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春節送禮 » 七零後春節怎麼過

七零後春節怎麼過

發布時間: 2023-04-18 16:12:15

1、作為零零後怎麼過春節

作為零零後來說春節是一年當中枝枝跡最重要的節日,過年的時候我們最為開心快樂,也是最具儀式感的時候,具體來說過年時的儀式感來自於准備各種年貨,裝扮房間和穿新衣以及貼春聯年夜飯和守歲這三種。
1、辦年貨的喜慶場面是零零後過春節時最有年味兒的形式。
在過年之前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就要開始進行相關的准備,過年時的儀式感,從這時候起就開始了,具體來說,這個准備的過程就是辦年貨的過程雖然平日里我們在日常生活方面什麼都不缺但是在春節以前我們還是要,要准備各種美食以及其他東西,准備過年,這個過程就是零零後,以及他們的家人,過年時最具儀式感的內容之一。
2、春節前打掃和裝飾房間過春節時穿新衣,非常具有年味的儀式感。
春節前我們還要對自己居住的房間進行一番打掃,並進行相應的裝飾,這樣可以使我們的居住環境煥然一新,讓我們開開心心過大年,同時在新春佳節到來的時候我們會穿上新衣,以嶄新的狀態迎接新的一年,在零零後的,心中這是充滿著儀式感和年味兒的方式之一。
3、貼春聯,吃年夜飯,守歲是搭薯零零後過年時最具年味的內容。
過年時讓我們最為開心和感動的莫過於貼春聯,吃年夜飯和守歲了,紅紅火火的春聯和福字貼上以後過年的氛圍就更加濃厚,准備一桌豐盛的年夜飯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共度這一美好時刻,心中會感到非常開心,然後,一家人共同守歲度過辭舊迎新的時刻,這就是過年時最具年味兒的幾項內容也是零零後對春節最美好的意義,零零後與自己的家人,正是通過這幾種猛並方式來過春節的。

2、70後、80後過新年時最期待的是什麼?

我是一個70後,說起當年過新年時最期待的一件事,那就是看春節聯歡會的小品。 記得第一次看小品的時侯大概只有七、八歲,當時我們村裡還只有一台電視機,因此有電視的那戶人家自然就成了全村人的「電影院」,在平時,那裡的觀眾經常是屋裡屋外一大片。但是過年大家還是挺懂規矩的,前三天沒多少人去他家打攪,過了三天年,脊前「電影院」里又恢復了「場場爆滿」的局面。 不知是年初幾的哪一天,小夥伴約我一同去看電視,還沒走近,就聽到屋裡笑聲一片,我們趕忙飛也似地沖了進去,原來他們正在看陳佩斯和朱時茂演的小品,看到他倆搞笑的穿著、幽默的對話和滑稽逗檔的一舉一動,裡面的人有的笑得半天直不起腰;有的笑得直抹眼淚;還有的怕聽不到搞笑的台詞,伸著脖子、瞪著大眼盯著節目嘿嘿直笑,當時的我,更是笑得心臟直打顫——開心!真是前所未有的開心! 後來,還看了宋丹丹、黃山野亂宏、蔡明、郭達、趙本山等大師的小品,每次看他們的節目心情就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悅與幸福,每看一個節目都捨不得結束,都盼望著下個節目快點到來,可是,這是一道盛宴,一道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品嘗得到的大餐。 所以直到現在每年的除夕夜,我都要早早地坐在電視機前等侯我的最愛——小品的到來。相信在十年、二十年之後我對小品依然是深情永不變!

