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過春節還有多少天
1、台灣的過年風俗
春節,中華民族傳統的節日,無論身在何處,只要是炎黃子孫,都把春節當成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來過。台灣民間過春節的習俗與大陸相差無幾,都是從自上一年的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開始,直到正月十八「落燈」為止。
其實一進農歷十二月即臘月,台灣過年的氣氛就濃起來了。
臘月十六這天是「尾牙」。因為早年生活艱苦,台灣風俗中,每個家庭每月的十六都要設法改善一次伙食,稱為「做牙」,而十二月的十六是一年中最後一次做牙,故稱「尾牙」。這一天,各家各戶要擺上大魚大肉,祭供土地公公,感謝其一年來的保佑。
接下來就是「送灶」,又稱「辭灶」,即祭灶神(灶王爺)。傳說灶神是上天派住在各家各戶的天神,每年年底都要返回天上向玉皇大帝「述職」,匯報每戶人家一年來的善惡,以便玉帝決定給予獎勵或處罰,來年的吉凶也就由此而定,這對百姓來說是非同小可的,於是人們為了讓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就用豐盛的祭品來供奉灶神。
台灣大年三十夜的「守歲」、「壓歲錢」都與大陸的習俗一樣。
但最能反映台灣新年風俗的就是與閩南地區幾乎相同的新年歌。這首新年歌中反映了台灣民間過春節時的熱鬧景象,是一幅生動的民俗圖。
閩南:初一榮,初二停,初三無姿娘;初四神落天,初五天神下降,初六另空;初七七元,初八團圓;初九天公生,初十藍相生,十一請子婿;十二返去拜,十三食糜配芥菜;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瞑。
台灣:初一早,初二巧,初三老鼠娶新娘刊四神落天,初五隔開,初六擔肥;初七七元,初八團圓;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請於婿;十二查某子請來拜,十三食糜配芥菜;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瞑。
大年三十夜,全家老少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邊聚餐,叫做「圍爐」。圍爐時桌上的每個菜都有一定的寓意。比如米圓、肉圓。魚圓是取意『三元」,象徵闔家團圓;蘿卜在台灣叫「菜頭」,就是「好彩頭」,吉祥的意思;全雞的「雞」,台灣方言諧音為「家」,有「食雞起家」之意;經過油煎火炸的食物,表示「家運興旺」。參加圍爐的人,不分男女老少,桌上每一樣菜都要吃一點。另外還都要喝上一點酒,以討吉利。圍爐時吃的蔬菜,洗凈後連根煮熟,吃時從頭到尾,慢慢進肚,以祝父母長壽。
圍爐之後,在台灣農村還保留著「觀火盆」的習俗。門前點燃一盆稻草,全家男性老少依次從火盆上跳過,取「興旺如火」的吉意。邊跳邊口中念念有詞地說些吉利話。火熄後,將灰燼送進廚房灶腳,祈求神明保佑發財。
在台灣一些鄉村中,至今還保留著一種有趣的習俗:從大年三十晚上開始,一些寺廟里就演戲,那些在年前無法還債的人,為了躲避債主的催逼,就跑到廟里去看戲避債。因為要是債主追到廟里來逼債,就會引起公憤,會群起而攻之。這台戲從除夕一直演到初一早晨,欠債的人看完戲後就可以安安穩穩地回家團聚了。這種習俗叫「避債戲」,是社會的產物,卻很有人情味。不過債主也有辦法對付,即在大年初一穿上舊衣服,提著燈籠上門討債,佯稱自己是從年三十晚上追到現在尚未歸家,燈籠都還提在手上,不能算是「新年討債」,這種燈便叫「討債燈」。除非積怨很深,債主一般不會使用「討債燈」。
