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到初幾都做什麼
1、春節初一到初七的習俗都有哪些
不同省份,不同地方,可能會有著不一樣的習俗。
我是廣東潮汕人,那麼,我就介紹一下,廣東潮汕地區,在春節期間的一些習俗吧!
如果可以縮寫的話,整個過年,在潮汕這邊,一般就是吃團圓飯,走親戚,回娘家,然後剩下的就是祭祖,拜神,拜神,拜神,拜神。
大年初一,起床以後,就要穿上新衣服,新年新氣象。見到家人,就一定要開口說新年好,說上幾句祝福話。
在這一天,會有親戚到家裡來拜訪,我們也要去其他親戚家裡做客。
當然了,大年初一,由於不能拿刀,所以,團圓飯,一般都是外出吃。別問我飯店的廚子怎麼辦,我也不知道他們該怎麼辦。反正我們是全家人聚在一起,開開心心吃一頓。
在這一天,不管孩子多調皮,多不聽話,也不能打孩子。畢竟,這是過年,要笑。不然第一天就生氣,未來的日子,可不好過啊。
要是不小心打碎東西,就要大聲說出,瓷打碎,大富貴。
另外,在這一天,不論家裡產生了多少垃圾,都絕對不能拿掃把,還有丟垃圾。垃圾都要留到初三那會,才可以丟。
到了大年初二,就是回娘家。
這一天,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吃飯,帶上雙數的水果和紅包,給家裡的老人送祝福,送溫暖。
當然了,吃完午飯,就要到娘家的親戚那裡坐坐,畢竟一年到來,見面的次數不多,也就春節期間有走動幾下。
等傍晚以後,才回家。
只是,如果親戚比較多的話,晚上可能還要再到其他親戚那裡坐坐。
大年初三的話,我們這邊要到村裡的氏堂那裡,祭拜先祖。
同一個姓氏,同一個祖先。在那一天,沒辦法睡懶覺,因為你如果睡過頭了,到時候人家都拜完了,東西都收走了, 你想拜也沒得拜。
所以,要早起。當然了,還要把初一初二的垃圾都給扔了。
到了大年初四的時候,就是拜灶神。
初五,拜財神。
初六,村裡請老爺,拜老爺。
在那一天,每個村都會請老爺,所以特別的熱鬧,到處可以看到請老爺的轎子,還有長長的隊伍。
每年這個時候,我都是先在村裡請老爺,等燒香拜神過後,就要帶著老婆孩子回娘家,觀看那裡一年一度的特大型請老爺儀式。到了晚上還有火把節和煙花盛會,就不知道今年還有沒有機會燃放煙花。
初七,拜老爺,送老爺回廟。
整個過年,在潮汕這邊,除了吃喝玩樂,剩下的時間,都用來拜神了。
所以,一定要在年前准備好多的香,水果,三牲和「元寶蠟燭」。
看似輕松的春節,其實在我們這邊,沒有一天可以輕松的。
曾經有人說過,潮汕人的一輩子,除了喝茶賺錢之外,剩下的時間,都是在拜神了。或許,這就是我們的生活。
但是我們熱愛這樣的生活,可能就是這份信仰,帶給了我們無盡的動力。
2、春節初一到初七每天都有什麼習俗,或者在這天人們要做什麼?
初一民間習俗:
年初一 開春吉祥
民俗習慣:放爆竹 拜年 壓歲錢
放爆竹:春節燃放爆竹之俗始於漢代。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據明朝陸容《菽園雜記》記載,拜年習俗最早行於明朝京都。朝官往來,不管認識與否都要互拜,百姓則各拜親友。清代時興在春節時送「拜盒」,即將賀年帖放在精緻美觀的飾盒裡送給親友,以示莊重。今日中國民間,「拜年」已成為一種傳統習俗,至親愛友和同事們,走家串戶、登門拜年,互致問候。
壓歲錢:過年給孩子一些壓歲錢是中國的傳統民俗。壓歲錢飽含著長輩對晚輩的祈福求安。在中國,關於壓歲錢的來由,民間曾有一些流傳甚廣的故事,比如說古時候有一個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來禍害小孩。於是人們就點亮燈火通宵不睡,並把銅錢放在孩子枕邊以避邪,這就是「守祟」「壓祟」,後來也稱為「守歲」「壓歲」。但這些傳說於史無據,不足為憑。壓歲錢的習俗真正始於何時眾說紛紜。
注意事項:
避免吃稀飯,這天若吃稀飯,這一年外出會被雨淋,甚至大雨會將田土沖垮。此外,吃稀飯是貧窮的象徵,初一吃稀飯,恐怕之後都得過著窮困生活。
嚴禁灑掃與倒垃圾, 會把家裡的福氣財運掃光光; 若真要動掃帚, 記得由外往內掃!
盡量不動刀剪針線,一旦有差錯,會招致破敗等不吉利的事;也有可能把財路剪斷。
初一打破碗碟杯盤,意謂著這年會有「破運」,補救方式是用紅紙包起,口中念「歲歲平安」等吉祥話,並放在神案上數天,即可化解災難。
不能睡午覺,男人在這一天睡午覺,他的田畦就會崩坍;女人在這一天午睡,爐灶會塌陷。這亦是取古意,勸人不要懶散。
忌洗衣,因為水神生日是初一、初二,因此這二日不宜洗衣。
不可以躺在床上說恭喜,傳說會導致長年卧床!
