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春節送禮 » 元朝皇帝是怎麼過春節的

元朝皇帝是怎麼過春節的

發布時間: 2023-04-16 14:12:22

1、1644年崇禎君王、李自成和順治君王怎麼過春節的呢?

第一個就是崇禎皇帝,這一年是他人生的最後個春節。雖然他並不準確的知道李自成哪一天會攻進北京,但是他估計自己也時日不多了,他已經預感大了自己和大明王朝的末日即將到來。在春節這一天他照樣上朝,但是並沒有幾個官橘皮員趕來,後來便草草收場。按照慣例,這一天需要皇帝和百官一同祭祖,於是再次敲響大鍾,這下百官才慢慢悠悠的趕來,而場面也是混亂不堪,猶如菜市場一樣,崇禎覺得這個春節過的非常的凄涼和雜亂。

而李自成在這一年在西安終於完成了自己的奮斗目標,建立大順王朝,大封百官,也給自己的老婆和幾個愛將封侯封爵,可以說是皆大歡喜。李自成在1644年的這一個春節,過得是非常開心,不光是他自己,手下的將領包括一個小兵也感到很開心,因為面前形勢一片大好,大半江山已經被自己拿下,剩下的北京城也可以說是指日可待,只要自己手一揮,就可百萬大軍會師北京將大明王朝推翻掉,這一年對於李自成來說是高興和驕傲的春節。

而順治這一年只不過還是一個8歲的孩子,什麼事情還不懂,就被迫參加到了大清的權利斗爭中。這一年,皇太極去世,幾個年長的兒子爭來爭去,誰都不服誰,誰都想登上繼承大位,最後為了妥協,共同推舉8歲的福臨登上皇位,而爭斗的雙方來共同輔佐福臨,福臨就是入關後的第一個大清皇帝順治。這一年,對於大閉型清來說,局勢也是瞬息萬變,關內大明王朝已經奄奄一息,而李自成已經建立新的王朝,大清到底能不能打進關內做主江山也是一圓態差個未知數,但是大清內部還算是一片祥和。

2、元朝的普通百姓怎麼過年,有什麼風俗?

眾所周知,元朝是一個由少數民族創立的政權,那麼在節日習俗上,自然就有依循漢人傳統習俗和遵循蒙古族傳統之別。但是,根據史料,元代的歲時活動大部分還是依循漢地傳統習俗的,春節也不例外。蒙古人早有春節的節慶活動,在忽必烈遷都大都之後,與漢民族的節慶習俗相融合,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

每當歲末之時,元代普通的普通百姓也會進行祭灶、饗豆粥等傳統的漢族習俗;到了除夕那一天,則有守歲、賣懵(即賣懵董,宋時的一種民俗)、放爆竹、貼門神等活動,與漢族傳統也十分相似。[1]這些都是春節之前要舉行的諸多活動。

而在正月初一,有更多活動要進行。根據元人熊夢祥所著《析津志》記載,權貴之家於春節之時要參加隆重的受朝儀式,普通百姓則會在這一天進行拜年活動,安排酒席宴請親朋,與好友會面,還會用黃米做成糍糕,贈送親友。

市場上則會販賣山水、翎毛畫,或是糖糕、黃米棗糕、辣湯、小米團等飯食,琉璃燈、紙燈以及煙火炮仗等也是常見之物,[2]可見元代的春節也有做花燈、放炮仗等習俗。在江南等地區,延續宋代以來的風俗,有飲屠蘇、寫桃符、畫門神等習俗,與我們今天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這些活動會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十六,非常熱鬧。

由此,我們可以對元代百姓的春節節慶活動有所了解。可以看出,元代的春節節慶活動有很多事承襲宋代的,與我們今天的春節慶賀方式也有相似之處,成為元代春節風俗的特點之一。

[1] 史衛民著:《元代社會生活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1月)第360頁

[2] 【元】熊夢祥著 北京圖書館善本組輯:《析津志輯佚·歲時》(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9月)第213頁

3、元朝的節日

第年第一個節氣:打春

(每年的第一個節氣就是「立春」,人們通常叫「打春」。為什麼這么叫呢?我國歷史上有這樣一種風俗,每年立春這一天,人們穿上節日的服裝,抬著一頭紙糊的大耕牛,載歌載舞上街遊行。遊行後,把紙糊的耕牛抬到縣衙的公堂上,由縣官新自執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趕緊耕種。因此,人們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一月一日:元旦

