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春節送禮 » 瑤族過春節有什麼講究

瑤族過春節有什麼講究

發布時間: 2023-04-14 08:06:38

1、少數民族過年的風俗有哪些

少數民族過年的風俗如下:

1、藏族人民過藏歷年。

春節一過,藏歷新年就到了。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艷麗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面臘皮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

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大年初一,家家戶戶煮上肉,打好酥油茶,還把糌粑和紅糖捏成供品,並在上面插上幾支染了顏色麥穗和青稞穗,表示預祝豐收。人們還互相拜年,親友見了面互贈哈達,表示祝福和敬意。

2、彝族人民的春節。

彝族同胞根據彝歷選定年節。有的與當地漢族同過春節。有的地區彝族同胞,在門前樹立青松,用松針鋪地,表示免災消禍。還有的地區,在節日里殺豬宰羊,吃坨坨肉,人們互相拜訪,互贈肉類和饃饃。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們將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著今年雨水充足。

壯族分布在廣西、貴州、雲南、廣東等地區的壯族同胞,與漢族同時過春節。除夕晚上,要做好節日那天所吃的米飯,稱為「壓年飯」,有的地區群眾稱為「吃立節」,壯語為「過晚年」的意思。它預兆來年農業豐收。有的還包制有一尺多長,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頓還吃不完哩!

大年初一清早,天還沒亮人們就起床,穿上新衣服慧局大,燃放爆竹迎新,婦女們都爭著到河邊或井旁「汲新水」,開始新的一年沸騰的生活。

3、達斡爾族的春節。

內蒙古自治區的達斡爾族,春節前夕,青年們跳著富有民族風格「魯日格樂舞」通宵達旦。初一清早,青年們雙手各自沾滿鍋灰,互相往對方的臉上塗抹。據說,這是預祝豐收和吉祥的意思。

4、白族人民的春節。

雲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里裝上火葯,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

有的地區的白前豎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都在進行「拋綉球」活動。凡接不住綉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願允愛情了。

5、廣西壯族人過春節。

廣西壯族人民的風俗更有趣,年初一大早,人們各自到鄰居家的菜園拔掉兩三棵青菜,表示來年要團結互助。這一天,青年男女一起跳「打穀舞」。這個流行的傳統舞蹈分四節,包括插秧、車水、割稻和春米,富有農村風味。

6、瑤族人的春節。

居住在粵、桂、湘一帶的瑤族人民過春節,有一項活動叫「耕作戲」。初一,姑娘們穿上了漂亮的花衫、花裙,戴上精緻的銀飾,小夥子也穿上節日的盛裝,從四面八方聚到一起。集會一開始,每三人為一組,一人扮牛,一個扶犁,一個荷鋤,表演「耕作戲」,以示喜迎春耕,預兆豐年。

2、瑤族春節習俗有何特別之處

分布於廣西、廣東、湖南、貴州和雲南等省。雲南瑤族主要分布在河口、金平、馬關、富寧、文山、麻栗坡、邱北、元陽、綠春、紅河等地。此拍昌外,勐臘、景東、江城等地也有少數分布。歷史上。瑤族和苗族有密切的親屬關系,同源於秦漢時的「武陵蠻」部落。大約在隋代大困,居於現在湖南、湖北一帶的瑤族和苗族已分化成兩個族群。雲南的瑤族在明、清以後分別從兩廣和貴州遷入文山境內的。以後又分遷到紅河流域和墨江、勐臘等地。雲南的不少瑤族不僅會說本民族的語言,還兼操漢語、壯語和苗語滾賀念,是有其歷史原因的。

瑤族春節習俗:節日期間,人們聚在一起,觀看風趣別致的「耕作戲」。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農夫,一人扮擴鋤農民,三人邊舞邊歌,表示慶農業豐收;青年男女則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蘆笙,彈月琴,唱山歌,尋找意中人。每年農歷七月的月半節是瑤族人民最隆重的節日——春節,月半節前夕,家家戶戶忙得不亦樂乎,村寨內外到處是牛角聲和歡笑聲。

