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晚上為什麼放爆竹
1、過春節為什麼要放爆竹?
古代過年時人們以火燒竹,爆裂發聲,用以驅鬼,「爆竹」一名由此而來。《荊楚歲時記》說:「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到後來,由於社會和民俗的進化,爆竹發生了兩大變化:一是火葯發明以後,從燒竹子發展為用紙筒灌裝火葯引爆,炸開後響聲貫槐早遲耳,紙鉛李屑飛揚,火葯香四溢,於是爆竹又叫「爆仗」。此後人們又用麻莖把爆竹編成串來放,稱為「編炮」。因其聲音清脆如鞭響,故也叫「鞭炮」。在「鞭炮」的基礎上又出現了各種花炮乃至煙花。二是爆竹的功能由避邪驅鬼完全轉變為節日的吉祥、熱鬧、喜慶和歡樂。王安石詩曰:「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美酒。」因此過去老百姓認為不放鞭炮不喝酒就不算過年。
大年初一早上一開門的時候或出去拜年的時候要放開門爆竹,又叫開財門,一般放一掛鞭炮。若未放開門爆竹就出門去,視為不祥。除夕年三十晚上祭完祖宗和已去世的父母之後,全家關上門吃團年(團圓)飯,放關門爆竹,一般放一至三掛鞭炮,然後合家圍坐睜亮談笑、吃雜食、守歲到半夜或天明。
2、過年為什麼要放鞭炮?
過年為什麼要放鞭炮?????????
相傳在遠古時代,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舊螞嘩芹歲之交,便出來糟踏壯稼,傷害人畜,百姓叫苦連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莊里為非作歹,被一家門口晾的大紅衣服嚇跑了。到了另一處,又被燈光嚇得抱頭鼠竄。於是人們掌握了「年」怕聲音、怕紅色、怕火光的弱點。每至年末歲首,人們就在家門口貼紅聯、放鞭炮、掛紅燈,院子里燒柴禾、攏旺火,用菜刀剁菜肉,發出聲音.
所以新年大家都要放鞭炮
過春節為什麼要放鞭炮
中國人過年放鞭炮習俗由來已久,這是為什麼呢?這就要從「年」的來歷上談起了。
民間的一種說法: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挨門竄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年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悶畢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後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里一瞧,只見裡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蘆飢花,只好又夾著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准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放鞭炮是源於驅除鬼怪的行為的,但是今天人們過年放鞭炮是為了喜慶,因為鬼怪被趕跑了,晦氣也被趕跑了。
除夕是春節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種傳說:是古時候有個凶惡的怪獸叫夕,每到歲末便出來害人,後來,人們知道夕最怕紅色和聲響,於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貼紅春聯,燃放爆竹,來驅除夕獸.以求新的一年安寧,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過春節為什麼要放鞭炮,貼春聯?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柺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場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除夕的時候為什麼要放鞭炮?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柺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唬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
過年為什麼要放鞭炮?
