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寫了哪些春節風俗的文章
1、老舍的北京的春節主要內容
文章以時間,以人們的活動為來結構全文。作者先介紹北京的春節從臘月初旬就開始,熬臘八粥、泡臘八蒜、購買年貨、過小年等等做好過春節的充分准備。然後詳細描述過春節的三次高潮:除夕夜燈火通宵,鞭炮聲絡繹不絕,吃年夜飯、全家人一起守歲;初一男人們外出拜年,女人們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廟會;十五觀花燈、放鞭炮、吃元宵.最後寫正月十九春節結束。
文中描繪了一幅幅老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表現了春節的隆重與熱鬧,展現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美好,同時對比新舊社會的春節,突出了新社會移風易俗、春節過得歡樂而健康,表達了作者對新中國、新社會的贊美。全文充滿北京味兒的朴實語言,陳述樸素自然,不事雕琢,流暢通達,又有極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北京的春節節選:
臘八這天還要泡臘八蒜。把蒜瓣在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來,為過年吃餃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要多吃幾個餃子。在北京,過年時,家家吃餃子。
從臘八起,鋪戶中就加緊地上年貨,街上加多了貨攤子——賣春聯的、賣年畫的、賣蜜供的、賣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這一季節才會出現的。這些趕年的攤子都教兒童們的心跳得特別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聲音也比平時更多更復雜起來,其中也有僅在臘月才出現的,像賣憲書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時候,學童們到臘月十九就不上學了,放年假一月。兒童們准備過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買雜拌兒。這是用各種乾果(花生、膠棗、榛子、栗子等)與蜜餞攙2和成的,普通的帶皮,高級的沒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帶皮的榛子,高級的用榛瓤兒。兒童們喜吃這些零七八碎兒,即使沒有餃子吃,也必須買雜拌兒。他們的第二件大事是買爆竹,特是男孩子們。恐怕第三件事才是買玩意兒——風箏、空竹、口琴等——和年畫兒兒童們忙亂,大人們也緊張。他們須預備過年吃的使的喝的切。他們也必須給兒童趕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時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
二十三日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新年的「綵排」。在舊社會里,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從一擦黑兒鞭炮就響起來,隨著炮聲把灶王的紙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幾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賣麥芽糖與江米糖的,糖形或為長方塊或為大小瓜形按舊日的說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會向玉皇報告家庭中的壞事了。現在,還有賣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並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過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來,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須把春聯貼好,必須大掃除次,名曰掃房。必須把肉、雞、魚、青菜、年糕什麼的都預備充足,至少足夠吃用一個星期的——按老習慣,鋪戶多數關五天門,到正月初六才開張。假若不預備下幾天的吃食,臨時不容易補充。還有,舊社會里的老媽媽論,講究在除夕把一切該切出來的東西都切出來,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動刀,動刀剪是不吉利的。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過它也表現了人們確是愛和平的人,在一歲之首連切菜刀都不願動一動。
除夕真熱鬧。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門外貼好紅紅的對聯,屋裡貼好各色的年畫,哪一家都燈火通宵,不許間斷,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祭祖。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麼人睡覺,而都要守歲。
元旦的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擠滿了人;元旦,鋪戶都上著板子,門前堆著昨夜燃放的爆竹紙皮,全城都在休息男人們在午前就出動,到親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們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時,城內城外有許多寺院開放,任人游覽,小販們在廟外擺攤,賣茶、食品和各種玩。北城外的大鍾寺、西城外的白雲觀、南城的火神廟(廠甸)是最有名的。可是,開廟最初的兩三天,並不十分熱鬧,因為人們還正忙著彼此賀年,無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廟會開始風光起來,小孩們特別熱心去逛,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騎毛驢,還能買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雲觀外的廣場上有賽轎車賽馬的;在老年間,據說還有賽駱駝的。這些比賽並不爭取誰第一誰第二,而是在觀眾面前表演騾馬與騎者的美好姿態與技能。
拓展資料:
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正紅旗人。1899年出生於北京西城小楊家胡同一個貧民家庭。父親舒永壽是清朝保衛皇城的一名護軍,1900年在與八國聯軍作戰時陣亡。母親馬氏出身農家,不識字,丈夫死後靠給人做雜工勉強維持一家生活。
老舍1913年人北京市立三中,半年後因交不起學費,轉入免費供給膳宿的北京師范學校,1918年畢業。1922年在南開學校任中學部國文教員。1924年赴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任華文講師。
他一生著作等身,主要代表作有《離婚》、《駱駝祥子》《斷魂槍》、《月牙兒》、《我這一輩子》、《四世同堂》、《正紅旗下》、《茶館》、《龍須溝》、《殘霧》、《方珍珠》、《春華秋實》等。
2、思考:1、老舍先生主要寫了北京春節的那些事?
