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人民會過春節
1、各個民族過年的習俗
白族春節習俗:白族人民過年的活動饒有風趣。除夕前,各家都把屋子內外打掃得乾乾凈凈,不讓灰塵留到新的一年。除夕晚上,全家團聚,守歲過年。午夜以後男女青年爭相挑水,以象徵勤勞和幸福。初一大清早,全家老幼都喝泡米花糖水,以示新的一年能過上花蜜般的甜日子。節日期間,白族人民有耍燈龍、舞獅子、跳舞蹈等傳統文娛節目。白族人民過新年,還開展一項傳統的活動—━「放高升」:取一根整棵的大竹子,竹節里裝上火葯,點燃以後,可把整棵竹子射向天空,高達一百多米。這項具有千餘年歷史的活動,帶有濃郁的民族氣息,反映了白族人民勇敢向上的強悍性格。
藏族春節習俗:藏族人民過年,是按照自己的歷法過藏歷年。藏歷和漢族農歷相近。藏歷年一般是在漢族春節過後的幾天內來臨的。在除夕前一天,當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把臟水污物往西邊倒掉,讓那些臟東西跟著太陽落山而除掉,以示辭舊迎新,盼望人丁興旺,萬物生長。
除夕這天,要舉行隆重、盛大的「跳神會」。人們穿著艷麗的服裝,戴上奇形怪狀的面具,在海螺、大鼓、嗩吶等樂器伴奏下,高歌狂舞,以示去舊迎新,驅邪降福。除夕晚上,藏民們喜歡吃的食物是油餅、奶餅、血腸、手抓肉等。大年初一早晨,婦女們僦先去河邊或井旁背「吉祥水」,象徵全家吉祥,健康長壽。接著,家家戶戶都在醒目的紅桌上擺上象徵性的供品「竹素其瑪」。「竹素其瑪」即是元寶式的長形大彩盆(類似漢族地區的五穀斗),在一頭裝滿麥粒,另一頭裝滿用白糖、酥油和青稞面做成的糕點,並在上面插上幾束染了顏色的麥穗和青稞穗,祝望五穀豐登,人畜興旺。歡樂的人們在擺著「竹素其瑪」的屋子裡,圍在一起互敬青稞酒,贈獻哈達,盡情唱歌跳舞,慶祝新春。
春節期間,親友和鄰居之間,都互相拜年,互贈哈達,祝願愉快幸福。並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點招待客人。廣場上和原野中更是熱鬧非常,青年們聚在一起舉行賽驪和射擊比賽,歌聲和喝彩聲此起彼伏。比賽結束後,大家圍在一起,點起篝火,彈唱團結祝福歌,跳起「鍋庄」、弦子舞,狂歡入夜。
傣族新年習俗:傣族人民的新年,按照傣歷大約是農歷清明節以後的第七天。節日期間,傣族同胞舉行熱鬧非凡的潑水、賽龍船、放高升活動。潑水活動是傣族人民過年的最高潮,也是傣歷年中最精彩的場面,因而通常稱做歷年節為「潑水節「。
這一天,人們互相潑水,用水表達真誠的友誼,純潔的愛情,心中的祝福。潑水有文潑水和武潑水之分。文潑水是對長者,舀起一勺凈水,說著祝福的話,拉開對方的衣領,讓水沿著脊樑流下去。被潑的人高興地接受祝福,不得跑開。武潑水則沒有固定的形式,用瓢、盆、桶都可以,互相追逐迎頭迎臉地潑。被人潑的水越多,說明受到的祝福越多,被潑的人越感到高興。
壯族春節習俗:壯族人民除過春節外,還在正月三十日再過一個「晚年」。兩個節日同樣隆重。節日的早晨,天色將明,婦女們奔向河畔、井台擔取新水,這一天,喝的用的,都不能是前一天的存水。過去,有些地區,取回新水後立即過秤,和同量舊水比,如果新水重,就預示有豐收年景。節日期間,有年男女聚集在村處路旁或山坡上對唱山歌。有時竟要連唱三晝夜。在個別地區,青年男女在節日期間還喜歡分隊舉行拋綉球(用各色布縫制,四角和底部綴有五綹流蘇,中間系彩繩。球心充以谷糠,重約半公斤的活動活動。
蒙古族的小年和大年: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蒙古人民的「小年」。這一天是送「火神爺的年火」日子,家家戶戶在「灶神」龕前燒香。供獻牛、羊肉、黃油、奶皮、乳酪、奶餅、糖果等供品,名之曰「齋灶」。這一天最講究全家團聚,吃團圓飯,喝團圓酒、特別熱鬧。晚上即送社神上天,人們要把事先准備好的柴草或牛羊糞塊,用火點著,再從各種供品中取出一點,扔進火堆里,助火燃燒。這時全家對著火焰向火神爺禱告。一般在臘月十五日前各家各戶都要把牛羊宰好,除了留下自己食用,還要准備些肉送給親友。同時要為大人小孩做一件好看的蒙古袍服,買新靴子,新帽子,購置奶桶、氈子、鍋碗、盆勺等用具,然後把節日騎乘的馬調養好。春節,蒙古人稱為「白節」、「大年」、是蒙古人傳統節目,時間在農歷正月初一。居住在農村、城市、工礦區的蒙古族過春節的習俗同漢族差不多,但牧區有很多不同的特點。除夕之夜為「守歲」,合家老小席地坐在蒙古包中的矮桌周圍,桌上擺著一盤香噴噴的肉類、奶食品,以及糖果、香煙、美酒等物,有的還要在矮桌上供一張大紙,紙上寫著祖先的名字。午夜,開始飲酒吃年飯,或吃除夕餃子。按規矩團圓之宴要多吃多喝酒、肉,食器要擺得滿滿一席。如吃不完也要剩得越多越好,象徵新的一年裡吃喝不盡、年年有餘。家裡的年輕人,要向長者敬「辭歲酒」。特別有意思的是全家共吃一塊由酥油、糖、白面烙成的大圓餅,這叫吃新年餅,每人只吃一口,意思是全家永不分離,永久團圓,永遠過甜甜蜜蜜的日子。除夕之夜要耍「嘎拉木」(玩羊骨頭)、說書、唱歌、跳舞,通宵達旦,熱鬧一宿。過大年,按習慣還要拜年,大年三十晚上為辭舊歲禮,初一早上為迎新年,晚輩給父母和老人叩頭、敬酒、獻哈達,祝老人們身體健康,晚年幸福!老人們擁抱孫子,並斟上一碗鮮奶,祝願子女們幸福,象牛奶一樣純潔。解放前,有些家還要請喇嘛到家念經,消除新年的不祥之災,祈求新年家道興隆。全家扶老攜幼去喇嘛廟焚香膜拜,求活佛保佑。大年初一早餐後,男女盛裝,三、五成群向浩特(村鎮),挨家串戶給親友拜年。客人進屋首先向長輩叩頭拜年,祝願老人身體健康,年豐人壽。按習慣由主人衫的女婿向各客人逐個敬酒,每敬必喝,或邊喝邊唱,邊唱邊舞。在村寒或擇一塊草地賽馬、角力、賽駱駝等。
