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春節送禮 » 紅軍的春節怎麼過

紅軍的春節怎麼過

發布時間: 2023-04-01 03:14:07

1、建軍節相關知識

2008年的建軍節是建軍79周年

建軍報道的範文:
今天是「八一」建軍節,是人民軍隊的節日,是共和國軍人的節日,也是軍人家屬的節日,更是全國人民的節日。每逢佳節倍思親,軍人,有亮劍的英勇,也有面對親人難以割捨的俠骨柔情。所以,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我們把視角轉向那些因為維和遠赴異國他鄉的共和國軍人們,他們有的已經在異國他鄉執行維和任務,有的正在封閉集訓,即將奔赴前線,讓我們來記錄他們和親人之間的離別故事,關注他們的情感世界。

新婚45天丈夫去維和

新婚僅僅一個半月,丈夫王雙平就被選派去南非賴比瑞亞執行維和任務,作為軍嫂的安薪睿來說,她別無選擇,只能支持。今天是「八一」建軍節,與丈夫分別將近一年的安薪睿把思念化為祝福,她想對所有軍嫂說:「我們在軍人的背後相互鼓勵、相互扶持,為維和官兵撐起一片藍天,給他們提供一個安然恬靜的港灣。」

2001年,安薪睿考入人民大學,開學後接受軍訓,王雙平是他們的教官。軍訓結束後,安薪睿回天津過春節,大年初一,王雙平給安薪睿打了個拜年電話。當時,安薪睿還覺得挺奇怪的,心想:「都是學生給老師拜年,怎麼這個老師給學生拜年呢?」此後,王雙平一直與安薪睿保持著聯系,而且每年春節都要給她打電話拜年。

大學畢業後塌備,安薪睿回到了天津。有一天,王雙平找到她,表達了自己對她的愛戀之情。安薪睿當時都愣住了,這才明白王雙平為什麼每年都給她打電話拜年。經過認真考慮,安薪睿與王雙平確定了戀愛關系。

2006年6月24日,安薪睿與王雙平舉行了婚禮。沒想到,8月初,剛剛度過蜜月的王雙平就接到執行維和任務。而此時,他們新婚才僅僅45天。即使這樣,安薪睿還是默默地幫著丈夫准備了行囊。很快,王雙平就進入封閉集訓。安薪睿說:「直到12月份集訓完,他准備出發了,我們才見上一面。」

在丈夫集訓的這段時間里,安薪睿每天做的事情就是上網查詢賴比瑞亞的有關情況,每天想的就是丈夫受得了當地炎熱的天氣嗎?蚊蟲叮咬怎麼辦?如果丈夫遇到生命威脅怎麼辦?

2006年12月18日,經過封閉培訓後的王雙平隨部隊出發了。當安薪睿看著丈夫登上披紅掛彩的大卡車,向她揮手告別時,安薪睿的淚水不由自主地涌了出來。

兄弟情深 話別絕症哥哥

「哥,我要去賴比瑞亞維和了,明年4月份回來。」身為解放軍254醫院副院長的王東旭思索再三,決定把自己參加維和部隊的消息告訴身患癌症的哥哥王東志,而王東志的反應出乎意料的平靜,他只是說:「去吧,別擔心我的身體,別耽誤了你的正事。」

今年4月,王東志感到身體不適,來到天津就醫,被診斷為胰腺癌,而且癌細胞已經擴散到整個腹腔,醫生說王東志最多還有半年的生命。從小和哥哥感情很好的王東旭為了哥哥的病操碎了心。但是就在此時,王東旭接到了維和命令。這讓他感到很為難,一邊是軍令如山,作為軍人的他,服從命令是天職。另一邊是身患絕症的哥哥,這一走,有可能成為生離死別。

為了讓王東旭團御毀安心執行維和任務,早在封閉集訓前,王東志就回山海關老家了。集訓中,每當晚上點名結束後,王東旭都會向著山海關方向筆直地站立許久,以表達一個軍人對遠方身患絕症的哥哥的思念。

