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不掛燈籠有什麼講究
1、春節為什麼要掛燈籠?有什麼講究么?
我國自古就有過年在門口掛燈籠的習俗,認為這樣可以給新的一年增添喜慶,但是門口的燈籠數量也是有講究的。一般來說掛上去的燈籠都是要成雙成對的,就算沒有掛在正門尺山口,也要兩個一起,單數按照風水學上的說法來碧轎講是不太好的。
而且燈籠最好不要掛在大門中間的位置,過去的人認為這樣會干擾到財富和運氣的進入,除去傳統的說法來看,掛在中間對於進出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古人還有燈籠不可掛在北面的說法,認為北面會影響到一年的好運氣,不太吉利,燈籠的位置和高低也不要相差太多,缺乏美感。
再過去,燈籠點亮之後十五之前是不用取下來的,等過了十五之後,就把兩個燈籠相碰燒掉,寓意來年幸福吉祥。從這里也能夠看的出來,人們對於燈籠是抱有很大美好期望的,除了特殊的日子以外,平時家中也是可以掛起燈籠的,能夠給家庭帶來好運。
過去人們在節日的時候懸掛燈籠,大多都是出於風水上的考慮,想讓這樣火紅的燈籠給自己帶來好的運勢。但現在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於未知事物也有了更多的認識,知道了很多自然現象背後的道理,在山水地勢上也有更多的不同的見解。
所以說,現在我們陵慧中還是會在節日掛起燈籠,更多的是對於傳統的傳承,和對新年的祝福。這一點但是從古至今都沒有變過,在辭舊迎新的重要時刻,我們也更喜歡用紅火的事物來表達自己的期盼,有了希望之後,生活自然也就會變得不一樣了。
2、老人為什麼說家裡不能掛燈籠
有一些把懸掛燈籠看成忌諱友空念的老人。認為懸掛燈籠會帶來不幸及失敗,而這種想法來自古時的民間傳說。據傳說虧頃,懸掛燈籠會驚擾到燈神,使其無法正常工作,造成家庭不幸。
老人不允許在家裡掛燈籠,這是中國人習慣的一個傳統風俗。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漢朝。
於漢朝時代,修築元宵節彩燈籠可以把燈籠放在橋或橋上表達對江河的愛護,當江河寫下金字塔時,它們可以在船上懸掛幾好睏枝彩燈籠。所以,燈籠被懸掛在橋上充滿了祝原,愛護江河,祈求風調雨順。
後來,懸掛燈籠作為一種習俗被人們欣然接受,用來慶祝愛情、友誼、吉祥、平安、健康和歌舞慶祝活動,也是一種表達慷慨和禮貌的方式。
現在,掛燈籠仍然被許多老人視為祝福。這可能是因為懸掛燈籠象徵著儀式或傳統,可以傳遞著家人團聚、健康、繁榮和幸福的祝福。
那麼,老人為什麼說家裡不能掛燈籠?這是因為他們擔心懸掛燈籠會將不幸引入家庭,破壞家庭和諧。 在許多傳統習俗中,老人可能仍然堅持不讓家人掛燈籠,希望他們能得到安全和幸福,免受凶禍。
家裡掛燈籠有以下講究:
1、掛紅色燈籠:傳統上認為有鴻(紅)運當頭的吉祥寓意,逢年過節掛的燈籠上,基本都是吉祥的圖案和祝福的吉祥話,加之燈籠的正紅色是硃砂的顏色,而硃砂是風水上講去邪擋煞效力極強的寶物,所以自古逢年過節,就有在大門上掛紅色燈籠的傳統。
2、掛雙數燈籠:我國古代講究好事成雙、福祿雙全,掛燈籠也一樣,一般都要偶數,而不掛單數,而且講究對稱,要掛在大門兩旁,還講究掛南不掛北等。
3、燈籠不要重復利用:每年春節時掛燈籠,講究的是今年的燈籠不能留到明年再接著掛,古代對此一般是以「碰燈」的方式銷毀,即是將燈籠互相一撞,燈籠著火後銷毀。
3、春節要不要掛燈籠?
准確來說,春節掛燈籠指的是掛紅燈籠,象徵團圓意義。
中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彩。起源於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後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徵。
經過歷代燈彩藝人的繼承和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工藝水平。從種類上有:宮返友沒燈、紗燈、吊燈等等。從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鳥、龍鳳、魚蟲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專供人們賞玩的走馬燈。中國的燈彩綜合了繪畫藝術、剪紙、紙扎、刺縫等工藝,利用各個地區出產的竹、木、藤、麥稈、獸角、金屬、綾絹等材料製作而成。在中國古代製作的燈彩中,以宮燈和紗燈最為著名。
燈籠與中國人生活息息相連,廟宇中、客廳里,處處都有燈籠。仔細推算,中國有燈是漏納秦漢以後的事,有紙燈籠又可能是在東漢紙發明之後。
中國的燈籠,不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種象徵,新娘燈(即宮燈)就告巧代表婚禮喜慶;竹篾燈則告示這是喪葬場合;傘燈(字姓燈),因「燈」與「丁」語音相同,意味著人丁興旺。所以,過去每家都有字姓燈,懸掛在屋檐下和客廳中。今天迎神賽會上,神明的陣頭前仍有兩盞大燈籠,就是這種習俗的延續。
4、關於掛燈籠的講究,都有哪些?
