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習俗簡短有哪些
1、春節的習俗有哪些 簡介
春節是每年農歷臘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九,我國南方地區具體習俗有以下:1,祭灶,在廚房擺上香燭,供奉灶王爺。2,掃塵,將家裡徹底打掃一遍乾乾凈凈迎新年。3、祭祖,拜祭祖先。4、貼門神,門上貼一文一武倆門神保平安。5、貼春聯,這是最傳統的習俗之一,為節日增加氣氛。6、除夕守歲,大家終夜不眠,等待天明。7、拜年,向長輩們表示祝賀。8、壓歲錢,體現長輩對晚輩的關愛。9、團圓飯,一年一次的團圓飯體現了整個家庭的和睦, 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藉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來表達感激之情。
2、春節的習俗有哪些習俗
農歷的十二月為「臘月」,臘月里的民俗十分豐富,自農歷十二月初八喝臘八粥往後,農歷十二月二十三過小年,然後是掃房、寫春聯、辦年貨等,直到除夕夜。
1
農歷十二月為「臘月」,古時候也稱「蠟月」。這種稱謂與自然季候並沒太多的關系,而主要是以歲時之祭祀有關。所謂「臘」,本為歲終的祭名。漢應劭《風俗通義》謂「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蠟,漢改為臘。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這里所說的,不論是打獵後以禽獸祭祖,還是因新舊之交而祀神靈,反正都是要搞祭祀活動,所以說臘月是個「祭祀之月」。廣義地說過年,應該從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甚至可以說從喝臘八粥就開始了,一直要過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才算結束。而過去一些官宦人家,甚至還有拖至二月二「龍抬頭」那天過年才算結束,從古典名著《紅樓夢》中就可看到。
2
臘月初八—臘八粥
臘八節,俗稱「臘八」 ,即農歷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一些地區有喝臘八粥的習俗。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多。現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確實能增福增壽。
3
臘月二十三—糖瓜粘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在中國的民間諸神中,灶神的資格算是很老的。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自周朝開始,皇宮也將祭灶列入祭典,在全國立下祭灶的規矩,成為固定的儀式了。
4
臘月二十四—掃房子
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准備。
掃塵日,即臘月二十四,所謂「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清掃蛛網揚塵、清洗。此外,打掃衛生,要注意戴口罩、帽子和眼鏡。掃塵後及時更衣。
5
臘月二十五—接玉皇(磨豆腐)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臘月二十三)後,天帝玉皇於臘月二十五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
這一天的漢族民俗活動主要有接玉皇、照田蠶、千燈節、趕亂歲等。且這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6
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
臘月二十六指中國農歷年十二月(又稱臘月)二十六的俗稱;漢族春節習俗之一。這一天要割年肉,開始置辦年貨。
7
臘月二十七—殺年雞
臘月二十七過年的前夕的俗稱。是漢族春節傳統習俗,漢族民諺稱「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大集」。
8
臘月二十八—把面發
臘月二十八的漢族民謠有「臘月二十八,把面發」、「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漢族民間風俗傳統到了農歷的臘月二十八無論是發面還是做饃,各家各戶要開始准備主食過年。
9
臘月二十九—蒸饅頭
除夕前一日的臘月二十九,叫小除夕,漢族民俗文化。這一天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10
臘月三十—熬一宿
臘月三十又稱除夕,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
這一天主要的傳統民俗活動有祭祖,貼門神,放爆竹,給壓歲錢,吃年夜飯,送財神等。
在年三十晚上,中國人一般都會整晚通宵守歲。俗語叫做「三十兒晚上熬一宿」。