2、春節的來歷和風俗簡短
春節起源於中國殷商時期的年頭歲末忌神、祭祖的傳統活動,早在新石器時期堯舜時就有過「春節」的風俗。
農歷正月初一是春節,又叫陰歷(農歷)年,俗稱「過年」。漢族人民過春節,時間很長,一般會從農歷臘月初八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才結束。悠長歷史歲月使年俗活動內容變得十分的豐富多彩。像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剪窗花、蒸年糕、旁如包頃鉛餃子等等人民喜愛的年俗則流傳了下來。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人們歡天喜地的過春節,喜迎雀啟好新年的祝福。
3、各民族春節習俗
1、壯族
(1)除夕,家家殺雞宰鴨,蒸制扣肉、粉蒸肉、叉燒肉等。除夕的米飯要蒸得很多,象徵富裕。粽子是壯族春節必不可少的。
(2)壯族的粽子是較高貴的食品,特大粽子,重達一二十斤,味香堪稱一絕。正月初一和初二待客要吃粽子。春節期間要舉行對歌、打陀螺、跳舞、賽球等文體活動。
2、藏族
(1)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貴的首飾,即使是經濟條件較差的人,也要預備一件過年的袍子,或者一兩樣粗糙的裝飾品,藏話叫「薩舉」,即新裝。
(2)藏歷正月初三,拉薩人成群結伴,來到東郊的寶瓶山和西郊的葯王山,插經旗、掛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藏歷正月初五,舉行隆重的開犁禮。
(3)農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強壯的耕牛打扮得「花枝招展」──額頭貼著酥油圖案,犄角上插著紅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掛彩緞,緞子上綴滿貝殼和松石,尾巴上系著五彩繽紛的綢帶。
3、拉祜族
(1)拉祜族在正月初一至初四過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過小年。
(2)臘月三十晚上要殺豬、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對大的粑粑,象徵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裡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歲的習俗。
4、中國有哪些民族過春節
少數民族過春節
在我國,春節也是各少數民族人民的風俗節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習俗,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具有各自濃厚的民族獨特風采。
藏族 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艷麗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 彝族同胞根據彝歷選定年節。有的與當地漢族同過春節。有的地區彝族同胞,在門前樹立青松,用松針鋪地,表示免災消禍。還有的地區,在節日里殺豬宰羊,吃坨坨肉,人們互相拜訪,互贈肉類和饃饃。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們將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著今年雨水充足。
壯族 分布在廣西、貴州、雲南、廣東等地區的壯族同胞,與漢族同時過春節。除夕晚上,要做好節日那天所吃的米飯,稱為「壓年飯」,有的地區群眾稱為「吃立節」,壯語為「過晚年」的意思。它預兆來年農業豐收。有的還包制有一尺多長,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頓還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還沒亮人們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婦女們都爭著到河邊或井旁「汲新水」,開始新的一年沸騰的生活。
布依族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達旦地在水塘邊守歲。天一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後地打水。誰最先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姑娘。