(「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蕭子雲《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元是開始,第一的意思;旦是會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陽,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線。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象徵一天的開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歷1月1日,是當今世界公認的元旦節。我國歷代的元旦,日期並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會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

(又稱「上元節」,即陰歷正月十五日。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古書中,這一天稱為「上元」,其夜稱「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由於元宵有張燈、看燈的習俗,民間又習稱為「燈節」。此外還有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等風俗。我國古代歷法和月相有密切的關系,每月十五,人們迎來了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滿之夜,這一天理所當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漢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後來古人把正月十五稱「上元」,七月十五稱「中元」,十月十五稱「下元」。最遲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舉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視。到後來,中元、下元的慶典逐漸廢除,而上元經久不衰。)

三月八日:婦女節

三月十二:植樹節

清明節前一天:寒食

(舊俗中的一個節日,在清明節前一天[一說清明前兩天]。春秋時已出亡多年的晉國公子重耳回國即位[即晉文公],封賞隨其亡的臣子,唯獨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於是攜老母隱居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晉文公得知後欲加封賞,尋至綿山,找不到他,便想燒山逼他出來。但介之推堅持不出,結果母子二人俱被燒死。晉文公於是規定每年這一天禁止人們起火燒飯,以寒食表示悼念。後來便形成了在寒食這天寒食、掃墓的風俗。)

四月五日:清明節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五月一日:勞動節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

(陰歷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與「午」互為諧音而通用。是我國的一個古老節日。我國古代最早的愛國詩人屈原

遭讒言被放逐後,目睹楚國政治日益腐敗,又不得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無力拯救危亡的祖國,於是自投汩羅江以殉國。此後,人們為了不使魚蝦吃掉其屍體,紛紛用糯米和麵粉捏成各種形狀的餅子投入江心,這便成為後來端午節吃粽子、炸糕的來源。這風俗已傳到了國外。)

六月一日:兒童節

七月一日:中國共產黨建黨日

七月七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日

農歷七月初七:七夕情人節

(陰歷七月七日的晚上稱「七夕」。我國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此夜在天河鵲橋相會,後有婦女於此夜向織女星穿針乞巧等風俗。所謂乞巧,即在月光下對著織女星用綵線穿針,如能穿過七枚大小不同的針眼,就算很「巧」了。農諺上說「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鐮割好稻。」這又是磨鐮刀准備收割早稻的時候。)

農歷七月十三:敬老節

八月一日:中國建軍節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

(陰歷八月十五日,這一天正當秋季的正中,故稱「中秋」。到了晚上,月圓桂香,舊俗人們把它看作大團圓的象徵,要備上各種瓜果和熟食品,是賞月的佳節。中秋節還要吃月餅。據傳說,元朝末年,廣大人民為了推翻殘暴的元朝統治,把發起暴動的日期寫在紙條上,放在月餅餡子里,以便互相秘密傳遞,號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義。終於在這一天烘發了全國規模的農民大起義,推翻了腐朽透頂的元朝統治。此後,中秋吃月餅的風俗就更加廣泛地流傳開來。)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

(陰歷九月初九。我國古代以九為陽,九月九日正是陰月陽日,故名「重陽」。相傳東漢時汝南人桓影,聽到費長房對他說,九月九日汝南將有大災難,趕快叫家裡人縫制小代,內裝茱萸,縛在臂上,登上高山,飲菊花酒,藉以避難。桓景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裡的雞、狗、羊全部死掉。從此,民間就有在重陽節做茱萸代、飲菊花酒、舉行廟會、登高等風俗。因「高」與「糕」音同,所以重陽節又有吃「重陽糕」的習俗。唐代詩人王維有《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記載了當時的風俗習慣。由於該詩感情真摯,至今膾炙人口。)

九月十日:教師節

十月一日:國慶節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的紀念日。這里應該說明一點,在許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有數十萬軍民參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其實,人們頭腦中的這一印象並不準確。因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典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開國大典。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也就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早在當年10月1日之前一個星期就已經宣布過了。當時也不叫「開國大典」,而是稱作「開國盛典」。時間是1949年9月21日。這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主任毛澤東在政協第一屆會議上所致的開幕詞中就已經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

