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春節食俗有哪些
1、白族的過年風俗是什麼
白族也和漢族一樣,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初十過春節,農歷七月十五日為祭祖節。白族春節的序曲在臘月底就已開始,主要活動是殺年豬,腌制臘肉、火腿和白族風味食品「豬肝鮓」。
大年二十九合家打掃衛生,清除當年的年畫、對聯等。逢年過節白族有許多禮儀禁忌。元江縣局世的白族每年的三月會或天子廟會期間,禁止殺生。大理的白族大年初一不準動刀、挑水、潑水、掃地。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飯前祭祖時,忌諱外人在場。
大年三十,要把借給別人的東西要回來,否則來年找錢不順,糧信不豐。因而借了配臘納別人家的東西,必須在大年三十之前還給別人。大年初七為女人節,婦女不做飯,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勞動,而是盡情地玩耍;大年初九為男人節,男人休息。雲龍縣培沒的白族,七月半這一天不準人們到處亂走。
2、雲南白族怎樣過春節?
我國雲南省白族有80%以上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人自稱「白子」、「白尼」、「白伙」,意為白人。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大年,同時也是白族人一年中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慶。那麼,在白族,人們是如何過年的呢?快跟著小編來看看吧。
在白族的農村裡,冬至以後家家戶戶就開始殺年豬了。殺年豬一是為春節做准備,腌制豬頭、火腿,還要吹豬肝,做豬肝胙,二是對全家人一年辛勤勞動的補償,蒸米灌腸,吃大塊肉,請親戚朋友,一同分享勞動的果實。
進入臘月,白族人趕街的一天天熱鬧起來,地窄處特別擁擠。大家忙著春節的臨近,背著籃子,挎著提兜,像發了瘋一樣穿梭於集市中。臘月衫宏森的年貨街,各種商品包羅萬象,應有盡有,吃的、穿的、用的,只要人們過節需要的物品,無論路程多遠,商販也會從四面八方販運過來。而農家也會將自家飼養的雞、鴨,自家塘里養的魚,還有各種農副產品都背到年貨街來賣,然後再買回自己家中需要的東西。
在白族地區的年貨街購物只絕穗見人頭攢動,摩肩接踵,要是再背上個籃子,不但擠進去難,想擠出來那就更難了。那種熱鬧的景象,與趕大理三月街一樣。備好豬頭與酒茶,門聯春貼亦堪誇。過年事物已全俱,待購一簇山茶花。這真實生動地表現了白族人家年前備辦好各種年貨後的喜悅心情。明清以來,隨著漢文化在白族地區的深入傳播,入學讀書,學習漢文化蔚然成風。源於古代「桃符」的春聯,作為一種喜慶吉祥的象徵,貼春聯已成為白族人家過春節的重要標志。
春節臨近各村寨里一些讀書人都樂意給鄰里們書寫春聯,人們既看重書法,也十分講究春聯的內容。有些村寨沒有會寫春聯的人,就只好跑好遠的路去找人寫春聯。白族人看來過春節的東西可以缺,但喜慶吉祥的春聯不可不貼。
改革開放30年來各地市場繁榮,從外地運來的各種各樣印刷精美的春聯擺滿年貨街,但白族人家還是看重用毛筆書寫的春聯,這可以說明白族人熱心書法家的一種亮點。臘月里的人們除了購買好各種各樣的年貨後,更重要的還要買一束含苞待放的山茶花插在正房堂屋的大花瓶里,再買幾棵有花骨朵的水仙花用小園石栽在花盤里,用溫水催,太陽曬,使它在春節里開出潔白清香的花朵。
臘月是一年當中最嚴寒的天氣,但人們在緊張忙碌中上街買貨寫對聯,幾乎感覺不到寒意,直到臘月三十早集市上同樣人聲鼎沸,有買有賣,不到中午街市上就悄無聲息,見不到人影了。人們都回家過年了,出門做生意的外地人,也要趕在除夕全家吃年夜飯前回到自己家裡和家人團聚。
大年三十是最緊張繁忙而又歡樂熱鬧的一天,從一天早起,全家人為准備除夕的年夜飯忙碌著,宰雞、燒豬頭、撿菜、洗菜,有再多的人也有活做,到了中午,大門、房柱、畜廄都貼上了紅彤彤的春聯,整個庭院里的嘉木花枝上也貼上一圈紅紙條,屋裡屋外一派喜氣洋洋。
過去白族人家每到春節興在天井裡栽兩棵松樹,代表天地祖先,中間放一張四方桌,上置香案、各種果品和祭水碗,兩邊點一對大香。白族人家的春節習俗,一是祭祀天地,二是迎請祖先回家過年。從除夕到正月初六,家裡的一切祭祀活動都在自己家的天井裡舉行。新中國成立以後,為了保護森林資源,白族人過春節時不再砍幼樹插在天井裡了,但春節期間或畝的各種祭祀活動依然保持著白族的傳統習俗。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緣、八字事業、婚姻運勢、財神靈簽、情感合盤、看另一半、八字測算、姓名速配、一生運勢、復合機會,您可以在底部點個贊或者在線咨詢(僅供娛樂):http://www.adxqd.com/xz/
3、白族怎樣過春節?
