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春節送禮 » 傳統過節方式為什麼不能被替代

傳統過節方式為什麼不能被替代

發布時間: 2023-03-30 11:48:34

1、為什麼過年的一些習俗正在慢慢地消失?

 春節的氣氛現在越來越淡了,這是很多人的感想,其實我自己也有著一定感覺,無論是一年一度的春節晚會,還是大年三十的時候,我們在生活中的感受,都是一個答案,那就是春節越來越沒什麼意思了,為什麼春節習俗會越來越淡,其實有幾個原因:


 第一、高樓大廈阻隔了我們的聯系,大家要知道春節的時候,不僅僅是一家人的團聚,更多的是鄰里之間的相互問候,但是這一點,現在已經十分稀少了。

第二、我們小時候,沒有很多的娛樂,只有過春節的時候,才有很多的快樂,但是隨著現在的社會發展,很的娛樂已經完全掩蓋了,春節時期的快樂,比如買衣服,吃餃子。


第三、春節需要的是一種氣氛,但是我們現在的社會,缺少一股人情味,這樣的事情其實很早就體現出來了,一個老人摔倒,沒有去扶起來,而一個娛樂明星可以花幾個億結婚,所以這些事情,也影響了大家的心態,特別是那種人情味的心態。


第四、春節的時候放鞭炮幾乎是一種奢望,孩子們沒有過年的感覺,更不知道過年的快樂,其實一個小小的鞭炮,真的可以讓大家找到一些過年時候的氣氛。


第五、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工作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這也是大家不再向以前一樣接受過年的快樂的一個原因,經濟壓力是大家的共同的感受。


綜合上面的這些因素,我們過年的時候自然會少很多的快樂,其實節日是沒有改變的,春節晚會卻改變了,人的習俗是沒有改變的,但是人的心情已經改變了!

2、為什麼中國的傳統習俗別西方的節日所替代的理由

個人觀點:

因「友配敬反封建」中國的傳統習俗都被拐彎抹角地和「封建專制」掛上了鉤,而因西方國家「民主」所以他們的一些節日習俗也就被掛上了「民主」的鉤,成為「有力」的「反封建工具」。
也就是所謂的「破除封建陋習」
唉,都是政治惹的禍……

回答完畢

以上僅是個好慎人的觀點而已,不代表其他賣明人觀點

3、現代西方節日能夠取代中國傳統節日嗎?

為了保護中華民族文化,曾有10博士聯合提出抵制「西洋節」倡議,有名教授發出保衛春節的吶喊,在今年的情人節和春節即將近距離碰撞之際,來自陝西師范大學的140名大學生,為傳統節日保護獻計,形成了一次觀點大碰撞,顯示了傳統文化在青年人心目中的地位和西方文化對青年人的影響,值得社會共同關注。

改造傳統節日VS堅守自己的坐標

許多大學生認為我國的傳統節日需要改造。常艷芳、王貴雅等從生活角度分析了傳統節日被忽視的原因:以前人們特別喜歡過春節,是因為春節意味著穿新衣,吃好飯。中國大多數節日都與飲食有關,如元宵節吃湯圓,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等等。現在中國百姓生活水平提高,過去期盼在節日得到的東西,大部分在平時都得到了,所以人們對節日的熱情大大淡化。

「傳統節日太繁瑣了,當今的人們誰還會像以前那麼過。2005年8月11日廣州拉開了『2005廣州乞巧文化節』的帷幕,然而也只是再現清末民初珠村乞巧節的盛況,多數市民僅僅停留在觀看這一層次上。」金巧明舉例闡明自己的觀點。

