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過節有什麼講究
1、山東省諸城市的過年習俗
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過年」,是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戶。
「臘八日」過後,人們開始忙年,購買、趕做新衣,操辦年貨。商店內外、集貿市場商品充盈,年畫、對聯、香、燭、鞭炮煙花等垂掛羅列,趕集人群擁擠,爭相選購,一派節前景象。碗、筷、鞭炮煙花、臘燭、香、紙必購,寓意家丁興旺、新春喜慶。臘月十五日之後,家家戶戶籌備節日吃食之物,推磨碾米、抹煎餅、蒸餑餑(饅頭),寓意「新年豐滿」,做豆腐,寓意「全家都福」,蒸年糕,寓意「年年登高」,割肉、殺雞(吉)、買魚,寓意「連年有餘」。有「賠不完的嫁妝忙不完的年」之說。二十三日前後,家家清掃房屋,粉刷牆壁,以示辭舊迎新。
除夕,戶戶貼春聯、過門箋,糊窗紙,貼窗花,掛年畫,裱糊燈籠,房間、院落煥然一新。午後,水缸里挑滿水,備好過年柴。柴多為豆秸、芝麻秸,有「燒豆秸,出秀才;燒芝麻秸,當大官」之說。家家戶戶灶房煙霧繚繞,炸、炒、煎、煮菜餚,調水餃餡,菜餚必備「合菜」、「魚」,以求「全家祥和,年年有餘」。傍晚,男子整裝率兒孫去祖塋祭奠,燒紙、放鞭,告請祖先亡靈回家過年。此時,家家於財神、家堂、天地供位設好供台,過節事宜一應就緒。晚飯後,擺好供品,提燈籠按既定方向到十字路口或村頭,迎財神,接家堂。迎接時先到既定地點就地撮土燒香、燒紙、磕頭、放爆竹;迎至大門口時再次焚香燒紙、磕頭,請祖宗或財神就位,並在院中燃放鞭炮。事畢之後,於大門口放置「攔門棍」,以防邪魔鬼祟入宅;院內撒置穀草,意為備財神、祖先喂馬;燃燭焚香,燈火通明,徹夜不眠,亦稱守歲。全家人圍坐在一起,食糖果、瓜子,歡度除夕之夜。
午夜子時,發紙馬、放鞭炮,供水餃。長輩率子孫敬天地、祭祖先、叩頭禮拜,祈求全家平安,萬事如意,節日氣氛達到高潮。此後,全家老少同飲團圓酒,共吃辭歲飯。飯為素餡水餃,水餃里有包銅錢者,誰吃到則意味著一年發財。下水餃時保持肅靜,不能拉風箱,不能說「破了」、「掉了」、「爛了」等晦氣話。飯後,晚輩給長輩磕頭拜年,長輩給晚輩「壓歲錢」。爾後,男女循序出門,給同族長輩及鄰居拜年。
正月初一,男女老幼均著節日盛裝,見面互道「新年好」、「新年發財」等吉祥話。此日不幹活,俗稱「耍年」,亦很少有在親朋家做客者。
初二,家家趕早起床,恭送「家堂」,飯後,去祖塋祭奠,曰「上年墳」。是日,開始帶上禮品走親戚。一般有「初二初三看丈母,初四初五再看姑」之說。
同時,民間雜耍、踩高蹺、耍龍燈、唱戲等文娛活動普遍展開。直至正月十五方止。
2、山東人過春節的習俗
一、蒸壯
臨近三十,孔府忙年活動中最熱鬧的場面"蒸壯"就出現了,"蒸壯"就是為過年蒸各種饅頭、餃子、糕餅。
二、大年三十
大年三十整夜包餃子。府內到處燃燈、燃檀香末、鋪地毯、院子里搭彩棚、拉綵帶。午後去報本堂行禮,晚飯後去祖廟辭歲。