老舍先生有一篇散文《北京的春節》。這篇文里,老舍詳細地介紹了老北京是怎麼過春節的。
老北京的春節過得是農歷的新年,但是在臘月的初旬就開始准備了。在臘八節那天,家裡、寺院里要熬臘八粥,粥的原料很多,老舍說這不是粥,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這天,還要泡臘八蒜,泡到過年的時候下餃子吃。
過了臘八這天,街上鋪子就開始賣年貨了,各種春聯、年畫等等,老北京的胡同里,吆喝聲此起彼伏,非常熱鬧。孩子們到了臘月十九就不上學了,放假一個月,大人們忙著給孩子們做新衣服和新鞋子,讓他們在過年的時候穿。
到了二十三,要過小年。老舍說這是過新年的「綵排」。舊社會的時候這天晚上是要拜祭灶王的,要用糖黏住灶王的嘴,這樣灶王到了天上就不會向玉帝報告家庭的壞事了。

過了二十三,大家更忙了,必須趕在過年前,把春聯貼好,把家裡大掃除一遍,把雞鴨魚肉都備好。到了除夕晚上就更熱鬧了,大家要做年菜,要穿新衣服,門外貼好對聯,掛好年畫,要吃團圓飯,然後要一起守歲。
初一初二,男人們去親戚家拜年,女人在家接待客人,城裡還有好多寺院開放,讓人進去游鉛悔玩,到了初五六,廟會最是熱鬧,各種玩具表演,是小孩褲激灶子們最愛去的去處。
到了初六,關了的鋪子重新開張,要放鞭炮,絡繹不絕。元宵節是新年的高潮,到處張燈結綵,像是辦喜事的。廣場上還有放花燈的胡扮,人們都出來賞月,看燈,看煙火。正月十九基本上過年就結束了,孩子們開始上學,大人們開始做事,新的一年又開始了。
3、作者老舍是怎樣寫北京的春節?
《北京的春節》是按(時間)順序寫的,寫得最詳細的是(臘月、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元宵節)四個部分,略寫的有臘八、小年(臘月二十三)和正月十九。這樣寫詳略得當,突出了北京人過春節的習俗,體現出了北京人歡歡喜喜過春節的心情。
作者先介紹北京的春節從臘月初旬就開始了:人們熬臘八粥、泡臘八蒜、購買年貨、過小年……做好過春節的充分准備。
緊接著,詳細描述過春節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吃團圓飯、守歲;初一男人們外出拜年,女人們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廟會;十五觀花燈、放鞭炮、吃元宵。最後寫正月十九春節結束。
文章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與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
4、老舍的 北京的春節 風俗習慣
具體如下:
農歷12月初八,要熬臘八答歷粥、泡八蒜
農歷12月初九到12月23日,小孩們要買鞭炮,大人要辦年貨啦
農歷12月23日,要過小年啦,放鞭炮,小果糖
過了小年後,年貨辦足,各種吃食攢足,進行一次大掃除,為春節做准備
除夕做年菜,穿新兆侍衣,貼對聯,吃團年飯,守歲 、吃餃子
正月初一店鋪關門,拜年,待客,逛廟會、吃餃子
初六店鋪開門,逛廟會,聽戲
元宵看花燈,放鞭炮,吃元宵
到正月十九春清猜搜節的氣氛才慢慢的消散,結束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過春節,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
《北京的春節》是著名語言大師老舍先生所寫。用他那如椽的大筆、「俗白」的風格、京味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和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以時間為線索大致有九個風俗習慣,
5、描寫春節的名家名篇
描寫春節的名家名篇包括:魯迅《過年》;老舍《北京的春節》;莫言《過去的年》等基段等。
描寫春節的名家名篇如下:
1、《過年》∶作者為魯迅。這篇文章中魯迅先生充分肯定了過年及其習俗,對人們過舊歷年表現出的「格外的慶賀「,」比旅核去年還熱鬧」,「比新歷年還起勁」。文章末尾,魯迅說:」我不過舊歷年已經二十三年了,這回卻連放了三夜的花爆,使隔壁的外國人也噓了起來:這卻和花爆都成了我一年中僅有的高興。」。
2、《北京的春節》∶作者為老舍。文中主要介紹了北京的春節。作者用充滿北京味兒的朴實語言,描繪了一幅幅老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表現了春節的隆重與熱鬧,展現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美好,表達了作者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與喜愛之情。
3、《過去的年》:作者為莫言。這篇文章中作者沒有去細致的描寫各地過年的不同風俗,而是超越了各地過年方式的差別,抓住他們的本質,寫出了抽象的過年共同點:美食的誘惑、神秘的氣氛、春節的童心.。
描寫春節的詩句:
1、宋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疃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2、明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3、唐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故鄉今夜思千里,愁鬢明朝又—年。
4、宋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5、拆鋒掘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6、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老至居人下,春歸在客先。嶺猿同旦暮,江柳共風煙。已似長沙傅,從今又幾年。
7、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仕,無祿尚憂農。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8、迢遞三巴路,羈危萬里身。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漸與骨肉遠,轉於僮僕親。那堪正飄泊,明日歲華新。
9、寄語天涯客,輕寒底用愁;春風來不遠,只在屋東頭。
6、《北京的春節》老舍先生重點寫了哪些特殊日子?這些日子各有哪些民俗?