高媛媛、李培鋒、蔣瑞、田奇、孫雷、吳婧等認為,傳統節日基本都是封建社會流傳下來的,不可避免帶有封建烙印:封閉式、家族式、等級制,以家庭內部活動為中心,有點僵硬、呆板,跟當今市場經濟的社會有不協調之處;西方「洋節」則屬於大社會的東西,以自我為中心,崇尚個性張揚,體現人人平等、自由的特點。這些恰好符合現代快節奏、競爭激烈社會下芸芸眾生想要釋放壓力的情緒要求。因此,要在保留本色的同時,對我國傳統節日進行改造。近幾年,流行樂壇和服飾上颳起了強勁的「中國風」,其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是用新鮮時尚的形式包裝和重整民俗。

反對改造的人數雖然不多,但他們的理由也有相當的說服力。何巍、周蕊、張意菲等認為:國人並非不重視傳統節日,過春節的熱情遠遠超過聖誕節,只是傳統節日大家都與家人團聚,沒有在街上,所以看似沒有「洋節」熱鬧。有人總喜歡把中國傳統文化納入西方文化的坐標系中,給自己的傳統節日安上西方化的稱號。無論是將「七夕節」改名為「中國情人節」還是「中國愛情節」,流露的是對中國民族傳統文化自信心的喪失,無非是讓祝英台穿上朱麗葉的衣服,學朱麗葉說英語,其結果是她既不像朱麗葉,也沒有了祝英台的神韻和氣質。對傳統節日、傳統文化生硬包裝、改造,甚至進行商業化拉郎配,與「國際接軌」,必然使傳統文化庸俗化,破壞傳統文化的純正和魅力。我們應有充足的民族自信心,堅守自己的坐標。

商業化民俗節日VS恢復傳統特色

有部分大學生認為傳統節日受冷淡與未商業化炒作有關。郭艷、於航、羅布格宗等提出,「洋節」的興盛,和商家為了經濟利益炒作有關。近幾年,每年聖誕節到來之前,商家都要大做文章,買一送一,滿街的聖誕樹、聖誕老人、彩燈,將節日氣氛烘托得極為濃厚。商業文化與傳統文化的結合是21世紀的必然趨勢,我們應當以認真的態度做好民俗文化與商業的結合,讓一些有眼光的商家、企業家多組織一些傳統節日活動。例如端午節,在銷售粽子的同時,介紹節日的來歷和為什麼要吃粽子的知識,使人們知道祖國傳統節日的內涵。

另有一部分大學生不僅反對商業化傳統節日,而且認為應恢復其傳統特色。賀佳說,中國的正月十五吃湯圓、放花燈、猜燈謎、賞月、放煙花、對對子、耍龍燈、舞獅子、踩高蹺、扭秧歌、打太平鼓等等,內容比聖誕節豐富多了,參與性、娛樂性和知識性是聖誕節遠不能相比的。元宵節如今不如古代,也趕不上聖誕節,首先是一些人把元宵節脫離了民間參與的基礎。比如每年元宵節時,基本上就是看看花燈、偶爾猜猜燈謎,形式十分單調,還要購門票進場,有的門票還很貴,這樣無法調動民眾的「精神細胞」。我國的傳統節日就是這樣逐漸被遺棄的。如果恢復我國傳統節日的特色,就能抵制「洋節」對我國傳統節日的沖擊。

「中國節日也確實需要一些新意。這種新意並不是說要附加什麼現代的新東西,相反是要回溯過去。現在經常聽人說年味越來越淡了,這『年味』淡就淡在丟棄了習俗。很多城裡人家過年為圖省事,一家人在飯店吃年夜飯,沒有了一家人一起忙碌准備年夜飯、貼窗花、蒸花饃等紅火熱鬧的場面,也就失去了一家人親熱的氣氛。」鄭劍英說。

侯景男、馬瑩瑩等認為,傳統節日有很強的人情味、自然性、世俗性。它不是落後,只是內在潛能和魅力還掩藏在神秘面紗之下。傳統若永遠壓在箱底,即使它的價值再大,總有一天會被人遺忘。所以,恢復傳統節日文化迫在眉睫。我們應該將其深遠的意義挖掘出來,把它融入年復一年的日常生活中。令人欣慰的是,有一部分大學已經將民俗學列為研究生專業,如中山大學文學院招收的研究生就有研究民俗學方向的。