戀人情濃 等你回來度蜜月

維和軍醫田戩的婚禮可謂別致,當他身穿迷彩服從維和集訓地趕到婚禮現場時,新娘付蘇已經在那裡盛裝等待他多時了。

32歲的田戩是解放軍第254醫院維和醫療分隊里的帥小伙,1998年,田戩從第三軍醫大學畢業以後,被分配到解放軍第254醫院消化內科。經人介紹,田戩和從事翻譯工作的付蘇確定了戀愛關系,他們定於今年7月8日舉行婚禮。沒想到,婚禮還沒有舉行,田戩就接到了執行維和的任務。「6月份封閉集訓,8月份去賴比瑞亞維和……」話沒有說完,付蘇就愣住了,半天才說:「我們的婚禮怎麼辦?」田戩語塞了:「要不,等我回來……」

部隊領導得拆納知田戩的情況後,特批給他兩天假期,讓他回家舉行婚禮。婚後第二天,田戩歸隊時,新娘付蘇對丈夫說:「你去執行任務吧,明年回來咱們再一起去度蜜月。」

父子情深 盡忠不能盡孝

劉樹傑是解放軍第254醫院神經內科的副主任醫師,加入了維和醫療分隊,目前正在參加封閉集訓。最讓他放不下心的人,就是74歲的老父親劉宏章。今年春節後,劉樹傑的老父親心臟病越來越厲害,並住進了醫院進行治療,醫生建議他實施心臟搭橋手術。而劉樹傑進入維和醫療分隊封閉集訓後,再也沒有時間照顧卧病在床的老父親。

6月21日,劉樹傑接到家裡的電話,家裡人告訴他,父親將在第二天實施心臟搭橋手術。6月22日,劉樹傑向隊里請了一天的假,匆匆趕到了本市胸科醫院。此時,父親已經被推進了手術室,等在手術室外面的劉樹傑一會坐下,一會又站起來,心裡掛念著正在進行手術的父親。

手術結束了,當劉樹傑得知父親的手術非常順利,還沒有等到父親蘇醒,就又匆匆地回到了隊里。劉樹傑說:「我希望父親手術後能夠盡快康復,這樣我在國外執行維和任務期間就能更好地工作了。」

2、春節怎麼過

過春節的方法:

人們都會在年前有一次采購,會和家人一起去街上購買過年所需的物品,還會買一些新衣服,總之熱鬧非凡。要過年時,人們都會打掃一下家裡,把家裡的垃圾和灰塵都徹底清除,把傢具都搽干凈,然後迎接新年。

家鄉過年時,村裡人都會宰一頭豬來過年,這就是新年之後一年的肉食了。城裡人都會去市場買一些新鮮的豬肉,買年貨時會買一些春聯和福字,然後在新年的這一天就會換下去年貼的對聯,貼福字要倒著貼意味著福到了。

年夜飯是春節時節一家人最歡樂的一頓譽搜飯了,做年夜飯時大家都忙裡忙外得准備,你也不能御虛禪一直玩手機哦,哪怕剝剝蒜、切切小蔥、打打下手,也是與親人的情感互動,並且光榮得成為年夜飯的貢獻者之一。

春節的歷史

春節在古代稱為歲首、正旦、元日等,將正月初一稱為春節是民國成立以後才開始的。作為歲首新年,春節在中國已經走過了至少三千年的歷程,其產生與古代歷年概念的形成有著直接的關系,當然從本質意義上說,它根源於上古先民的時間感受與時間意識。

秦代至漢中期前,歲首在夏歷十月,十月初一為新年。漢中期以後,歲首在正月初一,稱為正月旦、正旦等。正月旦是漢代皇家的重要慶鎮塵祝日,朝廷要舉行大規模朝會。在朝廷的影響下,漢代民間將年節民俗活動由傳統的臘日、臘明日移到正月之旦的「正日」。

3、春節有什麼傳統習俗?