這個習俗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荊楚歲時記》曾經這樣記載,正月初一,雞叫頭一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來逐退瘟神惡鬼。
當時沒有火葯,沒有紙張,人們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互發聲,以驅逐瘟神,這當然是迷信,但卻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們稱為「爆竿」,大概是將一支較長的竹竿逐節燃燒,連續發出爆破之聲。南昌詩人來鵠的《早春》詩句:「新歷才將半紙開,小亭猶聚爆竿灰。寫的就是當時春節燃燒竹竿的情景。
後來,煉丹家經過不斷的化學試驗,發現硝石、硫黃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燒和爆炸,於是發明了火葯。有人將火葯裝在竹筒里燃放,聲音更大,使得火燒竹子這一古 *** 俗發生了根本變化。北宋時,民間已經出現了用卷紙裹著火葯的燃放物,還有丹響和雙響的區別,改名「爆仗」,後又改為「鞭炮」。
過年為什麼要放鞭炮 春節放鞭炮的由來
放鞭炮習俗的由來
1.夏歷臘月除夕,人們喜歡貼紅對聯,放鞭炮,這也有個來歷。
傳說,很多很多年前,森林裡有種非常凶惡的野獸,叫做「年」。每年夏歷臘月除夕那天,它都要出來大吼大叫,專門吃人和牲畜。當時沒有人能夠制服它。為了躲避「年」的災難,人們都要在除夕那夭殺豬宰羊敬供年,讓它脹滿肚子,才不傷害人畜。
有年臘月除夕這天,人們忘了殺豬宰羊來敬「年」,「年」一來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人們沒法只好關上大門,爬到竹樓上去躲著。「年」從這家走到那家,到處轉來轉去找東西吃。它見到處空空盪盪的一無所得,不由氣得發瘋嚎叫。這時,鄰近一家的竹樓失火了,火勢很大,燒得竹子「劈劈啪啪」地亂響。「年」聽到這突如其來的響聲,嚇得逃回森林去了。 躲在樓上的人們發現了這個秘密,以後每到臘月除夕這一天,便去砍許多竹子來燒,竹子「劈劈啪啪」一爆響,「年」就被嚇跑了。同時,人們還發現「年」拍鮮紅的顏色,於是又把桃木板染成紅色,掛在大門的兩邊,這就是批符。以後發明了鞭炮和紙,鞭炮就代替了爆竹,紅對聯代替了批符。
2鞭炮起源於古代的爆竹。爆竹也叫「爆仗」、「炮仗」,唐代時寫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稱之為「紙炮」、「響炮」。如果把許多單個的爆竹聯結成串,則叫作「鞭炮」、「響鞭」、「鞭」。 鞭炮的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南朝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意思是說,人們在正月初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燒,竹子在火中的爆裂聲能夠趕走怪獸惡鬼。
唐初,有人將硝石裝入竹筒中燃放,這便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以後火葯出現,人們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唐代稱爆竹為「爆竿」。來鵠《早春詩》中有「新歷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句中的「爆竿」即指「爆竹」。
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葯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
明清兩代,爆竹的種類更加繁多,燃放爆竹的時間已不限於大年初清晨,除夕夜即開始,子夜零時達到 *** ,俗稱「迎神」。這時,無論貧貴賤均要放爆竹,李家瑞《北平風俗類征》引《壺天錄》說:
「京師人煙稠密,甲於天下,富家鄣購千竿爆竹,付之一炬。貧家即謀食維艱,索逋孔丞,亦必爆響數聲,香焚一柱,除早年之瑣瑣,卜來歲之蒸蒸,此習沿類然也。」 清朝謝文翹《教門新年詞》中的:「通宵爆竹一聲聲,煙火由來盛帝京,寶炬銀花喧夜半,六街歌管樂昇平。」反映了當時北京燃放鞭炮的情景。
3。無 論 是 過 年 過 節 , 還 是 結 婚 嫁 娶 , 進 學 升 遷 , 以 至 大 廈 落 成 、 商 店 開 張 等 等 , 只 要 為 了 表 示 喜 慶 , 人 們 都 習 慣 放 鞭 炮 來 慶 祝 。
這 個 習 俗 在 我 國 已 有 2000多 年 的 歷 史 了 。 《 荊 楚 歲 時 記 》 曾 經 這 樣 記 載 , 正 月 初 一 , 雞 叫 頭 一 遍 時 , 大 家 就 紛 紛 起 床 , 在 自 家 院 子 里 放 爆 竹 , 來 逐 退 瘟 神 惡 鬼 。
當 時 沒 有 火 葯 , 沒 有 紙 張 , 人 們 便 用 火 燒 竹 子 , 使 之 爆 裂 發 聲 , 以 驅 逐 瘟 神 , 這 當 然 是 迷 信 , 但 卻 反 映 了 古 代 勞 動 人 民 渴 求 安 泰 的 美 好 願 望 。
到 了 唐 朝 , 鞭 炮 又 被 人 們......
過年為什麼要放鞭炮,它是什麼時候流傳的?