3、瑤族人過春節嗎?求解

瑤族主要分布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江西、海南等省區的山區,是中國纖中塵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
瑤族有自己的語言,瑤語屬漢藏語系瑤語族瑤語支,但情況比較復雜,一半以上的人說「勉」話,屬苗瑤語族瑤語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說「布努」語,屬苗語支;廣西地區有的說「拉珈」語,屬壯侗語族。多通漢語、壯語,無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漢培並文。口頭文學極為豐富。
瑤族以農業為主,兼營林業和狩獵,瑤族人民精於織染和刺綉。瑤族宗教信仰復雜,巫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而異。
習俗瑤族對祖先很尊敬,習慣在進餐之前先念祖先幾輩姓名,表示祖先先嘗後子孫才能受用毀禪。尤其對豐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節日必備豬肉、雞、鴨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飯座次也有講究:老人和尊貴的客人須坐上座。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熱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雞冠獻給客人。瑤族在向客人敬酒時,一般都由少女舉杯齊眉,以表示對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為客人敬酒,被視為大禮。
在達山瑤中,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習慣敬三大碗。名為「一碗疏、二碗親、三碗見真心」。瑤族老人也喜歡飲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飲料。款待客人時,雞、肉、鹽一排排地放在碗里,無論主客,必須依次夾吃,不得紊亂。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飯都由婦女代為裝飯。 鹽在瑤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瑤區不產鹽,但又不能缺少鹽。鹽在瑤族中是請道公、至親的大禮,俗叫「鹽信」。凡接到「鹽信」者,無論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丟開,按時赴約。
崇拜盤王的瑤族過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瑤族過去則禁食母豬肉和老鷹肉。湘西南辰溪縣農歷七月五日前禁食黃瓜。絕大部分瑤族禁食貓肉和蛇肉。有的地方產婦生產後頭幾天禁食豬油。
婚俗許多瑤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機會進行擇選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雙方的家長就可通過媒人去說親,並以豬肉和酒為禮品。舉行婚禮時,都要大擺筵席,按傳統習慣,婚宴上必須要請寨老參加,新郎新娘飲交杯酒。
食俗瑤族一日三餐,一般為兩飯一粥或兩粥一飯,農忙季節可三餐干飯。過去,瑤族常在米粥或米飯里加玉米、小米、紅薯、木薯、芋頭、豆角等。有時也用「煨」或「烤」的方法來加工食品,如煨紅薯等各種薯類,煨苦竹筍、烤嫩玉米、烤粑粑等。 居住山區的瑤族,有冷食習慣,食品的製作,都考慮便於攜帶和儲存,故主食、副食兼備的粽粑、竹筒飯都是他們喜愛製作的食品。勞動時瑤族均就地野餐,大家湊在一塊,拿出帶來的菜餚共同食用,而主食卻各自食用自己所攜帶的食品。
常吃的蔬菜有各種瓜類、豆類、青菜、蘿卜、辣椒,還有竹筍、香菇、木耳、蕨菜、香椿、黃花等。瑤族地區還盛產各種水果。蔬菜常要製成乾菜或腌菜。雲南的一些瑤族喜歡將蔬菜做得十分清淡,基本上是加鹽的白水煮食。有的直接用白水煮過之後,蘸用鹽和辣椒配製的蘸水,以保持各種不同蔬菜的原味; 肉類也常要加工成臘肉。廣西的瑤族烹調肉類一般用干炒、水煮,放鹽調味,用佐料的較少;而肉類則要做成味道十分濃郁的菜餚,鮮肉或臘肉,先炸烤焦黃,然後再煮。
瑤族人喜歡吃蟲蛹,常吃的有松樹蛹、葛藤蛹、野蜂蛹、蜜蜂蛹等。瑤族人還喜歡利用山區特色自己加工製作蔗糖、紅薯糖、蜂糖等。
瑤族人大都喜歡喝酒,一般家中用大米、玉米、紅薯等自釀,每天常喝2、3次。雲南瑤族喜用醪糟泡製水酒飲用,外出時,常用竹筒盛放飲時對水。
廣西地區的瑤族還喜用桂皮、山姜等煎茶,認為這種茶有提神、清除疲勞的作用。很多地區的瑤族喜歡打油茶,不僅自己天天飲食,而且用油茶招待賓客。 典型食品:瑤族人口較多,分布較廣,各地均有獨具一格的風味食品,其中的典型食品有:油茶;粽粑;荷包紮。
節慶瑤族除過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外,還有自己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盤王節、祭春節、達努節、耍歌堂、啪嗄節等。節日里因為人多,飯一般不用鐵鼎鍋煮,而用木甄蒸,這種飯香氣更濃。每逢節日。瑤族人家還要做粑粑。節日菜餚主要是雞、鴨、魚、豬肉、豆腐、粉絲以及各種蔬菜。 有的地方瑤族四月八還要煮烏米飯。在湖南江水縣的瑤族姑娘,每年農歷四月初八過「野餐節」時要吃花蛋,製作花粑粑,吃花糖。姑娘們在吃花蛋、花糖和花粑粑時,小夥子不許偷看,違者還要受罰。
耍歌堂是連南排瑤祭祀祖先、慶祝豐收的大型娛樂活動,多在農歷十月十六日以後進行,時間的長短各種不一,約為3-9天。屆時家家備有水酒、糯米粑粑招待客人,瑤族祭神,一般用豬、雞、鴨、蛋、魚等食品,忌用狗、蛇、貓、蛙肉。瑤族辦喪事,必須砍牛祭祀。砍牛的頭數視家庭情況而定,有的殺7、8頭之多。辦喪事酒席,有些地方以豬肉豆腐為主。

4、瑤族春節習俗有何特別之處?

「二十一打主意,二十二買蛋去,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過小年,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殺肉豬,二十七殺現雞,二十八殺水鴨,二十九種種有,三十夜晚團圓酒。」

這是一乎描述瑤人過年的民謠。其實,早在臘月二十前的上半年就已開始「打主意」了,即使是春播一粒種,也是為的能過個好年,夏天采擷的黃花,秋天收獲的瓜子,都要留著過年才吃。不過,真正有過年氣氛的,當然是臘月二十一以後。那時節,平時看不見幾個人影的崎嶇不平的山路上,就會充滿歡聲笑語。等雞唱頭遍後,出山趕墟選購年貨的山民們便高舉著松明火把,火龍般行進在趕墟的路上。天將黃昏,家中的人還得沿途去接。趕墟的人一天往返百來里也不知疲倦。

留在家中的人便忙著磨豆腐,炸果子,包荷葉,清掃房前屋後,在門口貼上「凈掃寒門迎賓客,滿斟熱酒賀新朋」之類的春聯等待三十夜晚的來臨。

除夕是瑤人最隆重的節日,這天晚上的餐桌上擺滿了老鼠、鹿子、野豬、山雞、青蛙、墨魚、螃蟹、泥鰍等做的美味佳餚,還有荷包肉、釀豆腐、香菇雞等瑤家風味的食品,最後一道菜是門前小溪里的鰱拐魚。有些人家裡太窮,做不出三、五道菜,但也要千方百計地做一道叫「魚」的菜,意為連年有餘。酒為紅薯酒或米酒。瑤人不善飲用白酒,高返也不飲啤酒,認為啤酒象馬尿。主食是不夾一粒苞米的紅米飯。