三、濟南初二回娘家
濟南年初二回娘家必須拿上禮品。按老規矩講,就是一刀肉(不能少於四五斤)、兩條魚(鮮鯉魚,每條魚須在一斤以上,也稱"對魚")、三瓶白酒外加四斤點心(雞蛋糕、長壽糕、桃酥、百子糕),這幾樣禮品統稱"四色禮"。寓含著一年四季平安、四季發財的美好祝願。
四、青島從正月初一開始走親戚
在青島,"親"與"戚"是嚴格分開的,大年初一這一天是給重要人物和長輩拜年的,但姑表姨表親戚是不可以在這一天走動的。初二那天給姥姥拜年,初三是女婿給丈母娘拜年,初四是未結婚但已訂婚的准媳婦給未來的公婆拜年,初五開始走動姑姨表親。
走親戚帶禮物,青島方言叫"打點個簍子",是因為以前走親戚用的都是用外面刷清油,用細竹條編就的竹簍子。裡面放什麼沒有特別的講究,家裡有什麼就隨便放什麼,一兩瓶即墨老酒,兩包青食餅干,幾個蘋果就成了。親戚家會拿出一兩樣,再壓回去一兩樣,換一下,不讓空著簍子回去。
五、萊蕪把除夕夜守歲叫做"熬五更"
通常是老人找老人,青年找青年,婦女找婦女,大家湊酒錢,一邊飲酒,一邊談笑,但不能喝醉,有的是一家子喝五更酒。
3、山東結婚風俗
找媒人、見面、訂婚、舉辦婚禮。1、找媒人:介紹對象首先找個媒婆,十里八鄉基本村村都有,以高態職業的居多。2、見面:找到目標對象,由媒婆安排見面。3、訂婚:接下來就是訂婚,基本不會有什麼儀式,就是和親戚見面互相認識,以後見面方便打招呼。
找媒人、見面、訂婚、舉辦婚禮。
1、找媒人:介紹對象首先找個媒婆,十里八鄉基本村村都有,以職業的居多。即使兩家互相認識,一般也要找個媒婆。這樣交流起來有個緩沖,有不同意見也不會傷及臉面。首先要送禮給媒婆,無非是煙酒燒雞之類,我們那一般要搞兩只燒雞,其他的看對方是否喝酒、抽煙,選一樣。以後每個環節都要給媒婆送禮。
2、見面:找到目標對象,由媒婆安排笑雀見面。初次見面只是看看身體條件基本不談其他,有時甚至只是在集市上遠遠的看看基本不接觸。如果沒啥問題,下次安戚升源排到女方家裡見面,這樣就會談一些家庭條件方面的具體情況。當然也有過笑話個例:有個人腿腳不好,趕上下雨天去見面,故意在門口摔一跤得以掩飾其身體缺陷,媒婆收了禮也沒戳破。後來被女方發現,給媒婆一頓臭罵。見面過後到訂婚還有一段距離,可長可短基本就是考驗期,逢年過節男方都要去送禮。
3、訂婚:接下來就是訂婚,基本不會有什麼儀式,基本就是互相見麵包括七大姑八大姨都認識一下,以後見面方便打招呼。訂婚過後到結婚還有一段時間,往往女方偶爾要到男方家幫著乾乾活、做做飯啥的,一是兩人增進一下感情,適應一下對方家庭的生活習慣。基本這個過程,女方會連男方家成員的飲食習慣、個人嗜好全都搞清楚。當然這個過程基本女方晚上要回自己家的,如果遠的的話也會單獨住或者跟對方姐姐、妹妹啥的一起住。
4、舉辦婚禮:結婚之前要把婚房准備好,縫紉機、自行車、手錶啥的准備好。女方會把陪嫁的傢具(這個不一定,也可能是盆盆罐罐的日用品)、被褥(一般會好幾套,基本五年十年的都夠用)准備好。然後定日子大擺宴席、整個村裡的人都去隨禮吃飯。
4、山東地區過年有哪些習俗?
