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春節送禮 » 春節為什麼是祭祖的時間

春節為什麼是祭祖的時間

發布時間: 2023-04-03 01:48:35

1、過年的時候都要祭祖,這個習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祭祖是春節習俗的重要一部分,在大年三十這一天用食物或鮮花向祖先表達思念與哀思,去給祖先掃墓祭拜,這也說明了中國人對血脈親情的重視,既是對祖先的悼念,也是對未來生活的憧憬,希望祖先可以保佑家裡人來年平安順遂。祭祖這一習俗起源於商朝,在殷商時期人們舉行的祭祖活動被稱為「臘祭」。

中國人總是有一種家族情懷,對自己的先祖也充滿著敬意,有的人會把已逝親人的畫像放在家裡,每天都祭拜,而大多數人都會去親人的墓地燒紙、點上蠟燭,我以前也會和爸爸去祭祖,大年三十那天吃過午飯後就會去附近祭祀先人,雖然我沒有見過那些逝去的親人,但是在祭祀的時候我總會感受到一種莫名的悲傷,覺得這就是我最親的家人。

祭祖是一種孝道文化,幾千年來人們都一脈相承,把祭祖這個行為傳承了下來。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語有言,「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更有羔羊跪乳、烏鴉反哺、卧冰求鯉等故事,告訴了我們要孝順父母,人來源於物,物來源於天地,只有把最根本的來源記住,才能不忘本、不忘初心。

古人相信靈魂說,他們認為人去世之後就會變成神靈保佑後代,因此後人們要時常祭祀祖先,不能忘記祖先,並希望得到祖先的保佑,希望祖先可以施福避禍,以求得身體健康、家庭和睦、學業有成、工作順利等美好心願。

春節是我國盛大的傳統節日,這個重要的節日里對祖先進行祭拜,既表達了對祖先的重視和懷念,也表示了後人對血脈傳承的信念,更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希望在祖先的保佑下有更好的發展。

2、除夕為什麼要祭祖

祭祀先祖,是春節期間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除夕到來之前,家家戶戶都要把家譜、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還有的地方還叩拜玉皇大帝(中國民間信仰中的最高之神)、王母娘娘(玉皇大帝的妻子)。供品有羊、五碗菜、五色點心、五碗飯、一對棗糕、一個大饃饃,俗稱"天地供"。由家長主祭,燒三炷香,叩拜後,祈求豐收,最後燒紙,俗稱"送錢糧"。人們在春節期間祭祀祖先、叩拜神靈,其實就是給祖先、諸神拜年。

中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死去的先人,春節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中國普遍採用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家庭祭祀活動最主要的內容之一。按照民間的觀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樣是應該認真頂禮膜拜的。因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時時刻刻的在關心和注視著後代的子孫們,塵世的人要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

春節時必須祭祖,緬懷自己的祖先,激勵後人。但因各地習俗不一,所以有的地方在年夜飯之前祭拜;有的地方在除夕夜子時前後祭拜;有的地方在初一早上開家門前祭拜;而台灣地區是在除夕午後,進行一年中最後一次祭拜祖先。還有的地方初一在家裡祭拜之後,還要去祠堂祭祖。也有上墳祭祖的,俗稱墓祭,主要是在墳地燒香、上供、叩拜。近代一般是到親人的墓地祭拜。