正月初一至十五
1
正月初一
傳統年俗中,初一拜年一定是長輩或者左鄰右里,一般不出遠門去拜年。民俗專家告訴記者,其實拜年時跟除夕守歲直接相關的。在傳說中,每到除夕年獸都會出來為害,人們經過一夜的守歲和子夜的燃放鞭炮,嚇跑了年獸,所以初一早上人們開門互相道賀。
2
正月初二
關鍵詞:姑爺節/祭財神(開齋日)
正月初二也是拜年,但是這一天嫁出門的閨女是要帶著女婿一起走娘家的。其中又以新婚夫婦走娘家的規矩多。比如說帶的禮物都要是成雙成對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時,還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3
正月初三
關鍵詞:羊日/燒門神紙/穀子生日/小年朝
傳統習俗中,正月初三被認為是老鼠嫁女兒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擾到老鼠嫁女兒。老鼠大有「誰不讓我過好這一天,我讓誰難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驚擾了老鼠嫁女兒,老鼠就要禍害這一家。
4
正月初四
關鍵詞:迎接灶王爺
大年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過去,老闆想將某人「炒魷魚」,這天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還有傳說說,灶王爺這天要來查戶口,因此也不宜遠出。
5
正月初五
關鍵詞:迎財神/路頭神/送窮/開市
初五又被稱為「破五」,這一天對於商家來說是個大日子,祈求一年財源廣進,迎財神正是這天。 「商店這天要開張,放鞭炮。 」
正月初六
關鍵詞:石頭生日/送窮(送子)
初五剛把財神迎進門,初六就要送走窮神。送窮神這一天,要在家裡面進行大掃除,掃出來的垃圾,還有沒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此外,還要喝一種素菜湯,這種湯是用菠菜、青菜等七種蔬菜做成的。
正月初七
關鍵詞:人日/撈魚生/攤煎餅/踏青/登高
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從晉朝開始有剪綵為花、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上。
正月初八
關鍵日:穀日/順星
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又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主這一天稻穀豐收,天陰則
正月初九
關鍵詞:天日/
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稱」天公生「,傳說此日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時,婦女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
正月初十
關鍵詞:石不動
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河南風俗這一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饃餅,認為吃餅一年之內便會財運亨通。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之舉。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由十個小夥子或十個小姑娘輪流抬著瓦罐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正月十一
關鍵日:子婿日
民歌中有「十一請子婿」的說法,即正月十一是』『子婿日「,岳父們在這一天宴請子婿。相傳,這是因為初九慶祝」天公生「的食物到初十還吃不完,所以,就在十一這天用來請子婿吃飯,娘家也不必再因此破費了。
正月十二
關鍵詞:搭燈棚
從新年到正月十一,人們吃的食物中大多豐富且多油。因此,從這天開始,人們開始飲食清淡,清腸潤燥。更重要的是,由於三天後將是元宵節,從這天開始就要准備。家裡將會買燈籠,搭燈棚。
正月十三
關鍵詞:買燈籠/點燈
今天是農歷正月十三。元宵節的准備還在繼續。在中國南方,這天要欣賞燈籠。絡繹不絕的中國人會在這天去城隍廟賞花燈。而這僅僅是元宵節的序幕。除了傳統的紅燈籠外,還有許多不同樣式的花燈。燈展通常從今天開始到正月十八結束。
正月十四
關鍵詞:猜燈謎
今天是農歷正月十四。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十四這天所有的事都是為了第二天的元宵節。這天,燈會正是開放供市民購買燈籠。為了元宵節,像舞龍和舞獅的表演開始在大街上演習。也有人寫燈謎猜燈謎來增加節日歡樂氣氛。在中國,燈謎是非常傳統的字謎游戲。大人和孩子都喜愛解決這些問題。
正月十五
關鍵詞:鬧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3、春節的習俗有哪些?