農歷十一月二十二:冬至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農歷臘月初八:臘八節

(古代十二月祭祀「眾神」叫臘,因此農歷十二月叫臘月。臘月初八這一天,舊俗要喝臘八粥。傳說釋迦牟尼在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這一天煮粥供佛,以後民間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農歷十二月大年三十:除夕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除」,本義是「去」,引申為「易」[交替];「夕」字的本義原是「日暮」,引申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舊歲到此而除,明日另換新歲」的意思。「除」乃除舊布新之意。除夕最早源於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除「疫癘之鬼」,來年才會無病無災。這就是「除夕」節的由來。「除夕」在古時還有許多別稱,如除夜、逐除、歲除、大除、大盡等等。稱呼雖多,但總不外乎送舊迎新、祛病消災的意思。)

農歷正月初一:春節

(是農歷的一歲之首,俗稱「大年」。春節的來歷,在我國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它是我國民間最熱鬧、最隆重的一個傳統節日。古代的春節,是指農歷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立春」時節,南北朝以後才將春節改在一年歲末,並泛指整個春季,這時大地回春,萬象更新,人們便把它作為新的一年的開始。到了辛亥革命後的民國初年,改農歷為公歷[陽歷]後,便將正月初一定為春節。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為「春節」,因而至今仍有許多人將過春節叫過年。)

年:

(人人常把過春節說成「過年」,而「年」的最初含義與今天根本不同。據說,在很古的時候,世界上有一種最凶惡的野獸叫「年」。它生長得比駱駝還大。跑起來比風還快,吼起來比雷還響。它一出來,見人吃人,見畜傷畜,人們的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天神為了懲罰「年」,把它鎖進深山,只許它一年出山一次。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現了「年」有「三怕」——怕紅顏色、怕響聲、怕火光。於是,有一年臘月三十晚,大夥在門口貼上紅紙,不斷地敲鑼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裡徹夜點上燈。「年」晚上來了一看,家家燈光通明;一聽,處處放炮聲,嚇得它不敢進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來,見還是戶戶門上紅,遍地咚咚響,嚇得它膽顫心驚,調頭又跑回去了。從此後,「年」一直沒敢再來,據說餓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後來,人們才把防「年」、「驅年」,變成安安穩穩地過年了。「年」沒有了,但是過年的習俗仍保持著。鮮紅的春聯,輝煌的燈火,清脆的爆竹,響亮的鑼鼓,年年如此。)

傳統節日表
以下節日未特定說明皆按農歷(又稱夏歷、陰歷)來算:
1,正月初一春節,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種名稱
2,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元宵節)
3, 正月初五路神生日
4,二月初二 "春龍節" 又叫龍抬頭 青龍節
5,二月十五,花朝節
6,寒食節: 清明節的前一天
7,三月初三 上巳節 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
8, 清明節: 春分後十五日 現在一般定在陽歷四月五日
9,四月初八日 佛誕日,又有牛節之稱過了這天牛就要下地了.
10, 五月初五端午節
11,夏至節
12,六月六: 曬伏節"六月六,曬紅綠。" "姑姑節""六月六,請姑姑",在古代還是另外一個節日,名叫天貺(賜贈的意思)節 ,六月
六也是佛寺的一個節日,叫做翻經節.
13,七月七日,習稱七夕、七月七, 乞巧節
14,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又稱鬼節,盂蘭盆節.
15,七月三十 "地藏節"
16,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
17,九月九日為重陽節
18,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
19,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
20,冬至
21,十二月八日為臘八節
22,祭灶節:臘月二十三日為祀灶日,俗稱「過小年」,亦稱小年、小年下、小年節
23,年除日,臘月的最後一天為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節夜、大盡等,民間稱年三

4、古代里元朝的普通百姓都是怎麼過年,都有什麼風俗?