然後,隆重地請長輩坐在上席,三通鼓響,點燃了鞭炮,祭奠了天地國君師和列祖列宗後便開懷享用辛苦一年後的甘甜。席間免不了回顧一年來的種種酸甜苦辣和記掛著遠嫁他鄉和出門在外工作的親人。

晚餐過後,全家人就圍坐在灶前守歲,老人擺古,灶里燃燒著專門供除夕夜晚燒的桐樹或棕櫚樹。有串門的來了,便殷勤邀人用茶,品嘗自製的南瓜籽,葵花籽,毛粟和糯米果子,偶爾也抽上幾口竹筒水煙,當然,如今富裕了,抽希爾頓、大中華也不是什麼希奇事。

正月初一是農歷的春節,雖然瑤人只興過年,不興過春節,但初一這一天卻是個極其重要的大喜日子。天剛蒙蒙亮,人們便爭先恐後地打開大門,燃放鞭炮,叫做「出行」。只要有一家的鞭炮響了,整個寨子都一呼百應,噼里啪拉地放起炮竹來。頓時,山谷震憾,群鳥驚飛。天亮後,便會看到家家的門上都插有一枝象徵吉祥如意、春到人間的白臘樹枝。小孩子們便挨家挨戶地去說些恭禧發財的吉利話。

早餐一律繼續享用笑念首昨晚的殘湯剩菜,不得另起鍋台,重做佳餚,這大概也是寓意連年有餘的意思吧。

飯後,新的一年便算重新開始了,老人便出「一隻母雞孵小雞,從去年臘月三十孵到今天正月初一,一共孵了多久?」之類的算術謎語給小孩們猜,大人便去走親戚。除了女婿、女兒先回娘家婆家外,其他的親戚倒也沒什麼貴*親疏之分。

走親戚也就是去探望親朋。出門的人手提肩挑一些竹籃子,裡面裝上幾份豬肉、雞蛋、大米、黃糖、糯米粑粑之類的禮物,然後翻山越嶺地往親戚家去。

如果是帶著未滿五歲的孩子出門,遇到過橋時,還得一邊過橋,一邊禱告:「仔古啊,跟來跟去喲!仔古喲,跟來跟去啊!」生怕孩子的魂魄不敢過橋。

到了親戚家附近,便偷偷地點上香火或香煙,快到門口時,就點燃一串鞭炮報喜。這樣,主人聞聲而出,也趕忙點燃一串鞭炮將客人迎進正堂。於是噓寒問暖,互道相思,敬茶敬煙,燙腳洗塵,忙個不亦樂乎。帶有孩子的大人還得將孩子領到神龕前禱告一番,求神靈護佑,莫要驚嚇了孩子。

於是乎,一住便是三、五天,每日里主人傾其珍藏用上好食品殷勤款待。瑤人喜愛猜枚子,六六順、七巧媒地熱鬧一番,往往是早、中、晚餐連在一起,一醉方休。

雖說瑤人是勤勞的,但他們也是最會玩的。有一首民謠叫做「耍正月,玩二月,做工就看三四月。」反正山高水冷,正月里無事可干,何樂而不為?

正月里,更是年青碰數人相親相愛的大好時光,他們利用走親訪友的機會尋覓自己未來的伴侶,每當寨子里來了年輕客人,夜間的火塘邊便圍滿了人,情歌唱了幾大籮,個個賣弄聰明才智,試圖博取客人的青睞。

有一年,我便被一群瑤女堵在一個火塘角落,唱著「我的爹來我的娘,還不幫我找情郎,別人仔女雙對雙,我的情郎在哪方?」的山歌,弄得我被柴煙熏得焦頭爛額,只好唱了一首「莫見笑,*軀瘦小不能連……」的山歌回敬她們。

5、瑤族的特點和風俗

瑤族是我國比較古老的民族,同時也是我國比較長壽的民族,瑤族這個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廣西、廣昌遲東、湖南、雲南、江西等地方,瑤旅螞族的語種是瑤語,在類型上屬於漢藏語系苗瑤語族,那麼瑤族的特點和風俗是什麼呢?瑤族的特點和風俗如下,特點:1、瑤族男女都喜歡蓄長發。2、飲食上以玉米和稻米作為主食。3、瑤族民間文學豐富,大多數的瑤族人喜歡唱歌。風俗:1、婚姻風俗,主要的形式是嫁女,然後是招郎入贅。2、春節風俗,會唱堂歌,打銅鼓、拋綉球等。3、喪葬風俗上多實行土耐鎮李葬。

