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什麼戰役是春節打響的
1、抗日戰爭三個階段的具體時間怎麼劃分
抗日戰爭三個階段的劃分:
第一階段:1937年7月7日至1938年10月,是抗日戰爭的戰略防禦階段。盧溝橋事變標志著日本帝國主義妄圖將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的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中國掀起了全國性的反對日本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在此期間,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上頑強抵抗,與日寇浴血奮戰。
國民政府先後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四次大規模會戰,這些大會戰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作戰實力和精銳部隊,中國軍隊以空間換時間,粉碎了日軍迅速滅亡中國的圖謀,使抗戰進入對中國有利的戰略相持階段。
自武漢會戰後,日軍再無力發起大規模地戰略進攻。與此同時,八路軍、新四軍開辟了廣闊的敵後戰場,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武裝力量。
第二階段:1938年到1943年底,是抗日戰爭中時間最為漫長的戰略相持階段。戰略相持階段又可以分為前期和後期。1938年11月至1941年11月是戰略相持階段的前期。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武漢後,開始改變策略,對國民黨採取「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方針。
汪精衛集團投敵叛國,在日本的扶持下建立了偽中央政權。國民黨頑固派加劇了反共摩擦活動。中國共產黨堅持團結抗戰、反對妥協和分裂的方針,敵後戰場開始發展為抗日戰爭的重要戰場。
1941年12月至1943年底,是戰略相持階段的後期。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對日宣戰,世界反法西斯陣營正式形成。中國戰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戰場,牽制了日軍的大量兵力,使其不能北上進攻蘇聯,亦不能西進進攻印度。
國民黨堅持一黨專政,大發國難財,使其統治日趨腐朽。共產黨領導敵後抗日軍民度過了抗戰中最困難的階段。
第三階段:1944年初至1945年8月,是局部反攻和抗日戰爭勝利結束的時期。盟軍在太平洋戰場轉入反攻。國民黨軍在滇西緬北作戰中取得了重大勝利,贏得了美英盟國的巨大贊譽,但在豫湘桂戰役中卻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潰敗。
豫湘桂戰役的潰敗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憤慨,引發碼笑隱了民主運動的新高漲。中國共產黨提出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獲得人民的熱烈響應。1945年8月,美國在日本本土先後投擲了兩顆原子彈,蘇聯出兵我國東北。
國民黨軍和共產黨領導的武裝舉行反攻。日本帝國主義於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抗日戰爭取得了偉大勝利。中國人民對世界反法遲廳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中國躋身世界四大國之列,國際地位大大提高。
(1)抗日戰爭什麼戰役是春節打響的擴展資料:
抗日戰爭中的10個著名戰役:
一、淞滬會戰
盧溝橋事變爆發37天後,日本侵略軍又向上海發動了大規模進攻。中國軍隊英勇抗擊,進行了歷時3個月的淞滬會戰。1937年8月9日,駐滬日海軍陸戰隊官兵兩人,驅車闖入虹橋機場進行武裝挑釁,當即被中國守軍擊斃。
8月13日,日軍以此為借口,大舉進攻上海(即八一三事變)。駐上海的中國軍隊第九集團軍,在張治中率領下奮起抵抗。國民黨政府陸續調集6個集團軍70餘萬人抗擊,初戰獲勝。從8月23日起,日軍多次在長江口登陸,攻擊守軍左翼,遭頑強抗擊。隨後,日軍逐次增兵,加強上海派遣軍的力量。
中國軍隊也陸續增援,不斷調整部署。9月30日拂曉,日軍向中國軍隊發起猛攻,中國守備部隊陷於苦戰,傷亡慘重。10月26日晚,中國軍隊第88師第524團第2營400餘人在副團長謝晉元、營長楊瑞符的指揮下,奉命據守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掩護主力部隊連夜西撤。