古代里元朝的百姓們過年也是很熱鬧的,但是因為元朝是少數民族統治的朝代,所以在習俗上與漢民族不同。元朝喜歡白色,所以過年的時候,所有人都要穿白色的衣服。春節這個節日對於漢民族來說,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但是隨著歷史上不同王朝的更換,對於過春節的要求也都不同,就比如說太平天國的時候,就不允許人們過春節,眾所周知,元朝是由少數民族來統治的一個朝代,那麼那個時候的百姓們是怎麼過年的呢,又有著怎麼樣的風俗呢。

第一,元朝的春節也是很熱鬧的。

元朝是蒙古人統治,是忽必烈建立了元朝,蒙古人是一個游牧民族,他們的生活習慣以漢民族不同,他們是生活在馬背上的民族,吃羊肉,喝奶茶,但是後來統治了中原以後,為了穩固掘行派統治,他們也接受了漢民族的文化還有風俗,其中就包括過年,所以說元朝統治的時候,過年也是一個判賀非常熱鬧的節日,但是在節日習俗上,蒙古人和漢民族的人不同。

第二,蒙古人喜歡白色。

雖然說蒙古人也接受了漢民族的節帶碼日習俗,但是蒙古人還有一些屬於他們自己的風俗習慣。比如說我們漢民族的傳統顏色是紅色,我們認為紅色代表喜慶,還有吉祥,而紅色也是過年的代表性顏色,可是對於蒙古人來說,他們認為白色是最高貴,純潔的,白色代表吉祥,白色的衣服是喜服,就連正月也被他們稱為是“白月”,還有過年被蒙古人稱為是“白節”。


第三,過年穿白衣服。


正因為蒙古人喜歡白色,而元朝又是蒙古人統治的,所以在元朝時期。有規定,不管是橙臣子還是普通的百姓,在過年的時候都必須要穿白衣服,送的禮物也都要是白色的,除此之外其他的都和漢民族過年的習俗差不多,都是很熱鬧的,而且還有很多非常精彩的節日活動。

5、古時候的皇帝和重臣是怎麼過春節的?

古代的春節,皇帝常常是在宮中過春節,重臣就是在家中裡面度過春節。臨近年底,皇帝一般在臘月26就停止辦公了賀笑,要到第二年的正月初一才會重新動筆。在平常的生活里,皇帝是不在宮中生活的,而是在園里。那麼在春節期間,皇帝和大臣們具體會干哪些事情呢?

一、皇脊差帝會與嬪妃和大臣們共進晚餐。

在平常的生活中櫻拍皮,皇帝是不會和嬪妃們吃飯的,但只有在除夕的這一天,皇帝會跟皇後以及其嬪妃們吃飯,早餐一般吃的都是一些谷類,但種類卻多達幾十種,除夕這一天的午飯是要在下午舉行的,一直延續到晚上,相當於晚宴,晚宴可以說是這一天中最重要甚至這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餐,當天晚上會請來很多官員跟皇帝一起吃飯。

二、皇帝會給官員們分發菜餚。

在晚宴進行的差不多的時候,皇帝會給一些會下令,讓太監們給一些表現良好的官員送一些菜品以示嘉獎。由於各個官員的品級不同,他們所拿到的菜品的分量或者是種類也會不同。但往往都是山珍海味,美味佳餚,應有盡有。收到菜品的大臣則會在第二天回朝,向皇帝表示感謝

三、皇帝會寫福字送給大臣們。

基本上每一個皇帝都非常喜歡寫字,閑來無事的時候寫幾個字或者有什麼開心的事情,也會寫幾個字贈給身邊的大臣,到了春節自然也不用說,皇帝每年初一都會寫上幾個福字,但第一個福字是不會送給臣子的,而是自己永久的保存。

雖然是皇宮,但過年期間其實也民間沒有什麼兩樣,都會放鞭炮貼春聯。相比於民間,雖然皇宮吃的很豐富,但卻沒有什麼年味,反倒是充滿了官場氣息。

6、元朝時期的帝王,究竟怎樣打發,閑暇的時光呢?

帝王的生活內容十分豐富,不僅狩獵、水上運動、製冰、生產,而且閱讀、講課、練鶴、教兒、撫琴、詩歌、繪畫、筆墨、釣魚。皇家園林是一個「走在藝術中」的理想境界,是帝王利用園林進行精神「自由旅行」的地方。這里的好音樂的目的是從廣義上欣賞藝術,不僅僅是為了娛樂,而是為了提取必要的哲學和政治教義。