春節的習俗
春節即中國農歷新年,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口頭上又稱過年、過大年,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春節的起源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舉行各種慶賀新春的活動,帶有濃郁的地域特色。
1. 祭灶吃灶糖
農歷十二月廿三,是祭灶吃灶糖的日子。在這天入夜後要把灶台刷干凈,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至除夕日早晨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放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還要燒香、點燭、放紙炮等。祭灶寄託著中國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祈求神明保佑新年合家平安,吉祥如意,歲歲平安。
祭灶吃灶糖
1. 撣塵掃房子
農歷十二月廿四,是撣塵掃房子的日子。家家戶戶都要打掃房間,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床單,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將自家環境整理清掃乾乾凈凈迎接新年。大掃除不但具有美好的辭舊迎新寓意,還有驅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的寓思。
撣塵掃房子
2. 推磨做豆腐
農歷十二月廿五,是推磨做豆腐的日子。據說玉皇大帝在當天會親自下界,查人間善 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人們在這一天推磨做豆腐、吃豆腐渣,以表生活清苦來博取來年降福。而「豆腐」又與「頭富」諧音寄託著人們祈禱富貴、平安的心願。
推磨做豆腐
3. 殺豬宰年肉
農歷十二月廿六,是殺豬宰年肉的日子。所謂殺豬,是殺自己家養的豬;所謂宰年肉,是指沒養豬的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年肉」講究要吃紅燒肉,肉本身就代表著富裕的意思,紅燒肉則更能表示來年的日子紅紅火火、富裕十足。
殺豬宰年肉
4. 殺雞趕大集
農歷十二月廿七,是殺雞趕大集的日子。這一天,家家戶戶要宰殺自家的家禽,還要趕集、采購。趕集主要是買年貨,如鞭炮、春聯、香燭、燒紙、牛羊肉、各種禮品、女孩子的各種頭飾等。這是因為「雞」同「吉」諧音,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
殺雞趕大集
5. 發面蒸饅頭
農歷十二月廿八,是發面蒸饅頭的日子。在這天人們會盡情發揮想像,把饅頭做成壽桃、小動物等各種造型。發面」的「發」意喻「發財」、「發家」,「蒸」象徵「蒸(爭)「,都是圖一個吉利,就是想來年的時候能夠蒸蒸日上。寓意著新的一年日子越過越好,蒸蒸日上,闔家團團圓圓,幸福滿滿。
發面蒸饅頭
7.請祖上大供
農歷十二月廿九,是請祖上大·供的日子。視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識,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因此每逢節慶,都要對祖先告祭一番,這不僅是一種向祖先的告慰,也寄託了後人對祖先的感恩與思念之情。
請祖上大供
8.吃年夜飯
大年三十,是吃年夜飯的日子。這天大家會聚在一起包餃子,因為餃子的外形像元寶,寓意著發財吉祥的寓意,有的時候包餃子會在餃子里放上一枚硬幣,如果誰吃到了硬幣,就預示著在來年會有好運氣,發大財。這一天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飯喝酒,一起說說笑笑。寓意著闔家歡樂,幸福美滿,萬事順心。
吃年夜飯
4、春節有哪些節日習俗?
春節節日習俗有如下:
1、掃塵:在民間,新年前夕有「臘月二十四,掃塵(亦稱掃屋)的習俗 。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民間稱做「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 每家每戶都要打掃干凈自己家裡,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2、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會貼上對聯,慶祝新年的到來。
3、辦年貨: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是備年貨、送年禮卻是幾乎全國上下的「過年必備」。置辦年貨,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貼的(年紅)、送的(拜年)禮物等等,統名曰之「年貨」,而把采購年貨的過程稱之為「辦年貨」。
4、祭祖:新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祭祖,也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由於每個地方存在文化上面的差別,每個地方祭祖的形式也不同,有的是去野外掃墓,有的是祠堂叩拜,不管形式如何,這都是紀念祖先。
5、游神:又稱營神、游老爺,即是將神像從廟里請出來在社區里巡視,具有凈土驅邪、保境平安、祈求豐登的民俗意義。每年春節期間,按時間順序,各村鎮輪流舉行民間游神活動,場面熱鬧非凡,祈禱來年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壓邪攘災,萬事吉祥。
5、春節習俗有哪些?