每到過年。家家戶戶門口都掛起了紅燈籠,火紅的燈籠高高掛,寓意著人民的生活紅紅火火,也增添了濃濃的年味兒。春節掛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後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徵。掛紅燈籠也是很有講究的,那麼究竟門口的紅燈籠怎樣掛呢?
1、必須是雙數
從古代至今,我們都是說好事成雙,所以掛燈籠也是一樣要一對對或者雙數的。無論是掛大門兩側,還是陽台上,都必須是雙數計算。有老人說只掛單數只燈籠的話,會影響家人的感情。
2、掛南不掛北
掛紅燈籠一般還需要掛在南面,東面或西面也行,但忌諱掛北面,因為北方水克害好運,是不吉利的寓意。而且現在的房子基本都是坐北朝南,一旦進入冬天,陰到了極點。而在正南的大門兩旁掛一對正紅色的燈籠,就有補充陽氣的功效。
3、元宵後的碰燈
過年掛燈籠也是有時間講究的,一般是在大年三十掛上燈籠,但也並不是一直都掛著。元宵後的碰燈,也就是過完了正月十五把燈銷毀。
過去燈籠內都是會點燃蠟燭,正月十五後將兩燈相撞銷毀。現在燈籠皆是用電了,所以也沒有碰燈的必要了,只要把燈籠收起來放到一個干凈的袋子里再丟掉就好。雖然現在很多人家都是過年掛上燈籠,直到燈籠舊了壞了才取下來換新的,但在以前還是有講究的。
4、不宜掛在門口中間
紅燈籠應該掛在大門兩邊,若是掛在中間,就擋住了氣口,不利於財氣流進屋內,也阻擋了煞氣排出。
5、對稱
掛紅燈籠一定要對稱,高低以及距離都要適中。先不說風水什麼的,從美觀上來說,不對稱也是不美觀的。
在我國,燈籠又統稱為燈彩,是一種古老的漢族傳統工藝品。每到過年的時候張燈結綵,大大提高了年味。
5、春節掛燈籠有講究嗎
過年掛燈籠的寓意如下:
1、由於燈籠的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掛燈籠也用來祈求生子。
2、因為燈籠是紅色的,所以掛燈籠有鴻(紅)運當頭的游轎吉祥寓意。
3、因為燈籠的正紅色是硃砂的顏色,而硃砂是風水上講驅邪擋煞效力極強的寶物,所以掛燈籠有驅邪擋災之意。
春節懸掛燈籠也是有講究的,首先我們古人講究好事成雙,那麼在門口懸掛燈籠,迎接新年,需要左右各懸掛一支,不能懸掛單數,並做到兩邊對稱。此外距離上也要有所把握,不能離得太近,也不能離的太遠,門口既要顯示出燈籠的喜慶,又不影響觀看對聯和福字。
傳承與發展
如今,紅燈籠風行全國,製作更加精美。雞年農歷春神灶肆節,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廣場,曾懸掛近百隻大紅燈籠,與明珠塔相映成景。國慶節,貴陽市一住宅小區的居民,用30萬個紅燈籠組成長廊,將小區內外裝扮得喜氣洋洋,增添了濃郁的節日氣氛。
大紅燈籠作為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品,至今仍在中華大地流傳著。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徵著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在中國人眼辯爛中,紅燈籠象徵著闔家團圓、事業興旺、紅紅火火,象徵著幸福、光明、活力、圓滿與富貴,所以人人都喜歡。
6、過年時候除了掛燈籠,還有哪些習俗?
過年的時候除了掛燈籠,還有很多家鄉的習俗1、前余掃塵
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舊布新為活動主題,掃塵是年節除舊布新習俗之一。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歲末廿三/廿四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准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稱「掃屋」。
2、祭灶神
農歷十二月廿三或廿四日祭灶,是日入夜後要把灶台刷干凈,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除至夕日晨早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燒香、點燭、放紙炮等。
3、做豆腐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個別地區有這樣的傳說:灶王上天匯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
5:趕亂歲
,送灶神上天後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閑暇與積蓄,對於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閑暇娛樂好時機。因此,人們根據現實生活需要,發明了這一特殊的時間民俗。
5:俗話說「臘月二十六,殺豬割肉」或「二十六,割刀頭」,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往往在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6:
臘月二十七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准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慧知滾邋遢」的俗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7:臘月二十八
年謠雲:「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或「二十八,把面發」。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窗花和各種春節張貼之物。
8:臘月二十九
祭祖
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對於祖先的崇拜,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
9:臘月三十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夕: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迎新,迎接春節的到來。猛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