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春節玩什麼
1、湖南的春節習俗簡介
1、除夕與團年飯
一年一次的團圓飯充分的表現出中華民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
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藉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來表達感激之情。事實上隨著時代的進步,這種古老的傳統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眾多迫於生活壓力不得不選擇過年不回家這也使年夜飯成為了空談。
2、小年與祭灶神
湖南不少地方有過小年的習俗,只是具體時間和隆重程度不同而已。過小年是「過年」的「開幕式」,從這天開始,喜慶的氣氛持續到元宵。株洲等大部分地區視農歷臘月二十四日為「小年」,益陽等地以二十三日為「小年」,而邵陽、婁底等地卻以正月十五日為「小年」。衡陽及湘北地區較看重過小年,而株洲等地不太注重過小年。
湖南大部分地區都有在臘月二十三日祭灶神的風俗。據說,灶王爺二十三日這天要上天言人善惡,因而祭灶這一天,家家要將灶台、幾案、鍋碗瓢盤打掃乾乾凈凈,在灶神像旁貼上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並在灶前供上糖果,全家大小要行禮許願,希望灶神吃了以後,不說人們的壞話。這叫「送灶神」。
3、春節與貼春聯
春節是我國最隆重傳統節日。原在「臘日」(陰歷十二月八日),南北朝改在歲末。春節時張貼對聯由來已久。對聯源於古代的桃符。據《淮南子》記載,桃符是用桃木製成的,即在桃木板書「神茶」、「郁壘」二神的名字或畫此二神像掛於門首,五代時始在桃木板上書聯語,據說我國第一副對聯是五代里後蜀的孟昶所題:「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
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對聯」,是中國民間春節習俗之一。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貼春聯是華人們過春節的重要標志。當人們在自己的家門口貼上春聯的時候,意味著過春節正式拉開序幕。
4、拜年與壓歲錢
人們通常把春節期間的訪親問友叫「拜年」,相傳古時隆冬季節有騷擾人們生活的「年」怪,「年」怪有三怕:一怕聲響,二怕紅色,三怕火光。這樣每到「年」要出來的時候,家家戶戶就放鞭炮、貼紅紙寫春聯,點起一堆篝火,等兇猛的野獸「年」跑了以後,大家互道「新年好」「恭賀新喜」,這些傳說慢慢衍化,就成了今天的習俗。
邵陽等地,「初一村裡走,初二外婆家,十五接回老媽。」婁底等地認為長輩到晚輩家拜年是好吃的表現。拜年時,放鞭炮以示喜慶,衡陽等地,主要放鞭炮接客,邵陽等地客人帶鞭炮到主人家門前自放。
湘黔一帶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快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5、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它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
6、守歲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1)岳陽春節玩什麼擴展資料
春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及傳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掃塵、貼春聯、祭祖、拜歲、點爆竹、拜年等等。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燃放爆竹。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 春節的歷史很悠久,據《盤古王表》載:「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上古時期以此年頭歲尾舉行祭神祭祖活動。
2、岳陽過春節有哪些習俗?
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准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製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製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3、湖南過春節有什麼習俗?(最好是岳陽、郴州)拜託了!
像吃年夜飯,打紅包之類的各地都有的習俗我就不說了,我說一下這里與眾不同的習俗:
1.「小年夜」的概念與北方有些不同,北方是臘月二十三,南方是臘月二十四.
2.年夜飯上必須有魚,但連續做幾餐都不能吃,為了「年年有餘」。
3.三十,二十九左右的時候得搞一次全家大掃除,為了乾乾凈凈進入新的一年。
4.初一各家都要起早床,越早放鞭越好。
5.雖然過年時走親戚的好日子,但這里初一是得呆在家的,從初二開始才能去走親戚。
4、湖南的春節風俗傳統有哪些?