一、新春掃塵
據《呂氏春秋》記載,早在堯舜時代,我國就已經有春節掃塵的習俗。因為「塵」與「陳」諧音,所以新春掃塵就賦予了新的含義,有「除陳布新」的意思,希望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地出門。

二、貼對聯、福字、門神
春節前一天的下午,小孩子們會踩著凳子,拿著糨糊和刷子,往門上貼對聯,然後讓下面的大人看看貼的是否端正。有的還橫批,貼於門楣的橫頭上,對聯貼在門的左右兩邊。還有的在屋門、牆壁、門楣上貼福字,寄託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還有人會把繪有門神的畫帖貼在門板上,祈求一年平安無事,增添節日喜樂氣氛。

三、祭祖、祭神

春節祭神,是一種遍及我國東西南北的習俗。全國各地祭神習俗大同小異,但目的基本相同,都是為了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大吉大利等等。

祭祖一般情況下都是在祭神之後,各地風俗也不盡相同,在我們老家都是每天中午吃飯之前,各家各戶派個代表,端上食物、供品去祠堂祭奠先祖,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祠堂才會關門。

四、吃水餃、吃湯圓、吃年糕

北方大部分地區,春節都有早晨吃水餃的習俗,還經常在水餃裡面放一枚硬幣,誰要是吃到硬幣,大家就說他是全家當年最有福的人。在江蘇淮安,早上有吃湯團的習俗,河南開封一帶,春節這天既吃餃子又吃湯圓。春節期間還有吃年糕的習慣,年糕口味因地而異。

五、守歲、給壓歲錢

除夕守歲,也是最重要的春節活動之一,鄰居朋友聚在一起,或者一家人在一起,有的打牌,有的看春節晚會,大家終日不眠,一起等待天明,迎接新年的到來。

壓歲錢是小孩子和晚輩最喜歡的習俗。除夕吃過年夜飯後,長輩會向晚輩分別贈送錢幣,並用紅線穿編銅錢成串,掛在小孩胸前,說是能夠壓邪驅鬼。這個習俗自漢朝開始就已經流行,當然,現在已經沒有銅錢了,一般都是拿個紅包裝現金了。

六、燃放炮竹

新春來臨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聲辭舊迎新,以示吉慶。當然,現在很多地方都禁止燃放爆竹了,還是應該遵守國家規定,以安全為主。

七、拜年

拜年是春節最重要的活動和習俗之一。大年初一的早上,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走親訪友,相互拜年問好,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一般是從自家開始,小輩給長輩拜完年後,人們在外出相遇時,再笑容滿面地互相恭賀新年。

八、逛廟會

春節期間,一般在農村裡都會有廟會。早期的廟會,僅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的需要,廟會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又逐漸增加了集市交易活動,還有一些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

九、舞龍、舞獅
龍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據說能夠在天上呼風喚雨,也能為人間祈福消災。早在漢代時期,就有舞龍求雨的活動。除了舞龍,還有舞獅子,也是春節期間比較普遍的習俗,在我們北方,也叫耍獅子,小時候經常見,現在也少了。

十、踩高隱襲蹺
踩高蹺,也是春節期間的一項娛樂活灶如兄動,歷史悠橡擾久,在《列子.說符篇》就有記載:「宋有蘭子者……以雙肢長倍其身,屬其脛,並驅並馳。」踩高蹺也叫「扎高腳」、「踏高蹺」,表演的人在兩只腳上綁上兩三尺高的木質蹺棍,表演各種古怪滑稽的動作,小時候基本村村都有這項活動,後來就越來越少了。

4、紅軍長征 大渡橋的鐵索的故事

紅四團馬上發起總攻。團長和政委親自站在橋頭上指揮戰斗。號手們吹起沖鋒號,所有武器一齊開火,槍炮聲,喊殺聲,霎時間震動山谷。

二連擔任突擊隊,22位英雄拿著短槍,背著馬刀,帶著手榴彈,冒著敵人密集的槍彈,攀著鐵鏈向對岸沖去。跟在他們後面的是三連,戰士們除了武器,每人帶一塊木板,一邊前進一邊鋪橋。

