月,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這說明,早在漢代中國的祭祖活動就已經是春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活動了。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大財。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清代顧祿《清嘉錄》雲:「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又說:「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是東西南北中耳。」上海舊歷年有搶路頭的習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並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為爭利市,故先於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
五祀即祭戶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余」諧音,詩個吉利。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顯靈,便可發財致富。
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裡,在新的一年裡大發大富。
4、朔州的民風民俗有哪些
一,扭秧歌
秧歌是中國(主要在北方地區)廣泛流傳的一種極具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民間舞蹈的類稱,不同地區有不同稱謂和風格樣式。在民間,對秧歌的稱謂分為兩種:踩蹺表演的稱為「高蹺秧歌」,不踩蹺表演的稱為「地秧歌」。
二,耍孩兒
又稱咳咳腔,是山西雁北地區觀眾所喜愛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是以曲牌名命名的一個戲曲聲腔劇種,它源於桑乾河中游,曾活躍於大同、朔州及晉西北神池、五寨,內蒙的呼和浩特、包頭等地,深受觀眾喜愛。
清代嘉慶、道光年間已有耍孩兒的班社活動,它的形成至少在此以前。耍孩兒是祖國戲曲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被專家譽為「戲劇史上的活化石」。
三, 剪花兒
剪紙,又叫刻紙,窗花或剪畫。區別在創作時,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雖然工具有別,但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基本相同,人們統稱為剪紙。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其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其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等片狀材料。
四,踩高蹺
踩高蹺,是漢族傳統民俗活動之一。踩高蹺俗稱縛柴腳,亦稱「高蹺」、「踏高蹺」、「扎高腳」、「走高腿」,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多在一些民間節日里由舞蹈者腳上綁著長木蹺進行表演。踩高蹺技藝性強,形式活潑多樣,深受群眾喜愛。
五,踢鼓拉花
民末流傳於本地,表演生動、活潑、藝術性強。該舞蹈為分小場、大場。一般小場有一股一花、一股兩花、一股四花及二股二花;大場最多有八對股子,每對股子後隨兩花,表演分跑圈子、擺陣。