台灣同胞稱大年初一為「新正」,意為新的一年將會有一個正正堂堂的開始。當天凌晨頭一件大事是家拜祖先,用自製的紅白兩色米糕祭神祖,稱為「開正」。「開正」之禮十分隆重,廳堂燈火通明,門口結紅彩,供桌上擺列年柑、年糕、牲禮、茶酒、四果、香燭,家家戶戶燃放鞭炮,全家老少集合一起家拜祖先、祭祀神明,隨後再依次向長輩問安行禮。
過春節最有意思的是出門拜年,又叫「走春」、「開春」、『賀正」。凡有來客,主人用朱紅木盒盛著糖果並端上「甜茶」待客;設宴請客,彼此應酬,名叫「請春酒」;客人告辭時,互相向對方孩子贈紅包。由於家家戶戶都出門拜年,難免有碰到人不在家的時候,於是衍生出兩個有趣的習俗:出門拜年人們總是隨身帶著一疊紅紙片,上面寫著自己的名字,一旦遇到主人不在家就留下一張,這叫「留帖」;官大勢大的、交遊很廣的人,不可能一家家親自去拜年,便遣僕人帶著他的紅帖代他去拜,這叫「飛帖」。
台灣的「初三老鼠娶新娘」和閩南的「初三無姿娘」,意思都是說初三這一天是休息日,就連老鼠也選擇這天娶新娘。依俗,當晚各家各戶都須早早上床休息,以免打擾老鼠辦喜事,並要在房間的各個角落撤一些吃的東西作為給老鼠的「賀禮」,以便和老鼠搞好關系,減少來年的鼠害。「老鼠娶親」的說法來源於大陸,有一幅「老鼠娶新娘」的五彩石印年畫,曾普遍流傳於民間。畫面上從頭蓋紅帕的「新娘」,到抬花轎、吹喇叭的執事等,統統都是鼠類,一個個活靈活現、喜氣洋洋,十分惹人喜愛,為節日增添了許多快樂的氣氛,緊張了一年,連老鼠都放假娶親了,何況人呢?
初四是「接神日」。閩、台兩地皆稱這一天為「神落天」。當日,各家各戶都要在廳堂供奉牲禮、果品、甜食等,燃放爆竹、燒金紙、神馬,恭恭敬敬地迎接諸神下凡,繼續履行司掌人間善惡的職責。
初五的「隔開」,意思是過年到此告一段落,也與大陸相同。次日開始,商店開市、農人下田,各行各業開始恢復正常生活、勞作。俗傳這一天也是「五路財神」的生日,閩南稱「天神下降」,台語叫「路頭神」。為求大發利市,商店這一天多在街邊燃香拜神,求五路財神的保佑。
「初七七元」、「初八團圓」,閩、台兩地皆同。中國民間稱初七這天為「七元日」,又叫「人日」,相傳天地造人,人是在這一天誕生的。因此,在台灣民間,這一天家家戶戶要吃線面(即壽面),並要吃芹菜、菠菜、芥菜、薺菜、蔥、大蒜、蒿菜等七種新鮮蔬菜。其中芥菜是一種莖葉很長,稍帶苦味的菜,由於它葉長、絲長,因此象徵著長命。吃這七種菜實際上這是中國古代「五辛盤」的舊俗遺風,杜甫曾有詩雲:「春日春盤細生菜」,正是詠此。「初八團圓」是說回娘家過春節的媳婦,初八要返回婆家「團圓」,開始幹活,不然會被認為有意為難婆家,搞得不好,夫家甚至還會因此「興師問罪」。
「初九天公生」,「天公」即玉皇大帝,「天公生」也就是玉皇大帝的生日。玉皇大帝是天上精神的總管,因此,祭祀格外隆重。前一天全家老少齋戒沐浴,正廳擺設祭壇。午夜一過,全家齊整衣冠,由長至幼順序上香,行三跪九叩大禮。隨後是燒土紙、放鞭炮,直至凌晨四點。昔日祭祀天公,祭壇的擺設極有講究,除了原有的供桌之外,還需擺小供桌(俗稱「頂桌」),頂桌上擺五果六齋、扎紅繩的面線、清茶三杯,供奉玉皇大帝。下面供桌則擺三牲五禮和紅龜稞等,供奉天公的從神。燒給天公的金箔是特製的,稱為「天公金」。
在中國傳統民俗里,女婿備受岳家的寵愛,俗稱「嬌客」,中國各地都是這樣,閩、台也不例外,因此,都有「十一請子婿」之俗,稱為「子婿日」,即岳家專門宴請女婿的日子。
2、請問下還有多久過年
過年指的是過除夕,從2020年2月2號到2021年過年還有357天過年。
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它不僅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願望、生活娛樂和文化心理,而且還是祈福、攘災、飲食和娛樂活動的狂歡式展示。