3、看看50、60、70、80、和90年代怎樣過春節

八十年代的春節:春晚成為新民俗
大年三十兒,一家人一邊包團圓餃子吃年飯,一邊看中央電視台現場直播的春節聯歡晚會,與熒屏上的影、視、歌、曲藝明星同喜同樂80年代,中國百姓漸漸約定俗成了這樣一種獨特的過節方式,學者稱之為新民俗。一台晚會,不僅把一家人聚在一塊兒,而且造就了小品等一些文藝形式
年飯:票證淡出菜市場
年貨:新三大件快步來
從1984年進口彩電緊張開始,彩電就成了人們心中的緊俏貨。彩電、冰箱、洗衣機這新三大件快步向人們走來。年禮的文化味漸濃,明信片、賀年片、掛歷流行起來。
年俗:詞句洋溢著時代氣息
80年代,聽人們拜年聊天,聽不到為衣食犯愁,聽不到忌諱與掩飾,人與人之間似乎更近了,人們的話題更廣了,心氣更高了。一句普普通通的您過年好啊,含意是那樣豐富。
年樂:貪看晚會洋相多
自打趙忠祥一露面,爐子上水壺開了沒人願去提,想上廁所的忍了又忍,怕錯過了馬季的相聲、費翔的歌,更怕錯過了節目間穿插公布的有獎謎語。一番冥思苦想絞盡腦汁之後,已是大年初一的清晨,第一件事便是寄答案。苦盼中央電視台的佳音之餘,又該琢磨著去哪兒逛廟會了。
九十年代的春節:想法多了,年味淡了
圍在家裡包餃子看晚會是老皇歷了,過節也要過出個性過出新意來。這讓北京人過春節也開始犯難:出遊訂不上團,在超市購物交款排大隊,打保齡球球道爆滿,想租個車到郊區轉轉,車早就預訂一空。春節的樂事多了
年飯:家宴挪到酒樓吃
辛辛苦苦一年了,過春節該享享口福了,家家戶戶為年夜飯張羅,這是每年過節的傳統想法。春節期間最常見的大紅紙春節休息見不到了。家宴設在餐館酒樓成了時尚。與其在家一通忙活還不如在餐館里踏踏實實吃一頓呢.
年貨:雞鴨魚肉成配角
90年代,正月臨近的日子裡,很難見到被大包小包的吃物壓得難於行走的人了,平日里也是吃海參魷魚。現在必備年貨是金童玉女財神爺和大大的福字。禁放地區的人們還不忘記買一樣小東西:歡樂球。上億只歡樂球在那個春節爆響,既安全又聲色兼備。吉祥物也是置辦的年貨,1996年小老鼠,1998年虎行天下
年俗:身體健康排第一
春節里,各個體育場館打開大門,從保齡球、輪滑、羽毛球到室內攀岩,64項體育活動把大約10萬以上人次的北京人從麻將桌和酒桌旁拉走。1997年的春節,北京有5萬人奔向了體育場館。年樂:旅遊過年成時尚
春節,從旅遊淡季變為黃金季節。1992年的年三十,五個結伴前往哈爾濱看冰燈的年輕人是新聞人物,過個團圓年的觀念正在悄悄改變。如今,春節機票優惠50%的做法已十分普遍。

4、70--80年代怎樣過新年的

70年代末春節的傳統色彩加強了,廟會、傳統小吃恢復了,人們嗑瓜子、放鞭炮、包餃子、發壓歲錢、互相拜年,而另一方面是一些年輕人穿起喇叭褲、蓄長發、拎著錄音機放著流行歌曲招搖過市。時尚的改變是如此讓人錯愕,我們對時尚的理解也漸趨開放。粉碎「四人幫」以後另一大時尚是學習英語,造成了板磚錄音機的走俏流行。而70年代最顯著的改變之一是人性的復歸,人們對親情、友情、交際的熱愛也達到了巔峰,從這個意義上講,70年代末的中國人可能具有一種前所未有的幸福感。

年飯食品漸多飯不愁

吃上的消費占國人收入大部分,為獲豐盛年飯,必須「起早貪黑」。
70年代短缺經濟下,人的消費主題是「搶購」,要想吃一頓稍好的年飯對人有許多要求:好身體、好耐心、早起床等。但像春節這樣的傳統節日,即使在最困難的年代裡中國人仍是隆重對待的。1970年的報紙報道說春節期間「糧、油、肉、蛋、水果、茶葉供應充足,市場上還出現了如黃瓜、西紅柿、豆角等一些夏令蔬菜」。情況似乎一年比一年好,1971年肉、魚、蛋、糖、奶粉種類、數量也比前一年同期有所增加,各種鮮菜、糕點、干鮮果品供應充足。1972年還增加了廣東、湖南、四川的臘肉、香腸以及山雞、野兔等野味,活雞、活鴨、活魚、活鳥等大量上市,菜市場不僅供應北方蔬菜還供應南方蔬菜。當時,吃上的消費占國人收入的大部分,為了獲得豐盛年飯,人們必須付出「起早貪黑」的代價。越往後,食品種類越多。1976年以後廟會恢復了,傳統小吃也陸續恢復,這引發了北京人的巨大熱情。關於吃,在1979年看到的可能是報紙上最為豐盛的紀錄,時鮮多了,春節市場上有金漿、西泉、潞泉白酒投放市場,大核桃巧克力、話梅糖等恢復生產,蛋香餅干、香酥餅干、特製蛋糕、巧克力棍糖等11種新產品安排生產供應。
70年代的年飯呈現由貧乏走向豐富,由腸胃單調到饕餮大開的改變——食的復歸可以說是人性復歸的一個信號。