有辭灶、貼春聯、請家堂、祭海節等傳統習俗,也有一些近年因經濟、文化興起而盛行的新興春節活動,如青島國際啤酒節、濰坊國際風箏會、臨沂書聖文化節、濟南大明湖荷花節、青島海洋節、泰山國際登山節等。
1、辭灶
和其他地區一樣,山東人的「過年」,是從臘月二十三的「小年」開始的。「小年」,舊時稱之為「辭灶日」,傳說這一天是灶王爺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一家人工作、學習、生活情況的日子。所以在這天,人們要在家中「祭灶」,設擺供案祭祀灶神,送其上天匯報工作,以祈福納祥。
2、貼春聯
過年貼春聯、福字,是中華傳統,山東也不例外。年三十這天,從早上一起床開始,各種年事活動就順序開始了,這是一年中最為忙碌和開心的一天。貼春聯、福字,在山東一般都是年三十上午進行的,早飯後,長輩們開始了包水餃、炸年貨的各種准備,小輩們開始四處貼福,吵吵鬧鬧,貼正了,貼反了,各種歡笑,表達了人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3、請家堂
年三十忙活了一天,到了傍晚,一天的重頭戲開始了——請家堂。「請家堂」,即舉行儀式把逝去的先祖、親人請回家過年,在山東,這是年三十最為隆重和嚴肅的年事活動。山東人過年請家堂的習俗,不能簡單地歸結為「迷信」。它所表現的,實際上是對先祖親人深深的懷念和尊敬。
4、祭海節
祭海節是一個因自然崇拜而形成的傳統節日。最著名的祭海節是位於中國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市田橫鎮周戈庄村的傳統祭海活動,通稱「田橫祭海節」,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北方規模最大的祭海節。
5、青島國際啤酒節
青島國際啤酒節始創於1991年,在每年8月的第二個周末開幕,為期16天。節日由國家有關部委和青島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是融旅遊、文化、體育、經貿於一體的國家級大型節慶活動,是亞洲的啤酒盛會。
6、濰坊國際風箏會
濰坊是風箏的發源地。早在20世紀30年代,濰喊猛坊就曾舉辦過風箏會。解放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濰坊風箏又煥發了派慧生機,多次應邀參加國內外風箏展覽和放飛表演。1984年4月1日,在美國友人大衛·切克列的熱心幫助和山東省旅遊局及濰坊工美的大力支持下,首屆濰坊國際風箏會拉開帷幕。
7、臨沂書聖文化節
山東臨沂是書聖王羲之的家鄉,2003年王羲之誕辰1700周年,經文化部批准臨沂市舉辦了首屆書聖文化節,向全國乃至世界推出了「書聖故里」的文化品牌。
8、濟南大明湖荷花節
濟南大明湖荷花節,是1986年市人民代表大會第九屆第二十次常務委員正式批准荷花為濟南市市花之後,在當年舉辦了我國有史以來的第一次荷花展覽,從此每年7月都有荷花展在大明湖出台。
9、青島海洋節
中國青島海洋節作為青島市的重要節慶品牌,是中國唯一以海洋為主題的節日,創始於1999年,舉辦時間定在每年的7月。
10、泰山國際登山節
泰山國際登山節從1987年9月舉辦第一屆泰山國際登山節以來,每年舉辦一次。
特殊的習俗:
魯西南地區俗規,初一早上不能把雞鴨鵝等放出來,至少圈住半天,怕「攪亂了年」。膠東龍口、蓬萊一帶,初一早晨女主人一起床,就手持紅燭,把家裡各個角落照一遍,寓意用光明驅逐黑暗,把邪氣惡臭趕出去;萊蕪等地有初一「送家堂」的習俗。
年三十「請家堂「,把老祖宗們請回來過年,年初一,人們上墳、燒紙、叩頭將祖宗塵滲答送回墳塋。回家以後,把家譜收起來,春節祭祖儀式遂告結束。
春節的慶祝活動從初一開始,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膠東地區於初二日落後送年,送年時要擺貢品,焚香燒紙,鳴放鞭炮。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風俗