順其自然VS給予扶持

「事實上,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歐洲,幾乎所有的重要傳統節日都面臨著危機。上世紀90年代,包括法國、丹麥等在內的歐洲國家就對以美國為代表的全球消費文化的滲透傷透腦筋,並試圖以弘揚本土文化來抵禦———結果如大家所見,收效甚微。」在楊麗君看來,傳統節日受沖擊,是必然現象。

馬臖、梁香玲等認為,對於真偽、好壞,時間是最好的鑒別師。歷史上也曾有過外來節日,例如浴佛節,但最終沒有形成太大氣候,而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屢遭「迫害」不止。「文革」期間,春節不許穿新衣新鞋,不許扎紅頭繩,不許吃年飯,不許祭祖,人們這天必須走進田野參加勞動,並美其名曰,「過一個革命化的春節」,可是現在的春節還不是年年過嗎?如果西洋節日有其優點、長處,那麼不要說是民間倡議,就算是國家法律明令禁止也不能夠被遏制,而中國名類繁多的各種節日,其中也不乏一些陳規陋習,既然是不好的東西,就讓它自然消亡,這也合乎天理。那些號召抵制聖誕節的行為,就是一種心虛表現,是擔心中國傳統節日承受不了沖擊,是一種無用功。其實「真金不怕火煉」,好的東西經歷過暴風雨後才會更加茁壯。對於「西洋節日」我們不妨採取「無為」的態度,順其自然,任其自生自滅吧。

劉偉娜、劉軍、張榮等則反對順其自然的觀點,其理由是,「五四運動」後,中國人開始摒棄國學及傳統文化、民俗習慣,認為只要是西方的、是「洋人」的,就是先進的、現代的、科學的,而中國傳統的東西,都是落後的、迷信的。改革開放以前,許多傳統節日被取締,許多節日風俗因此逐漸被取代,甚至消失,所留下的只有清一色的、單調的、無聊的活動。因此,當對外的大門一打開,人們還來不及宣傳、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節日,就被外面眼花繚亂的東西迷住了。由於中國傳統節日在歷史上曾遭受不公的待遇,我們今天要挽救,給予特殊照顧。

孫丹、趙丹等認為,「西洋節」盛行錯在對孩子教育的偏差,重文化知識學習不重素質修養,所以必須加大宣傳力度,讓國人看到傳統節日的好處和優點,使祖國的傳統文化、傳統節日深入人心,特別是深入青少年的心靈。這就要求形成立體宣傳模式,從電影、電視到報紙、雜志,甚至學生教材。還可以製作一些精緻優美的公益廣告,舉辦有獎知識競賽等。

「去年上了民俗學課後才發現,中國文化里有那麼多有意思的民俗趣事,我們有太多的東西需要去了解,哪裡還有閑工夫泡在西方文化的『蜜水』里?」陳璐幽默地說。

韓鋮、王萍、雷鳴遠等認為,僅靠一兩個學者呼喊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要有政策的連續性支持,加大文化方面的資金投入,對大學的民俗學專業有所支持和保護。我國現行的法定節日中,只有春節是民族傳統節日,適當增加傳統節日為法定節日,顯得迫切並必要。建立相關的檔案,確保可以留傳給子孫後代,同時,建立各種各樣的文化活動中心,培養各方面的民族文化人才。

走向世界VS洋為中用

平安夜,我市市民和國外遊客一起狂歡。雖然他們戴的是聖誕老人帽,卻踏著中國傳統鼓點,興奮地扭秧歌。(資料圖片)

「我們總在防守,為什麼不把中國龍推銷到西半球?我們有如此無窮無盡的文化寶藏,不充分發揚利用,真的太可惜了。」魯孟瑤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有充分的信心。