突擊隊剛剛沖到對岸,敵人就放起火來,橋頭立刻被大火包圍了。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傳來了團長和政委的喊聲:「同志們!為了黨的事業,為了最後的勝利,沖呀!」英雄們聽到黨的號召,更加奮不顧身,都箭一般地穿過熊熊大火,沖進城去,和城裡的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搏鬥。

激戰了兩個小時,守城的敵人被消滅了大半,其餘的都狼狽地逃跑了。

紅四團陵粗帆英勇地奪下了瀘定橋,取得了長征中的又一次決定性的勝利。紅軍的主力渡過了天險大渡河,浩浩盪盪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線。

(4)紅軍的春節怎麼過擴展資料:

飛奪瀘定橋,凳廳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中的一場戰役,發生於1935年5月29日。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中西部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東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四團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況下,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進,一晝夜奔襲竟達240里。

終於在5月29日凌晨6時許按時到達瀘定橋西岸。尺雹第2連連長和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踩著鐵鏈奪下橋頭,並與東岸部隊合圍佔領了瀘定橋。

打破了蔣介石妄圖把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的反革命迷夢,是紅軍長征中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勝利之一。這次勝利體現了紅軍無限忠於人民革命事業的大無畏精神。

5、春節有哪些風俗你怎麼過的

放鞭炮 打掃房間 拜年 舞獅子耍龍燈 熬年守歲 貼春聯和門神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准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製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製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歷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歷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傳說之一: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春節傳說之二:萬年創建歷法說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回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復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台和漏壺亭。並希望能測准日月規律,推算出准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歷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知道萬年創建歷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確的太陽歷,當他把太陽歷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須。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歷命名為「萬年歷」,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春節傳說之三:貼春聯和門神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盪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裡拿著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准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斗。由於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裡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准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製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製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6、毛澤東一生中過的幾個牛年春節

1

7、春節是怎麼過的?

每年的春節,千家萬戶的家庭都會把家裡打掃得一塵不染,把慶祝的熱鬧活動推到極致。尤其是我家鄉,更是不少節日活動,讓我們每個人都能感受到春節的高潮氣氛。
一年一度的春節,家鄉的活動開始進行。首先是掛燈籠。掛燈籠是最畢遲常見的春節活動,它是春節期間必不可少的,也是我們最喜歡的,因為它是一種祝福,象徵著家庭的幸福,展示了我家鄉的歷史文化。每家人都會在自家門口掛上彩燈,希望來年可以明亮燦爛,也祝福家人好運。
另外,我家鄉還有煙花活動,它也是春節期間最茄數衫受歡迎的活動之一。在大年初一,我們都會放煙花來歡慶這個喜慶的日子,讓大家都沉浸在一片煙花海中,在歡聲笑語中度過這個美好的時光。煙花充滿了喜慶的氣氛,讓我們每個人都能感受到春節的喜悅。
此外,我們家鄉還有貼春聯、放鞭炮等活動。貼春聯,是我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春節最重要的活動之一,它代表著一種祝福,並表達了對美好的祝願。放鞭炮也是春節里必不可少的活動,它代表著喜顫腔慶,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春節的熱鬧。
春節期間,我家鄉還有更多樂趣可以參加。有許多特色活動,比如放風箏、放天燈、踩高蹺等,這些活動不僅能讓人欣賞美景,還可以讓我們更深刻地體會到傳統文化的精髓。
春節是一個難忘的節日,它讓我們每個人都能體會到家鄉的文化特色。在這個特殊的節日里,我們能感受到家鄉的熱鬧,也能感受到家人的溫暖。我們會用心去體驗這些活動,讓春節的熱鬧氣氛更加濃郁。

8、為什麼春節期間部隊會有一級戰備?