不能打人、罵人以及哭泣,以保持好兆頭。
避免說出「破」、「死」、「病」、「輸」、「敗」等不吉利的字眼;若不慎犯忌,要以吐唾沬、說「童言無忌」等方式化解可能的不祥後果。
記得要在年前還清債務,如果已欠過年,初一到初五也不能上門討債,否則會倒楣一整年!
不宜殺生。殺生必見血光,為不祥之兆,會引起刀災、兵災、血災等災禍發生。
出嫁的女兒初一不能回娘家,據說會讓娘家破敗。
初二民間習俗:
年初二 回門是喜
民俗習慣:出嫁女兒回娘家
出嫁女兒帶女婿回娘家的日子,稱為「回門」。早期還需由娘家兄弟前來迎接,並准備紅包分送給小輩。
初三民間習俗:
年初三 老鼠娶親
民俗習慣:老鼠娶親人早睡
可安睡遲起,因為自除夕到初二都勞累,這日可以好好調息啰!
俗稱「赤狗日」,不宜外出或宴客。
根據傳說,這日是「老鼠娶親」的日子,入夜後必須早早熄燈就寢,以讓老鼠家族舉行婚禮;並在家中各處撒鹽與米,稱為「老鼠分錢」。
初四民間習俗:
年初四 恭迎灶神
民俗習慣:迎灶神 送火神
恭迎灶神回民間的日子。
灶王爺要點查戶口,所以家家戶戶都要守在家裡,准備豐富的果品,焚香點燭並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北方有些農村風俗,綁火神,用玉米梗或麥梗幫在棍子上,點燃後從自己家送到河裡去,代表一年家裡無火災。
初五民間習俗:
年初五 拜財神 發利市
民俗習慣:拜財神
稱作「破五」,因為之前的禁忌過了這天便可破除,所以也謂「初五隔開」。
這天垃圾變成了「窮氣」,因此要清掃家裡,將垃圾送出去,俗稱「送窮出門」。
「五忙日」,禁止動土,否則可能會有災害發生。
初六民間習俗:
年初六「送窮」
民俗習慣:送窮出門
正月初六「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
其意就是祭送窮鬼(窮神)。窮鬼,又稱窮子。據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文宗備問》記載:「顓頊高辛時,宮中生一子,不著完衣,宮中號稱窮子。其後正月晦死,宮中葬之,相謂曰今日送窮子。」
相傳窮鬼乃顓頊之子。他身材贏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爛衫,喝稀飯。即使將新衣服給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燒出洞以後才穿,因此宮中號為窮子。送窮之俗在唐代相當盛行,大文學家韓愈曾寫過一篇《送窮文》,其中說:(主人)三揖窮鬼而告之曰:聞子行有日矣,我有資送之恩,子等有意於行乎?唐詩人姚合還寫有詩《晦日送窮三首》,其中第一首雲: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從最後兩句可以窺見送窮風俗在當時已相當普遍。宋以後,送窮風俗依然流行。清人俞曲園《茶香室三鈔-送窮鬼》錄前朝人的詞有:奉勸郎君小娘子,空去送窮鬼。關於送窮的日期,有幾種說法:《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說,是在「人日」(正月初七)前一天,即正月初六。則是一本書,其引《圖經》又說:「池陽風俗,以正月二十九日為窮九日,掃除屋室塵穢,投之水中,謂之送窮。」
還有一說是在晦日,即正月的最後一天,因據《文宗備問》說,窮鬼本死於正月晦日。三個送窮的日子雖各有異,各地送窮的日子也各不同,但有一點還是共同的,即都是安排在正月新春進行。送窮風俗具休的儀式,據《歲時雜記》記載:人日前一日掃聚糞帚,人未行時,以煎餅七枚覆其上,棄之通衢,以送窮。韓愈《送窮文》中,提到要為窮鬼結柳作車,引帆上牆。這就是說,送窮時既要為「窮鬼」准備下象徵性的車船,還要給窮鬼帶上干糧。有的地方還有「以芭蕉船送窮」的做法。看來,各地送窮,各有各的的辦法。民間廣泛流傳的送窮習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初七民間習俗:
年初七 安頓身心
民俗習慣:休養生息
「人日」,傳說里若這日天晴,代表人身安適;若陰雨,則疾病瘟疫生。又稱「七煞日」,許多事情都不宜在這天進行,尤其應避免外出遠行。
3、春節初一到初七的風俗是什麼?