這個習俗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礌楚歲時記》曾經這樣記載,正月初一,雞叫頭一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來逐退瘟神惡鬼。
當時沒有火葯,沒有紙張,人們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這當然是迷信,但卻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們稱為「爆竿」,大概是將一支較長的竹竿逐節燃燒,連續發出爆破之聲。南昌詩人來鵠的《早春》詩句:「新歷才將半紙開,小亭猶聚爆竿灰。寫的就是當時春節燃燒竹竿的情景。
後來,煉丹家經過不斷的化學試驗,發現硝石、硫黃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燒和爆炸,於是發明了火葯。有人將火葯裝在竹筒里燃放,聲音更大,使得火燒竹子這一古 *** 俗發生了根本變化。北宋時,民間已經出現了用卷紙裹著火葯的燃放物,還有丹響和雙響的區別,改名「爆仗」,後又改為「鞭炮」。
過年為什麼會有放鞭炮的習俗
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鍾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 *** 。歷代的詩人墨客總是以最美好的詩句,贊頌新年的來臨。王安石的《元日》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
過年為什麼要放煙花炮竹?
放爆竹、燃煙花是除夕夜最令人激動和快樂的時刻。「爆竹聲聲除舊歲」。每逢除夕之夜,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噼噼啪啪的爆竹聲此起彼伏,色彩絢爛的煙花騰空而起,將節日的氣氛烘托地熱鬧非凡。尤其到新舊年交替之際,爆竹之聲震耳欲聾,噴放的煙花令人眼花繚亂,把節日氣氛推向 *** 。
據傳說,最早的炮竹是在小竹筒內裝上硝,經點燃後引起爆炸。後來人們用紙代替竹子,並且用爆竹編成串,稱之為「編炮」。到了宋代,鞭炮的花樣已經很多了,煙花的品種也隨之更加豐富。此後,歷經不同朝代的發展,尤其是近是幾年來,現代科學技術為爆竹煙花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使爆竹、煙花進入一個繁榮時代。然而,不管爆竹、煙花製作得如何精美,它們始終保持著濃厚的傳統色彩,始終體現著中華民族特有的民風、民俗。
3、為什麼春節要放鞭炮 春節放鞭炮的原因
1、過年放鞭炮是一種習俗,是為了慶祝新年。放鞭炮是給春節增加更濃厚的「年味」,圖個熱鬧,也是為了送舊一年,迎接新一年。過年不僅放鞭炮,還會放煙花,都是為了「過年」。
2、在古代,過年放鞭炮是為了嚇走「年」獸,這種「年」獸十分可怕,專門禍害百姓,傷害百姓的性命。直到後來,人們發現「年」獸比較害怕鞭炮聲,因此家家戶戶在過年這天放鞭炮來嚇唬「年」獸,久而久之,就成為了一種習俗。
3、過年時,人們不僅放鞭炮,還會放煙花,漫天的煙花讓人看上去心情十分不錯。除此之外,有些地方還會點篝火,古代常常稱為「壘旺火」,火光通天,也象徵著來年興隆繁盛,大家相聚在一起歡聲笑語,是過年最熱鬧的時候。
4、過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吃團圓飯,在除夕這天,人們早早准備好年夜飯,還會包水餃,一家人其樂融融的相聚在一起,開始聊一整年的過往。放鞭炮固然是我們的傳統習俗,可卻是一種不安全的行為。放鞭炮時必須是大人進行,小孩子不能燃放煙花爆竹。
4、為什麼要在年三十晚上放鞭炮?