你還記不記得,1941年6月22日。那天是蘇聯禮拜天,希特勒的巴巴羅薩計劃在早上四五點鍾,700萬精良德國國防軍,分為中央集團軍群,南方集團軍群,東部集團軍群。打的蘇聯被俘虜250萬蘇聯紅軍。所以越是節假日,部隊都是領取彈葯,車輛加好燃油,隨時可以拉動保衛祖國,這就是為什麼節假日需要一級戰備原因,記住美帝國主義不需要過春節的,你越是闔家歡樂,就是敵人打你時候,戰爭不管你是否過節日呢?蘇聯從衛國戰爭以後,常年搞全國性的戰爭拉動檢查,全員全裝武器彈葯隨時要打仗。吃虧過還沒教訓嗎

9、在我國,九十年代的春節(俗稱過年)是怎麼個過法?

看看春節期間商家的廣告詞就知道百姓過年有多忙了,「 打個電話拜個年,歡天喜地大團圓」、「包餃子貼窗花歡樂在農家, 看焰火放鞭炮京郊真熱鬧」、「春節不在家,假日列車游天下」。 總之,圍在家裡包餃子看晚會是老皇歷了, 過節也要過出個性過出新意來。這讓北京人過春節也開始犯難: 出遊訂不上團,在超市購物交款排大隊,打保齡球球道爆滿, 想租個車到郊區轉轉,車早就預訂一空。春節的樂事多了,品戲、 看電影、聽音樂會,連電視頻道也「春運」——節目太多, 擠破門檻。想求新求異也不是容易事。不誇張地說,正月過後, 就要計劃明年的春節怎麼過了,因為動作慢了計劃跟不上, 只能過一個遺憾的春節。 百姓過節的方式是一天天變了,休閑度假的意識也一天天強了, 春節在人們的心目中從一個團圓佳節漸漸變成一個度假的好機會, 提高生活品質從這個最傳統的節日開始了。 ■圖:在明媚的春光下體驗節日的歡樂 年飯家宴挪到酒樓吃 半數以上的人家不自己包餃子,速凍餃子出現斷貨現象。 辛辛苦苦一年了,過春節該享享口福了,家家戶戶為年夜飯張羅, 這是每年過節的傳統想法。 可越是吃得好了越想在過年的時候吃點省事的、吃點清淡的。 老百姓的心思早被商家琢磨到了,1992年, 西單菜市場推出五種家庭套餐,每套50元至70元, 回家簡單一加工就是豐盛的年夜飯。 按老禮兒,京城的館子到春節差不多都關門上板了, 家家戶戶都忙著在家裡炒菜,誰還會光顧餐館?可到1994年, 春節期間最常見的大紅紙「春節休息」見不到了。 家宴設在餐館酒樓成了時尚。 與其在家一通忙活還不如在餐館里踏踏實實吃一頓呢。 而商家也看準了這一點,為了有個好買賣,為了有個好商緣, 都比著賽不關門,加班加點紛紛擺出家宴擂台。1996年, 北京城擺起了年夜飯,百店家宴熱熱鬧鬧。到了1997年, 年夜飯也要預訂,訂晚了就剩回家煮凍餃子了。 1990年前後,時興涮火鍋、涮羊肉,之後是烤鴨、粵菜、川菜、 上海菜、湘菜相繼而至,中間還穿插著紅燜羊肉、家常菜, 各家餐廳為了年夜飯也絞盡腦汁變換花樣,到了1996年, 連餃子城也火爆起來。 「破五的餃子」,北京的老風俗還被很多人記掛著, 只是初五熱了凍餃子。北京已經有半數以上的人家不自己包餃子了, 速凍餃子出現了斷貨現象,就連做餃子皮也成了「新興產業」, 一個小商販春節期間能賣出去三四十斤餃子皮。 年貨雞鴨魚肉成配角 食品的花費還不到春節花費的1/5,而1/ 3的錢被用來交朋友了。 到了90年代,正月臨近的日子裡,很難見到被大包小包的「吃物」 壓得難於行走的人了,「平日里也是吃海參魷魚, 干嗎非要趕到春節?」糧店裡挺金貴的菜籽油也開始被冷落了, 1992年的春節,盡管張貼了「春節期間每人優惠10斤」, 仍沒有達到促銷的目的。因為北京人知道,更好的「綠寶」、「 駱駝嘜」之類有的是,根本不用囤積。 