白族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濃郁的民族風情,他們主要聚居在雲南大理。受漢文化的深遠影響,很早就有過春節的習俗,雖然與漢族人過春節有很多相同之處,但白族人至今仍保留著一些本民族的風俗習慣。
白族人過春節的序幕,一般在農歷臘月就拉開了,主要做的節前准備有:宰殺年豬,腌制臘肉、火腿、香腸;自製白族特色食品「豬肝鮓」、「乳扇」、「乳餅」和「餌塊」等等。到了臘月二十八、九那兩天,全家人一起打掃衛生:洗被褥、掃院子、擦窗戶,清理當年的老對聯和年畫。
大年三十上午,白族男主人開始編撰自家的春聯,他們都愛用漢字來書寫。燃蔽有的對聯不僅對仗工整、意境美好,有趣的是用白語讀來,也會朗朗上口。另外,要塵唯在院子中的花盆上貼紅紙、樹枝上打紅結,大門口燒一對大紅高香,表示來年紅紅火火、吉星高照。一個整天,白族女主人都在准備年夜飯,做好了要先祭拜「本主」和祖先。白族村寨都有自己的保護神----「本主」,這是白族特有的宗教信仰。當祭祀完畢,小孩子們就去放鞭炮,然後全家人團團圍坐在大理石飯桌旁,一塊吃年夜飯、看央視春晚。席桌上除了酒水和其它菜,一定少不了「臘肉燉雞」、「酸辣洱海魚」和「乳扇蘸白糖」等白族風味菜,寓意金雞報喜、年年有餘和甜甜蜜蜜。夜晚,白族婦女還要預備好第二天的菜餚,因為按白族習俗,大年初一是不動菜刀、不掃地的。
大年初一凌晨,白族男子要在自家門口放一串鞭炮,跑到村頭搶一擔井水回家,象徵新年新景象、早起早進財。這天的白族早餐(當地人稱早點)一定得吃湯圓,預示全家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按白族風俗,全家人特別是女人,初一都不去別人家串門,但可以外出參加春節歡慶活動。湯圓早點剛過,只聽鞭炮齊鳴,穿著白族節日盛裝的男女老少,紛紛湧出家門,跑到村中的大青樹下載歌載舞。歡快的白族嗩吶聲此起彼伏,小伙敲著八角鼓,姑娘打著霸王鞭,大家齊唱「白族調」。此時此刻的大理壩子,村村寨寨、街街巷巷到處洋溢著新春的歡樂和喜慶。
大年初二,白族男女開始走親訪友,互拜新年。走進白族人家,熱情好客的主人一定會給你泡上一碗甜甜的米花茶,或者端上一碗香皮兄州香的火腿餌絲。這一天更是小孩子們興奮無比的一天,因為從長輩、親戚和朋友那裡得到了盼望已久的壓歲錢。臘月里結婚的白族新人,這一天也要去拜望男女雙方的親戚,送上煙、酒、糖、茶等禮品,親戚們也會回贈給新娘子禮物或紅包。
春節期間,白族人的慶祝活動可謂豐富多彩,可以去聽「洞經音樂會」,去看「蝴蝶之夢」、舞龍耍獅、龍舟賽;也可以去逛花市,大理的茶花、杜鵑花、蘭花都是馳名中外的。另外,還可以去參加正月初五的「葛根會」、初九的「松花會」、十五的「花燈會」。白族有一個重要的習俗,那就是正月初一至十五的「朝山會」,到佛教聖地---雞足山敬香供果、捐獻功德。新婚男女定要上山給佛祖還願,祈求生活幸福,愛情甜美。
雖說過春節要過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可大多數勤勞的白族人,大年初五以後就開始忙農活、做生意了。他們相信,新的一年將會收獲新的希望,也會創造新的光景。