年貨新奇玩藝造出來

五顏六色的燈籠,娓娓動聽的「空竹」,各種各樣的鞭炮、臉譜。

1972年春節期間,百貨大樓手錶展銷專櫃展出北京手錶廠生產的夜光手錶和彩色表盤手錶。1975年增加了華達呢、的確良、咔嘰服裝等百多種商品。1976年北京市傢具廠發明新式組合傢具在中山公園展覽的報道列於《北京日報》春節期間的頭版。1978年春節市場上北京市百貨大樓出售的服裝,有傳統的旗袍和各色童裝,也有流行的各種格呢卡曲、喇叭褲和西服等,還出售一種腈綸毛絨翻毛領活里兩用卡曲短外衣。1979年春節,理發排長隊問題得到解決。女人們會留意到紡織品種類更多了,如夾絲膨體紗、滌綸草綠府綢、薄形彈力襪、仿烤花大衣呢、真絲軟緞被面等產品,而70年代中國女性熱愛尼龍製品的狂熱一點也不遜色於當年美國女性對尼龍襪的熱情。更多的新玩藝兒造出來了,最令孩子們高興的是五顏六色的燈籠,以及娓娓動聽的「空竹」、各種各樣的鞭炮、臉譜等等。70年代的消費群體以搶購、限購為基本特徵而擁有巨大的消費熱情。1979年《北京日報》刊登的一封群眾來信稱:「結婚講排場不好,春節參加一位同事兒子的婚禮,他家收到禮品可謂名目繁多,有台燈7個、收音機1架、鬧鍾2個、毛毯4條、毛巾被2條、暖水瓶12個、枕巾80條、臉盆一大摞、茶具8套、鍋碗瓢盆勺成雙成對……」從這里可以看到一種結結實實的生活形態和消費熱情。

年話豪言壯語變輕松

1979年人情味漸濃,有了「喜氣洋洋過春節,身強力壯迎長征」的春聯

70年代的開篇話語是「滿懷革命豪情迎接偉大的70年代」,以及一直持續到1977年的「過一個革命化、戰斗化的春節」的口號。

70年代早期春節提出的口號是:「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以及「厲行節約,反對浪費」。