在日軍的重重包圍下,守衛四行倉庫的中國軍隊孤軍奮戰,誓死不退,堅持戰斗4晝夜,擊退了敵人在飛機升襲、坦克、大炮掩護下的數十次進攻。11月5日,日軍一部從杭州灣登陸,迂迴守軍側後,合圍上海。守軍被迫撤退。
11月12日,上海市區陷落。日本帝國主義進攻上海,嚴重威脅到蔣介石的統治,國民黨政府被迫實行抗戰,從此,全國進入了抗日戰爭。
二、平型關戰役
1937年9月中旬,沿平綏路西進的侵華日軍佔領大同後,兵分兩路向雁門關、平型關一線進攻,企圖進逼太原。為了配合友軍作戰,阻擋日軍的攻勢,八路軍第115師在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下,奉命開抵平型關地區集結待機。
9月23日,第115師派出獨立團和騎兵營插到靈丘-淶源-廣靈之間地區活動,以鉗制和打擊增援平型關之日軍。24日夜,又以3個團的兵力冒雨設伏於平型關東北公路兩側山地,等待來犯之敵。
25日7時許,日軍第5師團(板垣師團)第21旅後續部隊全部進入設伏地域,八路軍預伏部隊居高臨下,迅速向敵發起猛烈攻擊,頓時打亂了日軍的指揮系統,敵軍的車輛自相碰撞,人仰馬翻,亂成一團。
這時,我軍戰士勇猛地沖向公路,對敵實行分割圍殲,雙方展開了短兵相接的白刃肉搏戰。經過一天的激戰,八路軍取得了平型關戰役的勝利,也是全國抗戰開始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大勝利。
三、忻口戰役
忻口戰役是抗日戰爭初期中國軍隊在晉北抗擊日本侵略軍的一次大規模的戰役。戰役從1937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歷時21天。參加作戰的部隊有閻錫山的晉綏軍、國民黨的中央軍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又稱第十八集團軍)。
這次戰役是由第二戰區指揮實施的太原會戰的中心戰役。該戰役創殲敵逾萬的紀錄,是國共兩黨團結合作、在軍事上相互配合的一次成功範例。
四、台兒庄戰役
台兒庄戰役是抗日戰爭初期中國軍隊和日本侵略軍在山東南部台兒庄(今屬棗庄市)地區進行的一次會戰。日本侵略軍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相繼佔領南京、濟南後,為了迅速實現滅亡中國的侵略計劃,連貫南北戰場,決定以南京、濟南為基地,從南北兩端沿津浦鐵路夾擊徐州。
台兒庄是徐州的門戶,它位於徐州東北30公里的大運河北岸,臨城至趙墩的鐵路支線上,北連津浦路,南接隴海線,扼守運河的咽喉,是日軍夾擊徐州的首爭之地。1938年3月24日,瀨谷支隊向台兒庄發起進攻,與中國守軍第2集團軍第31師展開激戰。日軍一部突入東北角,被守軍擊退。
27日,瀨谷支隊主力一部突入北門,第31師與敵展開拉鋸戰,守軍傷亡甚重。4月3日,中國軍隊向日本侵略軍發起攻擊。戰至7日凌晨,除一部分日軍突圍至峰縣附近固守待援外,被圍之敵大部被殲。在歷時半個月的激戰中,中國軍隊付出了巨大犧牲,參戰部隊4.6萬人,傷亡失蹤7500人。
在中國軍隊的英勇抗擊下,共殲日軍1萬餘人。此次戰役是繼平型關大捷之後全國抗戰的又一重大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鼓舞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鬥志。
五、百團大戰
1940年8月20日夜,晉察冀軍區、第129師、第120師在八路軍總部統一指揮下,發動了以破襲正太鐵路(石家莊至太原)為重點的戰役。戰役發起第3天,參戰部隊已達105個團,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自1939年冬以來,日軍以鐵路、公路為支柱,對抗日根據地進行頻繁掃盪,並企圖割斷太行、晉察冀等戰略區的聯系,推行所謂「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八路軍總部決定發動交通破擊戰,重點破襲正太鐵路和同蒲路北段,給日本華北方面軍以有力打擊。
百團大戰粉碎了日軍的「囚籠政策」,推遲了日軍的南進步伐,增強了全國軍民取得抗戰勝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望。
六、黃土嶺之戰
1939年11月7日,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在河北淶源黃土嶺伏擊日軍,擊斃號稱「名將之花」的日軍中將阿部規秀。此役殲敵900餘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 昆侖關大捷