4、白族過年有哪些習俗
白族的春節不以「臘八」節為起點,而是以立春為起點。「立春」,白族俗稱「代處」[dain cvnl],意為「打春」,也是夏歷歲時第一個節氣。白族視立春為上年四時之終,下年四時之始。民間有「迎春」和「打春牛」之俗。
舊時立春這天,縣官率僚屬耆紳著禮服至郊野的社稷壇,以五辛盤(俗稱春盤)和春酒迎祭春帝與芒神,稱為「迎春」。祭祀畢,象徵性地鞭打,俗稱「打春」,衙役把泥塑春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塊,放入處家田中,以祈莊稼避蟲害,得豐收。「打春」完畢,白鄉人回到家中焚香靜守,不出遠門,以永一年四季平安,春節就這樣開始了。
臘月三十為一年的最後一個晚上,白語稱「陽汪機」[yanp nga jix]或「斗己佳」[dop jit jia],即漢族的除夕節。白族人視這一天為春節的重大節日,為了過好這個節日,以講清潔衛生著稱的白族人於臘月二十四日起就要拆洗鋪蓋、衣物,並要把家中里里外外掃除干凈,謂之「湊鞏」[co gonp],即除塵,寓意把一年苦愁掃除干凈。
就在這天,白家人還要進行「送灶」[sonx zop],用飴糖祭灶君老爺,寓意封嘴,從此忌講臟話、氣話和不吉利的話,也有封住灶君老爺的嘴、不讓他上天到玉帝那兒說壞話的說法。年三十晚飯後必須洗腳,民間有「年三十洗腳,吃喝都趕著」的愜民諺,寓意年三十洗腳後,無論做什麼事,都會比別人趕先。
除夕這一天,白族人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春聯以自撰自寫者為上,內容豐富,詞藻高雅貼切,以顯示門第、家風和情操。凡家中當年無逝者均貼紅聯,若家中有喪事未滿三年,則張貼綠色或黃色春戚蠢聯,以示春節對死者的追思和哀悼。春節貼楹聯在白鄉非常普遍,水平很高,素有「家家楹聯、戶戶種花」的說法,歷來有「楹聯之鄉」的美譽,其書法造詣和楹聯寓意被作家白樺、李准、彭荊風稱贊為「全國第一」。
除夕這一天,白族人還有「植天神樹」的習俗,居民一般都要在大年三十這天在天井植一棵幼松或柏樹,也有種栗樹的,以作「天神」之位;這一習俗後來慢慢失去了「天神之位」的作用,多數白家人把樹苗村到房前屋後或別的什麼地方,但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種樹的做法卻一直保存下來。
燃放鞭炮是除夕夜白族人的一項特別重要活動,以表示送舊迎新。同時,除夕夜還要進行年祭,年祭的犧禮主要有豬頭(要割去豬舌頭,以示不惹是生非)、豬尾巴、公雞、生魚,配以豆腐、僧飯、素酒、清茶,先祭天神,再祭家壇、祖宗、門神、井神、畜神。年祭畢,白族人還有封門、封井的習俗,封門以後,各家各戶間當晚就不再串客。
祭年結束後,一家人就圍在一起吃除夕年飯,除夕晚餐的菜餚不僅豐富,而且還有一定寓意,如豬頭肉一定要配有豬尾巴,寓意「有頭有尾」;蒜苗炒魔芋,寓意「順順利利」;燴茈菇,寓意「圓圓滿滿」;燴蓮藕,寓意「通通泰泰」;燴魚,寓意「吉慶有餘(魚)等等。
年飯吃了,晚輩要向祖宗及長輩磕頭,稱為辭年。然後在燈火下飲茶吃瓜果看電視守夜,稱為守歲。至此,除夕節才算結束。