5、山東淄博節日習俗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俗稱「過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公職人員放假三天,民間歡樂持續半月。
嚴格地說,春節是從初一零點開始的,但在這之前的幾天內,節日的歡樂氣氛就已籠罩了千家萬戶。一般猜敗人家都忙著做饅頭,蒸年糕,取意「年年高」;添置新碗筷,寓意增人口;清掃庭院,置辦新衣,以示辭舊迎新;買魚買肉,象徵年年有餘;農家多有磨漿做豆腐者,借諧音「都福」,希求合家幸福。但在舊時,窮苦百姓多在此時出走躲債,俗稱「藏年」,有「過年如過關」之說。
此日凌晨即鳴放鞭炮,家家盡可能用三生菜(雞魚肉)祭天地神靈,迎接財神、喜神,以取「生財」之意。黎明前全家吃水餃,餃子多為素餡。餃子要煮得多,必須有餘,意在有餘頭。吃餃子時,水餃里多包上糖、花生、銅錢、紅棗、栗子等物,寓意食者有福氣。黎明後,晚輩開始向長輩拜年祝福,舊時要行跪拜禮,現在一般只問好,長輩備糖果相贈,並付給幼童「壓歲錢」,望幼兒在新的一年裡平安無恙。同時鄰里之間還要相互串門拜年,主人皆以煙茶、糖果、瓜子、花生招待。近年來,機關團體開始盛行「團拜」。拜年活動經久不衰。
初一這天忌諱很多,一天不掃地,不打水,不動針線剪刀,飯食不燒、不烙,忌吃葷,意取吉利。
串親是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都要帶一些禮物,順序一般是「初二丈母初三姑,初四初五看朋友」,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親朋之間相互宴請,恭賀新喜。
五末日
正月初五,又叫「五馬日」,此日一天不燒不烙,普遍是中午飯多為水餃。這天也叫「破五」,從這天起人們開始各項營生,商店多在這天開門營業,為開市大吉。
人 日
正月初七日。舊時境內居民此日吃各種野菜做的小豆腐。淄川在這天吃小豆腐時,一邊吃一邊用筷子或細楮棒(搗)牆角旮旯,同時念道「楮棒,楮棒,十個老鼠九個瞎,腦子成豆腐渣」。據說吃小豆腐象徵吃老鼠腦,這一習俗反映了人們要求清除鼠害的強烈願望。現在人們多已不過此節。
元宵節
正月十五,亦稱「上元節」。元宵節的主要活動是觀賞燈火,故又稱「燈節」。一般從正月十四日至十六日,市、區主要街道張燈三個晚上。民間傳說,元宵節的燈光是吉祥之光,能驅妖避邪、治百病,故人們往往端著燈相互照照臉龐,還要照一照屋內屋外的各個角落。燈節期間夜幕降臨,滿城燈火齊放異彩。屆時頃城出動,觀燈者人流如海。伴隨觀燈,還有形式各異的諸般雜耍:扭秧歌、舞龍燈、跑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扮芯子……,走街串巷,民間叫作「扮玩」,又叫「鬧元宵」。近年來的元宵燈會盛況空前,除了展出傳統的宮燈、紙燈外,扎制的各種機械化、自動化彩燈更是栩栩如生,引人注目,為昔日所不及。
元宵節這天,城鄉人民有食「元宵」的習慣,即以糯米面為衣,以糖、青紅絲等做餡製成,狀若圓球,寓意全家團圓。
二月二
又叫「春龍節」,有「二月二,龍抬頭」之諺語。舊時農村多有戶戶打「五穀囤」之俗,一般是於這一天的早晨,由當家人來打,即用草木灰在庭院內撒成一圓圈,名曰囤,中間穗告顫再放少許五穀即成,以祈豐年。這天採煤工人不下井,相邀暢飲於山野。建國後,此俗已廢,現在比較盛行的是炒蠍豆,據說吃了蠍豆,一年不被蠍子蜇。蠍豆一般用黃豆炒制,有的蠍豆還粘上糖面,有的在鹽水中泡過,香脆可口。還有把面萁子和蠍豆一塊炒。此外,現在又增加了瓜子、爆米花等,這是炒蠍豆風俗的一個新發展。
寒食、清友旅明