1939年12月18日,中國第五軍在軍長杜聿明指揮下,向被日軍佔領的位於廣西南寧東北50公里處的昆侖關發起攻擊。至12月31日,昆侖關戰役勝利結束。昆侖關大捷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罕見的一場成功的正面攻擊戰。
七、五原大捷
1940年3月20日晚,傅作義將軍親率主力奇襲五原。至3月22日徹底消滅日偽軍,擊斃綏西警備總司令永川信夫中將、特務機關長桑原中佐以下日偽軍3000多人。
八、上高戰役
1941年3月15日至4月9日,中日軍隊在贛北上高進行了為時25天的會戰。中國軍隊斃傷日軍少將指揮官岩永以下1.5萬多人。對中國軍隊來說,這是一次難得的、始終掌握戰場主動權的會戰。
九、仁安羌大捷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為了保障當時中國唯一有效的國際交通線滇緬公路,並援助新結成的盟友英國,1942年3月,中國10萬遠征軍入緬作戰。1942年4月17日,遠征軍派新編66軍38師113團前往解救被日軍圍困在仁安羌的英軍。
經過激烈戰斗,我軍終於佔領了仁安羌油田地區,使被圍被俘英軍及500餘名美國傳教士、新聞記者得救脫險。
十、常德會戰
1943年秋,日軍集中8萬餘人的兵力和130餘架飛機,對常德地區的中國軍隊發動進攻。中國軍隊集中28個師約19.4萬人、飛機100餘架,進行防禦。1943年11月2日,會戰打響。常德會戰歷時65天,這在抗戰相持階段是少見的。
中國軍隊不僅頂住了日軍的進攻,而且將日軍趕出了常德,保住了這一戰略要地。
2、抗日戰爭是哪年打響的?
抗日戰爭是從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開始全面打響,於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已經開始局部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明蘆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 日本侵華戰爭。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激敬帶對日宣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3、最早打響抗日槍聲的是哪場戰役
最早打響抗日槍聲的是:長城大會戰
戰役時間:1933年3月5日 1933年5月25日,歷時廳兆50餘天
戰役地點:中國華北地區東北部,萬里長城東部,河北與遼寧、內蒙古交界處
指揮長官:張學良、何應欽;武藤信義
雙方兵力:中國約25萬人;日本約4萬人,偽軍3萬人
傷亡情況:中國傷亡約4萬人;日本傷亡約2600人
戰爭結果:中方主力部隊成功轉移至後方;日本大勝
主要內容:長城抗戰(或曰長城大會戰)是中國抗日軍民在長城沿線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斗爭,是抗日戰爭初期華北戰場數場戰役的合稱,是中國人民抗日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1933年,日本以「熱河省地方官員表示歸附偽滿洲國」作為借口,與偽滿洲國軍隊進軍熱河,當時擔任熱河省長的湯玉麟不戰而逃。隨後,山海關、長城各隘口、熱河等地,均遭到日軍的猛烈進攻。
中國國民政府指揮下的國民革命軍(東北軍、西北軍、中央軍等),在長城的義院口 冷口 喜峰口 古北口等地,抗擊侵華日軍的進攻。宋哲元、馮治安、張自忠、劉汝明、關麟征、黃傑、劉戡、安德馨、趙登禹等愛國將領,受命死守長城各關口。在敵我雙方軍備相差懸殊的情況下,中國軍隊頑強抵抗、浴血奮戰,堅守達近3個月,付出了重大犧牲,打破了日軍想要一舉盪平華北大地的美夢。
但是,由於日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且我軍因為喪失戰略位置和戰力消耗殆盡,最終不得不失敗撤退。遂導致長城沿線失守,戰敗後的華北無險可據,平津危急。
之後雙方商議,成立駐北平(今北京)政務整理委員會,被迫由中國參謀部作戰廳長熊斌與日本代表岡村寧次簽訂《塘沽停戰協定》,而成為此次戰役的休止符。協定劃定冀東22縣為非武裝區,軍隊不得進入,日軍則退回長城以北。中華民國與滿洲國也因此事實上以長城為界,滿洲國更於長城各地樹立「王道樂土大扮賀租滿洲國」的界碑。
一、誘降不成借機開戰
二、長城沿線展開陣地爭奪戰
三、鏖戰先聲 榆關抗戰
四、榆關犧牲的國軍最高將領 安德馨
五、作戰時間最長、戰事最激烈 古北口戰斗
六、誓與古北口共存亡的少將 王潤波
七、唯一的進攻戰 冷口戰斗
八、飛機坦克山炮輪番上陣 南天門戰斗拍好
九、令日媒聲稱喪盡皇軍名譽的一場戰斗 喜峰口大刀隊
十、中日簽訂《塘沽協定》
4、關於抗日戰爭期間的重大戰役?