王晶、周愉快等認為,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廣泛的文化交流中,西方文化來襲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一味禁止外來文化,而不向外發展擴大生存空間,自己的陣地會越來越小,直至消失。所以,我們不僅要讓中國傳統文化在本土站穩腳跟,還要走向世界。

更多的大學生認為應當洋為中用。

劉秋堯、何巍等說:近年來,全球各地方興未艾的「漢語熱」,已有80所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落戶36個國家和地區,人家怎麼就沒有把「孔子出國」視為「文化輸出」而設置一個與之相匹配的「防火牆」呢?西方節日流入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國人狹隘的民族主義觀。所以,我們要樹立信心,使其中國化,將其改造成中國節日。

劉小榮、張麗麗、吳迪、羅時偉、張海梅、付雁等提出,我們的民族文化最強盛、煊赫、最光輝奪目的時代漢唐之際,都是同外來文化交往、融合十分活躍、頻仍的時代。其實有許多節日,如「五一勞動節」、「六一兒童節」、「護士節」、「記者節」、「婦女節」、元旦,都是國際性節日,也沒有誰為了捍衛民族傳統而摒棄、抵制。西方一些獨有的富有人情味、人性化的節日,如母親節父親節、感恩節等是中國傳統節日所沒有的。中國人在表達感情的時候很含蓄,而母親節時送一束康乃馨和一張賀卡,使很多不善於表達的人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愛。所以,「洋節」是對我們傳統文化有益的補充,可以用來完善中國的節日系統,宣傳中華傳統美德,有選擇地汲取十分必要,我們應當毫不猶疑地拿來洋為中用。

多做實事VS轉變觀念

誰說春節不熱鬧?(資料圖片)

許多大學生認為目前需要做些實實在在的事情,而不是空喊。

任沖、宋金亮等建議,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應該去「過」傳統節日,去參與,至少保證有份節日的心情。即使做不了大事,也應該多了解一些民俗文化,然後在盡可能大的范圍內傳播。

周蕊、劉楠等認為,中華傳統流失與不務實有直接的關系。我們總是喜歡做一些形式上的東西,卻不下工夫從根本上改變自身。10博士呼籲抵制「西洋節」,不會從根本上改變什麼,剛剛過去的聖誕節依然熱鬧。如果真的要想改變西方文化入侵的現狀,不如抓緊發展中國的國力。如果我們的綜合實力發展上去了,在世界上腰板硬了,還怕那些「西洋節」嗎?

而劉秋堯、陳毅清、岳佳等認為,目前的關鍵問題是轉變思想觀念,否則做的事情越多,對民族文化的破壞越大。我國許多人對待文化既不願意接受,也不願意放手。當別人的情人節等節日供我們享用時,我們認為是文化侵略,要抵制;而韓國端午節申遺成功,我們又憤怒了,認為是人家搶走了我們的東西。這完全是存心不讓大家好過的破壞心態。只要我們以平和的心態面對不同文化的交流與共存,趨利避害,相信我國的傳統文化會被很好地傳承下去。

記者手記

這140名大學生之所以在保護傳統節日和文化上所提的方法有矛盾,是因為在對待「西洋節」的態度上不同:有10%的學生堅決抵制過「西洋節」;59.3%的學生認為可以在正確引導下有節制地過「西洋節」;8.6%的學生認為過不過「西洋節」無所謂;7.8%的學生認為過「西洋節」是件好事;持其他觀點的學生佔14.3%。

4、為什麼傳統節日越來越不被重視?