6、瑤族的風俗習慣

雲南 瑤族民俗風情
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勞勇敢的瑤族共有213.4萬多人,瑤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國南方的廣西、湖南、雲南、廣東、江西、海南等省區的山區,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 這里雨量充沛、森林茂盛,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有得天獨厚的植物、動物、礦藏等資源。如有「綠色寶庫」之稱的江華瑤山,號稱為廣西最大天然植物王國、「杉木之鄉」的金秀大瑤山……
瑤族有自己的語言,瑤語屬漢藏語系瑤語族瑤語支,但情況比較復雜,一半以上的人說「勉」話,屬苗瑤語族瑤語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說「布努」語,屬苗語支;廣西地區有的說「拉珈」語,屬壯侗語族。多通漢語、壯語,無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漢文。口頭文學極為豐富。
瑤族的自稱有勉、門、敏等63種,他稱有390種,如盤瑤、藍靛瑤、紅頭瑤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稱為瑤族。
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數瑤族至今仍保留著原始的狩獵、捕魚和農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瑤錦、瑤服,古老的傳說,動聽的瑤歌,優美的舞蹈,獨特婚俗和宗教信仰。瑤族婦擅長織染、刺綉,服飾花紋圖案精美,富於變化。支系稱謂大都以服飾而定,如頭飾內以板支托者,稱頂板瑤;穿靛藍衣服的稱藍靛瑤。瑤族語言支系復雜,有多種方言,沒有文字,通用漢文。瑤族為了首哪紀念先祖,農歷10月16日定為「盤王節」瑤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祭祀寨神、家神、山神、風神等,對生活和生產中的活動也要佔卜吉日、祭祀神靈。瑤族宗教信仰復雜,巫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而異。
【禮儀】
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與漢族地區比較,有過之而無不及。凡是進入瑤家的客人,都會受到尊重和熱情款待。饒有風趣的「掛袋子」與「瓜簞酒」,是瑤家待客的典型禮節。客人到了瑤家,只要把隨身攜帶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掛鉤上一掛,就表示要在這家用餐。不用事先說明,主人自然會留客人在家裡就餐。如果不懂這個規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邊,主人就認為你還要到別處去,者虧碼吃飯的事往往落空。
瑤族對祖先很尊敬,習慣在進餐之前先念祖先幾輩姓名,表示祖先先嘗後子孫才能受用。尤其對豐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節日必備豬肉、雞、鴨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飯座次也有講究:老人和尊貴的客人須坐上座。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熱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雞冠獻給客人。瑤族在向客人敬酒時,一般都由少女舉杯齊眉,以表示對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為客人敬酒,被視為大禮。
瑤家待客慷慨大方,彬彬有禮。臘肉、山珍野味和土特產,是瑤家待客最常見的菜式。客席上,金黃厚實的臘肉奉為上品,主人會熱情地把大塊臘肉夾給客人。客人不管喜不喜歡,都應當接受,這樣主人才會高興。
瓜簞酒是瑤家招待客人的特製酒。這種酒用糯米製成。它釀成糊酒後,摻上清泉水或涼開水空襲,飲用時用瓜瓢舀出倒在碗里,連液帶渣一起喝下。酒度不高,香甜可口。用餐時,由家裡最年輕的姑娘斟酒盛飯,主人則頻頻向客人夾菜敬酒。此時,客人不必拘束過謙,應大大方方開懷暢飲。這樣,主人認為客人看得起瑤家,就會越發高興,備加親熱。如果拘謹見外,反而不受歡迎。
在達山瑤中,也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習慣敬三大碗。名為「一碗疏、二碗親、三碗見真心」。瑤族老人也喜歡飲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飲料。款待客人時,雞、肉、鹽一排排地放在碗里,無論主客,必須依次夾吃,不得紊亂。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飯都由婦女代為裝飯。 鹽在瑤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瑤區不產鹽,但又不能缺少鹽。鹽在瑤族中是請道公、至親的大禮,俗叫「鹽信」。凡接到「鹽信」者,無論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丟開,按時赴約。
【服飾】
瑤族過去因其居住和服飾等方面的特點不同,曾有「過山瑤」、「紅頭瑤」、 「大板瑤」、「平頭瑤」、「藍靛瑤」、「沙瑤」、「白頭瑤」等自稱和他稱。在風俗習慣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傳統特點,尤其在男女衣著上更為明顯。瑤族婦女善於刺綉,在衣襟、袖口、褲腳鑲邊處都綉有精美的圖案花紋。發結細辮繞於頭頂,圍以五色細珠,衣襟的頸部至胸前綉有花彩紋飾。男子則喜歡蓄發盤髻,並以紅布或青布包頭,穿無領對襟長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著大褲腳長褲。 瑤族男女長到十五、六歲要換掉花帽改包頭帕,標志著身體已經發育成熟了。