70年代前期家家戶戶貼的春聯大致相同:「東風浩盪革命形勢無限好,紅旗招展生產戰線氣象新」

到1979年人情味逐漸濃厚,有了:「喜氣洋洋過春節,身強力壯迎長征」「四化美景振人心人心思躍,公報春風拂大地大地生輝」……

對普通百姓而言,過年互相拜年時,說的最多的是「過年好」這樣的傳統話語。

時代話語漸趨輕松,春聯由最初的豪言壯語變得漸漸具有人情味和生活色彩,老百姓互相拜年也多了家長里短的寒暄客套。

那時人們的交往之洽、來往之頻繁表達了強烈的社交需求。民間語文也隨之豐富起來。

年樂撥亂反正大團圓

人們著魔似的喜歡放鞭炮,以至鞭炮傷人的事件越來越多。

貫穿70年代前半期的春節娛樂主題比較單調,可概述為:樣板戲、革命歌曲、革命舞劇、革命電影、紀錄片,幾乎十年如一日地延續下來。那時的文藝模式培養了一代年輕人的娛樂方式,短缺年代的文娛消費也是難得的機會。如70年代的售票方法是有組織地分配售票,此後又變成「團體憑介紹信限購X張、個人限購X張」。1977年情況發生很大變化,春節氣氛開始鮮活,有體育演出,有了廟會,有舞會,有詩會,還有文藝晚會、音樂會,甚至有了內部電影。春節演出也豐富起來,種類多達50多種。不僅可以看到多年後重新露面的《阿詩瑪》、《桃花扇》、《李雙雙》這樣的國產電影,而且可以看到新創作的話劇《於無聲處》,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來自國外和中國香港的故事片,如日本的《追捕》、英國的《女英烈傳》、法國的《巴黎聖母院》、美國的《摩登時代》、中國香港的《三笑》,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開放和豐富。在打倒「四人幫」的第一個春節,人們著魔似的喜歡放鞭炮,以至一段時間內關於鞭炮傷人的事件層出不窮。各種游園活動盛行起來,一些傳統游戲如套圈、射擊等再次出現。那時人們春節熱衷於猜謎語,謎語、燈會空前火爆,可以說人們如飢似渴地汲取著生活的喜悅,體味著「撥亂反正」之後的團圓以及親友的互訪所帶來的春節的溫馨。代表著人情社會之最高傳統的春節終於復歸了。從70年代春節氣氛的演進對比中,人們感受到的最大喜悅莫過於此——有了安全、自由、溫暖、熱鬧、團圓感覺的中國人的傳統節日。

80年代,中國百姓漸漸約定俗成了這樣一種獨特的過節方式,學者稱之為「新民俗」。一台晚會,不僅把一家人聚在一塊兒,而且造就了小品等一些文藝形式,更為如黃宏、宋丹丹、趙本山、鞏漢林、蔡明、郭達等一大批笑星的茁壯成長提供了土壤。

年飯票證淡出菜市場

平時想吃什麼就買,弄得人們反倒不知道過年該吃點什麼好了。

1980年,由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北京分公司試制的豬肉白菜餡速凍餃子開始在東單等六大菜市場出售。

1981年,北京居民春節每戶供應4~8元一斤的花茶二兩,大料、黃花、木耳各一包,大白菜20斤,一斤糧票豆腐及一斤糧票豆製品。部分小吃店增添了平時不供應的「蜜三刀」等小吃。

1983年,春節所在的二月份城鎮居民每人供應富強粉三斤、小雜豆一斤、江米一斤、花生油4兩、香油一兩、花生半斤、瓜子三兩、麻醬一兩、魚兩斤(定量內每人保證半斤黃魚)。

1984年,全市11個副食店出售不憑本豆腐。

1985年,低度酒、補酒熱銷。多家西餐廳爆滿,新僑飯店等為家宴提供罐裝、袋裝西式名菜。

1989年,26種調味品、14種豆製品、35種醬菜大展銷,北京人過年再不為米、面、魚、肉奔忙了。

俗話說,過年過在嘴上。生活在80年代的人們,飯桌日漸豐富起來,開始是定量供應的品種增加,接著是集貿市場恢復。平時想吃什麼,到市場上就買,弄得人們反倒不知道過年該吃點什麼好了。

年貨新三大件快步來

家庭主婦再不用為過年大洗腰酸背痛,再不用為肉變質發愁。

1980年,各大商場從外地組織的一批電鍍桌椅、簡易沙發、一頭沉、搪瓷盆陸續投放節日市場;1981年,尼龍綢夾克、線綈被面供不應求,有人利用反復排隊和託人代買等手段套購,僅新新服裝店節前便抓獲「投機倒把者」46人;1984年,14英寸彩電節日供應量比上年增長42倍;1985年,臘月二十八起向個人預售進口相機,每人限購一架,半年內付貨,牌號有柯尼卡、亞西卡兩種;1987年,羽絨服受寵、裘皮帽走俏;1988年,一種名叫馬海毛的安哥拉山羊毛流行……春節穿新衣,80年代,北京人開始走出黑灰藍服裝的包裹,西服、夾克、牛仔、羊絨衫、防寒服、皮大衣流動成一股彩色的風。與此同時,作為禮品,風行一時的暖瓶、臉盆、枕巾、檯布,到80年代問津者日少,年禮的文化味漸濃,明信片、賀年片、掛歷流行起來。