滿族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侗族 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白族 雲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里裝上火葯,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都在進行「拋綉球」活動。凡接不住綉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願允愛情了。
土家族 春節期間,土家族人民要舉行隆重的擺手舞會。擺手舞會是土家族比較流行的一種古老舞蹈,包括狩獵、軍事、農事、宴會等70多個舞蹈動作,節奏鮮明,動作優美,舞姿朴實,情調健康,不用道具,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厚的生活氣息。
傣族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節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目。穀雨開始那天定為「潑水節」。在三四天的節日里,人們相互潑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陳年舊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黎族 居住在海南島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節到來,家家戶戶都要宰豬殺雞,擺上豐盛的佳餚美酒,全家圍坐在一起吃「年飯」;席間全家還要歡唱「賀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壯年男子,還要舉行一次「春節圍獵」。這一天的獵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獵物時,先將全部獵物的一半發給第一個擊中獵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婦可分得兩分,過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僳僳族 僳僳族稱年節為「盍什」,他們大都做秈米粑、糯米粑和釀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許在桃、李等果樹上,祝願來年碩果累累。雲南怒江地區的僳僳族人民,先要給耕牛餵食鹽,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勞動。青年男女喜歡舉行春節打靶比賽。姑娘們把綉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搖動,請小夥子們射擊,誰先射落荷包,姑娘們就把美酒作為獎品送到誰的嘴邊。
拉祜族 除夕晚上,拉祜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翌日的食物。在食物中,特別重視糯米粑粑,除食用外,總要給牛吃一點,關在犁、鋤、砍刀等農具上擺上一點,以酬其一年來與主人合作,祝願新的一年裡創造更多的財富。
達斡爾族 居住在東北嫩江兩岸的達斡爾族,農歷正月初一早上,男女青年梳妝打扮,先向長輩請安、敬酒、行禮,然後逐戶拜年,每家都准備有蒸糕,拜年的人一進門就搶吃蒸糕,據說吃了之後,生產和生活都能「年年高」。
仫佬族 從正月初一到十五,仫佬族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盛裝,幾十人、幾百人,乃至幾千人聚會在山坡上或賽場里唱山歌,盡情歌唱勞動、生活和愛情。
獨龍族 唯一的節日就是先在冬臘月的「卡雀哇」節。最隆重的儀式是牛祭天。這天,族長把牛拴在廣場中央的木樁上。由青年婦女將鏈珠掛在牛角上,接著,一位勇猛強壯的小夥子,手持鋒利的竹矛,向牛腋部刺去,直到將牛刺倒死去。此刻,人們就跳起「牛鍋庄」舞,然後分吃牛肉。
鄂倫春族 在東北的鄂倫春同胞,春節早晨,先在家族中依輩份大小斟酒,幼者給長者叩頭,平輩則互相請安,初二、初三進行賽馬。正月十五美味佳餚。正月十六的早上,要進行相互抹黑臉的活動。青年人給老年人抹黑時要先叩頭。
赫哲族 春節,赫哲語為「佛額什克斯」,即大年除夕之意。人們穿上在帽耳、衣領、袖口、褲腿、圍裙、鞋面上綉著美麗的花紋、幾何圖案和花鳥等花邊的獸皮等服裝。在年節里,一般人家要做「吐火宴」,或用一種野生果「稠李子」製作成餅子,同時擺滿魚、獸類肉等食品。對待貴客,則用殺活魚,或把魚條烤熟,用這種「塔拉哈」招待。
基諾族 春節到來,聚居於雲南西雙版納的基諾族,口嚼檳榔的老翁揚頭打鈸,戴大尖帽的老嫗低首鳴鑼,由周巴(寨父)最先把鼓敲響,男女青年圍成一圈徒手跳舞。
5、春節是中國什麼族人民最重要的傳統節日?