角色分「踢鼓」、「拉花」。男角色踩著鼓點以腿功「踢」為主,稱「踢鼓」;女角兒一手持扇,一手執彩巾,隨「踢鼓」以撥陷舞步圍轉成蹲轉,稱「拉花」。
5、朔州的祭祀是什麼?
躬率妻孥,潔祀祖,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對於祖先的崇拜,在中國由來已久,事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清洞鄭重,上墳請祖的時間,大族鍵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
朔州的祭祀
對於祖先的崇拜,在中國由來已久,事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
據漢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記載正月之朔是為正月,躬率妻孥,潔祀祖,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兆正巧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這說明,早在漢代中國的祭祖活動就已經是春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活動了。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祈望今年要發大財。
6、山西春節的民風民俗
山西人的衣食往行——莜麵擦魚魚
民間藝術 >> 民間藝術 >>
民間剪紙、民間麵塑、民間炕圍畫
民間玩具、民間雕刻、民間木版畫
太原曲藝、山西戲曲、唱票
山西民間刺綉:綉荷包、綉衣、童帽、耳套、肚兜、馬甲、童鞋、綉鞋、鞋墊、圍嘴、錢袋面、腰包、窯簾、信插
山西民間年畫:福壽圖、獻壽圖、福壽中堂、麻姑獻壽、連年有餘、吉慶有餘、祖國花朵、木版年畫、戲曲年畫、門神年畫、春節門畫、春聯、窗花
山西民間社火:鬧花燈、鬧紅火、放煙火、高蹺、跑旱船、跑竹馬、小車舞、挑椅舞、獅子舞、龍舞、龍舟舞、中黃高台、倒懸花鼓、鐵棍與背棍、漁翁戲海蚌、沈老爺坐轎、晉南血社火
黃河燈會、太原社火
懷仁旺火、平定塔火、南庄架火
威風鑼鼓、絳州鼓樂
正月十五鬧紅火圖片集
清徐背棍、鐵棍圖片集
山西民間玩具——布老虎
信仰民俗 >> 山西土產 >>
在山西及至全國,神靈信仰、各類禁忌與自然崇拜的各種形式做為一種民俗,隨著歷史的發展,有的已經消失了,有的發生了變化,有的依然被保存了下來,它們都是民俗研究中不可忽略的部分。
居住禁忌、婚姻禁忌、生活禁忌
農神崇拜、動物崇拜、植物崇拜
神靈信仰、宗教信仰
巫 術、占 卜、風 水
神靈信仰
黨參、平定砂貨、大同銅火鍋
太谷餅、平遙牛肉、清和元頭腦
龜齡集、推光漆器、沁州黃小米
汾酒竹葉青酒、醋鄉話醋
山西麵食、太原麵食
山西各地土特產品:太原土產;朔州土產;大同土產;臨汾土產;運城土產;忻州土產;陽泉土產;呂梁土產;晉中土產;長治土產;晉城土產
生活民俗 >> 生活民俗 >> 生活民俗 >>
山西民間婚俗:議婚、定婚、出嫁、迎娶、婚禮、拜堂、洞房、回門、太原婚俗、彩禮與嫁妝、遠娶與遠嫁
山西民間生育民俗:得喜、添喜、報喜、坐月子、滿月、抓周、奶媽、起名、開鎖、撫養、生辰
山西民間葬俗:初終、入殮、弔祭、出殯、祭奠、靈棚、祭品、喜喪
山西春節民俗:祭灶節、除夕、春節、立春、春聯、窗花、年畫、餃子、爆竹、壓歲錢、迎喜神、破五、人節、穀神節、石頭節、正月十五元霄節、太原年俗
山西其它傳統節日:填倉節、青龍節、寒食節、清明節、四月初八、端午節、六月六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送寒衣節、開齋節、冬至節、臘八節