80年代,彩電、冰箱、洗衣機這新三大件快步向人們走來,家庭主婦們再不用為過年大浣洗累得腰酸背痛,再不用為早早燉好的豬、牛、羊肉變質而發愁。

年畫春聯貼進單元樓,詞句洋溢著時代氣息:「新長征起步春光明媚,現代化開端金鼓歡騰。」

過年總要求吉利圖喜慶,表達方式多種多樣。貼春聯,大拜年,80年代都有新特色。先說春聯,過去多是農家小院才貼,詞句也無非是「歲歲平安日年年如意春」之類的老句陳辭。80年代大不同了,春聯不僅貼進了城裡的單元樓,詞句也洋溢著時代氣息:「新長征起步春光明媚現代化開端金鼓歡騰」;「富國安邦人歡財旺移風易俗送舊迎新」。一個倒貼在單元門上的大大的「福」字將人們對未來美好的憧憬表露無遺。從城市到鄉村,人們渴望用這種最傳統的形式表達對時代最深的欣喜。初一親朋好友一見面,先遞上一聲「您過年好」,接著便聊上幾句。上了點年紀的關心:「春節您家的『加油』(定量之外供應的食用油)買了沒呢?今年的油比去年強,沒什麼油煙子」。一些年輕人這年春節剛剛相互詢問:「買沒買鄧麗君、劉文正新出的帶子?」轉過年來便已對崔健崇拜得無以復加:「初三都去我家,昨兒我剛置了一個架子鼓」。孩子的父母們相互抱怨著:「我們家這個『小皇帝』春節非讓帶著去吃『肯德基』,店裡人那個多,隊都排到了前門大街上。」

先行一步「下海」的老闆們仍忘不了借這個難得相聚的機會溝通信息:「你手裡還有多少台洗衣機,我全要了,冰箱也行。」

80年代,聽人們拜年聊天,聽不到為衣食犯愁,聽不到忌諱與掩飾,人與人之間似乎更近了,人們的話題更廣了,心氣更高了。一句普普通通的「您過年好啊」,含意是那樣豐富。

過年樂貪看晚會洋相多

打趙忠祥一露面,爐子上水壺開了沒人提,想上廁所的忍了又忍。

年年春節都高興,80年代樂更多。

不知是有了現場直播的春節晚會,市場上的彩電才緊張,還是家有彩電的人多了,春節晚會才愈發火爆,反正節前「搶購」彩電可稱得上80年代一景兒。從1984年進口彩電緊張開始,彩電就成了人們心中的緊俏貨。1986年下半年起,商店裡宣告彩電無貨,同時出現彩電票。那陣子,節前能買上一台18英寸彩電可是件大樂事,七姑八姨都要通知到:「他舅舅,家裡新買了電視,春節來看呀。」更樂的還在後面:三十兒晚上一家人早早吃完年飯,預備好記錄晚會公布的謎語的紙和筆,為誰坐在離電視最近的位置爭執一番之後各就各位。這一晚上,自打趙忠祥一露面,爐子上水壺開了沒人願去提,想上廁所的忍了又忍,怕錯過了馬季的相聲、費翔的歌,更怕錯過了節目間穿插公布的有獎謎語。一番冥思苦想絞盡腦汁之後,已是大年初一的清晨,第一件事便是寄答案。苦盼中央電視台的佳音之餘,又該琢磨著去哪兒逛廟會了。80年代,龍潭湖、地壇、白雲觀、大觀園、大鍾寺,到處是廟會。小吃吃膩了,買便宜百貨,工藝品看慣了,花會大賽又開鑼,傳統的賞心樂事未減,晶瑩剔透的冰燈又朝人招手。從三十兒直到正月十五,一家人總是閑不住,樂不夠。人們開始品味改革開放剛剛富起來的滋味。

5、說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過春節,你那裡都吃些什麼?

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農村過春節,我們這邊吃「六大盤」,寓意「六六大順」,盤子比較大,一盤頂現在4盤菜,我家是祖傳青花鯉魚盤,與電視里鑒寶青花官窯大盤差不多大。那個時候我家九口人吃飯,6盤菜過年足夠了。那個時候過年一盤紅燒肉,一盤紅燒魚,一盤安慶特色菜「山粉圓子」,一盤小炒(乾子炒粉絲),一盤紅燒雞塊(鵝、鴨塊),還有一盤其他菜,總之,湊夠「六大盤」就行了。