老舍先生重點講了1、臘八節、熬臘八粥,泡臘八蒜。二、小年祭灶王放鞭炮吃糖。三、除夕趕做年菜,穿新衣,貼對聯話。四丶正月初一拜年,招待客人,逛廟會,買各種玩意兒。五、正月15吃年飯祭祖、守歲。
7、老舍的作品過年,按什麼順序寫了過年的習俗?
老舍的作品過年是按時間的順序寫過年的各種習俗。
《北京的春節》課文是按時間順序寫的.臘八、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寫得詳細;臘月二十三和正月十九寫得簡略,這樣寫的好處是詳略得當,重點突出.,文章結構層次分明。
8、《北京的春節》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六年級下冊課文《北京蠢陪的春節》主要內容及中心思想。
《北京的春節》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51年創作的一篇散文。他用帶核蠢樸素自然、充滿濃郁「京味兒」的語言,將老北京的春節習俗娓氏野娓道來,為我們展開了一幅老北京的民俗畫卷,展示了節日習俗的溫馨和美好。
主要內容:
本文主要描寫了老北京從臘月二十三一直到正月十五的春節時的民風民俗和對男女老少動作、心理、神態的細致描寫,展現了北京春節習俗的溫馨與美好。
中心思想:作者運用了充滿「京味」的朴實無華的語言,生動的描寫了老北京過春節時隆重,熱鬧的場面,表達了作者對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
9、老舍先生寫的北京的春節北京人過春節的風俗有什麼
1、人們在臘八來那源天要熬臘八粥和泡臘八蒜。
2、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一天,是要吃糖的。
3、正月初一:鋪戶都上著板子,門前堆著昨夜燃放的爆竹紙皮,全城都在休息。
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是備年貨、送年禮卻是幾乎全國上下的「過年必備」。
置辦年貨,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貼的(年紅)、送的(拜年)禮物等等,統名曰之「年貨」,而把采購年貨的過程稱之為「辦年貨」。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農歷十二月廿三/廿四日祭灶。民間祭灶,源於古人拜火習俗。《釋名》:「灶。造也,創食物也。」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祭灶在中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
10、《北京的春節》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北京的春節》這篇文章介紹了北京從臘月初旬開始到正月十九期間的各項春節傳統活動,描繪了老北京春節獨有的特色活動,展現了老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節日習俗的贊美。
《北京的春節》的簡介
《北京的春節》是現代作家老舍1951年創作的一篇散文,描繪了一幅幅老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同時對比新舊社會的春節,突出了新社會移風易俗、春節過得歡樂而健康。
《北京的春節》原文節選
在舊社會里,過年是與迷信分不開的。臘八粥,關東糖,除夕的餃子,都須先去供佛,而後人們再享用。除夕要接神;大年初二要祭財神,吃元寶湯(餛飩),而且的人要到財神廟去借紙元寶,搶燒頭股香正月初八要給老人們順星、祈壽。因此那時候最大的一筆浪費是買香蠟紙馬的錢。
現在,大家都不迷信了,也就省下這筆開銷,用到有用的地方去。特別值得提到的是現在的兒童只快活地過年,而不受那迷信的熏染,他們只有快樂,而沒有恐懼——怕神怕鬼。也許,現在過年沒有以前那麼熱鬧了,可是多麼清醒健康呢。以前,人們過年是托神鬼的庇佑現在是大家勞動終歲,大家也應當快樂地過年。