【習俗】
到瑤家做客,還要懂得當地的禁忌,否則會引起主人的反感。這些禁忌主要是:忌用腳踏火爐撐架;忌在火爐里燒有字的紙張;進入瑤家忌穿白鞋和戴白帽,因為象徵喪事;忌坐門檻;穿草鞋不能上樓;不能坐主婦燒火的凳子;到木排上,忌「傘」,言及「雨傘」時,要說「雨遮」,因「傘」與「散」諧音;遇人伐木時,忌說「吃肉」、「死」之類不祥之語等等。
崇拜盤王的瑤族過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瑤族過去則禁食母豬肉和老鷹肉。湘西南辰溪縣農歷七月五日前禁食黃瓜。絕大部分瑤族禁食貓肉和蛇肉。有的地方產婦生產後頭幾天禁食豬油。瑤族祭神,一般用豬、雞、鴨、蛋、魚等食品,忌用狗、蛇、貓、蛙肉。
【婚俗】
男女青年社交自由,許多瑤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機會進行擇選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雙方的家長就可通過媒人去說親,並以豬肉和酒為禮品。舉行婚禮時,都要大擺筵席,按傳統習慣,婚宴上必須要請寨老參加,新郎新娘飲交杯酒。但不與他族通婚。家庭組織一夫一妻制,多行姑舅表婚。同姓通婚不忌諱。藍靛瑤上門入贅較盛行,白頭瑤流行「搶婚」習俗。
瑤族實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一般不與他族通婚,網氏族五代以外即可結婚。婚姻有的由父母包辦,也有自由戀愛結合的。由父母包辦婚姻者,往往幼小就被父母許配他人,假如父母已經死亡,便由兄嫂、叔伯作主。自由選擇配偶的主要方式是對歌。
對歌一般在春節和外寨青年男女來本寨踩歌時進行,也有本寨青年男子相互邀約到友鄰村寨對歌。對歌地點一般選擇在村寨附近,屆時男女各為一方,以彼問此答方式進行對唱。山歌曲調簡單,但歌詞復雜,視男女對歌感情深度而變化。經過集體對歌的觀察、比較、考慮後,若某一小夥子對某一小姑娘發生好感,便可與小姑娘單獨對唱,但地點只能在眾人所能見到的地方,雙方有了一定了解後,男方即向女方透露求婚意見,如雙方情投意合,便可相互贈送小件飾物作為信物。在部分地區的瑤族中,互贈信物時小姑娘要咬小夥子的胳膊,倘若小夥子的胳膊被咬而積濃,則表示有緣,否則婚姻難成。
對歌是長期流行在瑤族社會中的一種自由婚姻形式,因而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便逐漸形成了一些共同遵守的規則。如同村寨青年男女不能對欲,老人在場不能對歌;自己家中的人更不能對歌;男女二人不得單獨或在僻靜地方對歌等。瑤族婚姻盛行說媒,即使是通過對歌選擇的情侶,也要通過說媒訂婚。說媒時通常由男家選派媒人向女家遞送煙葉,以示求婚,此即調之「問煙」,女方父母收下煙葉,則表示同意求婚,如果退回煙葉,則表示拒絕。也有通過對歌選擇,然後說媒而結婚者。
瑤族婚姻中,舅父享有優先娶外甥女為兒媳之權,只有舅父無子時才能嫁與別人。家中有長女出嫁,要由舅父舅母為之主持婚禮,次女出嫁便由大姐和姐夫主持婚禮,並由大姐為之梳頭。家無男嗣者,普遍實行招贅上門。寡婦一般受到社會同情,且可以改嫁,如系缺顧者,財產由原夫兄弟平分,寡婦可以帶走屬於本人的私房物。維持瑤族家庭婚姻生活的准繩是習慣法。未婚男女私通,如被發現,須請「瑤目」殺雞為之「洗臉」認錯,如女方懷孕生子,一般即結為大妻。有婦之夫與未婚女於通姦懷孕,男方可納為妾,反之,男子則要受罰。有婦之夫與有夫之婦通姦,被本夫發現,便由「瑤目」罰通姦之夫五元半開(解放前雲南通行的一種貨預),歸之本夫;繼續與人通姦,則受重罰。離婚被瑤族視為嚴重的事情,雙方實在不能和解時,須由「瑤目」斷處,否則會受到寨民的譴責。雙方自願離婚者,離婚時,當事雙方各攜砍柴刀一把,竹簡一節(或蒲木片一節),遠成材寨,到山上把竹筒破作兩半,各執一半,立即向相反的方向走開,表示各走各的路,永不回頭;或以絲線一節,用刀裁斷,各執一截,表示一刀兩斷。若一方主動提出離婚,另一方不同意,主動提出離婚一方須退賠另一方結婚時的部分禮金。
【食俗】
瑤族一日三餐,一般為兩飯一粥或兩粥一飯,農忙季節可三餐干飯。過去,瑤族常在米粥或米飯里加玉米、小米、紅薯、木薯、芋頭、豆角等。有時也用「煨」或「烤」的方法來加工食品,如煨紅薯等各種薯類,煨苦竹筍、烤嫩玉米、烤粑粑等。 居住山區的瑤族,有冷食習慣,食品的製作,都考慮便於攜帶和儲存,故主食、副食兼備的粽粑、竹筒飯都是他們喜愛製作的食品。勞動時瑤族均就地野餐,大家湊在一塊,拿出帶來的菜餚共同食用,而主食卻各自食用自己所攜帶的食品。
常吃的蔬菜有各種瓜類、豆類、青菜、蘿卜、辣椒,還有竹筍、香菇、木耳、蕨菜、香椿、黃花等。瑤族地區還盛產各種水果。蔬菜常要製成乾菜或腌菜。雲南的一些瑤族喜歡將蔬菜做得十分清淡,基本上是加鹽的白水煮食。有的直接用白水煮過之後,蘸用鹽和辣椒配製的蘸水,以保持各種不同蔬菜的原味; 肉類也常要加工成臘肉。廣西的瑤族烹調肉類一般用干炒、水煮,放鹽調味,用佐料的較少;而肉類則要做成味道十分濃郁的菜餚,鮮肉或臘肉,先炸烤焦黃,然後再煮。
瑤族人喜歡吃蟲蛹,常吃的有松樹蛹、葛藤蛹、野蜂蛹、蜜蜂蛹等。瑤族人還喜歡利用山區特色自己加工製作蔗糖、紅薯糖、蜂糖等。
瑤族人大都喜歡喝酒,一般家中用大米、玉米、紅薯等自釀,每天常喝2、3次。雲南瑤族喜用醪糟泡製水酒飲用,外出時,常用竹筒盛放飲時對水。
廣西地區的瑤族還喜用桂皮、山姜等煎茶,認為這種茶有提神、清除疲勞的作用。很多地區的瑤族喜歡打油茶,不僅自己天天飲食,而且用油茶招待賓客。
典型食品:瑤族人口較多,分布較廣,各地均有獨具一格的風味食品,其中的典型食品有:油茶;粽粑;荷包紮。
【節慶】