1、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2、南京保衛戰
南京保衛戰,又稱南京戰役,是中國軍隊在淞滬會戰失利後,為保衛首都南京與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作戰。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日,日軍大本營下達「大陸第8號令」,命令答或神華中方面軍與海軍協同,兵分三路,攻佔南京。
蔣介石任命唐生智為首都衛戍部隊司令長官,部署南京保衛戰。因敵我力量對比懸殊,南京各城門先後被日軍攻陷,守軍節節抵抗,犧牲無數。12日,唐生智奉蔣介石命令,下達守軍撤退令。守軍各部因撤退失序,多數滯留城內,被日軍大量屠殺,損失慘重。
3、中條山戰役
中條山戰役(日方稱之為「中原會戰」)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正面戰場國民黨軍隊在山西范圍內的唯一一場大規模對日作戰。1941年5月7日,中條山外圍日軍在航空兵的支持下,由東、北、西三個方向開始全面進攻。
中條山戰役前後歷時一個多月,中國軍隊由於事前准備不足、又缺乏統一指揮,除少數突圍外,大部潰散,被俘虜3.5萬人,陣亡將士4.2萬人,日軍據中方公布斃傷9900人,按日方數字僅戰死673人,負傷2292人。
4、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敵後發動的一次大規模進攻和反「掃盪」的戰役,由於參戰兵力達105個團,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5、豫南會戰
豫南會戰是中國第5戰區軍隊在河南南部抗擊日軍的一次作戰。 1941年1月,日第11軍為了打通平漢鐵路南段,解除中國軍隊對信陽日軍的威脅,糾集步兵7個師、騎兵1個旅、戰車3個團的兵力,在司令官園部和一郎的指揮下,分左、中、右3個兵團,分三路,准備向豫南發起進攻。
第5戰區司令長官決定清虧採用避實擊虛的戰略,留少數兵力正面抗擊,主力轉向兩翼,待日軍進攻兵力分散之時,從其兩側及背後圍殲之。豫南會戰是武漢周圍地區防禦作戰中的一次戰役。
5、抗日戰爭是哪年打響的?
抗日戰爭是從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開始全面打響,於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已經開始局部抗日戰爭。
意義:打敗了法西斯主義, 加強社會主義世界的力量;引發了亞非拉美國家的一系列為爭取獨立的活動;抗日戰爭是百年來中國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勝利後國際地威望大大提高;收回寶島台灣,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共獻.。
局部抗戰興起階段(1931年9月至1932年12月)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中國局部抗戰開始興起。
1932年型灶1月28日,日本海軍陸戰隊進攻上海閘北,一·二八事變爆發。駐守上海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粵軍)展開回擊,隨後張治中率中央軍第五軍增援上海,雙方陷入僵持,即第一次淞滬會戰(淞滬抗戰)。2月28日,英國、法國、美國三國公使介入調停。5月5日,中日雙方簽署《淞滬停戰協議》,規定中國國民革命軍不得駐紮上海,只能保留保安隊,日本取得在上海駐軍的權利,6月,日本軍閥全部退回日租界。
而這一時期,由於國民黨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對日採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日本侵略軍迅速佔領中國東北,同時侵犯上海,並炮製偽「滿洲國」。1932年3月9日,溥儀到達長春,在關東軍導演下,就任偽滿洲國「執政」。
局部抗戰發展階段(1933年1月至1937年7月)
1933年1月1日,日軍開始進犯山海關,把侵略矛頭指向了華北。
1933年5月,原西北軍將領馮玉祥在張家口成立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5月31日,中日簽署《塘沽協定》,國民革命軍退出熱河和冀東,日本打開了通往華北的大門。11月,國民黨第十九路軍將領發動福建事變,事變最終失敗,蔣介石撤銷了十九路軍的番號。
1935年,日本策劃製造華北事變,妄圖把華北變為第二個偽「滿洲國」;6月11日,梅伍租租津美治郎就華北問題提出備忘錄;7月6日,何應欽復函全部承認日方要求,實際形成《何梅協定》。
1935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於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八一宣言》),呼籲全國各黨派、各階層、各軍隊團結起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1935年8月5日,日本外相廣田弘毅提出對華三原則。9月,日本再度製造輿論,要求「華北五省(察哈爾、綏遠、河北、山西、山東)自治」。11月25日,日本策動的,由宋哲元為委員長的冀察政務委員會成立。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學生舉行抗日救國遊行,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一·二九運動掀起全國抗日救國運動新高潮,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1936年2月26日,日本發生二·二六事件,日本法西斯軍事獨裁政權形成。