1、拜年
春節期間走訪拜年是春節傳統習俗之一,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 。
2、掃塵
新年前夕「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亦稱掃屋)的習俗 ,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
3、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
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記》: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4、年夜飯
年夜飯又稱團年飯,一年一度的年夜飯對中國人是極其重要的,一家老小互敬互愛、共敘天倫,圍坐餐桌旁,倍感幸福。
5、壓歲錢
每年除夕夜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5)春節習俗簡短有哪些擴展資料
節日起源
古老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星象、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傳統節日多數形成於古人擇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以及祈福辟邪的活動。
早期的節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祗敬感德、禮樂文明深邃文化內涵。歲節(年節)的形成涵蓋了人文哲學與自然規律等方面內容。
6、春節習俗簡短是什麼?
春節的習俗包括很多,如如買年貨、掃塵、貼對聯、吃年夜飯、守歲、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祈福攘災、游神、押或鉛舟、廟會、游鑼鼓、游標旗、上燈酒、賞花燈等。
傳統的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底蘊。
新春賀歲活動圍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除舊布新、拜神祭祖、驅邪攘災、祈求豐年等形式展開,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郁,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精華。
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賀歲活動,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春節文化的歌謠:
北京:「二十三,衫弊好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山東:臘八粥,熬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 二十五,推煤鼠(應該是糜黍,見北京篇「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買肉, 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白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姐姐拉著弟弟扭一扭
陝西卜搭: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大年三十兒捏餃兒,初一撅著屁股亂作揖兒。
東北: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殺灶雞,二十八貼窗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包餃子。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煮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帶你滿街走。
7、春節的習俗都有哪些?
春節(Spring Festival),即中國農歷新年(Chinese New Year),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又稱「過年」「過大年」,是集除舊布新、拜神祭祖、祈福辟邪、親朋團圓、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
春節習俗是中國人在春節期間的習慣風俗,中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常見的中國傳統春節習俗有:備年貨、貼年紅、祭灶、撣塵、掛年畫、貼窗花、倒貼福字、年夜飯、拜年、放爆竹、穿新衣、吃餃子、守歲、舞龍、掛燈籠、拿壓歲錢、吃湯團、開門炮、拜歲、觀社火、踩高蹺、鬧花燈、舞獅等習俗。
我認為在春節的眾多風悶亂俗傳統中值得一提有6個,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春節習俗之一:貼年紅🌹🌷
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戶戶「貼年紅」(年紅是春聯、門神、年畫、福字、橫批、窗花等的統稱,因這些是過年時貼的紅色喜慶元素,所以統稱為「年紅」)。貼年紅是中華傳統過年習俗,它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增添拆耐喜慶的節日氣氛,並寄予著人們對新年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貼春聯: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文學作品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貼春聯也叫貼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貼年畫: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墨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
窗花與螞御檔「福」字: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春節習俗之二:包餃子🌹🌷