瑤族除過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外,還有自己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盤王節、祭春節、達努節、耍歌堂、啪嗄節等。節日里因為人多,飯一般不用鐵鼎鍋煮,而用木甄蒸,這種飯香氣更濃。每逢節日。瑤族人家還要做粑粑。節日菜餚主要是雞、鴨、魚、豬肉、豆腐、粉絲以及各種蔬菜。 有的地方瑤族四月八還要煮烏米飯。在湖南江水縣的瑤族姑娘,每年農歷四月初八過「野餐節」時要吃花蛋,製作花粑粑,吃花糖。姑娘們在吃花蛋、花糖和花粑粑時,小夥子不許偷看,違者還要受罰。
耍歌堂是連南排瑤祭祀祖先、慶祝豐收的大型娛樂活動,多在農歷十月十六日以後進行,時間的長短各種不一,約為3-9天。屆時家家備有水酒、糯米粑粑招待客人,瑤族祭神,一般用豬、雞、鴨、蛋、魚等食品,忌用狗、蛇、貓、蛙肉。瑤族辦喪事,必須砍牛祭祀。砍牛的頭數視家庭情況而定,有的殺7、8頭之多。辦喪事酒席,有些地方以豬肉豆腐為主。
瑤族盤王節:農歷十月十六日是瑤族最隆重的盤王節歌會。在遠古時代,瑤山評王和高王作戰。評王懸賞招賢,能取高王首級者, 願將最美麗的三公主嫁與他。不料第二天,一條名叫盤戶的彩狗竟銜來高王頭顱。評王不失諾言,將心愛的三公主許配彩狗,並封彩狗為盤王。新婚之夜,彩狗竟變成一個魁偉健壯的男子,公主大喜。以後,公主為盤王生下六男六女,傳下瑤家十二姓。有一天,盤王上山狩獵,不慎被一隻羚羊觸下懸崖身 亡。兒女們聞訊,捕到羚羊,剝羊皮製成長鼓,憤然起舞,以報父仇。以後,每逢這天,瑤民便匯聚一起,載歌載舞,紀念盤王。到今天,「盤王節」已逐步發展為慶祝豐收的聯誼會。青年男女則藉此機會以歌道情,尋覓佳偶。
姑娘街:是瑤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春節後的第一個街期舉行。每逢這個街期、各族姑娘換上艷麗的民族服裝,從四面八方湧向集市。節日的小鎮,一派歡樂氣氛,在廣場上,各族姑娘圍成圓圈,在樂器的伴奏下歌舞。還有陀螺比賽也很引人注目。陀螺是用堅硬的木頭做成,比賽時,兩組相隔一定距離,各組的人輪流用自己旋轉的陀螺去碰擊對方旋轉的陀螺。擊中後被擊的 陀螺依然在旋轉者為勝。除此以外,街頭巷尾擺滿了五彩絲線、花邊、銀器、首飾等商品及各種美味小食。男男女女,熙熙攘攘,把大街擠得水泄不通。在歡樂的人流中,有身著桃花圖服裝,佩戴耳環,手鐲的 瑤族姑娘;有穿大領短衣、百褶裙,頸間套有三、四條項鏈的 苗族姑娘,有身著黑色衣褲,胸部佩戴大銀環——「批索」的哈族姑娘,有身穿鑲有花邊,綉著美麗圖案服裝、頭戴銀泡泡 「雞冠帽」的彝族姑娘。她們成群結伴,在集市上出售自己帶來的農副產品,並在貨攤前選購花邊,五彩絲線和耳環、手鐲等銀質首飾。夕陽西下,小鎮上人們陸續散去,而城外田野卻歌聲悠揚。各民族一對對男女青年,在山坡、樹下、溪邊、湖畔,縱情歌唱。歌聲、琴聲和歡笑聲交織在一起,盪漾在「姑娘街」上。 瑤族的春節 瑤族人民過春節有一項別致而風趣的活動一一演「耕作戲」。大年初一,人們聚集在村寨的廣場先要觀看「耕作戲」。「耕作戲」由一人扮牛,一人伴扶犁的農夫,一人扮荷鋤的農夫,三人載歌載舞,看完後,青年男女縱情歌舞。歌舞中,姑娘們如果看中意中人,就把自己精心綉制的花帶或自己配戴的銀飾,掛在小夥子腰間,以示愛慕,有些地區的瑤族新婚夫婦,則在新春佳節帶上禮品,到岳父家拜年,女家必須設宴招待。席間,岳父唱山歌祝願新婚夫婦辛勤勞動,和睦相處,白頭到老。
「趕鳥節」:每年二月初一,是瑤族人民的「趕鳥節」。年年到了這一天,不管天晴下雨,方圓五、六十里的山寨男女青年,穿上一色寶藍襯白鑲邊的節日民族服裝,扎著彩色的頭帕,套著綉花的鞋襪,撐著青布洋傘,一夥伙,一群群, 聚會山頭。對男對女,或四男四女,對坐於青草坪、岩頭上,或依偎茶樹蔸、松樹下,甜蜜地對唱情歌、山歌、猜字歌、謎 子歌,從日出到月升,渴了,喝一捧清泉:餓了,吃幾個粑耙。鳥雀忘了歸巢,唱歌人不想回家,直到夜露濕透了頭帕, 他們才男送女,女送男、送過嶺,送過山,送一程,唱一段,快進寨門了,才含情脈脈,依依不捨地分開。這一天,青年們忙著趕會對歌,尋找知音;老年人便在家裡,把連夜舂出的糯米粑粑,捏成銅錢大小,戳在竹枝枝上,插在神壇邊或堂屋門旁,名叫「鳥仔耙」,任鄰居小孩們取食。說是烏雀啄了耙粑,就會把嘴殼粘住,再也不會糟蹋五穀了。到了晚上,耕山人過寨串火塘,品嘗各家的「鳥仔耙」,希望有個好兆頭。
倒稿節:農歷十月十六日,是瑤族人民傳統的歡慶豐收的日子。這時,稻子、紅薯、包穀、粟米等農作物都己收割完畢,瑤族人民把這一天定為「倒稿節」。在這一天之前,誰種誰收,不準亂割濫收,否則按鄉規民約處以罰款。過了這天,任何人可以上山下田收撿成果,誰收誰得,不得干涉。
「歌堂」節:是瑤族青年男女談情說愛、唱歌求偶的節日。按傳統習慣,每三至五年舉行一次。一般在農歷十月十六日舉行歷時三天、九天不等。當節日到來之前,各家各戶都得事先通知遠近的親友前來觀光。節日之夜,男女青年圍著篝火,對唱情歌,以歌傳情,歌長情深,通宵達旦才罷休。節日期間,人們穿著新衣裳,戴上新頭巾,插上錦雞毛;街頭巷尾,熙熙攘攘、好不熱鬧。「耍歌堂」開始,即把祖公的牌位從廟中抬出來巡遊、拜祭。後面伴隨有鑼鼓和腰鼓隊,燃放土銅炮。當中老年人抬著祖公神像巡遊街巷時,廣場上聚集著一群群女青年、男青年則 兩個一對、三個一夥,對著年輕姑娘唱起歌來。參加唱歌的青年,有時達八、九十對。小夥子一支又一支,姑娘們仔細地打量著唱歌的小夥子,暗暗地選擇心愛的人。小夥子們也盡情地唱呀,求得姑娘的歡心,白天在歌堂上認識後,晚上便可獨自向姑娘們唱歌求愛。節日期間,每戶人家做二十至三十斤的糯米糍粑,招待親戚朋友。每戶還出若干水酒(七斤左右),供人們任意飲用。
【建築】
瑤族民居善於因地制宜,有「半邊樓」、「全樓」和「四合院」之分。
「半邊樓」一般為五柱三間,兩頭附建偏廈,或一頭偏廈,或一頭偏廈前伸建廂房。大門多在屋頭上層屋場偏廈間。此種建築多為紅瑤所建。
「全樓」相對「半邊樓」而稱;一般建於沿河一帶或半山較平坦的一層地基上。規模及附屬建築與「半邊樓」同。花瑤、盤瑤多居「全樓」。
「四合院」在較平坦的地面上連接修建四幢「全樓」合成的房屋,中間有一小塊方形空地庭院,故稱「四合院」。這種建築僅為沿河一帶紅瑤富裕人家所居。