1936年5月,宋慶齡、沈鈞儒、鄒韜奮、陶行知、章乃器等愛國民主人士發起成立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隨後,中共中央發布《停戰議和一致抗日通電》,放棄了「反蔣抗日」的口號。
1936年6月至9月,中國國民政府和中國國民黨內部的地方實力派爆發兩廣事變,事件幾乎觸發了一場內戰,但是最終以雙方達成政治妥協而和平結束。
9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黨內指示,明確提出黨的總方針是「逼蔣抗日」。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張、楊聯合發表通電,提出了改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內戰、開放民眾愛國運動等八項抗日主張。中國共產黨派周恩來等到西安,參加談判,迫使蔣介石做出了停止「剿共」、聯合紅軍抗日等六項承諾。蔣介石接受了中國共產黨關於合作共同抗日的主張,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得以初步形成,為全國抗戰的實現奠定了基礎。同時,蔣介石開始全面加速抗戰腔兆的政治、軍事、經濟准備,包括在上海至南京一帶修建了三道國防工事,進口了大量德國裝備武裝中央軍。
1937年2月15日,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召開,會上宋慶齡等人聯名提出《恢復孫中山先生手訂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案》;全會基本確定了停止內戰,實行國共合作的原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4月16日,日本外、陸、海、藏四相會議決定《對中國實施的策略》和《指導華北方針》。
全面抗戰時期
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軍民奮起抵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中國掀起了全民族抗戰的高潮。7月16日、17日,中華民國最高統帥蔣介石在廬山先後發表《蔣介石廬山抗戰聲明》,號召全民族抗戰;7月31日,蔣介石發表《告抗戰全體將士書》,宣告戰爭已經全面爆發。
6、忻囗戰役什麼時打響
忻口戰役是抗日叢逗戰爭初期中國軍隊在晉北抗擊日笑鄭磨本侵略軍的一次大碰斗規模的戰役。
——戰役從1937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歷時二十一天。
7、抗日戰爭發展的簡要過程?
1、從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到1938年10月廣州、武漢失守,是戰略防禦階段。
盧溝橋事變揭開了全國抗戰的序幕。當時,日本侵略者把國民黨作為主要作戰對象,所以由國民黨軍擔負的正面戰場是抗擊日軍進攻的主要戰場。
2、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戰略相持階段。
隨著戰局的擴大,戰線的延長和長期戰爭的消耗,日軍的財力、物力、兵力嚴重不足,已無力再發動大規模的戰略進攻。敵後游擊戰爭的發展和抗日根據地的擴大,使日軍在其佔領區內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線和一些大城市,廣大農村均控制在以八路軍、新四軍為主的中國軍隊手中。
3、從1944年1月解放區戰場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是戰略反攻階段。
1944年,共產黨領導的敵後軍民在華北、華中、華南地區,對日偽軍普遍發起局部反攻。與此同時,國民黨正面戰場卻出現了大潰敗的局面,先後喪失了河南、湖南、廣西、廣東等省的大部分和貴州省的一部。
(7)抗日戰爭什麼戰役是春節打響的擴展資料:
中國人民抗掘孝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世沖核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戰爭史上的奇觀。
1、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它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受帝國主義奴役和壓迫的恥辱,極大推進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為中國新民主判判稿主義革命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成為抗戰的最強音和主旋律: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勤勞勇敢,不畏強暴、血戰到底,自強不息,開拓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