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人到南寧怎麼過春節
1、廣西的春節習俗有哪些?
1、挑新水、喝伶俐水
按壯家獨特的習俗,春節要挑新水、喝伶俐水。挑新水又稱汲新水,挑伶俐水、挑乖水;喝伶俐水又稱「喝智慧水」,流行於廣西巴馬、凌雲等縣。
大年初一的拂曉之前,壯族家家戶戶的大姑娘、小媳婦都要挑著水桶,拿著三柱香火,唱著歌,去河邊挑水,到了河邊或者取水處,先把香插好,用紅紙包好的錢幣作「利市」往水裡投放。
在挑新水時,還要撿幾塊與家畜相像的石頭回家,並且一路走一路模仿六畜的叫聲。
2、舞雞、舞春牛
桂西一帶的舞雞、舞春牛更是別具特色。大年初一,由舞雞的青年提著用木頭、木瓜做成的兩門雞,打著鑼去各家各戶賀年,他們唱起吉慶幽默舞雞歌,使主家喜笑顏開。
主家從「雞」身上拔幾根雞毛插在自家的雞籠上,祈求六畜興旺。
3、打扁擔
「正月舂堂閉轟轟,今年到處禾黍豐。」這是廣西馬山、都安、上林、忻城等地壯家流傳的一首古諺。從每年的除夕到正月十五,輕快悅耳的「登登打、登登打、登登打嘟打」的打扁擔聲,響遍了壯族山鄉。
打扁擔是一種由壯族生產勞動中發展演變而來的體育活動,也是壯家人傳統的娛樂活動,在古代,每年秋收以後,人們用樹木挖成槽(也有用石槽的),槽中注入稻穀。用木杵椿谷。每邊站五人,男女間立。在椿打中,時而敲擊槽邊,發出有節奏的敲打聲。
4、吃白薯籺
京族春節家家都要做「白薯籺」,籺,粵語讀音yeat,發音接近亦,下同,用糯米粉包糖心做成的一種糕點,年初一早餐不吃葷不喝酒,只吃糖粥、粽粑和白薯籺。
春節期間全村都要到哈亭以豬、雞、魚為供品祭拜諸神,回家後要拜祖先。歲守時,必須在祖先牌位前,擺上白薯壹方能入睡。
5、敲鑼鼓
按照水族的水歷,正月的第十二日為「端節」,即「過年」的意思。節日的夜晚,寨子里舉行聯歡,在鑼鼓和嗩吶聲中,男女青年盡情唱歌跳舞。聯歡會上使用的鑼鼓類型很多,最大的直徑一米以上,鑼重一二百公斤。
鼓面畫有花紋圖案,鼓身刻著浮雕,既是民間樂囂,又是工藝品。主要活動為祭祀和賽馬。水歷的除夕與初一相連的兩頓飯要忌葷食素,但不忌魚蝦。水族婦女泡製的「魚包韭菜」也是端節酒席上必備的佳餚。
2、南寧過春節有哪些風俗習慣
過去,南寧人春節拜年有「初一仔、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舅娘」的習俗,即初一小輩給長輩拜年,初二新女婿給岳父母拜年,初三後則是出嫁女攜兒偕夫回娘家拜年。拜年時,除了要拎只大閹雞,還必須送上年糕、粽子、粉利「三件頭」,意圖將好兆頭饋贈親友。
1、買藕的寓意:佳偶天成
2、胡蘿卜。紅紅火火的意思,象徵寓意紅紅火火、有頭有尾
3、買生菜要有頭有尾。是寓意(來年)生機勃勃,一個好意頭,一年好到尾
4、芹菜、蒜、和蔥。表示家裡的小孩勤快、聰明、會算數
5、甘蔗和圓呼呼的粉利,新的一年又是新的開始,大家都希望在新的一年裡能夠步步高升!大吉大利!帶有這方面寓意的甘蔗和圓呼呼的粉利也就成了老南寧人菜籃中的寵兒。
6、長命燈。從(大年)三十晚就要點了。
(2)廣西人到南寧怎麼過春節擴展資料:
賽龍舟:又叫扒龍船南寧市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有賽龍舟的習慣。民國23年(1934年)南寧民國日報記載:「扒龍船舊習,行見一年一度,在邕江中游駛競技矣」。1997年,南寧市和壇路鄉舉辦的龍舟賽由於規模大,形式新,被中華全國體育總會、中國龍舟協會授予「全國百萬群眾龍舟通訊賽最優賽區」稱號。
3、南寧過春節的風俗習慣
南寧地區春節習俗