3、春節為什麼祭祖

春節為什麼要祭祖?過年祭祖有哪些習俗?就是要告誡今人:我們的一切來自祖上、來自逝去先人曾經的哺育、教養與恩惠,特別是要告誡年輕一代:感恩是為人的本分,報答是做人的責任。正是在祭祖這一時刻,人們面對先人做出內心宣示與共同勉勵:感激所有施恩於己之人,懷念所有對家庭與社會做過貢獻之人,立志做一個不負先人厚望、奮發有為、德行高尚之人。 由此可見,春節祭祖絕對不是簡單的形式,更不是迷信活動,而是今人對先人表達感情、心願與意志,激勵後人慎終追遠、繼往前行,凝聚家人親情關系,傳承優秀倫理道德,提振民族精神與文化的重要舉措。值得慶幸的是,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依然保留著春節祭祖的寶貴傳統,就連我們的鄰國韓國也將這一傳統保留與繼承了下來。 1.有的地方習俗,三十這天,全體男性族人到村外,面向始祖墳墓的方向燃香焚紙,行跪拜禮,請列祖回家接受供奉。 2.族人把纏著燒紙的芝麻桿沿路插在牆縫里,先祖的靈魂順著芝麻桿回到祭壇。 3.把列祖的靈魂請到祭壇後,族人集體行磕頭禮。 4.列祖享受後世子孫的供奉。列祖看到今天的情形會有什麼感謝嗎? 5.大年三十晚上,族人和列祖共度年末歲初之夜。 有的人以為,先人在世時已經盡孝心了,再做祭祖沒有必要;還有的年輕人以為,祭祖是迷信活動,等等。此番說法曲解了祭祖的本來含義,需要加以糾正。古訓曰:祖宗雖遠,祭祖不可不誠也。這里所說的「誠」,包括尊敬、懷念、感恩、繼承、報答等多重意義。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形成了在一年開元之際祭祖的傳統,其本意就是以祭祀的形式,表達對先人的尊敬、懷念、感恩、繼承、報答之意, 恰值春節前夕去韓國訪問,五六個韓國同行在聊天時都先後告訴我說,即使在大城市居民家裡,幾乎每一家也都保留著春節祭祖的習俗:除夕之夜,家中設好祭桌,上面擺放逝去父母及祖父母等人的牌位、各種節日菜餚並點燃蠟燭。初一早上,全家人集中到最年長者家中,身著傳統民族服裝,由最年長者帶領讀誦祭文,再共同向牌位叩拜。此後,家人再互相拜年問候。向陪訪的韓方廳長、局長、科長、校長、教師、學生家長打聽,異口同聲的回答是:在臘月三十和正月初一,家家都做同樣的事情,氣氛同樣嚴肅、隆重、恭敬、真誠。想到韓國人均GDP已經超過1.5萬美元,正在進入發達國家行列,這可能與其國民共守道德規范、團結奮進不無關聯。 香港《南華早報》前不久發表一篇署名文章,談到在青島街頭見到行人隨便扔垃圾等現象後評價說:「中國大陸迅速經濟增長和雄厚的財力令世界目炫。許多西方人贊揚中國將世界從一場幾乎已成定局的經濟衰退中拉了出來。但是,從有損公眾利益和不尊重別人的行為,乃至完全不尊重他人的權利來看,很多中國人表面似乎頗為富有,但內心實在缺乏良好素養。」在文章最後,作者發表感想認為,「中國人做到經濟年增長8%還不夠,只有他們內在『富有』了,才會真正贏得國際社會的尊重。」祭祖儀式從臘月二十四開始。二十四,鄉俗謂過小年,意味著從此開始正式過年,家家灑掃庭院,稱作「打陽塵」,晚上必須放上一掛鞭炮,並炒些花生瓜子之類,放在廚房裡,一是送走灶王爺,有些吃食供奉,好堵住他老人家嘴巴,以便他上天言好事,再便是迎接祖先回家過年。二十四晚上,家長都會把小孩召到一起,叮囑言語小心,多談吉利話,少唱不好歌。有的人家更在客廳神案上貼「天地陰陽,百無禁忌」紅紙條,意指即便小孩說話有所放肆,祖宗也不計較了。 年飯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餐飯,自然不可忘掉祖宗,放鞭之前,家中男主人須得先在神案前燒些香紙,將葷菜裝上一碗,並倒上一杯酒,放在神案之上獻給祖先,意思是今天的好日子離不開祖先福蔭。 吃過年飯,才到祭祖最隆重儀式,家鄉稱作「標山」,即一家大小都到祖先安葬之處行祭,祭品是事先必須准備好的,有鞭炮、香燭、燒紙,送到墓地焚燒,算作是給祖先的過年費。頭免不了要多叩,鞭炮盡管放,然後圍繞墓地走上一圈,祭祀者有甚祈求、心願也趁機說出來。 祭祖到正月十五方告一段落,「年過月盡,打算活命」,十五好好放一下鞭炮,送走祖先。 亥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文(2007年) 惟公元二00七年四月五日,歲逢丁亥,大地回春;節屆清明,萬象更新。中華兒女,炎黃子孫,高奏鍾鼓雅樂,敬獻醴酒清醇,抒愛國之情,壯民族之魂。謹致祭於我人文初祖軒轅黃帝之陵,曰: 夫仁民則昌,德盛則興,煌煌我祖,萬世垂功;開先立極,澤被寰瀛。 播谷藝桑,肇啟畜牧農耕; 制禮作樂,創立制度文明。 足歷海岱,親政以建偉業; 心勞崆峒(音"空同"),愛民而效聖能。 舟車指南,八荒交通;州土市朝,宇內綏寧。 撫度四方,萬國和融;奠基華夏,百族盛興。 唯力是奉,唯德是行;懿德仁勛,世代相頌。 神州綿綿,日升月恆;中華巍巍,萬里鵬程。 大江南北,開放之花竟艷; 長城內外,改革之果映紅。 國泰民安,偉業興隆;欣逢盛世,告慰聖靈; 炎黃兒女,開啟新程;高舉旗幟,更創新功。 科學發展,務實求真;惟人為本,本固邦寧; 關注民生,情傾百姓;構建和諧,社會鼎興。 勵志守節,樹立榮辱新風; 昌盛經濟,共繪小康美景; 團結進取,建設三大文明。 看紫荊怒放十載,白蓮八度春風。 願兩岸攜手,秉承先祖緒業,共圖民族復興; 和平發展,致力和諧世界,促進五洲大同。 沮水盈盈,橋山蒼蒼;古柏凝翠,春花吐芳。 告慰我祖,敬獻心香。 大禮告成,伏維尚饗!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