山西民間廟會:芮城合河古會、晉祠古廟會、鄉寧油糕會、廣勝寺古廟會、芮城蟠桃古會、大同城隍廟會、舊大同晾腳會、大同其它廟會
山西民間游藝與競技:翻花、打麻將、猜謎語、九連環、七巧板、猜拳、行酒令、太原酒令、跳繩、踢毽子、打鞦韆、撓羊賽、滑冰、放風箏、其它游藝競技
生活民俗 >> 生活民俗 >>
山西民居習俗:村落、民居概況、建房風俗、合龍口、建築材料、建房程序、民居形式、民居院落、四合院、地窨院、大同穿心院、長治民居、窯洞糧倉、居室陳設、防護設施、民居圖片
民居實例:柳氏民居、姬氏民居、丁村民居、砥洎城、張壁古堡、喬家大院、曹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何家大院、常家大院、閻錫山故居、孔祥熙故居、磧口西灣村、磧口李家山村、沁河古村落群
民間婚俗:挑蓋頭
村落:鄉村、人口構成、村落命名、村落構造、村落功能、民間社團、風化
家庭家族:婚姻、形式與功能、離婚與喪偶、家庭的繼嗣、家族結構、家族稱謂、家務、家產、家教、家慶、家祭、親戚稱謂、親戚交往、認干親
山西人的衣食住行:衣飾特點、服飾類型、飲食特點、飲食習慣、日常飲食、風味小吃、節日飲食、行旅特點、道橋旅店、行人類型、旅行用品、行旅風俗
山西各地民俗采風 >>
山西俗語「麻胡」考;山西廟會漫說;山西麵塑藝術的傳承創新與發展
風俗與風俗志;《清一統志》中山西各地風俗一覽;清末民初山西婚俗的變遷;山西民風的變化;
雁北人的土豆粉絲;晉北人吃土豆;晉北人吃糕
晉北春節生旺火
大同婚俗、大同喪俗、大同出生俗、大同起名俗、大同農事俗
忻州婚俗;忻州人的撓羊賽;忻定原摔跤活動溯源;
淳樸的打平伙風俗
五台民情鄉俗;五台婚喪禮儀;五台積弊陋習;靈邱人踢毽子
晉南婚嫁民俗;晉南生育民俗;晉南民間禁忌;晉南治喪親歷記
晉南六月六走麥罷;晉南人吃辣椒
晉南血故事
洪洞三月三接姑姑
運城婚俗:抹黑與抹紅、和順:兒子娶媳婦逗公公、沁源:兒子娶媳婦逗婆婆
河東禮饃;五寨面魚
黎城襄垣人互相說笑打鬧
岢嵐民間的捏油燈
汾陽民俗;臨縣婚俗見聞
柳林人的趕牲靈與偷棗
太原酒令、太原剪紙風俗
祁縣的剪紙藝術;記載遠古文化遺存的中陽剪紙 山西民間忌諱
禁忌在山西民間稱為忌諱。它是禁止同「神聖」或「不法」的事物接近,以避免招致懲罰,也就是對於某種神秘力量產生恐懼而採取的消極防範措施。與法律和道德規范不同的是,禁忌是建立在人們共同的信仰基礎之上的,是對神靈崇拜和巫術信仰基礎上的民間信仰,人們用以規范自己的信仰行為。
禁忌一般通過口頭傳承和行為示範在民間流傳,達數千年之久。
禁忌的事項五花八門,千奇百怪,可謂無奇不有。它滲透於人們生產與生活的各個方面 。從古籍記載的情況看,有的現在已經隨著時間流逝了,有的則尚有殘留,在今日文化與科學不發達的農村,在人們的心靈深處,它還有著一定的市場。這里,我們只將在山西農村現實生活中流傳較廣的禁忌習俗論列如下。
居住禁忌
住宅房舍是人們定居的場所,也是人們一生當中近一半時間內的棲息地。特別是在農村,住宅作為個人財產的一部分,房子的多少、好壞,院落的大小,是衡量一個家庭貧富和家庭成員是否能乾的標志。所以,蓋房子無論是對於結婚青年,還是家庭老小,都是一件頭等重要的大事。
與城市建房一樣,在自然環境中選屋建房要符合「大自然」的規矩。當然,農村住宅還要符合傳統習俗的規矩。作為整個村莊的一部分,任何房舍的建設也要考慮與其他人家住房保持一種造型等方面的和諧。所以,住宅建築不僅要處理好人與大自然的關系,也要處理好人與人之間、家庭與家庭之間的社會關系。同時還要與習俗與信仰保持一致。和諧是問題的關鍵,民間以為,只有這樣才能家業興旺、子孫昌盛,否則,家道衰敗,子嗣無繼,災禍橫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由此,在長期的歷史風塵中就形成了一系列民俗禁忌、規矩和講究。
山西農村的住房主要有兩大類,一是窯洞式住宅,一是建築式房舍。按照中國人的建房規矩,選地要順應自然地勢,坐北朝南,這是根據地理氣候環境,為了避風、向陽而設計的。靠山面水是一般的建房規則。忌諱房屋建在乾燥無水處,或背陰潮濕的地方,同時也避免選擇那些草木不生及正當流水的地方。凡是處在山谷沖射處、城門口、監獄門外、百川口的地方,絕不是建房的佳址。