大年三十包餃子,是中國北方廣大地區民間過年最重要的習俗之一。年三十的餃子,由於是節日的重要內容,所以,還規定了許多規矩和約定俗成的習俗內容。這些習俗都是為了配合過年的氣氛需要。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關於這個習俗,民間傳說中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很久以前,在一個貧困的山村,有一戶人家很窮,常常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到了年三十這一天,家裡沒有白面,也沒有菜,聽著四鄰的剁菜聲,心急如焚。無奈,只好向親友借來米面。和好面後,又胡亂弄了點雜菜湊合成餡,就包起了餃子。因為面是借來的,所以包的餃子就格外珍貴,擺放時,就一圈一圈由里到外,非常整齊,也很美觀。剛剛從天庭回來的灶王爺看了很高興。同村有個財主,家有萬貫家產,平日山珍海味的吃慣了,根本不把餃子放在眼裡。大年三十這天用肉、蛋等料調餡,包成了餃子,亂放在蓋簾上。小料餃子下鍋煮熟後,一吃味道全變了樣。豬肉餡變成了蘿卜菜。而那戶窮人的餃子卻變成了肉蛋餡的。原來,是灶王爺對財主家包餃子的'態度很不滿意,為了懲罰他,就把兩家的餃子給暗中調了包。第二天,這事便在村裡傳揚開來。從此,人們再忙,年三十的餃子也要擺放得整整齊齊,以討個"圈福"的口彩。
🌷🌹春節習俗之三:拜大年 🌹🌷
拜大年是中國民間的最古老的傳統習俗,在春節時期親戚之間交流感情的活動,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拜大年是大年初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的意思。拜年習俗由來: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新衣,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之間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
到宋代,親朋好友之間會相互送帖致賀,這就是早期的賀年片。到了明代,賀年片設計更加完美、精緻,帖上不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還寫上了「新年快樂」,祝福語。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簡訊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春節習俗之四:開門放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說起鞭炮的起源,不得不提到名為「山臊」的動物。人們在深山老林里露宿野外的時候,就要燃起篝火,人們為了預防山臊的侵襲,於是在篝火中點燃竹子,用竹子的爆裂聲嚇走山臊。後來火葯的出現,讓人們開始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來燃燒,於是「爆仗」就產生了。宋代開始,人們就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葯編成串來代替竹筒,成為了「鞭炮」。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習俗之五:舞龍 🌹🌷
舞龍,又名「耍龍燈」、「龍燈舞」,是漢民族春節習俗傳統的舞蹈形式之一。每逢喜慶節日,各地都有舞龍的風俗。舞龍起源於漢代,經歷代而不衰。舞龍最初是作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種儀式,後來逐漸成為一種文娛活動。到了唐宋時代,舞龍已是逢年過節時常見的表現形式。
關於舞龍的來歷,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一天,龍王腰痛難忍,龍宮中的所有葯物都吃了,仍不見效。只好變成老頭來到人間求醫。大夫摸脈後甚覺奇異,問道:「你不是人吧!」龍王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於是大夫讓他變回原形,從腰間的鱗甲中捉出一條蜈蚣。經過撥毒、敷葯,龍王完全康復了。為了答謝治療之恩,龍王向大夫說:「只要照我的樣子扎龍舞耍,就能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件事傳出後,人們便以為龍能興雲布雨,每逢乾旱便舞龍祈雨,並有春舞青龍、夏舞赤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的規矩。
舞龍源自古人對龍的崇拜,每逢喜慶節日,人們都會舞龍,從春節開始舞龍,然後二月「龍抬頭」、端午節時也舞龍。舞龍時,龍跟著綉球做各種動作,穿插,不斷地展示扭、揮、仰、跪、跳、搖等多種姿勢。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漢族的一種春節風俗傳統文化。
🌷🌹春節習俗之六:迎財神🌹🌷
迎財神,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春節習俗。因為中國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所以過了年初一,接下來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接財神,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迎財神」的習俗在中國各地有許多不同之處,有些地方是正月初一接財神,有些地方則正月初四、初五接。
自古至今,中國老百姓信仰的財神有很多,這其中有「武財神」、「文財神」還有「五路財神」、「准財神」和「偏財神」。 正月初四(也有正月初五說法)接財神的出處,五顯財神或五路財神:傳說有兄弟五人封號首字皆為「顯」,故稱「五顯財神」。生前劫富濟貧,死後仍懲惡揚善,保佑窮苦百姓。北京安定門外有五顯財神廟。
「接財神」的風俗在中國各地有許多不同之處,有些地方是正月初一接財神,有些地方則正月初四、初五接。在清代的蘇州、上海等地,初五一大早,人們就敲鑼打鼓燃放爆竹,擺犧牲供品准備迎接財神,民間認為誰先接到財神,誰就會得到更多的好處,於是迎神者都爭先恐後,唯恐接得晚了,惹財神不高興,由此又衍生出「搶路頭」的習俗。
春節習俗和活動南北各不相同,但有一點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全家團圓、走親訪友、看望長輩等,願我們能將這些飽含濃濃親情和美好心願的習俗牢記心中,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