1、舞龍燈
在湘潭一帶流存著許多過年的風俗,古老而樸素。從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論是農村或城鎮,到處可以看到舞龍燈。
舞龍燈先要「接龍」。即挨家挨戶發請帖,凡是接了請帖的人家就依次進屋去舞龍燈表示祝賀。接龍後,開始舞龍。龍隨鼓起,翻騰跳躍,大有騰雲駕霧之勢。歡快時,燈游龍卷,讓人目不暇接。
湘中一帶盛行舞龍燈,還傳承著不少的巫風楚俗,如「接龍」、「收水」、「掛紅」等,都表達了人們喜慶豐年的美好祝願。
2、給客人送檳榔
「年財佬、出天行」,年三十夜,長沙農村家家火爐中燃著一個楓樹蔸(或松、栗等樹蔸),叫「年財佬」。大年初一,家家於雞鳴時分即起,男女老幼換上新衣,由輩份最高的男主人燃香開大門,鳴放鞭炮,叫「出天行」,或說開財門。
長沙還有客人來拜年,要放鞭炮迎接。入座後,送上兩枚檳榔,稱為元寶,祝其發財之意。
3、關門吃團年飯
「百里魚、團年飯」,岳陽過年風俗除殺雞、鴨、放鞭炮、貼春聯外,在臘月三十日還吃「團年飯」,十分豐富。
岳陽人極重視團年飯,外出的人在千里迢迢往家裡趕,家裡人等了又等。吃團年飯,要關著門,意在不讓財寶跑了。飯後放上一掛鞭炮,表示已吃過了年飯,人們可以走動往來了。
4、吃香喝辣團年肘子
湖南人熱衷放鞭炮,據說這是因為瀏陽鞭炮是湖南的特產之一,當年開國大典上燃放的便是瀏陽鞭炮。基於此,湖南過年時簡直就是滿城響聲震耳。
年夜飯,吃的便是個吉祥如意,即要能反映出家裡過去一年的喜人收成,又要為來年卯足干勁,因此飯桌上的菜,越大個、越豐盛、越吉利,在湘南等傳統風俗習慣較為保留的地區尤為盛行。
5、辣椒滿盆紅紅火火
冷盤和燒菜,脫不了的還是個「辣」字:拿紅辣椒和剁辣椒炒臘肉、臘腸、圓子、臘牛肉,拿香菜和辣椒拌臘魚肉、豬耳朵,再加上幾種蔬菜——必有青菜,寓意全家人新年和和氣氣,事業欣欣向榮。這滿滿當當地拼成一桌,湖南人的年夜飯也就准備得差不多了。
5、湖南嶽陽的民風民俗有什麼?
正月初一早上必吃油煎糍粑,鄰里拜年,初二出嫁女兒回娘家拜年,初五破五,十五元宵節做湯圓食之。
三月三薺菜煮雞蛋。
五月初五端午節,包粽子插艾蒿另有艾蒿煮水沐浴等,女婿送粽子至岳家。邵東還有稱五月初五為小端午,五月十五為大端午,也有包粽子一俗,但不似小端午風行。
六月早稻收割有嘗新一俗,現已少見。
七月初七有乞巧小孩子拜鄉間小橋為親娘者,謂之橋親娘,傳如此小孩能茁壯成長。七月初十左右開始中元節,放鞭炮燒紙錢迎接逝去先人謂之接老客,十四放鞭炮燒紙錢送之走謂之送老客。期間天天上供燒紙並以爛熟綠豆為餡做糯米粑粑以油桐樹葉裹之謂之桐子葉粑粑上供。
八月十五中秋節。
九月初九重陽節,敬老而已
十二月二十四謂之小年,家家大掃除,亦隆重過之。小年以後開始舂糍粑殺年豬。俗傳小年以後死人皆為閻王誤做年豬收之,故喪家秘不發喪直至翌年破五之後。大年三十舉家團圓,鄉間多在中午團年。
另,邵陽習俗酒席在中午舉行。在湖南嶽陽過年風俗有好多不一樣的.比如岳陽都有好幾個市.還有縣城.可以說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風俗.想必你應該是外地的人.但是你是岳陽的女婿是吧.呵呵,其實過年很簡單的.玩的熱鬧.你一般不管是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別人跟你說聲新年快樂你最少也要回個禮咯.還有就是大年三十的時候給小孩子包紅包.也就是MIMI了 你要包多少就看你自己的心意了.最主要的是老人家比較忌諱的是過年千萬不要說"死"字什麼之類的話.要不別人會感覺不吉利.多說點吉利話就好了.還有不要打人.我們這里好多人一般是30晚上不睡覺的.叫"首席"呵呵!
這個你想睡了還是沒有人拉你的.記得不要說忌諱的話.因為明年又是新的開始.家裡人都希望子女在外平平安安.吃東西就不要客氣.想吃什麼就吃什麼的 在湖南嶽陽過年風俗有好多不一樣的.比如岳陽都有好幾個市.還有縣城.可以說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風俗.想必你應該是外地的人.但是你是岳陽的女婿是吧.呵呵,其實過年很簡單的.玩的熱鬧.你一般不管是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別人跟你說聲新年快樂你最少也要回個禮咯.還有就是大年三十的時候給小孩子包紅包.也就是MIMI了 你要包多少就看你自己的心意了.最主要的是老人家比較忌諱的是過年千萬不要說"死"字什麼之類的話.要不別人會感覺不吉利.多說點吉利話就好了.還有不要打人.我們這里好多人一般是30晚上不睡覺的.叫"首席"呵呵!
這個你想睡了還是沒有人拉你的.記得不要說忌諱的話.因為明年又是新的開始.家裡人都希望子女在外平平安安.吃東西就不要客氣.想吃什麼就吃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