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賀歲活動,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
(2)台灣過春節還有多少天擴展資料:
台灣過年習俗:
台灣和祖國大陸各地一樣,台灣人過年從農歷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開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上元節)過完,才算全部結束,歷時整整一個月。 「尾牙」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
這一天,台灣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祭拜土地公,各商家行號也要在那天宴請員工,以犒(kào)賞過去一年的辛勞。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家家戶戶舉行祭灶活動,歡送灶神及其他諸神上天。送完神後,家家戶戶就開始「清屯」,舉行大掃除。
除夕,也叫大年三十,出外謀生的家人,都要趕回老家來團聚;如無法趕回,家人就要空出一個位子放那人的衣物,表示團聚。
3、台灣有哪些法定假日,分別休假多少天?
台灣的公眾假期一共有115天,比香港則少1天。
除了除夕、春節、清明、端午及中秋這些傳統節日之外,台灣還有一些大陸沒有的假期。比如1月1日,大陸放的是元旦假,台灣則是「開國紀念日」假期。
每年2月28日則是「和平紀念日」,台灣放假1天;4月4日是台灣的兒童節,與清明節一起放假2日;另外還有10月10日的所謂「國慶日」假期。而5月1日勞動節,台灣只有勞工可以放假1天,9月3日軍人節放假則由台「國防部」具體處理。
台灣「公務人員周休二日實施辦法」明文規定,除了春節放假3天外,其餘不論是紀念日還是民俗節日,都只放假1天。也就是說,除了春節假期之外,台灣基本沒有產生黃金周的可能。
4、台灣當地習俗
春節、 端午節、 中秋節是中國台灣的三大節日,每逢元宵節、清明節、中元節、七夕節等傳統節日,民間也有與大陸相同或類似特色的慶祝禮俗。此外尚有多項深具中華文化特色的民俗慶典,如迎媽祖、鹽水蜂炮、 平溪放天燈、東港燒王船、頭城搶孤等。
台灣少數民族(高山族)各族群有各具特色的傳統歲時祭儀文化。
(4)台灣過春節還有多少天擴展資料:
台灣因為受民間信仰影響,發展出16歲做成人禮的習俗。
《台灣省通志稿》記載:「台俗崇信神佛,以為子女成長有賴於註生娘娘、七娘媽、媽祖、觀音、床母之護佑,故奉之為呵護神……迨年十六,認其以達成年,仍依名護神誕辰。」
按照這一習俗,當子女在襁褓時,台灣民眾會攜至神明面前,求「絭(束腰或衣袖的繩子)」為孩兒護身信物,並藉由每年「換絭」祈求神明保佑孩童。直到孩童滿16歲,以「脫絭」謝神的儀式,確認孩童已長大成人。
到今天,台灣各地的成人禮有了許多新形式。比如,台北大學中文系為大二學生加冠、加笄(指發簪),提醒他們當一個謹言慎行、獨當一面的成年人,從被照顧的角色轉換成照顧別人的角色。另外由繫上師長依每位學生的人品、志向等為其「命字」,希望他們能夠以成聖成賢來自我期許。
台中市的曉明女中,則以「畫15年後的我」作為成人禮。高二學生透過祈禱、座談與同學、老師和家長分享成長體驗,最後戴上有鮮花和荊棘的莿冠,象徵為自己的榮耀和苦痛負責。再讓學生用繪畫,畫出15年後的自己,讓學生審慎思考自己的人生。
5、台灣的法定節日及民俗節日有哪些?