每一位帝王在完成事務並遠離朝臣之後,都必須有一個地方,在這期間他可以自由地觀看、放鬆和放鬆自己的思想。

傳統儒釋道思想是元朝封建帝國建設的思想基礎爛旅,是帝王治國治國的理論基礎。帝王將參與禪宗的學習過程,作為其園林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園林中,不僅宗教建築占很大比例,而且力求創造「曲徑通幽、禪室幽深、花香幽深」的美學形象。

帝王在園林中有許多文化活動,如寫詩、書法等。帝王在政治清歷陸上經常學習、欣賞文學作品和各種藝術作品,並與一些藝術家和音樂家有著頻繁的接觸。帝王就特別喜歡戲劇和園林景觀。

春節是皇室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節日。每年春節過後,帝王都會到皇家園林去完成一系列相對自由的文化娛樂活動,最有特色的是到街上看煙火。

園林大都建有商業答頃街,長春公園的貿易街建在小河南岸第二宮門外,皇家園林有兩條銷售街:一條是蘇州街,另一條是西街。這兩條街道建在公園外,人們也可以去購物。

7、元朝的習俗有什麼

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第一個多民族統一國家,他們長期生活在氣候寒冷的漠北草原,社會風俗與漢人截然不同,入主中原後,草原文化與農耕文化互相吸收、融合,雖然蒙古人的社會風俗有了一些變化,但是大體上仍保留著本民族的特色。
一、飲食
蒙古族的飲食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 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11世紀以後,蒙古族的飲食便大致形成三大類,即肉食、奶食、糧食。
蒙古人生活在漠北草原,馬、牛、羊、駱駝是他們的生活必需,肉食為常餐,因此他們的飲食生活自然與此有關。肉類食品主要是羊肉,平常很少宰牛,因為牛要產奶,向人們供應奶制器。而馬除了供人騎乘外,也可提供最富營養的奶,除非大祭,他們不再殺馬。他們也沒有養豬的習慣,因此不吃豬肉。蒙人的一匹壯馬,可養三人。凡有一匹馬者,必有羊六七隻;有百匹馬者,必有羊六七百隻。在出征中原時,將羊吃盡後就帆沖射兔、鹿、野豕為食,所以即使出師十萬之眾也不用攜帶糧食。據說在成吉思汗時代,蒙古將士在行軍途中,用鐵支架,燒烤整羊吃,這或許就是現在烤全羊的雛形。而且他們的食肉方法最初不甚講究,肉多以半熟充飢。
蒙古的奶製品主要是忽迷思,即馬奶子,這是蒙古人夏天的主要食品。此外,還有用鮮奶經過加工製成的乳酪、奶油、奶干。這些加工產品,有的像糧食一樣儲存,以供常年食用。蒙古人以白為尊,而奶食色白,象徵純潔,故他們視乳為高貴吉祥之物,稱奶食品為白食。以奶製作的飲品主要為奶茶、酸奶和奶酒。奶酒是蒙古人的主要飲料,以馬奶酒為最好,營養價值也最高。
另外,兀良哈三衛蒙古各部牧民則以糧食為主要食物,之前牧民們飲食不用筷子,用手和木盆飲食以及盛飯菜,而到後來三衛則開始使用粗製的木碗和木勺了。由此也可看到,蒙古牧民的生活習俗與漢族民眾的生活習俗已日益融合。
二、服飾發型
蒙古人的發型與眾不同。據盂珙的《蒙韃備錄》記載,從成吉思汗至普通百姓,都剃「溶焦」。蒙古人大部分都不長胡須,但有些人在上嘴唇和頜部長有少量的毛發,並且他們很注意保護,不肯剪掉。
蒙古人的帽子不但有男女之別,還有冬夏之分。冬帽有皮帽遲李和氈帽,分圓頂與尖頂兩種,其中圓頂帶後檐,如箕形。夏天戴氈笠,其形狀如鈸,態旦殲亦名鈸笠,帽檐甚寬,可遮擋陽光,後部綴上布條護頸,以防風沙蚊蠅,帽頂有頂珠或雉尾。起初蒙古人戴的帽子沒有前檐,忽必烈因日光強烈而無法睜開眼睛,多有騎射之苦,便告訴給察必皇後,皇後在帽子上加綴前檐(《元史·後妃傳》)。蒙古的女性則冬戴皮帽,夏披紗巾。 蒙古人無論男女,服裝都根據同一式樣裁縫。「他們至少要做兩件皮袍過冬,一件的皮毛內向身子,另一件皮毛向外抵禦風雪。後一類經常是用狼皮、狐狸皮或狒狒皮製成。但他們坐在屋裡時,他們穿上另一件輕便的袍子。窮人用狗和羊皮來製作外面的袍子。」 忽必烈建立元朝後,近取金、宋,遠法漢、唐,開始對服飾方面進行規定,參考了漢人的服飾,但也只是皇帝及國戚貴族、王公大臣們的服飾有了一些變化,一般蒙古人的服飾大體上仍保留著原來的樣式。
三、居住
元朝的劉秉忠為元朝設計規劃了兩座都城:元上都與元大都。元上都一般被稱為草原城市,元大都的總體設計則基本上遵循了《周禮·考工記》「匠人營國」的原則和《周易》中象天設都、陰陽八卦的理念。「匠人營國」的王城規劃完全採用了井田制的方格網系統,是以「夫」為基本網格,「井」為基本組合網格,經緯塗(阡陌)為坐標,中經中緯為軸心的城市規劃方法。大都城的街道都有統一的標准。南北與東西街道相交形成一個個棋盤格式的居民區。連馬可波羅都忍不住贊美:「其美善之極, 未可言宣!」
而傳統的住所便為我們熟知的蒙古包了。蒙古包是一種天幕式的住所,呈圓形尖頂。通常用羊毛氈子一層或二層覆蓋。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蒙古包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牧區夏季用的,為轉移式,一種是冬營地半固定式的。蒙古包的頂端有個口就是天窗,可以通煙通氣,又可以採光。