為什麼傳統節日越來越不被重視,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節日的吸引力逐漸褪色。中國傳統節日大多與吃有關。春節吃餃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吃糖糕,深層次的原因不用說大家也明白—渣春—幾千年來,困擾中國人的問題主要是吃的問題。現在生活好了,天天為了吃啥傷腦筋,過去盼望春節是因為能吃上一頓肉餡的餃子,現在呢,早就吃膩了,比如我兒子就不能聽見說吃餃子,煩,甚至罷吃,你說春節對他有吸引力么。

二是部分風俗已不合時宜。比如鞭炮,過去早就習慣了春季家家放鞭炮,孩子們也很喜歡這個游戲,現在呢,因為污染環境,很多羨侍城市都禁止放鞭炮了,這個禁令當讓做得對,可是,沒有鞭炮的春節還像春節嗎。還有清明節,我的家鄉是流行大門上插柳枝,過去沒問題,現在可不行了,不允許折柳枝,故意損壞樹木,破壞綠化,是違法行為。可是,不插柳的清明節,還是清明嗎。不少人會有這樣的疑問,導致傳統節日吸引力下降。

三是人為的給節日增加了很多惡俗,讓過節變得像「過關」。比如春節,送不完的禮,喝不完的酒,每天忙的焦頭爛額,喝的昏天黑地,枉花了很多錢,還累的半死,讓人承受不了,對過節產生厭惡。

四是西方文化的沖擊。西方的節日文化與東方大不相同,很多節日都有固定對象和文化內涵,比起我們的吃吃兄梁吵喝喝,顯得高雅很多。別怪現代喜歡西洋節的人越來越多,是我們的節日風俗和內涵幾千年如一日,缺少與時俱進造成的,墨守成規,不合時宜,難免會被冷落。

我們國家現在提出的四個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呼喚著傳統文化的回歸,希望以後我們傳統節日的吸引力,會逐漸增強起來。

5、應不應該保留傳統節日

個人認為傳統節日需保留:

傳統節日的意義與魅力,不僅僅在於節日的一些形式與習俗,更在於它所具有的中國傳統文化背後的精神力量。無論時代怎樣發展,經濟如何崛起,都應該守住傳統文化,傳承其背後的精神力量。

春節的餃子、元宵節的元宵、端午節的粽子、中秋節的月餅,這是一提起這些節日隨口就能說出來的,也因此每臨近節日這些食物就會被商家店鋪醒目位置,甚至大街小巷隨處可見。

然而,伴隨著當今社會快節奏的生活,大家似乎覺得過節吃一些相應的食物就是在過節了,換而言之,並沒有過多地去關注節日背後的文化內涵。故而節日氣氛看似濃厚凳裂,其實繁華的背後,節日真正的內涵和意義在漸漸流失。 

節日,在文化傳承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貼近生活,時時處處無不在潛移默化。因此,帶著古老文明印記的節日,不應停留在形式上,而應從精神文化層面去傳承滲透。

傳統節日應傳承精神

傳承節日的家庭和睦,心懷感恩的精神力量。很多的時候我們總是期盼節日,不為別的,只為回家吃一口,吃一餐,吃那熟悉的味道,感受心底最溫柔的情。感恩於家人的牽掛,感恩家人的付出,感恩擁有的一切。而這一份感恩也總會潛意識地回饋給身邊的人,回饋給這個社會。

傳承節日的尊老敬賢,心懷崇敬的精神力量。應當心懷崇敬,敬長者的付出,也當敬先賢的榜樣力量。比如端午,屈原留給的不僅僅是粽子,而是他那「伏清白以死直兮」的勇敢,「寧溘死以流亡兮」的堅定。當心懷崇敬,方能指粗耐從中汲取最可貴的東西。

傳承節日的民俗藝術,心懷謙恭的精神力量。節日也展示了民間藝術的精彩紛呈。春聯、年畫、窗花、紅燈籠等等,展示的是裝飾唯春的藝術;鑼鼓小戲、大鼓涼傘、舞龍舞獅,展示的是舞曲藝術。或以形色感染人,或以聲響動作愉悅人心。