7、瑤族的禮儀禁忌

一、瑤族的禮儀

1、待客禮儀

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凡是進入瑤家的客人,都會受到尊重和熱情款待。饒有風趣的「掛袋子」與「瓜簞酒」,是瑤家待客的典型禮儀。客人到了瑤家,只要把隨身攜帶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掛鉤上一掛,就表示要在這家用餐。不用事先說明,主人自然會留客人在家裡就餐。

如果不懂這個規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邊,主人就認為客人還要到別處去,吃飯的事往往落空。瑤家待客慷慨大方,彬彬有禮。臘肉、山珍野味和土特產,是瑤家待客最常見的菜式。

2、用桐辯伍餐禮儀

用餐時,由家裡最年輕的姑娘斟酒盛飯,主人則頻頻向客人夾菜敬酒。此時,客人不必拘束過謙,應大大方方開懷暢飲。這樣,主人認為客人看得起瑤家,就會越發高興,備加親熱。如果拘謹見外,反而不受歡迎。

二、瑤族的禁忌

忌用腳踏火爐撐架;忌在火爐里燒有字的紙張;進入瑤家忌穿白鞋和戴白帽,因為象徵喪事;忌坐門檻;局或穿草鞋不能上樓;不能坐主婦燒火的凳子;到木排上,忌「傘」,言及「雨傘」時,要說「雨遮」,因「傘」與「散」諧音;遇人伐木時,忌說「吃肉」、「死」之類不祥之語等等。

(7)瑤族過春節有什麼講究擴展資料

瑤族的風俗民情:

1、頭飾:

瑤族男女,喜蓄長發。古籍中就有瑤人男女蓄發,盤結頭頂,名為「椎髻」的記載。但有相當一部分過山瑤婦女,過去灶謹則剃盡發蒂,戴上黃臘製成的角帽,用布帕遮蓋。

2、飲食:

瑤族以玉米、稻米為主食。嶺南四季溫暖,適宜蔬菜生長,園圃冬夏常青,人們終年都可以吃到鮮嫩的蔬菜有芥菜、白菜、蘿卜、辣椒、茄子等;瓜豆類有南瓜、黃瓜、冬瓜、豆角、黃豆、飯豆等。

3、建築:

瑤族是個山居民族,其村落大多位於海拔1000米左右的高山密林中,大多建在山頂、半山腰和山腳溪畔。新中國成立之前,邊遠山區瑤族大部分住竹舍、木屋和茅屋,相當一部分還住「人字棚」,只有很少部分住磚瓦屋。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瑤族人民越來越多地建造磚瓦結構房屋,鋼筋水泥結構的現代樓房也不少。

8、56個民族的春節習俗

1.漢族

初一吃餃子、放鞭炮,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後門,不打罵孩子,互相祝賀。

2.鄂倫春族

除夕,全家晚餐,青年人叩頭請安;午夜,捧著樺樹皮盒或鐵盒繞馬廄數圈,祈祝六畜興旺;初一,拜年請安,跳轉圈集體舞。

3.赫哲族

除夕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初一,婦女兒童穿新裝拜年,「魚宴」待客;民間詩人向人們獻詩、講故事;婦女們玩「摸瞎糊」「擲骨頭」;青少年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

4.蒙古族

除夕吃「手把肉」示團圓,初一凌晨晚輩敬「辭歲酒」,五更吃餃子、放鞭炮。青年男女跨馬騎串蒙古包,給長輩叩頭祝願,接著喝酒跳舞,賽馬。

5.納西族

正月新春訪親拜友,輪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組織燈會,並與別村競賽

6.藏族

除夕之夜,舉行盛大的「跳神會」。春節期間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點招待客人。

7.彝族

春節期間跳「阿細跳月」。年初一取水做飯由男子承擔。

8.苗族

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唱《開春歌》。

9.白族

除夕互拜、贈送禮品,守夜,男女青年爭先挑水。清晨,喝糖水,游名勝,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