8、古代皇帝很忙,他是怎麼過年的?

古代皇帝可以說是萬人之上,整個古代朝代裡面,整個國家裡面地位最高的,他們平常也很忙的,早上起的很早,只要去處理公務,然後每天固定的時間有安排的事情。但過年的時候他們也是休年假的。

一般來說他們在臘月二十六臘月二十七就會開始封筆,有的地方叫封璽,就是皇帝平常蓋章用那個玉璽,叫封璽。他們大致的時間都是臘月二十六,臘月二十七長的,可能是小年這個時候開始不辦公,有什麼事物放到年後去處理。除非特別特別緊急的可能會打擾皇帝的休息,然後正月初一最遲正月十五會舉辦開筆大典,也就是說從這個時候開始,皇帝以及各個大臣就要開始辦公了,基本也就休息5天,這樣的時候。

古代皇帝除了過年的時候,他平常工作是很忙的,比我們一個現代人還要忙,因為他要靠自己一個人管理一個銷做國家,所以他早上4:00~5:00就要起床,埋鄭然後上早朝。上早朝,大概持續兩個小時到三個小時到早上8:00左右吃早飯,上午4個小時基本上還是要繼續批,摺子下面各個地方曝出來的,重要的是僱傭有皇帝親自過目的,大概11:30左右吃午飯。然後去向太後請安,也就是皇上的媽到了下午休息的時候到2:00~3:00,然後就繼續開始工作,不怎麼忙的時候就跟後宮妃子去看看戲,逗逗鳥。

他們過年的時候當然在吃的這虧液衡方面是並不吝嗇的,因為畢竟古代皇帝整個國家最尊貴的人想是什麼有什麼,只要是那個朝代有的,所以那時候皇帝的餐食還是很豐盛的。幾十道菜再加上幾個湯,飯後甜點水果,亂七八糟的什麼都不少。只是說從菜品的總在程度上來說跟現代人比不了,因為很多朝代我們現在吃的這些食物還沒有傳進來呢,自然就沒用。

9、春節的起源?古時人們是怎樣過除夕和春節的?

春節,顧名思義就是春天的節大游日。春天來臨,萬象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有足夠的理由載歌載舞來迎接這個節日。於是,節前就在門臉上貼上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當春姑娘來到門口時,會念一遍寄託新一年美好願望的句子,這一念,好運真的來了。同樣寓意的事情還有掛大紅燈籠和貼「福」字及財神像等,「福」字還必須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年」是什麼呢?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199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頒布了禁放煙花爆竹的法律,使這一沿續了幾百年的習俗成為歷史。

春節是個親人團聚的節日,這一點和西方的聖誕節很相似。離家的孩子這時要不遠千里回到父母家裡。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了。