總之,宅基地的選擇一方面順乎了自然要求,即有水有陽光,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們求神話、避鬼崇、躲戰亂、圖清靜、免災害、多生殖、恐爭訟的社會心理。
由於人口密度比較稀疏,也許還有受北方少數民族的影響,山西民間喜歡散居,山西也是個多山少平原的地區,因而坐北朝南的規矩在山區也有些變型。
在山西北部山區及呂梁一帶主房的方向是依地型而定的,並不一定是坐北朝南 。如在靈丘 ,一般東西南北哪面的山高,那一面就是土房的方向,其餘面則是配房,這也許反映了人們的崇高心理。這當然是在四面環山的情況下的選擇。
有些地方如臨縣,蓋房子講究對山不對溝,即背溝面山,以示吉利。但有些地方也不然,很多山區的房屋禁忌房子前面有高山和深溝,認為這是惡魔擋道,對主人不利。
晉南一些地方的房屋建築忌諱「靠空」,如果房子背後靠山崖、窖、地坑、溝渠等都會犯「空」,甚至連水井都是會犯忌的。但犯忌也有法破解,如果要清除這種現象,修上一條路橫在房子與被忌者之間,就可以化「空」為實,清災避禍。在平陸一帶的很多村莊,細心觀察可以發現,每個村莊的四個角上的房子往往略有變向,就是這種禁忌的結果,它反映了人們求「實」,求「穩」的心態。
「居不近市」,是山西民間習俗,這是中國傳統主流價值觀恥於經商的一種曲折反映。但農民們也非常忌諱自家的院落前面空曠而無遮掩,它往往給人以孤寂、單薄之感。
在晉中一帶 ,我們進行田野調查時看到許多有趣的現象 ,一些村落中,那些建在村邊及外圍的院落,為了避免直對空野,他們所採取的辦法是把院門轉個方向朝村裡開,不朝村外開。如果不得以朝外開,還有一個補救辦法,即在大門頂上放一瓶子,叫「風水瓶」,把瓶口朝向空曠的門外,據主人說這樣可以把野外吹來的邪氣盛在瓶裡面,以免影響住宅里人的平安。
今天,感興趣的人在山西的許多農村都可發現,那些商店、學校等公共建築往往都建在村莊的外圍,背靠荒山野地,人們將這些建築建在村莊外圍,是要把原來處在村邊的院落圍在裡面,禁忌的作用在這里是顯而易見的。
在山西農村,建築房舍很講究格局,一般以一院四屋為定格,主房、偏房、院門、廁所各有定位,不可錯亂,否則不吉。其中,特別忌諱把院落建成刀把形,刀把殺人不用刀,兆家敗人亡。
在建房之時,門的設置屬於「立門戶」的大事,在建築中是甚為重要的。院門被視為人的臉面一樣是家庭的臉面,「立門戶」甚至成了成家立業的代稱,所以禁忌也最多。
一般講,農村的院門忌沖河流、水井,恐被水射而生災起禍。院門直對巷口也是不允許的,巷口是一支土箭,射向家中不祥。在晉南俗傳「街門不走西北門,西北高而東南低,面向西北走脈氣。有錢不住東南房,冬不暖、夏不涼。」如果不能避,就要在院門口上鑲嵌一面鏡子,即所指的「八卦鏡」、「照妖鏡」以破解,此種現象在晉南農村極為普遍。
此外,兩戶家門徑直相對也是犯忌的,院門若如鄰家相對,忌正沖,也忌門小。俗以為兩門相對,雙方都不吉利,尤其是門小的更遭其害。所以,在農村兩門相接相對的現象極為罕見,即使有相對者也只是斜對,彼此錯開。
對於一個院落來說,一般以向東的院門為善,向西的稱陰門,除非萬不得以一般不開西門,否則必須在門口安一屏障,或在胡同口正對的牆壁上鑲塊石碑,上面刻「泰山石敢當」之類的字樣,以避邪風鬼魅的騷擾。
院門直對家門和窗戶也是需要迴避的。打對的門額窗額裝鏡子破解。此外,一般農舍院門之內也必有斷壁牆以擋之。在呂梁一帶,院門築起來以後還要掛上桃木弓、柳木箭用以鎮邪。
總之,這一類關於建房建院中門的開向 、方位的禁忌 ,一方面是與「開門卜凶吉」的俗信有關,另一方面也是由於「門為家防之用」,都是盡量力求避凶趨吉的。當然,也是建房格局定位之中最受重視的。