1、在過年時點燈籠、點火把,燃放爆竹。
把青青的竹子從山上砍下來,架在火上燒,竹子中間是空心的,隨著燃燒,竹節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最後便會炸裂發出聲音,這就是最早的爆竹。宋代火葯普及以前,人們就用這種辦法來製造巨響,驅逐惡獸年。
2、用門神和神像來驅趕年。
每逢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不管有錢沒錢都會買兩張門神貼到門上。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過年的時候年獸來襲,人都躲在屋子裡,年肯定會想從門闖進去,於是人們就在門上貼門神,防止惡獸闖入。
年的傳說
很久以前,有種怪獸叫「夕」,它在每年的年關都要出來傷人,連保護老百姓的灶王爺也拿它沒辦法,於是灶王爺上天請來了一位叫做「年」的神童。神童法力高強,用紅綢和放在火中燒得劈啪作響的竹竿消滅了夕獸。
這一天正好是臘月的最後一天,老百姓為了感謝和紀念年在這一天除掉了夕,就把農歷每年的最後一天叫「除夕」,橘孫把新年的第一天叫做過年。
百姓敬數希望家家都有年手中的紅綢和鞭炮,於是紅綢和放在火中燒的竹竿逐漸演變成了家家戶戶過年時都有的圓稿鏈紅對聯、紅鞭炮。這個關於年的傳說可說條理清晰、有章可循。
5、除夕為什麼要放爆竹?
除夕放爆竹的原因如下:
每年除夕夜燃放煙花爆竹就是為了趕走年獸,寓意平安吉祥。
相傳有一個叫年的怪獸,常年居住在深山密林之中,什麼動物都吃,但是因為過年的時候天氣寒冷食物減少,所以他就會跑到人們的村莊中,挨家挨戶的吃掉大家的牲畜,兇殘起來還會傷害人。
人們對於怪獸又怕又首芹恨,但是又不知道該怎麼辦,只能每年到了大年三十的時候就燃放煙花爆竹,敲鑼打鼓,把它嚇回深山老林中。這個怪獸雖然兇悍,但是怕光,怕響,怕紅色,因此每年除夕都燃放煙花爆竹,貼紅色的對聯和福字。
除夕的習俗:
1、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晌芹仿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2、貼窗花
在中國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以其特有宴纖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3、守歲
除夕守歲是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所有房子都點燃歲火,合家歡聚,並守著「歲火」不讓熄滅,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迎接新年到來。
6、過年為什麼要放鞭炮?
傳說轎兄以前有一種野獸,名叫「年」,總是在除夕出來害人,人們都很害怕。有一次年來害人時,一位老爺爺用爆竹把年嚇得落荒而逃。從此,每到除夕大家都燃放炮竹來驅趕年。久而久閉緩襲之,燃放炮竹就成了過年的習俗 。
過年習俗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為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春節是中國最重要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農歷正月初一是一年的開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況正好是春季的開始(少部分時間立春是在農歷臘月下旬),農歷的正月初一現在定名為春節;節日具體時間最後的確定相信和這個時間對農業勞作影響最小有關。
農歷一年的最後一天(月大為30日,月小29日),稱之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團圓吃年夜飯(農歷一年中最後一頓飯),年夜飯以後有熬年夜(守年歲)和發壓歲錢的習俗,表示從農歷上年的最後一天守到來年的第一天,因此,春節又稱之為過年。哪州在南方大年三十才是過年,大年初一是新年,過年是一年的最後一天才對,表示一年將過去。
7、春節為什麼要放鞭炮的來歷
<
8、春節放爆竹的來歷 過年為什麼要放爆竹
春節(別稱:新春、年節、天臘、歲首、新年、大年,英文名:Spring Festival)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農歷新年,傳統上的「年節」,日期定在每年農歷的正月初一。
春節即將來臨,各家各戶也即將開始采辦年貨,其中比較重要的就是爆竹。基本上家家戶戶都要采購鞭炮,無論是掃墓還是過年的時候,都要放鞭炮。那麼,過年為什麼要放爆竹呢?放鞭炮的寓意是源於驅除鬼怪的行為的,但是今天人們過年放鞭炮是為了喜慶,因為鬼怪被趕跑了,晦氣也被趕跑了。
春節爆竹的來歷只有四種說法流傳較廣,順便在介紹一個春節放爆竹習俗,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一、💕春節爆竹的來歷💕
✨🌹春節爆竹來歷之一:除「夕」獸🌹✨