盡管民以食為天,但在1994年的一項調查統計中發現: 雖然過年幾乎各家各戶都要購買食品, 但食品的花費還不到春節花費的1/5,而1/ 3的錢被用來交朋友了,吃,已經不是北京人過年的主旋律了, 人們把更多的精力和錢用在了自身建設和交往娛樂上了。 會吃了會玩兒了,北京人過年也更實惠了,開始時興批發過年。 去水產市場批海產品,到大鍾寺批發水果,當然,還有批發鮮花。 去年春節,北京銷售鮮花超過30萬盆,銷售額近1500萬元, 和一個大中型商場的效益差不多。 1995年,必備年貨是金童玉女財神爺和大大的福字。 1995年的年貨里還有一樣小東西:歡樂球。這是「禁放」 之後春節歡樂產品的主唱。上億只歡樂球在那個春節爆響: 既安全又聲色兼備。 吉祥物也是置辦的年貨,1996年小老鼠隨處可見,1998年, 虎行天下。 年樂旅遊過年成時尚 春節,從旅遊淡季變為「黃金季節」,機票優惠已成為歷史。 1992年的年三十, 五個結伴前往哈爾濱看冰燈的年輕人是新聞人物, 過個團圓年的觀念正在被悄悄改變。這一年,春節機票優惠50% 的做法已成為歷史。 全家人圍坐在一起看春節晚會的日子也已經過去。 1996年的春節迎來最長的公休假,從初一到初七整整一周, 機票價格開始上浮。春節,從旅遊的淡季變為「黃金季節」。 到1997年旅遊過年有錢也難,還在1996年12月, 東南亞以及海南、昆明、西雙版納、廈門、 武夷山等國內路線已經爆滿。據統計, 1997年北京春節旅遊過年的人數在10萬人上下。 1997年開始, 留在北京過春節的人包餃子看晚會之後又多了一個節目:看燈。 北京城打扮得火樹銀花,每天有幾十萬人上街看燈。 計程車司機都願意在街上多轉轉:亮堂堂的心裡痛快。 春節里,各個體育場館打開大門,從保齡球、輪滑、 羽毛球到室內攀岩, 64項體育活動把大約10萬以上人次的北京人從麻將桌和酒桌旁拉 走。1997年的春節,5萬人奔了體育場館。 1997年賀歲片登場,《編輯部的故事》續集《萬事如意》 除夕之夜在全國30多家省級電視台同時登場。有人發出詢問: 還看晚會嗎?全城同做一件事的情景不復存在。從這一年開始, 賀歲片年年如約而至。 年話身體健康排第一 調查顯示,「身體健康」是1998年最流行的拜年話。 電話鈴聲傳問候,打開電腦接賀卡,賀詞傳進尋呼機。 北京半數以上的人電話拜年。這是九十年代北京人的拜年方式。 拜年,不再是兩盒點心跑一天。先是賀年卡賀年的方式流行起來, 賀年卡不是學生專利,已經被全社會接受了, 1992年春節前分揀量達到250萬件。 盡管郵件量比平日高了近1/4,但增長速度還是放慢了, 因為電信發展快了。 北京最早的尋呼台是126台, 1992年春節每小時尋呼1萬次以上。 1997年已經有尋呼台推出預約拜年,北京有尋呼機用戶上百萬。 1995年,1/5的北京人打長途拜年。1983年, 北京近一半的長途電話需要話務員人工接轉, 用戶掛一個長途電話需要等幾十分鍾。而如今, 北京長途電話可以直撥全國2000多個城市、縣, 230多個國家和地區,直撥比例可在99%以上。 1998年流行的拜年話是「身體健康」,在對北京、上海、 廣州等10個城市的調查顯示:「身體健康」 是人們排名第一的願望。而在1995年左右,人們的祝福大多是「 恭喜發財」。 進入1999年,賀卡成為落後的形式,因為使用大量紙張, 不利於環境保護,電子賀卡在今年流行。 每天中國電信網上至少有四五千封電子賀年郵件接來送往, 輕輕一點,祝福可以傳出萬里之外。 參考資料: http://www.xyinfo.ha.cn/ loca/xn/1_29.html

10、在我國,八十年代的春節(俗稱過年)是怎麼個過法?