6、傳統節日漸受淡漠的原因

節日的熱鬧來源於親人們的團聚,節日的溫情來源於親人間的溝通與交流。中秋也好,春節也罷,其內涵無外乎「團圓」二字。如今的中國家庭,早已不是一家十幾口人甚至幾十口人,一些地方還存在著少子化、空巢化的問題。每逢中秋、春節,有的子女跟父母遠隔千里,無法團聚,有的雖然能回到父母身邊,但往往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吃完飯,抹抹嘴,又各奔東西。團聚少了,溝通沒了,所以節日的味道也就淡了。
還有些年輕人把過節等同於在商場中流連忘返。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對物質的需求也增加了,過節買些東西本無可厚非。可當我們在所有的節日里想到的只是「買買買」,不知疲倦地流連於商場的櫥窗櫃台前,親情、友情可能會在一場場購物狂歡中被遺忘。而親情、友情是節日最好的「調味品」,沒了「調味品」,節日的味道自然淡了。就像那首歌所唱的,「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團團圓圓」,親人間坐下來談談心、聊聊天的那份其樂融融,不是冷冰冰的商品可以替代的。

7、節日的民俗活動取消,是否會中斷傳統文化呢?

在過去,每個家庭都將煙花和鞭炮,懸掛的燈籠,一個家庭團聚在一起吃新的一年,而整個工作人員都留在了新的一年。

目前,煙花和鞭炮的聲音沒有任何東西沒有東西。此外,沒有人還在衰大。

對於這種變化,有些人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傳統的年度海關,是忘記的嗎?

從整個社會發育的角度來看,傳統將消失,將不斷產生新的東西,這將不可避免地出現。

因為大多數人在現在,他們都選擇「放棄」傳統,選擇更多的自由生活方式。

在這方面,有社會學家說:「當傳統消失時,所有傳統文化都會被取代。」

為什麼我們在中國的文化超過5000年?

這是傳統文化各一代人的改善和支持。

然而,改善和延續不代表遺棄和丟棄。目前,「改善」已成為世界的高度,但被遺棄但卻成為正常狀態。

或者那個問題,為什麼傳統的「新年」將被人拋棄?

也許它將與這幾個原因有關。

為什麼「傳統風俗」將被遺棄?專家:傳統文化正在消失

01.自由化開放的心態,取代舊的傳統習慣

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生活逐漸豐富,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加速,導致思想自由化的轉變。

在過去的一代中,舊一代墨水很遠,而新一代的人,他們厭倦了老,令人厭惡的傳統。

在過去,雖然據說社會環境不如,但每次都可以擁有強烈的煙火。

在這方面,有詩歌雲:「大多數煙火,最溫暖。」

02.煙火,它是真的,它是煙花中燃燒的氣味。這種氣味是傳統競爭對手的象徵。

隨著環境的立法,我們可以發現在很多地方,沒有鞭炮,只有獨特的死亡。

通過這種方式,人們將沒有「一年」,即使在推出的時間內,也會放棄他們。

然後,傳統中國海關的消失是一種不察無主的趨勢。

03.人們厭倦了傳統文化

為什麼傳統會被遺棄?

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大多數人對傳統文化具有極其令人作嘔的心理。

就像互相攔截一樣,人們已經厭倦了這種行為,甚至非常抗拒。

當傳統的習俗是抵制時,那麼將放棄類似的傳統習慣。

通過這種方式,在持續的遺棄中,新的一年終於「走路」,過去一年,它將追求畢竟。

因此,厭惡的心理是傳統延期的看不見的障礙。

04.科學技術的發展影響了中國傳統價格的遺產

在過去,我們向您的孩子發送了一個紅色的信封,或向我們匯款,所有這些都是面對面的。

你現在能嗎?隨著技術的發展,智能手機的普及,當紅色信封的行為仍然很遠,網路紅色信封正在取代前者。

這只是對傳統定製的網路影響的一小部分。

如果它擴大了它,新年的重聚長期以來一直被網路發展所取代。

我曾經見過我的家人,所以我必須回到我的家鄉。是什麼?想見面,只是在手機上見面。因此,如果您甚至更換了傳統的春節,或者其重心被網路取代,那麼其發展將變得更加「Micro」。

你應該問自己,你認為目前的春節很有趣嗎?或者你覺得有味道嗎?