過年可以敞開吃,不會挨大人罵,也沒人阻止。上世紀60——70年代,物資匱乏,特別是農村,平時很難見到葷腥的,肉要憑票供應,其他副食品也要憑票供應,所以過年全家人在一起煞煞饞,開開葷,小孩子望過年,大人望插田。因為過年論吉利,不能罵人打人,除夕之夜大人們都忍著,吃團圓飯的時候,孩子們狼吞虎咽,大人見到也只是善意加微笑的提醒一下,少吃點,別傷了胃。記得有一年除夕團圓飯,我吃了6塊紅燒肉,而且是大塊,一塊足有一兩,我還想再吃,再去用筷子夾,可母親想制止,怕我消化不良,父親說,平時難得讓孩子們見一次葷腥,過年就隨他們敞開吃吧,反正今年過年臘肉腌制50斤,比較充足。可母親還是勸慰我,明天再吃,少吃多餐。



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我們這邊流行過年吃十盤菜,寓意「十全十美」,盤子比較小,還可以燒火鍋,用菜園子里蔬菜與臘肉混搭,魚一盤腌制的臘魚,還再燒一盤新鮮魚,另外還有燉雞、雞蛋、花生米、牛肉、羊肉及內臟等,菜比較豐盛,過年需要喝酒,上世紀60——70年代過年全家老少都喝,只是小孩子喝紅酒,而且少喝,也是象徵性喝一點,喝醉的情況少見,但我每年三十喝酒之後頭都暈了,話也比平時多,說的話帶有一點醉意。南方人過去全家人都圍坐在堂軒八仙桌上,一起動筷子,非常講究,不能一個人沒有上桌,不能有人先動筷子,先放下筷子,同時吃飯,同時放下筷子散席,先吃完的人,不能離席,必須等最後吃完的人放下筷碗。現在過年我們這邊仍然是吃「十盤菜」,雞鴨鵝、豬牛羊肉、香腸、小炒,兩個火鍋,肥腸、豬肚子等等。年夜飯越來越豐盛,越來越精緻,孩子們不再狼吞虎咽,貪吃了。

6、70後、80後兒時記憶中的年味和現在不同,曾經他們過年都吃什麼小吃?

作為70後和80後的人,在過年的時候一定都會有著一種共同的感嘆,就是年味越來越淡漠,也越來越不喜歡過年,好像現在過年時候的氣氛,真的沒有小時候那樣濃烈,這可能跟我們的年齡有著很大的關系,以前過年希望自己慢慢長大,而現在過年證明自己距離死亡又近了一步,還有就是一到過年的時候我們總會想在自己小時候過年吃的東西為什麼那麼有味道,而現在所吃的東西就沒有小時候那麼香呢?你還記得我們小的時候過年都有什麼樣的小吃嗎?下面讓我來帶著大家回憶一下。

糖葫蘆充滿整個童年的記憶

糖葫蘆應該是我們70後80後這兩代人童年中對於小吃最主要的一個記憶,現在的糖葫蘆多種多樣,有酸渣的,有巧克力味兒的,有奶早味的,還有草莓的,但是我記得我小的時候,過年唯一能吃上的糖葫蘆只有兩種,一種是橘子蘸糖的,另外一種是山楂蘸糖的,那個時候賣糖葫蘆的人都會騎著一輛自行車,然後在騎自行車上,綁著一個草垛似的東西,在這個草垛上面插滿了糖葫以及蘸了糖的橘子瓣兒,在東北的小朋友一定吃到過那種已經凍得硬邦邦的山楂或者橘子味兒,一口下去,很甜,還有那種冷冰冰的感覺也確實是挺帶勁兒的。

趕大集時的糖人兒

這種小吃可以說是我小時候記憶最深的一種東西,尤其是在趕廟會和趕大集的時候,就會有那種民間的手藝人,用熬完的糖稀做成各種各樣的形狀,有的手藝,巧妙的甚至能做成孫悟空或者豬八戒的樣子,那個時候如果能夠買到這一造型的糖人,真的是會高興一天,根本不捨得吃,其實現在想一想那個東西也不算太好吃,都是由糖漿和唐津構成的,但是就是覺得它充滿了年味,充滿了童年的回憶。

粘豆包,粘下巴

提到粘豆包在東北生活過的70後80後,我相信一定都會對這種小吃有著非常深刻的記憶,有糯米面兒的和黃米面兒的,在豆包的外面裹上一張蘇子葉,然後等待著熱氣騰騰的豆包做好以後,馬上准備一碗白糖,邊吃豆包邊蘸白糖,那個時候簡直覺得這種小吃就是天底下最好吃的美味,尤其是外面裹著的蘇子葉擁有一種獨特的味道。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