八十年代的春節

1983年,第一屆現場直播的春節晚會一炮打響,收到觀眾來信16萬封。當年給觀眾留下印象 最深的節目當屬王景愚繞著桌子「吃雞」,而李谷一一口氣唱了《鄉戀》等七首歌曲。1984年是陳佩斯和朱時茂第一次參加春節晚會,「吃面條」的成功使小品成了氣候,一曲《我的中國心》全國傳唱,《難忘今宵》幾乎成了後來每屆晚會的結束曲……大年三十兒,一家人一邊包團圓餃子吃年飯,一邊看中央電視台現場直播的春節聯歡晚會,與熒屏上的影、視、歌、曲藝明星同喜同樂———80年代,中國百姓漸漸約定俗成了這樣一種獨特的過節方式,學者稱之為「新民俗」。一台晚會,不僅把一家人聚在一塊兒,而且造就了小品等一些文藝形式,更為如黃宏、宋丹丹、趙本山、鞏漢林、蔡明、郭達等一大批笑星的茁壯成長提供了土壤。

■圖:現場直播的春節聯歡晚會從1983年至今已走過20個年頭

年飯票證淡出菜市場

平時想吃什麼就買,弄得人們反倒不知道過年該吃點什麼好了。

1980年,由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北京分公司試制的豬肉白菜餡速凍餃子開始在東單等六大菜市場出售。

1981年,北京居民春節每戶供應4~8元一斤的花茶二兩,大料、黃花、木耳各一包,大白菜20斤,一斤糧票豆腐及一斤糧票豆製品。部分小吃店增添了平時不供應的「蜜三刀」等小吃。

1983年,春節所在的二月份城鎮居民每人供應富強粉三斤、小雜豆一斤、江米一斤、花生油4兩、香油一兩、花生半斤、瓜子三兩、麻醬一兩、魚兩斤(定量內每人保證半斤黃魚)。

1984年,全市11個副食店出售不憑本豆腐。

1985年,低度酒、補酒熱銷。多家西餐廳爆滿,新僑飯店等為家宴提供罐裝、袋裝西式名菜。

1989年,26種調味品、14種豆製品、35種醬菜大展銷,北京人過年再不為米、面、魚、肉奔忙了。

俗話說,過年過在嘴上。生活在80年代的人們,飯桌日漸豐富起來,開始是定量供應的品種增加,接著是集貿市場恢復。平時想吃什麼,到市場上就買,弄得人們反倒不知道過年該吃點什麼好了。

年貨新三大件快步來

家庭主婦再不用為過年大洗腰酸背痛,再不用為肉變質發愁。

1980年,各大商場從外地組織的一批電鍍桌椅、簡易沙發、一頭沉、搪瓷盆陸續投放節日市場;1981年,尼龍綢夾克、線綈被面供不應求,有人利用反復排隊和託人代買等手段套購,僅新新服裝店節前便抓獲「投機倒把者」46人;1984年,14英寸彩電節日供應量比上年增長42倍;1985年,臘月二十八起向個人預售進口相機,每人限購一架,半年內付貨,牌號有柯尼卡、亞西卡兩種;1987年,羽絨服受寵、裘皮帽走俏;1988年,一種名叫馬海毛的安哥拉山羊毛流行……春節穿新衣,80年代,北京人開始走出黑灰藍服裝的包裹,西服、夾克、牛仔、羊絨衫、防寒服、皮大衣流動成一股彩色的風。與此同時,作為禮品,風行一時的暖瓶、臉盆、枕巾、檯布,到80年代問津者日少,年禮的文化味漸濃,明信片、賀年片、掛歷流行起來。