可以說,大多數人住在城市,他們逐漸比「年味」更遠,唯一沒有意義。

8、什麼原因導致傳統的節日變得冷淡

傳統節日遇冷原因:一是市場培育乏力,二是年輕人認同乏力.
探究傳統節日受冷淡的原因,主要在於傳統節日面臨市場培育乏力、年輕人認同乏力的「雙重障礙」,缺少認同群體,自然就缺乏關注,難以傳承下去,最終不利於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比如,不少人反映「年味兒」越來越淡,是由於豐富有趣的民間「過大年」的各種形式和內涵已經失落,人們的頭腦中逐漸失去了年節文化的記憶。盡管人們對春節相當重視,回家過年、除夕看春晚仍是很多人每年的必修課,但這樣過年,年味兒自然淡了,更多的成為人們的例行項目。

其實,節日的功能是巨大的,它本身是凝聚文化的一種載體。過某個節日其實就是體驗某種文化,人最容易在本民族節日的文化熏陶下對本民族產生認同感和自豪感。為此,傳統節日文化要在繼承中創新,對於春節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同於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關鍵在於「傳承」,這樣才能真正保護其精神文化內涵。事實上,我國的法定節日、傳統節日種類繁多,總體上並不缺節,真正缺少的是先進合理的過節方式。正是因為不了解傳統節日的精神和文化內涵,而過多關注於物質形式表面,很多年輕人在傳統節日來臨時已經習慣於只關注該吃什麼,以至於中秋節一度被稱為「月餅節」,而端午節則被稱為「粽子節」,春節則成為親朋好友的「吃喝周」。再加上商家出於商業目的推波助瀾,使得傳統節日「物質化」的趨向掩蓋了其精神實質。

9、為什麼過年的一些習俗正在慢慢的消失

過年的一些習俗正在慢慢的消失,在分析原因時,有兩種片面的觀點:
一、經濟發展的必然結局。有人認為中國人處於滿足基本的溫飽水平時,人們對富裕、對食物有種本能的追求,而每逢過年殺雞宰羊吃頓餃子算是唯一提升幸福感的方式。現在的生活相比過去,無異於每天都是過年,好比以前要屯年貨因為過年的時候沒有賣東西的,但現在即便我家那種小城市,什麼東西都可以再任何時候去超市買到,早就不再成為束縛,一些圍繞著年的習俗已經不再顯得那麼必不可少。年輕人奔波在外假期不多,反而更願意趁人少的非過年時間回家,再加上整個社會年輕化的趨勢推動,旅行過年、訂餐過年等方式出現,更是沖擊了過往的年俗。
二、人口換代的最終產物。我們的祖輩、父輩經常會感慨「你們現在」、「我們那會兒」之類的東西,九零後、零零後,甚至一零後的出生,更是加劇了社會文化的演變進程。對於年輕的孩子而言,很可能已經沒有大家族(含祖輩、很多叔父輩)的概念,這種情況隨著計劃生育那波的影響會更甚,終有一天過年會演變成更小的家庭單位活動。可以說年俗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承擔了它的使命,讓疲於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中國人找到了放鬆的生活方式,但當社會經濟發展進步後,這種方式會漸漸地退出歷史舞台,因為已經有更多不同的方式替代了它。
過年的一些習俗正在慢慢的消失的根本原因,是改革開放以來,受西方意識形態的影響,一些人去中國化、極力宣揚西方文化的結果。中國人溫飽時追求富裕有過年習俗,試問國外華人他們一直富裕為什麼保留了很多中國傳統文化。至於人口換代的最終產物說法,更不值一駁。帝國主義和西方和平演變中國的戰略,一直耗費巨資向前推進,從政治、文化、意識形態、以及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開展了長期的滲透,培植了一批精英,為西方搖旗吶喊。人們感覺到的,各種西方節日已經代替了中國的傳統節日。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