春節是南寧地區一年中最大的節日,初一零時起,家家燃放鞭炮,表示辭舊迎新。初二親友帶上禮物互訪「拜年」。十五元宵節晚上鬧花燈。十六縣郊農村舉行廟會、「搶花炮」。按壯家獨特的春節習俗,還要進行挑新水、喝伶俐水、舞獅、舞雞、舞春牛等活動。大年初一的拂曉之前,壯族的家婦就已紛紛到小河去為全家挑新水了。在挑新水時,還要撿幾塊與家畜相像的石頭回家,並且一路走一路模仿六畜的叫聲。回到家裡,就把這些石頭放進豬圈、牛欄,祈求六畜興旺。然後,用新水煮新年茶給全家喝。壯家女要喝伶俐水,就是在汲新水之前,爭著喝由村中公認的「伶俐嫂」捧給大家的清水,她們相信這樣便可更加聰明伶俐,待嫁姑娘更是藉此機會補求在新的一年裡找到如意郎君。桂西一帶的舞雞、舞春牛更是別具特色。大年初一,由舞雞的青年提著用木頭、木瓜做成的兩門雞,打著鑼去各家各戶賀年,他們唱起吉慶幽默舞雞歌,使主家喜笑顏開。主家從「雞」身上拔幾根雞毛插在自家的雞籠上,祈求六畜興旺。舞牛更是有趣。舞牛人用系作精巧的「春牛」表演,一人在前撐著牛頭,一人在後彎腰拱背甩尾巴;後面由一個手拿犁架的漢子驅趕著「春牛」,簇擁著春牛的還有敲鑼打鼓的,唱春牛歌,浩浩盪盪,喜氣洋洋。
舞春牛
桂西一些地區,世代流傳的舞雞、舞春牛活動,增添了春節的喜慶氣氛。舞雞的年青人提著用木頭、木瓜做成的兩只斗雞,打著鑼到村中各家各戶去賀年。舞雞歌吉慶幽默,使主家喜笑顏開。送給賀年的舞雞者紅包,從「斗雞」身上拔幾根雞毛插在自家的雞籠上,以祈求六畜興旺。
舞春牛更為有趣。「春牛」是用竹片巧妙編織而成,牛頭、牛角糊上綿紙,畫上牛眼,牛身是一塊黑布或灰布。舞牛人敲鑼打鼓在村中表演,鑽進布底的兩人,一人在前撐牛頭,一人在後彎腰拱背甩尾巴,後面跟著的是一個手拿犁架的漢子。此外,還有敲鑼打鼓的,領唱春牛歌的,他們走到哪裡,哪裡就有歌聲笑聲。舞罷上村又到下村,從初一鬧到元宵節。舞春牛的人們為農家帶來了節日的歡樂,同時,也寄託著對農家豐收、祥和的祝願。
打扁擔 過新年
「正月舂堂閉轟轟,今年到處禾黍豐。」這是廣西馬山、都安、上林、忻城等地壯家流傳的一首古諺。唐代劉詢在其《嶺表錄異》中曾生動地記載了舂堂的舞韻:「春堂者,以深木刻而槽,一槽兩邊,約排了檸,男女立以舂稻梁,敲磕槽舷,皆有遍拍,槽聲若鼓,聞於數里,雖思婦之巧弄秋砧,不能比其瀏亮也。」今天,代替舂竹的是農家的扁擔,木板代替了大木槽,古老的舂堂以打扁擔的娛樂形式煥發了生機。
從每年的除夕到正月十五,輕快悅耳的「登登打、登登打、登登打嘟打」的打扁擔聲,響遍了壯族山鄉。打扁擔是傳統的自娛自樂活動,每一個壯家人都是打著堂的演員,婦女的動作輕巧優美,男子的動作剛勁有力,自娛自樂的「打著堂」,寄託著壯族人民祈望豐收的願望。
打扁擔的舞蹈形式有雙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種套式。舞者多為雙數。表演者手拿扁擔,圍在長凳或舂米槽旁,有節奏地時而敲打板凳,時而互相撞擊扁擔。扁擔在手中運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側面敲打,發出的聲音或脆、或沉,聲聲相異,形成節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韻律。在扁擔不斷相擊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轉動,更使人眼花繚亂。技巧嫻熟的各種動作,在聲聲扁擔撞擊聲中輕松完成。
喜慶佳節的打扁擔活動,更是熱鬧非常。場上長形的竹筒和鑼鼓與之伴奏,圍觀的群眾不時地傳出唱彩聲,節日氣氛特別熱烈。
在打扁擔的人群中,你可以發現兩髻斑白的老人和稚氣十足的孩子,有的全家揮扁擔上陣,有的母子同場打扁擔,你賽我、我賽你,整個打扁擔活動洋溢著歡樂的笑聲。
趕圩路上,山民們腿走酸了,肩挑累了,就把擔子一放,打起扁擔,不一會兒疲勞便在扁擔聲中消失了。趕墟路上的打扁擔活動即興而起,盡興而散。打扁擔真是壯鄉的一種輕巧而方便的文體活動。
「打扁擔」的舞蹈語匯,具有豐富的農耕文化色彩,舞蹈造型與農耕勞作密切相關,表演內容有:耙田插秧、戽水耘田、收割打場、舂米嘗新等。藝術形象的生活化、勞動化特點極為突出,它牢牢紮根於壯家土壤,必將生命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