節日喜慶氣氛要持續一個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儀式;節中有給兒童壓歲錢、親朋好友拜年等典禮;節後半月又是元宵節,其時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盛況空前,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結束了。

春節:現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又叫做過年。其實,年和春節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麼「年」究竟是怎麼樣來的呢?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

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獨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

「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譽仿蠢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

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臘燭還發著餘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右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

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另一種說法是:

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做春節。因為那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

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據說,把農歷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歷,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歷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

元宵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的大節,頗為顯要。元宵節的得名,因其節俗活動在一年的第一個月(元)的十五日夜(宵)舉行而來。

元宵節也叫「燈節」、「燈夕」,慶陪因為這個節日的主要活動是夜晚放燈,故名。此外,元宵節也叫「上元」、「上元節」,這是從道教借來的說法。

關於元宵節習俗的形成,說法頗多,但一般變為在漢代就初具雛形。史載漢武帝的時候,漢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據稱泰一是當時相當顯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並有恩於漢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較隆盛。相傳另一位漢室皇帝漢文帝也和元宵節有關。

這位漢文帝是大將周勃勘平「諸呂之亂」即位稱帝的,而那勘平叛亂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所以此後每逢正月十五夜晚漢文帝都要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並且確定這天為元宵節。不過,和這兩位漢室皇帝有關的正月十五夜祭太一、遊玩,並無張燈、放火的記載,漢室的另一位皇帝——漢明帝則敕令元宵燃燈,從而形成了後世張燈、觀燈的習俗。

守 歲 瑣 談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吃過年夜飯,圍爐閑聊,辭舊迎新,這是我國普遍存在的除夕守歲的習俗。

據史料記載,這種習俗最早其於南北朝。「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聲聞於外,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以後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古時,守歲也叫「照虛耗」,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直到今天,我國人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屋外時鳴鞭炮,室內圍爐團坐或者看電視,笑語連連。

拜 年 習 俗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雲:「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於門……。」

在古代,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quot;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倒貼福字的傳說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據《夢梁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鍾旭,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准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後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馬皇後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後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後。

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福」字以前多為手寫,現在市場、商店中均中出售。

接 財 神

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所以過了年初一,接下來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接財神------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
關於財神,民間有諸多傳說:

宋朝蔡京富有,民間傳說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於正月初五,所以民間把他當作財神來祭把。後蔡京被貶,民間另換財神,當時宋朝的國姓為趙,玄字為」嵐」字的一個組成部分,便給財神起了一個趙玄壇的名字加以敬拜。

初五接財神,趙玄壇最受尊拜。許多商店、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神像:玄壇面似鍋底,手執鋼鞭,身騎黑虎,極其威武。
除了趙玄壇被尊為「正財神」外,民間還有「偏財神」五顯財神、「文財神」財帛星君和「武財神」關聖帝君的說法。

五顯財神信仰流行於江西德興婪源一帶。兄弟五人封號首字皆為「顯」,故稱「五顯財神」。生前劫富濟貧,死後仍懲惡揚善,保佑窮苦百姓。北京安定門外有五顯財神廟。
「文財神」財帛星君,也稱「增福財神」,他的繪像經常與「福」、「祿」、「壽」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來為福、祿、壽、財、喜。財帛星君臉白發長,手捧一個寶盆,「招財進寶」四字由此而來。一般人家春節必懸掛此圖於正廳,祈求財運、福運。

「武財神」關聖帝君即關羽關雲長。傳說關雲長管過兵馬站,長於算數,發明日清薄,而且講信用、重義氣,故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關公為他們的守護神,關公同時被視為招財進寶的財神爺。

正月初五,各商店開市,一大早就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迎接財神。清人顧鐵卿《清嘉錄》中引了一首蔡雲的竹枝詞,描繪了蘇州人初五迎財神的情形:「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願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頭」。「抱路頭」亦即「迎財神」。信奉關帝聖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為關公供上牲醴,鳴放爆竹,燒金紙膜拜,求關聖帝君保佑一年財運亨通。

過 年 放 爆 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爆竹為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現在我們一般的人都認為放爆竹可以創造一種喜慶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它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然而,如果我們追溯爆竹的起源,就會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及其衍變的歷史。