白族從大年初一到十五的春節活動主要有:開大門、燒頭香、搶頭水、初一素祭、出行、賞春聯、上墳祭祖、拜年、打鞦韆、請春客、趕娃娃街、祭青姑娘、祭天神、鬧龍燈、耍牛舞、過元宵節等。
大年初一凌晨,由男子燃放鞭炮,啟開大門,邊開門邊高聲唱頌「開門大吉,在吉大利,新年新歲,順順利利」,叫開大門。由白族家中主要當家人等攜帶鞭炮、香蠟及供品趕往城隍廟、本主廟等寺廟,爭取第一家燒香,叫燒頭香;能爭得第一柱「頭香」者,預示一年四季大發大旺。由青年男子帶上紙香鞭炮,到溪潭邊或山泉旁燃放,提汲清水回家飲用,叫搶頭水;誰搶了頭水,這寓意萬事開頭順利。
就在這一天,白族人還以油煎糯米粉團、彩色米乾片、干香椿嫩芽等素品及僧飯、素茶、素酒,對天神、灶悄仔棚神、家壇神、本門歷代宗親、井神、門神逐一進行祭祀,然後到本主廟、觀音廟祭祀本主和觀音,叫素祭。這一天,除家庭主婦外,大家外出出遊;出門時要選擇有利方向,貼上一張豎紙條,上寫「出門大吉」四個字,以求一年平安。
從大年初二起,各家各戶就可以上墳掃墓,祭祀祖宗;還可以打牙祭,敬財神,向財神供奉,以示「抓」財;還可以請春客,宴請新婚夫婦、至親密友和各地新朋故舊吃宴席;還可以唱社戲、演吹吹腔、耍牛舞、賞春聯等,進行啟則各種競技娛樂活動;最熱鬧的當然還是拜正月,即拜年。首先要進行家拜,即一家人中晚輩給長輩拜年,爾後給五服之內近親長輩拜年,最後給五服之外的姻親長輩和親朋好友長輩拜年。
拜年所帶的禮物一般為餌塊、紅糖、煙、茶四色禮之類;新婚夫婦則必須帶糍粑喜果。凡來拜年,除待以甜茶、苦茶、瓜果、爆米花、米花糖、八大碗筵席之外,長輩要給童輩「壓歲錢」。其間,初一到初四早餐的吃食都有一定之規:初一吃糯米紅糖薄煎餅,初二吃餌絲,初三吃圓宵,初四吃「牛打滾」(糯米餅在水中煮熟撈出,沾上炒燕麥面及紅糖、層層相疊的一種特殊食品),初四以後可以隨便吃。初一到初四的吃食,五服之內要乘熱互送給本家戶族,以示親情。
在劍川白族過大年,最與眾不同、最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是趕「娃娃街」、「青姑娘節」和「雪梨花會」
拓展資料:
白族是中國第15大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貴州、湖南等省,其中以雲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慶市等地也有分布。
白族有本民族語言,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漢文自古以來一直為白族群眾通用。白族在藝術方面獨樹一幟,其建築、雕刻、繪畫藝術名揚古今中外。在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與周邊的各民族相互往來,創建了燦爛的經濟文化。
白族是一個聚居程度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馬三大支系,受漢文化影響較深。
5、白族是怎樣過春節的?