春節是漢族人民最重要的傳統節日。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歷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人們在春節這一天都盡可能地回到家裡和親人團聚,表達對未來一年的熱切期盼和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節日由來
人們迎接春天,最早是在冬至。原始人的天文知識比我們要豐富,根據日晷,冬至黑夜最長,白天最短,便把它當作一歲的分界線。甲骨文中也有「出入日,歲三牛」的記載。意即在進入冬至和離開冬至的臨界之點,要殺三頭牛作為祭祀。湘西苗族的「椎牛祭」還保留著這一遠古的儀式。甲骨文中的「歲」字,右邊是一個牛頭,左邊是矛,上、下即標記著牛的心臟部位。原始人認為,牛是有神性的動物,而神性依託在血液里。在「出入日」即冬至的臨界點,就要慢慢地椎牛,讓具有神性的血慢慢地流入大地,這樣,這一年糧食就能獲得豐收。
冬至臨界點的椎牛,即最早的「守歲」。商代之後,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開始有了四季劃分,「歲」變成了「年」。過年最早定在立春這天。由於農歷每年都變化,立春不一定在正月,為了方便起見,後來逐漸將過年定在除夕到大年初一這一天。如今除夕夜春節聯歡晚會上的零點敲鍾,跨過零點才能睡覺,就是古老「守歲」儀式的延續。
6、傣族過春節的習俗
在傣族春節習俗中,每年4月13日是傣歷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節日——潑水節,他們把潑水看成是驅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徵,也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圖:潑水節
潑水節也叫浴佛節,是傣族人民古老的傳統節日,也是傣歷新年,公歷4月即清明節後第7天開始舉行,歷時3到4天。傳說古代有個魔王無惡不作,人們受盡了它的禍害。他已有11個妻子了。可又去搶來一個聰明美麗的姑娘。這姑娘決心為民除害。她試探出,魔王雖然水淹不死,刀砍不傷,但只要用魔王自己的一根頭發,就可以把魔王的頭勒下來。一天夜裡,趁魔王喝醉酒了,夜深人靜,姑娘用魔王的頭發勒住魔王的脖子,魔王的頭掉在了地上。可是魔王雖然失去了,但他的頭滾到哪裡,哪裡就發生災難:拋到河裡,河水泛濫;埋在地下,臭氣沖天;放在地上,大地燃燒,只有他的妻子抱著才不會出現災難,姑娘們為了免除人間災難,12個人1人抱1天,每人輪流一天。天上的一天就是人間的一年,每輪換一次人們都要用清水給姑娘潑水,沖去她們身上的血污。傣族人民為了感謝這12位姑娘,紀念她們,每年都要過潑水節。節日的第一天是送舊。清晨,虔誠的佛教徒沐浴更衣,在佛寺院中用沙灘成寶塔,圍坐在寶塔四周聽僧侶誦經佈道,祈禱豐年,然後全村寨的群眾各挑水一擔,潑在佛像身上,為佛洗塵。浴佛後,人們便從四面八方敲著鋩鑼,打著象腳鼓湧向街頭,洋溢著節日的歡聲笑語。伴隨著「水、水、水」(傣語好的意思)的歡呼聲,把一盆盆聖潔的水潑向對方,以表示美好的祝願,可以消災除病,直至人人全身濕透。潑水節期間,還要賽龍舟、跳孔雀舞,青年男女趁過節「丟包」定情。到了夜晚,廣場上燃放起五顏六色的煙花,大家圍著熊熊的篝火,載歌載舞,歡鬧通宵。現在,還增加了文藝會演、集市貿易等新內容。
圖:擲糠包
傣族春節初二、初三,一些村寨將舉行「象腳鼓比賽」,選手們精神振奮、擊鼓不停,誰的動作優美、鼓聲好即獲獎。
圖:象腳鼓比賽
7、哪些民族過春節?