冬至後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春分後十五天為清明。寒食這天禁火、冷食。歷史記載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於綿山,晉文公下令修火禁。此時天氣晴朗,風和日麗,是郊遊的好日子,舊俗有踏青、放風箏、盪鞦韆,現已少見。新中國成立後,掃墓是清明這一節日的主要活動,民間多有上祖墳,給祖墳添土的風俗。機關、學校等團體多在這一天組織去烈士陵園掃墓,藉以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清明這天人們有吃煮雞蛋的習慣,據說清明吃雞蛋眼睛亮。博山農家在清明這天還要煮上一鍋小米干飯讓牛飽餐一頓,以犒賞它一年的辛勞,謂之「飯牛」,有「打一千,罵一萬,清明日一碗飯」之諺,這天所有的牛都不使役,也不準打罵。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日,為民間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日子。此日戶戶食粽子,門上插艾和桃枝,意在避邪。小兒手足配五色線,叫拴命線,頸掛長命鎖,取意「長命」,手心、腳心、頭頂心抹上雄黃,以避病患。婦女、兒童多胸帶香荷包,系用花布縫制,內裝多種中草葯,帶在身上,據說可以驅瘟避邪。此俗今已漸廢,唯食粽子之風尚存。
雨 節
農歷五月十三日,民間傳說是關老爺磨刀的日子。博山、淄川有「五月十三,關老爺磨刀殺許三」的說法,磨刀要用水,所以要下雨。舊時這天一般舉行祈雨儀式,現多已不過此節。
過半年
農歷六月初一,農村多在當日用新麥磨麵包餃子或擀「面萁」敬天祭祖,意在感謝蒼天賜福取得夏季豐收。桓台居民此日祭祖則是意在讓祖先看到後人的勞動成果和「嘗鮮」。
天貺節
農歷六月初六,又叫曬衣節。過去人們在這天要把衣服和書籍拿出來晾曬,謂之「曬龍袍」。據說這天曬過的東西不生蟲。此日群眾還有吃「炒麵」之俗,即把新麥炒熟磨成麵粉,用水和紅糖調食,俗稱「吃炒麵」,傳說吃了一夏天可以不拉肚子,去暑氣。
夏 至
二十四節氣之一,此日多吃涼面。
乞巧節
農歷七月初七日,又稱「七夕」,傳說該日晚為牛郎織女相會之夜。舊時多有少女深夜設香案向織女乞巧之俗,現基本廢除。
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日,又叫「鬼節」。舊時當地有「請家前」之俗,多是傍晚在家中祭祖,同時拔五穀(高粱、穀子、大豆、芝麻、黍子)各一株系為一束放於堂前,祭畢將「家前」送走,置五穀於大門上,寓意祈求豐年。淄川則寓以五穀為馬,好讓祖先騎著馬回去。現今「拔五穀」之風已廢,但祭祖尚存。
天醫節
農歷八月初一日,祀黃帝、歧伯。舊時民間有收露水做眼明囊和天灸的風俗。有些老太太在黎明前到田野里採取草尖上的露水,中午時分用上等好墨研磨成汁,然後使筷子沾墨點兒童的心窩及四周,謂之「點百病」。民國26年續修的《博山縣志》載:「八月朔昧出取花上露洗目,謂去風熱、益清明。又,濡墨點小兒腹,謂可去腹疾」。現在此俗已廢。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此日家家都希望人月同圓,歸寧的婦女必須回婆家過節,故又稱「團圓節」,是民間普遍歡度的重大節日。節前親友就相互贈送月餅、水果等禮品,是舊時「追節」(指自定婚後男方按節饋送禮物與女方)習俗的演變。民國《淄川縣志》有「八月望日中秋節,……婚姻家饋瓜餅為應時物」的記載。現在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草葯 親朋之間所送的禮品日趨豐盛,品種增多。舊時,仲秋之夜,人們有拜月、賞月的習俗,在庭院中對月設香案,擺供品,稱「祭月」,拜後分食,合家歡宴賞月,謂之「圓月」,以示全家團圓。現在家庭多備酒宴歡度。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日,因古人視九為陽數,故叫重陽。舊時文人墨客多在此日登高飲酒或賞菊賦詩,民間多舉辦廟會,此日民間還有「追節」贈糕的習俗。民國《淄川縣志》載「重陽日,登高飲酒,作棗糕相饋送」。近年來,野外登高、趕廟會漸興。
十月一