10.壯族

除夕,燃 「迎新火」守歲。子時焚香點燭,上供,放鞭炮;婦女河邊打"新水",討吉利;男人提燈籠奔廟社燒香化紙。

11.赫哲族 

除夕夜家家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大年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都穿上綉有雲邊的新裝,到親朋好友家拜年。

12.京族

初一井邊燒拜,叫「買新水」,婦女初一天不亮就從河裡背回「吉祥水」。

13.羌族

油炸麵粉小牛、小羊、小雞等祭品,喝咂酒,最長者唱《開壇詞》。

14.佤族

在大年初一互相祝賀,特別要向寨子里的長者拜年,拜年時,雙方互贈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象徵團結和睦。

15.斡爾族

初一,燒香祭拜,向長輩敬酒叩頭,接受老人的祝詞。吃水餃,穿新衣,各種娛樂。

16.拉祜族

拉祜族在正月初一至初四過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過小年。臘月三十晚上要殺豬、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對大的粑粑,象徵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裡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17.基諾族

過年是基諾族最隆重的節日,但沒有統一的日期,各村寨在一月份擇日過節。節日前,家家戶戶都要釀酒、殺豬宰牛,准備豐盛的食品,並邀請附近村寨的親戚朋友前來歡度新年。


參考資料:

網路--春節

9、瑤族是怎樣過新年的

廣東省瑤族的節慶活動按時間排序,內容也隨著季度時節的變化而不同,列舉如下:大年初一,「玩坡節」,是未婚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的節日,青年男女盛裝打扮,三個一夥兩個一對,鑽進樹陰下或花叢中,用打彈弓的方式,追逐嬉戲、逗趣取笑、對唱情歌;大年初一晚半夜,「打更逛樂」,三更舉行,是一種有組織的大分散的群眾性娛樂活動,春節晚子夜一聲鑼響,參加者身扮各種千姿百態、五彩繽紛的奇怪造型,有實物、有道具,走到各家各戶門前或要道上狂奔瘋跳一番,盡情歡樂;三月初三,「開耕節」又稱「踏青節」,意為一年春耕的開始,這一天,除了殺雞磨豆腐,人們紛紛相邀於山澗密林敘舊聊天,遊山玩水;六月初六,「窮節」,六月正是舊糧用盡新糧未收明棚旅時節,是年中親友互相往來串門的節日,也正是舉辦各種游戲,或習武操激凳練的最佳時節;農歷十月十六日,「耍歌堂」,「耍歌堂」分大歌堂和小歌堂,大歌堂歷時三天九日,每十年舉行一次,小歌堂歷時一天,三年五載舉行一次,是廣東瑤族人民喜慶豐收最隆重、最大規模的節日。農歷十二月十五日以後,「過新年」,小孩吹牛角,家家戶戶釀酒、殺雞宰牛或豬,牛角隊、銅鑼隊、長鼓隊開始緊鑼密鼓地組織起來,並四處巡演,歡慶除夕和春節。節日期間各種舞蹈、游戲等集體活動悉數登場,展示和比試各種生活、勞動、防衛等技巧和和備技能,整個瑤寨沉浸在一片歡歌曼舞之喜慶中。 2.2 各種游戲意譯了體育競技涵義 「游戲是人類特有的現象,是源於人類的生產勞動和原始生活」廣東瑤族民間保留著來源於生產勞動、日常生活中的游戲項目諸多,至今為止,民間盛行的游戲活動大致上有弓箭、刀劍、頂杠、爬桿、打陀螺、火槍射擊、扳手腕、摔跤、氣功、上刀梯、武術、跳高台、跳田溝、擲石子、丟沙包等十多種。

10、瑤族的習俗

瑤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小節幾乎每月都有,各地過得也不盡相同。大節日有春節、清明、社節、盤王節、陪蠢悔「祝著節」、「耍望節」等。

1、春節期間,瑤族人民舉行唱堂歌、打銅鼓、賽陀螺、射弩、圍獵、拋綉球、斗畫眉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

2、盤王節又稱「做盤王」、「還盤王願」、「跳盤王」,是盤瑤紀念始祖「盤王」的盛大傳統節日,20世紀80年代前一般在秋後至春節前的農閑期間,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行。

3、祝著節是廣西布努瑤紀念始祖母密洛陀生日的節日,非常熱烈隆重。人們以農歷五月二十九日為正日,敲打銅鼓,歡慶三天。耍望節每三、五年舉行一次,一般在農歷十月十六日前後舉行,是青年男女對歌求愛的日子。



(10)瑤族過春節有什麼講究擴展資料:

瑤族喪葬的習俗

大部分地區的瑤族實行土葬,廣西金秀縣六拉的茶山瑤盛行火葬,貴州荔波縣瑤麓鄉的青瑤實行岩洞葬,白褲瑤也實行過這種葬式。

廣東連南八排瑤人死後,將屍體綁於椅子上,出殯時,抬轎似地將屍體送到墓地,稱為「游屍葬」。

過去廣西金秀的茶山瑤、花籃瑤和坳瑤認為小孩來到人間,是一個管理生育的「花婆神」送來的蘆正,如果小孩在五、六歲之前死亡,就用破絮、破衣服、棕皮等物將屍體檔巧包裹起來。

裝入竹筐,掛在深山老林的樹上,實行掛葬,以便讓他的靈魂回到「花婆神」那裡,再次投胎轉世。這種小孩的葬式叫「掛葬」,現在已經很少見。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