台灣的法定節日及民俗節日有端午節、教師節、兒童節、清明節、父親節等。
1、端午節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是舊時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的民謠。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
2、教師節
台灣是9月28日,因為那天是孔子誕辰。教師節最早由南京中央大學在1931年發起建立,1952年確定為為9月28日,在這天各地孔廟都會舉行隆重的典禮。當然也會有各種「慶祝教師節大會」或「師鐸獎」之類的。
3、兒童節
台灣的兒童節是4月4日,由來是在1931年的中華慈幼協濟會提議,將這天定為兒童節,全國必須放假一天。但是,1991年-1997年這個節又與婦女節合並放假一天。1998年以後取消放假,並入「周休2日的假期」。不過,2011年起又恢復為假日。
4、清明節
對於整個台灣而言,清明還是「民族掃墓節」。清明前後,台灣很多機構都要舉行儀式,遙祭黃帝。在台灣,並不是所有族群都在清明掃墓。一些漳州籍閩南人,就將掃墓日定在上巳日(農歷三月初三)。他們這樣做,是有其傳統的。
5、父親節
台灣的父親節也和大陸不同,是8月8日。據說全世界只有蒙古和台灣一樣是這天作父親節。1945年8月6日,上海《申報》表示:美國為紀念戰爭中陣亡將士的妻與母,曾發起創立母親節。中國也應該發起創立自己的父親節。因「父」字形同「八八」,且「八八」讀音也與「爸爸」相同,故號召上海市民,一同來過「八八父親節」。
6、台灣人每年有幾天國定假日?能具體說明節日和日期嗎?
台灣人每年有19天國定假日,另外勞動節時勞工放假1天。
中華民國開國紀念日(1月1日)、和平紀念日(2月28日)、革命先烈紀念日(3月29日,紀念黃花崗72烈士)、孔子誕辰紀念日(9月28日)、國慶日(10月10日,紀念武昌起義)、先總統蔣公誕辰紀念日(10月31日)、國父誕辰紀念日(11月12日);
行憲紀念日(12月25日)、勞動節(5月1日)、除夕(農歷12月31日),春節(農歷正月初一至初五)、婦幼日(4月4日)、民族掃墓節(清明節,4月5日)、端午節(5月5日)、中秋節(農歷8月15日)、台灣光復節(10月25日)。
(6)台灣過春節還有多少天擴展資料
台「勞動部」2015年12月9日修正「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配合勞工周休二日政策,把勞工工時每2周84小時縮減為每周40小時,但刪除了7個法定假日。修正案失效後,宣告7天法定假日正式復活。
勞工原被刪減的7天法定假日分別為:孔子誕辰(9月28日)、孫中山誕辰(11月12日)、蔣介石誕辰(10月31日)、「革命先烈紀念日」(3月29日)、台灣光復節(10月25日)、「行憲」紀念日(12月25日)、「開國」紀念日之次日(1月2日)等7日。
7、台灣有元旦節嗎?
台灣當然有元旦節,元旦節是我國的通用節日,台灣自然也有。
「元旦」通常指歷法中的首月首日。在我國,「元旦」一詞古已有之,在文學作品中最早見於《晉書》。我國歷史上的「元旦」指的是「正月一日」,「正月」的計算方法,在漢武帝時期以前是很不統一的,歷代的元旦(首月首日)日期並不一致。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公歷1月1日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國也被稱為「陽歷年」、「新歷年」或「公歷年」。2021年元旦,1月1日至3日放假,共3天。
(7)台灣過春節還有多少天擴展資料:
發展歷程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宣布成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在就職誓詞中,孫中山以「中華民國元年元旦」為結尾。這就是中國「元旦」的來歷。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我們所說的陽歷。元旦,指西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
為區別夏歷和公歷兩個新年,又鑒於夏歷正月初一恰在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的前後,因此便把夏歷正月一日改稱為「春節」,公歷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元旦」,並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