80年代,彩電、冰箱、洗衣機這新三大件快步向人們走來,家庭主婦們再不用為過年大浣洗累得腰酸背痛,再不用為早早燉好的豬、牛、羊肉變質而發愁。

年話春聯貼進單元樓

詞句洋溢著時代氣息:「新長征起步春光明媚,現代化開端金鼓歡騰。」

過年總要求吉利圖喜慶,表達方式多種多樣。貼春聯,大拜年,80年代都有新特色。先說春聯,過去多是農家小院才貼,詞句也無非是「歲歲平安日年年如意春」之類的老句陳辭。80年代大不同了,春聯不僅貼進了城裡的單元樓,詞句也洋溢著時代氣息:「新長征起步春光明媚現代化開端金鼓歡騰」;「富國安邦人歡財旺移風易俗送舊迎新」。一個倒貼在單元門上的大大的「福」字將人們對未來美好的憧憬表露無遺。從城市到鄉村,人們渴望用這種最傳統的形式表達對時代最深的欣喜。初一親朋好友一見面,先遞上一聲「您過年好」,接著便聊上幾句。上了點年紀的關心:「春節您家的『加油』(定量之外供應的食用油)買了沒呢?今年的油比去年強,沒什麼油煙子」。一些年輕人這年春節剛剛相互詢問:「買沒買鄧麗君、劉文正新出的帶子?」轉過年來便已對崔健崇拜得無以復加:「初三都去我家,昨兒我剛置了一個架子鼓」。孩子的父母們相互抱怨著:「我們家這個『小皇帝』春節非讓帶著去吃『肯德基』,店裡人那個多,隊都排到了前門大街上。」

先行一步「下海」的老闆們仍忘不了借這個難得相聚的機會溝通信息:「你

手裡還有多少台洗衣機,我全要了,冰箱也行。」

80年代,聽人們拜年聊天,聽不到為衣食犯愁,聽不到忌諱與掩飾,人

與人之間似乎更近了,人們的話題更廣了,心氣更高了。一句普普通通的

「您過年好啊」,含意是那樣豐富。

年樂貪看晚會洋相多

打趙忠祥一露面,爐子上水壺開了沒人提,想上廁所的忍了又忍。

年年春節都高興,80年代樂更多。

不知是有了現場直播的春節晚會,市場上的彩電才緊張,還是家有彩電的人多了,春節晚會才愈發火爆,反正節前「搶購」彩電可稱得上80年代一景兒。從1984年進口彩電緊張開始,彩電就成了人們心中的緊俏貨。1986年下半年起,商店裡宣告彩電無貨,同時出現彩電票。那陣子,節前能買上一台18英寸彩電可是件大樂事,七姑八姨都要通知到:「他舅舅,家裡新買了電視,春節來看呀。」更樂的還在後面:三十兒晚上一家人早早吃完年飯,預備好記錄晚會公布的謎語的紙和筆,為誰坐在離電視最近的位置爭執一番之後各就各位。這一晚上,自打趙忠祥一露面,爐子上水壺開了沒人願去提,想上廁所的忍了又忍,怕錯過了馬季的相聲、費翔的歌,更怕錯過了節目間穿插公布的有獎謎語。一番冥思苦想絞盡腦汁之後,已是大年初一的清晨,第一件事便是寄答案。苦盼中央電視台的佳音之餘,又該琢磨著去哪兒逛廟會了。80年代,龍潭湖、地壇、白雲觀、大觀園、大鍾寺,到處是廟會。小吃吃膩了,買便宜百貨,工藝品看慣了,花會大賽又開鑼,傳統的賞心樂事未減,晶瑩剔透的冰燈又朝人招手。從三十兒直到正月十五,一家人總是閑不住,樂不夠。人們開始品味改革開放剛剛富起來的滋味。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