農歷十月初一日,是人們上墳祭祖的傳統日子,多供以秋季豐收之物,意在報告祖先全面收成完畢。這天上墳除了燒紙以外,還用彩紙剪做衣帽,焚於墓前,有「十月一,上墳燒寒衣」之說,意為祖先捎去過冬衣服。桓台居民多是用「煎餡食」祭祖。淄川除了上墳祭祖以外,還於傍晚到野外路口,為沒有後人的死者祭祀,添「禦寒衣」。
冬 至
二十四節氣之一,此日群眾多食水餃,有「冬至餃子夏至面」之說,據說吃餃子是怕凍掉耳朵,取「餃兒」諧音「膠耳」。
臘八日
農歷十二月初八日,是日民間多用米、豆、棗、花生煮「臘八粥」食,據說吃了能增福。近年來又興腌「臘八蒜」,即把蒜浸於食醋中腌制,是春節吃水餃的佐料,此時蒜味稍酸,醋味微辣,十分可口。
辭 灶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民間俗稱「過小年」,傳為送灶君上天言事之日,故又稱「辭灶」。農家多以穀草、大豆置於灶前,表示給灶君喂馬,好讓灶君騎馬上天,一路順風。灶君像前供雜面、糖瓜(糖瓜意在粘住灶王的嘴,不讓他上天說壞話),並口中念叨「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少說是非話,多帶五穀糧」。供罷即將灶君像撕下,與紙錢、穀草一起燒掉,意味著送灶君上天了。至春節方重新貼灶君像。淄川在辭灶之後還有卜灶的習俗,即悄悄外出聽人說話以為休咎,此為古代鏡聽之遺,《聊齋志異》中有詳細記載。現在此風已止,唯吃雜面、糖瓜之俗尚存,同時家家戶戶開始置備年貨。外出者多在此日回家。
除 夕
農歷十二月三十日,又稱「歲除」,有除舊布新之意。舊時這一天有大門貼「門神」,中堂掛「財神」之俗,現多是家家貼春聯,戶戶掛年畫,剪貼紅窗花。傍晚各家都舉行祭祖儀式,請「家前」回家過年,而後送「家前」於門外焚香燒紙,返回時須將攔門棍置於門前,意防鬼魂返入作崇。入夜,戶戶布燈於院中,徹夜不眠,謂之「守歲」。現在多是掛電燈。全家一起包水餃,吃團圓飯,意味著來年一家人和和睦睦,歡歡樂樂。除夕零點,家家鳴放鞭炮,辭舊歲,迎新春。近年來,除夕之夜更是熱鬧非凡,鞭炮齊鳴,響徹天空,中央電視台的春節文藝晚會給家家帶來了歡歌笑語,全家團坐,傾壺歡飲,喜迎新春。
6、濟南的春節習俗有什麼?
1、祭灶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是祭灶節,又稱灶王節或灶神節,民間把這一天稱為「小歲」或「小年」。人們認為灶神為掌管一家興衰福禍的「一家之主」,「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濟南人會在這一天進行祭灶送神儀式,以保佑全家平安、吉祥。
2、逛廟會
濟南民間素有新春登高祈福的習俗,每年春節及農歷初一、十五等日子,很多市民以登高的形式,到寺院禮佛,求的是滅障消災增加福慧,表達的卻是對生活的美好期望。
3、請家堂
濟南的年俗中,請家堂是一項重要的習俗。濟南人家,除夕這天大都要「請家堂」——— 即舉行儀式把逝去的先祖、親人請回家過年。供上水餃,跪拜祖先,取下「家堂軸子」,再到街上為祖先送行。它所表現的,實際是民眾對先祖親人深深懷念之情轎或意。
(6)山東過節有什麼講究擴展資料:
濟南人過除夕,也有許多禁忌:
1、除夕和初一這兩天不能隨便串門,更不能在別人家裡吃飯,就是嫁出去的閨女也不例外,說是怕被吃窮了。
2、初一掃垃圾時只能由外向里掃,否則就會把財氣掃出去。
3、除夕夜一宿不能熄燈,否則鬼祟入侵,一年不順利;家中老人故去圓老不足一年(有的說三年)者不能出門拜年,以免給別人帶來晦氣。
4、年三十不能動剪子,否則來年會有血光之災。
5、除夕和初一不能橘帆升打孩子,否則會與孩子一年不合,年初一不能做活,否則會勞累一年。
6、初一不能吃面條,據說吃了面條一年麻煩不斷。
7、過年期間打碎盤碗之類的器具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徵兆,萬一不小心打碎了,要趕緊說一聲「歲歲(碎碎)平安」來破解。
參考資料:人民網-老濟南春節年俗
7、山東過年有什麼習俗?