以食物為例子,大多數民族春節都要吃年糕,意為「年年高升」,要吃魚,意為「年年有餘」,還要吃湯圓,意為「圓圓滿滿」,但是在彩雲之南的白族,他們的吃食是我們平常很少見或者連聽都沒有聽過的。
一,豬肝鮓。豬肝鮓可以說是白族特有的傳統美食了,每到霜降後,居住在洱海邊的白族人就會開始宰豬。而豬肝鮓,就是拿用新鮮的豬肝、豬腸、豬肚和排骨洗凈,然後入鍋煮,不過一定要煮成半熟,煮好以後把豬肝等撈起來,待放涼後加入鹽、辣椒、花椒、烈酒等,拌勻後撞進罐子里,放到陰涼通風的地方,三四個月後,就可以打開罐子食用了,這時候差不多正是春節。做好的豬肝鮓麻辣咸香,鮮嫩可口,除了直接吃以外,還可以上鍋蒸著吃,可以拌飯,可以下酒,還可以加進面條和米線里,是款待親戚朋友不可或缺的好菜。
二,餌塊。餌塊和我們常說的年糕其實差不多,也是選用優質的粘性強的大米煮熟,然後放進容器里舂稱面團狀,然後再取出來放到案板上揉搓,做成磚狀,餌塊這就做成了。不過這可不是餌塊的最後形態,餌塊除了直接食用以外,最常見的是做成「燒餌塊」。
燒餌塊就是把餌塊做成薄餅的樣子,然後再炭火上烤,烤到微微焦黃發出香氣時,就可以從炭火上移開,然後在上面塗上芝麻醬、辣醬等各種醬料,最後在裡面加入牛羊肉和油條,是白族傳統的特色美食。
除了做成燒餌塊以外,餌塊還啟弊可以切薄片加火腿、豌豆尖、酸腌菜末等做成炒餌塊,切成絲用滾水燙熟,加上肉、添上肉湯,佐以醬油等做成煮餌絲。除了這三種主要的吃法,還有鹵餌塊,烤餌塊等極具地方特色的吃法。
三,八大碗。很多地方過年時都有「八大碗」,不過卻又不一樣,白族的八大碗,顧名思義是由八個稿友菜餚組成,其中有千張肉、粉蒸肉、酥肉、拼盤、煮白扁豆、煮竹筍、煮粉條、紅燒肉等八樣菜。這八樣菜葷素搭配得當,運用了煮、炸、燉、蒸等烹飪技巧,充分體現了白族人酸懶的飲食風味。
除了這些以外,白族人過年還要吃米花糖、牛打滾、香椿芽等,除夕夜全家還要在燈火下喝茶吃水果,看電視聊天,是為守歲。
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中國人無論到哪兒都是要講究吃的,所以在飲食方面才會有這么一個豐富且龐大的飲食體系,而且也由於我國是一個地域廣闊,由多民族組成的國家,所以才會發展出很多獨具特色飲食習慣和文化,讓我們能一邊享受美食的同時也一邊大開眼界。
白族人過春節的食物如此具有地方特色,讓人不禁心嚮往之,你們那裡有沒有什麼特別悄敬族的食物呢?不如一起分享一下吧。
6、白族春節傳統活動有哪些
白族 是我國第十五大少數民族,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是白族主要的聚居地。作為我國西南邊陲歷史悠久,本民族文化發達的少數民族,白族的傳統文化與習俗既充滿濃厚的民族特色,在漫長的歲月中又深受漢民族文化的影響,其一大鮮明並啟陪例證就是白族同胞也一樣過漢族 春節 ,那麼就讓 老黃歷 為你介紹白族春節傳統活動有哪些。
作為夏歷新年的春節,絕蠢在很早之前就已傳入白族地區,至今已成為白族最隆重的民族節日。初一當天,按習俗不能到別人家,但可以到外面玩。早上起來,白族主婦先在院子中祭拜天地,再到堂屋中祭拜祖先,最後到大門口拜祭,之後方可出門。
吃完 元宵 ,大人小孩便紛紛出門參加各種慶祝活動。到處鞭炮齊鳴,村村寨寨響起了歡快的白族嗩吶,小夥子敲著八角鼓,姑娘們唱著白族調,打著霸王鞭,在村寨中心的大青樹下且歌且舞。