《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這段記載說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種驅瘟逐邪的音響工具,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習俗從一開始就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實,這完全是由古人的誤解所致。據《神異經》說,古時候,人們途經深山露宿,晚上要點篝火,一為煮食取暖,二為防止野獸侵襲。然山中有一種動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經常趁人不備偷食東西。

人們為了對付這種動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聲使其遠遁的辦法。這里所說的動物,名叫「山臊」。古人說其可令人寒熱,是使人得寒熱病的鬼魅,嚇跑山臊,即驅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個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裝在竹筒里,點燃後使其發出更大的聲響和更濃烈的煙霧,結果驅散了山嵐瘴氣,制止了疫病流行。這便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以後火葯出現,人們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葯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

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以及浙江溫州等地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其生產的爆竹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

燃放爆竹已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娛樂活動。人們除了辭舊迎新在春節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諸如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婚嫁、建房、開業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

過 年 吃 餃 子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里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里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台灣人吃魚團、肉團和發菜,象徵團圓發財。 餃子因所包的餡和製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面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

餃子這一節目佳餚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春 聯 探 源

春聯,起源於桃符。「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郁壘」二神。 「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

五代時,西蜀的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

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明代陳雲瞻《簪雲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幅帝微行時出現。」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城,觀賞笑樂,他還親自題春聯。他經過一戶人家,見門上不曾貼春聯,便去詢問,知道這是一家閹豬的,還未請人代寫。朱元璋就特地為那閹豬人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聯意貼切、幽默。經明太祖這一提倡,此後春聯便沿習成為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10、古代皇帝和嬪妃們,他們是如何度過春節的呢?

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中國人過春節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民間重視過年,皇家亦然,比如清廷,雖然是少數民族,但過年也十分隆重熱鬧。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清朝皇帝是怎麼過年的。

一、皇帝過年也放假

清朝皇帝是出了名的勤勉,全年365天鮮有休息日,但是過年還是要放假的。清宮中的春節一般是從臘月二十三小年開始,一直到正月二十結束,前後有將近一雀逗個月時間。清朝皇帝早期是臘月二十六開始“封筆”、“封璽”,正月初一再重新“開筆”、“空爛開璽”,一共有五天假期。但入關以後,清朝皇帝就沒這么幸福了,“年假”縮減到不滿一天,除夕封筆,初一就得正式上班了。

二、皇帝春節賜福

春節前夕,清朝皇帝還會御筆親書“福”字用來裝點皇宮以及賜給王公大臣,這個習俗始於康熙皇帝,並由乾隆皇帝定為祖制。皇帝所寫的第一張福字必須要掛在乾清宮正殿,然後是各處宮室、苑圍,其餘的再分賜給皇子大臣等。

三、皇帝春節也發紅包

小孩子最愛過年,因為有會有大紅包可以拿,而清朝皇帝也會在過年期間給皇親近臣發紅包,只不過那時候叫“荷包”,性質是一樣的頃虧賣,裡面裝得都是價值不菲的金銀寶物。

四、皇帝春節也吃餃子

在民間,過年是萬萬離不開吃餃子的,清官內也一樣,只不過他們把餃子叫作“蒸餑餑”。而且,清宮皇室吃餃子,是從除夕開始要一直要不間斷吃上十多天,表示吃隔年飯,取連年有餘之意。

五、皇帝怎麼過除夕

除夕這天,皇帝凌晨三點就要起床,首先要做的就是到各殿拈香行禮,祭祀神明和祖先,然後與皇後嬪妃們共進家宴,菜品是雞鴨魚肉山珍海味豐盛無比。家宴散後,皇帝回宮休息片刻又要參加國宴。所謂國宴,宴請的就是王公大臣、八旗子弟以及蒙古親王。當然,整個春節期間,皇宮內都是鞭炮齊鳴,張燈結綵,歌舞昇平,一片喜氣洋洋的景象。

六、皇帝怎麼過初一

作為歲首之日,大年初一最主要的事情就是拜年。一大早,皇帝就要舉行盛大的祭祖大典,算是給祖先拜年了。然後皇帝會先去給太後拜年;辰時,皇帝會先到中和殿接受內臣跪拜;再到太和殿接受諸王、貝勒、蒙古親王和文武百官的朝拜;最後,皇帝會回到養心殿接受皇後、嬪妃、公主、福晉等女眷的慶賀禮。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