傳說古代有一隻四角四足的惡獸——夕,當大雪封山,夕聚會到附近禍害鄉鄰找食物,每到臘月底嫌正圓,人們都整理衣物扶老攜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
這年,村子人在准備避難時,一位好心的婆婆救了餓暈在路邊的孩子,並帶到竹林躲避夕。婆婆告訴孩子,夕追到這,看到人們在伐竹就匆忙走了。孩子一思索,告訴大家,他有辦法除掉夕,讓大家多砍一些竹節帶著,回家後各家的門一塊紅布。
夕再次來襲,孩子出面吸引夕的注意,讓村民往火里扔碎竹節,可大家因為害怕,都僵住了。這個瞬間「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來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們聽到孩子落地的聲音反應過來,紛紛往火里扔起了竹節。由於是砍伐不久,濕濕的竹節遇到旺火紛紛爆裂,噼里啪啦的響了起來!「夕」聽到這響聲掉頭鼠竄,沒有再損壞村裡的東西。
夕被嚇跑了,住戶家因為門前掛的紅條,夕沒有進所以保住了,但是那個救了村莊的聰明孩子卻死了。而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這個聰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因為「夕」沒有死,所以每年的臘月三十,大家都守著碎竹節等待著,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過去了,誰也沒有再見過「夕」,有的只是大家為防止「夕」的到來燃放的爆竹,然而卻給我們留下了這個燃放爆竹傳說。
✨🌹春節爆竹來歷之二:「山臊」🌹✨
說起鞭炮的起源,不得不提到名為「山臊」的動物。人們在深山老林里露宿野外的時候,就要燃起篝火,人們為了預防山臊的侵襲,於是在篝火中點燃竹子,用竹子的爆裂聲嚇走山臊。
傳說山臊會使人感到寒冷,並且患上寒熱病的鬼魅。用爆竹嚇走山臊,就意味著驅逐瘟邪,這樣就可以獲得吉利平安。後來火葯的出現,讓人們開始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來燃燒,於是「爆仗」就產生了。宋代開始,人們就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葯編成串來代替竹筒,成為了「鞭炮」。
《荊楚歲時記》中就記載:「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魈惡鬼。」這也是後來人們在春節燃放鞭炮的由來。
✨🌹春節爆竹來歷之三:「年」獸🌹✨
傳說在中國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便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據說年獸頭大身小,身長十數尺,眼若銅鈴,來去如風,嗷叫時發出「年年」的聲音,故名年獸。
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清冊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
人們由此摸准了"年"有怕響,便想到用鞭炮抵禦它的方法,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要芹塌放鞭炮,這也是後來人們在春節燃放鞭炮的由來。
✨🌹春節爆竹來歷之四:姜子牙🌹✨
放鞭炮與姜子牙有關。相傳姜子牙幫助周武王滅了商封王,就上封神台去封神。一個個功臣都封完了,他老婆馬氏卻跑來了。姜子牙在渭水釣魚等待周文王時,老婆就嫌他窮,一跺腳走了。現在打了天下要封神了,她跑來要神位,就沒好氣地說:封你一個掃帚星,只有三十晚上可以下界,哪兒黑就往哪兒鑽。後來,過年放鞭炮就是為了崩掃帚星,讓她沒處躲藏。
在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由於當地竹子很多,過年時就燒竹桿竹枝,發出一些聲響來。根據古書記載,鞭炮原來叫爆竹,就是燒竹子造響動。有了火葯之後,特別是造紙技術提高之後,用紙做炮才時興起來。特別是成串的小鞭,幾乎全是紙和火葯做成的,編到一起像一條鞭子,所以才有了鞭炮的說法。
二、💕春節放炮的習俗💕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習俗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正月初一放的鞭炮叫做「開門炮」,這天大家往往起得很早,將大門打開,然後點燃一串鞭炮,寓意新的一天「開門有喜」,也能為熱鬧的新年帶來些許儀式感。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燃放爆竹俗稱「迎神」。這時,無論貧貴賤均要放爆竹。
春節的地位是任何節日都無法比擬的,雖然大家直呼近年來「年味」越來越淡,但也擋不住每個人心底對它的期待。「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古詩中的過年景象歡慶又熱鬧,讓人艷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