群眾組織「洞經會」、「蓮池會」引領舞龍隊伍和財神走街串巷,各家各戶爭著把龍和財神請進家中歌舞一番,以討吉利。每當財神唱出吉利的祝詞,人群中就爆發出「謝金口」的歡呼,一時鼓樂齊鳴,村寨中處處洋溢著歡樂和喜慶。
初二這天,可以走親串友,小孩子們終於盼到親戚朋友給的壓歲錢了。這一天的白族習俗活動豐富多彩。臘月里結婚的新人要去拜望男女雙方的親戚,俗稱「請新娘客」,各家親戚要送給新娘子各種禮物。
洱海附近的白族當天往往成群結對到洱海東岸的青山村觀看古老的白族宗教祭祀活動「上刀梯」。在十幾米高的梯子上,綁著數十把鋒利的鋼刀,刀口朝上。巫師手抱公雞,赤腳爬上刀梯頂端,口中念念有詞,向四方祭拜,祈禱四時清吉。巫師回到地上,手腳均毫發無損。
海東各村則盛行賽龍舟。遠處三塔挺立,蒼山含黛,山頂積雪旁橡和山腰的玉帶雲相映成趣,在碧波萬傾的洱海上,點點龍舟如在畫中。
春節期間,白族還有一個重要的習俗——朝山會。大理雞足山是 佛教 名山,全山共36寺,72庵,與峨眉、五台、普陀、九華齊名,為迦葉尊者道場。佛教傳說,釋迦牟尼涅盤後,其大弟子迦葉尊者來到雞足山守衣入定,等待彌勒佛下界成佛。
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日為白族朝山會。此時雖是初春,但雞足山上已是山花爛漫,春意濃濃。朝山者來到雞足山,在各個寺院給佛像敬香供果,捐獻功德。朝拜者最後要到雞足山頂峰金頂寺,東觀日出,西觀蒼洱、北眺玉龍,南看祥雲,極目千里,但見春和景明,令人心胸開闊,精神振奮。春節前結婚的白族新人,也成雙成對來朝山還願,祈求生活幸福,愛情甜蜜。
7、白族的春節風俗習慣是什麼
白族春節習俗
白族人民過年的活動饒有風趣。除夕前,各家都把屋子內外打掃得乾乾凈凈,不讓灰塵留到新的一年。除夕晚上,全家團聚,守歲過年。午夜以後男女青年爭相挑水,以象徵勤勞和幸福。初一大清早,全家老幼都喝泡米花糖水,以示新的一年能過上花蜜般的甜日子。節日期間,拿扮爛白族人民有耍燈龍、舞獅子、跳舞蹈等傳統文娛節目。白族人民過新年,還開展一項傳統的活動─━「放高升」:取一根整棵的大竹子,竹節消漏里裝上火葯,點燃以後,可把整棵竹子射向天空,高達一百多米。這項具有千餘年歷史的活動,帶有濃郁的民族氣息,反映了白族人民缺檔勇敢向上的強悍性格。
8、白族的春節風俗
白族物凳的春節風俗白族每逢節日,除必備節日食品之外,還要進行拜佛、祭天和罩盯旅敬祖等祭祀活動。年節最為隆重。自臘月起家家都要置辦年貨、殺豬、磨豆腐、舂餌塊和糯米粉。除夕時,各家主事人都要帶著飯菜、茶酒用托盤順著天地、大門、水井、灶神、祖先牌位的順八進行祭拜。然後全家人吃團圓飯。隆重的團圓飯在餐桌中央擺一個大的銅火鍋,必上豬頭肉,周圍有八大碗寓意深刻的日菜餚。如:藕有眼寓意開竅通暢;蒜苗白語意「順」寓意萬事通順;燒魚寓意富富有餘等。大年初一早晨要煮湯圓,有的做面條,都寓意團圓、和順、益壽等美好的祝願。從初一到初五,每天吃什麼都有一定的規范。居住在碧江的白族,過年的方式則培與其他地區不同,在碧江的白族把一年分成十三個月,年節則在13月的下旬屬豬或屬蛇日進行。除夕晚全家都要先祭樹神,而後全村要一起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