1,山東人的「過年」,是從臘月二十三的「小年」開始的。「小年」,舊時稱之為「辭灶日」,傳說這一天是灶王爺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一家人工作、學習、生活情況的日子。所以在這天,人們要在家中「祭灶」,設擺供案祭祀灶神,送其上天匯報工作,以祈福納祥。這一天,家中還要進行一次全面的大掃除,稱為「掃塵」。「掃塵」意味著把一切陳舊的「晦氣」、「窮運」掃走,從而以嶄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福氣進門。
2,請家堂,即舉行儀式把逝去的先祖、親人請回家過年,在輪碧褲山東,這是年三十最為隆重和嚴肅的年事活動。請家堂的儀式要在年三十的黃昏舉行,彼時先要擺好供桌設好香案,有的還要掛上「家堂軸子」(一種按輩分填有祖先名諱畫有庭院及拜年人物的類似中堂臘簡的年畫),供品則要放雞鴨魚肉慧搜和點心。這些准備完畢後,要由家中的男性長輩到路口或門前空曠處,燃紙叩首並引領已故親人回家過年。「家堂」要在家中待到初五。初五晚間,還要「送家堂」。
3,春節拜年的習俗由來已久,至今不衰。除夕夜是自家小輩給長輩拜年,到了初一就是街坊鄰居互相拜年,恭賀「新春吉祥」。這一天,所有的人都著新衣,家家戶戶走訪拜年,街道一下熱鬧了起來,家家歡聲笑語不斷。山東魯西南一帶還有早起拜年的習俗,一般早上4點鍾開始,就陸續有登門拜年的了。
4,年初二這天,是已出嫁的姑娘回娘家的日子。女兒攜「姑爺」回家拜年,娘家要盛情款待。「姑爺」一年中充當兒子的角色,但在這一天,是史上身份最為「尊貴」的一天,被稱為「貴客」,吃飯喝酒要坐在上首位子上,家中的其他人等全是「陪客」,要輪流給姑爺敬酒。初二閨女回娘家的習俗至今流行不衰。
8、山東元旦過節,家人團聚是幾點吃的什麼飯?
山東過元旦過節,家裡人團聚吃飯是一號晚上,1月1號吃水餃。
餃子在古時候,屬於過年祭祀後食用的食品。古人講究守歲時包,辭歲時吃。也就是說到了子時為兩年之交、迎新辭舊的時刻,具有特殊意義。「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預示新的一年裡交上好運。
從餃子的形狀看,就像元寶一樣,所以元旦吃餃子,也就意味著「招財進寶」。而且餃子裡面都是有餡,這是為了方便大家把各種吉祥、喜氣的東西包到汪氏餡里,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在台灣,元旦名為中華民國開國紀念日,屬於國定假日,放假一天,若與周六、日重疊則另外補假,但若與周休假期困喊散僅相隔一工作日者,該工作日則調為假期,並擇滲乎前一星期六補班補課。自2015年起,若遇周六於前一個上班日補假,遇周日於次一個上班日補假。
在香港、澳門和中國大陸及全世界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元旦為公眾假期。
在日本,新年為公眾假期,政府部門與一般企業從12月29日到1月3日放假、銀行等金融機關多從12月31日到1月3日放假。
9、山東過年習俗有哪些?
1、辭灶
和其他地區一樣,山東人的「過年」,是從臘月二十三的「小年」開始的,有的山東南部的小年在二十四。「小年」,舊時稱之為「辭灶日」。傳說這一天是灶王爺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一家人情況的日子。所以在這天,人們要在家中「祭灶」,設擺供案祭祀灶神,送其上天匯報工作,以祈福納祥。
2、貼春聯、貼福
過年貼春聯、福字,是中華傳統,山東也不例外。年三十這天,從早上一起床開始,各種年事活動就順序開始了,這是一年中最為忙碌和開心的一天。貼春聯、福字,在山東一般都是年三十上午進行的。
3、請家堂
年三十忙活了一天,到了傍晚,一天的重頭戲開始了——請家堂。「請家堂」,即舉行儀式把逝去的先祖、親人請回家過年,在山東,這是年三十最為隆重和嚴肅的年事活動,不過近些年少了不少。
4、共建牆,「合山合界」。
在山東一般很少有住在四合院的習慣,基本上是房屋坐北朝南,有獨立的小院,而且鄰里之間小院只用一堵牆隔開,就是共建牆,山東膠東地區稱為「合山合界」。
5、喝(哈)羊湯
山東雖然沒有幅員遼闊的草原去放牧,但確是全國第三大產羊大省。同樣也是吃羊肉的大省。山東人吃羊肉的方式就是放肉、放骨、熬煮,喝羊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