房屋修好後,主人們喜歡在空盪盪的院子里點綴一些花草樹木。對於山區農家小院來說 ,最好是種上幾顆樹,在離石一帶講究最好不種開花樹,而在交城一帶又忌種桑樹,除了當地俗傳的桑仙樹「傷心」之外,作為一種禁忌,桑與喪諧音,人們認為這都具有某種傳染性,不吉利,桑往往被人們諧音為喪失人口,留不住後代,所以不種。晉南有些村莊則忌在院中栽種葡萄樹,認為不吉。
在同一處聚居的各家鄰里,建房的高度按習俗應大體一致,忌南鄰和西鄰的房子高過自已的屋子。在晉南俗傳「北高不算高,南高壓斷腰,東高不算高,西高壓斷腰」。如果一家的房子比另一家低了,那麼就要在中間的房屋頂上多築一磚高,或修築一個小小的類似廟宇的亭子,以保持平衡。居高不讓者,顯然有居高臨下之勢,以勢壓人,據說會壓了別人的運氣和吉利,甚至風水。大病小災都會歸因於此。這種情況在農村會導致鄰里糾紛,甚至會結下世代怨仇。
廁所的位置也是要慎重考慮的;一般安置在西南角,有「五鬼頭上安茅房」之說,排水溝也不能通過別人家的宅院,更不可正對別人的家門。鄰家屋檐的水也忌滴在院中,認為是污水、憨水,影響自家運氣。此外,房屋頂上如修建吉獸猛獸者,也不能讓脊瞰吻獸張開大嘴面對人家,有吃掉別人之嫌。這類禁忌在山西汾河古地的人口稠密村莊中更為多見,不僅具有巫術色彩,更有一些舊時代禮法的陰影。
7、山西的春節習俗有哪些?
1、春節生旺火
大同地區煤炭資源比較豐富,它與當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發生各種聯系。因此,煤的作用遠在古代就已滲透到風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當地的一種風俗習慣。
2、古交山區春節習俗
春節期間的活動最為豐富。於除夕夜張掛祖先神幛,族內各戶均要送供品一份,當年內生男孩之家要供雞一隻,生女孩之家要供酒一壺。初三上午,全族相聚共祭祖先,晚輩給長輩叩頭,俗稱「盤輩數」。
3、元宵節的文藝活動從正月十四日開始
各村踩高蹺、跑旱船、推花車、舞龍燈、壘塔塔火、打鞦韆、游九曲,一些大村集鎮還有背棍、鐵棍、桌棍、抬閣,扮演各種戲曲人物故事上街表演,製作精巧,裝飾華美,舞技優美動人。
4、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稱「鏖歲『」
雞鳴之時,開始焚香、燃燈、擺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後合家互相拜年。兒童向長輩叩頭拜年,長輩則賜以壓歲錢,以取吉利。
按照傳統習慣,太陽出來之前就要吃罷早餐。早飯之後,出門拜年,親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點頭,互道吉祥話語,無非「恭賀新禧」、「恭禧發財」、「一年如意」之類。
5、商戶人家在過年期間對財神的祭祀最為虔誠。
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為祭祀財神之日。民國以後僅在過年時於錢垛、錢櫃或專設神位神龕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雞、鴨、豬、羊。祭罷財神,方赴有買賣往來的各商戶家中拜年。
8、山西朔州的風俗有哪些
山西朔州的風俗有:壘旺火、騾馱轎、朔州秧歌戲、旅鋒敬喜轎、貼窗花、剪紙等。壘旺火是朔州的傳統春節習俗,每逢春節除夕和元宵節,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祝賀新年興旺。
山西朔州的風俗有哪些
朔州秧歌也稱為踢土攤,流行於朔州市及周邊內蒙古南部的集寧、呼市、包頭及河套拆慎一帶。
騾馱轎騾馱的花轎,是山西省朔州市平魯區傳統民間婚俗中的一種迎娶工具和婚俗習慣。
山西煤炭資源比較豐富,朔州是煤炭的重要產區,朔州在過年、辦婚喪大事、重大節日時都生旺火基兄。
9、朔州的民風民俗有哪些?
朔州的民風民俗有冬至吃餃子、春節貼對聯,民房坐北朝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