56個民族的特有的節日如下:
1、阿昌族
火把節 農歷六月二十五日
會街節 農歷九月初十
潑水節 農歷二月二十九日
撒神 農歷七月初一
嘗新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
2、白族
三月街 農歷三月十五日
火把節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
漁潭會 農歷八月十五日
3、保安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4、布郎族
開門節 傣歷十二月十五日
關門節 傣歷九月十五日
潑火節 農歷二月十九日
5、布依族
六月六 農歷六月初六
三月三 農歷三月初三
四月八 農歷四月初八
6、壯族
三月三 農歷三月初三
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四日
7、朝鮮族
元日 農歷正月初一
上元節 農歷正月初五
寒食節 農歷四月初五
端午 農歷五月初五
8、哈尼族
十月節 農歷十月初一
六月節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
9、哈薩克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10、藏族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
藏歷年 藏歷正月初一
望果節 藏歷八月間
雪頓節 藏歷七月一日
11、赫哲族
赫哲年 農歷正月初一
12、回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13、基諾族
打鐵節 農歷一月
火把節 農歷六月
14、京族
哈節 農歷六月初十
15、德昂族
潑水節 農歷四月十五日
16、東鄉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17、侗族
蘆笙節 農歷六月至九月
侗年 農歷十一月十九日
鬥牛節 農歷二月
吃新節 農歷六月至七月
18、獨龍族
卡崔哇 農歷十月中下旬
19、俄羅斯族
復活節 公歷三、四月
20、鄂倫春族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
21鄂溫克族
米闊魯節 農歷五月二十二日
21、高山族
新年祭 農歷十二月
22、仡佬族
燈桿節 農歷正月初一
仡佬節 農歷三月初三
嘗新節 農歷六、七月
23、拉祜族
庫扎節 傣歷三月
火把節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
嘗新節 傣歷十二月
24、黎族
三月三 農歷三月初三
25、傈僳族
收獲節 農歷九月
澡塘節 農歷正月初三
過年節 農歷正月初一
刀桿節 農歷二月初八
26、珞巴族
旭獨龍節 藏歷二月
隆德節 藏歷四月
27、滿族
頒金節 陰歷十一月十三日
廟會 農歷四月
28、景頗族
目腦節 農歷正月十五日
29、柯爾克孜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諾勞孜 農歷正月初一
30、達斡爾族
春節(阿涅) 農歷正月初一
31、傣族
潑水節 傣歷六月六日
開門節 傣歷十二月十五日
關門節 傣歷九月十五日
32、苗族
龍船節 農歷五月二十四日
吃新神枝節 農歷六月初六
趕秋節 農歷九月
33、仫佬族
依飯節 農歷十月
後生節 農歷正月或七月
34、納西族
正月農具會 農歷正月二十日
三月龍王廟會 農歷三月十五日
七月騾馬會 農歷七月十五日
35、怒族
鮮花節 農歷三月十五日
36、普米族
大過年 農歷正月初七
大十五節 農歷十二月十五日
嘗新節 農歷九月
轉山節 農歷七月氏喊十五日
37、土家族
過趕節 農歷十二月二十九日
祈禳節 農歷正月初三
牛王會 農歷八月初八
擂台會 農歷二月初二
38、土族
火神節 農歷正月二十九日
端陽 農歷五月初五
39、佤族
火把節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
播種節 農歷三月十五日
新米節 農歷七、八月
40、維吾爾族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努魯斯節 伊斯蘭教歷八月十四日
41、烏孜別克族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42、錫伯族
春節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至次年正月初二
43、毛南族
廟節 農歷五月
南瓜節 農歷九月初九
44、蒙古族
蒙古族新年 農歷正月初一
那達慕大會 農歷七~八月
45、苗族
苗年節 農歷十月初五
四月八 農歷四月初八
46、門巴族
藏歷年 藏歷正月初一
望果節 藏歷八月間
47、羌族
羌族大年 農歷正月初一
青苗會 農歷三月十二日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日
48、撒拉族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古爾邦節游核敏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49、畲族
分龍節 農歷五月十五日
50、水族
借額節 農歷九月
卯節 農歷五、六月
51、塔吉克族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迄脫迄迪爾愛脫節 農歷三月間
52、塔塔爾族
肉孜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53、瑤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盤王節 農歷十月十六日
嘗新節 農歷八、九月
54、彝族
歌節 農歷三月初三
二月八 農歷二月初八
55、裕固族
送年節 農歷三月初七
春節 農歷正月初五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
56、漢族
除夕(臘月最後一天)
春節(正月初一)
元宵節(正月十五)
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
清明節(陽歷4月5日前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