春節初一到初七的風俗是:
1、初一:
從正月初一開始便進入迎接新禧、祭祀神靈、祈求豐年主題。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煙花照天、辭舊歲、迎新年等等各種慶賀新春活動達於高潮。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送舊迎新。
2、初二:
正月初二是傳統的姑爺節,姑爺們要紛紛去給岳父家 、岳母拜年。這天出嫁的女兒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利是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
3、初三:
年初三又稱「小年朝」,有祀祖祭神的習俗。大年初三,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親朋好友之間不可互相走動拜訪,還有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動刀或剪刀的習俗。小年朝:古載,初三日,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同。
4、初四:
正月初四是女媧造羊的日子,故稱「羊日」。在這一天里,人們不能殺羊,如果天氣好,則意味著這一年裡,羊會養得很好,養羊的人家會有個好收成。在老皇歷中占羊,故常說的「三羊開泰」乃是吉祥的象徵,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間的日子。
5、初五:
五祀即迎戶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余」諧音,詩個吉利。
6、初六:
農歷正月初六又稱馬日,在這一天要送窮,是漢族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在中國各地還有自己的送窮辦法,各不相同。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於送走窮鬼。反映了古代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7、初七:
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初七一天是人類的生日。在文字記載上,漢朝開始便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
4、春節什麼時候開始,開好到結束之間有什麼習俗(按順序每天干什麼)
傳統的春節過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開始,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結束。主要習俗包括:
臘月二十三祭灶;臘月二十四掃塵;臘月二十八或二十九、三十貼年紅(即春聯、門神、橫批、年畫);臘月三十(除夕)吃年夜飯、守歲;正月初一、初二、初三拜歲;正月十五元宵節賞燈。
5、春節初一到初七有哪些習俗和講究?
春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正月初一到初七自然有不少的習俗和講究。初一不掃地,掃走好運氣;初二午飯在娘家,晚飯在婆家;初三曾是「赤狗日」,如今已經可走親訪友;初四祭財神,迎灶王爺;初五「破五」趕窮,放鞭炮吃餃子;初六「六六大順」,商家開門做生意;初七「人日」,尊重每一個人。
所有中國人從小都知道,春節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節日,尤其是初一到初七,要遵守的習俗和做事的講究更是必不可少。
初一時,家裡是不能掃地的,所以通常家裡的長輩都會讓我們在大年三十以前就搞好家裡的衛生。因為傳說初一在家裡掃地,會掃走家裡這一年的好運氣。到了初二,就是女兒女婿回門的日子了,雖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但是常回家看看才是孝順。初三曾是古人口中的「赤狗日」,有民間傳說在這一天出門會與別人發生口角,所以不宜出門,但是現在好像已經沒太有人提起了。
初四是祭財神,迎灶王爺的日子,所以在以前,初四的時候大家都不會出門,都會在家裡吃飯,迎接灶王爺。初五則是要「趕窮」,很多家庭會選擇在天剛亮的時候在門口放鞭炮,把家裡的窮氣趕跑。初六,顧名思義就是「六六大順」的日子了,許多商家就會在這一天開門,所以經常在初六清晨就會聽見許多商家在門口放鞭炮,普通的家庭也會把家裡的垃圾全部扔出去。初七則是「人日」,在古代,這一天不會處決犯人,長輩也不會罵小孩。
是不是沒想到初一到初七還有這么多講究?雖然現在很多習俗都已經逐漸消失了,但是作為中國人,我們還是有了解的必要。
6、過年七天分別做些什麼事情?
1、除夕
包餃子看春晚大年三十是春節前最後一天,之前應打掃房子,准備年貨等。貼春聯最晚應在這天完成,以增加喜慶氣氛。
除夕夜又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一切准備停當,晚上7.00打開電視,一邊包餃子,一邊收看央視春節晚會。
2、初一 放鞭炮
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鞭炮,以闢辟叭叭的鞭炮聲除舊迎新。鞭炮在古代叫爆竹,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3、初二 回娘家 四樣禮
初二是每個姑娘鐵定回娘家的時間,也是部分地區的「法定日子」被稱為「姑爺節」 。中國民間有「一個女婿半個兒」的說法,所以、為女婿們設定節日就順理成章了。一般女兒女婿回娘家必帶「四樣禮」缺一不可。
4、初三姊妹兄弟大串聯
利用初三這個小年朝,姊妹兄弟間互相走動一下,或逛公園、或K哥、或一起看場電影、吃頓飯等,用這種形式來聯絡姊妹兄弟間被擱置已久的情感,或許這些哥哥、姐姐里有事業有成的成功人士,讓他(她)們指導或提攜一下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能圓起「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說道。
5、初四、五、六走訪戶外
春節期間的社火、芯子、元宵燈會等都會在公園、廣場開展,忙完了春節幾天的事物不妨去有活動的地方看看。關中的社火、芯子、皮影等,都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些傳承人已經年逾古稀面臨失傳現實,可以說是看一場少一場了。帶上孩子去看一看像大熊貓一樣珍貴的文化遺產,給這些最後的絕唱留下一個完整記憶。
6、春節大年初七
吃素麵線:在台灣地區,大年初七稱為「七元」,也就是人的生日,所以這一天要吃素麵線。華人慶生日,多有吃面線的習慣,長長的面線就是代表富貴長壽,所以,初七吃面線,也含自己慶祝生日的意義。
補天穿:說是人日多陰,好像天穿了洞,要幫它補一補,以免大雨成災。於是以年糕祭神,叫做補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